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桃花源记》读后感200至300字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㈡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㈢ 动画《桃花源记》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桃花源记》影片融汇了木偶、皮影、剪纸、水墨画等诸多中国风元素,将一个被大众熟知的传统故事演绎的美仑美奂。
短片用了15分钟的时间,将安乐美好的桃花源和残酷的现实世界做了黑白分明的对比。从残酷的现实切入,以渔夫和陶渊明苦寻桃花源不得而结局,强烈的对比,让人心里感触更加深刻。渔夫的桃花源,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被剥削压迫的百姓绝望无助中勾画出来的一个梦,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影片的结局里,一片萧索中,渔夫用从桃花源里带出来的那颗桃核种下的桃树落红缤纷,仿佛是绝望中的希望,黑暗里的光明。
(3)桃花源记微电影观后感300字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由陈明执导,于2006年上映。本美术片取材于陶渊明笔下家喻户晓的同名故事,在3D技术平台上巧妙运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水墨、剪纸、皮影等。
讲述了东晋年间,以捕鱼为生的武陵渔人无意间闯入一片世外桃源,较比外面喧哗、残暴的复杂世相,那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单纯日子,他从这些朴实的村民身上,得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但这片美景恍若梦境,可遇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