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电影《网瘾》观后感400字
镜头中爸爸正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细心地照料着,并且对女儿深情的说着:宝贝,我会一辈子保护你!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跟爸爸之间的沟通少了,直到女儿包里的一盒烟的出现,彼此产生了误会,深爱女儿的爸爸伸手打了女儿,女儿跑出了家门。焦急万分的父亲到处寻找女儿,最后终于找到了女儿,消除了误会,深深地抱在了一起,彼此感受着亲情,彼此珍惜着家人之间的温暖。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前也呈现出了很多的画面,微电影中那双眼睛跟我的爸爸妈妈一模一样,当我生病时,当我碰到困难时,当我考试考砸的时候……那双眼睛里充满着关心和急切。甚至比他们自己碰到难题还要着急。
对于电影中那位女儿所受到的爱,我要比她更幸福,因为我受到的爱更多。外婆会精心地给我准备早餐,做我爱吃的可口饭菜;爸爸妈妈总会给我准备我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用的,有时候他们出差了,还能收到他们送的礼物,那时候,看着我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的脸上也挂着灿烂的笑容。
曾经对于妈妈,也有过抵触的时候,对于她的叮嘱,我会觉得烦,觉得唠叨,细细想来才知道,我在妈妈所谓的“唠叨”中,已经不知不觉改正了很多缺点,在妈妈所谓的“唠叨”中,那盒子里的奖状和获奖证书,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厚,正是有了妈妈“唠叨”的一路陪伴,我才一路幸福的走来。
看了微电影《陪伴》,让我深受触动:家人的温暖,家人的一路陪伴,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温暖的事,正是因为给了我太多的爱,才让我觉得给的我理所当然,觉得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们都应该珍惜这种亲情,感谢家人的陪伴,总有一天我们都会长大,离开曾经温暖的家,我不想因为长大了之后才会遗憾。所以从现在开始,珍惜爱,保护爱,在亲情的一路陪伴中走向幸福的未来。
⑵ 微电影大爱无疆观后感
篇一:大爱无疆观后感
今晚我们观看了《大爱无疆》微电影,它是有几个小故事拼凑而成的,都是围绕亲情,爱情写的,让我感动不已,班上有些同学甚至泪如梨花。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在女友面前夸耀自己很富有,要给女朋友买戒指,就欺骗自己父亲说:“爸,我要考研究生需要500元报考费,快点打给我。”他家里是农村的,并不是很富有,500元对于他们家来说,是他们家里两个月的生活费。可想而知,这钱他们家是拿不出来的。但是这父亲心想“为了娃儿的学习,说什么都要凑齐这钱”。于是这位父亲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去医院卖血。很满足的将卖血得来的240元马上寄给孩子,就在出门的路上被车撞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觉的夺眶而出,这位父亲的爱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无私。感叹一句“父爱如山啊!”。
这位父亲为了区区500元竟然去卖血,这举动真让人震撼。作为父亲心里想着:只要儿子能有出息,干什么都是愿意的,无怨无悔。这就是父爱的伟大之处。正是这份父爱感动了儿子,电影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读懂父爱的含义,知道自己错了,并考取了研究生。我不禁想到高尔基曾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想想现在的我们,不喜欢父亲的唠叨,看不惯父亲的做法,不理解父亲的苦心;还冲他们发脾气摔门而出,甚至破口大骂。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读懂自己的父亲,只有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现在我们应该珍惜他对我们的爱,学会理解并体会他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虽然我们平常的父爱没有这位父亲这么的轰轰烈烈,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点滴中有所流露。这使我想起,近期网络热传的一则公益广告:爸爸得了老年痴呆,儿子带他去吃饭。盘里剩下两个饺子,爸爸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了口袋。儿子觉得难堪,爸爸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最后的画面出现这样一行字: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你被打动了吗?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我们。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人说: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父爱无言,父爱在行动中,让我们感受到爱在其中,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浇灌了一棵结满爱的参天大树。
父爱如山,父爱的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而成的;父爱的山是一种力量,支持着我们的一生。父爱的山,让我们作出正确判断。
篇二:《大爱无疆》观后感
刚才看了《大爱无疆》,可惜是从半途中打开的电视,错过了一些内容,不过基本还是明白,一个离开人间的女孩和她爸爸是怎么从文字去影响一些人,到成立一个“还本助学”基金的故事。
女孩是湖北师范学院的学生,一个哲学女孩。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爸爸把他整理成册,出版成书,因为是日记,涉及隐私,所以它的读者大多是爸爸认为应该让他(她)去读的那些人,书的名字叫做《树种树树中路》;女孩生前还有资助贫苦学生,所以爸爸就用女儿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还本助学”基金,“还本”,是因为一个被资助的女孩,在她初中毕业的时候,坚决拒绝再接受资助上高中。
为了受资助者的尊严,他们觉得,在资助贫穷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考虑被资助者的感受。
这,让我非常感动,不由联想到几年来我们助学团体的许许多多。
我一直对坤叔和期望大哥那种无私的奉献敬佩着,()但我在心里始终有些质疑着那种奉献对孩子们成长历程的影响,虽然,我也一直在那么地参与着。
我们不必去追究助学者的动机,“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智者的教诲。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多多考虑,这么做究竟对一代人有啥影响。
湘西的求助学生档案,千篇一律地填着:人多地少,体弱多病……孩子们的父辈,似乎把贫穷当成一种习惯了。可是孩子呢,那些单纯的清澈的眼光,明明流露的是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那种资助,当然能让那一个个心底彻亮的孩子安稳地坐在教室,可是,能让他们心底那一份纯真保持多久?他们的心理是否因为有人交了学费就真的变得自信而阳光?
不得而知。
篇三:《大爱无疆——崔学选》观后感
看了崔学选同志不顾身患重病 , 坚持与北川灾区人民奋战在一起 , 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灾后重建,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事迹专题片《大爱无疆》,感受深切,教育深刻,我切身感受到:崔学选同志工作中身先士卒,不畏艰险,立足灾区长远发展,坚持科学援建、和谐援建,为援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崔学选,一个普通而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承诺“来到北川就要承担起责任”的援建干部,一个心系灾区,一直没有住上板房的“帐篷局长”,一个关心教育,关爱孩子的山东汉子!崔学选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为我们所有的党员树立了榜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人生就是理解生命的过程,有人如是说“人生实际上就是一次生命的旅行”崔学选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一直以来,我在想:人生、理想信念、共产党员这三个词是该如何串联起来的?观看专题片后,崔学选用斗志和操守,深刻诠释了“人生、理想信念、共产党员”的内涵。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跋涉,人生就是奋斗,人生就是旅行。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跋涉、奋斗、旅行。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收获了褒扬的目光,绽放了一路光芒,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而有的人却只能够留下一个个黑暗的脚印,为身后写下无数的耻辱,被人民唾骂一生。山东崔学选同志无疑是前者的典型代表。
理想信念是什么?它是人生的太阳,前进的动力,是推动每一个人前进的强大的内在精神寄托。信念,使你变得心胸宽广,气度非凡;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他人生观的映照,是他世界观的反射,是他价值观的凝结。生活中有了信念,就像有了冉冉升起的太阳;事业中有了信念,就像有了攀登险峰的拐杖。
那么,共产党员的人生是什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又是什么?崔学选同志的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的人生就是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一生;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为之努力奋斗。战争年代,无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为了为人民谋自由、谋利益,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像崔学选同志那样,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像红叶一样昂扬向上,追求阳光;要像崔学选同志一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信仰不动,党性不移,本色不改,忠诚不变。
崔学选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他是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情系灾区、忘我奉献的无私情怀;学习他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亲民为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为着理想而拼搏的执着,学习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要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崔学选同志为榜样,忠诚于党,甘于奉献坚持自己的信念,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⑶ 重逢微电影观后感
看完《重逢》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今天的和平,今天的安逸都是有人用生命换来的!一些人嗤之以鼻的今天,确实那些可爱的人永远没有享受过明天!为了他们,我们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国家!
致敬每一个奋不顾身英雄,“重逢”每一代可爱的战士!《重逢》以普通军人的家属为例,以一位普通的军人为典型,展开叙述!看完后感受到,军人也是人,也是有亲人期盼的!而他们为了国家牺牲小家,成全了大家!面对孩子的失去也,每一家人都是悲痛欲绝的,这一点,军人家书并没有特别!
⑷ 微电影观后感
微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80后的那个年代,是自己挥霍不去的记忆。看着电影《老男孩》,唤起那封尘的记忆。还记得片尾的那句话: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儿时的玩伴都不再年少轻狂,为了更好的生存,像蚂蚁一样不停地的爬行,不曾停歇,留下一串串脚印。
回想起儿时,脸上总是不时的闪过那丝不经意流露的微笑。《老男孩》那些趣事,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生活就像幻灯片一样,一闪一闪,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曾经朦胧不懂事的少年已成长,为了生活,社会改变了我们,我们也在影响着世界。
真实的自己只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显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露出苦涩的笑脸。曾几何时,谁知道需要这么做作,隐藏自己的感受,时刻保持礼貌的微笑。
青春是美丽的,《老男孩》里有太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然而纵使青春再美丽,可我们注定回不去了。
⑸ 微电影观后感
微电影观后感篇一:微电影《迷路的孩子》观后感
看完微电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这里说一说。
感一:感动
感动有两。第一,被大山里孩子们的纯朴善良感动。孩子们从未见过花露水,当秋老师把花露水放在讲台桌上忘记拿走时,孩子们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来一一闻过,一不小心打碎了。他们紧张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现实生活已使他们明白留住一位老师不容易。打碎了老师的花露水,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打碎了老师继续留下来的热情。孩子们马上想办法补救,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凑钱重买一瓶。火根自告奋勇承担了买花露水的重任,却因路途太远在夜晚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回来后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下来。一个小小的孩子,为了把老师挽留下来,他承担了所有的一切。这份纯朴善良和担当,实在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同学们当众说明,秋老师不会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为事先不知道,秋老师在明白时才会特别感动,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选择。第二:被秋老师选择留下来感动。秋老师来这里支教的初心,是为了更方便考研。来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艰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马上离开。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顺离开的理由,她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但就在这当口,火根的纯朴打动了她,可爱的孩子们的纯真让她决定留下来。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责任担当和之前理想的牺牲,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热情,特别是对一个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且对这里的艰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秋老师的选择让人感动。
感二:不解
校长指责秋老师的言语举动,我觉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导演想要展示给公众的价值理念。校长的语言行为透露给公众的理念是:支教,应该是纯粹的奉献,不该带有个人的利益目的。能这样当然很好,但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是,国家就不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们去支教,通过支教获得相应的优惠。秋老师支教,就是在优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这不应受到指责。相反,她响应国家号召去支教,应该得到表扬。要求大学生们支教必须是纯粹的奉献,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哪个不是对未来充满华丽的憧憬?他们的未来景象里也许有过大山里贫瘠的土地上几十个基本没受过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场面,但他们肯定没想过这场面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与自己有什么长久的关系。他们涉世未深,还不可能拥有
纯粹奉献的灵魂高度。再说了,在物质喧嚣甚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纯粹的奉献?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来支教呢?校长传达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在支教的同时考上研究生,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长眼中,为什么秋老师不能去考研而且还没有资格当老师?火根去买花露水彻夜没回,秋老师并不知情啊,再说,也不是秋老师要求他那样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会让孩子们那样做的。知道孩子不见了后,秋老师也是心急如焚到处找,校长怎能说出那样的话?难道在校长眼中,必须是纯粹的扎根山村教学才能受到歌颂?否则就必须受到指责?如果这样,还有哪个大学生敢去支教?校长凭什么能抢走秋老师的录取通知书?连国家都明文规定她可以边支教边考研,这说明通知书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谁赋予校长那样的权利?校长自己扎根于山村小学,为山村教育做贡献,为孩子们操各种心,这值得赞美。但他凭什么要求别人也必须像他一样只能纯粹奉献,而不能在奉献的同时还拥有积极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长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言外之意就是这意思)?校长的指责无厘头,校长的要求很霸道。情节安排校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买花露水迷路了,间接要表达的是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了。对于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之说,我不认同。如果说导演安排校长那样做是为了给秋老师敲响警钟指明方向,可我认为,秋老师并没有迷路,她奔着容易考研的目标去支教,方向明确,无可厚非。虽然后来孩子们的纯朴与善良让她对人生、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改变主意,那也只能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第二次选择,同样也是方向明确。并不能就此论断说之前为方便考研来支教就是心灵
的迷路,后来选择留下来就是心灵的正道。她能选择留下来助力山村教育当然值得赞美,她选择去读研也同样值得尊重。如果她读完研后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改变山村教育,给山村带来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吗?或者她毕业后在其他地方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不错的。难道这些就不是心灵的正道吗?选择读研与选择留在山村,焉知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焉知哪个选择更为高尚?校长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校长,他用自以为是的道德去绑架秋老师,这怎么可以呢?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合法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长的做法严重干涉了秋老师的选择,强迫了她的思想,可见校长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变,校长的思想同样需要拯救。如果校长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许会阻断了大学生们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观影的感受。
微电影观后感篇二: 《心墙》 观后感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有些事情还没有经历,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微电影观后感篇三: 青涩而充满激情的青春
何双兰
进入2014年岁末,非毕业年级的学生经过精心准备,认真编排,师生激情出演,终于在全校师生面前揭开其神秘面纱。复兴中学第二届微电影节拉开序幕,我和其他老师观看了23部由各班学生自己创作的微电影,主要是关于梦想、责任、蜕变、青春等主题。各班有各班的创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给我的感觉也不同!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看着他们前进路上的纠葛、迷茫和苦闷,感受到他们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成长的烦恼,感受他们的艰难的蜕变,情节虽然简单点,但学生们领悟了自己的责任,放飞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蜕变让他们活力四射。
责任,是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之下,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没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产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职责》还是受到大家的好评。小演员自然本色的表演还是很出彩,无论是演技还是主题无疑是略高一筹的。《职责》讲述的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班长由于过分严厉,因而得不到大多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同学们的指责和不满溢于言表,班长被迫“下台”,但后来班长积极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并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支持。
这个素材很有生活,这是现实中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矛盾的一个折射,它从初中生的角度写出了孩子们眼里的职责,作为一名班长既要做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还要扮演好一个监督的角色,这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着实不易。孩子们没有成人的那种做事圆滑,也没有成人会说的委婉措辞,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心理的虚与委蛇,而是实实在在的展露出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小演员本色表现真实自然,毫无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个小班长的直率干练与泼辣展现出来,看得很舒服。至于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实,初中部最好的微电影非《责任》莫属。
欣赏学生们拍的微电影,感觉总体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视角展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音乐青春梦》和《蜕变》
高一3班《我的音乐青春梦》讲述了一个男孩儿追逐梦想的过程。男主人公从小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考上音乐学院。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亲失业,如晴天霹雳,妈妈在重压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让他再学音乐的要求,他失望又气愤地离家出走,曾一度绝望至极,在朋友的开导下才逐渐重拾信心。在老师的策划下,同学们开始准备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恰逢学校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同学们纷纷鼓励他参加大赛。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决定参加。获得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奖状的同时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孩子自己的坚持,家长的努力,终于圆了孩子的梦!
梦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种下一棵梦想的树,用坚韧不变的信念,浇灌养护,终有一天它们将枝繁叶茂。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蜕变,也是微电影的一个主旋律,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追求进步与自己的惰性常常产生矛盾,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们常常在现实中沉沦,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前进的动力,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渐渐成熟,它促使孩子们成长,使他们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
高一8班的《蜕变》讲述了一个不学无术的经常动不动就打架的坏学生,在一次上课时梦到自己高考仅考了100多分后,在惊吓中醒过来,幡然悔悟,从此励志学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两年后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最后当了校长。虽然情节有点夸张,但他的蜕变告诉了我们有错就要改正,现在努力为时不晚,一个有担当的孩子 ,要知道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也知道花要开在当下,过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无法绽放最年轻最美丽的花朵了!
蜕变,过程是残酷的,结局是温暖的,背后,是心灵的成熟,是对人格的升华!蜕变常常伴随着痛苦。树的伤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坚硬的疤,鸟儿因不断地试飞、不断地摔跤才实现了它的梦想,
人走过无数次痛苦的经历,成就了坚毅的性格和繁华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动荡中变得成熟并走向前进;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在蜕变中走向成长。
总之,这次微电影节给学生们以施展才华的空间,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表演能力,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使得学生们明辨是非,知道美丑,在学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活动。
⑹ 微电影 观后感
前几天,朱老师用了一节班会课的时间我们看了一部名叫《假钱》的微电影。电影虽短,却意味深长,令我感受颇多。
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司机在工作过程中一时大意收到了一张假钱,经食品店老板的提醒后才发现这是一张假币。回家后,他的儿子扬扬问他要餐费,司机想把那张假币交到学校去,但又于心不忍,把那张假币夹进了一本书里。不想这一幕居然被儿子看见了,扬扬将那张假钱带到学校去。
第二天交伙食费时,扬扬模仿其他同学的字把假钱交了出去。不料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用班会让扬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假钱换了回去。在一封道歉信中,扬扬讲明了一切。原来扬扬的妈妈在两年前就去世了。只剩下爸爸一个人在不辞辛苦的照顾他,但爸爸在工作过程中却会收到假钱,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扬扬便把假钱花了出去……
电影看完了,我也感受很多。电影中爸爸把假钱夹在书里而不花出去固然是对的,但他却不知道,收到假钱应立即销毁,或交给警察局和银行处理。故事中扬扬的做法也有对有错。他虽然把假钱交到
学校去了,但是在认识到假钱的危害后,他又把假钱换了回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用假钱坑害别人的不法商贩。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使用假钱也是违法的,根据刑法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却仍然使用的,会由使用面额的大小来给予一定的惩罚。
这部微电影告诉我们,我们要杜绝使用假币,发现假币要立即销毁或交给警察处理,也要传播辨别假币的方法,不让更多人受骗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⑺ 微电影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微电影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月12日,宝带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一场有关廉洁的微电影。电影环环紧扣,在讲述了有关廉洁两个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又告诉同学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中午时分,电视开始播放,同学们逐渐被内容吸引。第一个故事十分贴近生活,讲述了有关教师节送礼物的问题。其实,教师节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每天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对待,让老师省心。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只送给老师一句简简单单的“教师节快乐”,老师也会十分开心的。你是不可能用礼物博的老师好感的。想必,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也学到了这个道理。第二个故事在同学们意犹未尽下拉开帷幕,它讲述了购置房产所可能发生的事情。末尾欲图购房的男子在女儿一句话下被点醒,拒绝了这件事情。这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购房事件,平日生活里随时可能发生,竟很有可能变成贿赂。小女孩说的一句话十分好:最贵的房子是牢房。她的爸爸也因此反应过来。如果接受了,自己可能失去的就不是财产,而是人身自由。
清廉,是所有官员必备的品格。但前段时间接二连三的贪污案是不是该让那些口中自称廉洁的官员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这种错。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都要廉洁。
这次的微电影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廉洁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收获了一个关于廉洁的道理。
今天,我看了学校发的微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依靠》。一个母亲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吃饭,可儿子因工作关系要回公司。儿子搀着母亲来到村口前,回忆起小时候那些的点点滴滴,儿子这才知道母亲已经老了,而自己是母亲最终的依靠。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知道了要回报父母。
《坚守》。张九成,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他的妻子得了绝症,可他仍对他的妻子不离不弃,并带着妻子一起出车。在出车的过程中,他们给乘客传递了许多快乐。不管怎么样,他都会陪着妻子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坚守的意义。
《陪伴》。一个父亲和他的女儿 。父亲整天烟不离手,忙忙碌碌,很少时间陪家人。当父亲翻女儿的书包时,发现有一包“烟”,便开始责骂女儿,女儿一气之下,离开了家。父亲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找到。父亲打开“烟”盒,却发现那些“烟”都是笔。父亲转过头,他的女儿站在他的面前,祝父亲生日快乐。这让我明白,亲情是无法割舍的,陪伴是重要的,难能可贵的。
这个片子把我深深打动了,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依靠、坚守和陪伴。我也要做个文明崇德余姚人!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普法微电影,看完我深有感触。
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说的是学生去买小店的三无产且过期的辣条来吃,结果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
在我们生活中,有同学禁不住诱惑,经常拿零花钱买小卖部的三无产品,这些三无产品都是含有致癌物的,长期储存在我们的体内会使我们得癌症。曾经有位同学吃了小卖部的冰激凌,结果拉肚子了。
再说说第二个案例,从而告诉我们;没有3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是不安全的,《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享有选权和公平交易权,面对商家的强买强卖行为,大家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而且小朋友们在购买较贵的物品时,最好有大人的陪同,在购买后一定要记得索要发票,以便维权。而实例三体现了商家侵犯了我们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我们有权以相关法律规定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在生活中也发生过:
小买部的老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两个小女孩,说她们偷了店里的东西,不问青红皂白就搜她们的书包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勇敢说“不”,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看了这部微电影很有意义,对我们今后的生活非常有帮助,懂得了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六年(6)班蔡贝琳
为了使同学们放开眼界,对中外文化尤其是法制文化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宣传法制,提高同学们法律意识,法学会于11月27日晚在我校公共阶一教室为大家先后放映了《阿甘正传》、《失控的陪审团》。
本次放映重点在于《失控的陪审团》,《阿甘正传》作为入场电影,在使同学们由西方文化的感悟认知进而过渡到西方法律认识上起很大作用。此次放映收到了良好效果,广大同学尤其是法学会的会员积极响应,法会各职能部门能够认真协调。为前来观看的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映环境。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对中西法律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会员观众作了进一步总结,他们认为中西审判制度的差异最为明显,在法制观念更为普及、法治文明更为悠久的西方国家,施行的以陪审团为主导的审判制度与中国实行的以法官为主导的审判制度似乎更能提现审判的公正,而中国的法治极有可能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会员们感悟颇大,所以本次法制电影收到了积极效果。
我社相信,通过此次放映,全体学生定能树立起更好的法制意识,并培养更高的法律责任感。广大会员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法及法律制度的认识。
在星期二下午,我们五(3)班观看了两部微电影。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字之差》。
故事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位从外地到昆山来打工,他每天工作都很认真。两个月下来了,到了发工资的时候了。他两个月的工资应该是三千,而老板却只给他了一千,并拿出一张纸作为欠条。
就在某一天,这位男子急需用钱,就到了老板那里去要工资。谁知,老板却只给他了一千,男子向他辩论,老板一直坚持的说只欠他一千,拿出欠条,确实只欠一千。其实,应该是欠两千的,可是,老板在写欠条的时候没有把“还”写上去。
那位男子就去了调解院。可是,老板还不知悔改,去收买了一位路人,要路人证明他确实已经把工资全部发了。由于那位路人胆小,听说当证人还要签字。就找到了老板想要辞退这个任务,并表示钱也不要了。经过再三的思考老板还是选择了主动去承认错误,并表示,一定会把工资全部发给那位男子的。就这样,一个小故事结束了。
其实,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欠条上的一个“还”字而已。往往有的时候,就因为一个字,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事情。当然,故事中老板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既然别人到你这儿来工作,就应该发给人家应付的工资。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做事就一定要诚实,不能因为要站一点小便宜却丢失了你做人的本分。
今天,我看了一个公益短片,这个短片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一等奖,作者是谢承霖,名字叫做《低头人生》。它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手机带来的危害,现在,很多的人太过于依赖手机,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手机会给社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在这部短片里,有人边走路边玩手机,撞到了电线杆上;有人迷上了自拍,边走边拍照,出了交通事故;有的医生,在治病救人时玩手机,心不在焉地把针扎错了位置;甚至有消防员,在高楼下接逃生的人时玩手机,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 虽然片中的例子有点夸张,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很深刻。我觉得,手机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因为它,人们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变得冷漠了。
很多爸爸妈妈,只顾自己玩手机,连与孩子沟通、陪孩子玩耍、谈心的时间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所以我认为,如果每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不再沉迷手 机,能够多一些时间陪孩子,家庭生活一定会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如果更多的人不再依赖手机,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有了生命而变得更加精彩。而每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却将人的生命推到悬崖边上或者是深渊。
而每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正如“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所说,每一起重伤、死亡或者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伤或者故障,而这29起事故障和轻伤的背后则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安全并非不可捉摸,只是我们不够重视,“海因里希”法则就说明了安全事故其重要的原因,一起安全事故的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原因造成,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可见安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对象还是在于人自身。
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明白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设备状况都不能仓促应对,都需要多方面考虑,如需作业的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及环境,需要做哪些措施,并根据现场作业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作业方案,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互相监督,联保、互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切实落实好每一条安全措施。如遇突发事故要能举一反三。其次是个人的工作状态和责任心,我们每个人都要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作息时间,以保持每天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也有责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需及时上报,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无论从事任何作业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早两天在网上看了一部微电影——《心的声音》,是田家炳中学的学生拍摄的,让我感触颇深。
石林是一个盲童,他对生活有渴求,不放弃,还能够去帮助别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高洁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便一个人躲在了她发现的“秘密基地”里。她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小男孩即石林,却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一个盲童。石林告诉她:“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让高洁触动很大。
当高洁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6000多元现金,她的第一反应是,失主应该很着急,于是她在原地等失主回来寻找钱包,她等了很长时间,甚至耽误了回家写作业的时间。最后她等到了钱包的主人,在确认无误后,把钱包还给了失主。
失主知道高洁的姓名后,寄了一封感谢信到高洁就读的学校,表扬她拾金不昧的雷锋精神。爸爸妈妈也没有再为成绩的事责骂高洁,而表扬高洁做了好事!
正如石林所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要乐于助人,尽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收获感恩和快乐。
今天我们在英旗看了一部微电影《贾二卖杏》。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贾二院里的杏树结了杏,然后他拿去卖。贾二卖得非常不顺,第一位老奶奶问杏是甜是酸,贾二转了转眼珠,说是甜的,结果老奶奶不要;第二位老爷爷也一样,贾二骗老爷爷又没有得逞。后来,贾二对第三位顾客壮汉说杏是半甜半酸,壮汉更不要了,贾二最后只好沮丧地回到家中。
这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要实事求是。因为如果你欺骗了别人,自己肯定要遭报应的,就像贾二一样,最终一个杏都没卖出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诚实的人。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并没有保持住诚实,这让我感到十分羞愧。上个星期一,我们在班上举行了数学小测。同学们都在动笔“沙沙沙”地写,这时,一道难题“堵”在了我们通向一百分的道路上。突然,我的同桌,数学课代表眼睛一亮,嘴巴一咧,马上动笔写起来。我绞尽脑汁地想,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办?一瞬间,一个坏念头从我眼前闪过——抄他的!于是我抄袭了他的。后来,试卷发下来了,我的分数达到了姥姥的标准,考了个满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就像有一块大石头似的,始终放不下。这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失去诚实的滋味,也让我不再犯这低级错误,因为这样良心并不好受。
看了今天的影片,想起我自己的往事,我又一次感受到,诚实是多么的重要啊,千万不能失去它哦!
微电影《礼物》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教室节到了,同学们都给老师送礼物。有些人为了想要成为班干部,就送一些很贵的礼物,让老师对自己产生好感。可是老师却拒绝了,她说“礼物只是表达感情的,却不是达到个人目的的。送礼物只有自己做才能表达感情。这些礼物我放在这,下课你们领回去吧。”接着,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文具盒。大家深受启发。
微动漫《石话石说》讲的是一个人和一位大老板谈话后,老板忘带了公文包,这是,公文包里跳出了一个恶魔,说他的办公室太简朴,只要把老板公文包里的钱拿走,这办公室就是金碧辉煌的了。可是,正当他要拿公文包的时候,从公文包里有跳出一个小天使,她说“不能拿!这是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不要被钱迷惑了!”恶魔不服输,与天使打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天使用一块石头要压住了恶魔。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三国时东吴孙权派苏州才子陆绩到广西任郁林郡太守。此人为官清正廉洁,爱民远钱,两袖清风,任满返乡要经过一段水路。陆绩只身乘船,因身无长物。船夫说:“恐船体太轻,遇风倾覆,要有重的东西放上啊!”陆绩听了,便搬了一块二米高的大石头压船平安返里。抵家后他将此石作为纪念物置于庭院中,称为“兼石”。
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不要被钱诱惑了。
周五,老师让我们回家人一看一部微电影,看完后并写观后感。微电影可真多呀,我始终拿不定主意该看什么。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了《因小失大》这部微电影上,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这部微电影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由于一直玩电脑,当他交电费时发现电费很高。这时,他又恰巧遇到了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告诉了他偷电的方法。于是,他回家试了试,果真管用。可是有一次,他忘记倒转了,最后在交电费时被查了出来。要被拘留五天,并罚款500元。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贪图小便宜,是会吃大亏的。别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后果如何。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因小失大的例子。每当超市打折促销时,人们为了贪小便宜,就会一大堆一大堆的购买。结果买回去的零食由于太多,根本来不及吃,最后过起了,又只得全部扔掉。买回来的纸更是毫无节制的使用。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这部微电影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吉冈双叶对田中洸懵懂的、强烈的、勇敢的爱。
暧昧的晚风,迷蒙的黑夜,希望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堤坝,前面走着的觉得只差1cm却像永远也够不着的存在的拥有可爱的发后际的男孩,不自觉升温的脸颊,不知道该往哪儿放的双手,扑通扑通跳动得越来越快的心,和再想一秒再害怕一秒再这么走下去一秒就会忍不住落泪的眼眶,在他说了那句“会害怕”的时候,全部防线就被攻破。
就像那天一起看日出的天空,让人分不出是深夜还是黎明的天空一样,洸,你总让人分不清是温柔还是冷漠。你说,我也让人分不清是懦弱还是坚毅,但是我知道,此时此刻想走进你内心的这份心情,很坚定。
我是体会不了你曾经的艰苦岁月的心情,可是我尽力想去了解啊,这才不是没意义的事情。我可以一次次重来,也是花了很多力气,沮丧过,迷茫过的啊。你可以再找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了,哪怕1%,10%,哪怕机会很渺小很微弱,但一天天一点点积累起来就足够了。你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再寻找自己的梦,有谁阻止你,都有我在前面披荆斩棘替你除掉他的!
田中老师说,我想你打开的那扇门,不是锁上加锁,而是压根就忘了装上门把,可是这么想走进去的我,也没有害怕,我一定会用力地把它撞开!不单单要把它撞开,不单单要走进去,我也要把你带进来。
这外面的晚风,这外面的美景,这外面所有爱你的人,你看,不单单他们把你烙印在了心里,你也把他们烙印在自己的心里了。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有些事情还没有经历,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⑻ 微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⑼ 安全微电影观后感
安全与守法同在,事故与违法相随,安全微电影是经常在宣传安全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安全微电影观后感篇,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有了生命而变得更加精彩。而每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却将人的生命推到悬崖边上或者是深渊。
而每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正如“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所说,每一起重伤、死亡或者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伤或者故障,而这29起事故障和轻伤的背后则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安全并非不可捉摸,只是我们不够重视,“海因里希”法则就说明了安全事故其重要的原因,一起安全事故的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原因造成,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可见安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对象还是在于人自身。
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明白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设备状况都不能仓促应对,都需要多方面考虑,如需作业的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及环境,需要做哪些措施,并根据现场作业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作业方案,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互相监督,联保、互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切实落实好每一条安全措施。如遇突发事故要能举一反三。其次是个人的工作状态和责任心,我们每个人都要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作息时间,以保持每天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也有责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需及时上报,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无论从事任何作业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最近一部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热播,同时49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凭借218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被彭博亿万富翁指数评为中国富翁【9月19日马云亲自赴美为阿里巴巴集团融资,寻求透过IPO筹集约210亿美元,引起了震动】,而排行前三的另两个人分别是腾讯和网络的CEO马化腾和李彦宏。阿里巴巴、腾讯和网络都是中国互联网中的佼佼者,马云则是中国互联网的大佬。
中国人明白互联网是在1994年。那年的4月20日,透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而那一年,英国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已有21年;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能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中了解刚刚动工的三峡工程和南非新当选的黑人总统;超市进入中国,带来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多数中国人才开始接触个人计算机;而阿里巴巴帝国的缔造者马云正在浙江经营一家翻译社,勉强收支平衡。
20年过去了,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这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6亿的中国网民和腾讯、网络等中国网络公司正在重划世界互联网版图。()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其中包括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岁就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
完全能够说,互联网影响、改变着全世界民众的生活,或者说,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互联网将所说的地球村更早地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对互联网来说都不是问题。互联网引发的问题是,两个人相隔最远的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各拿着智能手机忘情相向而坐的人
透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对于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使自我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着这些人,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这天却成为阶下囚。这些反面典型人物的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背离党的宗旨必将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应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持续警惕、持续冷静、持续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思考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我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我也必将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我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同时,法制观念淡薄,待人处事上没有持续应有的警惕性和纯洁性,必然导致行政行为的畸形,最终葬送身家性命。
作为一名党员,要提高拒腐防变潜力,务必自觉改造自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成员三个基本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觉警醒自我,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我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自觉充实自我,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习,不让头脑空虚;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时时持续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
我们要从警示教育片中吸取教训,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牢记党的宗旨,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光辉形象靠党员的共同努力来增彩,党的利益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我将以此警示自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⑽ 微电影《路过》观后感
[路过
观后感]微电影,对于我来说,是个新东西,路过
观后感。虽自称“电影爱好者”。但对于这个新鲜事物,接触甚少。
《路过》是一部讲述亲情的微电影。从影片开始,到光影黯淡,声音渐灭。一共7分12秒。从翠绿的花叶,粉红的花瓣,以及喷壶喷出的细细水流,还有盆中瓷盆中五条永远游不出去的小金鱼,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孤单老人的故事,电话骤响,听筒中儿子的声音,让老太太顿时从安静从容的状态,一下子激动起来,开心不已,(整个电影的“慢节奏”立刻被“欢快的声音及画面”所取代)得知儿子可以“短暂路过”。老太太更是开心地去市场,准备食材(其间还从菜贩子那免费要了一个葱),要给路过的儿子做最爱吃的“拿手菜”。然后骑着自行车,“跋山涉水”地来到站台上,“工作繁忙且事业心极强”的儿子面对妈妈准备的一玻璃瓶子“豇豆炒牛肉”,奚落,冷漠,接电话时,不慎甚至是故意将瓶子掉到地上,摔个粉碎,观后感《路过
观后感》。导演不惜用长达13秒的时间,用高速拍摄的摄影机,将瓶子破碎的画面特写镜头拍得细腻且残酷。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亲情远没有金钱和利益更重要。电影真正的结尾是儿子怨恨地看着“有点莫名其妙的絮叨,麻烦”的母亲几眼后,登上列车,扬长而去。导演和编剧不忍这样的画面出现,于是选择了老套的“时间倒流”方式,展示给观众们“温情”的画面:“儿子坐在列车上,吃着母亲做的菜,感叹母亲的孤独,泪流满面,不惜放下工作,回到老妈妈身边,去追寻那份久违的亲情。”但这个画面毕竟是假的,虚幻的,就如电影本身就是虚幻的光影世界一样。乌鸦,不辞辛苦,哺育后代,等到乌鸦老了的时候,小乌鸦们尚且懂得寻找食物,飞回旧巢,喂给“父母”,让他们不必孤独,不必饿死。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当你躺在摇椅上,昏昏欲睡,思念儿女,承受孤单的时刻,是不是想到了,当年,你自己有没有做到?笃信因果,总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