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微电影 > 东区杀人事件微电影

东区杀人事件微电影

发布时间:2022-12-15 02:16:39

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这是我看过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

4个小时的片长,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闷挣扎。

?pwd=2a48 提取码:2a48

⑵ 世界上最大的凶杀案

平日里不知大家会不会看侦探类相关的小说、电视、影集什么的,而且还是恐怖到不行那种。最近我就很迷恐怖侦探小说跟电影,(笑)我不是心里阴暗,个人觉得看着情节跌宕起伏,那种冒险、刺激的感觉,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接下来废话不多说,由我为大家介绍史上最大最残忍的凶杀案其中之一。

开膛手杰克(1888)

1888年8月到11月之间,伦敦白教堂区有至少五名女子遭到谋杀。她们的悲惨遭遇在该区引发恐慌达数月之久。从此诞生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狂——开膛手杰克,伦敦白教堂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 文化 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2007年,在拍卖会上出现了他在9月29杀害一名女性时所留在其尸体旁的披风,这件披风被送入DNA检测后,发现了凶手的真相。这位凶手在当时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并享年53岁,死时精神极其不佳。2014年,国际DNA专家通过DNA比对,认为已被列名嫌疑犯的波兰移民亚伦柯斯米斯基就是开膛手杰克。

犯案地点

开膛手的犯案地点集中在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 chapel)附近。这里在当时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远从俄罗斯和东欧来的数万移民定居在此。由于收入微薄,此处早已成为贫穷与犯罪的温床,街头上流落着无家可归的流氓与拉客的娼妓。虽然苏格兰场于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逻网,但薄弱的警力仍难以负担每晚有数万妓女出没的东区治安。

犯罪手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白教 堂连续杀人案发生了100年之后,人们对杰克的作案手法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推断出杰克的很多特点:

A.他必须具有相当的解剖学知识。

B.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室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照明,不得不随时警惕周围的情况,极端紧张的时间),杰克肯定是一个熟练的用刀者。

C.大多数的受害人的颈部都是从左到右被刀伤害,说明杰克很有可能是左撇子,或者两手都能熟练用刀。(这个推测间接指明杰克很有可能是有 经验 的医生或者解剖学者;也不排除杰克从受害者背后行凶的可能)。

D.杰克有可能不是单独作案。(这个推论被“皇家阴谋论”者广泛接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杰克有同伙)。

E.杰克必须是有一定体力的人。

F.杰克有固定的正当职业(犯罪时间多为周末),应该是单身居住(晚上独自外出,作案时间为零点过后)。

G.社会存在感低,不引人注目,可能有性方面缺陷(犯罪对象为妓女)。

犯罪经过

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尸被发现陈尸东区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玛莎·塔布连(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划过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点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玛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发现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货区(Bucks Row)里,时年43岁。她不但脸部被殴成瘀伤,部分门齿脱落,颈部还被割了两刀。但最残忍的是腹部被剖开,肠子被拖出来,腹中女婴也遭利刃严重戳刺。

由于该教堂附近甚少发生凶杀案,这两件案子和之前的几件杀人案件受到社会大众的注目,有些媒体甚至以“白教堂连续凶杀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称之,认为是同一名凶手所为。这样绘声绘影的描述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于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逻,当地居民也组织巡逻队维持治安。如此使人们相信此类案件将不会重演。

没想到8天后,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点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汉伯宁街(Hanbury Street)29号的老车夫于其廉价出 租公寓的后方篱笆里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是47岁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与前位死者同样被割开喉咙,并惨遭剖腹,肠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宫和腹部的肉被凶手割走。其颈部有明显的勒痕,据说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于这是凶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时间还是接近清晨的5点以前,却未发出任何引人注意的声响,此案成为日后人称开膛手的凶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闻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红墨水书写,并盖有指纹的信,署名“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戏谑的态度表明自己就是杀死妓女的凶手,并声称被逮捕前还会继续杀害更多妓女。由于这封信以“亲爱的老板”(Dear Boss)起头,日后便以此称呼凶手寄发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点,一名马车夫于住家附近发现伊丽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尸体。不同于前两位牺牲者,这位44岁的瑞典裔妓女虽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于左颈部动脉失血过多。由于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怀疑此案的凶手与前两起开肠剖腹的凶案并无直接关系。

就在大批警力赶到伊丽莎白·史泰德陈尸处时,凌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46岁的妓女凯萨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发现横尸在主教广场(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样被割喉剖腹,肠子甩到右胸外,她还被夺去部分子宫和肾脏。由于巡逻的员警声称一点半时这里并无异状,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点半至一点四十五分之间被杀害,并被剖开腹部。凶手行凶手法之利落,让多数人认为他可能是专业的外科医生。

凌晨三点,一位搜寻可疑嫌犯的警员在高斯顿街(Goulston Street)附近发现件沾满血的衣物,经过鉴定是凯萨琳·艾道斯身穿围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墙上,发现疑似凶手用粉笔写下的一行文字:“The Jews are not the men to be blamed for nothing(犹太人不是无故会遭人怨恨的民族)”但另有刑警记得是"The Jew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犹太人不是甘于被无故责难的民族)"。之后警察督察长汤玛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 )到现场巡视并观看这句留言,因担心该墙上涂鸦天亮后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犹太主义者的情绪,当场下令擦去。

最后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闻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内文同样以红墨水写成。信里,写信者自称是“调皮的杰克”(saucy Jacky),并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两件事”——一般认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丽莎白·史泰德和凯萨琳·艾道斯这两起命案。另外,写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给警方,这与凯萨琳·艾道斯遗体外耳损毁的情形类似。最后,写信者同样留下“开膛手杰克”的属名。而日后便以写信者自称的“调皮的杰克”("Saucy Jacky")称呼该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给白教堂一带的居民自发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员会(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颗肾脏,并以黑色墨水书写。写信者声称“来自地狱”,并说这颗肾脏取自“某个女人”(一般认为就是凯萨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颗被他煎熟吃掉。不同于前面两封信,这封信没有任何署名,日后人们便以开头的“来自地狱”("From Hell")为此信命名。比起前两封信,一般认为此信由凶手亲自书写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东托他助手到玛莉·珍·凯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间收六个星期未缴的房租,却从窗口发现这位25岁的年轻妓女惨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颈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开,脸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据说被凶手拿到旁边的壁炉烤熟吃掉(但有人认为是被凶手割下带走)。一位邻居宣称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点半时仍看到凯莉活着(不过她对凯莉的长相描述不完全正确),另外有邻居声称当天凌晨四点左右有听到一声凄惨的女性尖叫声。但可以确定的是,尸体发现的前一天晚上10点,凯莉曾出现在酒吧里。

玛莉·珍·凯莉命案后,开膛手杰克似乎销声匿迹:伦敦未再出现类似的命案手法,媒体对命案的兴趣也逐渐褪去。但警方动员大批人力却迟迟无法侦破案件,饱受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英国各界人士批评,进而导致警界高层的异动。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侦办白教堂连续凶杀案。

犯罪特征

1888年8月7日至11月9日之间,英国伦敦东区白教堂附近连续发生了5起类似的妓女被谋杀并毁尸的案件。

白教堂一带向来龙蛇混杂,虽然犯罪频传,但鲜有类似耸人听闻的残暴的夺命案件。

在8月31日第2起命案发生之后,媒体将这两个案件被合称为“白教堂连续谋杀案”,并对凶手犯案的残暴手法大肆报导。当地媒体的绘声绘影让当地居民惶惑不安,平常人家的妇女至此已不敢夜行。

但很快又发生了第3起相似的命案。9月27日,一家新闻社接到了一封用红墨水书写,并盖有指印的信件,写信人以带着非劳动阶层调调的戏谑语气表明自己是连续命案的凶手,并且署名“开膛手杰克”。

9月30日,发生了第4起类似命案。10月1日,同一新闻社又收到了被认为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的明信片。警方当时对此线索并不看重,认为只是众多藉机恶作剧的把戏之一,但是经过媒体的报道,“开膛手杰克”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英国乃至全世界。但极端嗜血变态的“杰克”并没有满足。11月9日,一名26岁的妓女玛丽·凯莉在自己的住处又遭杀害,尸体横遭剖腹,体内器官被掏出散布在房间内,景象宛如人间地狱。

据分析,这一连串的案件存在许多相似特征:

1. 所有被害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廉价妓女,除了玛丽·凯莉外都无固定住处。

2. 多数被害人都曾结婚并育有子女,后来都脱离家庭而混迹伦敦东区,并且都有同居人。

3. 所有被害人都有中到重度的酗酒问题;酗酒也常是这些被害人离开家庭的原因。

4. 除了玛丽·凯莉一案外,其余各命案的死者在尸体被发现前一两小时都曾有人目击还在街道上活动,并且都已酒醉。

5.除了玛丽·凯莉一案凌晨三点许有邻居听到一声女人呼救外,其余命案虽然案发地点都离通衢要道不远,附近也多有住家,命案发生时却似乎都悄无声息。

6. 警方认定命案死者生前皆未有强烈挣扎的迹象。

7.每一起命案发生前三十分钟到两小时内,都有证人目击死者和一年纪三十开外、结实、相貌端庄、留须戴帽的男子交谈。

悬案告破

2014年9月,世界著名DNA专家在一名受害者凯瑟琳(Catherine Eddowes)的披肩上,采集相关样本,比对出可信度极高的DNA证据,凶手指向一名已被列名嫌疑犯的波兰移民亚伦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被认定是开膛手的亚伦柯斯米斯基和他的受害者们,都住在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或在附近卖淫,地缘关系深厚,据信这份证据的可信度极高。

亚伦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在1891年被送往精神疗养院,他的症状包括幻听、担心被人吃掉以及拒绝梳洗,一生过得相当辛苦,在1919年离开人世。

事件影响

开膛手凶杀案标示著英国现代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虽然不清楚谁是第一个连环杀手,但开膛手杰克却是第一位创造全球媒体报导凶案狂潮的杀手。1855年印花税法的改革使得低廉的报纸能够有更为广大的发行量。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这段报业的快速成长,包括报纸便宜到只需半便士、大众杂志如《警方新闻解读》(Illustrated Police News)的出版等,最终促使开膛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这些特征再结合没有人被确切定罪的事实,创造出一个阴魂不散的恐怖 传说 ,而为之后连环杀手的出现覆上一层阴影。

某些人相信凶手的绰号是报业工作者所创,为的是编造出引人入胜的 故事 而卖出更多报纸。这种做法后来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标准,著名的例子有波士顿绞杀手(the Boston Strangler)、绿河杀手(Gary Ridgway,the Green River Killer)、山腰绞杀手(Hillside Strangler)和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以及衍生出来的英国约克郡开膛手(Peter Sutcliffe,Yorkshire Ripper),这几乎到了凶杀案百年以后。另外1960年代“泰晤士裸体凶杀案”("Thames Nude Murders")的无名凶手,也被媒体称为剥衣手杰克("Jack the Stripper")。

贫困的东区长期被富裕的社会所忽视,但连续凶杀案和受害者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对他们生活条件的关注。这种关注意味著当时的社会改革者终于能让有钱阶级倾听并相信必须做些事来帮助穷人。萧伯纳寄给《星》杂志(Star)的一封信里讽刺的评论媒体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怀:

当我们社会民主党人正浪费大量时间在 教育 、鼓动和组织时,某些全然自主的天才已经控制了这些工作,且仅仅靠着谋杀和四个开肠剖肚的女人,就把这些资产阶级的媒体变成一种笨拙无能的共产主义。

另外,开膛手杰克已成为许多小说里出现的象征人物,无论是作为主要角色或更周边的人物。而开膛手在大众文化中也已以另种形式出现。

许多音乐创作者如摩托头(Motörhead)、骷髅(Macabre)、罗伦·柯克(Roland Kirk)、莫里西(Morrissey)、尼克凯夫与坏种子(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LL酷杰(LL Cool J)、白条纹(The White Stripes)、犹太祭司(Judas Priest)、镰刀收割者(Grim Reaper)、Queensrÿche、Univers Zero、神鹰牧神(Falconer)、我的另类罗曼史(My Chemical Romance)、Link Wray、The Legendary Pink Dots、冰冻大地(Iced Earth)、鲍勃·迪伦、Benediction(乐团)、嚎叫的上帝萨奇(Screaming Lord Sutch)、Leslie Fish和Nationalteatern都曾在专辑中提到或引用开膛手杰克作为歌名。芝加哥发迹的流行乐团Spitalfield会取这个团名是因为团员认为在描述一个开膛手杰克出没的村庄,但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村落而是伦敦东区一个地段。

美国电视剧《犯罪心理》第二季第十八集里的凶手就运用了开膛手杰克的作案手法,只不过凶手是女性。

许多公司,如麦法兰玩具(McFarlane Toys),也生产开膛手杰克的人形偶或玩具,有时甚至引起抗议。像被连环杀手罗伯特·平克顿杀害的死者家属就反对温哥华的维京超级店贩售开膛手娃娃。

2006年,开膛手杰克被选入英国广播公司的《历史》杂志,并被其读者票选为历史上最坏的英国人(BBC)。

⑶ 有个电影叫什么街少年杀人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中文片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英文片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
国家/地区
香港、台湾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沪语 台语
色彩
彩色
级别
Sweden:11(未分级)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杨德昌 Edward Yang
编剧
赖铭堂 Lai Mingtang
杨德昌 Edward Yang
杨顺清 Alex Yang
阎鸿亚(鸿鸿) Hung Hung
演员
张震 Zhen Zhang .....小四儿(张震) Xiao Si'r (Zhang Zhen) (as Zhen Zhang)
张国柱 Guozhu Zhang .....父亲 Father
杨静怡 Lisa Yang .....小明 Ming (Liu Zhiming)
金燕玲 Elaine Jin .....母亲(金老师) Mother
王琄 Wang Juan .....大姐 Eldest Sister
张翰 Zhang Han .....老二 Elder Brother
姜秀琼 Jiang Xiuqiong .....二姐(张琼) Middle Sister
赖梵耘 Lai Fanyun .....小妹 Youngest Sister
杨顺清 Alex Yang .....山东 Shandong
倪淑君 Suk Kwan Ni .....小神经 Crazy (Shenjing)
冯国强 Guoqiang Feng .....Piggy
徐明 Ming Xu .....Wang
陈湘琪 Xiangqi Chen .....Little Doctor's fiancé (as Xiangqi Chen)
吴庄 Zhuang Wu .....Officer
王启赞 Wong Chi Zan .....小猫王(王茂) Cat (Wang Mao) (as Wang Qizan)
柯宇纶 Yue-Lin Ko .....飞机 Airplane (Ji Fei) (as Ke Yulun)
谭志刚 Tan Zhigang .....小马 Ma
张明新 Zhang Mingxin .....三角裤 Underpants (Mingxin)
林鸿铭
制作人
詹宏志 Zhan Hong .....executive procer
Yu Weiyan Yang .....procer (as Yu Weiyan)
剪辑
陈博文
摄影 Cinematography:
Huigong Li
Longyu Zhang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出品
杨德昌电影有限公司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公司
ICA
Jane Balfour Films Limited [英国]
Yang & His Gang Filmmakers
发行公司
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 (Japan)
上映日期
台湾
1991年7月2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1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国
Germany
1992年2月2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1992年4月22日
瑞典
Sweden
1992年12月25日
英国
UK
1993年3月12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实事件为背景。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1949年从大陆迁来台北。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早熟但够义气的少年,小明因母亲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他觉得小明变了,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审被判死刑,由于此是国民政府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各界纷争后,高等法院更审为15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青春是个无理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创作缘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 天是红河岸
青春残酷物语
自“台湾新电影”始,一些年轻的创作者可说是用影像注解了台湾,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如此,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亦然。前者以一个家族的兴衰,敦厚舒缓地刻画出台湾人历史宿命的悲哀;而后者则是借由一件社会案件,精确冷静地呈现出苍白压抑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杨德昌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时代,人人得以回到从前,并且深刻地咀嚼“光阴”和“记忆”的味道,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失败成长的祭礼,正是献给难以忘怀的残酷青春。
早岁孤寂感影响其电影观念
杨德昌生于1947年的上海,一岁多随父母到台。杨德昌经常提到他父母亲这一代外省人皆因战乱而离开家乡,毫无祖产,杨德昌认为他们“都有非常独立的性格”。
杨德昌认为他们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代。”其实不单只历经战乱,性格独立,更重要的是这些来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没有亲戚,完全没有中国人最严密的组织,所以跟社会的关系一直很独立,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那些结构,当然也没有那种束缚;所以我现在和别人交往,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很简单的关系;譬如应对,我到现在还是没办法很熟练地和长辈应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因为家庭组织太简单。”杨德昌的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疏离经验,或许与其简单得近乎孤寂的早岁人际关系有较大关系。
电影经验源自漫画经验
杨德昌最初的电影经验和灵感应该源自漫画经验。他曾表示“电影永远是最花钱的,漫画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气一样免费。当时老师、父母总以为这是些打发时间的消遣,我到今天还是不能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这和打麻将之类的消遣最不同的是,这些行为里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梦、一种向往,一种对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这段话印证于《指望》或《牯岭街》的少年们,落寞与不被了解的私隐世界,夹杂着对某些嗜好的钟情、入迷,有着同样的单纯梦想存在。他表示自己在后来创作漫画时,“觉得对故事感动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会以比较悲剧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较想不通的事情,会倾向于感伤,都是些较不公开的感情。”
用电影凭吊青春
杨德昌坚信“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数量,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小四”的故事根据杨德昌学生时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实事件改编,茅武是建国中学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因女友拒绝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与女友来到牯岭街谈判,谈判不成,他将她连刺七刀,致使女友当场毙命。事件发生后,轰动台湾,报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杀”来概括这件事件。
与茅武同校的杨德昌对这一概括“耿耿于怀”,多年后当他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凭吊”那起案件时表示:“对我来讲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为什么杀人,而是那个环境很可能发生这种事,我的出发点基本上还是那段时间,它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非常重要。我们这一代在那个时候念初中,命中注定到现在就是社会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环境也许会增强你的个性,也许会削弱你的志气,那个年代有很多线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这是我做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在杨德昌看来196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奇异”的时候,也是一个“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时代”(引自该片宣传资料),所以杀人事件不单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为集体的悲剧了。
以虔诚心支撑巨片拍摄
从之前的《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恐怖分子》(1986)“现代都会三部曲”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停了五年的时间,对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切身的素材,杨德昌有一层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着比以前作品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全片92个需要修改、重建的场景,片中定妆的演员有90人,资金预算从1300万扩充到2700万。
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鲜有如此庞大的制作架构,尤其是对年代写实性的努力加工,应该说没有创作者们自身的成长经验以及虔诚的感情是无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后参展28届台湾“金马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力克当年香港的两部同样优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飞正传》脱颖而出,夺走最佳影片大奖。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经典评述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媒体评论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
杨德昌的“青春”是也许一种哲学,似乎其也不随着60年代的远去而消失,在杨其后的电影《一一》中,虽是成年的故事,但又有少年为女友刺人入狱的桥段。也许杨是想说六十年代一些纯真的孩子已经长大,但成熟过后,在今天的世界,青春的故事仍总是会不断上演。作为少年,到底是身体入世而灵魂自省,还是
完全全与不合理的世俗世界抗争,是杨德昌的命题,无论时代抑或个人也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评论人 于哈雷
[编辑本段]人物解构
不是偶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小四作为故事的主要叙述对象,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这个故事讲起来其实也就几句话:建中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小四爱上了“小公园”老大Honey的女友小明,而Honey并不阻止,反而与他单独畅谈,甚为投机。不久Honey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暗算,丧生于车轮下。小四因顶撞校医被开除,其父也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遭隔离审查之苦。而唯一能带给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却又转与他的铁哥们儿小马相好,愤怒的小四一时冲动用刀杀死了小明。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划六十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母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放到侯孝贤的镜头下肯定深沉有余而血腥不足,因为侯孝贤的电影是乡土化和成人化的,一如杨德昌“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即使是小四父亲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气的执拗与率真。
小四的兄弟姐妹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四
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
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十年前的张震还没长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龙》里的帅哥模样,但那张纯净的脸庞在我看来更加饱满,富于表现力。他用不多的语言把小四沉默、倔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直至绝望的性格发展特征展现得含蓄而深刻。小四这一形象并不因其寡言而显懦弱,相反是坚强有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自我的信念,宁愿被学校记大过、开除也不认错,宁愿毁了自己也不允许小明这样“没出息”。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杀小明这个中心情节上,但不应忽视的还有另外两个人物对他的影响——父亲和Honey。同小四一样,父亲在大环境中的性格发展也是非常饱满的,在几乎相同的学校训导处场景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导演刻意安排的强对比,由影片开始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唯唯诺诺,这个保有年轻人朝气的知识分子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曾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父亲在小四的精神世界里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爱的究竟是小明还是Honey?这听起来有点儿荒谬,他远在认识Honey之前就喜欢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昙花一现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非常写实的,唯独对戏分不多的Honey调入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蓝色海军服下的“小公园”老大英俊而孤独,他近乎傻气地单枪匹马去谈判,结果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只是为了像《战争与和平》里那个“独自去堵拿破仑的老头”一样去抗争那些不能抗争的事。正是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发了小四强烈的生机,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发出了“现在,我就是Honey”的声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丑陋的现实世界争夺小明。
小明
被杀者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你可以骂她水性杨花,跟身边每一个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第二遍后,我为她难过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小四。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这唯一一星光亮,还是被她自己掐灭的。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她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甚至比小四父亲还要成熟和衰老。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间还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其实是那样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灵上最贴近她也最温暖她的人。但是最终,她还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为强大的现实世界妥协了。
青春?青春!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十五年。小猫拿了自己录制的音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
[编辑本段]获奖记录
·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
·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
·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⑷ 有哪些恐怖片都是真实事件教材的改编的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

嘿 我也很喜欢这种片子 以下这些差不多是我能想到和找到的 简介是豆瓣中豆列复制来的 和其他朋友重复的就不说了~
鬼肢解 泰国真实案件改编,丈夫把妻子肢解后,用抽水马桶冲走
《驱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70年代初史上唯一经教廷承认之骇人事件。主人公原型来自德国的一个叫Anneliese Michel的普通姑娘
《安魂曲》 Requiem 70年代初史上唯一经教廷承认之骇人事件,于艾米莉罗斯的驱魔记来源于同一真实事件
《美国式犯罪》 An American Crime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震惊全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
《字母杀手》 The Alphabet Killer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件改编
《陌生人》 The Strangers 美国一宗度假屋杀人悬案
《吸血女伯爵》 Bathory 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匈牙利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 (Erzsébet)改编
《MR 73左轮枪》 MR 73 本片的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当过警察,本片根据他1981年参与调查的一部真实案件改编
《芳心谋杀案》 Lonely Hearts 改编自上世纪40年代美国一个真实的案件
《女魔头》 Monster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艾琳·沃诺斯一共杀死了六个男人(其中还包括一个警察)。她被媒体耸人听闻地称为“美国第一个连环女杀手”,而整个案件的审判经历了长达十年时间。
《杀人王曼森》 Helter Skelter 取材于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妻子被杀害的真实事件。1969年8月8日杀人狂Charles Manson宣布进行终极计划「Helter Skelter」,并扬言只有他的信徒才可以存活下来。首个受害的是著名导演波兰斯基的大宅,除了波兰斯基外出拍片避过一劫之外,包括他有身孕的妻子Sharon Tate在内的5人都被虐杀,接着则是一间超级市场的东主La Bianca夫妇。但这场战争在这里就停住了,原因是其中一名中坚分子Susan Atkins因另一椿谋杀案被拘捕后,把所有罪行招供,MansonFamily就此瓦解。
《死亡实验》 Das Experiment : 改编自1971年Zimbardo领导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一著名心理实验
《活鬼胎》 The Unborn 根据2000年发生在泰国的真实故事所改编, 至今已成为泰国街头巷议的传奇之一
《虐杀》 Chaos 题材源于真实案件,主要讲述两个轻薄女子参加完派对之后误入歧途,以为来到了一个快活的乐园,其实她们遇到的是一帮匪徒。一番引诱之后,她们竟然卸下了所有的防卫,就像任人宰杀的羔羊。
《美国怪谈》 An American Haunting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起官方承认的冤鬼索命致人死亡的案件
《惊魂记》 Psycho 故事来自一个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小说:一位盗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间,来到一家汽车旅店;却在浴室中遭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这便是影史上著名的淋浴戏。灵感来源于50年代连续杀人魔Ed Gein的真实事迹。
《狼溪》 Wolf Creek 影片根据1989到1992年间在澳大利亚休姆高速公路沿途发生的“背包族凶杀案”改编。号称澳洲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山腰绞杀手》 The Hillside Strangler 影片根据7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一对心理变态的堂兄弟以将陌生人劫持凌虐最后绞杀为乐趣,先后有十几个无辜者死于他们的杀人游戏中,警方花费数年时间和精力才最后将他们缉捕归案。
《开膛手杰克 》Jack the Ripper 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代称。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 来自地狱》 From Hell 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同一事件
《剃刀开道 》Sweeney Todd 根据十八世纪伦敦一个真实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凶手是伦敦东区舰队街的理发师,在椅子上的客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常常将他们的脖子一刀割断。
《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Tim Burton版本
Ed Gein: The Butcher of Plainfield 根据美国五十年代轰动一时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而Ed Gein就是这个连续杀人犯的名字
《人皮杀手》 In the Light of the Moon 与上同一个案件改编
《伊甸湖》 Eden Lake(强烈推荐 超级喜欢) 改编自轰动欧洲的虐杀事件:青少年将度假情侣包围猎杀后,父母还帮忙行凶,最后东窗事发,却因凶手未达法定年龄而无法定罪,在经道德团体争议及卫道人士的抗争无效后,仍然上映,并获得相当程度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追捧

接着补充 太多了 我尽量选的都是自己看过的或是口碑比较好的~
《驱魔人》 The Exorcist 故事改编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罗密欧点》 R-Point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罗密欧点是位于胡志民市西南部80公里的小岛,越南战争时期,是美军和越军争夺的重要据点。 1972年,所属于美军编制的韩国猛虎部队小分队的9名队员失踪,之后6个月的时间里在这片热带雨林中,不断有失踪的队员通过无线要求总部救援。据说叫“不归”的门还在那个入口,还有人目睹了被残杀的那个少女的灵魂。电影《R-POINT》就是以那个地方为背景,改编了以不明原因全部死去的法军的真实故事。并且以韩国部队的秘史展开故事。
《康乃狄克鬼屋事件》 The Haunting in Connecticut 1987年,康涅狄格州中部一座名叫绍辛顿的城镇里就发生了一起非常恐怖的事件。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经历将会被记录下来,成为美国历史上出现的一次最为极端、可信的超现实经历,而这部《太平间闹鬼事件》,就是根据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有迹象可循的案例改编而成的。影片是于2003年开始进入正式的制作历程的,这一切都要源于制片人安德鲁·特拉帕尼(Andrew Trapani)正好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视纪录片,里面所讲述的是卡门·里德(Carmen Reed)和她的家人所经历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恐怖事件。
《Death Tunnel》 / 死亡隧道 真实怪谈改编,缠绕在肯塔基州路易西村卫佛里丘上的废弃疗养院区周围,由于是埋藏着超过六万三千具死尸的遗址,被列为全球十大恐怖禁地之一。
《BTK杀手》 The Hunt for the BTK Killer 根据1974年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市的连环杀手丹尼斯·雷德事件改编。此人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心理冷酷,从上世纪70至90年在该地区至少有10人惨遭其毒手。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名连环杀手每次杀人后,会在第一时间里告知各家媒体,公然跟美国警方和FBI特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和警察玩了31年的恐怖“游戏”之后,这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终于在2005年2月26日落入法网。
《勾魂手》 The Boston Strangler 根据新闻事件拍成的惊险犯罪片,导演理查德.弗莱舍以半纪录片方式处理本片。剧情描述六十年代,波士顿出了一名色魔,四处肆虐女人,手段极为残忍,不少妇女都死于他的手下,令全城为之震惊。
《梨泰院杀人事件》 이태원 살인사건 根据1997年4月在韩国梨泰院发生的某汉堡店杀人事件真实故事改编。在当年的真实故事中,一名驻韩美军家属与一名美籍韩人联手在梨泰院用凶器攻击韩国某大学生,最终这名大学生抢救无效死亡,但涉及案件的两名嫌疑犯最终都因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引起韩国国民极大的愤怒。
《第27章》 Chapter 27 在“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被杀25年之后,这是一部描写杀害列侬的凶手马克·大卫·查普曼犯罪心理的电影。
《地牢少女》(这个片子很没水准) Dungeon Girl 影片根据奥地利少女娜塔莎•卡姆普什(Natascha Kampusch)失踪案改编,罪犯沃尔夫冈•皮利科洛皮尔(Wolfgang Priklopil)与娜塔莎被发现当天卧轨。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壮年汉子,非法绑架、囚禁了一个美少女。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二人世界,少女从起初的对立、恐惧,到后来逐渐被汉子所吸引,一桩恶性案件变了味儿,很让人“囧”。而这个男人其实并没冒犯少女,只是背地总用洋娃娃疯狂自慰,这也映证了“生活远比小说离奇”的观点。
《人头豆腐汤》 本片根据香港一宗最受争议残酷虐杀案(1999Hello Kitty藏头案)改编而成,原案件早先刊登于于各大小报杂志,并图文并茂,见者无不心惊胆寒。这宗审讯时间长达6周的支解案如此骇人及轰动,是在审讯期间,不断爆出3名被告如何虐打任职舞女的死者樊敏仪(23岁),及事后如何骇人地处理尸体,甚至将死者人头缝合在一个Hello Kitty公仔内的恐怖手法,令人毛骨耸然。
《烹尸之丧尽天良》 改编自1999Hello Kitty藏头案
《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改编自80年代发生在澳门的碎尸奇案。电影名气太大了,远远比案件有名得多。由于警方一直没有找到那10名失踪者的尸首,人又是在饭店杀的,一经媒介舆论传播开来,民众哗然,一种疑犯把尸体当猪肉做包子的说法迅速流传开来。这也就有了后来李修贤炮制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烹夫 》: 1988年康怡花园烹尸案改编。《烹夫》恶心重点在于肢解和拿丈夫煮汤,观众另外一个关心恐怕是精神失常的女人到底有没有做过此案。最后,陪审团以五比二大多数裁定被告误杀罪名成立,被告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无限期治疗。闻判后马洁芝保持一贯冷漠。
《的士判官》 影片开头打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字样。黄秋生饰演保险业经纪阿建,本来是个用功老实的市民,事业刚刚起步,家庭幸福美满。可是,竟因为一名司机拒载,使暴雨夜临盆的妻子在被赶下车时发生意外,致使难产而死。阿建自此性情大变,决定报复,先后杀死了数名拒载的计程车司机。案件引起很大震动。
(感谢豆瓣里豆列的简介信息~)

⑸ 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杨德昌导演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nqkyABEtgt4dHxfuoeEZxQ

提取码: ncbh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的电影作品,影片由杨德昌执导,张震、杨静怡、张国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台湾的一宗杀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于1991年7月27日在台湾上映。

⑹ 十部匪夷所思事件改编的电影,《德州电锯杀人狂》真的发生过!

No.10《纳粹女狼人》并非子虚乌有

如果你从没听说过《纳粹女狼人》,那么恭喜你,因为这整部电影存在于YouTube是有原因的。注意,我们不是在推荐它(它反映的是所有现存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包含性,虐待,以及无端的纳粹行为),但它确实存在。并且还有续集。

伊尔莎(Ilsa)名义上是一个决心证明女性比男性更能耐受惩罚的纳粹“科学家”。而她折磨人的方法还包括给赤身裸体的人施以酷刑——影片简直称得上是70年代版的《人皮客栈》,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伊尔莎·科赫(Ilsa Koch)和伊尔玛·格蕾泽(Irma Grese)曾是女囚集中营的看守,她们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而为第三帝国的人们所熟知。在此我们就不一一细数她们的所作所为了。就像电影中的伊尔莎,这两个所谓的女科学家卑劣地以科学为借口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也使影片《纳粹女狼人》成为唯一我们所了解到的,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确实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性虐片。

No.9《猎杀红色十月》真实故事更加残酷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向你的孩子或弟妹们描述90年代,那么这部电影可以作一个很好的开头。除了90年代,你在哪也看不到苏格兰人能演立陶宛人、亚历克·鲍德温演坏蛋、潜水艇电影不是烂片。

好吧,好吧,《猎杀》其实还挺有意思: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在剧中扮演了一艘苏联新型核潜艇的舰长,舰上拥有还处于试验阶段的新技术。这位舰长企图带着潜艇叛逃到美国,并以此结束这场在他看来“没有交战,只有伤亡的战争”。但是,美国方面以为他正准备进行一次袭击,而真相只有亚历克·鲍德温知道,因为……他是亚历克·鲍德温。比较离奇的是,在我们看来,真实事件要远远精彩的多。1975年,瓦莱里·萨布林(Valery Sablin)是在整个苏联海军等级中排第三位的军官(区舰队指挥员),他认为苏联正在衰落,不同于苏格兰人式的懦弱叛逃,他决定将他的护卫舰“警戒号”(the Storozhevoy)径直开往波罗的海,并播放广播动员革命。没错:萨布林军官没有逃走,他事实上想要发起一次革命。

No.8《死神来了》片头来源于一场真实的空难

《死神来了》系列电影中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商机,让剧组狠狠挣了一笔(至少足够保证续集的制作),但是它们依旧拍的那么烂。电影剧情的设定是,主角通过种种行为“欺骗了死神”,而电影余下的部分都在讲述死神如何讨厌被欺骗。只要有“一个好的电影想法”,这几乎算不上一个“想法”,但是制片人们却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这种方法赚得瓢满钵满,他们显然知道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显然,电影的设定从没发生过,但故事的第一幕确实是真的: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在他的评论中指出,第一部影片中坠毁的飞机(对死神最初的欺骗)源自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空难——环球航空公司800号班机空难。

电影版的空难航班虽然航班号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坠毁在同一地点,而且残骸都几乎相同。艾伯特说,他不想“落入俗套”。如果你的廉价暴力小黄片是照着死过人的空难现场重现的,我想我们不会把它当作一种“俗”。唯一让人觉得更糟糕的是,相比于你所创造的“艺术”,怎样才能让人们能忍受你那些画蛇添足的玩意儿。

No.7《初恋五十次》(这个是碰巧)真实的故事

2004年由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和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领衔主演的浪漫爱情喜剧——《初恋50次》,讲述了一个勇敢而又迷人的兽医爱上了一位可爱却又有些古怪的女士的故事,这位女士因严重的头部外伤而患有短暂性失忆症。在剧中,德鲁·巴里摩尔饰演“露西”,而亚当·桑德勒依旧饰演他“惯常演绎的傻*脑残角色”(注:从来都没有人请过前十的我来写电影DVD盒背面的导语……)。脑袋被夹了是本片的精髓:露西每次睡觉都会重置她的短期记忆,所以桑德勒每天都想出新花招来博取她的欢心。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桑德勒不用同样的技巧来追女孩呢,既然他明知那样行之有效,而露西也不会记得前一天发生了什么,还那么实在干嘛……篇幅有限,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英国的米歇尔·菲尔珀兹(Michelle Philpots)曾于1985年和1990年两次受到头部创伤,现在她每天一觉醒来,都会把前一天发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就像露西一样,米歇尔在她受伤之后也结了婚。每天早上她丈夫都得重新提醒她,她已经结婚了,通常都会拿出结婚相片给她看。

从她自己的态度来看,或许是一种人类精神的体现,亦或是英国式迎难而上的固执。她说她很喜欢“东区人Eastenders”这样的剧,尽管她从来都不知道“故事说了些什么”。并且虽然她记不得自己结婚了,但她还能记得她遇见她丈夫的那一天。

有意思的是,某些关于她的报道似乎完全误解了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的情节了。

No.6《黑太阳》慎看!可能会在你心头萦绕

作为第一部被归为“三级片” 的电影,《黑太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杀戮色情片”最早的例子,它叙述了关于“731部队”的故事。“731部队”是二战时一支部队,他们在中国和苏联俘虏身上进行人体试验,以测量俘虏们对疼痛的耐受极限,并且他们觉得给未被麻醉的俘虏进行活体解剖是一件有趣的事。(剧透警告:并不是很有趣……)731部队是真实存在的。日本或许是为了超越纳粹,而意图制造一种高传染性的黑死病来对付中国人。除了“将人活生生地剥开”,731部队利用活人测试武器威力,让俘虏感染各种不同的疾病,还有……是的,如果你愿意,你能在电影里看见其他的行径。但是在此重申,我们并不是在推荐它。

No.5&No.4《德州电锯杀人狂》,《精神病患者》

尽管两部影片大相径庭,但不论是《德州电锯杀人狂》还是《精神病人》都成了最具影响力的恐怖影片。当后者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扭曲的结局,并成为公众广泛赞同的,史上最成功的恐怖电影时。前者证明了,作为一部恐怖片,你并不需要什么情节和表演,只要你让一个壮汉拿着吓人的东西追着女人满街跑就好了。两部影片中的凶手(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括《沉默的羔羊》里的水牛比尔)都是以威斯康辛谋杀案的凶手艾德·盖恩(Ed Gein)为原型的。究竟是什么使艾德在好莱坞有了崇拜者?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他那骇人的长相,他对他那精神失常母亲的迷恋以及他那用人的乳头做成的皮带等诸多因素有关。他还用人皮做过面具,用人皮做过套装,用人皮做过灯笼……

嘿!真皮的东西可贵了

No.3《洛奇》原型是一个硬汉

可悲的是,人们常常忘记,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的职业生涯——绝大部分都由废话构成——是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却又十分动人的故事开始的。在故事中,一个人在一天的最后一刻想要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努力与付出。《洛奇》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失败者一直都是失败者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有时只要尝试一次就够了,即便你没有成功。在70年代,有一个不知名的拳击手名叫查克·维普纳(Chuck Wepner外号布里德——the Bayonne Bleeder),如果说《洛奇》不是以他为原型,那么只能说太巧了。

好吧,并不完全一样:真实的布里德是一个来自新泽西的安保人员,而没有在费城的肉店工作过。据他所说,他也从来没有溜过冰,或者穿过高领毛衣。

那有哪些相同点呢?除了以上所述,其他都完全一样!布里德与一个拳击手打过一场拳击(就像洛奇在《洛奇III》中一样),他努力赢取比赛,即使站在他面前的是黑人重量级冠军:拳王阿里。

幸运的是,布里德得到了他所应得的:他在1976年起诉了史泰龙,他们给了他一笔钱,具体数额不为人知。

也许以后我们得称他“维普纳先生”了。

No.2《大白鲨》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跟你想象中的会有出入

大多数人都觉得,最初的“暑期档大片”并不会努力去做到真实。没有鲨鱼会那样频繁而又残暴地侵袭,而且体型也没有那么大——更别提极具进攻性的公牛鲨了。

但话说回来,谁会在乎实际呢?我们会!《大白鲨》这部炫酷的电影拥有极佳的电影原声,但是说到底,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真实性。

众所周知,《大白鲨》是基于1916年的泽西海岸鲨鱼袭击事件。尽管在影片中鲨鱼的进攻行为为营造气氛被夸大了,但事件的受害者人数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增加。当第四个人被一条不明鲨鱼袭击身亡后,新泽西人民愤怒了,他们为了铲除“吃人恶魔”,拯救旅游业,展开了大规模的捕鲨行动——这与影片中的情节如出一辙。

请记住,鱼类学家当时认为,鲨鱼在温和的气候下是相对无害的。甚至有人声明,“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白鲨也没法将一个成年人的大腿咬下来。”

当这一言论被证伪时,人们震惊的面容大概不亚于经典电影中那些大型食肉动物愤怒的样子吧。

No.1《百战荣归》真的就发生了

这回我们得跳过剧情简介环节了,因为剧情梗概就是真实发生的事!关于一战美国老兵

奥迪·墨菲(Audie Murphy)的电影《百战荣归》由同是二战美国老将的奥迪·墨菲——他本人……本色出演。

说起墨菲的故事,那简直就是《美国队长》掐掉注射超人士兵血清的翻版呐。正如史蒂芬·罗杰斯一样,他身高5.5英尺,体重110磅,同时也和罗杰斯一样在真正入伍前申请过军队里每一个军种。之后,他得了疟疾。因为如果你没个三长两短的,没人会觉得战争有意思。(美国队长身高6尺2,体重220?……呃……随意啦……)

事实上,墨菲他这人不缺乏疯狂的经历,但最令人称奇的还得算那次让他获得最高荣誉勋章的事了(那些故事可真算是让人生畏了)。在奥尔特兹维(Holtzwihr)战役中,墨菲的连队到达德国推进线时仅剩有19人(原有128人),于是他做了就一个士兵而言一切合理的事:把剩下的队友送到后方,这样他就能独自坚守阵线了(真棒!)。在他手中的M1卡宾枪子弹打光了的时候,他爬进了一辆着了火的坦克,一边打电话呼叫火炮支援,一边用坦克上的点50口径机枪放倒了整个德军步兵部队。

之后,他的腿中弹了。

再之后,他的电话线也被切断了。

再再之后,他通过某种途径组织了一次反攻。

那么,当任何人都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为什么他却决定独自一人来干掉一整个德国步兵兵团呢?用他的话来说:“他们杀了我的朋友。”

所以,对于“理智的士兵”来说,我们才是“疯子。”干得漂亮,兄弟。

⑺ 香港经典杀人案电影

搜一搜吧,有很多的。
想《三狼奇案》、《乌鼠机密档案》、《雨夜屠夫》之类的。
没看过《暗花》的话可以看一看。
还有林岭东的《目露凶光》、《极度重犯》、《高度戒备》等都是经典的作品。

阅读全文

与东区杀人事件微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