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产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究竟是不是真实故事
是真实故事,国产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魏敏芝给水泉小学代课的故事,因高老师叮嘱不能少一个学生,魏敏芝实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进城寻找学生张慧科,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
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本片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一个都不能少》最后是在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写写画画的画面中结束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结局。一部影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却无法改变一个地区贫困落后的教育面貌;一个导演可以给自己影片的结尾涂抹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却无法给严峻的社会现实涂抹上同样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代小学生的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地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
B. 关于爱情,我推荐你这十部电影
1.
爱情什么时候会到来,这是一个困解着人的一个永恒的谜题。
看了《怦然心动》你会发现, 原来爱情不是简简单单的,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能取得真经。
简单来说,《怦然心动》就是讲了一对小孩一棵树的故事。日系小清新的画面,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女主见到男主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而男主一直在逃避。女主做了很多在同龄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保护一棵要被砍掉的树,给男主送鸡蛋等等。后来因为男主的外公两人逐渐有了联系,两个家庭也逐渐靠近。最后两个人因为一棵树走到一起。
青春年少的爱情不关乎名利,不关乎金钱,只有我爱你,你爱不爱我。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简单却令现在的我们向往。
看完整部电影想到陈奕迅的一句歌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2.
这部电影有着极致的法式电影的浪漫,文艺,但它更有一种疯狂。个人不太推荐朋友们去效仿这部电影。
片中男女主角的种种作为几乎可以说是神经质,无论是从幼年到青年。他们一直在玩一种“敢不敢”的游戏,男主小时候就说过想要做一个暴君。他们无视规则,蔑视普通的正常生活。他们互相相爱却又彼此折磨。
这部电影看下来会让人觉得沉重,更会让人发出到无论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情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感叹。
珍惜当下,珍惜在你身边的TA。不念过去,不念将来,走好每一步。
3.
学生时期的男主很帅,女主看起来黑瘦而且带着眼睛,牙套,典型的一个高富帅一个女屌丝,怎么看两个人好像都不会有交集。
整部电影没有去描述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是一些琐碎不清的初恋小事,或者称之为暗恋更为合适。女主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在进行一场暗恋的战争,因为她的自卑导致她不敢向男主表白。后来两人都远走他乡,九年后,两人在电视节目上相见。
整部电影像一首缓缓流淌的歌,一步步带着人走到电影里。
这部电影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在描述爱情的镜头中大开大合,它更像是《卧虎藏龙》,内敛含蓄,精心细致的描述初恋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高中的时候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放这部电影,一场烟花的镜头,男主主角互相对望直至镜头结束。政治老师说,“这要是在中国,肯定就抱上了”。
4.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中国版的《初恋这件小事》干净整洁,令人回味。
青春永远都是一个我们心中心底最深处的东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 片中男女主角坐在操场上闭着眼睛想象未来,同样的场景在电影的最后再次出现,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虽然场景相同,但人的心境已经不同。片中无数的场景都能够唤醒观众对于青春的回忆,勾起对于青春年少时候的那段爱恋。
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片,更不如说是所有人的青春。
5.
雏菊最经典的应该是“二次重现”镜头。
警察,杀手,画家。片中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所以也让整部电影显得纯洁细腻,唯美感伤。片中警察和杀手几乎同时爱上了女主角,两人都有目的的接近女主,又隐瞒自己的身份,但是又抑制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意。这场三角恋注定以悲剧收场。
电影拍的唯美,令人不禁想起林徽因,这个代表中国温婉感情的女子。
套用电影《雏菊》开场的第一句话: "下雨的时候,我总是要找地方避雨.因为我从来都不喜欢带伞,也许一个人的缘故,弄湿了身子也没有人关心......"
6.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一位韩国的青年诗人元泰渊,自编自导。
所以整部影片也弥漫着诗独有的情怀和感性。 男主患上绝症,但不忍心女主一个人孤苦无依,于是为女主找了一个子任务条件不错的人做丈夫。女主得知真相后为了男主走得安心,找到牙医做丈夫,努力配合着男主演这场戏。男主死后,女主随后自杀。而一切其实牙医也是知道的,只是不戳穿而已,因为他也深爱着女主。
整部影片中我们或许因为男主感动,或许因为女主感动,又或者,因为牙医而感动。但我认为最令人动容的是牙医的妻子,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不与外人说。
(个人觉得《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以及国产的《被偷走的那五年》总体与这部电影相差无异,于是,只推荐这一部)
“如果爱需要表达,那么哑巴怎么谈恋爱呢?”
7.
虽然电影的名字听起来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里面的内容却让人荡气回肠。
两人因为抽烟认识,恋情也随着烟越来越短而升温,最后两人一段时间的冷静,又重归于好。或许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珍惜身边的人,不要不满足现状,不要吝啬自己对于对方的渴望。
要懂得为生活制造浪漫,比如像电影中那样买烟互补余额,两个人在马路上漫无目的的抽烟聊天,伪装成外国人欺骗警察,被发现以后被警察追着跑。
我们都说这是一个躁动的时代,恋爱,分手,闪婚,等等。 但总有一个人让你甘愿放低自己,委屈自己去成全他。
在你不满足现在的爱情的时候,你还记得当初你仅仅是想要一个拥抱吗?
8.
这部电影有着法国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是又给人一种古灵精怪的感觉。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篇童话故事,女主小时候透露出她的调皮,会因为报复邻居拔掉天线,因为一条金鱼掉在地上而引起家庭战争爆发,这也造就了她从小就喜欢关注一些别人不曾关注的事情,比如发现墙角里儿童时代的玩具。并且也因此遇到了拥有奇特收集癖好的男主,在寻找与被寻找,迟疑与勇气中两人逐渐走到一起。
整部电影乍一看像是一部喜剧,但却让人觉得温暖,无论是爱情还是女主给每一个人带去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天使,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9.
谁说只有异性才会产生令人念念不忘的爱情。
李安把西方人同性恋的敏感话题和东方人细腻情感的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两个人二十年的感情纠葛。其实,影片中关于“性”的镜头屈指可数,并不像《春光乍泄》那般,开头就让人有种重口味的感觉。
两人因为放羊而相识,在荒芜的断背山上两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下山之后两个人都结婚生子,互相过着各自的生活。而四年之后的重逢证明两人并没有把彼此忘记,反而更是深爱着对方。于是他们每年以钓鱼的借口相见,每次Jack提出要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被拒绝。直至最后Jack死去。
影片中宣扬的不是“性”,而是“爱”。不是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而是想要冲破世俗阻力的深沉磅礴的爱。
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10.
有人说看星爷的这部电影三个阶段是, 大笑,流泪,沉默。
二十年后,当我们再看星爷的这部电影已经是涕泪横流,当电影院已经亮灯的时候却没有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二十年足够教会一个人成长,也足够让我们学会看清是非,学会把握爱情。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在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对于星爷的这部电影不敢做过多阐述!
C. 什么是浪漫主义电影及其特点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D. 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
提到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人们通常第一个想到的是《百年孤独》。但这本由前苏联作者米·布尔加科夫所著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其实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在它所著的年代还没有出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对于米·布尔加科夫这个名字可能提起来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他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是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也可以说是他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写作风格。在魔幻现实的基础上,布尔加科夫还喜欢运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毫不留情的抨击政府和制度,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狗心》。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来源之一,他的大多数作品被禁。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他陆陆续续写了11年。并在26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还是以删节版的形式。
他在这部作品中寄托着自己的爱情。大师其实就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的化身,一个富有才华但又不被承认,有些懦弱的人。玛格丽特则是拯救他的第三任妻子。
为此,他为大师和玛格丽特都安排了一个极为富有诗意的结局,也就是他一直所盼望的世界。只有宁静和安详,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些明争暗斗,没有纷争,没有恐怖暴力的政治,只有自由与爱。
同样的恶魔游荡人间的主题与诗意的语言,以及字里行间充斥着的宗教意味,还有那个关于耶稣的故事,《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浮士德》。但又和《浮士德》不同,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人的史诗。严格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结构层次应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恶魔沃兰德和他的随从们戏弄人间。他们只是稍加引导,就让那些白天里冠冕堂皇又衣冠楚楚的人们一个个原形毕露,将他们的罪与恶表露出来,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作为撒旦化身的沃兰德并没有诱惑任何人,他只是用一些小手段,就将这些人本身的邪恶与无知展露出来。
在这层结构中,可以看到的是布尔加科夫在利用沃兰德之手讽刺和嘲弄着那些掌权之人、学者、以及所有虚伪自私之人。从最开始的自大、莽撞到后来的贪婪,每一项或大或小的罪恶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用恶魔之手,似乎在宣告着恶终将有恶报这个真理。
同时,由沃兰德引出的耶稣受刑被处死的故事,则是用另一种口吻来讲述善的逝去。以及耶稣用自己的善去转化世人恶的伟大之举。
在这一层故事中,恶魔沃兰德是主角,布尔加科夫用沃兰德来完成自己内心的愿望,那就是惩恶扬善,揭开那些带着强烈优势感,用自己地位胡作非为的人的面具,让他们受到惩罚。在讽刺政府、讽刺社会的同时,他还把文学创作者和当时的文坛也讽刺了一番。这就不难想到为什么他的这部作品在他去世20年后才能发表删节版。他的笔就像是刀,用它来割破黑暗反抗现实的不公与虚假。
在这层故事中,大师只在结尾出现,玛格丽特则一直没有出现,全都围绕着沃兰德进行,着笔的重点在于现实的丑恶。
第二层是沃兰德的撒旦舞会。从找女主人玛格丽特,到玛格丽特在沃兰德药膏的引导下进行了自我蜕化,再到盛大的恶人舞会。在这层中,到处都是看似荒诞诡谲又宏伟壮丽的场面。布尔加科夫那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奇特想象在这一层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富有着华丽的诗意。
在这层结构中,撒旦沃兰德和他的随从们就好像是一个吵闹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样,和第一层故事中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就好像沃兰德所说的,有光就有暗,光和暗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对待善良的人,他如一个绅士,对待玛格丽特更像是个中世纪的贵族。那些之前对恶人张牙舞爪又面目可憎的随从们,对待善良又坚强的玛格丽特,他们也变得温柔而又有风度。
或许这就是布尔加科夫想要传达的,只有善能够让恶魔变得也不再邪恶。玛格丽特作为他最爱的女人的化身,布尔加科夫在她身上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如《浮士德》中所歌颂的永恒的女性一样,玛格丽特是整本书中最光彩耀人的存在。
大师与玛格丽特都出现在这层,但玛格丽特才是真正的主角。不管是在撒旦舞会上她面对着历史上那些最邪恶之人的从容冷静,又或是宁可放弃和大师重逢机会也要为一个女妖求情的勇敢善良。她都是如此的光彩照人,不同于任何一个世俗中的人。或许这才是沃兰德选中她的原因。她和大师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布尔加科夫自己的故事。
一样的心血之作无法出版,一样的不被世人认同,一样的由女性来拯救。大师就是布尔加科夫的写照,他的苦闷与痛苦都凝聚在这个和他一样名字都是M开头,又都充满了天真幻想的大师身上。
这一层故事也是全文的最高潮,完全是由魔幻所组成。在这层故事中,耶稣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被钉死在信仰中,也让钉死他的总督第一次认识为自己的行为所后悔,开始了赎罪之路。
第三层是结尾,讲的是大师和玛格丽特以及那些受到惩罚之人他们的结局。布尔加科夫是个浪漫主义者,在最后现实与魔幻的结合中,他将自己对人最美好的期望全部投入其中。他给了那些有罪之人赎罪的机会,就像是耶稣给判他四死刑的总督赎罪机会一样。他让那些人改邪归正,让善替代他们的恶。
而对他本人与爱情的结局,他用了更为诗意的方式进行结尾。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注入了太多私人感情的作品,对于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期望,这些都是他一生的坚持与追求。在现实生活的严酷中,布尔加科夫依旧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望。虽然这部作品后不久他就去世了,最终他也没有看到那些期望实现。
如果喜欢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又或者对俄罗斯文学感兴趣的话,这部作品千万不要错过。
懒得看书的话还有1994年的电影可以选择。
(对于布尔加科夫而言,国内引进的大多是他的小说,但其实他的戏剧成就也很高。有机会的话打算再讲讲他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