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僵尸叔叔里面的祖师爷是谁
应该是钟馗!从力量和打斗来看只有钟馗有这个可能性,电影里画的镇尸符正是钟馗得道之时所画!而且钟馗号称大将军,是专捉鬼怪、僵尸、妖怪的!所以说打斗和方式上来看应该是钟馗,如果说是三茅真君至少供奉的应该是三个人,你请祖师爷就不能是请一个人了!太上老君是天尊是天神不是凡人所生,所以不能作为祖师爷拜!张天师、三茅真君、还有钟馗这都是人后来成神、成仙的、所以说如果你问电影里祖师爷是谁,估计就是张天师或者钟馗,个人觉得钟馗的可能性大一些,当然张天师也是武艺高强,并且是总领天下道教的正一教主!但是究竟电影里的祖师爷是谁,由于没有画像那上面只是画了一个太极而且电影里也没交代所以不好妄言!说出这些仅供参考!希望采纳答案谢谢!
2. 常州市扬中市有电影院吗有几家啊,在什么位置啊。
1.扬中市西来桥镇影剧院(西来桥镇)
2.扬中市长旺影剧院(长旺镇)
3.扬中市佳乐录像放映室(三茅镇建设路5号)
4.扬中市新坝影剧院(新坝镇陆节桥东)
5.扬中市影剧院(城江洲西路六十七号)
6.扬中市三跃影剧院(三跃镇)
7.扬中市五环实业总公司五环录像厅(三茅镇江洲西路137号)
8.扬中市新坝影剧院招待所(新坝镇东)
9.扬中市联合镇影剧院(联合镇)
10.扬中市兴隆影剧院(兴隆镇)
11.扬中市影剧院一品大酒楼(江洲西路89号)
12.江苏省扬中市丰裕影剧院(丰裕镇)
13.江苏省扬中市丰裕影剧院(丰裕镇)
14.扬中市影剧院(三茅镇江洲西路87号)
15.扬中市永胜影剧院(永胜镇)
在下《执著的真爱》,希望可以帮到你!
3. 元日这首诗绘治了古人过年时的活动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当今世人称之为春节。古时元日又称“岁日”“上日”“正朝”等。那么,古人在这一天会干些什么呢?他们怎样庆祝这个一年一度的假期?诗词中的元日为您揭晓答案。
[清]徐扬《万事如意立轴》
插桃枝、立桃人、挂桃符,驱邪避凶
桃符,又称“仙木”,战国时是削桃木为人的桃梗,六朝时是插在门两侧的桃板,隋唐称其为桃符。五代前的桃符,往往是在桃木板上绘郁垒和神荼的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后蜀后主孟昶做了创新,要求人们在桃符上题写祝福的话,“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从此,桃符在驱邪镇鬼的同时,添加了祈福的功能。宋朝时,桃符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5记载,宋人将桃木薄板削至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板的上部绘上狻猊、白泽之类神话中的瑞兽,下面左写绘郁垒,右写绘神荼,有的还会写春词或祝祷的话。可见,宋时的桃符承载着今天年画(求祥瑞)、门神(避祸事)和春联(贺新春)的三重功能。此时,还出现了以纸张代替桃木板的现象,称为“春贴纸”。明太祖将题写联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春联。陈云瞻《簪云楼杂话》:“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今天脍炙人口的联语“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出自明人林大钦之手。
放爆竹、做炮仗、燃鞭炮,恭贺新春
“爆竹声飞”,自古及今,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贺新春的习俗。
唐前,人们用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为的是“避山臊恶鬼”。据东方朔《神异经》载,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脸猴身的怪物,身材高大,丈有余,不怕人,但人被它攻击之后会生一场忽冷忽热的大病。好在山臊惧怕爆竹的声响,故以爆竹驱逐之。唐以后,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发出的声响更大,产生的烟雾也更浓烈,称为“爆竿”。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自宋代始,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为使响声连贯,人们将多个小爆竹串联起来,引燃后,毕毕剥剥,连续爆响,是为“编炮”或“鞭炮”。宋时的爆竹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品种不下百余种,连响、双响、单响、二踢脚,不胜枚举,且质量上乘,《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清]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时的爆竹文化仍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谩儿戏”。同时也因声响大,能为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是狂欢的声音,是新年的味道。
元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争插新桃换旧符。
这首七绝清新晓畅,简易的几笔勾勒出元日的热闹、喜庆。人们在欢乐的爆竹声中除旧岁、迎新岁,暖暖的东风吹进院落,带来春的消息。太阳初升,破除黑暗,洒下万丈光芒,千家万户都沐浴在阳光里,举国上下也欣欣然,争先恐后地将新的桃符换上,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整首诗就像是一个贺岁微电影的剪辑,精确地捕捉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且都是新年节庆文化符号中的典型。全诗无一字体现“欢乐”之意,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喜悦。这喜悦来自新春场景,也来自诗人的内心。诗人的另一身份是政治家,故而此诗又别有深意。细读整首诗,有一个核心意念就是“变”,有时间的变,有风向的变,有昼夜的变,有事物的变。恰值新政初行,诗人借元日的万象更新喻国家破旧立新。诗人踌躇满志,内心希冀革除时弊、变法畅行,像迎接新年一样,迎接一个崭新、政通人和的时代。
满
庭
芳
元
赵长卿
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这首词对儒生来说颇为励志。上片爆竹声声、推杯换盏、歌舞升平,词人寥寥几笔勾勒出节日的喜庆。而这喜庆的情绪在一个“催”字后戛然而止,“催”可以是“催促”,也可以是“催逼”,春天不是自然而然、款款而来的,春节已过,而春天还远。元日里,年近半百之人最易叹老,似乎这是人生的一个节点。《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有一义,即为年老。词人感叹人生百年,已迫近一半,说明此时的他应是个中年人。词人惊讶地发现青春倏忽而逝,双鬓已添白发,而自己仍失意潦倒,功名未成,落寞的内心与喧闹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词人满怀新年愿景。人生本过客,何必苦苦追求仕途,为碌碌功名羁绊?通经好学、读书万卷本就让人着迷,更何况壮志未酬?尾句词人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可见其对前途充满信心。赵长卿之词以文辞通俗而著名,通读整首词,词人仿佛与读者相向而坐,时而低语,时而激昂,娓娓地说着新年的心事与心愿。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的元日: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的隆盛时代,统治者深知民意民风对治国的重要,遂将制定礼仪制度、导引民情风俗纳入朝纲。从《贞观礼》《显庆礼》到完备的《大唐开元礼》,都对朝堂内外的节日礼俗做了规定,“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元日前后是法定假日,朝中官吏均有七天假期。假日期间,宫中会举行隆重的贺岁仪式,皇帝、官员、民众集体狂欢,辞旧迎新。
元日凌晨,东方未曙,百官早已身着朝服纷纷入朝,皇帝、皇太子、皇后和太后要在这一天接受大臣、命妇的朝贺。贺岁庆典随着破晓的微光正式拉开,“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唐太宗《正日临朝》)。
元
仗
张祜
文武千官岁仗兵,
万方同轨奏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
丹凤门开白日明。
这首诗描述的是唐玄宗元日坐含元殿,举国贺岁的场景。整首诗时空交纬,有空间上的拓展,从内宫到市井;有时间上的延伸,尾句一个“开”字带出东方既明,万丈光芒喷薄而出的画面感。诗中善用数字,由首句的“千”、句二的“万”,道出了朝堂人才济济、四海晏清的开元盛世;句三的“一”,则将诗歌的气氛推至肃穆。张祜擅作宫体诗,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称其“千首诗轻万户侯”。
岁
作
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
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
手把屠苏让少年。
此诗为顾况晚年作品,其晚年诗中常以“悲翁”自称。历经仕途的落拓,而今寂寞归隐,又恰逢岁序更替、老之将至,难免生出蹉跎之感。这种对身添一岁、年华老去的悲伤情绪在时令节日尤为强烈,正如刘勰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首句“不觉”道出了诗人对衰老的猝不及防与不情愿;句二“几人全”的悲叹,来自于迫促焦虑的生死之思;句三一个“羞”字说明生老是自然法则,一切企图颠覆自然法则的事终将徒劳;尾句情绪一转,有一种悲伤面对后的随遇而安,但“让少年”的达观中也流露出些许无奈。此诗叹惋人生,情真意切,极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宋代的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宋时城市经济相当发达,城市结构突破了唐代长安“坊市”格局的束缚,居民区与商业区均为开放式,商业空前繁荣。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的觉醒,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接触、互动,正统、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突破等级观念,化“雅”从“俗”,用于消遣娱乐的民间文化渐为主流文化认可,从“俗”入“雅”,包括一些原本肃穆的、充满宗教神秘意味的礼仪活动,也逐渐向功能化、娱乐化的方向转变。
[宋]苏汉臣《货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的元日礼俗承接前朝,傩祭、守岁、放爆竹、挂桃符、元日大典、饮酒聚宴,如此种种。但新时代赋予了节日新的意义。如宋代民间驱傩仪式形式更加简化,常由三五人组成一队进行表演,演变成为民间称为“打野胡”“打夜胡(狐)”“打野云”等卖艺者乞钱谋生的手段,而傩戏面具也已成为市井流通、供民众玩乐的商品。
鹧
鸪
天
丁
巳
元
姜夔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创作这首词时,词人年逾五十。漂泊半生,新年伊始,难免生出对居家生活的渴望。上片有颜色,有声音,有酒香、人影,有贺岁的祝福、破晓的钟声,有初升的太阳,喜庆安详。词中“隔篱”“钟动”,道出了屋内的安静,词人坐在西窗旁,慨叹双鬓添白,不觉间又是新的一年。词的下片描述了词人的新年愿景。慵懒、迟缓、悠闲,皆说明词人年岁已高,已为垂老之身。故而,一切节奏慢下来,与友人交、与花为伴,儿女承欢膝下,看着他们读书写字慢慢长大,岁月静好,深居简出,恬淡生活。“娇儿”一句妙趣横生、诙谐情味,与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异曲同工。
瑞
鹤
芳
元
朝
回
史浩
霁光春未晓。拥绛蜡攒星,霜蹄轻袅。皇居耸云杪。霭祥烟瑞气,青葱缭绕。金门羽葆。听胪唱、千官并到。庆三朝、雉扇开时,拜舞仰瞻天表。荣耀。万方图籍,四裔明王,赆珍宝。椒盘颂好。称寿斝,祝难老。更传宣锡坐,钧天妙乐,声遏行云缥缈。逗归来、酒晕生霞,此恩怎报。
这首词当为绍兴年间所作。词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元日朝廷朝会、天子受朝贺的宏大场面。按史书记载,高宗南逃至临安,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因此,偏安一隅的皇朝有如此壮观的庆典活动不足为奇。词的下片赞颂皇帝的丰功与荣耀。四海归心,外夷宾服,朝堂上一片节日欢庆。临到归来时,人已似醉微醺,试问该如何报答圣恩?毋庸讳言,这首词为没落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作,结合词人生平或许可以理解其中滋味。词人出生于北宋没落的时代,皇帝沉湎于艺术,政治昏庸,战事四起,内外交困。加之史父早亡,家境日处贫困,作为长子长孙,年少的词人便背负起家庭的重任。词人坚韧不拔、勤奋好学,三十九岁进士及第,入仕途,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词末“此恩怎报”顺着前文的颂丰功,“祝难老”似是一句对皇帝的恭维客套话,却真真正正地道出了词人勉力为政的忧国之心。
(本文摘自陈树千著《节日里的诗歌盛宴》,有删改)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4. 镇江市扬中市有电影院吗,放映新片吗,有几家啊,在什么位置啊
有的啊 三茅有,新坝也有~ 还有几个乡下的电影院(太破了!建议别去)
三茅的经常放电影,新的老的就要看情况了。但人不是很多啦
新坝的虽然是新建的,但实在是有点伤风败俗··(建议晚上不要去,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不过,新坝隔几天应该就有电影看的。
最好都要提前去问问。
三茅影剧院在前进中路,就是邮电局对面。打个出租车就到了,很便宜的~
新坝影剧院在新坝派出所旁边,也就是新坝大桥下去都到了。打个出租车就行,呵呵~~
放心吧,扬中很小的。不会迷路的~~而且出租车又那么多
最后,祝你扬中之行愉快!!!!
5. 什么事茅山道长
电视剧之类的
6. 林正英电影问题
张三丰啊
你去看看僵尸道长这部电视剧就晓得了。
超酷 的
林师傅我偶像
7. 求远古时代的神怪。妖精。魔。。
建议看山海经= =
传说:九大上古神兽,都乃龙之九子!
1.赑屃: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2.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3.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4.椒图:形似螺蚌,性孤僻,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因而人们常将其衔环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取其紧闭之意。
5.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6.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7.饕餮:形似狼,好饮食。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8.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9.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8. 天帝和玉皇大帝不是一个神仙
天帝一般指玉皇大帝。广义讲天帝应该是包括所有天的帝王,不过现实中主要是欲界四天王天以及仞利天的天人管理下界事务。再往上的各层天的天帝由于福报更大,所以无需在这方面劳心费力。而仞利天主即为玉皇大帝,所以说天帝一般指玉皇大帝。
9. 什么叫洋泾浜英文
上海延安东路多层高架路
简直是当年“洋泾浜”的复活
缓缓地汇入黄浦江
洋泾浜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后被填没筑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浜”是小河沟的意思。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上·城邑》:“观於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明代李翊《俗呼小录》:“绝潢断港谓之浜。”清代魏源《东南七郡水利略叙》:“三江导尾水之去,江所不能遽泄者,则亚而为浦……泾、浜、溇。”茅盾《大旱》:“港或浜什么的都干到只剩中心里一泓水。”
“泾”,本意专指泾水。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说文》:“雍州其川,泾汭。”《周礼·职方氏》:“泾以渭浊”。成语如:泾渭分明。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在会合处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泾”在吴方言中泛指沟渠(ir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叶圣陶《一课》:“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
“洋”字与所在地段为外国租界有关。
从“洋泾浜”3个字的本义来看,3个字都是通名,而无专名,所以可以断定,原来应是一条无名小河,成为英国、法国租界的界河之后,才有了“洋泾浜”的名称。
1983年的上海延安东路
上海洋泾浜出黄浦江的河口(今延安东路外滩),在租界时期,这一带是外轮经常停靠的码头。外国商人与码头搬运工人之间的接触交流需要,促使一些中国工人学习了少量英语词汇,以应付沟通的需要。这种情况,在上海租界渐成风气,于是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英语:使用英语词汇,以汉语语法为主,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没有性、数、格等变化。这种混杂的英语,被成为“洋泾浜英语”,也简称“洋泾浜”。
范敬宜先生说到过几个“洋泾浜”例子,较能说明洋泾浜英语的状况:
例一:租界内的外国主人回家,见玻璃窗打碎了,问中国仆人缘故,仆人很流利地用“洋泾浜”回答:“inside吱吱吱,outside喵喵喵,glass克郎当!”洋主人一听,哦,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例二:洋行老板让中国司机到大光明电影院买电影票,司机空手而归,说:“Man-mountain-man-sea,today-no-see,tomorrow-see,tomorrow-see,same-see(人山人海,今天不看了,明天看吧——明天看,一样看)。”
这些自造的临时用的“洋泾浜英语”外国人都是听得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