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子枫微电影《情绪管理局》奇幻又美妙,这部电影讲的什么故事
提到张子枫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对她非常熟悉,她可爱的面容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艺的道路上也是不错的,几乎每一部片子好评不断,也收获了不少的粉丝,流量也不错,童星出道的她一直都备受外界网友的关注,她的表现可圈可点,实力派的女星,年纪不大就取得很优秀的成绩,真的太棒了。
一、《情绪管理局》
近日,张子枫的演艺道路又开始到达巅峰了,那就是《情绪管理局》,也令大家很期待,属于一部治愈类型的电影,从预告片中来看,张子枫的装扮很清爽,超甜的笑容,又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个观众心目中,讲述的是情绪治愈办法的故事,“职场失笑症”的新人,“中年忘哭症”的中年男人,“爱情憋闷症”的女孩,以这三个情节为主。
B. 拒绝焦虑微电影名字
拒绝焦虑微电影有《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是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学生制作的短片作业,主要介绍了一个女生因为身材焦虑过度节食,过度节食之后暴饮暴食,得了进食障碍。女孩子要拒绝身材焦虑,做自己才是最美的。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C. 微电影《一天一天》观后感
《童梦奇缘》观后感 童梦奇缘》 奇缘商州区砚池河九年制学校六年级 张宝良 十二岁的光仔是个不快乐的小孩,妈妈自杀后他便没再长高。光 仔一直认为这是爸爸与新妈妈的错,因此一直讨厌这个家,终日希望 长大后能够独自生活。 一天在公园里,光仔遇上了一个老爷爷,他有一种能够快速成长 的药水。光仔便偷了这瓶药水,却不小心把药瓶打破了,阴差阳错之 下,药水令光仔在一夜间变成一个成年人。成长后的光仔既惊又喜, 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旅程。光仔决心追求他的梦中情人李老师,二 人更一拍即合;但时间在光仔身上走得特别快,每晚的年纪都在急剧 递增。情窦初开的光仔在忐忑之余,还发现了一个有关妈妈自杀的真 相。光仔一边急于寻找解药,一边要想个办法重拾一个温馨的家。最 终光仔找回了温馨的家,但却因为没有解药而老死。 很简单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却让我明白了一些很深的人生哲理。 每个小孩子总是渴望能长大,我是这样,你也是。但当他真的长 大了,要面对很从小孩子不需要考虑的问题里往往又会后悔。片中结 尾时光仔因为找不到解药而大哭: “大叔,我知道错了。我好想回到 从前。我不敢了,下次不敢了。 ”光仔那焦急绝望的心情更是让人不 禁悄然泪下。 光仔找流老爷爷要解药时,老爷爷说的那段话对我感触也很大, 他说: “你回不了头了!你都转了几圈了,还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也 不迟。 我早就跟你说过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哪怕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 也要好好活! ” 光仔约老师看电影那段也很让我感动。因为光仔已经变得很老, 所以他来到电影院时没有向老师说自己的身份。 光仔问: “小姐,如果你等的人还没来,你会不会生气呀?” 老师说: “不会,我有的是时间。 ” 光仔说: 好像除了我以外, “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好多时间…… ” 是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不要以为自己有大 把时间而浪费了阳光朝气的青春, 到醒悟时才知道让我灿烂的青春已 经一天一天的少了。希望所有在挥霍青春的朋友珍惜时间,光仔已经 没时间了,可我们还有时间,不要让光仔的故事在我们身上重演。 很久没有因为看电影而如此激动过了,上一次被感动落泪还是n多年前看阿甘,今天看《童梦奇缘》竟然也被深深打动。
影片的情节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然而简单中却透着一种牵人心魄的力量。主题实际是两个,一为倡导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一为抒发对青春不再、年轻不能重来的感慨。把这两条主线贯穿起来的是疯疯癫癫的“中医药科学家”冯小刚大叔的“科研成果”——那瓶能够催发人生长的魔水。关于影片的内容介绍就从略了,这里大致谈自己的两点感想。
首先是时间。看过电影的人可能感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冯大叔的那句点睛之笔:“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但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也要好好活!”其实许多时候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只有在环境约束极为紧张的条件下才能体悟得出,正如影片中喝了催长魔水的刘德华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从十二岁成长到八十岁,才顿悟了枝枯叶萎、人事代谢的道理。小孩子总是盼望长大,总感觉童年过得太慢,似乎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年份都如此难熬,当然也有美好的回忆,但相对于成长期后的重压,童年时期相对较轻的负担更给人悠然之感。玩得痛快,自然不晓得生活之艰辛。当我们有朝一日像片中刘德华突然发现与他几乎同时饮了那催生魔水的、从阴沟里的一株小树苗长成的参天大树开始在风雨飘摇中折枝断茎的凄凉场面后,当他蓦然发现每过一日便可明显地发现鬓角的斑白、皱纹的横生、行动的迟缓、语音的衰弱之后,我们可能也会陷入他那样的困境。
人生是一次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在高度强调偶然性、随机性的今天,人们不处绝境断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更多的人倾向以“过把瘾就死”的态度游戏人生,人们开始极尽一切之可能促动狂热情绪的宣泄,甚至近乎自虐的折磨自己以刺激他人。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破灭之后,没有一个缓冲过渡的时空,从而直接导向了虚无、猥琐、麻木、犬儒。我们当然不需要在撒手人寰之前高风格地评估下是否把全部生命和精力贡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但总需要扪心自问一下“我这一辈子有没有白活”。乌托邦式的人生是可怕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则是可悲的。当你陶醉于吞云吐雾的快感之中时,当你痴迷于灯红酒绿的诱惑之中时,当你迷茫于虚拟世界的偶尔“成功”时,当你像影片中李老师那样自信“我有的是时间”时,假想自己行将就木,也许会有至少一点点的责任感吧——作为父母、夫妻、儿女的这诸多身份角色中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
其次是亲情。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英国哲学家洛克曾写过一本《教育漫话》,里面有很大篇幅在讨论如何建立一种良好的父子关系。他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应当从严管教,因为儿童尚不具备健全的心智,需要成人有意识的引导;而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成熟,则应当放松这种管制,尝试将这种控制关系转变为友谊关系,因为孩子成熟后具备独立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再用专制办法来对待就适得其反了。洛克的这种描述实在贴切。在这部影片中,父子之间的这种矛盾贯穿始终。双方有着极大的隔阂,而只有当刘德华突变为成人之后,才得以作为一个陌生人以客观的视角了解成人世界的无奈与困苦,了解他的父亲的真实情感,也才能够在游戏厅看到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之余来到这里重温童心的父亲。这真是一个围城,城外的小孩子们盼望着赶快长大,城里的大人们却因为经历了亲朋的疏离、情感的伤痛、事业的挫折等等,产生一种返归婴儿一般的本真状态的冲动。
今天的校园里流传一句话:三年一代沟。那么父子之间的代沟又要多大?我们用代沟这个术语之时,往往是站在一种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期待年长的一方改变他们的思想——与时俱进地来适应我们甚至迎合我们,似乎就没有考虑过尊重传统的惯性、尝试着用父辈的话语系统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可能每个孩子都经历过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时代的强烈逆反心理,这有着教育体制的重压以及各种扭曲的社会机制映射到一个个年轻臂膀上的产生的效果。我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还有一个隐秘的想法,那就是——离父母越远越好,庆幸自己终于能够摆脱一切束缚了。又过了五年,今天的想法又转了个方向,已经逐步理解他们,感激他们,心疼他们。这也是看这部片子激起共鸣的重要原因。抚养一个孩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即便我今天能够用语言表达一二,没有这种经历,恐怕也仅能道十之一二。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独生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唯一延续,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会耗费父母更多的心血。从小到大在历次调皮捣蛋事件(最后一次是2000年高二时从学校偷跑出去上网而撞破头皮,缝了六针)后看到父母担惊受怕的表情总是一脸不屑,当时心想伤口破了我自己都不怕你们有什么好怕的,到现在才慢慢体会出个中滋味。亲情挚爱,最易于为人所忽视,本来我们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理应是最重伦理亲情的国度。然时过境迁,现代性的洗礼冲击了传统文化,反倒使得这种亲情日渐淡漠,或者有意识地掩盖起来以表现某种意义的坚强——君不见几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与其子石林之间的“心结”直至前者心脏病突发几乎撒手人寰之时才得以解开么?何必呢,尽孝不趁生前,有何意义?亲情面前,还有什么鸿沟不可逾越!难道非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大彻大悟?
尽管其语言上还有许多漏洞,比如对于突然长大但事实上还处于孩童思维的刘德华在语言上的设计稍嫌老到一些,不符合其心理年龄。此外,可以看出导演的意图主要在诠释亲情,对时间的思索应该是这一主旨的副产品,但实际上这两个主题的份额都不小,这种二元结构处理不好会冲淡很多东西,不过也许确实是两方面都难以割舍吧。但是,瑕不掩瑜,看片子最主要看它的思路,其他的技术性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因此我认为,这部《童梦奇缘》是难得一见的、给人深刻启迪并值得反复回味的佳作。
前两天写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刚才我看了童梦奇缘,泪水还没有干,仍在眼角, 从童梦开始拍摄到宣传,到上映,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部电影的关注, 直到今天晚上,我才真正的经历了一场童梦奇缘, 这是一场让我在心灵上受到洗礼的奇缘,非常感谢Andy能够拍出这么好的作品! 冯小刚在戏中的话深深印在我心里:“生命不可能重来。” 自从16岁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16岁过了好几年,忽然间旁人问其年龄已经到了十八九岁,那时候我会很惊讶地说,怎么我都快二十了?我还以为自己十六七岁呢!生命就是这样有条不紊,生命就是这样匆匆, 后来从二十几岁到现在更是觉得时间飞快,每一年都仿佛刚过了春节就不知不觉到了夏天,热了一阵又到了冬天,在感叹着寒冷的时候,新的春节又来临了,可谓一年又一年,弹指一挥间,自己已经年纪一大把了, Andy的童梦奇缘让我文字中的“弹指一挥”在戏中变成了现实,它把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飞逝,变成了现实,强烈的视觉效果带给我巨大的冲击,原来时间竟然是这样的块,这样的匆忙,甚至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这正是人生的缩影,时间是那样的有条不紊,时间是那样的客观,他不会因为浪费而少给你一些,也不会因为你珍惜而多给你一些,如果不珍惜,匆匆之间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想挽回去无法挽回的事情, 戏中的华仔和李老师有一段对话,他们在电影院门口,李老师已经认不出来变老的华仔了,华仔问她:“散场了,还不走?” “我等的人还没有来,”李老师笑着摇摇头说, 华仔又问:“如果你等的人没有来,你会不会生气?” 李老师说:“不会,我有的是时间!” 华仔走了,画外音道:“除了我以外,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的是时间。” 这句话给在我的心里老下了一个烙印,是呀,我何尝不是以为自己有的是时间呢?我何尝没有做过浑浑噩噩浪费时间的事情呢?我何尝没有无视时间的宝贵呢?恐怕当我自己意识到的时候早就来不及了,Andy用这部电影,这句话提醒了我,其实,时间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多的!当你察觉到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些浪费的时间呀,面对它们,多后悔,后悔没有用,趁着前面还有时间,真的是应该好好珍惜!落实到行动中!这一点Andy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榜样,他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很充实,私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都是好好的珍惜着的,作为喜欢他的人,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我想华仔真的是非常伟大,非常聪明,他二十多年前就不断的积累,不断地珍惜,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同样,身为半年轻不年轻的我,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不做让自己将来后悔的事情,不是吗? 童梦奇缘是好电影,它带给我这么多的思考,让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我的现实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冯小刚在戏中还说了一句话:生命不需要重来! 是的,如果生命可以重来,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经历的就不再重要,所以,生命是不需要重来的,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不可重复性是它的特点,因此就排除了可重复性。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很好理解!正是因为生命不可重来,所以生命不需要重来,这看似矛盾的话,实际上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隐喻!我深深佩服! 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戏,耐得住捉摸,耐得住品味!幕后班底的功夫不可小觑,Andy投资的电影,Andy选择的人员,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此外,除了这两点之外,别忘了还有挂在我眼角的泪,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一个字——情, 家人之间的亲情——华仔,华哥都在戏中,一个是儿子,一个是父亲,一个家也不能少了妈妈!莫文蔚在戏中是光仔的妈妈,到洗的最后,莫文蔚无法原谅丈夫,也准备离开,此时变老的光仔说:“一个家谁也不能少,你看看他们,多可怜!”感动的场景我不再描述,因为这是只有看了电影才能感受到了,如果用文字描述就失去了它的味道,我也随之感动,每个人都有家,大家,小家,都是有着深深的爱,有在心灵深处最牵挂的人,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我们最深的依靠,他们爱我们,我们也爱他们,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成人与孩子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多误会,既然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尽量去避免这些误会呢?还是因为理解和宽容,忘掉自己的身份,忘掉自己的地位,平等的面对人的灵魂,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真诚的交流,成人与孩子之间在家庭,在爱上就不会有分歧!因为家庭和爱本身就是没有任何界限的! 我也一样,我常常在最失败,最脆弱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我非常强大的动力,可是事实上呢?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在家里会嫌弃他们罗嗦、唠叨,看不惯他们做事的方式,言语也一扫平日的道貌岸然,挑剔、讽刺,这简直不是对亲人的态度,我为什么要这样,我简直就是变态,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我心里对他们又多爱我很清楚,踏出家门前一步我可以跟妈妈吵,踏出家门后一步我就会想她牵挂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要说出来的,不说出来又怎么知道呢?正如戏中黄日华的对白有很多次说“他不明白”,而事实上呢,他说了以后光仔就明白了,家人也是一样,真的是要沟通,要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 大雄应该算是整部电影中最纯朴的孩子了,他的家人也很纯朴,爸爸和妈妈可以用摄像头连接,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其乐融融,大雄在球队输球后对曾经鼓励他的队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当你们是一家人”让所有的孩子都团结一致,是呀,一家人,真的是能够凝聚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少了谁都会不开心都会有遗憾的,只有用真心对待,一家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才能够融洽,办好事情,人也开心幸福!大雄是幸福的化身,是宽容的化身! 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人忽视的人就是王老师——副校长的女朋友,也是李老师的情敌,其实,相比之下,李老师早已经输了,因为王老师在后来提到:“当他跟我求婚的时候,已经把你们的事情告诉我了,他说了对不起,我原谅了他。总要迈出第一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面对现实的!”其实,这简单的话,真的是有太多值得体味之处了! 首先,恋人之间,最终是要组建家庭的,成为终身的伴侣,谁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错,有的人犯了错,他不一定会说出来,欺骗、隐瞒,使手段,变得无比卑鄙,伤害爱你的人,可是有多少人会对被伤害的人说对不起呢?谁有这样的勇气直接的成人自己的错误呢?往往都是逃避,逃避,再逃避,直到无法逃避了,揭穿了,败露了,如果一个人主动得跟你承认了,并且很诚恳地说对不起你,伤害了你,其实真是给了你很大的尊重,人格上的尊重。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说实话,那时候并不是想要怎么样,不想挽回背叛自己的人,只想他能来跟我说个清楚,承认他错了,跟我说声对不起!就是这样,可结果呢?没有,没有人来跟我说对不起!真正敢于面对现实的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肯于改正,能够真心悔过,那真的是应该原谅的,并且是应该宽容的,这种宽容会使他对你一辈子的回报! 再者,说说宽容者,其实宽容者不可避免的时受伤害者,他被伤害过,他的心受到了伤害,可是为什么还会原谅呢?我想只有一个字——爱,因为爱,所以他会宽容,会原谅,会理解,会相信,也是因为爱,才带来了持久的幸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会是一步到位的,感情也是这样,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验,心里有爱没错,可是这爱是怎么表现的呢?自私、极端、占有是表现,体贴、理解、宽容也是表现,却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究其根源,只有一个,人性,到底是爱他人,还是爱你自己,如果爱你自己必然会自私的成份多,如果爱的是他,你就会削弱自私,体贴他,理解他,宽容他,说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无私的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年代、环境下,能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情,这样的爱已经是幸福,是值得深深感激的!目前我自己是没有做到的,但今后,我一定,我一定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净化自己的心灵,削弱自私的劣根,让我的爱多一份宽容,对我的爱人多一份理解!幸福全靠自己经营,有宽容的心态,能理解的相处,不可能不幸福的!全在一念之间,全在行动之间! 童梦奇缘真是让我感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展现得那么真挚,亲情、爱情、友情, 童梦奇缘真是让我震撼,生命的运转规律,展现得那么生动,真实,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童梦奇缘真是让我高兴,在我对爱最迷茫的时候,华仔又给了我一部好电影,让我对人性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感谢华仔,感谢童梦奇缘所有工作人员,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到电影院看华仔的童梦奇缘! 1.“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简简单单一句话,大胡子冯小刚抑扬顿挫间就把老态龙钟的刘德华折腾的越发风烛残年弱不禁风,满脸不知道是泪还是汗,那一刻仿佛一个巨大的逗号,在我的心里重重的一顿,宣告了刘天王必死无疑的命运,当然死是每个人最后的终结,没有人能够背叛生命的轨迹,告别人世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三天时间就让一个活蹦乱跳聪明伶俐的小孩儿白发苍苍的颤抖着告别他其实并不想告别的灿烂人生,怎么说都残忍了点儿,当然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轻描淡写间让俗不可耐的三流电影跻身顶级殿堂,这话夸的可能狠了,但是还算公允。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而且不可复制,写到这儿又想起《独自等待》里面一句台词――人要么好好活着,要么现在就死。没错儿,好好活着,该吃好吃好,该喝好喝好,愿意泡妞就泡妞,喜欢帅哥就大胆追吧!别整天愁眉苦脸的,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人这一辈子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多天,有什么理由不阳光灿烂的? 话是这么说,可哪个小孩儿不盼着时光快快的溜走,自己好一夜之间长大呢?长大了多好,可以不用被大人“欺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大胆的去泡自己喜欢的美女老师,也可以对着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标牌“say no”,如此种种,就像一只小耗子揣在每一个孩子的怀里。无时无刻不在挠蹭着,心都痒痒的不行,恨不得一觉醒来自己已经是丈二的身高胡茬满面。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只知道长大的好,却不知伴随着成长,烦恼会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梦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仇敌,就算不打的头破血流也要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加上爱情啊,婚姻啊,事业啊什么的没事儿就来捣乱,靠冯小刚一瓶神药圆了长大梦的刘天王短短几天功夫就遍尝个中滋味叫苦不迭,郁闷的无以复加。 说到底还是沟通和理解出了问题,小孩子和大人互不买账,一个认为对方蛮横霸道比老美还象世界警察,一个以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累死累活还要防着逆子离家出走调皮捣蛋。换位一思考其实大家都不容易,童年时代有苦闷彷徨,成年了也不是人间仙境一好百好。十多年前有人喊出“理解万岁”红遍大江南北,看来百年之后依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我要是来晚了,你一定要等我。”李老师一脸期待的对着电话那头的大雄的哥哥提要求,当然大雄他哥也没含糊,一个斩钉截铁就把小李美眉给忽悠的安心回家去换衣服了。故事的结局相当有意思,清纯可人的李小姐可怜兮兮在电影院门口一直等到电影散场也没放弃希望,反正她正当妙龄有的是时间,就这样还是被老眼昏花的刘德华给摆了一道,临走还是没暴露身份,狡猾的就像二战时期的王牌间谍。由此可见爱情和等待总是密不可分,总有人会等到,也有人一辈子也等不到,于是有的人因为爱情幸福了,也有的人放弃了等待爱情却找到了幸福,也有的人一直独自等待着体会另一种幸福,当然更多的人渐渐麻木了在苦难中沉默着把幸福的滋味儿变成了柴米油盐,不幸福的就像是黄日华那批老婆唠叨,孩子出走,事业无成,要什么没什么只能靠电子游戏机和烟草发泄,还没人家泡遍全校美女教师的校长潇洒……也许他们也有爱情,但是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影片没有答案,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爱情,友情,婚外情或者性,男男女女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你一定要等着我”这句话一出口就已经必输无疑,爱情从无定数,可以坚持,但不可以要求…… 走向了婚姻总会有数不尽的事端和烦恼,没有孩子的二人世界还磕碰不断,有了孩子又是一堆的麻烦,看了《童梦奇缘》里面的两个四口之家,虽然羡慕大雄家的融洽温馨,但更多的是对小光家那种支离破碎的恐惧,一个家少了谁都不行,可是刘德华还是死了,老死在他后妈的怀里,结局就此打住,引发无数感慨。我是喜欢孩子的,但是又对能否给孩子幸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家庭和婚姻显然不是我能够掌控的未知,爱情只是润滑油不是稳定剂。“烟抽空了还可以再买,儿子要是没了,买的回来吗?”我的父亲也喜欢抽烟,他也非常爱我,只是我不知道将来我的儿子会怎样看我,我会怎样面对儿子,“只要家庭和睦了,哪个孩子会离家出走呢?”,话很在理,但是我仍希望我儿子能够象个男人一样因为叛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出走,而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家并不和睦。这也是我所期望的,属于青春的梦想吧。 最后要说的是男人,男人很累,不仅仅需要承担很多责任还需要隐忍,躲在游戏厅打电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回家啊,可是社会能够宽容女人,因为女人天生就是想着法子去犯错的,然后得到原谅她的男人的爱情,并且稳赢,男人则不一样,不能哭不能喊不能闹腾不能上吊喝药,男人只能象山象海,沉默而胸襟宽广。忽然想起原来姜昆说的一段相声,大概是说男人受夹板气的,很象黄日华,那个倒霉而一言不发的篮球教练,儿子老婆一闹腾就完了,他就不需要爱情么?他凭什么不能还惦记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一日夫妻百日恩,抛开婚外情的道德层面不谈,就只论情义,黄日华是真汉子,而不是薄情郎。莫文蔚也苦,但是未免有些变态,嫉妒是女人的通病,但是过分的嫉妒却让陈太太发疯…… 不过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依然要做男人。 整部影片看下来有点象无主题变奏,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让涉世未深的我感到疲惫不堪,生命的流逝,爱情的纠缠,家庭与婚姻的压抑,梦想和现实渐行渐远,做人累,做男人更累。直到片尾曲轰然响起,刘德华浑厚的嗓音吼出“下一次不敢”的无奈,才让我坚定了活好每一天的信念,活着就好,向前看,没什么大不了。
D. 微电影《精神分裂症》:让爱连接你我他
一、电影信息
片名:精神分裂症
法国动画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上映日期:2008-05
片长:13分钟
又名:91公分之外(台) / 貌合神离 / 91厘米剧
本片荣获第61届戛纳电影节(2008)柯达短片电影奖。
二、电影内容简介
一枚150吨的陨石砸中了男主人公亨利家对面楼的天线,幸运的是他毫发无损。但此事过后,他的世界刚好与现实世界偏离了水平91cm。无论开门关窗洗澡接电话,这些日常细琐杂事就都成了负担。他在家里度量好了精确的91cm误差,可还是在工作中麻烦不断。因此他去接受心理治疗,可丝毫没有进展。工作的不顺利,母亲看似平常的指责,心理治疗师的不理解,让他决定孤身一人与“陨石”的对抗,结果他发现自己又多出了75cm的垂直距离。辛苦的努力却遭遇失败,这让亨利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于是他放弃努力,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孤独。亨利沉浸在巨大孤独与绝望中,母亲的一通充满指责的电话留言最终让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获得解脱……
三、电影解读:
(一)情节梳理
影片是按照主人公亨利“初遇疾病,积极应对→不断受挫,病情加重→极度绝望,结束生命”这几个情节来展开的。
(二)人物分析
1、亨利。(1)缺生命支持系统。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亨利独自一人居住,他没有什么朋友,与母亲的通话中也可看出他与母亲的感情不深厚,这说明亨利与他人没有情感上的深层连接,而这在一个人遭遇危机时,无论是生活危机还是精神危机都是有极大的隐患的,因为缺少生命支持系统。(2)爱整洁、追求秩序与理智。亨利虽是一个人生活,但他的屋子看起来是极其整洁,毫无凌乱之处,一点儿也不像一个独居青年男子的屋子。影片中他两次端正墙上歪斜的相框,工作完的吸尘器他都要一一归类放入规定的地方,这是有多追求秩序感啊。而当心理医生把陨石说成小行星时,他严肃认真且带有些愤怒地给予纠正。秩序与理智可以带给人确定感,人活着离不开内心的确定感。当亨利病情加重之后,他失去房屋的整洁、秩序时,同时也失去了头脑的清晰、秩序与理智,其实他失去的就是人内心的确定性。而内心的确定性的丧失所带来的痛苦使亨利难以忍受,他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脱。当一个人丧失了她内心的确定性时,生命里的重要支持系统就应该及时提供这种确定性,然而遗憾的是,亨利缺少属于他的生命支持系统。可见,一个人的生命里,生命支持系统是多么重要啊!
2、心理医生。影片中的心理医生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不专业。在亨利与他的交谈中,感受不到他作为心理医生对亨利的理解与共情。两人交谈时有两处体现尤为显著:(1)当亨利讲述自己的经历后,心理医生否定了亨利的受伤:“结果,实际上没有受伤,对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难道作为心理医生的他不知道亨利是精神上的受伤?(2)闹铃响,治疗时间到,心理医生结束治疗说的话:“好吧,下次我们再来谈小行星的事。”心理医生似乎觉得亨利看得很重要的事一点儿也不重要。这对亨利如何能起到安慰作用?如何能为亨利提供力量支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心理治疗对亨利来说,非但不能起疗愈作用,而且适得其反,是雪上加霜。
3、母亲。这位母亲缺乏爱的能力。第一次与亨利通电话时,由亨利的回答:“不,我没说不想见您”,“我累得要死”可以推想出母亲先是忙着指责,而后是粗心不能关注到亨利的精神状况。其实亨利正经历了心理治疗的不被理解,他已经伤上又添了新伤,正沉浸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而作为母亲的她没能敏锐地觉察到。第二次她与亨利通话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很担忧”既然如此,为何不前来看望儿子?而接下来的话才暴露出她这次打电话的真正目的:指责亨利没有与帮过忙找工作的约翰叔叔打招呼。这位母亲感受到了亨利的异常,但却没有进一步关注了解支持亨利,给予亨利重新振作的希望之光。亨利的母亲与亨利缺少连接,她当然没办法给亨利提供支持力量。爱的能力,多么重要!
4、同事。同事们对亨利是疏远而冷漠。在亨利因工作不顺而情绪暴发时,没有一人上前给予帮助。亨利工作台前的废纸篓里那么多的废纸,这满满的废纸篓不正是亨利的满满的挫败吗?可谁又能看见呢?没有一人!
心理医生、母亲、同事们可能都以为亨利所遭遇到不是多么严重问题,他们都觉得亨利不会脆弱到去放弃生命。可他们又哪里会想到,失去了任何连接的亨利是真的极其脆弱的,脆弱到一点点的不理解、一点点的不关注、一点点的沉默,都会像座座大山压向他,让他喘不过气,让他痛苦不堪,最终选择以死求解脱。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
(三)主题提炼:让爱连接你我他
与人连接是人生存的深层需求,没有人可以独立生存于世。亨利为什么得病?因为亨利恰恰与他人失去了连接。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私人生活里,亨利没有朋友;单位工作中,亨利与同事没有交集;亲情关系里,亨利与母亲没有深层沟通。谁不渴望他人的理解、接纳、认可与支持?这样的生活——与人没有连接的生活,是不是迟早有天会出问题呢?
生病初期的亨利还足够清醒,也还有一线希望,他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主动求助。他首先想到的是解决此问题的专业人士——心理医生。然而,他的讲述在心理医生的那句“结果,实际上没有受伤。对吗?”下灰飞烟灭。如果说这还可以忍受,那么心理医生在治疗时间到了时那冰冷的结束语:“好吧,下次我们再谈小行星的事”说出后,亨利再也无法忍受了。原来他根本没有在倾听!多么地冷漠!多么地无情!这种态度一下便有力地击碎了亨利求助时怀抱的希望——如果心理医生都不能帮我,那么没人可以帮我了!
于是,亨利决定自己孤身一人与疾病抗争。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所有的伤痛事件,特别是心理医生造成的伤害,它们聚合在一起将亨利击成重伤,而最后母亲指责的电话留言最终将亨利彻底推向生命的悬崖之下……连最亲的人也不理解我,看不见我,我活着有何意义?唯结束生命才可得解脱!我是多么渴望有人能看见我、理解我啊!可是没有,一个也没有!我在这里呀!这里呀!为什么就没人看见我呢?
亨利自杀了!他的死,与我们无关吗?不!一个又一个的“亨利”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死,与我们有关,而且是息息相关!我们曾经的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气愤的恶语,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度……,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将他们推向生命悬崖之下的一股力量,在开始时,只是小小的一股力,可这小小的力汇集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终,悲剧便发生了!
认识我们的无知,走出我们的愚蠢,培养爱的能力,与他人相亲相爱,让爱连接你我他,让我们彼此在爱里绽放生命!
四、观影准备
(一)观影淮备
1、你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吗?事件是怎样的?感受如何?那时你最渴望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五、电影讲堂
(一)问题讨论
1、亨利有什么不寻常处?这种不寻常医学上称为什么?
预设:亨利的不寻常处在于他觉得他与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偏移,偏移了91cm。所以,他看生活的空间物体所处位置都与他自己以为的位置偏移了91cm。这给他的生活与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种不寻常在医学上被称“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通常指的是对客观事物能够正确认识,但对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距离等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亨利就是在空间距离上,产生了错误认知,在精神疾病上被称为“空间知觉综合障碍”。(来源网络)
2、亨利一开始是如何面对这个意外事件的?
预设:亨利面对这个意外事件一开始是积极应对的。他在家里用粉笔画好物体偏移了91㎝的标线,而且还下定决心来习惯这个偏移!在工作中,他也在纸板上用粉笔画好标线,让自己努力地正确行动。然而工作上虽拼尽全力但仍然麻烦不断,他不想失去工作,于是决定求助心理医生。在疾病初期,自始至终,这时的亨利,面对疾病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3、为什么偏移后来又增加垂直75cm?
预设:亨利的偏移之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垂直75cm,是因为他的精神受到了新的伤害。这些伤害来源于心理医生、母亲、单位同事。亨利去求助心理医生时,心理医生对他受伤的否定,对他讲述的漫不经心,这让亨利的焦虑、自我怀疑、迷茫、孤独没有得到很好的抱持,使本心怀一线希望的亨利更是灰心丧气。而母亲电话里看似平常的责怪,又使亨利感受不到来自亲情的温暖,于是亨利开车去追逐与“陨石”相撞,这其实是在暗示亨利的病情愈来愈严重了。这种病情的严重就体现为偏移又增加了垂直75cm。这时的亨利越来越让人担心了。
4、最后亨利为什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预设: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甚至心理咨询处,亨利都不能得到他人给予的理解、认可、温情、关爱,他忍受不了他的自我怀疑、孤独、焦虑等所带来的痛苦,他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再有任何的意义,他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脱。
(二)思维挑战
遭遇被陨石击中的意外事件后,
1、你认为亨利哪些做法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
预设:亨利一开始积极适应自己的病情,这种乐观的态度是值得点赞的。特别是自己没有办法应对时,能积极求助心理医生的治疗。
但是亨利在发现心理医生并不能帮助他时,就放弃了求助他人,这点是不妥当的。
2、你认为亨利还可以怎么做?为什么?
预设:亨利在求助失败后,应该去求助更多可以信任的人,比如母亲,尽管母亲可能爱的能力不够,但是可以值得无条件信赖的,亨利可以向母亲敞开心扉,求得母亲的帮助与支持。然后可与母亲一起,向更好更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治疗。只要不放弃,总会找到那个合适的心理治疗师。退一步讲,实在找不到那个合适的心理治疗师,选一个不与人接触的工作又何尝不可?总之,始终坚信,生活虽困难重重,但一定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3、亨利到底需要什么?他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预设:亨利需要的就是他人真诚的理解、接纳、认可、陪伴、关爱,如果有人坚定不移地无条件给予亨利的这些需要,亨利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六、电影拓展:想一想,说一说
1、如果我们自己遭遇“被陨石击中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预设:
(1)积极面对,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也可一开始就主动求助信任的他人。
(2)自己解决不了,就一定要主动求助信赖的人,如果求助失败,要一直不放弃地求助。
(3)最好的办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积建设支持系统,与父母、师长、朋友、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可以进行情感深层连结的人。
2、如果是我们身边的人遭遇“被陨石击中事件”,我们又该怎么做?
预设:
(1)耐心倾听、认可、接纳他的一切,而不是冷漠、否定、指责、嘲讽等。
(2)一直关注安慰他,鼓励他向信任的人求助。
(3)询问信任的人,如何帮助他。
E. 关于心理微电影名字
《心灵奇旅》。
一、简介
《心灵奇旅》是由华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联合执导的奇幻动画电影,由杰米·福克斯、蒂娜·菲、菲利西亚·拉斯海德等人参与配音,该片于2020年12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男主乔伊·高纳与厌世的灵魂22相遇,它们携手返回现实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故事。
二、剧情
热爱爵士乐的中学音乐教师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不懈地追逐梦想,最终获得梦寐以求的登台演奏机会。可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乔伊的肉体几近死亡,而灵魂却误入了一个人类经验之外的奇幻之境“生之来处”。
原来,“生之来处”是所有灵魂先于地球之前而存在的独特空间。在这里,人类的自我意识在生命诞生之前先在地被赋予,每个灵魂只有觅得自身的“火花”,才能投身于地球。
也是在这里,决心重返地球的乔伊遇见了一个孤僻、早熟而厌世的灵魂“22”(蒂娜·菲配),后者由于迟迟未能找寻到自身的“火花”,而长时间游荡停留于此。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
乔伊和“22”的命运互相牵连,两人重返地球,共同体验了一段诡谲而奇妙的生命旅程,并开始重构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F. 京东的《我和老爸》微电影对消费者的情绪记忆产生了哪些影响
【微电影·我和老爸】
在经历了行业争霸之后,阿里淘宝系、京东腾讯系已坐定电商第一梯队的江湖地位。与此同时,在“男人节”、“撒娇节”等电商节日的狂轰滥炸之下,消费者已日趋麻木、回归理性,对传统营销方式不再买单。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如何玩得更高级、玩得更抓人心,是京东着重思考、尝试的。关注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京东就过了一把微电影的瘾,可能是尝到了亲情牌的甜头,这一次更是“以父之名”将感情牌更加深入地进行到底。最后,推出一部融合导演、出品人、许巍、观众在内的访谈,以问答的方式,讲出和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既借助了明星的号召力,也通过普罗大众的视角唤起人们的共鸣,将网络UGC推向最高潮。 一组数据证明了《我和老爸》的成功:在微电影上线7天后,话题#我和老爸#位列微博综合热门话题排行榜第4,话题阅读数超过2亿,讨论人数超10万。衡量一部微电影优劣的另一个准绳是观众反响。影片上映后,观众纷纷发出诸如“跟爸爸交流得太少,真的该反省”,“看完好想回到爸爸身边”的感言,还有大批网友自发上传了与父亲的合影。这从侧面说明《我和老爸》微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既引发了观众群体的共鸣,又调动起受众参与话题的积极性。 在这一轮由《我和老爸》掀起的传播热潮中,京东收获的不仅是超高的关注度,更在浮躁的互联网上,通过传播“促进两代人和谐相处”的内容,传递出可贵的正能量。可以说,京东将整个电商的营销环境带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摆脱了以往的纯功利的价格比拼,将竞争提升到更为高级的情感比拼阶段:不仅要感动你,更让你在“爱”的名义下心甘情愿地选择京东。
G. 西工大微电影《不安分》
真的,朋友,你出了这部短片中的很多初衷,无论是精神分裂的诱因抑或是进行叛逆行为的动机。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有一个地方是这样的,机房相遇那里手上的血迹是一种幻觉,暗示了即将出现的第二人格。两个女孩的戏一个原因在于创造感情破裂的冲突,第二在于隐性的将陆凡第二人格的出现延伸到短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陆凡人格时与夏衣在一起,刘奈琪人格时则选择了女二号。真的很感谢您提出的个人看法和建议,如果能多一些如您一般的电影观众,我想,无论是对学生电影,对中国电影也是一件好事!
H. 《有的人》微电影影评
小A 2015-12-27 09:34:50
沙漠导演的作品看上去实在不像出自一个25岁的青年导演之手。《有的人》导演手法甚至比现今活跃在电视剧界的很多导演都要更老练。
我觉得一部戏看上去是否成熟有质量,很难用“每一镜应该拍几秒钟”“下一个镜头的机位应该怎么接”这种具体的问题来解释。沙导演的作品里该到突出演员表演的张力的时候,他所使用的节奏和镜头组合能顺应情绪的需要,这就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掌控力。
男主角胡老师和校长吵架,校长说“我亲自让她转学行不行”,此时观众很关注胡老师的反应,沙导演给胡老师安排了一个长镜头,没有对白,只有一张怒气的侧脸。不敢说这个时点用一个长镜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沙导演的手法把情绪传达到了一个起码的程度,能做到这一点的当今这些导演能有几个?
沙导演的作品属于个人风格强烈的类型片风格,这恰恰是我们的院线片最需要的。身边的电影学院的朋友无论是喜欢东欧新浪潮的、还是自己拍片拍成伯格曼风格的,都对沙漠导演赞赏有加,可见沙导演将来很有希望成为一位雅俗共赏的类型片高手。
我以前对于电影学院的印象就是推崇欧洲艺术片的圣地,沙导演的出现稍微扭转了一点我的印象。短片的评论别写太多,留着给沙导演的长片写。
简单介绍片中音乐:
亨德尔《萨拉班德》;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arabande from Keyboard suite in D minor (HWV 437)
舒伯特《即兴曲》;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B-Flat Major
《歌》,作词: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翻译:徐志摩,作曲:罗大佑,演唱:李文琦。
I. 微电影《邻居的窗》观后观
序: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马歇尔·库瑞导演的《邻居的窗》,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短片只有20分钟的时间,剧中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对中年夫妇的琐碎生活;一条暗线:一对年轻夫妇的甜蜜时光。
家庭主妇艾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和每天围着老公、孩子忙得团团转的全职妈妈们一样。
艾丽每天挺着大肚子,全身心照顾俩闹腾又精力无限的娃,操持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时常累得想发火,老公却大大咧咧……
一天,艾丽趴到桌子底下,收拾俩娃扔一地的玩具和零食碎屑,一起身却撞到头……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陪孩子们闹腾……艾丽一脸憔悴,日子过得疲惫又枯燥,好像一眼能望到尽头。
不久后,艾丽和老公意外发现,对面公寓新搬来了一对年轻小夫妻。
他们正在卧室忘情亲热,却没有拉窗帘,这边看得一清二楚……
逐渐,艾丽和老公习惯了“偷窥”这对邻居的私密生活。
不久后,艾丽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变得更加忙碌疲惫了。
周六,艾丽带孩子们出去玩,老公以忙工作为由推脱在家。
回家后,艾丽却发现老公正喝着啤酒,舒舒服服躺在椅子上,和朋友们开心地视频通话,旁边还摆着望远镜……
为3个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艾丽,有点压不住火气。
老公却觉得她莫名其妙脾气差,责备她说:
“你今天怎么回事?我整个周六都在工作,你们都在出去玩!”
艾丽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我宁愿一天都在工作;
我今天一整天要一个人应付三个孩子,那是在动物园,还下着雪;
孩子们不是在流鼻涕,就是拉了、饿了,或者一直摔跤擦到膝盖;
我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因为我要起来照顾孩子,还被吐了一身……”
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可再看对面小夫妻呢?
他们没有孩子,经常办舞会,尽情享乐,然后一觉睡到中午,醒来就疯狂亲热……
他们好像永远不用为生活所烦恼,日子过得热烈欢快,令人向往,抑或令人痛恨眼下自己的生活。
生完3个孩子,艾丽已经很少和老公亲热了,看到对面小夫妻,她内心酸楚又失落……
看到老公拿望远镜“偷窥”对面小夫妻,艾丽更难过了,她说:
“我知道我已经不年轻了,一直以来我都很累,我的乳头就像是一直被食人鱼咬着;
不过我就是有点难过,你被他们迷成这样,他们既年轻好看又性感……”
可生活能上哪儿说理去呢?
晚上,艾丽要起床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睡个整觉根本不可能。
圣诞节,她想简单装饰一下家里,可孩子的哭声立即把她拉回现实,3个孩子让她操碎了心……
可对面小夫妻,却完全不用为孩子所困。
他们通宵唱歌、跳舞、喝酒,尽情拥抱、亲吻,尽情大笑、享乐……
仅是一栋楼之隔,生活却好像隔着两个世界。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糟糕的不像话?
有时候,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热闹和快乐好像都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无奈。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艾丽突然发现,对面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男邻居,剃了光头,虚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后,家人朋友们一一和他告别,这个男邻居竟然突然去世了,有人来抬走了他……
艾丽慌忙跑下楼,看到伤心哭泣的女邻居。
她正试图安慰,没想到,女邻居一眼认出了艾丽:
“你是住在对面那栋楼对吗?
你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小儿子,还有个小婴儿,但愿这不会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们真的好可爱,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会望过去,看看你的孩子,应该还有你的丈夫,夜里坐在那里喂那个小婴儿,真的……”
女邻居话语里全是羡慕,随后伤心痛哭到说不出话……
原来,艾丽和老公偷窥到的,并不是对面邻居生活的全部。
对面年轻的丈夫,一直病的很重,他们看似尽情享乐的生活,不过是妻子想给丈夫多留下一些快乐回忆……
而这边艾丽觉得鸡飞狗跳的生活,却是邻居夫妻俩最羡慕,却又最遥不可及的幸福。
他们羡慕艾丽有3个可爱的孩子,羡慕艾丽和老公结婚多年相伴相守,因为他们这辈子都没这种机会了……
原来,那些你羡慕的人,也都在羡慕着你。
短片最后,艾丽才突然醒悟——
原来,之前自己一直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的苦涩和委屈上,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一直都被忽视了……
她可以为老公和孩子做一日三餐,把他们照顾得健健康康。
她可以每天陪孩子玩闹、画画、学习,不错过孩子每一步成长。
老公心疼她辛苦,一个人带3个孩子出门一整天,让她在家泡个热水澡好好放个假。
她和老公吵架后,老公会主动拥抱她、亲吻她,努力安慰她。
老公会主动哄孩子们睡觉,陪孩子们玩。
老公也确实一直在努力赚钱养家,让她和孩子们生活得更好……
原来他们在别人眼里,也一直过着最让人艳羡的幸福生活……
20分钟的短片,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们幻想的别人的生活。
多“看见”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并加以珍惜,才是最为重要的。
透过窗,也许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也许只能看到一堵墙,也许可以透视到人性的善恶。但今天讨论的这扇“窗”,却折射出了关于生活的哲思。
《邻居的窗》是美国导演马歇尔·库瑞执导的短片,2020年2月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这部20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过对面邻居的窗,窥探到邻居充满激情的生活,向往不已,从而对自己繁琐而劳累的生活更加不满。但当她在望远镜中发现对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对面的女主人也同样通过窗户,向往着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时,她感到很震惊,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也很温暖。
许多网友认为,短片情节简单,故事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甚至有些平铺直叙述,获得奥斯卡多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让人失望。但我却认为,短片正是通过一个寻常的故事,从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戳中了观众的痛点,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含义。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是因为它蕴含着关于生活的三重哲学思考:
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
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来解读这部电影,并在分析过程中谈谈我的思考和见解。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过邻居的窗,看到对面年轻夫妇充满激情的夫妻生活,俩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艳羡的神色,男主甚至发出赞叹。接下来是女主几近自惭形秽的不满: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喂奶只睡四个小时的艰辛,甚至抱怨自己年华已逝,不如对面的女主人年轻。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女主下楼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邻居,女邻居同样羡慕地描述着她透过窗户看到的一切:邻居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们没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与她刚失去丈夫的凄凉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不难看出,两个女人之所以苦恼甚至痛苦,是因为她们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别人光鲜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也一样会令别人羡慕。不仅如此,她们还把别人拥有的和自己没有的做对比,这样一来,结果当然是“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失望和抱怨在所难免。在相互羡慕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拥有的无视。忽视拥有,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更谈不上珍惜。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节期间,看到一句让人泪目的话:
“你只是在家困了两个月,而有的人却永远困在了这个春天。”
是啊,疫情期间,许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儿也去不了,却不曾想,对于那些与病魔抗争和忙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来说,你呆腻了的家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为什么人们总是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为他们总在盲目较劲。在影片中,女主从窗户看到对面年轻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别人在狂欢,自己却在为琐事劳累。两人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吵。
你也许会觉得这很正常,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再熟悉不过,所以习以为常,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有哪里不对劲儿。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女主人的抱怨充满了情绪化,很不理智。
从表面看来,她的抱怨是因为看到邻居浪漫而休闲的生活而发生的,其实,她所抱怨的生活与邻居毫无关系,只是她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因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为家庭琐事劳累”,这些要么是自然规律所致,要么是无法改变的日常,平心静气接纳就好,而女主人却怨天尤人。
这样看来,是不是觉得女主在无理取闹?她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和老公较劲,和自己的生活较劲。而且这种较劲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较劲无法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只会让她自己执拗于心灵漩涡无法自拔,更加疲惫和劳累。
作家周国平说:
所谓“人生不较劲”,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较劲。
学会放下,不再和自己较劲、不再和生活较劲,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顾。
女主角拥抱了伤心的女邻居后回到家,看到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来,感到无比温暖。一切都没有变,只因为看到了别人的不幸,更因为了解了自己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家还是那个家,却让她觉得比从前更幸福了。为什么?因为她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国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通过《生活的哲学》一书告诉我们:
生活中大量的苦难源于两个错误,总是试图去改变那些根本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却放弃了原本应该承担起的思考与信念的责任。
将心力放在别人身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注意力的焦点回归自身,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电影对女邻居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观望和羡慕着对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但如果她看到别人的幸福时,心里也充满温暖地回忆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过往,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那些美好的回忆多少可以点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暂时黯淡的人生。
现实生活的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不在别处,从别人那里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生活。当你开始关注自身,幸福也就不远了。
影片的开头和片尾都有一个这样一个镜头:窗外,是无数个亮着灯的窗户。在我看来, 影片中的“窗”有着深刻的寓意,无数个窗口寓示的是无数种冷暖人生,而透过生活这扇窗,你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影片中反复出现“窗”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邻居的窗和千家万户的窗,无时无刻在提醒观众通过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窗”。
那么,透过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呢?在我看来,短片《邻居的窗》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三点现实感悟: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就是说,事情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才是问题。这个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的核心。ABC理论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与朋友约好周末一起看电影,结果他没来,这是事件A;然后你非常恼火,甚至想和他绝交,这是行为结果C。
看起来这是因为事件A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然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愤怒,但这并不是愤怒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在A与C之间还存在着一个B,那就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反应: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我的朋友应该重视我,他临时改变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么我们当然就会愤怒。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朋友不会无故不来,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么,我们的反应就可能是“没事,一个人看电影也挺好”。
以此类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窥探了邻居的幸福生活后,如果她的信念是积极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不是抱怨和争吵,而极有可能是“怎样让自己更幸福”的画面了吧。
所以,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负面、消极的信念与理性、积极的信念导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的负面和消极情绪呢?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关键在于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怎样纠正错误信念,回归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苏格拉底关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学。
首先要认识自己,去觉察自己无意识的信念和价值;
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去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
接着,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让理性思维成为惯性思维;
最后,用理性的惯性思维作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话说得好:
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许多盲目行为,从而减少生活中的困扰。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认为: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历经近两千年,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成为了今天很受欢迎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必较劲,接纳就好。
如果我们对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焦虑、恐惧,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无力,陷入情绪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为变老而焦虑,不接纳自然规律而又无力改变它,其结果只能抱怨。当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视角去反观,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时,我们就从失控的状态中反转,去控制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这部20分钟的短片《邻居的窗》,用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过这扇“窗”,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怀何种信念。
同时,短片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打开心灵之窗,去发现它的真谛。
《邻居的窗》由Marshall curry导演,该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故事讲述的是居住在密集楼群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对面男女两个人亲热的场景从而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故事由此展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所看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好奇心和心理强迫,这些引起人兴趣的事物唤起了人生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许这种渴望是自己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才更加的渴望和好奇,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窥探欲。当女主在做家务的同时,心里面好像总是期待着对面会发生什么,此时的窥视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分别对他白天和夜晚的窥视进行了表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记得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就讲大学生的男生宿舍对面就是女生宿舍,男生们晚上都拿望远镜,望向女生宿舍。有一天老师发现了这个事情,把他们的望远镜都给没收了。他们也因此感到很沮丧,十分的扫兴。后来这些男同学又买了望远镜向对面的女生宿舍望去,突然间有一天,一个男生拿着望远镜望向对面的女生宿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他吓得把望远镜丢在地上,他万万没有想到,对面有一个女同学同样也拿着望远镜在看向他。更可笑的是,后来老师也从女生宿舍里也没收了一大堆的望远镜,没当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让人不禁的发笑:看来偷窥的欲望乃人之常情。
电影中这个故事男主和女主坐在家中的桌子上无意间发现了对面没有拉窗帘的一家人,男人和女人在亲热,就在那一次无意间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用望远镜注视对面女人家的生活,最后,当女人的丈夫去世,被救护车拉走,这家的女主雅各布下楼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俩家的女主在楼下相见,互相都说出了,看到了对方的家庭生活。得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去世,雅各布对他表示极度的同情将她抱在了怀里,对她表示同情和安慰。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乐趣。让我想起了卞之琳在《断章》中说过的一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有深意的一个镜头,是在夜晚丧失了丈夫的妻子从对面的窗户看向雅各布一家五口人美好生活的图景。视角的转换,表达了此时此刻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电影音乐响起,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己丈夫的怀念,同时她渴望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空旷的房间此时刻却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思念丈夫的情感从她深心的蔓延开来……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然和不确定性,我们还年轻勇敢的去爱吧,爱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期都不过期,看了这部短片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光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当然,如果影片的内容仅限于此的话,是不可能得奥斯卡奖的,“偷窥”只是《邻居的窗》的讲故事的方法,本片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讲人生。
本片虽然片长仅有20分钟,但所讲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却是比较大的,这对中年夫妇透过窗户,目睹了邻居的生老病死、家庭的离合悲欢。
透过窗户,看邻居的生活,好像看电影一样,但又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本身是虚假的,而透过窗户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中的故事都是演员的表演,而从窗户中看到的都是邻居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到自己生活的问题当中,无法轻易走出来,是因为我们不知该怎样办,很多事情我们之前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应对的。
而这对中年夫妇能够透过邻居的窗,看邻居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
《邻居的窗》最妙的地方在于结尾的反转,当这对中年夫妇非常羡慕邻居夫妻的年轻、懊恼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得知邻居其实也在羡慕自己家庭拥有三个子女的幸福美满。
《邻居的窗》告诉我们,当你羡慕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可能那个人也同样在羡慕你的生活。
我们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渴望那些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珍惜当下、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邻居的窗》就像“邻居的窗”一样,让我们能够透过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J. 林俊杰<零度的亲吻>微电影感觉好有深度,到底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一对恋人,深爱对方,却无法一起走下去,最后,男孩出走,只剩下女孩一个人,女孩很难过,希望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却也无可奈何。过些日子,男孩回来,女孩却离开了。男孩买了一面镜子,从镜子中,回忆曾经和女孩一起走过的岁月,也仿佛看到自己走后女孩一个人的日子。他多想再亲吻她!可是,他亲吻的只能是镜子了……
个人认为,影片表达了一种伤感到无可奈何的情绪,现在的年轻人只是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我们需要静下来,认真的看一看自己。找到一面适合自己的镜子不容易,找到一个能让你看清自己的人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