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电影《桃子》影评怎么写
1,来由。那年巧遇邱琦,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在做着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叫做‘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我给他的比赛当了两届评审。今年他对我说应该更进一步支持这个事业——亲自拍一部微电影。我觉得好,就答应了。我的感觉是:邱琦为这个公益事业鞠躬尽瘁,我如果还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就应该责无旁贷。
2,选材。邱琦给了我40多个题材,我都认真看了,没有太合适的。不是他的题材不好,是我这个人拍电影一定要有感而发。有感觉都不一定能拍好,没有感觉就一定拍不好。后来电视上有一个节目让我了解了一个名叫廖智的女孩(正好和我女儿同岁),她的故事吸引了我,让我找到了感觉,起了个很普通的片名《桃子》。
3,新的尝试。我只拍过长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这次拍微电影是第一次尝试。就像一直写中篇和长篇小说,突然要写一部短篇,《桃子》还真的要花我一番心思。
4,电影的灵魂。《桃子》是一部微电影,任何电影不论长短最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又是什么?大概是指生命的意义,人的品格属性,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观众在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没灵魂’!可是一部电影怎么才能‘有灵魂’呢?这个就是每一部电影从创作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直到公映不可更改为止,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拷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穷毕生精力都不可能达到的那个完美的境界。
5,演员与角色。《桃子》因为有了她而拍,她作为主演必须胜任。我选她凭的是直觉,因为她不是职业演员。我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她,她也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我。导演和演员如果建立了这种信任,再加上双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赋予人物‘灵魂’。她到底是谁呢?她其实是我心目中的一种美好,她不停歇地与命运抗争,她一直在心无杂念地舞动人生…
2. 微电影《特殊交易》影评
《特殊交易》是导演姚婷婷的一部温馨感人,接地气的作品。
《特殊交易》讲述了一个年仅八岁失去妈妈的小男孩,用五百块压岁钱请一位陪酒女冒充他妈妈去开家长会,让陪酒女做出回家陪孩子的故事。小男孩和奶奶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就是妈妈已经不在了。
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各具特色,通过几个道具和对话导演塑造了一个坚强,有自尊心懂事的小波和一个外表冷硬内心柔软的外地打工陪酒女的形象。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真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导演将故事放在荧幕上一是为了想让社会中像小男孩和陪酒女的人们得到关注。二是想唤醒观众心中那片柔软的部分,珍惜拥有的亲情。
首先电影运用了一种顺序的叙事方式,一开始的充满疑问直到最后谜底揭晓。影片的开头设置悬念,为什么一只稚嫩的小手要给一个陪酒女五百块钱。小波在学校主动拉陪酒女的手陪酒女上课不顾他人接电话大声喊叫,小男孩的主动和陪酒女的漫不经心形成鲜明对比。
但当两个小时时间过去后,陪酒女被小波的老师叫住,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折。同时在学校小波与同学起冲突陪酒女上前拉开小男孩时,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母性爆发的野兽,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展示出母爱。
推动了整片故事的情节发展,也为后面两人关系更进一步做铺垫,其中打完架后在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体现出陪酒女内心的转变,导演运用对称构图,将打架双方分在屏幕两侧,一侧是花钱雇来请开家长会但是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的陪酒女,一侧是晚上出去找乐子但是熊孩子的父亲,两方实力差距形成对比。夜晚走在路上两人的谈话使情节渐渐达到最高点。
故事的高潮部分陪酒女在酒店读信采用一小段插叙,伴随着小波的信,交代了事情最初的起因,补充说明了人物背景,并通过作文抛出一个个小细节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小波对母亲的渴望,对接下来陪酒女回老家重庆陪孩子做铺垫的同时,也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微电影影评
墨水心(inkheart)影评——文艺辩论与娱乐精神
同样是半夜,我窝在被窝里例行每天的最后一项工作——看电影,写影评。其实这个时间点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我一般都喜欢挑选一些比较“刺激”的电影,恐怖或者科幻动作是最好的选择,最近刚火热上映的魔幻片《inkheart》无疑是我今天最好的选择。
我看过简介,简介忽略的介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还不错,至少当你想到书中的人物一个一个跑出来,那就是一个惊喜和画面感……并且《墨水心》的男主角莫是由布兰登?费舍饰演的,这个家伙当时演的《木乃伊》也是贼花哨好看。影片的开头还不错,一派家庭温馨中,爸爸在给孩子念故事,我总是大爱这种温馨的画面,并且一定要有壁炉出现在画面中,我才觉得满意。爸爸念小红帽的时候,外面天空随着魔幻的配乐飘下一顶红丝巾(为什么是软软的红丝巾?我一直以为至少也应该是稍微硬点的布料吧?软趴趴的,怎么当帽子戴,貌似中世纪欧洲乡村流行这种和雨衣一样的帽子?这个话题飘过……)这个时候我非常期待狼外婆一把把门推开,从此进行一系列魔幻之旅,可惜剧情跳了,我一直都没明白,如果莫是银舌头的话,他所朗诵的角色都能从书里出来的话,那为什么影片后来就一直没有小红帽出现?(小红帽迷失在现实世界中?)并且后来影片中途交代的莫妻子消失的时候也是那个场景,姨妈外出,他们夫妻俩在,莫给孩子念故事,为什么《小红帽》就变成了后来惹是生非的《墨水心》?(看来我在小红帽这个点上拧巴了,乱打了这么多字……)
回到影片中,莫带着长大的女儿麦琪去寻找一本书,在集市上,导演特意带了一笔这个小女孩也特别喜欢书籍,这为她后面遗传天赋埋下伏笔。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二手集市,小广场,小小街道,甚至莫那辆不知名的小面包车也是让我感觉相当得有地中海味道和意大利风情,莫要找的书出现了,第一个魔幻人物也出场了,我不能不承认脏手指的造型还凑合,金色的长发,疤痕……标准的魔幻人物造型。这时,我们才知道莫把《墨水心》的脏手指念出来了,而自己的妻子却被替换进到书里去了,而这么多年他到处寻找《墨水心》就是想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妻子念回来。莫很排斥脏手指,和女儿带着书桃了,处在不好不坏中间角色的脏手指,于是就转而投靠了由安迪.席克斯主演的反派人物山羊,山羊也是在《墨水心》里被莫读出来的人物,他和他的手下迷恋现实社会的美好,而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了一个城堡,干些他们该干的事情。他想抓住莫让莫把他在《墨水心》里的爪牙影子恶魔念出来为所欲为……最后麦琪也继承了他爸爸的银舌头,几番闹腾后救出了大家就出了妈妈,打到了恶魔……
故事的情节简单,但节奏冗长到我都不爱转述,我坚定地认为这部电影的造型师没有什么创意,几个主人公的造型都是其它电影里能找到,脏手指像指环王里的人物,布兰登·费舍饰演的男一号莫却被《纽约时报》批评一再重复自己的银幕形象,让人感到厌倦,安迪演的反派造型居然像终极刺客里的造型……我直接雷到。并且影片中少数几次能够展示魔幻电影画面的时候,却都让我失望,甚至那些故事里出来的人物和东西都不如小时候看的魔幻电影那大象和其它森林动物呼啸地从图书馆穿过的画面感。唯一在画面上让我感过兴趣的是莫的复古面包车,备用胎放前面的,而且车窗户有窗帘,还有《墨水心》作者的复古拉风敞篷跑车,看来《墨水心》虽然没有印刷多少本,但是还让作者赚了点小钱的,哈哈,题外话。
编剧使这个电影的节奏非常的慢而且不是非常严谨,除了那个小红帽没出现让我耿耿于怀外,我还惦记为什么要把女主角和阿里巴巴四十大盗里的最后被盗贼杀了的贪心小孩凑一起?难道这就是好莱坞的娱乐精神?
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改编的电影《墨水心》虽然舍弃了原著中关于现实与文学人物、角色挣脱、作者融入等哲学文艺辩论,但也没有成为一部叫绝的好莱坞魔幻电影,在我看来,如果能跳出这么多年的好莱坞魔幻套路,这本是一部很有想法的小说,也可以变成一部很不一般的电影。《墨水心》原著的故事也不复杂,但构思很奇特,有评论说堪称是超小说(metafiction)(现代小说流派或其作品,有意强调作者的媒介作用和写作技巧,忽略传统写作中对真实性的关注)的代表作品。我决定忘记小红帽,回头找一本原著仔细诵读下。
4. 校园微电影的影评
由共青团武汉市江岸区委和武汉爱微传媒共同推出的《岸边的记忆》影评
时值武汉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即,一部名为《岸边的记忆》的城市微电影于近日在武汉顺利杀青。《岸边的记忆》是共青团武汉市江岸区委携手武汉爱微传媒继微电影《我的女友是城管》之后的又一力作,旨在以武汉文体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为主题,升华文体旅游与市民生活的和谐乐章。
城市微电影《岸边的记忆》一改以往城市宣传片的表现模式,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更具人情味。《岸边的记忆》摒弃了大而全的夸张呈现,用更为朴实的笔触,勾勒出只属于武汉的城市画卷。透过两队年轻恋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参照,全景展现武汉市江岸区的人情风貌,使观众从中品味到武汉特有的人文气息。
影片主要讲述男友如何让女友逐渐恢复记忆的浪漫爱情故事。片中大部分场景都选择在红色革命遗迹中拍摄,例如八七会址、八路军旧址以及六大堆烈士纪念碑。在六大堆烈士纪念碑拍摄当天,天公不作美,陡然降温并下起了雨,但剧组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拍戏并真诚地向烈士献上了一束鲜花。
片中男女主角将带领我们游历红色遗迹和武汉特色风情,如长江二桥上摩托男与婚纱女的豪迈,以及男主角志明(张行饰)在武汉最浪漫的船――“船长9号”上的深情告白等等。不难看出此片是具有武汉独特韵味的影片。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曾拥有的幸福因子从未在我们身旁消失过!” 该片导演张俊杰这样透露,片名中的“记忆”,并不仅仅指的是女主人公的记忆,这里的“记忆”,既是指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生活记忆以及武汉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也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
导演希望整部影片让人看完后,会怀着一颗“珍惜”的心情去细细体会武汉这座城市的美好,增强在这座城市生存的幸福感。
5. 微电影《我爸》影评。 用编导的角度来写。字数尽量多一点吧。谢谢了
影评写作万能模版
第一段从其主题切入。可以结合作品名称、社会背景来分析。
第二段写影片技巧。可以是你觉得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拍摄角度、拍摄手法、配乐、光线……只要你觉得有特色的地方,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
第三段写影片存在的遗憾之处。这个只是一笔带过,比较主观的看法。
最后还要注意,影评与观后感完全不同,影评更加客观,而观后感是完全主观的东西。要注意区分。
6. 求微电影《特殊交易》影评1500字,谢谢
剧情上简单的不得了。 因为毕竟是短片。 无非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因为一面之缘。 把一个陪酒女幻想成妈妈。 然后陪酒女感动。 唤醒了自己的母爱云云。 其实主题超简单。 只是告诉人们。 无论什么身份的人。 内心都是充满爱的。 只不过什么时候被唤醒。 却没法说。 婊子也有情。 陪喝陪唱不陪睡的小姐也到处都是。 总比那些用模特身份出卖肉体的外围........看到有朋友说这是一部描述简单的爱的微电影,对于一个现实悲观主义的我来说,实在不能苟同。
片头出现的陪酒女不屑一顾的表情和言辞//片尾陪酒女的痛哭流涕
陪酒女一开始对小波拿钱雇佣她的蔑视/后来却萌生同情而不愿要小波的钱
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更是一个明知道别人骗他也不愿说穿的孩子//一个家庭优越的孩子却是一个成绩一般孩子更是一个爱数落他人说坏话孩子
一个夜夜笙歌的陪酒女变成了假冒的好孩子妈妈//一个寻花问柳的男人却是一个真实的熊孩子父亲
写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很无聊,只不过是在复述剧情,请不要急,接着来看情感的反差。
为什么陪酒女会有不屑一顾的表情和言辞呢?因为现实告诉她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做什么事钱才是硬道理。(她说100,50块钱就不是钱了,甚至不愿回家,要多赚一,。当然也可能是她已经没有家了。这些足见她过得也不是很好。)//为什么后来她却又痛哭流涕了呢?有朋友说因为她被感动了,因为她明白了小波为什么拉着她要她听作文朗读,因为作文是写给她的,或者她被小波所做的事打动了。但我不认为是这样。因为一个32岁的女人,也许她尚且可以保持青春但在时间的面前还能有多久呢?她虽然这样能赚一些钱,可是却再也没有可能去体会一个适龄妈妈养育孩子成长的情感(片尾放出了几幕母亲与孩子和画面,我想是为了突出这层意思,“看第一遍没注意最后还有个小女孩的声音,这样就感觉像是她在感慨自己没能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小波的痛苦就好比她自己孩子的痛苦,因此而伤感,而原意帮助小波,可是这样后面她看作文时哭的就奇怪了点”,下面的内容是假设最后没有小女孩的声音,我觉得更好些),她甚至于羡慕为什么小波不是她的孩子(从她在教室里看到小波成绩和她客人孩子成绩时的得意表情可以看出她的虚荣心)。其实她痛哭流涕更多的是因为自的人生。
为什么陪酒女一开始嫌弃小波给的钱少而后来又偷偷把钱塞回小波的书包,有朋友说也是因为感动,我也不那么认为。在真挚的情感面前,金钱究竟能占多少比重呢。举个例子:相信朋友么都听说过亲生兄弟姐妹为了房产、遗产而对峙公堂的无情无义。而反过来也有不是亲生子女却愿意赡养送终的善良美德。所以陪酒女偷偷把钱塞回小波的书包是因为拿着那些钱让她自觉羞愧而并非感动。
现实就是那么残忍,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日夜思念母亲,愿意用钱雇佣陪酒女扮母亲而最终却又不得不接受没有母亲的事实(要写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可是没有妈妈怎么办呢,只好找了一个他身边看得到的相对来看算是善良的人来写,可是他心里明白,那不是他妈妈,所以他说“再见,妈妈”)//一个没有孩子的陪酒女只想着她的拜金生活从没想过孩子的问题而最终却不得不接受自己没能适龄生养,已经失去可能会拥有一个想小波一样的好孩子的机会。
写到这里有朋友会说如果陪酒女放弃现在的生活成为小波的母亲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结局。是啊,一个没有孩子的陪酒女改过自新后成为一个好妈妈//一个拥有孩子的父亲却是一个寻花问柳的嫖客,这样看似有可比性,不过这样一来就没完没了啦。因为现实可不是尽如人意的,谁能知道陪酒女做了小波妈妈不会后悔,谁知道小波在未来的生活中还能保持优越。现实可不像童话故事里说的王子与灰姑娘摆脱了巫婆就可以永远幸福了,巫婆的女儿还会来的,况且谁知道王子的母亲不是另一个巫婆呢
7. 永远的红灯+观后感和短评怎么写
《永远的红灯》是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创作的电影周优秀微电影,八分多钟的微电影通过主人公小依同学前后舞蹈技艺的变化和不怕苦勤练习心态的展现,讲述了当今中国小学生等少年一代向先烈英雄致敬的学习精神,不忘初心强国有我的希望号角,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忘我信念的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正如永远的红灯,照我前行。
下面就是《永远的红灯》观后感和短评:
红灯照我行
那是一抹中国红,更是一盏永远的红灯,照耀我前行的道路。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电影的镜头缓缓从小依和奶奶身边映入的时候,我才开始明白,一个小学生在舞蹈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换来老师的一句关于红灯精神的认可,换来队友的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励。原是那份恒久不变的信念,强大的荣光才能在她们的心里铸就新时代的长城。
红灯记里面的李玉一家为捍卫共产党的使命,运送密电码三代人的前仆后继;抗日英雄杨靖宇草根树皮填空腹,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无私无畏,无不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正是那份红彤彤的力量,鼓舞着更多的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依依的小铁梅角色,从一开始的自我怀疑到后面的刻苦练习,影响其他人一起舞动红色希望再到最后的上台得奖现场感言,真的是应了那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箴言,但最核心的是她在奶奶的陪同和教导下参观了中原英烈纪念馆,在这里,她真正领悟到了一种红色信念的坚强,一份红色传承的希望,扛在当代少年身上的不仅仅是双减下的海阔天空,更是一代代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不屈的中国力量。
远方的漫漫长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必定在少年一代的艰苦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因为唯有此红灯,必将照我行。
ps电影短评:八分多钟的微电影,作者通过质朴的拍摄手法,略带成熟的情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担任舞蹈主角前后心态的变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最后在舞台中央熠熠生辉的画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年一代所看所想所悟所行的精神力量以及红色基因传承的源远流长,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8. 求一个微电影赏析
《调音师》:微电影,大世界
文∕杀手里昂Leon
这是2010年的一部时长只有十三分钟的微电影。电影中出场人物寥寥无几,场面平淡无奇,没有豪华的明星,没有炫耀的镜头,但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带给观众的震撼绝不亚于130分钟的好莱坞大片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为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影片悬念的设置和恐怖氛围的营造上。为了增加影片的悬念,导演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结局提前预设在影片的开头,自始至终将观众的心悬在半空之中。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的出现,优美的钢琴声在幽暗的空气中飘荡,一位盲人似的男子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在弹着钢琴,对于这种打扮的钢琴演奏观众不禁产生好奇和想象。而对于那两位听众,则显得更为神秘莫测。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调来结构影片的话,那么本片可以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影片的前半段色调明朗鲜亮,节奏轻快,对白睿智活泼,又不乏哲理意味,特别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哀伤中却充满了淡淡的浪漫气息。而影片后半段的色调则明显灰暗沉重,幽暗的光线,封闭的空间压抑得让人窒息,与前半段明朗鲜亮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只是交代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为影片的剧情发展做好铺垫的话,那么影片的后半段才真正是悬念迭起,故事的高潮之所在。
当调琴师进入老妇人的房门时,随着关闭房门时的短暂定格镜头,好戏才刚刚开始。昏暗的光线,幽闭的空间,当调琴师意外的卷入这起谋杀案之中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遁形,只有假戏真做,继续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这次一旦被识破,便会危及生命。从此,调琴师的命运便与观众那颗紧张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其实,一部好的惊悚片没必要非得搞得很血腥很暴力,也不需要那种虚张声势,轻浮虚夸的表面造势。在这里,导演通过调琴师的内心独白,镜头的调度来设置悬念,营造影片的惊悚氛围。而片中“日程本”这一简单的道具成为营造影片悬念与惊悚气氛的重要物件。盲人怎么可能会有日程本?通过调音师的这一疏忽,更是增加了观众对于其命运的担忧。片中有一短暂的镜头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调音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担心老妇人会从他口袋中翻出那本日程本,而在同一个镜头的另一边老妇人在墙上的影子好像是在翻调音师的衣服。随着缓慢而又清脆的脚步声,镜头移动到调音师的脚下,这时老妇人的脚步停住,站在调音师的背后,紧张的气氛凝聚在空气中,一触即爆。在男主角激烈的内心独白之后,琴声想起,导演这时又运用了摇镜头,将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层一层的剥离给观众。透过墙上的那面镜子,观众不禁会为调音师的命运捏一把汗,然而,影片就在这时以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谢幕。
或许,本片最高明之处便是影片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导演并没有将调音师的生死明确的告知观众,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遐想。影片开头那戛然而止的“砰”的一声到底是枪声还是开门声,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众自己的判断。一部优秀的影片,观众肯定不会只看一遍,而是一遍一遍的反复揣摩,在看完影片之后还会饶有余味的回味影片中的种种细节,镜头。
当我们试图去欺骗他人时,我们自己可能也已经陷入了别人设置的陷阱里面。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聪明。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正常人,却要装成盲人来为别人调琴。然而,他的这一欺骗行为却博得了别人更多的同情,订单比之前翻了一番。并且,伪装成一个盲人,顾客在自己面前都摘掉了虚伪的面具,毫无顾忌的在自己面前穿着内衣跳舞,做面膜。这个社会的信任感只是建立在比自己弱势的群体身上。而餐馆的服务员却因为调音师是个“盲人”而少找零钱。社会的冷漠,欺骗,虚伪都借助调音师那黑黑的墨镜放大出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仅十三分钟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确是如此之丰富。微电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影评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9. 影评:微电影《爱有多久》
电影题材选择当下最流行的版本,高帅富和穷屌丝,一个神一样的富二代和一个狗一样的穷二代。面临婚姻选择时候,女孩走在彷徨的十字路口。 其实不管怎样选择,用电影结尾的一句话:选择,就是幸福的开始。幸福源于内心,不管贫穷与富贵,都是可以获得幸福。有些屌丝曾断言,和某某富二代就不会获得幸福,云云。这只是一种意淫,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式的阿Q慰藉。明子哥,对此不便认同。
《爱有多久》这个微电影,是在优酷主持下拍摄的,用这么短的时间达到冲击内心的效果,广告出身的吕导演,对这次的微电影拍摄也算用了一番苦心。
但是苦心归苦心,感动归感动,吕导演的剧本还是有些欠缺的地方。看完整个电影,我有个很直观的问题,整个电影,除了鑫子在最后舞台上说自己是个网络工程师以外,好像整场电影我都没有看见鑫子工作的场景。悲哀的不是你的出身,悲哀的是你的出身差而你却不努力,爱情是需要物质做基础的(这里肯定很多屌丝要骂我,但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剧情稍微的改动,加上鑫子努力但是还是失去爱情,我想这样的安排更能与现实吻合,增强内心的冲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