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北大荒价值观
北大荒,通常泛指东北原始荒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卷十七):“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大荒”,据辞海解释为:最荒远之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所说的“大荒”,显然是指北部的“大荒”。“东北海之外”的“大荒”,又明确是指东北地区的“大荒”。那么“北大荒”究竟是指东北地区的“大荒”之北,还是就是北部“大荒”即泛指东北荒原呢?窃以为,应是指东北荒原的北部地区。理由是:秦汉时期的东北南部,即辽河以南,一般归幽州所辖,或属幽州周边地带,较近岁貊族所居,而肃慎居住在长白山以北地区,即占有黑龙江中下游向东直至日本海沿岸中原,且经济文化较北部发达。以第二松花江两岸至东和向西到大曲折处的松嫩平原,为当时的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对古代东北民族居住迁徙的研究,确切地说:“北”大荒所指的区域,广义指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大曲折处以北包括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中下游以东至日本海沿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区域。 一九四六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经过六十年北大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拥有114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65.8万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个市74个县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就在这块被人们称作“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孕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灿烂之花—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文化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历史层面,二是现当代层面。所谓历史层面,当是指有文字记载时算起,到清代止。所谓现当代层面,应是从民国,尤其是从1946年开发始至今。 北大荒文化的基本构成,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由军旅文化,知青文化,齐鲁文化和黑土文化组成。军旅文化与知青文化显然属当代文化,但也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主要是清末民国初的山东移民闯关东文化,和五九年山东支边青年带去的齐鲁文化的结合。当时东北三千万人口有二千万是山东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区的移民及文化。黑土文化其主要应是历史民族主要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同时亦受到军旅与知青及齐鲁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可以这样说,北大荒文化是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有其独特色彩的地域文化。
[编辑本段]北大荒文化的基本构成
军旅文化
随着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部队转业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带来了北大荒军旅文化的繁荣发展。其中涌现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林予、郑加真、晁楣等,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如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小说《雁飞塞北》、《江畔朝阳》及北大荒版画等。但是这些昔日的先进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和环境的反映。而如何艺术地反映北大荒当年转业官兵及其传承者改革开放三十年及建设现代大农业的变化发展历程,就显得乏力。近年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也仅是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北大荒六十年》等作品。更谈不上出现像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老兵新传》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六十年来,转业官兵中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水稻之父徐一戎等,都缺乏艺术的反映和重力的宣传,致使随着岁月的流逝,转业官兵中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例,没有转化为应有的先进文化,而逐渐淡化,渐行渐远,淡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作为最早博得“北大荒流派”美称的北大荒版画,理应作为北大荒文化的品牌推出,加以重力组合使之产生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而这方面的工作也明显不足。
知青文化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大批军队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形成了北大荒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话,那么六、七十年代四、五十万城市知青移民北大荒,无疑使北大荒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尽管“文革”的灾难给知青上山下乡抹上了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但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大批知青移民北大荒,客观上给北大荒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的又一轮新的发展。人们通常认为的知青给北大荒带来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用今天的眼光判断和审视,应是一种文化对流运动。北大荒因知青而注入了城市的文明元素,增强北大荒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垦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或改变了北大荒的生存状况和质量,反过来,知青把北大荒的黑土文化带到了城市,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内涵和素养。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城市文明与边疆文化的融合,无疑是广大知青南北对流的结果。 从黑土地走出的一批知青作家、画家、企业家、学者、科学家,他们为北大荒,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相应的灿烂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如梁晓声、张抗抗、濮存昕,敬一丹、姜昆、沈嘉蔚、李斌等的作品产生了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他们对丰富北大荒文化,提升北大荒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留在北大荒,是游移于北大荒之外的,是分散的,未经整合的,散漫自由的知青文化。必须要加以有力的整理和聚合,使之形成为知青文化力,产生文化核变,从而转化为北大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体现北大荒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先进文化力。
齐鲁文化
主要是清末民国初的山东移民闯关东文化,和五九年山东支边青年带去的齐鲁文化的结合。当时东北三千万人口有二千万是山东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区的移民及文化。
黑土文化
六十年的垦荒历史,产生了灿烂的军旅文化和知青文化。而军旅文化与知青文化,都是深深地植根于北大荒的黑土上。随着山东移民渐渐融入北大荒本土人口及转业官兵的移民之中,齐鲁文化亦随之与其他三种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随着转业官兵的渐渐老去和城市知青的返城,北大荒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的建设责无旁贷地落在传承者北大荒第三代的身上。所谓黑土文化,具有当代与传统的意义。当代的黑土文化,是垦区六十多年来军旅文化和知青文化及齐鲁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这种文化与现代大农业的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产生的文化力明显要高于和优于其他地区的黑土文化。但是,就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言,明显弱于垦区以外地区。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六十年的北大荒开发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是宝贵的,但其文化厚度,其底蕴是不够的,必须从黑土文化的历史层面进行挖掘。文化如果断层了,被割裂了,这种文化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
黑土文化的历史
古代东北民族三大族系:东胡、岁貊和肃慎。他们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极大部分发生在北大荒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发祥于牡丹江流域的肃慎族是满族的先祖,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金元明时称女真,清朝时称满族。这个民族是东北唯一最完整一脉相承的具有悠久民族传统和历史的伟大民族。 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之间与中原的联系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强大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北大荒文化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由此积淀而凝聚成的北大荒精神更是成了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其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北大荒文化的内核,而且更应该通过对北大荒文化力的创造,蓄养和发展,通过对其历史层面的深层次的挖掘、研究来加以提升和充实。
⑵ 歌唱北大荒的电影都有哪些
只知道有部很老的电视剧 《年轮》有说到北大荒开荒的 它的主题歌里有这么一段歌词:别让我回头望,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⑶ 老兵新传的电影剧情
1948年老战转业,他听说国家要在北大荒建设农场,就积极要求派自己到北大荒开荒建农场,上级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老战带着通讯员小冬子和周清和,三人来到渺无人烟的北大荒。
看着这块未被开垦的肥沃的黑土地,老战脑海里规划着农场宏伟的蓝图,心中充满了豪情。他们在一个残破的碉堡里,建立起北大荒第一农场筹备处。
老战动员了一批失业的汽车工人到这里开拖拉机,上级又派来了农学家赵松筠担任农场的副场长。老战提出要在农场开垦土地一万亩种植小麦,但赵松筠却循规蹈矩地要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办事,提出要将开垦出来的土地先休耕一年。老战为了尽快生产出前线急需的粮食,坚持下了种。大规模的耕种在田间开展起来了,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人们紧张而愉快地劳动着。
但新生的红色政权不时受到敌人的破坏,一天深夜,残留的国民党匪徒袭击了附近的村庄,抢走了老百姓的粮食。老战闻信,立即带领着武装的农场工人和部队,前往援救。他们赶走了敌人,为老百姓夺回了粮食。农场干部的行动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农场的麦子成熟了,现有的收割机不够用,临时购买又有许多困难。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乡亲们在干部的带领下赶来了。他们与农场职工共同劳动,一起收割麦子,丰收的粮食堆满了场院。
丰收了,年轻人的爱情也在北大荒播下了种子,许多年轻人在北大荒结婚成家立业。这时,老战接到上级领导委派给他的新任务,准备到更远的地方去开发荒地,建立新的农场。人们依依不舍地围拢着他,为他送行。老战告诉大家,要热爱这块我们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更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也要热爱这块土地。
⑷ 寻找有关北大荒的电影。
北大荒是特指黑龙江地区的。张艺谋没拍过这种题材。早年有一部电影《老兵新传》是关于开发北大荒的。
⑸ 谁有北大荒人(1961)崔嵬,陈怀皑导演的在线免费高清播放视频
《北大荒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张平/崔嵬/于绍康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61该片讲述了转业军人高建民奉命率领一批复员军人在北大荒雁窝岛建立农场,被任命为农场党委书记。十八年前,高建民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斗争。他到岛上后,遇见了当年牺牲的老战友黄永和的父亲老猎人黄老清,以及曾被高建民救护过的小姑娘黄燕子。在规划垦荒计划时,农场副场长纪庆山凭老经验认为雁窝岛并不具备建立农场的条件,主张先修路后进岛,只能慢慢来。高建民认为事在人为,不能等待有了条件才建农场,他在黄老清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把建设农场的急需物资和农业机械及时运到岛上,成功地建起一座新的农场,播种了第一批农作物,并获得了大丰收。
⑹ 电影《腊月雪》故事情节是什么
资料:影片《腊月雪》剧情介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12:10 新浪娱乐 男主人公李晓安是当年一名北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女主人公秀娥则是北大荒当地某村一个可爱的姑娘。 当年,李晓安与三名男知青和一名女知青到北大荒大王村插队落户,他与秀娥很快双双坠入情网,这让女知青杨岚伤心不已。因为杨岚是依赖李晓安才跟他来到北大荒的,感情失落的杨岚后来调到公社当起了卫生员。 另外三名男知青,其实也都很喜欢秀娥。秀娥对他们也经常给予关心和照顾。当年的秀娥美丽、真诚,对知识青年极富爱心。 但友情要让步于爱情。当李晓安宣布自己与秀娥真心相爱后,他和另外三名男知青之间非但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反而更亲密了。与此同时,三名男知青不约而同的担任起城市知青和北大荒姑娘之间的爱情守护者来。 秀娥的父母却另有所虑,他们担心李晓安总有一天将返城,最后会把自己的女儿甩了,使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于是趁知青们到矿上务工,逼秀娥嫁给了别人…… 秀娥在入洞房前却精神失常了,男方和她离了婚…… 此时的秀娥,人生陷入无可救药之境。 然而李晓安并未嫌弃她,毅然决然地和她结了婚。李晓安认为,真爱能够使秀娥也使自己获得人人都希望的婚姻幸福。 知青大返城后,李晓安又在北大荒生活了八年;他和秀娥也有了一个儿子。秀娥在他的爱护之下,病情一天比一天稳定…… 李晓安是独生子,父亲早已去世,城市只有老母亲一人了。李晓安的老母亲谎报病情,将儿子哄骗回了城市…… 天下母亲都是心疼儿子的。 母亲劝李晓安与秀娥离婚,或将秀娥送入精神病院,重新开始自己的城市人生。 李晓安不能接受母亲的劝说,他反复向母亲强调,自己对于秀娥不是出于什么同情,而是出于爱。 母亲当然不能理解爱是可以像儿子和秀娥这样的。 当年的知青伙伴们,又一如既往地担任着李晓安和秀娥在城市里那一种别样的夫妻之爱的守护者。 最终,母亲不但接受了秀娥这一个儿媳妇,而且看到了秀娥心地的善良…… 又是十几年过去了,今天李晓安和秀娥仍不舍不弃地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儿子也在国外读博士了。当年的知青伙伴们,是他们在城市里最亲的亲人。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但他们都已人过中年,快老了。 未变的是他们之间温暖的关系,那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仁、义、爱、信…
⑺ 求一个老电影名字:知青下乡的,地点北大荒!只记得出现粮食不足,男二号出去求援,结果被发现被狼吃掉了
故事都是梁晓声小说集《今夜有暴风雪》里面的
楼主说的应该就是同名电影吧
⑻ 北大荒电视剧
《兵团岁月》《知青》《返城年代》《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北大荒》以上是电视剧还有好多的关于北大荒的电影《北大荒人》《今夜有暴风雪》《老兵新传》《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等等,,,,,还有好多的书籍小说文艺文学作品,,北大荒文学的代表,也就是知青系列代表梁晓声,,还有张抗抗等作家老师,,,还有北大荒的声乐,,,敬请欣赏
⑼ 寻找一部知青上山下乡到北大荒的老电影的名字
我们的田野?谢飞导演。1983年。
⑽ 开垦北大荒的电视剧有哪些
1、《兵团岁月》
《兵团岁月》是由裘建滨执导,张译、王媛可、沈傲君、程煜等主演的电视剧,2010年11月13日于北京影视频道播出。
该剧讲述了在"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号召下,十多万全国各地的城市知识青年告别亲人,满怀激情地奔赴祖国北部边疆,历经磨难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
该剧讲述了在祖国解放初期,十万转业官兵克服北大荒恶劣气候条件,立足脚跟,在北大荒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