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庆秀山花灯戏有哪些特点
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等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双花灯有两旦两丑或两旦四丑。花灯戏则近似湖南花鼓戏,表现故事情节较完整。
花灯舞蹈语汇有200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蜓点水等。舞蹈在一张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进行。
花子先上台,借故道白请花妹上台,开始旋转唱跳,动作细腻准确,表演别致滑稽。花灯唱词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爱情婚姻、生产知识、历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内容。
花灯音乐曲牌400多个,曲式一般为2至4个乐句的单句段。歌词以五七字居多。衬词轻快活泼,分正调、杂调。杂调生活气息较浓,调式、唱腔都很优美,乃花灯戏精华。经过加工的一些杂调,如《采茶调》、《一把菜籽》、《黄杨扁担》等,流行全国,蜚声海内外。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
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至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
花灯舞蹈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
花灯小戏表演少者两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丑角花子的刷白,就是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
唱腔多为一两个调子贯通始终,旋律与跳灯相似;打击乐器加鼓作指挥乐器,与跳花灯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演出前设堂祭祀花灯神与跳花灯一样;丑、旦的装扮服饰同于跳花灯。
花灯戏演员班较小,如花灯唱词所说:
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
花灯小戏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等30余折。
这些小戏大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爱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泼轻松、风趣诙谐的特点,乡土气息浓郁,内容虽然单调粗浅,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秀山花灯戏的继承与发展,1964年,成立了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共创编了大小花灯戏20余出。
花灯歌舞剧《洞房花烛夜》获四川省计划生育调演创作、演出双一等奖,并于1992年赴福建泉州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花灯戏《银河会》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调演,省剧协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上述两剧均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团结奖。
新编秀山花灯戏,在编、导、演、服饰、道具、唱腔、置景、舞蹈、主要乐器配置、打击乐伴奏等诸多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工作,力求既尊重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
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
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势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屈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
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矫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有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
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狮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和韵味。
秀山花灯戏是渝东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它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特殊价值。
享誉全国的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化内涵上看,它既包涵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又融合了土家族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一个构成元素众多,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体系。
秀山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在长时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戏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B. 重庆市秀山县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分别是哪些
重庆市秀山县一共有23个乡镇。
分别是:清溪场镇、隘口镇、溶溪镇、龙池镇、石堤镇、峨溶镇、洪安镇、雅江镇、石耶镇、梅江镇、钟灵镇、兰桥镇、膏田镇、溪口镇、妙泉镇、宋农镇、里仁镇、孝溪乡、海洋乡、大溪乡、涌洞乡、中平乡、岑溪乡。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川渝东南重要门户。东临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西南连贵州省松桃县,北接酉阳县。
至2013年底,秀山县总面积2462平方千米,下辖27个乡镇、街道。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8.7%。
生物资源
秀山县有木本植物96科、234属、657种,其中有1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竹类资源主要有慈竹、水竹、白夹竹、毛竹、苦竹等。经济林品种以油桐、油茶和乌柏为代表,是全国的主产区之一。
野生动物中,有兽类40余种,鸟类200多种,鱼类72种,分属6个目13个科。此外,无脊椎动物中,部分为有经济价值的昆虫,如白腊虫、五信子等。
C. 秀山微电影疯狂的土鸡蛋中放的是什么歌
我知道,先留个位置
D. 他是重庆秀山的叫陈春霖。qq1024296049.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分手了!帮我转告他。那个女子记得是他的女人!
小妹妹,好样的,既然爱,就敢大声说出来。还能那么全心的去爱对方。不过,既然已经分手了,又还爱,那就想办法在一起,这种语言更适合你亲自告诉他,让对方明白。时间会让你更明白一些东西。去找你身边的人,找他身边的人,让你有机会再次和他接触。在网络知道这个平台上,只限于大家为常规问题的交流和分享,对于你这个问题,可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祝你幸福快乐!!!
E. 重庆秀山武隆拍过《神话》吗就是胡歌主演的,中间有一段非常像武隆中的一处风景
电视剧《神话》的主要取景地点:
1、浙江永康石鼓寮风景区(应为你错认的地点)
2、甘肃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
3、北京市郊
4、甘肃及敦煌
5、涿州影视基地
6、无锡影视基地
7、河北保定易县(风萧萧兮易水寒那里)
8、横店影视城(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景区)
9、鸟巢
=========================================
综上所需,《神话》一剧的摄制主要集中在北方取景,相对于南方较少。
题外话,虽然比较而言,古时的气候更接近于现在中国华中、华南一代(参考三十万年前的北京),但综合地理地貌特征上却无法改变。所以这是《神话》及其他许多春秋、秦汉影视剧所主要考虑的问题。
比较气候,其地理特征更易于被世人分辨。而四川地区,为多山喀斯特地貌为主。再结合当时古人们的居住中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等),这种喀斯特地貌就成了一个很明显的破绽。
所以现如今,大多数为表现平原林茂丛盛的景观,都采用了一些南方小平原地区的景致。
如果拍刘项楚汉,那就必然会选四川和湖北湖南了……
【神话取景地相关参考链接】
相关答案:http://..com/question/133535249.html
新闻报道:http://ent.163.com/09/0811/15/5GEPUFIM00031GVS.html
F. 黔北片是不是湘西方言,听别人说的。重庆秀山县是黔北片,怀化也是
那是老黄历了。
新的划分里大湘西这块的官话属于 “西南官话湖广片”(“湖广”是湖南、湖北的合称,和“两湖”一个意思)。
另外,湘西的方言也不止西南官话一家,比如怀化地区的辰溪县、溆浦县就属于湘语区。
G. 重庆秀山话,好像不是属于四川话吧。 好像属于湘西话吧,干什么用秀山话是 干啥子吗
不是。湘西话是洪安那边那一带挨着湖南是说湘西话,秀山话有点像成都话。干什么用纯正的秀山话说是:做懒样?也可以说成:做懒?也可以缩成一个音的字:转?
H. 秀山方言怎么说(可以转的)
有时把有le韵母的“e”换成an ,如“灭”,读成“绵”,“黑”读成“咸”。在宋农、龙池、洪安等地,f、h不分,把“开会”读成“开费”。“黄花”读成“房发(fā)”,“飞机”读成“灰机”,此外还将“同志”读成“懂志”,“板板桥”读成“摆摆桥”,“秀山”读成“秀沙”等等。解放后,通过普通话的推广,在广大青少年中发音已逐步趋于规范。 此外,还有一些残留的汉语古词发音及客家话语。如“吃饭”说成“其饭”,“随时”说时“徐时”,“详细”说成“强细”,对儿子呼为“仔”。 因民族及地缘关系,县内有不少独特的方言土语,并世代相传。 指地点的词:将这地方、那地方说成这王子、那王子;这堂、那堂、这堂果、那堂果;这个郎场、那个郎场。 疑问词:“什么”读成“咱个、懒样、晃子”。 语尾词:清溪地区的“薅”,梅江地区的“打”,溶溪地区的“得”。如说:他是昨天来的“薅”,今天赶场“打”,吃饭没“得”。 称谓词:把(bà)(祖母)、满(叔)、牙(父亲)、仔(儿子)、老仔仔(老头子)、老汉(父亲)、爹(父亲)、大爷二爷(大哥二哥)、姥姥(小儿子、弟弟)、毛弟(弟弟)、女花子(少、幼女,含贬义)、老把把(bà)(老年妇女)、屋头人(妻子)、外头人(丈夫)、男边家、女边家(指男人女人)、农会(指男子)、棒老二(土匪)、墨老壳(贼盗)、火老二(富豪人家)、油头(讨厌的人)、岔巴、千番人(多指妇女说话不得体或爱拨弄是非)、二路客、二气客、坏(读上声)客(指行为放荡、粗鲁的男人)。 数量时限词:一凯两凯(即一个两个之意)、一哈哈(一下子)、一港港(一会儿)、二天(以后)、煞果(结果、最后)。 表动作的词:歹饭(吃饭)、歹鱼(捉鱼)、抬(拿)、拉坡、拉树(拉即爬之意)、拿牛、洒牛(犁牛)、弄(平声)来扯(故意无理纠缠)、叙毛(开玩笑)、扯谈(闲谈)、弯栓(挑剔、作弄人)、经佑(服侍)、宵夜(吃夜宵)、充壳子(吹牛)、车街、车马路(逛、游之意)、搭充嘴(骂旁人搭话)、麻光子石(哄骗之意)、吼(吵闹)、做高、问高(做完、问遍之意)、落独(在最低层、在最后)。 表事物名称时间的词:房干(房间、卧室)、叫居子(蟋蟀)、格蚤(跳蚤)、牯牛(公牛)、沙牛(母牛);少午(中午)。 形容事物的:点儿嘎、点儿屎、点点嘎(指少或小)、厚点(密点)、扎石(恼火)、歹毒(指力大或手段凶狠毒辣)、楼馊(肮脏)、叫口(厉害)、曲妈黑(很黑)、青怪怪的(很青)、乌季季的(乌色)、粗卡卡的(很粗)、绿瞎瞎的(很绿)、黄芹芹的(很黄)、青痛(很痛)、刮苦(很苦)、刮酸(很酸)、喷香(很香)、肥聋聋的(很肥)、圆纠纠的(很圆)、飞烫(很烫)、伤胃(伤脑筋、怄气)、遭孽(可怜)、狡灵(灵敏)、苟夹(吝啬)。 第二节 谚 语 一、农事及气象 两春夹一冬 十个牛栏九个空 (春耕早) 雨水有雨庄稼发 (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秋分 昼夜平分 清明要明 谷雨要淋 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 立夏不下 犁耙高挂 (天旱) 小满不满 干断田坎 (天旱) 芒种夏至天 走路要人牵 (路滑) 不怕立秋晴 就怕秋后淋 处暑一天光 八月干死老青杠 (秋旱) 白露无雨 百日无霜 小雪雪满天 来年是丰年 大雪积满雪 来年好谷麦 云跑东 一场空 云跑南 雨成团 早霞夜雨 夜霞火起 (天晴) 山罩雨 河罩晴 先打雷 后吹风 有雨也不凶 天黄有雨 地黄必晴 人黄有病 一日黄沙三日雨 三日黄沙九日晴 蜻蜒飞屋檐 有雨在眼前 上看初三四 下看十五、六 (预测天气变化) 月亮打伞 晒破田坎 十月无霜 碓头无糠 (欠收) 十年难逢金满斗 百年难逢岁交春 (指正月初一恰逢立春日,民间认为是吉祥) 六月三场雨 遍地是黄金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烟雾不出门 必确雨来临 二、生产劳动 早睡早起 存谷烂米 (必丰收) 宁栽隔夜秧 不打隔夜田 芒种栽秧穗子短 夏至栽秧光秆秆 人怕老来穷 谷怕午时风 冬天无牛似神仙 春天无牛喊皇天 牛是农家宝 耕田少不了 庄稼一支花 全靠肥当家 铲草不除根 明年还要生 家有千窝竹 后人坐享福 山上开荒 平坝遭秧 (毁坏生态) 农民要致富 就得多栽树 穷不离猪 富不离书 三、生活、处事 人生在世三节草 谁也不知那节好 人老自乖 姜老自辣 读不完的书 杀不完的猪 人穷志不穷 人老心更红 吃不穷穿不穷 不会划算一世穷 墙上草 风吹两边倒 刺巴笼的斑鸩 分不清春秋 懒人挑一担 勤人走三转 话不可详 屎不可尝 吃得亏 打得堆 朋友面前不说假 夫妻面前不说真 不怕一万 只怕万一 黄鳝鱼鳅泥(疑)腥(心)重 老不正经 教坏子孙 出门肯勾腰 进屋有柴烧 初米初到,摸不着锅灶 晴带雨伞 饱带饥粮 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 小娃见了娘 无事哭一场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在家千日好 出门时时难 拿人的手短 吃人的口软 满壶水不响 半壶响叮当 只有千年的百姓 没有千年的官 人要心好 树要根好 人要忠心 火要空心 身正不怕影子歪 铜瓢烂了斤两在 男不和女斗 猫不跟狗斗 多衣多寒 无衣下蛮 坐有坐相 站有站相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赌钱打牌是个猪 不吃不穿拿去输 忙人不经老 干柴不经烧 养儿不读书 如同喂头猪 凡事不抓 不是行家 破鼓沿边打 丑话说在前 主不吃 客不饮 君子不记小人仇 开水不响 响水不开 捏了怕死 放了怕飞 (指犹豫不决) 山高自有盘山路 水深自有渡船人 这山望起那山高 逢贱奠懒 逢贵莫赶 哑巴吃汤元 心中自有数 饿得新鲜 穷得硬扎 人怕伤心 树怕剥皮 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 不怕慢 只怕站 依人劝 得一半 心中无冷病 哪怕吃西瓜 第三节 劳动号子 秀山民间,历来流行有船工号子、打闹号子、石工号子、抬工号子、上梁号子等。上梁号子已发展为民歌调。 船工号子:系秀山梅江、平江、酉水3条河上的船工,在拉纤、撑篙、荡浆时所唱出的号子,由一人领唱,众人吆喝。所唱内容,一般是以沿河的地名、滩湾和风景名胜即兴而唱,或唱故事、名人。其中又有桨号子、橹号子等。如橹号子:“我的号子不中听,全靠哥们凑合一声,天牌出来天门阵,天门阵上有一人,文武双全穆桂英,大破天门显奇能”。 打闹号子:又叫薅草打闹、薅秧闹,也称薅草锣鼓(唱时用锣鼓伴奏)。多流行在溶溪、石堤、龙凤一带,曲牌十分丰富。常见的有冉家号、金锁号、铜鼓号、六能号、上田号等。唱词不重复,见什么唱什么,有山歌不出寨,号子不过坡的说法。冉家号无唱词,全是啊声。金锁号唱词丰富,也更为悦耳。唱词有“金锁喂,金锁喂,金锁那银锁,才那奴情锁,奴郎才叫老板锁”。铜鼓号唱词有“手提铜锣响叮当,喂呀吼吼衣……,哥也海吼吼……”。 石工号子:此号子为石工在凿石、撬石活动中所呼,节奏感强,一人领呼,众人应和。有二阳左、老三声、流连号等。二阳左唱词有“二阳又来兴起又来拗、二阳又来兴起,大石王来小石王、二阳又来兴起,弟子请你早出厂”。老三声唱词有“盟哎伊左,拗起来……”。 抬工号子:为抬工在抬石头、木料时所唱。唱词有“吼一吼,抬起走;千斤石,压肩头;劲要鼓,齐步走;开步走,高山抖;太阳晒,汗水流;抬石头,压出油;不怕风,不怕雨;平坝路,坦荡荡;高坡路,也要上;你前走,我跟后;石工号,震山谷;高楼房,我们立;吊脚楼,我们起;石二哥,铁身子。” 上粱号子:亦称上粱歌,分上粱、踩粱、抛粱三步号子,一般由工匠所唱。其中踩梁号子较多,有一问一答的,有师傅在粱上坐着唱的。唱词有“太阳出来暖洋洋,主家修造好华堂;前面修起摇钱树,后面修起看花园;摇钱树来看花园,早摇黄金夜摇银;三天三夜不去摇,金银财宝堆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