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微电影 > 生命摆渡人微电影百度百科

生命摆渡人微电影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22-11-29 08:21:23

1. 生命摆渡人纪录片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生命摆渡人纪录片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为社会服务

2. 《生命摆渡人》听后感

  《生命摆渡人》是我听樊登老师讲的一本新书。它讲述了武汉快递员汪勇在疫情中以一己之力,为医护人员搭建起一条后勤保障线的感人事迹。汪勇因此被人民日报称为“生命摆渡人”。

从快递员到抗疫英雄,从平凡到伟大,王勇的经历,带给我感动,更让我思考:平凡如你、如我的人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怎样体现个人的生存价值?

                                                            (一)  我能干嘛

  “我能干嘛?我还能干嘛?”这是汪勇在疫情期间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面对金银潭医护人员的求助信息,汪勇没有坐等他人,而是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医护人员在为我们拼命,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而一般人,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面对不熟悉的人或不确定的事件,往往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态度。或者是一种观望的心态,有人做,我也会跟风去做,因为从众心理会带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使是坏事,也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这样的大众心态往往会形成邪不压正的社会风气:好事儿没人领头做,坏事儿大家壮胆一起做。“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屡禁不止,不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吗?

鲁迅曾经说过:“无数个远方,无数个远方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与他人同舟共济的联系,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尽自己的责任,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来到大陆演讲。他说:古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我要把它改成“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高校长的校园就实实在在的践行了“我的责任”这一理念,这所学校的孩子都是15~18岁,每年有3000多学生。但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安,一切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地面脏了,看到的学生把它看成是“我的责任”主动打扫;窗户玻璃坏了,学生把它看成是“我的责任”,主动换块新的。每个人都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把责任揽过来,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人人都把学校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学生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 ,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

作为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也要问问自己,我能干嘛,我还能干嘛?在我的课堂上,我能教给学生们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学习语文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能够应付考试,更让孩子们从别人的文字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感受到文字能够治愈心灵创伤的神秘力量,学会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丰富明媚的精神家园。                                                                                                                        (二) 他们需要什么

  樊登问汪勇:“你做过管理工作吗?你一个人从招募志愿者,到解决医护人员的出行和吃饭问题,甚至为医护人员送书,照顾到医护人员的精神需要。你如何做到细致周到而又忙中有序?”

汪勇笑称:“整个过程,我只是在想: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

我想,除了汪勇本身思维清晰,做事有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以他人需要为解决问题的第一准则。这种利他思维,引导他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完全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更没有掩人耳目的虚虚实实。

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方向对了,再难的事自然也有解决的办法。就这样,王勇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沟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最终办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当你教育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现在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作为社会,我们是否认真的想过: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学习困难?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学习负担过重,缺少自由活动的时间,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他还强调:“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看到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找到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

是的, 孩子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崭新的桌椅,但他们需要一间普通的可以看书的阅览室;孩子们可能不需要漂亮的塑胶操场,但他们需要一方自由的活动场地;孩子们可能不需要社会为他们盖高楼大厦,但他们需要附近有一个藏书不那么丰富的图书馆;孩子们可能不需要老师知识多么渊博,但他们在迷茫困顿时需要老师智慧地引领。

遵循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孩子们内心的渴求,就是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孩子们成长了,幸福了,父母和教师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三)  我一天都在发抖

  “我一天都在发抖。”这是汪勇第1天接送医护人员的真实感受,他说是一种本能的恐惧。

在疫情紧张期间,我困于斗室。偶尔下楼放松,必戴口罩。与同事在院内相遇,即使短时间的攀谈,大家都不自觉地保持了距离。如果谁不经意间咳嗽一声,也是主动把脸转向别处。因为大家对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来路不明的新冠病毒充满恐惧。

  每次 上楼回屋,我必用香皂洗手。那些天,我家的香皂刚拿出来就迅速瘦身。紧闭的门户,空荡荡的大街,按下暂停键的社会,让我感觉到:仿佛只有病毒在空气中肆无忌惮地乱蹿。

  居家的我们,内心尚且这样恐惧,汪勇则是在和与病毒舞刀抡剑的医务人员直接接触。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逆风前行!汪勇不是没有哭过,遇到困难时,他告诉自己,哭解决不了问题!就这样,我们的快递小哥,在恐惧中翻山越岭,在困难中披荆斩棘,一路上,他挥舞着战斗的大旗,在奉献中也成就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曾说:“中国的幸运,是在灾难面前总有英雄为其守护。

  2003年非典期间,央视面对面记者采访钟南山时问:“你关心政治吗?”钟南山平静而坚定的回答:“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政治。”

  而今天,我想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爱国,就是最值得骄傲的英雄!

愿我们每个平凡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3. 王家卫力挺《摆渡人》这部电影,你有真正看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涵义吗

人人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如果有人能够及时的拉你一把,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的摆渡人。但是王家卫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王家卫身为《摆渡人》这部电影的监制,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好,到了大家的批评,但是他对电影有了不同的理解。他可能想起自己曾经也经历过低谷,所以才想要做这样一部电影,让大家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也不是完全的烂片,只是说他在表达方式上有所欠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杆秤,有些人可能觉得电影不好看,有些人却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4. 含泪读懂《摆渡人》:生命的过程都是要一个人走

作者:青衣

生命的过程都是要一个人走。

无论谁的偶尔出现,相携着走一段路。

终究要在某个转弯处消失不见,谁也陪不了谁一生。

01

好的艺术作品,是那些能激起人创作欲望和引人深思的作品。

看到一副画,想作诗,或者看了一部好的电影,思考生命的过去和未来。

读一本好的小说,开始审视自己。

英国备受瞩目的实力派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

讲述了一位十五岁中学女生迪伦,她的生活现状一团糟糕。

单身母亲的焦虑,同学的戏弄,老师的尖刻。

她的生命中仿佛一直在下着一场连绵不断的雨。

冷嗖嗖的,湿哒哒的,无止无休,无处躲避。

她通过母亲要来了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的电话,决定去见一见自己的生父。

也是渴望着能有一丝阳光透进她阴云密布的生活。

父亲给她买了去看他的火车票,并且到车站去接她。

迪伦欣喜若狂,登上了旅程。

她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在前面等着她,命运之神早早做出了选择。

派一个灵魂的信使等待她的出现。

火车出了事故。迪伦爬出黑暗阴冷的火车,走出长长的隧道。

没有一个人,她只单影只地走出隧道。

生命的过程都是要一个人走,无论谁的偶尔出现。

相携着走一段路,终究要在某个转弯处消失不见,谁也陪不了谁一生。

02

男孩崔斯坦静默地等待着她。

迪伦的世界在那一刻关闭了所有的门,只有男孩崔斯坦是她唯一的希望。

她顺从地朝他走去,默默跟随着走,一边反抗,一边无奈地走。

连绵不断的荒山,绵绵无尽的雨季,都是迪伦的心像的映射,甚至包括崔斯坦。

崔斯坦十六岁,看起来就是一个中学生。

像迪伦在学校里常见到的学长一样,而且是她喜欢的类型。

无论是衣着,样貌,尤其是那对蓝色的眼睛,都是她喜欢的类型。

她别无选择地跟随。

书的开始并不能吸引人,只是一堆的烦乱和一个自卑害羞的小女孩跟自己的心理对话。

百般的不如意,百般的想摆脱,饥饿和不满纠缠着她。

直到火车出了事故。

直到她遇到崔斯坦。

生活还是那样,毫无改变。

前面连绵的荒山也仿佛这个故事就这样乏味地进行下去了。

到了第八章,夜晚来临,鬼魅的袭击,崔斯坦的救赎,安全屋中的躲避。

让迪伦百思不得其解,当崔斯坦冷静地告诉她。

她不是火车上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唯一的遇难者时。

她从恍然大悟,也让读者恍然大悟:“她死了!”

那么接下来会怎样的好奇心,开始驱使着读者要去了解另一个谁也无法了解的世界。

故事才刚刚开始。

03

迪伦面对现实冷静以对,她只能顺从了命运的安排。

有时候,人人都是这样,事情发生了,就顺着事情的发展行进下去。

不去想想如果逆道而行会怎么样?

生死的大关都过了,还能有什么大不了?

没有,大多数人是不会想的,只是顺着事情的脉络一直走下去。

带着思维的惯性,带着自我的偏执,带着超出安全区的恐惧,带着人性的懦弱,走下去。

崔斯坦也是个顺应命运的人,做灵魂的摆渡人。

把亡灵从一个世界,带往另一个世界。

越过无数的高山,踏过无数的荒野。

躲过无数鬼魅的残杀,将亡灵带到一个光源地带,任务结束。

两边的世界他都没有踏足过,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的存在着。

千万年来,他变化着自己的模样,一个让亡灵舒适的样子。

跟他们说着让他们足以安慰的话语,机械地重复再重复。

他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是这样的,从来没有。

迪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崔斯坦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思考。

崔斯坦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迪伦一层又一层的怜悯。

最终让她抵达爱的彼岸,她爱上自己灵魂的摆渡人。

爱情,往往会让一个懦弱的女人做出她想也不敢想的傻事。

也往往会让一个女人增加无比的勇气。

04

抵达彼岸的同时,也是崔斯坦任务的结束。

也是迪伦生命行程的终结,步入另一个世界的开端。

迪伦的世界里将永远没有了心爱的男孩儿,再完美的无忧世界。

在一个没有爱情的女孩眼中都是满目疮痍,不堪入目的。

迪伦百般的不甘心,不情愿,痛哭流涕。

最终还是让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寻找崔斯坦。

去他的世界,带他离开。

命运,看起来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藩篱。

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翻过去了,才发现并没有谁能阻止得了你。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又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

世界就会给你让路,只是你敢不敢的问题。

迪伦从另一个世界推门而出,就是这么轻而易举,就是这么简单。

以前为什么没有人试过?

因为胆怯,因为都喜欢在舒适区里哪怕等死,也害怕那些无形的危险。

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男孩要出海冒险。

他的朋友规劝他说,你的祖父死于海难,你的父亲葬身大海。

你为什么还要出海呢?

男孩反问他,你的祖父死在床上。

你的父亲同样死在床上。

那你为什么每天晚上还有勇气上床呢?

05

电影《摆渡人》中有一句台词: “死,本是人之常情,就像生一样自然。”

话是这么说,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把“生”、“死”这么大的事情看淡呢。

别说生死这样的大事,就是让一个人脱离生活的舒适区,也是非常困难的。

你可以看到许多人,在一个行业里面一做就是几十年。

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脱离老本行,也挣不了多少钱。

辛辛苦苦一辈子,勤勤恳恳埋头做那件事,不想改变。

不是改变真的有那么难,只是不敢。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翻转,迪伦走回了自己的身体,获得了新生。

崔斯坦回归了人性,走出他从来没有踏足的世界,跟迪伦回到一个世界。

走出来,原来没有那么难。

原来禁锢自己的不是任何不可超越的神灵,有爱、有勇气和决心就足够了。

穆勒曾经说过: 我们还年少,我们是一群容易受伤的孩子,总是一不小心撞上人生的悲喜。

跌跌撞撞,亦步亦趋,摔倒受伤,幸而我们都还是孩子,我们复原得很快。

只是为了通向终点,才寻找路。

才从最难最难的路上走过,那段青春的岁月。

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END

作者:青衣,多篇文章发于有书、十点读书,自由撰稿人。人生故事已成型,结局尚未来临,活出一丝诗意和美感的人~

5. 《生命摆渡人》读后感

文/流浪阿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汪勇这个人,他原本是个顺丰快递小哥,在武汉封城时,他提供了志愿服务,因在疫情期间贡献突出,获国家邮政局“最美快递员”特别奖,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是在网上无意间看得这个故事的,在樊登听书,有请到汪勇本人来讲他的故事,我听了直想掉眼泪,幸好人间有这样不顾自己全心付出的人,所以人间温暖。

他做了什么事呢?最开始,他在武汉封城时,大年初一,主动提供了医护人员接送的服务,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他有一个家要养,他有个三岁女儿,他说他只想着,如果他一天能帮医护人员接送30趟,可以省下医护人员30小时,他觉得在这种时刻,医护人员的30小时无比巨大,这比他坐在家里有用多了。而且他也不是盲目热血,他跟家里说加班不能回家,自己隔离睡在公司,而且要求支援的人都要独居。他说做好事,不能变成坏事,志愿帮忙接送,不能成为疫情缺口传染源。

他说他第一天发抖一整天,因为当时大家对于疫情都不了解,他也很怕自己被传染,但是他看到那些累到眼神呆滞的医护人员,他就觉得应该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

他透过网路上的连接,支援的队伍不断的壮大,他不但照顾每一个支援的人,还设身处地去思考医护人员需要什么,他思考并去找资源,接送的人及车不够,他就去找共享车、摩拜、滴滴,他发现医护人员买不到泡面,他就去找有库存的店,他发现医护人员的用餐是个问题,就去找愿意支援的餐馆,他不是只有盲目的热血,他用心思考,把支援用在刀口。网路上就有人说,这是快递小哥吗?他足以胜任部门领导。

书里提到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封城状况,看了都很令人鼻酸。例如他在一个护士的朋友圈看到“好想吃大米饭啊!”,他想到,人家一个小姑娘,大老远来辛苦的救治病人,我们难道连米饭都不能让她吃到吗?所以他积极找资源每天给医护人员送餐盒。

当然善心的人还是很多,例如餐馆老板无偿提供场地及员工人力,而且还是照常付薪水给员工的,例如鱼店老板一听说是要给医护人员的,免费提供几千斤的鱼。例如发给汪勇通行证的负责人,只要这些车出了一个案例他就要承担所有责任,但是他还是愿意支持这些工作,例如用餐的医护人员,说好餐盒一个十元,他们都自愿多付,感谢这些志愿者。

我对于这种类型的故事一向没有抵抗力,又忍不住哭又忍不住热血,我总是一边看着,一边想着,如果是我,做不做得到,我能不能为了帮更多的人,做出这样的勇敢,我能不能想到,或是我能不能规划这些有用的行动。危难的时候要做有用的事,靠的可不仅仅只有热血,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强大,有一天也能这么热血又这么冷静的做出贡献。

樊登老师说他看完这本书,脑中浮现“患难见真情”,我们能不能够不患难的时候,也能够见真情?

6. 情绪的三种状态

2021年5月19日  周三 长沙  阴雨  590/1000 

【主题】我的课件之“情绪与情感”

【字数】1332

最近几天的简文以“情绪”为探讨的话题,分别探讨了“情绪和情感”的关联及“情绪和表情的关系”。

再回顾一下昨天分享的“情绪和表情的关系”:

1、情绪的分类:分为三类,分别为 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表现在人的面部上称为面部表情。分别为“喜、怒、哀、乐、惊、恐、思”;除了面部表情,情绪表现在你的身体上,称为身体表情,我们俗称的肢体语言;情绪用语言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言语表情比如,你说话的语调、语音、语感等。

2、虽然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但是表情并不全部反映一个人的情绪。比如,有些人善于“演”、有些人善于“搞怪”、有些人则“喜怒不形于色”。

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有关情绪的话题,也就是情绪分为那几种形式,简要的说就是“ 情绪的状态” 。情绪的状态一般分成3种,分别是 心境、激情、应急。

所谓 心境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情。这是一种表现得没有那么强烈、看起来比较微弱,但是持续的时间很长,长久地萦绕在你的心里,并对你的内心起到一些好的或坏的渲染。通常它也是一种不太能够让人一眼并能看清楚的神情状态。你的心境如何,可能最多体会的就是你自己。

比如,你内心有点惆怅,有些小小的感伤,这些都不是外人能一眼便能看清楚的,也是你对外人无法言说清楚的。又比如,内心有些小得意,这些外人也看不出来,你也不好与外人分享。

所谓 激情 :把这两个字拆分来看,大家也不难理解,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这种情绪相比于上述的 心境 而言,它持续的时间没有那么久、发生时很激励,爆发的时间很短暂,是一种强烈的激进的情感。

激情的外部表现,通常会有狂喜、愤怒、陷入绝望、悲痛欲绝等等。它有两个大的特点,其一是激动;其二是冲动。当你所面临的事物(人物或者其他事件)和你所想要达到的要求出现不同寻常的冲突时,人们的情绪也就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激进一面。比如:他惊讶得长大了嘴、他激动的泪流满面、她开心得跳了起来……都是描述这种“激情”的状态。

最后一个情绪状态是 应激 (注意是应激,不是应急)。所谓应激就是突然发生的事情或者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因而引起人们的情绪高度紧张,把这件事情时刻悬在心上的焦虑之状。

比如生活中的突如其来事件,会让一个人陷入“应激”状态,通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无能为力的样子。

顺丰快递小哥汪勇在他的《生命摆渡人》中详细讲解了新冠刚刚出现时,他最初自己开车接送他那片区的医生和护士往返于医院和休息的场所,只为这些医生和护士能每天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那个时候因为这样的突发事件,医生和护士们每天都处在“应激”的紧急状态下,他们的眼睛是无神的,情绪是紧张的,时时刻刻处在高度紧张中。

所以,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下,他(她)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剧烈变化,有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心理疏导。

好啦,关于情绪的理论,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做了很多精准的分析,今后在分享吧。

7. 《生命摆渡人》观后感

也许就像勇哥说的我们可以做好事,但不要把事情做坏。疫情刚爆发的初期,我只是想买一千个口罩捐给温州的医院。一看朋友圈这么多人有需求,有捐赠者,有单位采购,有个人需要等等等等。于是自发组织了民间志愿者群,最后从一千个变成把对方手里一万个口罩都定下了,从付完款对方失联,到确定是骗局,到报完警立完案,处理完回到家已是深夜,可能是急火攻心一夜之间额头上连冒七颗痘痘。我不想他们因为信任我而受害,受骗金额一共117000元,我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我还借了80000元的贷款先给他们退回了。我想着案子这边我自己配合警方追究。可是换来的却是温州警方的不重视。2020年3月2日泰国清迈警方告知抓到通缉犯。我第一时间告知了温州警方,并且通缉犯亲口表示他只是中间人,主谋是在东京的中国人。从抓到通缉犯当天周一到周五国内移民局及警方并没有联系泰国警方,最后泰国警方把犯罪分子无罪释放了。案子至今没有进展。

可能正因为我的好心办了坏事,所以我听完这本书的感受就是特别佩服勇哥的纯粹,勇哥的智慧,从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做到极致,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就去借力,整个良性循环,一件件好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成了一件大事,一件爱国益民的大事。

这次疫情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像樊老师说的:其实怀疑的成本比被骗更高,因为每被骗一次人就会成长一次,但是一直怀疑的状态会让你失去大量的机会。没错,就因为负债带给我的紧迫感让我愿意去做一切尝试。让我在一次樊登总部的私域流量分享会认识了Grace及一帮善良又有力量的书友,是你们点亮了我,帮我走出了最黑暗的时刻。世间最美好的相遇就是成就彼此的成长,成为对方生命里的一道风景线。

爱你们,无极限。

8. 《好的教育》解读

鲍鹏山教授是讲《水浒传》《论语》的专家,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一般人理解的教育,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乃至于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领导力等等。我们只是通过教育赋予孩子一种能力,这是我们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我觉得才是好的教育。

《诗经》是古代民间诗歌总集,一共305篇,由孔子整理等等。考试的时候就让你填空,一定要填对,填错就没分了。但是《诗经》真正带给人的那种感受,给人内心的陶冶、享受。孔子是要通过教授《诗经》,让一个人发生变化。他给了我们四个字:“兴、观、群、怨”——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兴、观、群、怨”这四种精神,就是我刚才讲的人的主体性。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鲍老师的解释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不是《诗经》的第一项功能,而是教育的第一项功能。

什么叫“观”?“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惑!“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你能够把这些不同意见恰当地表达出来。“兴”是对人生命力的唤醒,让一个人有情怀,让他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互动。当我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某一件事情在我心中唤起了某一种必须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兴”。

现在我们缺少对于孩子自身生命力的唤醒,没有让他觉得生命应该是蓬蓬勃勃的、活泼泼的。这个“活泼泼”是什么意思?我们做一个比喻,就像一条刚从水里被钓上来的鱼,你把它扔到地上,它在地上扑腾的一种状态。这种生命力是需要在某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被唤醒的。比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在不同的环境下,不断地通过各种教育,让他的生命达到充实。

孔子是怎么唤醒一个人的?孔子是怎么让一个人富有生命力的?比如为什么要读《诗经》?孔子不是让他们去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诗经》只是一个工具,孔子想让他们通过《诗经》来获得某一种人生的、个体的、生命的素质。他就用了“兴、观、群、怨”四个字来解释。

他希望弟子们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弟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的弟子们有思想。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思想才能够在事实中发现本质。

比如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让我终身奉行、不犯错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你要知道,这个题目的难度在哪里?不是说你给我一个字,我此时此刻照着做,能不犯错误。实际上这个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是让所有人在所有时空里,照着这个字去做,都能不犯错误。子贡作为一个学生,能向老师提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师生间互相激发的、教学相长的教育。

《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为什么《论语》更重要。鲍老师讲,孟子的学生,比如万章、公孙丑等等,你把他们的名字互换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每个人长什么样,有什么性格,你一无所知。他们每个人在《孟子》中登场都只是为了问一个问题,为了衬托孟子的光辉形象,而他们本人是没有性格特点的。但是孔子的学生性格是非常鲜明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你会跟他们建立感情,会建立认同。因为颜回是学霸;因为子路特别仗义……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孔子有十几个弟子的性格都特别鲜明。这是一部《论语》所体现出来的。

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什么?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教育从人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这里的“传承文化”不是让你去记住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文化使人文明化。如果我们不传承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行为就没法文明化。所以人不仅是生理学的产物,还是历史学的产物。我们的思维方式、灵魂里住着古人,住着孔子。如果你问一个没有读过《论语》的小孩:你要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他一定会选择做君子,不愿意做小人。这就是因为他的灵魂里住着古人,住着孔子。那么这些价值观是怎么来的?就是通过教育,把文明“化”到人的灵魂和头脑中去。这是教育的第一使命。我为什么把它算作第一使命?因为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这样的。

教育的第二个使命是什么?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这就和知识、科学、技术有关。我们看看今天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在第二个层次,就是拓展知识的边界。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科学家,能够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增加新的知识,把新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推向进步,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改善人类生活的物理的空间。这个使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别人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有一颗好心,让我们大家都要安一颗好心。孔子晚年葬他的狗的事。《孔子家语》,孔子晚年,他家里的一条老狗死了。当时孔子的岁数已经很大了,根据这个故事的记载,我推测当时颜回已经去世了,子路也不在,因为子路去世和颜回去世差一年,这时候在他身边的,比较靠得住的学生就剩下一个子贡。子贡很厉害,我认为他能和当时的中国首富分庭抗礼,而且他还是当时最杰出的外交家。孔子的一条老狗死了。孔子跟子贡说,你把我的狗拿出去埋了。然后孔子跟他交代,你埋它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包好,不要直接把它亲土而葬,不要把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然后孔子还讲了中国历史上人对待动物的很文明的态度。孔子连这件事也要顺便上个课。他说,古人葬马用的是旧窗帘,用窗帘把马裹起来。葬狗用的是车盖,可能是把车盖反过来,把狗放在上面。他说,我现在既没有车,也没有盖,那就拿我的席子吧。他让子贡拿自己的一张席子,把那条狗一卷,然后一再地嘱咐子贡,不要让狗头被土直接埋着,就是这么一个细节。你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柔软的程度。所以我刚才讲,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你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就像你刚才讲的,孔子在让子贡去葬一条狗的过程中,子贡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的两大使命,既要传承文化,也要传承技艺。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为师之道的,就是教师能做什么。您觉得教师能做什么呢?我觉得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教师起到的是引领作用。在孔子的时代,教师可能还具有传授知识的职责,因为那个时候知识传播的渠道不是很多,载体也不是很多。举个最简单例子吧,我们今天上学的时候,老师手里有一本教材,学生们手里也都拿着一本课本。在孔子教学的时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比如孔子教《诗经》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学生人手一本《诗经》。因为那时候的《诗经》是用竹简写的,如果学生们人人带一本《诗经》过来上课,没那么多地方给他们摆放。而且《诗经》的成本很高,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册。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的古籍版本中,为什么有的字读音相近,但字不一样?为什么有那么多通假字?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个教学方式所导致的。所以,在孔子那个年代,老师可能更多地有知识方面的引领、传授的作用。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这么丰富多彩——比如樊登读书就是一个很大的知识传播渠道——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教学生知识的话,这个老师必然会被淘汰。那么,老师所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就是能“温故而知新”的人。这个“温故而知新”,一般理解就是掌握旧知识,还能掌握新知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温故”可以说是强调知识,“知新”不是强调知识。“知新”是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的事件做出正当的判断。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就像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能不能给一个可以终身奉行、不犯错误的字。如果有学生问你:“老师,最近发生的某件事,你怎么判断?”老师要能对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做出判断。老师的观点未必是对的,但老师的逻辑、价值观、价值的出发点一定是对的。老师要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的逻辑是什么?我的价值出发点是什么?一个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方面,孔子当时就做得非常优秀。

实际上,关于技术、关于具体的知识,孩子一旦被唤醒了以后,他学得比成人快。孩子小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学唐诗,不一定要从诗词开始,甚至不要从诗词开始,应该先从最经典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学。您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有的书叫经典,有的书叫元典。经典和元典有什么区别呢?首先,经典的数量有很多,不同时期都可以出现经典。在我们今天,假如有个伟大的小说家写出一部能够流传下去的小说,那这部小说也就叫经典。比如2022年的某个作家突然写出一本书来,这本书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能一直流传下去,那它就叫经典。但是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元典。“元”有源头、原来的意思,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一种开山式的著作就叫元典。我对于元典是有个定义的。德国的雅斯贝尔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时候,讲到了轴心时代,一般来说,元典主要出现在轴心时代,就是人类的精神和认知出现大突破的时代。物理世界有宇宙大爆炸,精神世界有精神大爆炸,比如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神大爆炸。那个时代出现的作品叫作元典。元典是什么?一直到今天,元典界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今天所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逻辑的出发点,都是从那些典籍里来的,所以我把它们称为元典。我们永远在阐释元典,阐释就是积累,阐释就是发展,谁告诉你老师只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将来能够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七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读到五年级结束,用业余的时间就能把七本书读完。今天把传统文化当作一个有益的补充,就是“学有余力则以学文”,你首先得把课堂上这些东西应付了,再去学点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拿传统文化的经典来作为基本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传承文化,并且用传统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这本身就是教育必须要做的事。

一张卷子的目标不应该是100分,而应该是80分。我当时算了一笔账,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认100个字,要求考到100分,那就意味着他必须每一个字都不能有一点点错。这是一种形式,叫100分的试卷。还有一种形式叫80分的试卷,比如我们给学生200个字,要求他们记住80%,也就是160个字。你觉得哪种形式难一点?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说,我们通过大基数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比通过小基数100%地掌握知识要容易得多,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心理学常识。所以,100个字100%会读会写和200个字80%会读会写比起来,后一种更容易一点。100分卷子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哪怕你全部掌握了,也就认识了100个字,而且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基本的教学原理,但是我们今天很多做研究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因为他不敢独立思考。为什么不敢独立思考呢?因为你要求他考100分。如果他想考100分,那么他最想做的不是提出独立见解,而是不犯错。我们如果允许他犯错,他就敢于独立思考了。为什么我们的及格分是60分而不是100分吗?很多人不明白,觉得可能是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100分。我说,可能是有这样的原因,一个班40个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得到100分,所以如果你用100分来做及格线,那很多人就不及格了。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60分确定为及格线的时候,相当于给了学生40分的犯错空间,这样他的思维就活跃了,胆子就更大了,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了。所以教材的学习的定位很重要,不可以定位为100分,最多只能定位到80分。这还牵扯到知识和文化的区别。鲍老师在书里也讲到了,知识这个东西没有人没有盲区。哪个字念错了,哪个典故用错了,哪个人名说错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脑子里经常会短路。好多人以挑别人知识性的错误为乐,这特别没意思。实际上,我们做教育的时候,如果过度地强调这种东西的精确性,真的很有可能忽略最核心的东西。很有可能会忽略我们刚才讲的批判性思维,忽略孩子思维的活跃性、独立性,忽略孩子的独立思考,这样他们大胆做、仔细判断的精神勇气和探索性勇气就都没有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试卷必须要给孩子一个比较宽的犯错空间。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才是素质?有两点,知识不是素质,技能不是素质。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它本身不是素质。这就回到我刚才讲的,我们的教育是整个人的主体性的建设。我们不一定要去演奏音乐,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欣赏音乐,能不能被音乐感动。文学也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当作家,不一定要自己去写《红楼梦》,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读懂《红楼梦》。写《红楼梦》可能是文学上一种专门的技巧、技能,而能够欣赏、能够理解《红楼梦》才是素质的表现。我能理解贾宝玉、林黛玉,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乃至进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心境——“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就叫文学素质。而具备创作能力是某一种专业技能。很典型例子是,你不会造电脑、电视也没有关系。这个世界的分工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做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是通过自身能力创造我们生活中各种需要的东西,我们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完美的主体来面对世界上的一切。你有电视机吗?我能面对它。你有《红楼梦》吗?我能读懂它。如果你说一个人整体特别好,境界特别高,大家是看不见的。我的专业是研究传播学的,大家评判一个东西是不是可以模仿、学习,要通过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你会弹钢琴,我能看见;你会听钢琴,那我看不见。虽然您觉得知识没那么重要,但是大家对您的景仰是来自您的知识储备。这怎么解释呢?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为什么要专门用一大段篇幅,写孔子能够回答当事人种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是因为你刚才讲到的,从别人对一般人的认知的角度来说,如果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厉害,那就要看你拿得出来、能表现出来的东西。

孔子生前被称为圣人,和我们今天称孔子为圣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孔子生前被称为圣人,主要就是因为他知识多,所以孔子压力很大。比如他在鲁国曲阜城待着,每天早上起来,一开门,就看到外面坐着两个从卫国、陈国来的人,风餐露宿地跑了几个月,就为了问孔子一个问题。孔子要是不能回答,这可是要命的事情。所以司马迁就记载:孔子无所不知,所有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所以孔子自己也意识到,很多人是因为他知识多才觉得他厉害的。孔子专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有一天他跟他的学生子贡讲,你是不是就认为我知识多?他的原话是:“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多学”,而又把它记下来的,就是知识。子贡一听,说,对呀,你就是学了很多知识,所以我们都很崇拜你,拜你为老师。然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他说,不是这样的,我是有判断力。所以判断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我们刚才讲到知识,我认为知识多不代表素质高。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基本的知识,知识很重要,它是这个世界的边界。你的知识到哪里,你的世界的边界就到哪里。所以知识多的人和知识少的人的世界边界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确实很重要。但是你还要考虑一个要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理解为扩展生命的宽度的话,那我们生命的宽度有无限性,我们没有办法在无限性上较劲。还有一种叫生命的高度,高度就是人的判断力。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但培养这些东西是要靠您所说的那些元典来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元典提供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我们今天读《论语》的时候,很多人把它知识化了。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诗经》一样,我们也把《论语》变成了填空题。比如老师告诉学生,《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语录体”这种知识点都是可以变成填空题的。这样就把《论语》知识化了。

再比如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仁义道德的“仁”,它不属于知识概念,它属于价值概念。但是我们今天的考试把它变成知识概念了,让学生解释这个名词概念。实际上,“仁”不是一个知识概念,它是一个价值概念。孔子在《论语》里跟他所有的弟子们讨论“仁”的时候,从来没有给它下过定义。学生们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给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孔子不是在下定义。如果是下定义,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一样的,因为定义就是一定的、确定的义,怎么会不一样呢?但孔子给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我们,他所讲的“仁、忠、义、信、诚”都不是知识概念,而是价值概念。知识是要有的,但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并不是素质。技能也很重要,但是素质不是技能的累加。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将来需要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来展现自己的精神高度的话,那么技能和知识都很重要。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在于你有没有这样的精神高度能够展示。比如弹钢琴,钢琴不仅是个技能,在你演奏的时候,钢琴所能体现的是你对音乐、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乃至于你通过这首曲子对整个人生的理解。同样的钢琴曲,为什么克莱德曼弹跟郎朗弹不一样?我们能不能用电脑弹出一样的东西来?绝对的技能上的完美可以通过电脑做出来,但为什么每个人弹得不一样?为什么你就达不到那个高度呢?如果你不去读很多书,你对人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对世界没有慈悲,没有爱,没有这样的东西,你弹多少遍也没有办法达到那个高度。因为技能只是展示精神高度的一个手段,如果你没有精神高度,那么你的手段是没有东西可以展示的。

孔子讲的素质,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兴、观、群、怨”。假如一个人有情怀、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假如有两个学生,一个人做到了“兴、观、群、怨”四个字,另一个人会四样技能:会弹钢琴、会跳芭蕾、会打跆拳道、会书法,你觉得哪个人才是有素质的人?你觉得哪一个人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就他的人生来说,哪一个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生命摆渡人》的作者,那个送快递的小哥汪勇。他在技能层面没有特别出类拔萃,但是他在危难来临的时候,能够扛起那么大一摊事,那种情怀、能力、判断力、组织力,就是您说的“兴、观、群、怨”的感觉。实际上,素质就是“你将来能不能扛事”。即使你会那么多的技能,你能扛事吗?你把钢琴弹得好,把跆拳道打得好,你能扛事吗?家庭的事情、国家的事情、社区的事情发生了以后,你能不能扛,有没有扛的意愿、能力,这才叫素质。

孟子讲的“四心”也可以解释什么是素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人有“四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慈悲心;“羞恶之心”就是你知不知道是非、正义、对错;“辞让之心”就是你知道不知道谦让;“是非之心”就是你能不能判断善恶。我觉得这才叫素质。

什么叫元典,元典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我们今天行为和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有的时候我们回归元典以后,你可能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问题触及,乃至于解决掉了。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人类的教育在最初状态下呈现出来的样子。“教育曾经有过高尚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我觉得这两条加起来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

什么叫“高尚的内容”呢?就是不要把教育变得太功利、太实用化。我们能不能更多地带领学生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可能会有人觉得,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是让学生不面对现实吗?其实不是,恰恰相反,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正好能培养他反观现实的能力,能把他的精神拔到一定的高度,能让他俯瞰人生,在一个高度上把人生看透。“高尚的内容”指的不是我们讨论一些高雅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脱离一些特别实用的、功利的、工具化的教育,我们能不能更多地进行一些培养人自身思维能力的教育,这才是崇高的内容。功利的教育不是不好,人生是需要功利的。比如此时此刻我讲累了喝口水,这就叫功利。但问题是,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生命中的底线,它不代表我们生命的高度,更不代表我们人生最终追求的那个理想的境界。所以教育首先要有“高尚的内容”。柏拉图学院也教几何学,它的教学核心可能就是数学,但是他们教数学不是为了让你应付考试,也不是让你去丈量土地,去搞财务运算。他们教数学是为了让你的头脑有思维能力,建立一个架构,让你有抽象思维的能力。现在的学习是为了让手拥有某种能力,“高尚的内容”能让你的头脑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教育的理想状态,不是你每一步的结果都要达到理想的状态,问题是你朝不朝这个理想的状态去努力。不是让你尽量达到这个目标,而是你力所能及地把你的能力都发挥出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孩子有他自我成长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以前让你劳累的、让你焦虑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不重要的,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必要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做到的是:面对“双减”,我们放宽心胸、坦然面对。让孩子多读一点书,在家里形成一个家庭的读书的氛围。读书一定要有形式,没有形式是读不下去的。一个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一定要有一个外在的形式约束着,彼此互相促进、监督,或是无形地约束彼此。所以我跟家长们讲,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家庭的读书的模式。不要老是纠结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觉得那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养成他的读书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甚至将来的中考、高考可能都不一样了。将来的中考、高考可能就考孩子的阅读量、思考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的丰富性。哪怕将来考的不是这些,如果孩子有了这个能力,当他面对那样的题目的时候照样可以得到高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不仅仅能通过考试,还能通过人生。

9. 生命摆渡人是什么梗 网络语生命摆渡人

1、生命摆渡人,网络热词,指奔波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留观点与医院之间,直接面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的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也指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的人。

2、摆渡人的原意是指在渡口码头用船为人家提供交通服务的人。现已有多重引申寓意。

阅读全文

与生命摆渡人微电影百度百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