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体现了什么共同的教育主题或不同的教育主题
正面的见解: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夫妻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角色扮演上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强调夫妻有别,严父慈母。然而,当今社会让这些区别变得难免有些模糊。
“今天有多少父亲是‘严’的,有多少母亲还‘慈’呢?”钱志亮教授向妈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没打过自己孩子的母亲能有多少呢?“今天,无论身为人父、人母,都应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所分工。我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要无为而治。”今天的社会,男人每天都在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沉重的社会压力会让他们不得不辛苦地在外劳作,但是事业的成功是一时,家庭的幸福是一世,尤其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传统女性更多为家庭主妇,而今,除了要相夫教子外,女性还要到社会上工作,更沉重的负担也被加在了她们身上。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则在于“情”的培养。 除了父母的角色外,独生子女面临的其他家庭变化也同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传统家庭人伦中,特别强调兄弟有替,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而现在的孩子希望有“替”,却无人能“替”,孩子与同辈交往的缺失让他们很难理解什么叫做友爱、宽容、仁慈。传统文化当中特别强调长幼有序,出家门谁先谁后,可今天长幼已经没有序了,爷爷是孙子,孙子反成了爷爷。“社会的变迁使得我们当今家庭教育下的很多孩子被异化了,不少成为了有知识无智慧,有成绩无常识,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但不懂节制,有目标但缺失理想,有技能无灵魂,有学位没品位,有个性不懂合作,有心动却没有行动,有的是效率忽视的是公平等。”钱志亮提出,我们需要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理应扮演的那些角色。
每一个人心中都希望有一个港湾,那就是家庭。在一切都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家务活可以请人来帮忙做,但没办法请人过来做孩子的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同样不能社会化,花钱雇人来教育我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是两码事。
据专家表示,做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呢?首要是健康,睡眠健康、营养保健、身体健康。睡眠有三大功效,恢复智力、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家长在关注孩子的睡眠方面,既包括睡觉时间的长度与巧度,还包括卧室的朝向,卧室中的辐射因素甚至床铺的温度、硬度、高度。除了睡眠及营养外,家长关注孩子健康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对于孩子的体育管理。
第二,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钱教授表示,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教育投入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精神领域的关注,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亲子交流。“今天我们能够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真的非常有限,我们一定要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语言、表情、动作、身体接触等各种途径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宝贝,你对爸爸、妈妈来说很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在管我,而是为了我好。”
家长同子女交流的话题也有很多。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些进步,家长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他做些表扬,说这些话不用花费一分钱,却帮助孩子树立起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有自信的孩子才懂得自尊,有自尊的孩子才懂得自强,而自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立。如果孩子出现了失误或者最近表现不好,告诉孩子别灰心,努力加油,有爸爸妈妈帮助你,哪儿跌倒哪儿爬起,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态。
做家长关注孩子的第三方面就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备,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充分,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在养成当中,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明确。家长应该时刻记得,孩子在18岁之前,自己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就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由此可见,人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为人父母,却有责任尽量为子女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力所能及地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既要关心他们成长,更要关心他们成人。要教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踏踏实实的做人,要不断地将传统美德和现实美德的良种撒向他们的心田,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长的烦恼》主要讲述住在纽约长岛的西佛一家(The Seavers)的日常生活故事,是中国大陆较早引进的国外情景喜剧,在中国从1990年一直播出至1994年。1990年代初期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收视高潮,片中迈克开朗调皮的形象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而剧中西佛医生对子女采取启发式教育的方式,也让观众得到启示。
Seaver家的房子纽约市长岛罗宾汉街十五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能在这个地址找到他们的家,事实上,这部电视剧是在加利福尼亚拍摄的。
《成长的烦恼》是美国1985年至1992年间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sitcom)。它至今仍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播放。西佛一家人乐天豁达的性格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该剧的演员阵容曾被制作人迈克尔·沙利文誉为“A级阵容”。作为80年代新兴起的以家庭为主轴的情景喜剧的代表作,《成长的烦恼》成功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国郊区的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成长的烦恼》的拍摄开始于1985年,结束于1992年。最早由美国广播电视公司于1985年9月24日开始放映。《成长的烦恼》的真实拍摄版本无疑于初始的剧本有些差距,这是演员的即兴表演造成的,而且作为一个情景喜剧,他也并没有始终保持他令人欢笑的特色,甚至穿插了几集悲剧,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无论如何,它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电视剧,不仅在美国创下了收视率的纪录,还出口了数个国家,甚至左右了它之后的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方向。
自从国内有了上海电视台译制版本以后,成长的烦恼就不断的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里播放,它不仅仅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而且还倍受大学生和青年人的喜爱,应该说,成长的烦恼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播放历史:《成长的烦恼》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最早是在美国广播电视公司放映。它的拍摄历程分为七段,共166集。《成长的烦恼》有着为数众多的观众,据调查,它的收视率在1987和1988两年达到顶峰,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的第五名。
在美国各个不同的电视台播出之后,《成长的烦恼》还被出口到世界各国,例如:加拿大,新西兰,德国,奥地利,法国,中国,日本等国。在法国它被译为《怎么啦,医生?》在法国国家二台播出,在日本则被译为《愉快的一家》,台湾的《幸福家庭》 …… 剧情简介: 《成长的烦恼》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郊区(也许用“城市远郊”这个词更恰当)的西佛(Seaver)一家的故事。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郊区,父亲杰森·西佛(Jason Seaver)是一个心理医生,母亲麦琪·西佛(Maggie Seaver)是一个记者,他们有三个孩子:分别是迈克(Mike)、开萝尔(Carol)和本(Ben)。故事刚开始的时候,麦琪回电视台开始上班,而杰森则在家里开他的心理诊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不过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有了一些情节的改变和新演员的加入。
反面的见解:
我比较的一个基本点,是两个电视剧家庭的组成结构 美国这个电视剧家庭是纯粹的,中国的是离婚后重新组合的家庭纯粹性这个最基本点被“文学”地改造了!
为什么把这个家庭性质加以改造???
这是我要问的第一个简单问题—但是我并不以为它简单!!!
中国现在将离婚视为家常便饭的时代,将出轨乃至换偶视为“人性回归”的时代,我以为这个“文学”的改造—就有了现实的分析价值。
为什么要在传播中做出或者说发生了这种诡异的变异???
这可不是图灵的“混沌理论”的混沌—我以为其根由清清楚楚!!!
这样的“诡异”文学传播的“变异”—与我国社会的道德混乱状态有联系或者关系么?
美国的家庭道德—与中国的家庭道德观—说到底是人类最基本的血缘亲系家庭道德观的问题。美国人的家庭道德观之重怕是要远胜中国—而我们的家庭道德观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及所谓“人性”“自由”的呼吁中被摧残打击—如今已有败坏乱极之像,更可悲者,国人多浑浑噩噩,如伏夏粪坑之蝇,闻臭味之嗡嗡,鸣得意之洋洋—李银河之流者,吾只视之为蛆虫类尔是将陷吾民族于丑类也—好莱坞电影比较精彩的有不少—我从中看到的家庭道德观大都有崇高者—而我以为这些影片才是真正的美国道德影片!
然而,现实的中国的离异重组家庭,有几个是那样的幸福和谐美满呢?
所以,中国的《家有儿女》的吊诡之处是很耐人寻味的———
2. 关于 外国家庭教育 孩子 的电影
troybrain,您好!
我推荐您观看经典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可能你已经看过,也不妨重温这部.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3. 急求几部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电影,要求有典型的事件体现两国家庭教育差异
美国方面建议你去看成长的烦恼
不管是新版还是老版都不错
从那里面就可以看美国人是怎么样教孩子的
《儿女一箩筐》,《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中国的话我建议你不要看电影,毕竟电影是有艺术加工的,都有夸张成分,还是自己感觉和总结为好。
美国太远只有看电影,中国反正都生活了这么多年,你肯定可以自己总结出来的嘛
4. 「家庭教育篇」一定要陪孩子看的七部电影
导语:影片传达的底层草根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下面是适合家庭教育看的励志电影,希望大家喜欢。
《小孩不笨》—新加坡2002
主要内容:《小孩不笨》故事讲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叁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透过叁位编派到EM3课程的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推荐理由:片中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电影。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2007
主要内容: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整洁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似乎什么也做不对。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掌控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突如其来,用欢乐和乐观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夏。尼克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用时间、耐心和关怀,他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推荐理由: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旨在父母与学校能够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老师能多于孩子沟通,对于叛逆的孩子要进行具体分析,能够及时悬崖勒马。以乐观的精神感染身边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2004
主要内容: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推荐理由: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法国1988
主要内容: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推荐理由:导演借由本片重现了他儿时对电影的记忆,描写了一位热爱电影的小男孩和老放映师忘年之交和小男孩在小镇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一段逝去的电影黄金时代,以及影迷们的人生记忆和电影之间难分难舍的牵连,感人至深。
《忠犬八公的故事》—美国2009
主要内容:理察·基尔饰演的大学教授帕克在小镇在车站上偶遇一只可怜的小秋田犬,它孤苦无依的身影惹起他的怜悯,帕克收留了这个可爱的小秋田犬,开始他们主仆的传奇。在漫长的日子里小八公和帕克产生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默契。八公每天准时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无论刮风下雨几年如一日,火车站的站长,卖热狗的小贩,店铺老板娘,还有很多小镇的人们都见证着小八公和帕克的情谊。有一天帕克上课时突然发病,去世了。但是小八公还是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到达,等候自己的主人,小八公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小八公就这样一直等了九年直到小八公病逝。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单纯呈现人与狗之间的情谊,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观众都能看懂的影片一种忠诚的真实演绎,一种对于人类内心的彻底洗涤。
《千里走单骑》—大陆2005
主要内容:高田(高仓健饰)接到儿子健一患病的消息, 从所居住的渔村赶往东京探望。但多年来的父子隔阂使儿子拒绝见他。但高田仍然决定帮助儿子去完成他的心愿。 高田独自来到中国云南, 在帮助儿子完成心愿的过程中, 他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也结识了很多纯朴善良的中国人。短暂的中国之行充满了意外的经历和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 这一切都使高田对儿子健一的内心世界有了很深的理解, 产生了强烈的父子共鸣。他完成了与儿子在精神世界上的彼此沟通, 也同时获得了对亲情与人生更多新的感悟。
推荐理由:呈现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界,没有苦,没有恨,没有愤怒,没有无奈,只有纯洁的感动。
《岁月神偷》—香港2010
主要内容:影片以导演罗启锐六十年代末的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以造鞋为生的罗氏一家人当时的境遇,并通过这几个主要角色、一段浪漫的初恋、以及当日的种种人情世故和生离死别,带我们回到一个令人怀旧的旧香港,重新经历我们的经验,也重新塑造我们的集体回忆。
推荐理由:影片传达的底层草根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岁月神偷》真正感动人心的,是无论岁月如何诡谲、人生诸多困顿,那始终一以贯之的信念与无处不在的真情。
5. 家庭教育微电影慌观后感
此片至今仍在回味,感触颇深,同时也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感悟:
给孩子信任,就是在推动孩子朝好的一面发展,就是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暗示,就是在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化发展。这好比两个人陌生人路遇,谁先向对方微笑,谁就会得到友好的回报。用于家庭教育,用于亲子关系,也是这样。如果给了孩子信任,而孩子还是没有按家长的期望发展,那么,这一个家庭,这个家长,在教育方面,一定是“病”得不轻了,走入的泥沼太深了。
孩子不是盆景,我们不是在雕塑盆景。孩子是成长中的一颗树,树下边,我们施肥,浇水,除虫,甚至剪枝,是家长应做的事,但树上边,树枝怎么分,枝桠怎么长,朝哪个方向伸展,还是不要去限制,要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否则我们是在养“病梅”了。“听话”,是成人加给给孩子的紧箍咒。太听话的孩子,无形中失去了主动发展空间。
赏识是阳光。赏识孩子,孩子就是向日葵,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什么角色?应该是他的支持者,而不是他的反对者;应该是他的协助者,而不是他的指挥官;应该是的同盟军,而不是他的敌对国。
反省一下自己,感觉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多欠佳的地方。感谢学校为家长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使我在思想上有了一次深刻的认识。
6. 家庭教育第七集
家庭三大核心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孩子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家里,本质上不是说生活在这个居所里、这个房子里,而是指生活在家庭这个关系里。我们小时候都是跟着父母走,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长大啦,结婚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起走,两口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老了以后呢,跟着儿女走,儿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所以说人就是活在这三个核心关系里,这就是家。
还记得刚结婚那几年,我先生就经常对我说,说“你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在他心里,我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这么看,外人会觉得我们俩有点腻歪,或者会觉得我们感情好,但实际上,我在现在回过头来去看去想,他要表达的,也就是刚刚说的那个意思:两个人在一起,一起走,两口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今天讲三个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弟子规》《夫妻规》《父母规》之间的辩证与逻辑,研究与学习三规的次第关系。
昨天讲了这三个关系,父母是根,夫妻是枝干,孩子是果实。和父母的关系要用“孝道”去解决,这是根。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孝”字,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孔子说“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犹深也”。“孝”就是根本。
“孝道”这把金钥匙就在《弟子规》里。夫妻之间的关系要用“和道”去解决,“和道”这把金钥匙就在《夫妻规》里。和孩子的关系,就要用“慈道”去解决,“慈道”这把金钥匙在《父母规》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研究的是《父母规》。因为看到太多的孩子被无知的父母所伤害,我们迫不及待的想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父母?如何去爱孩子?而不能伤害孩子。
后来发现孩子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又都出在夫妻关系上。只要夫妻关系好,孩子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而只要夫妻关系不好,孩子一定出问题,必然出问题。
所以又去研究《夫妻规》。当深入去研究夫妻关系的时候,会发现,夫妻关系的根源,在于夫妻双方或者至少一方,和上一代父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导致的。
所以我们又去研究《弟子规》,一个人内在的成长。当研究《弟子规》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和父母关系不好,“首孝悌”没有做好,一定是自己的心性中有问题。
根源全在一个人的自我修行、自我修养,这时候会发现,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好了,和任何人的关系都好;反之,如果自己有问题,那么和谁的关系都不会好。家里家外的关系,都会出问题。原来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
《礼记•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文本。”最后就聚焦到一个点上,就是去研究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修身,而修养、修身,又根本上落到了心性的修养上,就是修心。于是就更加聚焦,从治家智慧发展到了心学智慧,从治家,到治心。
家长要先学《父母规》,再学《夫妻规》,最后学《弟子规》。最后来到心学智慧这个根本点上。
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次第的。人很难从根本上直接认识自己。
让我突然想到了前天晚上临睡前,儿子和我聊天,说问我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乍一听,我特别惊讶,本来我这几天学习很烧脑,想早点睡了,结果他这一发问,我又一下子来精神了,要和他说上几句。我反问他“你觉得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他说,本来人活着没什么意义。我表示赞同,但这个时候,光表示赞同还不行,我又接着说“是的,人一生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本来嘛,来的时候由不得自己,全凭父母决定。但是来了之后,就有了意义。首先,从一落地后,就开始要吃奶,那(吃奶)吃饭就是活着的意义。再后来,学会笑、学会走路,去上学,到长大工作,这中间所做的一切,就是活着的意义,而且还要不断的去探索,怎么才能活的更有意义。”说到这儿,他可能觉得我有点跑题了,或者不想听了,才又换了一个问题。但是给我的感觉,一个10岁的孩子,他对于生命是有思考的,尽管很稚嫩,但值得被看见。
言归正传~当我们直接去跟别人说“我是一切的根源”的时候,一般人肯定听不进去,甚至会觉得“这个人有毛病吧!?”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首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自省,不愿意去看自己。而人们总是习惯去盯着别人、指责别人、抱怨别人,却不懂得看自己,所以看不到自己。如果大家都能够看到自己,哪还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
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看到自己呢?首先要有镜子,其次要有光。镜子一直都在,但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自己呢?是因为没有光。我们的出现,就是那道光,要去指引、引导、提醒,让大家通过自己的镜子看到自己。
关系就是最好的镜子,尤其是亲近的关系,越亲近的关系,越是最好的、最真实的镜子。最亲近的关系,就是家里的三个核心关系,也就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就是最好的镜子,能照出最真实的自己。
镜子是不会撒谎的,有人见过镜子撒谎吗?就算是童话故事里的魔镜,也同样是不会撒谎的。镜子能够照出问题,帮助我们自己去修正。比如说我们每天都会洗脸,照镜子,照着镜子才知道胡子长不长,是不是需要修整?头发乱不乱?是不是需要打理?刮胡子、梳头发,这些动作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做的修正的动作。
三个核心关系,三面镜子,哪一个最好用呢?当然就是孩子啦,孩子就是最好的镜子。为什么呢?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可能会去逃避,不去面对,不去看;夫妻关系不好,也会逃避,不去看;但是如果和孩子关系不好,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就会着急,这可怎么办呀?人一着急就好了,着急就会去想办法,着急就会去学习,就想要去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其实解决问题的意愿度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想不想去解决?学习和改变,同样是意愿度是最重要的。
意愿度从哪里来?苦够了,累够了,很痛苦,想要解决,想要改变,所以孩子一出问题就着急了,当看到《父母规》的时候,就会眼前一亮,学父母规,育成龙子,教我们如何培养好孩子的。当我们感兴趣想要来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第一面镜子。
当我们在学《父母规》的时候会发现,原来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出在夫妻关系上,于是继续去学习《夫妻规》,这时候又找到了第二面镜子。在学习《夫妻规》的时候,又发现,原来夫妻关系,都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上,这是根。如果我们和父母关系不好,夫妻关系就不好,所以想要修好父母关系,就要去学《弟子规》,修“孝道”,这就是第三面镜子。
通过第三面镜子又会发现,原来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根源在自己的心性上,是我们自己的修为、修养不够好,这个时候就看到了自己,原来我就是关系的中心,我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终于发现,我只有把自己的心性修好,所有的关系就都会好。原来当自己修好了,就不抱怨、不指责了。
我就会为自己的生命和关系负起完全的责任,我就会把这个能量,这种爱,注入到和父母的关系上,叫“孝”;把爱和能量注入到夫妻关系上,叫“和”;把爱和能量注入到和孩子的关系上,叫“慈”。到这里就会发现,对父母的孝,夫妻关系的和,对孩子的慈,都是爱的体现。
以我为中心,向三个主要关系发出爱,三个关系就好了。当发现,我是一切的根源的时候,就会想要去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家人负责。
我从三面镜子中,不光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父母、看到了爱人、看到了孩子,不光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也看到了镜子,看到了镜子中的父母、爱人和孩子。就这样我走上了一条自我修行、自我修身的大道,我开始走向了光明,走向了智慧,走向了幸福。这是一个生命的觉醒,这是一个生命的伟大的重生,这是我幸福的伟大的重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要走过了知道。
关于自省,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关于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自己的家人,中庸里面讲“仁者爱人,亲亲为大”。
“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中间一肩挑”,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父母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一种幸福。家庭三大核心关系之间,能量较大的一方,决定了关系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去埋怨父母,也不要去指责孩子,一切都是我们的责任。
当我们能够为自己的关系负起责任的时候,立即就有了能量。
7. 麻烦各位推荐几部反映美国家庭教育的电影。谢谢。
bwgf123,您好!
您提的问题,是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家庭教育难题。在此,诚挚推荐您观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没有国界种族之分,既适合美国人观看,更适合中国人观看,从中认识人生的真理,了解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网络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