㈠ 《偏见的本质》:偏见、歧视和宽容
文/云海
经典就是经典,经久而不褪色。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的《偏见的本质》( 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一书,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就一直是关于偏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奠基性的权威著作。该书的观点基于20世纪上半叶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但是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马扎林·贝纳基教授在序言中指出,“ 奥尔波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后来的数据所揭示的一致,事实上,除了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论述,奥尔波特在其他方面的观点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几乎是没有错误的 ”。
2020年,该书中文版出版。尽管距离首次出版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而且书中的观点是基于美国人的视角,但该书对于偏见的本质、偏见的深层次根源,以及化解社会偏见的方案,放在今天中国的情景下,仍然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共鸣。
偏见可以简单定义为“没有足够的依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
电影《十二公民》中,在某政法大学扮演陪审团成员的12位学生家长,围绕“20岁富二代杀父罪名是否成立”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表决。12位主角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性格各异,对这个世界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尽管他们都追求案件的公正结果,但是在争论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偏见。比如,说起“富二代”,就与“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把“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投射到“富二代”群体中的个人,不加论证的认定案例中的年轻人有罪,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偏见;对于认真论证案件证据的人,就给他贴上“爱找事儿”“较真”的标签;偏见最明显的是十号陪审员(北京房东),对河南人、大学保安、进城务工人员,甚至对租客,他在言语中都带着一系列的偏见。
影片折射出一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偏见和歧视是无所不在的 。它们以或显性(如语言和行为)或隐性(如无意识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地域、职业、性别、弱势群体等等都可能成为偏见和歧视的对象。比如新冠疫情期间的地域偏见。
对这一现象,奥尔波特解释道, 人有一种产生偏见的倾向 。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们易于做出泛化、概念和分类,这些都是对经验世界的过度简化。即使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人们依旧能够根据传闻、情感投射和幻想形成偏见。
奥尔波特借助历史、社会文化、情景、社会化、人格动力、现象学等6种不同方法,从社会结构和个人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偏见产生的根源。这些视角互为补充,其中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没法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景,它们就像一连串的钥匙,其中每一把都能够打开一扇通往真知的门。
一个人带有偏见,首先是因为他在以某种特定方式感知到他对其抱有偏见的对象 。也就是说,人是针对他面前的情况直接作出反应的,他回应的方式遵循着他对世界的看法。在感知塑造的过程中,刻板印象起着显著的作用。(现象学的解释)
然而,人们的感知方式是由其人格决定的,而人格又被其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社区对其的教养)所塑造。 挫折理论和性格结构理论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挫折理论也称为替罪羊理论,其假定人类本性缺乏危险,而剥夺和挫折(比如经济萧条期间可能带来的失业)会造成或加剧偏见,导致敌对冲动,如果不加以控制,愤怒可能会被迁移到另一名受害者身上,从而可能会对少数群体产生冲击。性格结构理论则认为,只有特定类型的人才会发展出日常的偏见。这类人群总是缺乏安全感并感觉焦虑,大多数持有高度偏见的人在早年与自己的父母缺乏安全亲密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成年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都渴求确定性、不可改变性、权威性,这种模式使他们排除并恐惧那些自己并不熟悉,或让他们缺少安全感的群体。(人格动力学、社会化的解释)
现存的社会结构也是人们社会化进程中的因素之一,决定了人们的感知,比如社会文化、历史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因果影响更为遥远。 历史情境会影响或制造偏见,从而引发族群的冲突,例如美国针对黑人的偏见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其根源在于奴隶制,北方投机客,以及内战后南方重建的失败。强调历史背景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偏见模式,以及当下的冲突。在社会文化方面,导致偏见和群体冲突的因素包括文化传统,外群体和内群体社会地位的相对变化,人口的密度,群体之间所存在联结的种类等。(历史、社会文化的解释)
对于偏见和歧视的根源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社会政策制定,以减少歧视,或使人们的态度向更宽容的方向转变,从而改善群体之间关系。作者总结并评估了几种可能的方案:
立法
正式教育方法
接触与结识方案
集体再培训
大众媒体
训诫
个体治疗
例如接触与结识方案,是努力把各个群体的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参加共同的活动,比如组织社区的“邻里节日”活动,来增进彼此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活动使仇恨消除,并助长了人们的宽容态度,增加人们对彼此的宽容。 但这绝非易事。只有在日常有目的的追求、避免虚假刻意、满意社区裁决、倡导平等社会地位的情况下,接触和结识的方案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效。
通过广告、电影等大众传媒来进行支持宽容态度的宣传,可以成为控制偏见的有效手段 。在媒体工作中有一种金字塔刺激原理,认为单凭一个节目是不够的,一个节目或电影能够对人们产生轻微的影响,但是几个相关节目所能产生的效果显然更为显著,所以必须构成一项运动,才能够引起轰动。
更为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方式之一 。通过长期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的访谈(约三个小时),讨论患者身上的个人问题,当患者深入了解整个价值观念时,发觉自身偏见的来源,那么,他往往能够获得新的视角,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偏见。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能够发现一种整体而言更为健康、更具有建设性的生活方式,那么他的偏见可能就会减轻。
上述方案实际上分为两类,强调社会结构变化的方案(例如立法、住房改革、行政法规)和强调个人结构变化的方案(跨文化教育、儿童训练、劝诫)。这两种方案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采取跨文化教育的方案,我们可能需要从社会结构上,相应的改变学校制度,或者改善大众传媒的做法。这些方案基于全书对偏见深层次根源的探讨,具有很强针对性,需要加以综合运用。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少点偏见,多些包容,每个人都能够常以宽容待人,也被他人宽容以待!
参考资料:
[美]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陈彩霞,《十二公民》:偏见与正义的冲突,《戏剧之家》,2020年第24期
新华社,《“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云海书评”,欢迎订阅)
㈡ 电影罪恶都市为什里面说中国人
那个倒导演把对中国人有偏见有偏见,他那个都是想那个发泄一下对中国人的偏见,最终人不友好他就发泄一下。中国性格偏善良,她就偏见绝对有偏见。
㈢ 如何看待《十二公民》这部电影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电影介绍我就不说了,其他答案里也有人多,我们说说电影本身所表达和期望的东西。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被名字毁了的好电影,但我个人觉得,这名字很贴合电影的内容,电影中十二个合法的中国公民,代表着现如今我们 社会 中普罗大众中主要的 社会 职业代表,如民工,小商贩,公务员,商人,医生,销售,还有知识分子。
十二个人开始为了儿女的考试坐在了一起,做一个统一的决定来决定儿女的补考是否可以通过,其实我觉得这正是映射他们所讨论的案件,一群人去决定一个富二代是否应该被枪毙,这两个事情是相呼应的。开始他们为了节省时间都想着直接投有罪,没有去思考自己儿女在考试中,说的,做的,是否合理,正确。这一点在他们后面的讨论中也足以展现,我觉得这一个导演,编剧,是想让我们懂得不要偏心,要去思考。
再有一个就是从侧面的反应了 社会 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职业都有其无奈,心酸。这其中保险从业员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发言最少,最被忽视的一个,也贴近现实中,广大销售人员的现况,只有听,只有卑躬屈膝,左右摇摆。
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自私到就事论事,依据事实来说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变化,但这变化中有些人是因为人性,有些人是对自己专业信心,就他们讨论的证据中,存在和自己专业相悖的东西,这也样我们看到了一个 社会 的多样性,需要很多不同职业,不同职位的人去维持 社会 的运转,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有其有用的地方,就如看上去像黑 社会 那位先生一样,在外面他可能是毒瘤,但在这个事情中他提供的很多东西,都能把证人,证据所推翻。
其次电影里也着重的提到了 社会 歧视这个问题,有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关系歧视等,这些表现得都比较明显,我们就不说了,去看看就懂了。
电影的结局比较有意思,从有罪到无罪,这个过程,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宣泄,也得到了升华,甚至可以说,明里他们是在讨论了案情,实际确是每个人都倾诉了一番。结局其乐融融,最后8号返回,拿回自己所遗留的检察院证件,这也表达了我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为官者能清廉,能公正的去处理事,也使得电影得到一个升华,个人觉得这是个点睛之笔。
《十二公民》很值得人去思考的一部电影,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电影所展示的,角度不同看的问题就不同。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不喜请忽略。
整部剧几乎完美的套进了中国的背景下,不得不说编剧相当上心了,几位演员们的演技也非常好,有的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走剧本,他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非常自然而且推进了剧情,不得不说老戏骨真的强。然后说一下最后8号检察官身份的揭示和结局,起码我觉得还是改的相当好的,毕竟我国国民的法律素养还是相对浅,你要真弄一个普通人这么热衷反而让人觉得奇怪。
检查官的身份还让这场模拟变成真正影响结局的存在,而且检察官的身份也表现出我国法律工作者的素质,给民众一个安心。
最后结局这样也正常,中国和美国并不一样,美国如果走到陪审团就意味着要结案,无论这个人定不定罪都要结案,而中国如果检察院不起诉警察就要不断完善证据或者找到真凶,所以有个结局也好,没法说哪边更好只能说国家不同。最后来说几个老是看到的问题(以下仅是我的愚见,如有不对,欢迎反驳)首先是有罪推定,(无论哪个)国家刑法规定,凡是刑事案件都必须要做有罪推定,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嫌疑人就是无罪,这样可以防止很多错案(大哥那样的)。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样会让人钻空子,但如果轮到你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事呢。
刑事犯罪判刑都很重,一旦错判,可能要毁人一辈子,所以一定要小心。然后是很多人表示的哪怕到最后那也对证据的疑点也只是疑点,没法证明。其实那个不需要证明,正规名词叫“合理怀疑”,即证据本身有疑点,那么除非被重新证明其没有问题,否则是可以以此为理由拒绝证据的,理由同上,必须小心最后说一下美国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要做的并不是判决,而是对事实的确认,就是陪审团只需要表示案件事实是否让他们感觉对,并不需要法律知识,看影片里也没有用到多少法律知识。
当然美国的陪审团是相对容易出现无罪推定的,毕竟12个人都只要找个一个合理怀疑就可以,但美国并不改正,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更好的“宁可放过一百,不能杀错一个”,人命关天。我们还只是模拟,结果对于真正审判没有多少影响,但美国的陪审团决定,一旦做出有罪投票,他们12位都可以说是刽子手。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 社会 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十二个人,分别来自于不同的 社会 阶层,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故事。
首先2号陪审员是一个高知,有些知识分子的学究气,和不愿与人争吵的个性,有一点点的和稀泥,但是肯向真理低头。
3号,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接触着 社会 中最为市侩的一面,有着极为传统的家庭观念,脾气有些不那么好。
8号,最后电影结尾表明了他是一名检查工作人员,因此他会如此的致力于认真讨论
,部分体现了法律工作的严谨苛刻。
还有一些小的细节,5号蒙冤入狱,后来虽然昭雪,但是人生的道路从此改变,月饼,挽回。10号,市井房东,及其爱打断别人说话,对非本地人有偏见。
有人质疑这片子没意义,因为中国并无陪审团制度。我想说的是,其实改变制度,成立陪审团并不难,难的是让参与陪审团的每个人,明白这权利的边界,责任的沉重,以及一个公民应该尊重的程序正义。
《十二公民》的改编很成功,是依靠很多这种本土化的意识和细节支撑起来的,粗看起来好像比较简陋,单调,甚至生硬,不过如果仔细思考,会觉得格外意味深长,水下没有彰显出来的东西,远比水上的多。比如那个广被人诟病的检察官证件一瞥,好像伟光正,但我觉得很悲哀。8号充满公民意识,源于他是检察官,职业素养在那里。但这个 社会 ,有几个检察官啊?其余11个人,算得了公民么?在非常多的细微调整下,《十二公民》这个集中在一个房间里,情节不出奇,完全依靠演员发挥演技支撑,靠对白取胜的电影,是非常不错的非商业片。
曾经有人吐槽,“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现在电影在努力改变国家。这样的电影的出现,已经是中国电影的一种进步。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以美国陪审团制度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也因此活的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因为是改编也没啥好说的,很经典的剧本,这个本子也多次被不同国家改编拍成电影,毋庸置疑的经典剧本。
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是剧本另一个就是演员了,从这个角度说该片已经成功一半。
但是电影开头确实太过牵强,因为大学里面真不好聚集很多家长来参加这种活动。
电影场景不过是一个破旧的仓库,全篇除结尾和上厕所的镜头,均无外景拍摄,可以说是相当省钱了~
我们再聊一下演员阵容:何冰 韩童生 米铁增 李光复 (功勋艺术家)等人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演技炸裂,其中韩童生一个人撑起了半部电影,这种配置的老戏骨凑一起,想拍成烂片都不太容易。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以美国陪审团制度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也因此活的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因为是改编也没啥好说的,很经典的剧本,这个本子也多次被不同国家改编拍成电影,毋庸置疑的经典剧本。
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是剧本另一个就是演员了,从这个角度说该片已经成功一半。
但是电影开头确实太过牵强,因为大学里面真不好聚集很多家长来参加这种活动。
电影场景不过是一个破旧的仓库,全篇除结尾和上厕所的镜头,均无外景拍摄,可以说是相当省钱了~
我们再聊一下演员阵容:何冰 韩童生 米铁增 李光复 (功勋艺术家)等人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演技炸裂,其中韩童生一个人撑起了半部电影,这种配置的老戏骨凑一起,想拍成烂片都不太容易。
个人觉得十二公民翻拍的不错,虽然难免会拿来跟「十二怒汉」相比,可也无须过于小心眼。这是中国戏剧史最高票房杰作《喜剧的忧伤》导演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领衔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国宝级演员联袂主演,也是国内首部戏剧电影。整部电影主要在室内一张会议桌拍摄,但全程无睡意,不过感觉塞入的事外因素多了,也就是节外生过多的枝,结尾显出身份的处理也没必要。
这是多数人在看到《十二公民》介绍时的想法。实际上这部电影毫无剧透的价值,因为无论从情节还是人物设定来说,基本上就是对 57 版的翻拍。不同之处在于将美国当时的 社会 矛盾及偏见,转化成了现代中国的 社会 矛盾和偏见。美国的法制和中国的法制截然不同,而导演则通过一个虚拟的场景将国内本不存在的陪审团制度搬上了大银幕。即使这样的「空中楼阁」导致每一次的对于「无罪」还是「有罪」的质问都稍显苍白——因为这场辩论确实无法决定被告的生死——然而其中追求公正的心,消除偏见的内核,却是不曾改变的。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认真对待,就像所有人的生命都宝贵一样。没有人可以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也没有人可以随便被他人决定生死。
这部翻拍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彻底放弃了“主旋律”的固化套路,榜样的树立如春雨润物,无声间潜入人心,与此同时,不刻意回避 社会 问题和矛盾焦点,“里子”和“面子”的配合相得益彰。
十二公民翻拍1957年的十二怒汉,推荐看原版,法学生必看电影之一,讲陪审员制度,讲思辨,讲程序正义。好电影。
被电影名字耽误的好电影之一
㈣ 《长城》作为我国首次尝试和好莱坞合作的影片,它在电影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长城》是好莱坞首次与中国深度合作,完全按照按好莱坞工业水准打造的超级大片,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工业模式下的电影。资料得知,这个故事并不是张艺谋带给好莱坞的,而是好莱坞拿着写了七年的剧本,找到了张艺谋。编剧则是曾经编剧过《谍影重重》系列电影的托尼·吉尔罗伊。最开始传奇影业创始人托马斯·图尔有一个概念性的想法:长城之所以建造的如此宏伟,一定不单单是为了抵御“人类”。2012年,罗异担任传奇影业联合华谊兄弟在中国创办的公司传奇东方的CEO,他来到中国20年,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从“零”到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井喷阶段,这一切仿佛都是为了《长城》蓄力,无论是从电影内容还是市场培养方面。在这个合作的最佳时段,他找到了张艺谋,这位中国当代最具“掌控力”的导演。那时《长城》已经筹备了七年,中途还找过《燃情岁月》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但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递到张艺谋面前的,是一稿“特种部队”打怪兽的典型好莱坞式剧本。
所以在这部电影创作过程中,好莱坞保证资金,投入技术,同时也规定了剧本走向,电影节奏,而张艺谋在其中做的是“带着脚镣跳舞”。同时“借水行船,输出中国文化”又是张艺谋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个动机和理念:“我一直主张我们要有这样的合作,我们借用好莱坞这样的力量和他们喜欢的东西,哪怕是拍一个爆米花的电影,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把中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传递出去。”所以,当电影导演被好莱坞资本绑架,当导演主题先行试图借助电影输出中国文化符号时,便产下了这样一颗好莱坞类型片与中国文化符号夹杂的不伦不类的怪胎。
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无痕有味。”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深刻的主题、导演的艺术理想、人文精神理应通过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逻辑缜密的故事、气韵灵动的画面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而非如此这般迫不及待、急功近利的呈现出来。我们对这部影片的吐槽,不仅仅是因为影片的糟糕,而更多是出自对于一个曾经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华,被称之为“鬼才”“奇才”的艺术家的失望。坐拥如此充裕的资本、豪华的明星、顶尖的技术,竟然整合出如此平庸的流水线作品,这是绝大部分对张艺谋还怀有期待的观众所不能接受的。《长城》再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畅销作品,都不可能仅仅是商业算计的分泌物。没有解决更高级的,让全球观众看到“一种活跃的、灵性的、充满幻想和好奇的生活”,那输出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㈤ 韩国影视作品中为什么喜欢丑化中国形象
不是丑化我们
是他们没文化
不知道我们中国的现状
他们的媒体也都不报道
我的老师来中国之前本来打算待1个学期就回韩国 因为在她的印象中中国海停留在大革命时代 她以为人们都不能随便说话的 随便说话就会被共产党抓起来
来中国之前 她家里还特别担心 她差点没哭了= =|||
后来到了中国 吓一跳 不仅跟想象的不一样 而且还超乎想象
现在她来中国都7年了 她也很少回韩国
我们问她觉得怎么样 她说比想象中好多了
而且每天都能吃肉 吃水果 = =|||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话
哈哈 我差点没晕了~
韩国发展的早 而且国家小 发展的速度也就快
中国其实是后起来的国家
而且开始的时候已经落后他们不少
所以他们一直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发展
也不想去正视这个问题 这些从他们的新闻里就能看出来
本来有很大优势的国家 眼看就要超越他们
你也知道 就是自尊问题呗 别说是国家了 就连人不也一样么
原本优秀的学生却眼看着倒数的追上他 并要超越了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所以就自欺欺人咯~
不过我还是觉得韩国人挺无知、愚昧的
因为现在这种情况全是他们的政府主导的
他们的媒体直到现在还在做些无聊的报道 很少能正视我们的成就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我之前无意中在韩国网站上看到条新闻 那个网站能算的上是韩国最大的新闻社
我们央视的新大楼 就那个大裤衩 不是个很有名的建筑么
克服了地心引力什么的 具体我也说不明白
不说它好看不好看 但是这个建筑确实是在国际上有一点水平的 不是哪都能盖的
但是我看那天那个报社的网站头条写的大概意思“中国人不服定律 不相信定律”什么的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5.12地震死了那么多的人 中国人还逞强 不相信什么万有引力的定律 不怕死 瞎挑战什么的。。。
总之看了很生气
=========================
还有一条 地震之后 不是大家都流传说什么有预言家语言么
说中国的奥运会不会成功 会有恐怖袭击什么的
因为之前那个预言家语言到了中国会有地震什么的 所以大家不也得人心惶惶的么
那时候韩国更热闹了 感觉就是在等着看我们出糗
结果奥运会空前成功了 他们有出了报道 题目是“怎么预言家的话不准?”
靠 我当时真想灭了他们
全是棒槌!!!!
==============================
其实中国到底怎么样 来了中国的韩国人就很清楚
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的速度
但是心里还是有那种自尊心作祟 气不过我们发展的这么快
所以一有点新闻 就往坏处报道
真的是很没文化的表现
我有时觉得他们听可悲的
明明自诩聪明 其实是自作聪明= =|||
㈥ 有哪些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推荐
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有《钢的琴》、《十二公民》、《万箭穿心》、《盲山》、《盲井》。
我之前看过《十二公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十二公民》是具有国民气质的,该片借经典法律题材探讨通识,以群像的方式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展现偏见的同时又表达对于正义的追求,以经典的法律戏剧文本去试练当下的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够和它产生共鸣,在这个时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望采纳~
㈦ 对国漫存在很大偏见的人不占少数,盘点国漫都有哪些佳作
谁说国漫没有动漫佳作的啊,特别是这几年,国产动漫佳作就像井喷那样,数不胜数,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具有严重的导向型,带有陈旧的观点啊,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都在巅峰的状态,当然拿中国的动漫跟日本比还是会有很大差距的。
秦时明月,真人版的这部电影还是真真比不上动画版的秦时明月好看,精彩呢,这部反复拍摄的动画作品,在经历了一部部重拍的洗礼之后,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无论是从制作的精良上,还是令人紧张的剧情上,都是之前拍摄的那些作品所不能比拟的,不仅画风美、人物景物美,纯中国元素的国产动漫,令人感受到两千年前的动漫版古中国。小伙伴们是怎么看待这些动漫的呢?
㈧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
刚刚出了一个新的美国片《乒乓特派员》,冲着是一部和中国国球有关的喜剧片,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当电影结束时,我差不多把能吐的都吐了,太烂了,无聊之极,烂的我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尽管有恶搞的成分,但里面描述中国的地方让我觉得俗不可耐,导演完全是瞎拍,把中国的国球乒乓球都糟蹋了。仔细的思考了一下,发现在很多美国电影中都有这种现象,这些导演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有意无意的侮辱中国。我整理了一下,把这些导演善用的手段汇集汇集,大家看看对不对:
一、电影中经常找一些长相怪异的人,说是中国人。有的人是把脑袋剃个半秃,后面留一条不长不短的小辫,装清朝人。有的体态肥壮,留个八字胡和山羊胡,后面留一条小小的辫子,估计是在学蒙古人。《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中,主角在中国蹲监狱,条件之恶劣不说,里面的狱警跟苏联人似的,穿个大风衣,有些囚犯找主角麻烦,一脸横肉,跟我形容的伪蒙古人一模一样。这么做完全是妖魔化中国人。
二、要是有女的,都是那种特别丑的,一个个都跟妓女似的,浓妆艳抹,一张大肥脸挂满了YD。例子太多了,基本每一部都有。
三、关于场景,凡是有中国的镜头,不是胡乱编造,就是专门挑一些穷乡僻壤,让人感觉中国又脏又乱。当初看《古墓丽影2》,里面有一段在上海打斗的剧情,导演发挥了其强大的YY想象力,自己搭了一个居民区的场景,跟贫民窟似的,劳拉和一堆B社会分子就在这几栋堆着各种垃圾、残败不堪的破楼间上蹿下跳,打的不亦乐乎,我已经完全把这个电影当笑话看了。
四、凡是情节有中国的,肯定和犯罪有关,比如什么三合会啊、黑龙帮啊,ammo、viper、MY、contraband一样不少。还是《古墓丽影2》里,一帮B社会大张旗鼓的倒卖兵马俑,跟开市场似的。《007之明日帝国》里,中国的将军和英国的新闻大亨勾结在一起,想挑起战争。尽管不想提成龙老大哥,但这也是个标准的例子,《尖峰时刻》系列都和中国的B社会脱不了干系,因为这也是老外导演的。好像中国全国上下都在搞B社会。
五、只要有机会就埋汰一下中国。《逃出克隆岛》中,一群医生打不开一个培养皿,一个人就说到:中国产的破锁。《阿甘正传》中,阿甘从中国打完乒乓球回来,接受电视台采访,记者问中国怎么样,阿甘说中国很穷,中国人什么都没有云云(详细记不住了,大概是这样)。
六、老外还经常把中国人和日本人搞错,经常看电影里面的中国人穿着一身和服,他娘的不知道我们是世仇啊,白痴导演。
七、美国人用心很险恶,常常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搞小动作。在李连杰出演的一部电影,好像是《致命罗密欧》中,pol.ice让其表露身份,李连杰掏出一个证件,镜头一个特写,上面写的好像是“台湾国家安全局”。而且在一些电影中,开什么国际会议,台湾也作为一个国家出席。这些做法完全实在混淆视听,变相支持台独。
八、常常侮辱中国武术,电影里出现一些会武术的常常是群怪胎,《荒野大镖客》里,飞车party里有个流氓是中国人,剃个秃头,光个膀子,打架之前还像个疯子似的乱叫唤,纯粹是埋汰李小龙。而且有时先把中国武术描绘的很厉害,然后瞬间被某个美国式的英雄给平了。举个例子,《飙风战警》里,一个贼丑的反派和威尔史密斯对阵,先踢了一趟腿,然后说:这是一个中国人教我的。史密斯上去一铁锹就把他给打倒了,很多人看到这儿笑了,但这就上了导演的当了,他的目的就是让人留下一个中国武术只是声张虚势的印象,时间长了,别人也就不再尊重中国武术了。
我暂时就想到这些了,平时看电影多注意注意就知道我说的不假了。
美国电影是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这些问题反应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巨大误解和敌意,我们看他们的电影要小心,不要被他们的思想所误导。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要被美国电影中描绘的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们只是一个建国不过二百年的年轻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其弊端,这些很少在电影中反应出来。
同时希望我们自己国家的电影能争争气,打到国际舞台,摆正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印象。
㈨ 《十二公民》—为什么被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优秀的翻拍电影
话剧式的电影,让话剧有了新的展示方式,镜头语言的运用让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更为强烈和突出。不过,还是觉得最后一个人的处理不够合理,或许还是有所缺失。在主线之外的故事,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更为合理,改编的比较成功。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个公民。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可以说本片产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开场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杀亲身父亲”除了8号所有人都认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这个案件本身的两个证人的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
㈩ 电影《长津湖》引外国网友热议,他们是如何评论这部电影的
要说今年十一国庆档最火爆的电影作品,非吴京、胡军、李晨、朱亚文等主演的电影《长津湖》莫属。 影片自从公映以来,打破诸多记录。不但在国内掀起了收视狂潮,获得一致好评,在国外引起的震动也丝毫不逊色。
最后,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百多年之间,中华民族在多次对外的战争中几无胜例,长津湖之战不但打碎了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傲慢和偏见,而且重塑了中华民族面对外国势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外国网友纷纷感叹,自从长津湖之战胜利之后,中华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之上的站起来了。
总而言之,外国网友一致认为,电影《长津湖》无论从题材选取,还是电影制作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