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博上有好莱坞电影资源吗,怎么看
有,一般都要保存在微盘里,所以注册个网络微盘,保存之后在微盘里可以打开可以下载
Ⅱ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圈钱到底有哪些套路
《极限特工:终极回归》
春节档之后,好莱坞大片成为了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大户。《极限特工3》、《生化危机6》两部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先后在内地市场拿下了破10亿的票房成绩。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两部影片在北美本土的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更被业内质疑:“全是套路,没有新意。”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好莱坞套路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今天记者就详细梳理了好莱坞的3大套路,小伙伴们可不要太真了哦。
套路1 打戏不能少特效须爆表
这几年,看好莱坞大片莫名有种坐公交车的感觉,还没上车就知道终点站在哪里,正如同那句广告词一样:“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咱们先来说说好莱坞大片的剧情,看到这儿,可能不少小伙伴会嗤之以鼻:“切!好莱坞大片有剧情可言?”当然有的,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砰砰砰……咻咻咻……啪啪啪……剧终……”从《敢死队》系列开始,动作和特效就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忽悠内地观众的套路,导演也乐得轻松:“与其纠结剧情逻辑,不如多拍点打戏,最好全片都是动作戏。”于是,越来越多逻辑被导演吃掉的好莱坞大片出现在大银幕上。就拿《极限特工3》来说,光头老大和甄子丹[微博]联手上天入地,拍出来的动作场面的确很刺激。但逻辑混乱的剧情还是让人怀疑导演在拍这部电影时忘记带上智商了。不带降落伞跳飞机平安着陆这些狗血的设计咱都不提,但主角身中枪了好歹留点血行不?洒洒番茄汁也可以啊!大哥,你拍的是极限特工,不是耍帅特工啊!
套路2 情怀大招“掏空”你钱包
说到好莱坞的另一个套路,就是“情怀牌”了。在续集流行的当下,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都可以拿“情怀”来说事儿。
事实上,内地观众对这种“情怀”似乎也没啥抵抗力。当年《速度与激情7》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很大原因就是主角保罗·沃克的意外去世引发了影迷的集体怀念;而票房在北美扑街的《魔兽》也是靠着情怀吸引了庞大的玩家从而在内地逆袭。
如今,好莱坞似乎也瞄准了内地观众的这一死穴,春节档后的《极限特工3》、《生化危机6》、《刺客信条》、《金刚狼3》在宣传时无一不大打“情怀”牌,什么“老范归来”、“十五年之约”、“信仰之跃”、“狼叔告别”,要多煽情就多煽情。一脸身残志坚的表情看得观众纷纷心软,主动掏钱贡献票房去了。
套路3 有了中国元素杀手锏
至于中国元素,更是早就成了好莱坞大片吸引内地观众的杀手锏,就拿今年上映的几部大片来说,《极限特工3》里有甄子丹和吴亦凡,《金刚:骷髅岛》里则有景甜[微博]。这种赤裸裸的“讨好”行为摆明了就是瞄准内地市场的,事实证明,观众就是爱看。更丧心病狂的是,用演技略差的小鲜肉来捞金本是内地大导们的套路,没想到居然也被好莱坞学了去,为了保障票房简直不择手段啊。
值得一提的是,《极限特工3》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时,范迪塞尔非常明确地表示,会不会有《极限特工4》,取决于内地观众:“第四部的剧本已经写好了。只是需要取决于内地观众喜不喜欢这一部,要是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拍摄续集。”与其说是向内地观众示好,倒不如说好莱坞已经为了内地市场已经不讲质量了。
声音
中国电影制作要向工业化类型化转型
《极限特工3》、《生化危机6》等片在北美先上映,因此内地观众看片前其实早已了解到该片在北美的“渣口碑”,为何还会去贡献票房呢?
重庆著名影评人“暗夜骑士”向记者表示,与其说是好莱坞的套路,不如称之为产业化:“所谓的剧情公式那是在现今的电影美学和理论看来最优化的剧情设计模式,那是新好莱坞专注商业制作30年得到的成果。”华谊兄弟电影的总经理叶宁则认为,中国电影要向工业化类型化方向的转型,好莱坞套路实际上是成熟的工业体系下的产品。你想到的东西他们能够做出来,而且是高质量的做出来,其实牵涉到背后各个部门各个工种的方方面面,从前期剧本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的技术特效,再到多个团队的管理协调,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也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拍出一部有质感的大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叶宁看来,类型化工业化一定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Ⅲ 哪个好莱坞男影星开了微博,中文名起得很奇怪
理查德·阿米蒂奇,国民大舅李建军
Ⅳ 求 好莱坞电影 《人鱼的童话》 1-4部 高清免费下载地址
《人鱼童话》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nAntJek-Fz7ZAGbCz82GIA
《人鱼童话》是201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导演是WillGeiger,片长75Min,主演有博·布里奇斯、宾迪·艾文、简妮·尼尔森等。
《人鱼童话2》一部既《人鱼童话》后的一个童话电影——一艘大型游船在海上意外触礁,船体漏油,污染了大片海域。鲸鱼家族的生命又危在旦夕!如何让鲸鱼脱离危险?鲸鱼威利和它的伙伴们重新回到了久别的海域。此时,从前的杰西已经长大,并成为海岸科考队的一份子。
《人鱼童话3》十二岁的小男孩麦克斯住在海域附近,他的父亲是一个非法捕鲸手,麦克斯常跟他出海捕食鲸鱼。一次捕食中,他们遇到了鲸鱼威利和它的鲸群。危难时刻,杰西及时出现,拯救了鲸群。
《人鱼童话4》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女主角的小女孩儿Bindi是澳大利亚已故“鳄鱼先生”SteveIrwin的女儿。她曾说,要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为动物保护做贡献。Steve曾是昆士兰州的澳大利亚动物园的园主,并且是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动物星球》的《鳄鱼拍档》的主持人,于2006年9月在一次录制水下节目时被黄貂魟刺中心脏而亡,终年44岁。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Ⅳ 想用这种颜色作微博的背景内容的背景,谁有准确的颜色代码给我一个
,这个是关于电影的书了。
1、 《故事》 罗伯特麦基
经典。我觉得每个想写剧本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虽然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本书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不管是写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能开放思维,得到一些启示。
2、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名气很大,但是看的时候却很失望。觉得太教条了。《故事》是开放人的思维,而这本书我认为是束缚人的思维,把编剧变成了八股文。不过很多小影视公司老板在讨论故事的时候,都会用这本书的理论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钟应该转折第一个情节点,多少分钟转折第二个情节点。我认为如果想写俗套故事,这本书的公式还是有用的。不过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这本书。这本书还有一本续集:《电影剧作者疑难解答指南》我也觉得没什么用。不过有一个导演朋友觉得还不错,比这一本好多了。
3、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梯
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是经典。当时新版还没有出,是问朋友借的旧版,如获珍宝。后来在北京到处找这本书,在海淀图书城淘到,立马买下。前前后后也是看了很多遍,但两年之后,看到第五编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太幼稚了。从此再没有看。举个例子来说,里面一些关于构图的介绍,仰拍表示伟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可是后来慢慢不这么的认为了。这是一种俗套的表现形式。就好像表现一个人的痛苦,总喜欢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样。符号象征图解没有意义,故事和结构才是王道。简单而言这本书入门很好,但是等成长起来,一定要把这本书完全忘掉。
4、《香港电影的秘密》 大卫波德威尔
经典。同样也是先问朋友借的,觉得后来想办法淘到的书。我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因为香港电影我爱上了电影。尽管后来我接触到了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天地是那么的开阔,但那种香港电影的情结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甚是热血沸腾。大卫波德威尔对香港电影的分析实在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令人钦佩不已。
5、《好莱坞的叙事方法》 大卫波德威尔
因为《香港电影的秘密》,崇拜大卫波德威尔,于是买了这本书。可惜翻译得不怎么好,很影响阅读。而且对于大卫波德威尔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也不是很赞同。觉得他有时候太专注于技术了。只要是拍出来的电影,他都拿来举例子,可是问题是有些电影好,有些电影不怎么好。那么忽略内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坏,感觉不怎么对。
6、《电影化叙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觉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是总结了一些电影中的表现手法罢了。可是这些手法,自己看电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吗?
7、《电影的力量》 霍华德苏伯
好像字典一样,讲了电影的很多观点。有一些非常有见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无奇。不过入门,还是值得一看的。
8、《莱昂内往事》
莱昂内的访谈集。莱昂内是我非常喜欢的大师级导演,买回来两天内看了两遍,里面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摄的八卦。我个人口味只爱看见解,不大爱看八卦,但还是很值得看。
9、《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类》
好莱坞、欧洲一些当红编剧的访谈。买的时候很兴奋,买回来看发现八卦太多,见解太少。我觉得意义不大,不过我的一个朋友觉得还可以。
10、《电影音乐》 彼得拉森
买的时候有点冲动,买回来发现里面有《西北偏北》等几部电影的乐谱分析。因为不懂五线谱,没看懂,搬家的时候,卖了。
11、《电影是什么》 巴赞
巴赞的影评集,听说很牛,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后来送给朋友了。
12、《施拉德论施拉德》
施拉德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因为喜欢《出租车司机》,买了这本书。不过因为里面除了《出租车司机》,很多他导演的或编剧电影都没有看过,于是没看完。不过有里面一句关于编剧的话非常有价值,现在还铭记着:每把椅子虽然形状不同,但椅子还是椅子。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收获。
13、《导演功课》 马梅
课堂讨论实录,谈编剧、导演。很多人觉得写得不错,看了三编,没有再看,觉得对自己启发不是很大。
1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希区柯克和特吕弗谈他的电话,还是关于拍摄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时候,觉得没有太大的启发。
15、《雕刻时光》 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科夫斯基谈自己的电影和对电影的看法。一个导演朋友非常喜欢,膜拜的境界。所以买了来看,看了三遍。可是因为个人口味问题,感觉收获不大。因为对塔尔科夫斯基来说,他认为电影可以完全没有故事,而我却认为电影要讲故事。但这部书还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
我不怎么懂摄影,很多技术上的地方都没看懂。不过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17、《华人纵横天下——李安》
李安的访谈,貌似内容和《十年一觉电影梦》差不多。讲的是他拍电影的故事。有一些见解很有价值。值得看。
18、《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
很多好莱坞导演关于电影的看法。经典。很有价值。
19、《电影书写札记》 布列松
布列松谈自己对电影的看法。第一次看这本小册子,觉得没什么。第二次看的时候,发现实在是太经典了。虽然说我不怎么爱看布列松的电影,太晦涩了。但是这本关于他谈电影的书,却是一看再看。
20、《电影的意义》 梅茨
和巴赞《电影是什么》一起买的,不同的是《电影是什么》,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这本《电影的意义》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给朋友了。
21、《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都应该看这本书。就算不爱电影,也要看这一本书。赫尔佐格的经历太传奇了。看完以后,你会浑身充满了力量,发现:嗯!原来生活可以不那么简单的。非常经典的访谈,不管是电影还是人生。
22、《黑泽明自传》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泽明从小到《罗生门》之前的自传。对我而言,还是八卦太多了。不过还是能看。
23、《电影剪辑技巧》 米勒/莱茨
关于电影、新闻片、纪录片等类型的剪辑技巧书籍。看了三遍,技术而言还是有用的。不过总感觉关于剪辑,还是得多看电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觉,而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
24、《影视导演》 阿伦阿莫尔
和《认识电影》一样,也是刚开始觉得很好。后来觉得没太大用处。当然入门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电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导演谈自己怎么拍第一部电影的。对想拍电影的人来说,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样拍电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电影》杂志选摘的几章,觉得很有用。因为这本书太老,买不到,于是复印了全本。可惜复印完了才发现,精华部分都在《世界电影》杂志选章上。不过还是很值得看的。里面讲了很多创作的方法。
再补充一本《电影编剧新论》吧,虽然也显教条,但对我当初很有帮助。当完全不懂怎么编剧的时候,好莱坞的经典剧作法至少能给你清晰的方向。
不过书看多了,容易限于理论,束缚思想。当了解了基础的故事概念和逻辑之后,就不必再看了。
Ⅵ 大家看看新浪微博好莱坞明星电影
嗯嗯
Ⅶ 中国一年能引进几部好莱坞的大片啊
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以后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好莱坞大片与中国观众见面,该消息在美国、中国的电影人中引起的反应几乎是“爆炸性”的。
看看这份协议,可都是干货
虽然这份协议的详细内容还没有通过国内的官方渠道正式公布,但外国媒体已经纷纷曝出中美电影产业将会有新一轮合作、中国将引进更多美国电影等系列消息。据媒体披露,协议内容包括:
1.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而好莱坞几大巨头的垄断也将被打破,美国私人小型厂商也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发行机会;
2.修正20年前定立的分账计算公式,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3.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
不过,这个新协议何时执行、如何执行等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据业内人士透露:“从签署文件到正式执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最快也要等到6、7月份。”
与此同时,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老板杰弗瑞·卡森伯格也宣布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等3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打造一个“东方梦工厂”。中方将持有55%的多数股份,美国梦工厂持45%。
大片+小片 每年能看64部进口电影
上面生硬的官方用语以及枯燥的数字可能让你看得有点头痛,没关系,我们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现在引入外国影片主要有3种方式:每年20部的分账大片;各种一次性买断的批片;近一两年才出现的特种片。合计起来,每年国内院线可引进近50部进口电影。
上面这段提到了一个名词“特种片”, 那什么是特种片呢?即特种电影,指在常规电影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简单地说,目前观众最常看到的特种影片是3D、IMAX和IMAX3D电影。
“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但必须是3D电影或者是IMAX电影,而其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电影业面临洗牌,极大增加国产电影的压力,当然也可能吓退盲目投资。”谭飞分析说,如今,协议规定再增加14部大片,也就是说,杂七杂八加起来,一年能看到64部进口电影,其中大片由20部左右提升到34部左右,增加了70%。
“喊了N多年,这回狼真来了”
国内影人痛并快乐
好莱坞进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之初,业内“狼来了”的声音就不在少数。如今狼“真的来了”,自然也引起了中国电影人的顾虑和担忧。
星光国际传媒董事长王喆在微博表示“国内电影公司往后的日子更加艰难了。是时候醒悟和自强了,不能再随便圈点钱就拍一部片了。”而导演高群书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国电影虽暂有疼痛,长远来说,是好事。中国电影已经被自以为是的傻人们毁了好几十年了,该醒了。”
华谊兄弟制作总监张大军的话也许能代表更多人的心声,“喊了N多年,这回狼真来了……但愿大陆电影行业不是尸横遍野,而是浴火重生!”台湾导演朱延平更是用了4个字“吓尿了没”来调侃国内电影人。
2月19日,冯小刚在微博指出:“好莱虎来的越多,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就越大。因为把关的尺度是一个标准,他们能拍的内容我们也同享;政府必须加力打击盗版,不然好莱虎跟你急,这成果我们也分享,这回俺们有好莱虎撑腰了;对观众是好消息,优胜劣汰。怕什么呢?”
Ⅷ 怎么看待漫威电影《黑豹》饱受争议
在电影院看完《黑豹》之后,心情只有一个—失望。
因为春节贺岁档冲突,《黑豹》在大陆上映的时间比北美大概晚了一个月。就是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黑豹》不断地刷新北美电影榜的各种记录:番茄新鲜度百分百、票房不断刷新电影票房榜单、仅次于《复仇者联盟》成为漫威电影榜单票房第二电影......《黑豹》在北美的口碑一路飙升,而作为大陆观众的我们却无法欣赏到这部电影。所以《黑豹》可谓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当时电影院看到《黑豹》在北美如此叫坐,纷纷加大了《黑豹》的拍片量,同期的电影只有北美票房黑马《寂静之地》可以与之稍微“抗衡”。
但是这些政治色彩和大陆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了代入感,我们只会觉得《黑豹》是一部“水土不服”的电影。举个同样的例子,《战狼2》在大陆能够达到大陆电影票房第一的地位,但是《战狼2》在北美的票房十分惨淡,折合人民币在128万左右。正是因为口碑的两极分化实在太大,所以说《黑豹》是一部饱受争议的电影。
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Ⅸ 如何看待饶雪漫微博影射杨紫和苏有朋谈《左耳》
就很正常的作品交流而已,也没有什么有趣的点。交代故事背景的镜头和手法还算流畅,虽然自白的方式明显表现了导演电影语言的匮乏。然而电影里面有很多铺垫,叙事手法有很多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一个多小时,还算紧凑,虽然剧情非常无脑,但是还算有情节。完成度是有的,作为处女座本不该苛责。但是既然你非要吃年少电影这碗饭,我们还是认真说道说道。
要知道饶雪漫是从学生时代手写故事写满好多本各学校流传看,在指责和鼓励中成长的,有群众基础。故事矫情假,我只能说饶雪漫副业都可以做心理教授了,她见过的姑娘比你多,听过的故事比你稀少,她出过我们都是坏女孩这种书,里面的每个故事可能你都觉得假,可这就是她们的青春。饶雪漫只是负责把青春里的疼痛和感情夸张放大,让你见识下你没看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