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微电影名字,好像叫什么热血青春的,好多不记得了,就记得男主朋友喜欢女主,可女主一直喜欢男主,
你好
52 x x a 、 c o m
雪月风花: ①代指四时景色。②比喻男女情事。
悬若日月: 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羞花闭月: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星离月会: 犹言时分时合,时去时来。
星前月下: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星月交辉: 星星和月亮交相照耀。
笑傲风月: 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啸傲风月: 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五黄六月: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2. 大学生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大学校园微电影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先了解大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第一部被称为微电影的作品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2010年年底面世,无论是从演员阵容还是技术团队来看,其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近几年,诸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支付、微公益、微基金等微文化不断被消费大众所接受,而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也加入到微文化的行列,国内微电影的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速,并很快适应了当下微时代的主流环境。
针对时下电视剧插播广告现象严重,广电总局明文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每集电视剧之间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然而广告事业发展已久,一纸限播令对其的发展似乎并无致命性打击,于是,其必定要从其他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与活力,便出现了在影视作品中大量植入广告的现象,恰逢其时,微电影的传入与发展无疑给广告事业带来了旺盛生命力,微电影的发展为广告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新鲜血液,广告的发展又为微电影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前进,微电影与广告事业相结合的趋势也是日渐清晰。
其次,在之前我们对“草根”文化的概念已有所了解,对微电影也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阐述。首先,微文化是一种大众所能接受、理解的,在消费大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化,其与“草根”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目前社会各阶层也在不断宣传、推广大众文化,又不令其过于通俗化,腐朽化。所以,综合目前形势看,微电影在未来走的将会是一条精品化的大众路线,而在微电影精品化的道路上,就势必会淘汰一些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微影”家们,这就要求每个“微影”家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争先创优。
在了解了大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后,我们再来看特定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校园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5月12日晚,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南京大学举行,这是微电影界的一大盛事,也标志着大学校园开启微电影时代。在当今校园内,大学生拍摄以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慢慢地走进微世界,并逐渐形成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也为微电影界带去了无限活力。目前,青春、爱情、职场等题材越来越被微电影界所追捧,而青春正是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在这其中也穿插着许多或唯美,或凄楚,或感动,或残败的爱情故事,职场又是所有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职场对每个大学生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对大学生活的检验。而时下大学校园内微电影的现状则是呈现出一派雨后春笋的迹象。
顺应大环境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校园微电影也将不断向着总体发展趋势靠近的同时,依然保持其自身原有色彩,大学生既在消费群体中占据较大比例,又在微电影生产中占据较大比例,另外,近几年,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在荧屏上出现频率越来越大,更多的生产者选择把大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故事作为题材,以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即影视展现出来。不管是针对影视题材还是消费者爱好而言,大学校园将成为影视,特别是微电影界中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阵地。种种迹象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JOJO的奇妙冒险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原因都有哪些呢
《JOJO的奇妙冒险》绝对是一部活力十分旺盛的著作,尤其是在日本,一直拥有不俗的人气。日本人民女子组合Perfume成员Kashiyuka最喜爱的漫画作品便是JOJO,在人气日剧《我选择了不想结婚》中有一段便是40岁女主和一个小奶狗一起看《JOJO lion》,并且漫画作品还珍藏在女主的家里。不难看出,JOJO在日本是相当人民变的,自然,在ACG圈子,JOJO梗被其他动漫玩也司空见惯。
实际上故事情节,荒木也是在走极致的。而《JOJO的奇妙冒险》越来越受欢迎,那主要的原因或是JOJO的动画化。尽管前边几个(1,2,3部)打雷声并不大,第四部平淡无奇,但是到了第五部的时候就完全爆发,JO厨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人把《JOJO》列入最喜欢的动漫,或者独一档的。
4. 生命力王盛意思是什么
生命力旺盛:指的是生命力很顽强,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存,也指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很有朝气和活力,也指事业飞黄腾达,生命力极强。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5.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探究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探究
摘要: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旧的电影产业链条,代表了未来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对当前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来说,如何尽快建立一整套审批、监管、推广和品鉴体系,提高优秀微电影作品的版权意识和市场反馈意识,这是我们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新媒体 微电影 盈利
Abstract : As a proct of the new media era, the emergence of micro-film to break the old film instry chain,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stries. However, the current Chinese micro-film market, how to establish as soon as possible a set of approval, supervision, promotion and tasting system to improve right awareness and market awareness excellent feedback micro films, and this is what we need to think and research.
Keywords: new media micro movie earnings
在当下,许多人开始用手机阅读电子报纸,在互联网上在线收听广播,在公交车上观赏移动电视节目,使用微博、微信进行信息互动和人际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可以在一瞬间覆盖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人们把这些新的媒介形态叫做“新媒体”。在传统电影领域,受到它的影响,一个新的影视艺术――微电影也应运而生。今天,无论你打开各大门户网站,还是登录各个视频平台,又或者网络一下或谷歌一下,都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微电影。
微电影的作品很多,但成功案例太少。事实上,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微电影作品当中,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盈利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一经推出便迅速的湮没知之甚少,有的是昙花一现。很多个人工作室或小制作公司倾其身价拍摄一部作品,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血本无归。这些不但是物力资源上的浪费,也间接造成微电影人才的流失,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在中国微电影事业井喷式爆发的背后,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却仍然处在探索当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微电影的盈利困境分析
1.1草根微电影很难盈利
这点身为草根族的微电影学生爱好者最有体会。笔者走访了河南某高校新闻系影视编导专业的几名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主要工作是与婚纱影楼合作拍摄并制作婚礼视频。其中一名学生小王谈到“因为对于拍电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大学选择了影视编导这个专业,在学校时就和同学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微电影。毕业之后,和几个同学成立的微电影工作室,拍了好几部原创微电影,而且也拿过一些奖项”。我们通过和一些中小企业合作,他们提供赞助,我们在电影中为他们进行广告宣传,也算抵消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还没有一部盈利的作品,只能依靠和影楼合作来赚钱了。”
在微电影制作中,每一个步骤,比如剧本创作、造价预期、组建团队、选择演员、选取拍摄地、后期制作、发行都需要资金链的支撑,而这就成为了草根一族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微电影的成本从高到低,从几百万到几百都有。但是如果想拍一部质量较高的微电影,成本至少要上万,还不能算上演员的费用。这就造成了草根微电影极难盈利,此外,缺乏营销也是草根微电影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
1.2微电影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链
现阶段微电影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视频网站和广告商合作,采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和播放,微电影投放的成本并不昂贵,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或完全免费。虽然如此,就微电影本身而言,却并不能很好的盈利。特别是一些原创的不含商业性质的微电影,几乎连成本都维持不了。原因在于网络这个平台式开放性的`,受众可以免费的浏览观赏,并且进行传播。其实,这也就造成了微电影的创作者的版权得不到应该的保障,版权的丧失可能就意味着利润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广告商的投资。与广告商的合作是一种获得利润的方法。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质量。广告植入太少商家不满意,植入太多观众又不买账,这个度需要把握的很准确。微电影想要盈利就需要发展,需要市场化。微电影可以把合作的领域拓宽,比如延伸到音乐、游戏、文学,将行业资源尽可能的扩大。如果还是依靠广告主作为盈利的唯一模式,那么,微电影的前途却是让人担忧。
2.微电影盈利模式探析
2.1举办各种微电影主题活动
青年代表着未来,年轻代表着希望。微电影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对青年学子的引导和扶持青年学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赛事、节目展演、以探讨,观摩,座谈等形式共同探究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定向投资等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这一行业当中来。这也从一个方面抵御了过度商业化对微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微电影相关活动盈利。通过举办各种旨在推动微电影事业发展,为微电影发掘人才的微电影赛事,微电影评奖和各种微电影节,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人民网举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举办的“中国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2013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等,都开拓了微电影盈利新渠道。
2.2与广告联姻实现共赢
网络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尽管受众对于广告极其排斥,广告性太强也成为阻碍微电影发展的因素。但在盈利模式上的困境让网络视频和微电影不得不与广告联手,在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为企业量身定制宣传产品的广告式视频短片。所以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广告,不仅要在节目内容上吸引观众眼球,充分打动观众,同时还要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企业所表达的品牌精神以及所蕴藏的企业文化,从而找到在兼具艺术创作与又形成广告效益的完美平衡。因此企业在制作微电影时要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传播目标顾客习惯使用的媒体方式;公司现有的资源对新媒体开发的支持程度。商业微电影必须寻找到这个平衡点,虽然本质是广告,但内容要具有感染力,才能实现共赢。
2.3打造微电影产业链
由于微电影依靠版权获得利润的可能性极低,而对广告的过度依赖会影响其质量,因此微电影想要取得发展,想要获得利润,就需要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打造属于微电影自身和周边的产业链。以《老男孩》为例,影片取得成功之后,在影片中由筷子兄弟演唱的感人至深的主题曲《老男孩》也通过单曲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还获得了下载冠军和很高的销量。微电影《找寻真我Love Once More》中讲述了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展示的印尼巴厘岛美景和异域风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表示一定要去旅游。这代表了微电影在音乐和旅游方面完全有能力拓宽自身的盈利渠道。除此之外,微电影还可以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比如可以开发化妆品、饮食、家居、房地产等方面的领域。另外,微电影可以制作为影像资料发行,让盈利的方式更加宽泛。更可以尝试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从而实现版权盈利。
2.4探索用户付费模式
据统计,2010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7.1亿元,2011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21.6亿元,2013手机视频市场收入预计达到116.1亿元。对于视频运营商来说,随着手机视频用户的增多和用户付费意愿上升,盈利最终将依赖用户收费。由于手机用户大多利用碎片时间,因此作为手机视频重要内容的微电影无疑将从这一快速增长的产业收益的产业中获取巨大的利润空间。
2012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将与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微电影微剧”频道,双方将着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付费“微电影微剧”发行平台,由华谊兄弟独家负责平台运营管理以及引进内容提供商、营销策划等工作。该平台将致力为中国电信天翼手机用户和宽带用户提供微电影微剧视频服务。
这些举措都为微电影制片方和视频网站指出了新的盈利模式,也许会对未来“微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现阶段,笔者认为以付费的模式发展微电影现在还很不乐观的,收费模式是否会在复杂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掀起一股大的改革浪潮也值得探讨。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免费与收费的模式自然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付费也会是一种不错的盈利手段,但在目前看来这一手段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3.总结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影音视听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前景是广阔的。虽然微电影的产业链条建设还有待完善和开发,但是他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盈利前景不容小窥。对于当前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整套审批、监管、推广和品鉴体系,提高优秀微电影作品的版权意识和市场反馈意识,是中国微电影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
;6. 微电影的三个我指的是哪三个我
微电影说的三个我是指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
7. 关于微电影论文范文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它是一种篇幅短小(一般在30秒到5分钟之间)的微型电影作品,一般来讲投资规模在几千元人民币到几万元人民币之间,制作周期也很短,一般花费一周或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微电影论文 范文 一: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此篇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现状以及研究 方法 。
第二章营销性微电影概述
首先对营销性微电影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与植入式 广告 、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辨析;营销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章通过营销性微电影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在详细分析营销性微电影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营销性微电影可能以媒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具体形式传播,但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本章还对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传播的传播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营销性微电影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分析,以SWOT态势分析为模型,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为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可行性建议。
微电影广告初探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近两年微电影广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激发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探讨的热情也让笔者看到了研究的空间与价值。本文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理背景,综合广告学、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微电影广告进行探究。重点在于分析归纳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方法,突出挖掘微电影广告创意中的要点,再配以受众态度调查验证微电影广告创意的实效性,最终为探讨如何强化受众态度提出若干可行建议。笔者结合了影视广告、文学写作与影视剧作的构成要素,创新地整理出微电影广告的九个创意发想点,包括:主题的提炼、价值观的唤起、题材的选择、矛盾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道具的运用、场景的设置和音乐的烘托。再根据这些发想点的性质归纳出微电影广告的三大创意要素:品牌理念生活化、品牌呈现 故事 化、产品使用情境化。微电影广告的创意功能在于制造内容上的差异与吸引受众关注,创意目的则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构筑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对品牌和产品的情感认可和理念趋同,提高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制造品牌和产品在受众脑中的深刻印象。以益达《酸甜苦辣》广告为典型个案,笔者通过一个百人问卷调查和对广告视频的观察调查来了解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态度,以实际的数据来证明微电影广告创意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广告创意对影响受众形成对广告正向积极的态度有效,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受众对品牌产品的原有态度。但是受众态度中的行为意愿成分相对认知和情感表现得较弱,这说明受众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于此,笔者对强化态度的对策做出几点思考,从广告创意、营销手段、媒介投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中国新兴微电影广告研究
中国数码科技和网络通讯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间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革新和网络用户群体的壮大,网络 文化 逐渐成为新型的文化形式。近年来,中国网络广告产业异军突起,并着重打造其文化内涵,注重传统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成为广告产业中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当前,国内网络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微博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也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许多新兴的、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广告方式被赋予了“微”的定义。网络微电影广告应运而生,并成为网络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微电影广告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1年。其优势在于长于叙事,故事性强,广告植入较为含蓄自然,易于被大众接受。因此,微电影广告一出现,便在网络群体中迅速传播,具有极强的宣传性。不可否认的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形成与微博、微电影的出现直接相关。此概念以其直观性与简洁性被大众接受,成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微时代的概念名词。
微电影广告的形成,就其产生的根源而言,是传统短片广告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果。它的兴盛与微博传播平台的建立、大众碎片化时间的增加与广告 市场营销 的需求三方面密切相关。当前,微电影广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传播的热潮,各种微电影广告作品层出不穷,中国的微电影广告也在这股热潮中迎头而上,既要面临发展的机遇,也要面对发展的挑战。同时,我国广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促使微电影广告制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他形式的网络广告也随着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大量涌现,他们不仅增加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力度,也丰富了网络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形式与途径,成为微电影广告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细致研究国内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形态,探索中国微电影广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微电影广告的形成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其概念进行学术的梳理,并在概念的基础上对微电影广告及其相关产业进行论述,最后通过深入分析两年多来微电影广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中国网络微电影广告的未来发展,以期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
微电影论文范文二:微电影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摘要:微电影与广告之间的跨界合作,将是内容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限制,将广告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队伍,微电影广告将会越来越完善。微电影广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质量、留住受众,其进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微电影的传播也要坚持整合营销策略,从拍摄之前,剧本尚未定稿之前开始发动网民进行关注,并在拍摄中、拍摄完成后进行连贯性宣传。微电影广告不再只是广告主的独角戏,将会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件。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 碎片化时间; 草根; 整合营销传播
前言
经历过一段较为漫长、混乱的过程,微电影才慢慢发展起来,微电影的发展和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网络视频和网络电影是微电影发展的前身,微电影是对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的延伸、突破。而微电影广告诞生于微电影,是一种新颖的商业广告。微电影广告是对于传统广告与电影植入广告的一次突破,在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创新。由于微电影广告属于新事物,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微电影广告虽然属于新事物,但是一诞生就受到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亲睐。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纷纷进行微电影广告营销,比如凯迪拉克、Jeep、巨人网络、三星、佳能、桔子水晶酒店等,并迅速得到网络受众的极大欢迎。点击率、转发率均超出想象,涉及行业之广、受欢迎程度之大,无不让人看到微电影广告强大的生命力。
一、微电影广告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微电影广告的诞生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有我国关于广告的新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也有网络时代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消费者因素。由于,消费者之前被动接受广告信息,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对传统商业广告具有一定的抵制心理,广告主一直在寻找一个新颖的广告形式,使得广告信息能够被消费者所认知、接受。微电影广告正是迎合了广告主的需求。
(一)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影响
我国关于广告的法律法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对我国广告行业在创作与播出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第十五条: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于11:00-13:00时间段、电视台于19:00-21:00时间段,商业广告的播出时间不可超出18分钟等。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二)碎片化时间的影响
所谓碎片化时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例如购物、搭车、上下班等,所花费的“等待”时间(购物付款时需要排队、搭车的时候需要等车、上下班的时候需要等电梯等等)。碎片化时间下的人们的完整时间经常会被偶然或者必然的“等待”时间所分割,如何打发碎片化时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关注的问题。微电影广告正是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一个良好选择。人们可以在“等待”时间中,拿出手机登录视频网站进行观看,也能够在微博当中进行转发、分享、观看。微电影广告时长较短、富有故事性等特征,符合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三)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技术 的进步和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微电影广告诞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有5.13亿之多。(如图1所示)。同时,由于Wi-Fi的网络、3G以及4G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持数码设备在线观看视频成为现实,随着手持数码多媒体设备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能够在网络时代下享受数量、质量都可观的影音娱乐。网络时代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微电影广告的发展:(1)掌中视频播放设备的普及。掌中视频播放设备主要有:手机、PSP和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不受地点困扰观看自己喜爱的视频,符合碎片化时代下,消费者打发碎片化时间的要求;(2)网络速度的提升。视频(特别是在线视频)需要较高的宽带支持,才能够实现流畅的播放目的,因此,网络速度是微电影广告播发的制约因素之一。但是随着3G移动网络的普及,4G无线传输技术的迎头赶上,网络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解决了用户观看微电影广告由于网络速度因素导致的卡顿与画面粗糙等难题;(3)视频网站与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快速发展,较为出名的有:优酷网、激动网和土豆网等;应用商城有:QQ视频、PPS、迅雷看看和奇艺视频等。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使得微电影广告的传播阵地进一步扩大化,能够在更广泛受众中进行传播。
(四)著名导演、明星和草根的大力推动
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不能够忽视中国影视圈的著名导演、明星等群体的推动,比如著名导演姜文、罗立言等,明星莫文蔚、吴彦祖、周迅等。同时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推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极大关注、热情参与、大量转载才使得微电影广告更具有传播价值,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的阵营。
二、微电影广告的特点
微电影广告正是具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淡化广告、突出电影以及注重深度,不以长度取胜等特点,才让更多受众接纳,让更多的广告主参与其中。
(一)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
在微电影中,为了网络观众的迅速接受,大部分选择了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普传统的叙事结构中嵌套进去了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而且,开端与结局被无限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即一种以大篇幅展现事件高潮的叙事方式。因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导演预设广大观众是熟知影片中所展现的语境的,比如《一触即发》的剧情就类似好莱坞的警匪片,动作部分和追逐戏——高潮,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打斗跳伞,追逐爆破,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在助手与座驾的协助下,男主角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观众的快速共鸣。这是传统电视广告所缺失的元素。
(二)淡化产品,突出品牌
品牌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微电影广告注重的是广告信息在消费受众中的“软传播”,若注重产品便显得过于生硬,同传统广告并无差别,所以微电影广告应当具有“淡化产品,突出品牌”的表现特点。
令企业的品牌内涵通过微电影广告传播去感动消费者,直至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再是之前传统广告对自我产品进行标榜,从而让人觉得生硬、无法接受。这也是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电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主要差别之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通常侧重宣传产品信息,这是由于这两类广告属于硬广,强制受众进行观看,而微电影广告更多的是受众主动关注、欣赏的,具有传播持续性。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才更具有宣传价值。例如尊尼获加在微电影广告《路语》中,拒绝在微电影广告中植入其产品,只是向消费者呈现少量的文案(如:“尊尼获加呈献”和“keep walking”等。)倘若只表面地看微电影剧情,是无法让人联想到苏格兰威士忌的,但是它所呈现的主题——永远向前却打动了无数的消费者。尊尼获加于其微电影广告《路语》当中,把其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很好地释放出来、传达给受众,代表着其目标消费群体——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内涵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这是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的成功之处。
(三)淡化广告,突出电影
由于微电影刮起的潮流风,微电影所衍生的微文化正在渐渐地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碎片化时代下的受众已经被广告味十足的传统广告轰炸多年,因此,微电影广告必须另辟蹊径,淡化广告味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分量,更多地用电影情节去感染受众,令受众不对其产生反感之情。同时,由于受众一般在碎片时间中观看微电影广告,这也要求微电影广告必须突出电影元素,特别是要求情节具备紧凑性、合理性和吸引性。例如,路虎的连载式动漫微电影广告《极光之城》。总共有八集,平均每周播出一集。该部微电影广告使用漫画和实景相互融合的风格,每一集都留下一个悬念,下一集再解除悬念。这一系列微电影广告,情节紧凑、悬疑、引人关注,场景紧张、刺激。整个系列广告片看不出一丝广告的痕迹,俨然就是一部动作悬疑大片,获得受众的极大关注。
(四)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不以长度取胜
在中国文学界有个说法:长文好作,短诗难赋。微电影广告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3G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上升,微电影广告通常是在其移动状态下,短时间内才会被观看。这就要求微电影制造商应当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时间太长的微电影广告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微电影广告必须富有创意、短小精悍、内涵深刻。例如较为出名的微电影广告: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时长94秒,《66号公路》时长90秒;佳能的《leave me》时长180秒;桔子水晶酒店12星座微电影广告时长均在76秒-143秒之间,最短的为系列二《闷骚天蝎男爆笑开房记》,时长76秒,最长为系列八《最刻板魔蝎男开房记》,时长143秒等等。由此可见,微电影广告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一个品牌故事讲给消费者听,整体显得短小精悍,并不拖泥带水。
三、微电影广告的优势与劣势
(一)微电影广告的优势
1.低成本,短周期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受到极大追捧,一方面是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还有更重要的是其成本比较低,而且制作周期比较短。例如桔子酒店集团在2010年底,模仿当时热播的电影《让子弹飞》,推出诠释桔子酒店品牌的微电影广告《让火车叫》,成本花了3万多,用时不到一周。后期也只是在一个粉丝量较大的私人微博上首发,并得到网友的热捧与转发。一周内播放量达到40万,转发量超过了1万,获得极大的效果。速度之快,价格之低是任何广告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尝到甜头的桔子酒店集团,在2011年初决定加大微电影广告的投入。至5月底,“桔子水晶星座微电影系列”全部拍摄完毕,并以每周一部的速度于各大微薄、门户网站与视频网站上播放,总花费只有100多万。这比植入式广告、电视广告和视频广告的投入都低。
2.制作精良,目标明确
由于微电影广告播放时间短,投入较少的物力与人力,所以,导演与制作团队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给受众最美好的一面。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具有受众目标明确的原因,主要是其为广告主量身定做。不管是诠释品牌,还是对微电影广告的内容的剧本进行编写、制作,以及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方案等环节,都要求按照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定制。微电影广告讲究除了精彩的故事内容足以吸引受众,并让他们进行二次传播的同时,也要求能在故事里面能够自然地体现出广告主品牌的理念与价值等。由于微电影广告目标明确,因此一经播出,便能够将广告主所想传播的内容、理念等元素传递给目标受众。
3.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与互动性
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传统大众媒体对消费者的捆绑性越来越弱。随着互联网普遍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摆脱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末,我国网民数量有5.13亿之多。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除了具有广泛性外,也体现出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微电影广告当中,受众在了解广告所诠释的品牌理念的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根据自己观后的体会与广告主进行互动,在这过程当中,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品牌理念,继而接受品牌的价值,成为品牌的粉丝。
4.微电影广告传播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与整体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电影广告相对于传统的电影与广告来说是一种新颖的生成、传播的模式,从制作至播放、从传播主体至传播方式、传播 渠道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节点都是对传统电影和广告传播的颠覆,继而改变受众对于电影和广告认识的思维定式。
(1)传播具有灵活性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的电视广告同为视听广告,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比电视广告还要丰富。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是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以电影作为传播形式,其传播更为灵活。随着web3.0时代的带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其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与针对性等优势。网络视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使用群体的上升,正逐渐成为主流,微电影和微电影广告为代表的“微视听”更是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例如佳能的微电影广告《看球记》于正式发布前三天中,就有1000多万的点击率。这是传统的电视广告所无法媲美的,传统广告由于只在电视、楼宇视频广告和车载视频广告上进行传播,消费者并无法对其进行主动搜索,而且传统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长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15秒、30秒、45秒、60秒等),微电影广告则显得比较自由,受众喜欢看到哪任凭自己选择。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的网络广告形式,受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以及广告商等的亲睐,是由于其披上了微电影的外衣,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于多种网络广告形式当中,网络视频广告和与微电影广告共同点较多,但是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内容多是为了产品短期的促销或者新品上市之前的宣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架,而被受众所忘记,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内容并不直接地体现、推销产品,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传播企业的品牌。而决定微电影广告能从众多网络广告形式当中脱颖而出,是其能很好地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一起,是具有版权的小电影。这也决定其传播时间更为灵活,且传播影响力更为持久。
(2)传播具有多样性
微电影广告的主要特征便是其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电视和网络等传播渠道外,还能够在3G手机、移动电视以及楼宇电视广告以及PSP等传播渠道上进行传播。受众除了可以在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介上观看微电影广告,还能够用手机访问WAP网站、手机客户端上观看;受众在外出的时候能够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广告以及自身携带的PSP等观看微电影广告;与此同时,微电影广告还能够在传统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媒介上进行播放。微电影广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是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3)传播具有整体性
草根群体的参与和推动,是微电影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微电影的拍摄技术门槛较低和低成本等原因,因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草根群体若是感兴趣,便可进行自导自演,草根一族拍摄并上传到网络上的微电影,一部分会受到网上冲浪者的追捧与转载,广告商正是看中了微电影被高度关注和疯狂转发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
微电影由于草根群体的主动介入,使得微电影广告不单是一部广告片,它是属于一种全新的营销方法。微电影广告在传播过程当中,以内容营销为主导、借助事件营销和利用病毒营销方式进行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显得更有整体性。例如佳能的《看球记》,正是利用佳能公司、电影导演姜文作为前期宣传的噱头,在微电影广告的拍摄过程当中,在网络各大新闻网站、论坛上发布其拍摄新闻、拍摄花絮,投入大量的广告软文,并邀请电视节目栏目、电影频道对其进行 报告 ,后期还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等等,将整个拍摄过程变成一些列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正是在这种轰炸性的宣传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进行关注与观看。即使后来,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的时候,在片头上发现“此影片全部由佳能拍摄器材拍摄完成”具有明显性的广告字眼,而且微电影广告的片尾还是佳能的广告语、十多秒的广告的时候,才发现这原本是一则广告。但是,受众并没有对其产生反感,仍然将其当做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微电影来欣赏。
这说明,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更多以欣赏微电影的态度进行观看的,对于微电影中的广告宣传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接受。但是电视广告与网络视频广告,广告痕迹很明显,属于硬广告,受众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当新闻事件得到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传播的内容引起受众的共鸣,加上网络媒体具有相连性,网友便会进行自动转发,使得微电影广告得到继续传播的机会,在网友的圈子上得到进一步扩散,起到病毒营销的良好效果。
(二)微电影广告的劣势
1.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受到地区网络普及率的限制
2. 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对老少群体不佳
参考文献:
[1]董晔. 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10,10:108-109. [2]向北. 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 市场调查 ,2011(08):42.
[3]盖雄雄. 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 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8:45.
[4]王长武.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8):24.
[5]莫康孙. 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09: 41-42.
[6]蔡娜、stan等.100+1 百年电影的新生.微电影[J].移动信息,2011(08):38-57.
[7]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129.
[8]李振营 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12.
[9]默琪.卡萨帝携手土豆网玩转微电影营销[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09):77-78.
[10]仁科贞文,田中洋,丸冈吉人.广告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2,232-238.
[11]高晖. 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 镇江高专学报,2006,10: 90-92.
[12]高韬,徐立平. 尊尼获加:微电影中的品牌心灵[J].新思维,2011,06:35-36.
[13]向北.微电影营销袭来[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07:65.
微电影论文相关 文章 :
1. 解读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媒介责任论文
2. 微电影植入式广告营销模式的成因及发展研究论文
3. 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论文
4. 浅析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论文
5. 电视电影论文
6.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论文
8. 媒体报导各界为受灾地区捐款的新闻有什么用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列车事故、2013年4月20日庐山地震、2014年MH370客机失踪、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等重大灾害。讨论和研究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多次报道灾害事件的实践,我国灾害事件报道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媒体加速信息流动,改变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它不仅是最早发布灾害信息的平台,也是灾害更新和救灾防灾的重要平台。
1、新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作用
(一)时效性更强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互联网普及率46. 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 27亿,即时通讯网民规模达5. 64亿,较2013年底增加3208万。 (每年都会有最新的报告数据,如果能记住这一段,在答题时会是一个很好的背景介绍。)基于社交网络的综合平台不仅具有更强的交流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共享和其他社交应用。从本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新媒体动员的加速趋势,我国进入了以微通讯、微电影、微电影等移动“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微支付,构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媒体”。 “微”景观。在“微时代”,人们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传播和获取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每个社交媒体用户都是信息的来源。灾难发生时,每个人都在场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向外界发送信息,新媒体用户的现场优势不可替代。我国灾害事件报道快,新媒体永远是第一。
例如,2011年7月23日宁波-温火车事故后,第一条事故信息来自“@元小铯”的微博帖子:“D301在温州出事,突然”头发后4分钟。又如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恐怖暴力事件,21时25分发出微博第一条消息。请大家帮忙,希望大家转发。之后,在场的其他人陆续发来信息。 “@春城晚报”21时46分发微博求证,22时01分正式发布消息,成为当地第一家发布本次活动消息的媒体。专业媒体和市民都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传递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不断更新有关灾害事件的相关信息。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正在成为灾害事件的主要来源。主流传播方式显示出新媒体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新媒体也颠覆了传统的灾害事件传播路径。从近年来灾害事件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先是市民在现场发文,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然后是官方消息的正式发布,然后是更多的国内媒体介入。这种新的传播路径极大地提高了灾害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展现了新媒体信息源的无限广度和强大影响力。
(二)增强的批评和议程设置
灾难发生后,媒体应该注意什么?报道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政府的救灾部署、动员组织、积极救灾,还是灾民的实际需要?媒体在关注灾区时,总是关注灾情和灾民的实际需求,比如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灾区生活设施的恢复情况等。普通公民对灾害问题有着独特而多样的看法。 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和山洪。 19岁的大学生王凯用手机直播了这场灾难。他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是“洪水,停电,几乎一栋楼的人都被这包围了,还有烛光旁边昏暗的照片。”随后的日子里,王凯通过微博直播了灾情、灾民自救和救援队的救援情况。王凯站在一个普通大学生和舟曲遇难者的角度,关注舟曲被毁的村庄、哀悼的人、失踪的人、官兵。 、志愿者、供水等人、事、物。由于泥石流的阻隔,王凯的微博成为外界关注舟曲灾情的重要窗口,关注其微博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缺乏专业媒体的报道,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新媒体。展示议程设置能力。 2014年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微博用户收入普遍偏低,91.05%的用户月收入低于5000元,这说明微博用户的主要群体是普通市民。并且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草根性。新媒体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普通民众在社会上的话语权。政府救灾和灾后问责 例如,2011年7月23日温火车事故发生后,普通市民质疑铁道部的救援和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微博的方式。普通市民通过新媒体曝光资金和捐款的使用情况后,政府对相关部门启动了问责程序。
灾后,新媒体可以有效设定议程,突破新闻盲区,传递普通市民的心声。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关注灾难本身和救援工作,既能在灾难中传递正能量,又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和社会团体。
( 三)强大的凝聚力
新媒体不仅是灾害信息传播的主要舆论平台,其信息的实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具有很强的现实延伸性。灾害发生后,新媒体用户参与度高,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源服务灾区,往往在短时间内发动舆论,开展社会救助和捐赠。 2013年4月20日,雅安庐山地震发生后,寻人、求救、公路状况等信息遍布新媒体。许多热心人士通过新媒体表示,他们免费提供越野车进行救援,并免费提供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与此同时,网络公益平台纷纷开展募捐活动。比如新浪微博就充分发挥了平台的优势。截至4月21日18时,“@Microphilanthropy”平台已协助发起29个项目,帮助微博用户捐款超过6万。 ,共募集资金约8038万元。新媒体在灾害事件报道中表现出强大的聚合力和兼容性。在新媒体平台上,草根大咖拥有媒体话语权,为救灾形成社会共鸣,在内容分享和互动性上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在内容互动中加入新信息,辐射带动更多人加入救灾行列。这是一个开放的新媒体平台的独特价值。灾难发生后,所有问题都让位于救灾。人们通过新媒体转发救助信息,传递正能量,系统整合民间力量参与救灾。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灾害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新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问题
新媒体是灾害报道最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报道的及时性、关键性以及动员和组织能力,推动了中国灾害新闻报道的发展。但是,新媒体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报道灾难事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报告失真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新媒体用户众多,往往形成舆论哗然之势。当灾难发生时,虽然新媒体的主要舆论是灾情、遇难者和救援,但也夹杂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有些谣言甚至误导专业媒体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恐怖暴力事件在部分城市引发谣言和社会恐慌。 2014年3月14日16时14分,成都市锦江区山东街某商场部分员工因误会火灾危险冲出商场,随即传出“春熙路发生骚乱”的传闻。成都”通过QQ空间和微信。该博文在网上发布,制造恐怖气氛,加剧事态,引起商场周围不明真相的人散布真相。 “@Safe成都”立即发布微博辟谣:“刚才有人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经核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未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未发生人员伤亡。目前,警方已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这一谣言之所以能在网上迅速传播环境新闻题材统计,引起社会恐慌,是昆明火车站事件恐慌的延续。
谣言和虚假信息最有可能在灾难发生后发生。一是由于灾害前期的模糊性,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造成灾害的原因不完全清楚,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二,因为灾后信息量猛增,甚至很多信息相互矛盾;三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人对环境充满恐惧、紧张和不安全感。此外,新媒体传播的灾情信息大多为二手信息转发,信息来源无法保证真实性。质疑其真实性,连专业媒体也有幸受此影响,参与散播谣言和不实信息。
(2) 缺乏深度报道和创新
灾害发生后,新媒体实时、便捷、高效地更新信息,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快速汇聚不同的信息源,满足信息使用者在灾害初期对灾害信息的渴求。灾难。信息的碎片化形式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消费的新趋势,在传播一般主题的新闻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灾害事件是主要的新闻主题,碎片化的报道可以传达灾情,但很难从整体与灾区人事的联系中把握灾后真相。例如:每条微博只能承载140字,无数的140字形成一条信息流。这种信息流是一个碎片化的集合。信息使用者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灾难难以拼凑。很难深入了解灾情的细节,也很难在对灾区的关注中表现出稳定和坚持。为了了解灾难的全过程及其相关联系,需要深入的报道,如揭示灾难的真相,导致灾难的各种逻辑关系和科学解释,以及重建的后续报道灾区。
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灾害报道缺乏创新。灾害发生后,媒体往往会派出强大的报道阵容前往灾区,但同一信息往往在各大媒体上重复报道,如报道同一英雄、同一遇难者、同一救援人员和各级领导。现象。例如2014年3月8日的MH370失联事件,由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信息来源和灾区缺乏,信息传播一度陷入混乱,我国媒体率先发大量的祝福信息,然后主要是翻译和转发外媒的报道,甚至谣言的传播都出奇的一致,这样的灾难新闻报道缺乏创新。同时,碎片化、同质化的灾害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3) 缺乏专业素质
马航MH370失踪后,有人批评中国新媒体点蜡烛、祈福、转发。虽然这是极端的,但因为马航事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种批评反映了我国新媒体在这场灾难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灾害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和悲痛,新闻报道如何面对灾害现场。如何选择主题。如何不造成二次破坏,如何求救和灾后重建,是记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近年来的灾害报道来看,专业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理性。满屏都是“XX别哭”的耸人听闻的报道,比如“玉树别哭!”、“庐山别哭!”和其他新闻报道。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不能更好地提供与灾难相关的信息。波动性使记者难以全面、公正地报道灾难。二是二次伤害问题。在韩亚航空和马航MH370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频频被指责失范。 MH370失踪后,记者们聚集在中国旅客集中的北京丽都饭店门口,拍摄和传播悲痛欲绝的家属的照片和视频。过度关注必然会造成二次伤害,也会泄露家人的隐私。三是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在缺乏第一手信息的灾害现场,社交网站的信息经常被用作信息来源。尤其是在MH370事件中,灾难本身就是一片疑云,新媒体已经厌倦了造谣辟谣。各种阴谋论和“新发现”,让媒体再次陷入谣言、谣言、谣言的恶性循环。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记者,为了引起注意,忽视了他们给公众带来的混淆视听和扰乱秩序的巨大危害。四是忽视新闻伦理。灾难现场无疑是惨烈的。一些媒体传播残骸和残骸等悲惨细节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会对信息的接受者造成心理上的刺激。一些媒体甚至报道了灾难现场。画面配上悲伤的背景音乐,形成恐怖的效果。在灾区,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也体现在新闻报道与生命救援的冲突中。比如,在地震现场,当伤员从废墟中救出时,记者蜂拥而至拍照提问,阻碍了救援渠道。
新媒体促进了灾害报道的及时性,拓展了报道视野,产生了巨大的聚合能量,但其面临的真实性、碎片化、同质化、专业性等问题也很明显。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灾害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新媒体更好地为灾害服务,不断推动灾害新闻报道的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灾害报道的发展趋势
(1) 时效性和准确性兼备
尽管发生了海地地震、2010 年墨西哥湾漏油等重大事件,但第 95 届普利策突发新闻奖首次空缺。普利策奖评委会并没有说明空缺的具体原因,但从其对突发新闻奖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地方突发新闻应该是特别强调第一个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用任何可用的新闻手段,包括书面报告、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或交互式演示,或这些的任何组合、书面媒体、互联网或两者兼而有之。”普利策奖对优秀的突发新闻报道既要求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对内容和呈现方式有要求。可以当场报告,时效性不再是问题,但是当“看门人”失踪时,谁是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人,尤其是与灾情和救灾有关的信息,真假难辨。虚假很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极端情况下也会引起社会恐慌。灾害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专业媒体不能因为抢头条而牺牲准确性,也不能通过验证准确性来影响报道的及时性。从近年灾害事件的报道来看,第一灾害新闻基本由现场市民记者完成。如前所述,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1年7月23日甬文列车事故、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怖暴力事件的信息,都是在场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发来的。 SOS 信息,其中绝大多数是准确和真实的。虚假信息经常出现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天。当大家怀着同情和参与救援的心情转发大量与救灾救灾有关的信息时,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面对海量信息,需要专业的媒体。识别信息的任务。专业媒体有严格的信息发布流程、筛选和核实信息。这种责任不仅是专业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公信力的体现。灾后,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虚假信息容易干扰正常判断。因此,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救援和社会稳定,也是第一阶段灾害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2) 媒体整合与创新报道形式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必须顺应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融合发展,坚持科技领先。以支持和建设内容为基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习近平的讲话将媒体融合从学术和实践转向国家决策。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很多媒体都进行了融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新媒体在信息的探索和拓展上更具张力,传播力强;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过程的优势在于观察、分析和评论更深入,可以延伸大范围的新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制作及时、详细、负责任、信息丰富的灾害新闻,需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
首先,媒体融合体现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对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专业分析和整合。新媒体不断拼接重构灾难,产生海量信息,但这种拼接重构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人们需要快速准确的信息和富有洞察力的报告。 二、灾害新闻报道的第三阶段,需要专业而深入的报道。比如关于灾害事件的核心报道、对人们的启示和灾后重建等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经过深入调查,查明真相才能完成。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传播的不仅仅是原创性。缺乏原创报道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过多容易导致信息同质化。过程,可以有效缓解灾害新闻报道同质化的发展困境。这种整合既可以由传统媒体完成,也可以由当今蓬勃发展的新闻聚合平台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完成。这种解读和整合的目的,就是将各种与灾害有关的报道按照一定的思路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发挥更大的传播效果。其次,媒体融合体现在灾害事件报道中灾害报道形式的创新上。灾害新闻的内容生产不能局限于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孤立报道,而是可以跨媒体组合,形成联动。 2012年12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流量大增,无不指向布兰奇的《天上降雪:塔尼尔·克里克的雪崩》的报道。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一周内浏览量超过 350 万次。
这部作品报道了 2012 年 2 月在美国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发生雪崩导致 16 名滑雪者死亡的事件。该报道最终获得了 2013 年普利策年度新闻特写奖,被誉为融合新闻的典范普利策奖评委会颁发奖项的原因是:“天降降雪对雪崩遇难者的叙述和对灾难的科学解释使事件脱颖而出,灵活的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使报道叙事更加像报告一样,完全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更强大。”以及文字等多元化方式全面呈现,给信息用户带来超强的用户体验,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灾害新闻报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完美融合,增加了灾害报道的影响力。在灾害报道中还体现在舆论生态的平衡上,灾害发生后,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失衡,大规模的灾害立体报道使人们看到灾害现场,很容易形成灾害。要改变这种局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需要扩大议程设置,平衡舆论生态,贴近群众真实生活,阐释灾情,普及灾情-相关知识,让人们可以从灾难中逐渐恢复。紫菀重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各种哀悼和纪念活动、捐款的使用、灾后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它既需要及时的信息更新,也需要长期深入的调查报告。同时,灾害报道还需要灾区媒体与其他地区媒体合作,共同提升灾害报道水平,形成灾害报道全媒体格局。
(3)新媒体灾害报道的专业发展
灾害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灾区惨烈的情况和被举报人的处境,常常让记者失去理智。如何平衡报道中的理性和情感,记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进行报道? ,如何处理被报道的人等问题尤为突出,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更专业、更负责任的灾害报道。
首先,专业负责的灾情报道需要冷静理性。灾难会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愤怒、焦虑、同情、谴责、悲伤等交织在一起。这些情绪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报灾意识。耸人听闻,耸人听闻的灾情报道无助于真相的挖掘和救灾。新闻报道的使命是寻求真相,而获得真相需要对核心事实进行客观的调查和分析。报告中对灾害的程度进行了平实、客观、具体的描述,合理传达了避灾救灾措施,而不是一再夸大灾害。悲惨的情况。其次,专业、负责任的灾害报道还体现在对灾害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视上。灾害对人类和人类文明具有破坏性和破坏性,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生存和发展。灾害报道应给予被报道者足够的尊重和尊严。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孤立无援的,并不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表现出他们的无助和痛苦。不适会导致二次伤害。灾害报道既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又要尊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地报道他们的痛苦和隐私,以人为本。美国传播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认为,公众的知情需要包括三个概念,即知情权、知情需要和知情欲望。在这三个概念中,“知情权”是一个法律术语,“需要知道”是道德上的强制性,而“渴望知道”是道德上最不强制性的,“我们都想知道很多,但我们没有真正需要他们,当然也没有知情权。”
同时,灾难现场往往很可怕,需要在报道中选择性地传播灾难现场的画面,尤其是血腥画面,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因此环境新闻题材统计,在灾害报道中,记者要注意“需要知道”和“想知道”之间的选择和平衡,不要让灾害报道成为满足公众“想知道”的信息库。
9. 企业微电影的合作
“企业微电影”的概念: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致力于把企业宣传片拍成微电影。
微电影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宣传片。我们以极低的成本连续拍摄了两款产品的微电影,在网络上点击率过千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 百事可乐大中华区公共关系总监 李玲
年会的时候,现场一播放我们拍好的片子,全场就哭得稀里哗啦。因为这部片子把大家伙儿在企业里的辛苦、奉献、感情等表达得淋漓尽致,所有人都被感动了。
————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 方劲松
剧本以企业为中心,题材灵活多变,专业的导演、编剧为企业量身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影片,新颖的拍摄方式也可以让您切身感受做主角的乐趣---商业+微电影+艺术+价值=企业微电影
————深圳帝尊嘉禾影业投资有限公司 许少兵
一、企业微电影的定义:
企业微电影集企业专题和影视广告的精华于一体,是企业专题和影视广告的最高级形态也是升华!它在企业专题和影视广告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整个片子富有趣味性和情节性。 它把纯广告诉求的企业专题片转换成集娱乐、趣味、情节和广告诉求为一体的情节电影,又把影视广告赤裸裸地商业韵味隐藏于情节电影之中(剧本以企业为中心,题材灵活多变,专业的导演、编剧为企业量身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影片,新颖的拍摄方式也可以让您切身感受做主角的乐趣)。 企业微电影,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名词,被制片人许少兵搬上了企业影视专题的屏幕,企业微电影是披荆斩棘的拓荒,是拓荒斧的闪闪锋刃,是企业专题史上的一场“工业革命”。
二、前景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政策的逐步深入,好的企业形象和展示企业实力的方式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青睐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电影的创作以商业诉求作为支撑,以影视而为企业广告、以影像传播企业,随着情节推进的节奏,在轻松的环境之中就可以让受众真正了解企业的企业形象、文化和产品品质。它针对企业战略营销计划和要求,洞察分析企业目标观众心理和愿望,集情节、时尚、企业广告诉求为一体。在现代营销的催化下,企业电影集众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成为一种新兴的广告模式!企业电影以其独特的势头,突破传统企业专题呆板、传播效果有限等局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传播手段。有学者将其称为继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专题片之后的“第七媒体”。我国传统企业专题的种种局限和企业电影独有的传播方式成为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暗示着企业专题又一春天的到来……企业电影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企业专题的领航者,它的魅力将大放异彩!
三、独有的优势:
1、省钱:
相同的价格,企业电影传播的效果更显著,比较十几二十万元的广告专题片制作投入要划算得多。不仅能有效锁住目标群,并且将企业讯息毫不遗漏地传达给目标群。
2、信息量大:
企业微电影虽有故事情节,但片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围绕企业广告诉求来展开的,将企业形象、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产品品质、服务等诸多因素和盘托出,传达给目标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品牌亲和力, 有助于让受众全面了解企业及其产品。
3、广告效果好:
在企业微电影片中以情节道具形式出现的广告,更是一种体验营销,让消费者产生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剧情将剧中人物及其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的某种情趣与体验赋予消费者,产生心理互动,对该产品或企业产生熟悉感、亲切感、认同感。因而企业微电影的最大价值体现在该方式对受众影响力的深远上。由于企业微电影诉求详尽,信息全面,兼具电影特有的趣味性,电影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企业广告诉求的载体,所以消除了目标群大脑惯有的“广告过滤系统” ,让目标群在电影情节里受企业广告诉求的感染, 另外电影媒介负载的信息,通过口口相传,不断强化升级,不断延伸扩展,形成一种笼罩在受众周围的文化,长久地发生作用。
4、独有的艺术性:
企业微电影是艺术、是媒体、也是广告。同时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户外等媒体之大成。企业微电影既是时间媒体,又是空间媒体;既是内容,又是载体;既是媒体,又是商品;是情感媒体,是事件媒体以及多媒体。企业微电影是对企业现实的真实纪录,同时,又是对企业现实的艺术表现。
5、深远的影响力:
企业微电影媒介广告受众数量大、受众接触广告信息频率高,广告信息对受众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深。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产品性质,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企业最有效的广告宣传。这就是它影响的广泛性、持久性及深层性。
6、灵活多变的传播方式: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可以在电视、手机、网络中循环播出。将企业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隐性广告诉求。在企业微电影开机之前做前期炒做,在制作中新闻跟踪报道,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强势宣传。
7、明星代言效应:
企业微电影里的明星本来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其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影片中大量品牌的运用往往给观众构造了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与可消费心态,暂时让消费者忘记企业广告背后的功利性而沉醉于被置物的欣赏中,然后不知不觉地引向隐藏的营销主角——广告诉求。同时给目标群以为某明星是企业代言人的错觉,企业可坐收明星免费代言之利!
四、企业微电影为企业所做的:
“微电影”是企业家的第一选择,企业微电影的核心是一个“好创意”。它改变了原有的营销模式,在塑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更快,在投入成本更低,在获取销售回馈方面更高,在挖掘精准客户方面更强。
企业微电影的使命是表现企业,当受众在观看有企业微电影节目时,除了感受到电影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外,还自觉不自觉地了解了企业的一切。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 编导在尊重电影艺术性的同时,又糅合进了企业的商业诉求,在这里,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在编导的创作魔方中都具有了别致的商业诉求,使其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它从纷繁复杂的广告性质中脱离出来,巧妙地绕开人们大脑惯有的“广告过滤系统”。电影本身具有强大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给观众不仅留下审美的感受,而且作用他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生活方式(包括电影中的实物道具、画面中的场景、台词语言的特别提示……这一切都给受众直接的广告提示,而且一般都结合在电影情节中,能唤起观众内心的认同感),正由于它寄商业诉求于有声有像的电影情节中,所以既能达到吸引观众又能传播企业广告诉求的双重目的! 当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本质上具有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最终都接受了企业的商业广告诉求,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你在企业电影中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出现将为企业宣传带来历史性的变革。
10. 《百花深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评价
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
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
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
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
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
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
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