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电影《邻居的窗》观后观
序: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马歇尔·库瑞导演的《邻居的窗》,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短片只有20分钟的时间,剧中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对中年夫妇的琐碎生活;一条暗线:一对年轻夫妇的甜蜜时光。
家庭主妇艾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和每天围着老公、孩子忙得团团转的全职妈妈们一样。
艾丽每天挺着大肚子,全身心照顾俩闹腾又精力无限的娃,操持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时常累得想发火,老公却大大咧咧……
一天,艾丽趴到桌子底下,收拾俩娃扔一地的玩具和零食碎屑,一起身却撞到头……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陪孩子们闹腾……艾丽一脸憔悴,日子过得疲惫又枯燥,好像一眼能望到尽头。
不久后,艾丽和老公意外发现,对面公寓新搬来了一对年轻小夫妻。
他们正在卧室忘情亲热,却没有拉窗帘,这边看得一清二楚……
逐渐,艾丽和老公习惯了“偷窥”这对邻居的私密生活。
不久后,艾丽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变得更加忙碌疲惫了。
周六,艾丽带孩子们出去玩,老公以忙工作为由推脱在家。
回家后,艾丽却发现老公正喝着啤酒,舒舒服服躺在椅子上,和朋友们开心地视频通话,旁边还摆着望远镜……
为3个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艾丽,有点压不住火气。
老公却觉得她莫名其妙脾气差,责备她说:
“你今天怎么回事?我整个周六都在工作,你们都在出去玩!”
艾丽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我宁愿一天都在工作;
我今天一整天要一个人应付三个孩子,那是在动物园,还下着雪;
孩子们不是在流鼻涕,就是拉了、饿了,或者一直摔跤擦到膝盖;
我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因为我要起来照顾孩子,还被吐了一身……”
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可再看对面小夫妻呢?
他们没有孩子,经常办舞会,尽情享乐,然后一觉睡到中午,醒来就疯狂亲热……
他们好像永远不用为生活所烦恼,日子过得热烈欢快,令人向往,抑或令人痛恨眼下自己的生活。
生完3个孩子,艾丽已经很少和老公亲热了,看到对面小夫妻,她内心酸楚又失落……
看到老公拿望远镜“偷窥”对面小夫妻,艾丽更难过了,她说:
“我知道我已经不年轻了,一直以来我都很累,我的乳头就像是一直被食人鱼咬着;
不过我就是有点难过,你被他们迷成这样,他们既年轻好看又性感……”
可生活能上哪儿说理去呢?
晚上,艾丽要起床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睡个整觉根本不可能。
圣诞节,她想简单装饰一下家里,可孩子的哭声立即把她拉回现实,3个孩子让她操碎了心……
可对面小夫妻,却完全不用为孩子所困。
他们通宵唱歌、跳舞、喝酒,尽情拥抱、亲吻,尽情大笑、享乐……
仅是一栋楼之隔,生活却好像隔着两个世界。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糟糕的不像话?
有时候,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热闹和快乐好像都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无奈。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艾丽突然发现,对面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男邻居,剃了光头,虚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后,家人朋友们一一和他告别,这个男邻居竟然突然去世了,有人来抬走了他……
艾丽慌忙跑下楼,看到伤心哭泣的女邻居。
她正试图安慰,没想到,女邻居一眼认出了艾丽:
“你是住在对面那栋楼对吗?
你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小儿子,还有个小婴儿,但愿这不会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们真的好可爱,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会望过去,看看你的孩子,应该还有你的丈夫,夜里坐在那里喂那个小婴儿,真的……”
女邻居话语里全是羡慕,随后伤心痛哭到说不出话……
原来,艾丽和老公偷窥到的,并不是对面邻居生活的全部。
对面年轻的丈夫,一直病的很重,他们看似尽情享乐的生活,不过是妻子想给丈夫多留下一些快乐回忆……
而这边艾丽觉得鸡飞狗跳的生活,却是邻居夫妻俩最羡慕,却又最遥不可及的幸福。
他们羡慕艾丽有3个可爱的孩子,羡慕艾丽和老公结婚多年相伴相守,因为他们这辈子都没这种机会了……
原来,那些你羡慕的人,也都在羡慕着你。
短片最后,艾丽才突然醒悟——
原来,之前自己一直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的苦涩和委屈上,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一直都被忽视了……
她可以为老公和孩子做一日三餐,把他们照顾得健健康康。
她可以每天陪孩子玩闹、画画、学习,不错过孩子每一步成长。
老公心疼她辛苦,一个人带3个孩子出门一整天,让她在家泡个热水澡好好放个假。
她和老公吵架后,老公会主动拥抱她、亲吻她,努力安慰她。
老公会主动哄孩子们睡觉,陪孩子们玩。
老公也确实一直在努力赚钱养家,让她和孩子们生活得更好……
原来他们在别人眼里,也一直过着最让人艳羡的幸福生活……
20分钟的短片,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们幻想的别人的生活。
多“看见”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并加以珍惜,才是最为重要的。
透过窗,也许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也许只能看到一堵墙,也许可以透视到人性的善恶。但今天讨论的这扇“窗”,却折射出了关于生活的哲思。
《邻居的窗》是美国导演马歇尔·库瑞执导的短片,2020年2月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这部20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过对面邻居的窗,窥探到邻居充满激情的生活,向往不已,从而对自己繁琐而劳累的生活更加不满。但当她在望远镜中发现对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对面的女主人也同样通过窗户,向往着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时,她感到很震惊,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也很温暖。
许多网友认为,短片情节简单,故事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甚至有些平铺直叙述,获得奥斯卡多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让人失望。但我却认为,短片正是通过一个寻常的故事,从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戳中了观众的痛点,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含义。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是因为它蕴含着关于生活的三重哲学思考:
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
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来解读这部电影,并在分析过程中谈谈我的思考和见解。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过邻居的窗,看到对面年轻夫妇充满激情的夫妻生活,俩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艳羡的神色,男主甚至发出赞叹。接下来是女主几近自惭形秽的不满: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喂奶只睡四个小时的艰辛,甚至抱怨自己年华已逝,不如对面的女主人年轻。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女主下楼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邻居,女邻居同样羡慕地描述着她透过窗户看到的一切:邻居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们没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与她刚失去丈夫的凄凉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不难看出,两个女人之所以苦恼甚至痛苦,是因为她们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别人光鲜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也一样会令别人羡慕。不仅如此,她们还把别人拥有的和自己没有的做对比,这样一来,结果当然是“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失望和抱怨在所难免。在相互羡慕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拥有的无视。忽视拥有,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更谈不上珍惜。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节期间,看到一句让人泪目的话:
“你只是在家困了两个月,而有的人却永远困在了这个春天。”
是啊,疫情期间,许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儿也去不了,却不曾想,对于那些与病魔抗争和忙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来说,你呆腻了的家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为什么人们总是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为他们总在盲目较劲。在影片中,女主从窗户看到对面年轻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别人在狂欢,自己却在为琐事劳累。两人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吵。
你也许会觉得这很正常,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再熟悉不过,所以习以为常,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有哪里不对劲儿。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女主人的抱怨充满了情绪化,很不理智。
从表面看来,她的抱怨是因为看到邻居浪漫而休闲的生活而发生的,其实,她所抱怨的生活与邻居毫无关系,只是她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因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为家庭琐事劳累”,这些要么是自然规律所致,要么是无法改变的日常,平心静气接纳就好,而女主人却怨天尤人。
这样看来,是不是觉得女主在无理取闹?她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和老公较劲,和自己的生活较劲。而且这种较劲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较劲无法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只会让她自己执拗于心灵漩涡无法自拔,更加疲惫和劳累。
作家周国平说:
所谓“人生不较劲”,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较劲。
学会放下,不再和自己较劲、不再和生活较劲,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顾。
女主角拥抱了伤心的女邻居后回到家,看到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来,感到无比温暖。一切都没有变,只因为看到了别人的不幸,更因为了解了自己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家还是那个家,却让她觉得比从前更幸福了。为什么?因为她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国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通过《生活的哲学》一书告诉我们:
生活中大量的苦难源于两个错误,总是试图去改变那些根本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却放弃了原本应该承担起的思考与信念的责任。
将心力放在别人身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注意力的焦点回归自身,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电影对女邻居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观望和羡慕着对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但如果她看到别人的幸福时,心里也充满温暖地回忆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过往,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那些美好的回忆多少可以点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暂时黯淡的人生。
现实生活的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不在别处,从别人那里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生活。当你开始关注自身,幸福也就不远了。
影片的开头和片尾都有一个这样一个镜头:窗外,是无数个亮着灯的窗户。在我看来, 影片中的“窗”有着深刻的寓意,无数个窗口寓示的是无数种冷暖人生,而透过生活这扇窗,你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影片中反复出现“窗”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邻居的窗和千家万户的窗,无时无刻在提醒观众通过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窗”。
那么,透过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呢?在我看来,短片《邻居的窗》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三点现实感悟: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就是说,事情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才是问题。这个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的核心。ABC理论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与朋友约好周末一起看电影,结果他没来,这是事件A;然后你非常恼火,甚至想和他绝交,这是行为结果C。
看起来这是因为事件A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然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愤怒,但这并不是愤怒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在A与C之间还存在着一个B,那就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反应: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我的朋友应该重视我,他临时改变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么我们当然就会愤怒。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朋友不会无故不来,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么,我们的反应就可能是“没事,一个人看电影也挺好”。
以此类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窥探了邻居的幸福生活后,如果她的信念是积极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不是抱怨和争吵,而极有可能是“怎样让自己更幸福”的画面了吧。
所以,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负面、消极的信念与理性、积极的信念导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的负面和消极情绪呢?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关键在于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怎样纠正错误信念,回归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苏格拉底关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学。
首先要认识自己,去觉察自己无意识的信念和价值;
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去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
接着,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让理性思维成为惯性思维;
最后,用理性的惯性思维作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话说得好:
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许多盲目行为,从而减少生活中的困扰。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认为: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历经近两千年,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成为了今天很受欢迎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必较劲,接纳就好。
如果我们对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焦虑、恐惧,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无力,陷入情绪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为变老而焦虑,不接纳自然规律而又无力改变它,其结果只能抱怨。当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视角去反观,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时,我们就从失控的状态中反转,去控制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这部20分钟的短片《邻居的窗》,用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过这扇“窗”,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怀何种信念。
同时,短片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打开心灵之窗,去发现它的真谛。
《邻居的窗》由Marshall curry导演,该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故事讲述的是居住在密集楼群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对面男女两个人亲热的场景从而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故事由此展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所看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好奇心和心理强迫,这些引起人兴趣的事物唤起了人生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许这种渴望是自己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才更加的渴望和好奇,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窥探欲。当女主在做家务的同时,心里面好像总是期待着对面会发生什么,此时的窥视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分别对他白天和夜晚的窥视进行了表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记得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就讲大学生的男生宿舍对面就是女生宿舍,男生们晚上都拿望远镜,望向女生宿舍。有一天老师发现了这个事情,把他们的望远镜都给没收了。他们也因此感到很沮丧,十分的扫兴。后来这些男同学又买了望远镜向对面的女生宿舍望去,突然间有一天,一个男生拿着望远镜望向对面的女生宿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他吓得把望远镜丢在地上,他万万没有想到,对面有一个女同学同样也拿着望远镜在看向他。更可笑的是,后来老师也从女生宿舍里也没收了一大堆的望远镜,没当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让人不禁的发笑:看来偷窥的欲望乃人之常情。
电影中这个故事男主和女主坐在家中的桌子上无意间发现了对面没有拉窗帘的一家人,男人和女人在亲热,就在那一次无意间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用望远镜注视对面女人家的生活,最后,当女人的丈夫去世,被救护车拉走,这家的女主雅各布下楼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俩家的女主在楼下相见,互相都说出了,看到了对方的家庭生活。得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去世,雅各布对他表示极度的同情将她抱在了怀里,对她表示同情和安慰。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乐趣。让我想起了卞之琳在《断章》中说过的一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有深意的一个镜头,是在夜晚丧失了丈夫的妻子从对面的窗户看向雅各布一家五口人美好生活的图景。视角的转换,表达了此时此刻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电影音乐响起,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己丈夫的怀念,同时她渴望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空旷的房间此时刻却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思念丈夫的情感从她深心的蔓延开来……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然和不确定性,我们还年轻勇敢的去爱吧,爱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期都不过期,看了这部短片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光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当然,如果影片的内容仅限于此的话,是不可能得奥斯卡奖的,“偷窥”只是《邻居的窗》的讲故事的方法,本片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讲人生。
本片虽然片长仅有20分钟,但所讲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却是比较大的,这对中年夫妇透过窗户,目睹了邻居的生老病死、家庭的离合悲欢。
透过窗户,看邻居的生活,好像看电影一样,但又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本身是虚假的,而透过窗户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中的故事都是演员的表演,而从窗户中看到的都是邻居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到自己生活的问题当中,无法轻易走出来,是因为我们不知该怎样办,很多事情我们之前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应对的。
而这对中年夫妇能够透过邻居的窗,看邻居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
《邻居的窗》最妙的地方在于结尾的反转,当这对中年夫妇非常羡慕邻居夫妻的年轻、懊恼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得知邻居其实也在羡慕自己家庭拥有三个子女的幸福美满。
《邻居的窗》告诉我们,当你羡慕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可能那个人也同样在羡慕你的生活。
我们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渴望那些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珍惜当下、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邻居的窗》就像“邻居的窗”一样,让我们能够透过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贰』 影视剧里有哪些狗血剧情
最荒唐狗血的剧情越来越多,有些电视剧,一看你不吃饭都饱了!黑人皇帝我忍了,红楼梦露腿,皮鞋穿越我也忍了。
皇帝自宫那个,我完全一脸懵!
第一个最荒唐剧情:黑人穿龙袍当皇帝糟蹋完抗日,又来糟蹋宫廷剧。《簋街的鬼2》,出现的黑人皇帝。让我看得头都大了。
这编剧,我真想问问,脑袋清晰吗?还是故意恶搞文化?
这是《红楼梦》,这是《红楼梦》!露腿就算了,穿个小皮鞋……
现在的恶搞真的无极限啊,看了它,你会吃不下饭,还西湖断桥相遇呢。
还问你,吃不吃面,我煮碗面给你吃!
我靠!尤其是看到那个骨灰罐子,我一口水喷出来!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三观尽毁。这都什么剧情,什么台词!靠!
简直侮辱智商啊,笼子里面和外面,有区别吗?
男的对女的说,“倒数十个数我就从天而降”,数了十个数之后,男的出车祸,从天而降,吐血身亡……
小时候脑子笨?四岁论语背不全?七岁学会微积分?
我靠!我醉了!我是不是脑子蠢到家了!
这编剧,我是顶礼膜拜!这女人这智商,唉!无言以对了!
这个剧情怎么和现在的小说一样,一个敢写,一个敢拍啊!天啊!这台词,剧情!醉了!
这些神奇的逻辑,从哪里来的?
影视剧中的狗血剧情,《蓝色生死恋》可谓是巅峰,其他的狗血剧在这部剧面前都是弟弟。
这部剧中,女主从小就被抱错了,本该是穷人家女儿的她,在富人家当了14年的小公主,然后一朝从云端跌落谷底,回到穷家,每天食不下咽,还要做体力活。长大后又要受混蛋哥哥欺负,好容易跟养母家的哥哥重逢并且相爱了,结果她又得了白血病,就问你惨不惨?
表面上来看,这部剧的女主让人心疼,让人怜惜,以至于很多人如今想起恩熙还会觉得想流泪。实际上,如果你现在再回去看这部剧,就会发现,这部剧真的是个狗血大合集!
虽然后来知道双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了,可是毕竟他们当了14年亲兄妹啊!试问在座的每一位,如果你们现在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后,你们会把亲情转化成爱情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法接受吧,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十几年的亲人啊,怎么下得去手呢?可人家恩熙跟俊熙就很厉害,哥哥俊熙从小就对妹妹感情不一般,扔掉学校女生的告白信,告诉她我早就有喜欢的人了,当时他是看着恩熙说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其实在恩熙还是他亲妹妹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他当作可以恋爱的对象了,只不过那时候由于是亲兄妹,就一直压抑着。
按理说,虽然这样有点不符合伦理,但既然没有血缘关系了,那哥哥在知道妹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之后,就应该松一口气,马上表白,或者即使暂时没机会表白也要非她不可对吧?
结果呢?人家俊熙哥哥可没这么忠贞,他在和恩熙重逢之前,就已经先找了个替代品来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因为恩熙小时候说过自己想当一棵树,于是在遇到同样想当树的幼美之后,恩熙立刻展开了追求,还要跟人家订婚结婚。
因为有了这段,所以即使后面俊熙再怎么表现出爱恩熙,也都变味了。你根本就不是非恩熙不可啊,她不出现你随时可以找别人,还谈什么爱不爱呢。
再有就是,恩熙和俊熙为了自己的爱情,一再伤害无辜的幼美,一个小三,一个劈腿,在未婚妻面前眉来眼去,背着未婚妻偷偷幽会,最后还在俊熙订婚后决定私奔,导致幼美自杀。这样人品恶劣的人竟然是男女主角,你说狗血不狗血?
《蓝色生死恋》中,有两个很奇葩的母亲。女主恩熙的养母尹太太,对恩熙特别疼爱,从小就像养公主一样养着恩熙,所以在得知养了14年的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之后,十分受打击,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她竟然因此怨恨亲生女儿。她怪亲生女儿的出现,破坏了恩熙和自己的美好生活。因为亲生女儿芯爱坚持要回来,导致恩熙不得不离开她,于是她觉得是亲生女儿抢了恩熙的一切。
明明是她的亲手女儿替恩熙吃了14年的苦,本该是富家小姐的芯爱,在恩熙家里被她妈妈打,被她哥哥打,在学校里还要被那些 因为家世而巴结恩熙的同学和老师欺负,这一切原本都该是恩熙来承受的,是她替恩熙承受了这些苦果。
结果仅仅因为她不想再过这种生活,却被亲妈怨恨。在刚刚得知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之后,尹教授,也就是芯爱的亲爹提出要去看看她时,作为芯爱的亲妈,尹太太第一反应是怪丈夫对自己和恩熙太残忍。
她明知道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过苦日子,却一点都不心疼,反而还怪她。在芯爱回来之后,她更是各种横眉冷对,把她当仇人一样。天下哪有这种狠心的亲妈?
更奇葩的是,她这样对亲生女儿的原因,是因为更喜欢养女,可是呢,她是怎么对待养女的?养女回到穷家之后,她打算去把养女恩熙也带回来,两个一起养,结果养女说我不能走,否则我亲妈就一个女儿都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尹太太不是应该更加舍不得恩熙吗,就算不能养在身边,但是可以尽己所能帮助她和她家呀。可是你猜尹太太咋做的?她跑了!她不打一声招呼,直接带着全家跑到国外去了!
说好的舍不得恩熙呢?怎么就因为她不想回来,就直接跑了啊。他们走的时候连跟恩熙告别都没有,直接就走了,恩熙在学校听见老师说他们走了,于是跑出去追,在车后追了好久,车上的人居然一个都没发现。
如果真是舍不得,不是应该会时不时回头张望一下才对吗?怎么能做到走的如此干脆,如此绝情的?看来还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妈妈说喜欢恩熙,结果立刻就走了,并且此后十几年也没想过联系她。哥哥也是,说着喜欢恩熙,结果扭头就找了幼美谈恋爱。
正常的母亲,即使是更爱养女,也不可能对亲生女儿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更不可能因此怨恨她,但尹太太是个例外,只能用狗血来解释了。
另一位母亲,虽然也有点小狗血,但在尹太太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了。这位恩熙的亲生母亲,芯爱的养母,在芯爱很小的时候就让她在店里干活,每天不是打就是骂,还经常不给她饭吃。店里客人对芯爱动手动脚,也没见她怎么样。
亲生女儿一回来,活不让她干,好吃的先给她,店里客人不规矩,立刻就不让她去店里了,真是太替芯爱不值了。有人说她很爱芯爱,因为她后来也一直念叨芯爱。
可念叨不是很正常吗,毕竟养了14年啊,怎么可能毫无感情呢,但是她那样爱的方式,搁谁谁能受得了啊。不是打就是骂,就连芯爱认亲那天,也是在被暴打一顿之后被她赶出门的,哦对了,那天早晨她还罚芯爱,不让她吃早饭。然后芯爱的中午饭又被打翻了。
恩熙作为女主角,人生观价值观让人瞠目结舌。她说全家都指望她一个人挣钱,她说酒店总机小姐的工作是她好不容易找到的,正常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是不是应该严格遵守各项公司制度,以防不小心就被领导抓住小辫子?
人家恩熙偏不,她当总机小姐,也就是负责转接电话,可是工作没见她上心,偷听客人电话倒是挺拿手的。还因为偷听被发现,被泰锡奚落了几句,就怀恨在心。在泰锡作为酒店客人的前提下,在客人需要帮助的前提下,她利用工作戏弄客人。
请问这是一个主角应该有的人品吗?这是一个服务业从业人员应该有的职业道德吗?可这还没完,她还直接把咖啡泼到泰锡身上了。
在主管明确规定不允许和客人聊天的情况下,她直接跑去找客人算账了!她质问泰锡为什么要点名让她去给他打扫客服,又把他给骂了一顿。被领导抓住之后,领导还没说要开除她呢,她直接旷工回家悲春伤秋去了。
然后又跑去找泰锡,说是她害自己丢了工作,说自己家里多么多么困难,泰锡害得她多么多么惨。她说我没有工作,我哥就要把我卖给老男人了。然后泰锡说那我出钱把你买下来就好了,结果她怪泰锡侮辱她,直接给了泰锡一巴掌。
后来泰锡还为了她要开除那个酒店经理,幸好是泰锡的职权不够,否则就真让他得逞了。总之这部剧里,恩熙的三观让人不忍直视,天天违法公司规定还怪别人害她。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先说这些吧,反正这三点已经足够狗血了。
国产剧中的雷剧,狗血剧已成了两大特色,没有最雷人的只有更雷人的;没有最狗血的,只有更狗血的。剧中某些情节安排雷人或狗血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整部电视剧的故事能将你重头雷到脚都不乏存在,甚至连流传千年的经典神话故事也不放过,2019版的《封神演义》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看得观众吐出一口有一口的老血。
去年出了一套古装剧《封神演义》,演员阵容相当不错由罗晋饰演杨戬、邓伦饰演男狐狸精、王丽坤饰演苏妲己,于和伟饰演姜子牙光看这几位颜值担当是肯定的,演技也是经过历练的,从宣传海报上看演员们妆容精致,美工与道具都跟得上。《封神榜》曾被多次翻拍,笔者也看过好几个版本,暂时最喜欢的算是港版有钱嘉乐和陈浩民主演的那套。
2019版《封神演义》让人瞠目的之处可谓数不胜数,其中以杨戬与苏妲己有感情线令观众无法接受;原故事中的苏妲己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可谓坏透了,然而剧中的妲己成了背负家族人被杀的复仇女神,她美丽善良,纯洁耿直,嫉恶如仇可谓狐狸精中的标兵,她的黑化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由邓伦饰演的狐狸精造成的,妲己简直就是个白莲花,圣人婊;剧中无厘头多出了一个因狐狸族被绞杀而寻人类肉身附复仇的男狐狸精邓伦;除了无端生出生个阴柔的狐狸精,还多了个美女版哮天犬,哮天犬在剧中竟然暗恋起杨戬。
狗血剧情一波接一波,能把观众雷的哑口无言。剧情安排简直颠覆三观,与经典流传的神话故事相悖完全肯不出《封神榜》中的故事精神。作为经典典故若然翻拍成剧,少量情节修改或者是虚构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该剧的剧情与原著经典差距实在太大,而这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都是流传千年,深入人心的题材,这样翻天覆地的改编,真的适合吗?难怪该剧播出半路被刹停!
点名琼瑶奶奶的《水云间》,现在看起来三观炸裂,哈哈哈哈哈
这部剧的“前卫思想”,放到现在都很令人难以接受吧。
汪子璇被塑造成了一个思想前卫,开放的新时代女性。但实在是太开放了,和前夫与追求者发生了“亲密的关系”。
台词信息量巨大。
汪子璇怀孕了,两个男人抢着接盘,然后汪子璇握着两人的手“淳淳劝导”。
无论两个人怎么质问,汪子璇一副理直气壮:不要问是谁的孩子,问就是不知道。哈哈哈哈
狗血又毁三观,似乎当个接盘侠都是你们的骄傲与殊荣,我还要挑选挑选。
俩男人的想法竟然都是:“不管孩子是不是我的,只要跟我姓你就是爱我的。”
好卑微,答应我,不要做舔狗了好吗?
汪子璇确实坦荡,坦荡到令人目瞪狗呆、三观尽毁;关键干爹们的大无畏精神太令人震惊了,所有主要角色的三观都令人扼腕,反而只有翠屏才是个正常的人。
当然了,琼瑶奶奶本就生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少年尝尽愁滋味,爱情到访百转千回,所以写作成了她生命中的伊甸园,避风港。她的作品同她的人生般起起伏伏,充满了戏剧化。
如今网上黑琼瑶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我想我们如果想评价一个人,至少要听听当事人的说法。还是不要人云亦云。以上内容仅是如今看起来很是狗血 搞笑 。
说回影视剧,近些年的国产剧的质量真的好了很多,无论是演员配置还是剧情,不在一味地以流量作为标准。相比起早些年,现在观众的可选择的机会还是有很多,观众的审美在提高,国产剧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以后国产剧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女主身世要悲惨,家破人亡仇人赶。荒郊野外睡木板,也能遇到保护伞。男主身份要尊贵,王子皇孙运气背。微服私访遇仇杀,也能千里来相会。”
以上是老邪整理出来的 大女主剧烂俗套路 ,个人认为适用于所有大女主剧,可以说是非常精辟了。
前段时间,国产剧最流行的就是大女主剧,稍微有点名气的女演员都非大女主戏不接。于是,观众被迫看了一部又一部烂片。
武媚娘传奇
大明风华(没错它其实是一部大女主剧)
锦绣未央
编剧仿佛人工智能,一键生成千篇一律的剧情,烂俗、注水、狗血,导致现在很多人一听到“大女主剧”,就自动划分为烂片。
在编剧眼里,女主身世越悲惨越好,男主身份越尊贵越好,如果男主是女主的仇人那就更好了,这样才能体现出爱情的伟大,呕……这样的剧情还没看吐吗?
接下来还会有一大波大女主剧,对于质量我已经不敢有任何期待了,看多了智商会下降。
1.追着坐在车上的人,必摔倒
2.下雨天伤心的跑到室外,必摔倒
3.在马路上被车撞了,倒地之前一定会被撞到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弧线
4.古装剧里女生女扮男装,从来不会裹胸,哪怕“胸肌”再怎么鼓,男人都认不出眼前
5.受了伤或者睡着了躺在床上,或者第二天从床上醒来,没见过演员卸妆的,难道每天早上起床自带妆容???
6.还有一些穿越的台词吧,明明拍的唐宋时期,演员却吟出清朝诗句
7.后期配音和画面严重不符,口型几乎对不上,不够严谨
8.演员和歪果仁交流的时候,歪果仁说外国话,中国演员说中国话 鸡同鸭讲
老婆突然胎动即将临盆,老公无动于衷,还带头和朋友围在一起喊加油,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这不是我胡编乱造的剧情,而是出自电视连续剧《奈何boos要娶我》大结局中的片段。
仅仅看片名很多朋友几乎就可以猜到这部戏大致的剧情走向了:霸道总裁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网络小说改编的言情剧,靠颜值吸引流量的快餐。
在大结局中,一众男女欢聚一堂,女主夏林和男主凌异洲在一群朋友面前尽情撒着狗粮。
突然已经过了预产期的女主夏林身体反应强烈,似乎肚里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夏林疼痛的弯下腰,拉着男主凌异洲大叫:“凌异洲,我要生了。”
凌异洲看到后赶紧扶夏林坐下,然后第一时间兴奋的对着另外一个中年女人说:“奶奶,木木终于要生了,我要当爸爸了!”
女主夏林对着男主娇嗔道:“凌异洲,你笑什么,我快要疼死了。”
这时候旁边一个帅哥算是有点常识,拿个电话打给司机让他把车开过来。
镜头一转,男主凌异洲对着夏林温柔说:“木木,加油!”
然后,奇葩一幕出现了,周围六七个人围着快要生孩子的夏林,都攥着拳头齐声喊:“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这车是没油上不了坡了?光听声音不看画面还以为你们是在给小学生运动会加油呢。
从小看电视剧,一到生孩子环节,最常见的就是经典“保大保小”争论。虽然这种剧情也不科学,但是至少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毕竟对大人小孩来说,分娩过程确实很揪心。
而剧中男主听到妻子感觉快生了,丝毫看不见任何紧张感觉,第一时间先去炫耀,表达当爸爸的兴奋和高兴,关键是你妻子这会还没躺在产房里,给你生孩子,而是在院里,被一群人围着,能不能生,会不会有危险都不清楚,这高兴的也太早了吧。
正常的反应不应该是抓紧联系医生、医院,叫救护车,或者感觉把孕妇放车上带到医院吗?
然而他们怎么做的呢?除了男主傻兮兮炫耀外,一群人围着即将临盆的孕妇加油,实在想不出你们加得什么油,是鼓励她坐着把孩子生出来?还是鼓励她再坚持一会,忍住疼别让孩子这会生出来?
编剧、演员可能没生过孩子,不知道怎么表演一个女人快生孩子时周围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反应,但是导演最起码应该让演员去妇产科真实感受一下氛围吧。
吴京为了拍摄《战狼》那可是实打实把自己扔到特种部队锤炼半年,张国荣拍摄《霸王别姬》,学戏几个月,还有张家辉拍《激战》将自己练成肌肉男,彭于晏拍电影学会了泰拳、潜水、格斗等等诸多技能。
这几个演员直接给大家表演了“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戏码。
狗血至极。
最近看了一部新泰剧《末日之火》,复杂的人物关系,狗血的程度让我大开眼界,姐妹同抢一个男人,伪兄妹恋都不算什么,还上演了女婿看上丈母娘的戏码,只能说泰剧的剧情没有最狗血,只有更狗血。
Or和Wi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在两人年少的时候,因为Or母亲的介入,父亲抛弃了Wi母女,Wi的母亲也因此而病死,小小的的Wi从此产生了怨恨,发誓要向Or报复。长大后的Wi以同样的方式使Or和老公Tharn的婚姻破裂。由于Wi的怀孕,Tharn选择带着收养的儿子Eak与Wi生活,而收养的女儿Fha决定留在妈妈Or的身边陪伴妈妈。
18年过去了,Or一直无法原谅丈夫Tharn和Wi对自己的伤害,因为知道Tharn很关心女儿Fha,她把怨恨都发泄在女儿身上,经常找女儿出气,禁止女儿与Tharn和Eak联系。当Or发现女儿偷偷与爸爸和哥哥联系并发现了哥哥Eak对女儿Fha有超越兄妹的感情时,Or决定让Fha和自己朋友的儿子Ben结婚。而Ben是一个花花公子,第一次遇到Fha时就因为前女友的纠缠强吻了Fha,家道中落的他为了钱答应做上门女婿,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同时看上了自己的未来丈母娘,除了钱之外,还想一石二鸟。
抢走了Or老公的Wi也不好过,虽然报复成功了,但对老公Tharn总是疑神疑鬼,害怕他与前妻Or联系,而对于自己的女儿PP也没有半点关心,经常打骂女儿,使女儿经常离家出走。另一方面,Or也密谋着自己的复仇计划,找人故意接近Wi的女儿PP,想摧毁PP的人生。
《末日之火》暂时播了四集,人物关系虽然复杂,每个人物都各具特点,情节紧凑,爱情线还是挺清晰的,Ben与母女Or和Fha,Eak与妹妹Fha和爸爸好友的女儿,PP和故意接近她的Ron等,剧情虽然很狗血,但还是挺期待后续发展。
(图片源于网络)
恋爱中的男女感情升温时,必来一次摔跤,然后 不经意对吻!《景秀未央》中,有四对恋人都这样!感觉编剧导演真的是黔驴技穷了!导演
『叁』 微电影策划干些什么
写微电影的策划
第一步:明确微电影的目的。
当想要去制作一部微电影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怎么去说服身边的朋友来帮自己完成这件事。因为微电影的制作并不是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念搏宏就可以完成的。明确目标,才能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每一部分工作负责人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工作。
第二步:明确主题。
主题思想是整个微电影的灵魂所在,没有思想的微电影,就跟一杯平淡的开水一样,毫无味道,不能带给人们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响,就一定要有一个专题,并且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将主题完整的体现出来。微电影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明确体现主题所在,将问题毫无保留的反映出来。
第三步:拍摄地点。
事先选择好拍摄地点,能够使拍摄过程更加顺利。一个环境优雅、无嘈杂声的地方,是拍摄的最佳场合。拍摄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一些人较少的时候进行拍摄,拍摄过程和表演的人员都不会受到其他人员的干扰,拍摄的画面不会出现有太多无用的场景,为后期的制作减少了工作量。
第四步:确定负责人。
微电影的策划、拍摄场景、拍摄器材、演员服侍等等,都是整个活动中分工作,每一个工作都必须有专人来负责,才能做到清楚清晰。特别是要确定要主负责人、拍摄人员、导演等重要人物,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有人指导,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感觉。
第五步:制定好活动流程。
流程包含了整个微电影拍摄下来的一系银高列大事杂事琐事,各方各面都必须有一定的流程,对于只是制作一个自己爱好的微电影的团队,某些细小方面的流程可以省略。从微电影的策划到后期制作完成,都必须有完整的时间安排,且一切活动都必须仔册按照时间安排进行,非特殊情况下,决不能拖拉时间,或在任意环节延长时间。
『肆』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用温情暖意的文艺视角展开的生死话题
偶然听过范玮琪为电影《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量身创作同名主题曲之后,才知晓了这样一部特别的记录片。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内心忐忑地找到了影片资源,看完后却有些出乎意料。
影片的开头,是林惠宗在跟女儿谈论太太即将面临的去向问题。
女儿有些犹豫地说:“就不太希望把她放在那里的”
父亲带着疑问:“妈妈有跟你讲说现在是去到哪里了?”
女儿想了想说:“应该是不错的地方吧。”
父亲说:“我想说妈妈很好”
女儿最后开始有些疑虑,而后转为肯定:“应该是吧?是啦。”
是的,母亲即将超脱肉体,去往不错的地方。
父女俩家常聊天式的谈话,看不出太多的沉重、伤感,甚至有些随意,随意到好像在谈论家里的女主人即将去旅行的目的地。
早在十多年前,游泳教练林惠宗和妻子徐玉娥共同签署了遗体捐赠书,妻子2012年病逝以后,林惠宗遵照妻子的遗愿将她的遗体捐赠给台湾辅仁大学医学院做“大体老师”。
遗体送到医学院,要先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储存,条件成熟以后才能用来做解剖败碧。
在储存的这段时间,林惠宗每隔一两个月都要从嘉义驱车250多公里前往台北看望妻子徐玉娥。
即便是在冰冷的存储间,他也总爱隔着储存袋抚摸着妻子的头,一遍又一遍轻柔地喊她“老婆”。给她讲讲家里的琐事:有关儿子女儿、有关自己,以及其他的一些事......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与妻子以这种方式进行对话,也习惯了妻子以“大体”这样的形式存在。
这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它让观众第一次明白了,原来还可以从这样一个视角凝视人生。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有两个版本。
短版影片时长15分钟,2013年获CCDF4最佳国际潜力奖、ASD特别推荐奖,2014年新北市纪录片奖第二名。
2017年3月24日,时长73分钟的长版影片在台湾上映,豆瓣评分8.3。
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想通过解剖课的“大体老师”家属与医学系学生的视角,带领观众凝视死亡,并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影片里发人深省的生命故事让该片曾经入选北美最大的“加拿大国际纪录片影展”(Hot Docs)。
影片让观众一改对叙事性纪录片直白、严肃,甚至冰冷的印象,大量的美学视角和完美构图,以及高饱和度的暖色调,甚至是舒缓空灵的背景音乐,这些元素会让观众在某些时刻有种在看一部台湾风情文艺片的错觉,也能感觉到导演似乎在刻意弱化“生死”这个话题的沉重和死亡带来的伤感。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告别的纪录片,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遗体捐赠的记录片。
其实,都不尽然。
影片拍摄的起源是台湾大爱电视台台庆企划之际,电视台给了几个题目选项,其中之一便是“大体老师的故事”。
原本很多人只是以为大体老师是教解剖昌渣课的“老师”,并不知道“大体老师”其实是躺在那里用自己的身体给学生上课的尸体。
或许是因为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 社会 上愿意死后捐出身体作教学使用的人非常少,所以,在医学院的教学中,大体老师严重匮乏。
陈志汉觉得这个题材很有吸引力,便开始去慈济医学院调查,也找到了采访对象,但后来因为慈济决定自己拍,所以双方合作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陈志汉深入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就此放弃会很可惜,便决定自己继续拍,于是他一家一家医学院打电话询问,最后通过辅仁大学医学院,找到了纪录片中的受访主角林惠宗,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对林先生一家人在遗体捐献这件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人生观都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影片虽然展开的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沉重话题,但却用文艺片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出了尽可能多的“温情”。
影片开头喂食流浪狗的镜头看得出来,林惠宗一定是个有爱心且温暖的人,但太太在世的时候都是太太打理家务照顾孩子,他则因为忙于工作和人情世故而忽略了跟太太的交流,太太去世之后生活突然发生了改变,这时他才察迅举醒悟,原来还有很多话没有对太太讲出来。
两年多的时间,太太的离去给他带来的伤痛,似乎已归于平静,镜头前的他跟朋友谈笑风生,甚至能笑着面对朋友调侃妻子做大体老师这件事情,但特写镜头却暴露了他笑过之后的面部微表情,流露的仍旧是内心的苦涩。
正如女儿林映汝回忆起妈妈时说的: 她离开后有个很大的冲击,就是必须去习惯没有她的生活,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一直是这么好的被照顾着,她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些事了。
因为母亲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没人难过。直到把遗体送去辅大医学院后,生活归于平静,家里少了个人,突然觉得失魂落魄,才发现原来有好多话,没来得及向妈妈说。
因为整个流程没有完成而迟迟未举行的葬礼,让家人感觉好像有件事情一直没有完成,而林惠宗却似乎暂时适应了目前的生活状态。
女儿对父亲有些怨怼,所以对父亲的许多做法都不是很领情。她跟弟弟和父亲一家三口人平时在家的状态让外人看起来也有些不可思议,平时从不在一起吃饭,在一个屋檐下各忙各的,也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
女儿有事跟父亲商量,居然会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
但随著母亲遗体的储存期过后,大体老师即将在解剖课的启用,林惠宗一家开始思考生命的终点到底在哪里?“活著”又代表什麼意义?林太太的离开和即将成为大体老师这一系列的问题,竟促成了缓和父女关系的契机。
台湾辅仁大学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宗座大学,直属梵蒂冈教廷教育部。
这所大学特有的天主教教会背景,使得“大体老师”捐赠这件事变得更加神圣,整个流程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天主教的仪式,让观众通过镜头感知到了医学院的这些受益群体对此事的虔诚和对生命的尊重。
台湾民众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信奉佛教,而中元节祭祀在台湾非常隆重,医学院的教会人员会在中元节这天为大体老师和一些死去的动物做祈祷。
他们说:“ 这是我们觉得可以用我们的信仰跟一般人的一些想法做融合的部分 ”。
所以,镜头里会看到教会人员和普通信徒带着十字架唱着圣歌,桌面上同时摆着带有耶稣像的十字架和传统佛教供奉的贡品,旁边甚至还有正在燃烧的香烛,这种镜头看起来竟然毫无违和感。
同样,“大体老师”解剖之前的隆重仪式,也是在天主教的仪式氛围下完成了焚香祭拜的整个过程。
天主教的教义,其实质就是“自我牺牲、奉献,让人类摆脱苦难和罪恶达到永生”这样一种“大爱”。而“大体老师”所完成的,正是符合天主教教义的这样一种“大爱”
这种东西方文化信仰的碰撞却在“大爱”中完成了融合统一。
“大体老师”在解剖之前需要有一个很隆重的仪式,所以很早之前解剖老师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解剖课前的思想教育和辅导,她教学生应该怎样去跟“大体老师”家属沟通,以便了解家属的心路历程,还有就是了解“大体老师”生前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奉献。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你要解剖的并不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是贡献出自己的遗体给他们当教具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而让学生认知生命的价值,否则,即便是上了解剖台,也会“跟切菜市场的猪肉没什么分别”。
这就是陈志汉拍摄这部电影之初的思考:“人一般都是活著才能对这世界有点贡献,但大体老师死了才开始发挥影响力,这很奇妙。而这些医学院学生并不认识大体老师,但是按规定,上解剖课前的暑假,学生必须去拜访大体老师的家庭,所以当大体老师变成你所认识的人的家人后,你会用什麼心态去看他?这刚好符合了我对医病关系的思考。”
于是,教育的意义从对知识的追求,变成对生命的敬畏,解剖刀下的“大体老师”不再只是冰冷的尸体,而是一位认识的朋友或者是朋友家的亲人,这刺激了学生对未来工作中“医患关系”的思考。
作为除了医学院的学生以外离大体老师最近的人,深入医学院的解剖课拍摄,对拍摄人员来说更是一次冲击性极高的生命教育,拍摄的时候他们发现解剖室的角落有个柜子放满各种工具,有电钻,锯子,铁鎚.......
“没真的看到,你很难相信五六个年轻人用尽力气,才能锯开一颗头盖骨,他们必须很很用力地去把身体切开,看起来好像 汽车 修理工”。
“站在解剖台旁边,最大的震撼是看到一个死人,躺在解剖台上很脆弱地接受很多人的摆布”,他们由衷感叹:“原来生命到最后也只能这样,但这已经是这具遗体所能发挥的极限影响力了。”
拍完这部影片,陈志汉的生命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坦言:“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会想,生命再苦也不过如此,轻松的时刻则会想,生命如何才能过得更深刻?”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充分体现。
没有什么经典画面,也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镜头,这部片子只是跟着林惠宗的家人一起经历了一件事。但是,大量的细节却支撑起了整部电影。
关于片名: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的片名,是陈志汉夏天去辅仁大学医学院调查的时候,医学系的解剖课在每周一下午,每次他经过医学院前的中美堂,都能看到有大片阳光洒落下的整个校园,笼罩在一种恬静的氛围中,那种感觉就跟解剖课课堂气氛差不多,当时他感觉很棒,所以后来给这部电影取名为《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
而英文名似乎更贴切,《The Silent Teacher》,翻译为中文——无语良师。
关于语言:
台湾话听起来节奏缓慢且有种与世无争的软糯感,间或掺杂一些闽南方言,包括林惠宗,包括林玉汝,包括医学院的解剖课老师和学生,给观众感觉是面对面的那个人在用Ta的经历为你细细道来,讲述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即便是跟“死”有关的话题,整部片子却听不到任何 “死”“去世”“离世”这样的字眼,而是用佛教用语“往生”替代了直白的“死亡”。
似乎迂回地缓解了“死”带来的压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来生”的向往。
关于蒙太奇、特写镜头:
带着中式传统元素的庆典镜头,包括焚香、贡品、与混合其中的天主教的各种元素和仪式。
野草摇曳的外景,鸟儿飞过的黄昏,车窗玻璃上的雨水、海边瓦蓝的天……
这些穿插在整个故事中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岁月静好,仿佛时间在慢慢流淌,在某一时刻恍然忘记了故事本身的忧伤。
电影中的蒙太奇总能通过镜头的快切,引发观众无限遐想,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林太太遗体即将被解剖的前一天,一向乐观诙谐的林惠宗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与他的眼泪相呼应的,是特写镜头下太太遗体储存袋中的水珠,引起观众情绪上的无限共鸣。
“大体老师”解剖完成后,纱布包裹好的遗体上茕茕孑立的线头飘忽在虚化的背景前,不免让观众对“大体老师”的宿命生出一丝悲凉感。
关于人物:
影片对人物的细节处理也是表达 情感 的重要元素。
比如,林惠宗在KTV跟朋友唱的那首歌的歌词:“爱人啊,我是真的爱你,求苍天帮助我们早日团圆”唱得情真意切,完全是林惠宗内心的真实写照。
片中有一个徐玉娥在大体解剖桌上顶视角度的面部镜头,可以看到脸部有些塌陷,皮肤已经呈灰暗色了,那种“面如死灰”的真实感,让人不由的感觉心底有一丝震颤。
正如导演自己拍这个镜头的初衷: 你很难直视一个人这样被肢解,我知道她最后连脸都会被解剖掉,所以我想留住她最后一次完整的样子,因为我采访她的家人好久了,听说了好多她的故事,虽然没跟她讲过话,仿佛就当她是朋友。所以,我唯一所能为她做的事,就是把他的容颜完整地保存在影片中 。
大体解剖过程中,解剖室内曾爆发出一阵学生们的哄笑声,很多人觉得是导演故意而为之,让观众不由得对此产生了一些疑问:一方面认为有可能是体现了一部分人对解剖这件事有些不太严肃的态度,另外一个反向角度认为,在解剖人体这种压抑的工作下,学生们更需要一些情绪上的调剂,并不是一定要时刻保持严肃到底的态度。
没有多少人能够短时间内从亲人离世这件事情中很快走出来,照样每天风和日丽。
而能把亲人的遗体捐献出来做“大体老师”这件事,即便这是已故亲人的遗愿,即便已经在同意书上签了字,但在面临亲人的遗体即将做“大体老师”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会反悔。
因为不舍,因为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就连片中的解剖课老师,面对镜头也坦然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父亲生前跟她提出要去她学院里做“大体老师”的打算,她对父亲说:“ 我没办法,你女儿没有那么伟大 ”,“ 我当老师那么久,看到大体老师还是会难过,如果父亲你要成为我教的学生底下的大体老师,我还是会touch到(接触到),所以我没办法接受。 ”
母亲跟她提同样的话题时,她也是尽量回避。
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残酷,基本每个人都过不了心里那道坎,亲人已经离去,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不能一边过日子,一边想着自己曾经把亲人的遗体送到医学院的解剖桌上一刀一刀被切得面目全非。
在谈到自己家人的时候,陈志汉说:“ 我发现我也不行!这才了解到,人没有真正面对死亡时,真的很难放下,所以我拍林惠宗先生时,很担心他和他的家人是否真的放下了 。”
2017年,有一部同样题材的短片《大体老师》。
15分钟的片子,说的是上海嘉定区一户寻常人家老母亲得了重病,打算在自己死后将遗体捐赠出去,大儿子认为要尊重老母亲的愿望,二儿子则不同意,女儿是医生,在两难中周旋。志愿者带着协议来了几次,又走了几次,最后怎样解决的片中没有明确,但答案或许在外孙女跟母亲的对话里:“外婆好有勇气”。不管子女多大,老母亲仍旧替自己做了一回主,为自己的身体做了最后的处置。
新冠疫情中的武汉,很多网友关心的阿念姑娘的外婆也离开了,阿念的妈妈在外婆去世以后成为了第一个捐赠患者遗体的家属,正是因为有了这第一个,才有了后面的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4月5日,火神山医院一共有28位遗体捐赠者。这些捐赠者,因为自己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不愿再有人跟他们一样。
阿念曾说,捐赠后,她的妈妈内心也是愧疚、痛苦与欣慰交织着。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无私的大体老师和他们的家人,以及医学研究人员,才让许多病例的猜测得到证实,让人工肺的使用得以提前,让插管的技巧和方法得以改进。正是这样,才有了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从而让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最有效的控制。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愿意遵从亲属遗愿为其捐赠遗体或器官的网友只有56.29%,有41.2%的网友认为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是阻碍人们捐赠遗体或器官的主要原因。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才促成了陈志汉当时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我想借由这部片来谈论什么才是真正的【 活着 】?有呼吸、有心跳、有脉搏的一个生命体,是不是就是真的活着呢?
生命的延续不是靠呼吸与血液,而是精神与影响。
医生是否应该感谢病人给他的经验,而病人是否要感谢医生对 社会 的贡献呢?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议题,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手足无措的。
我也想要观众可以在自己还很理性的这段期间,好好去思考自己身体的使用权,也告诉身边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
《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它能让人重新思考:究竟该如何看待“生”,又该怎样理解“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