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
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
近日,谷歌公布研发了一个准确率高达94%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据其统计,电影相关的搜索量与票房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此票房预测模型正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影业的一个应用案例。此前,大获成功的美剧《纸牌屋》也是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基于大数据投资拍摄的这部电视剧。随着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大数据”是否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新驱动?
“大数据不能代替创作行为”
电影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体验性消费很难用一个数据去分析、前瞻。我认为,大数据就是在海量数据面前,用软件上的技术分析,帮你把所有行为通过数据方式整理出来。但是这是基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的价值在于为你未来做什么东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说,数据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的价值,但是我认为其不能代替创作行为。
“大数据应预测未来”
大数据是我们所有的产品平台里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整个视频行业大数据有三方面:用户大数据、内容大数据、渠道大数据。在互联网时代,这三大数据将融合在一起。现在由点击量很高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剧本,已经被证明有比较好的收视率,这是简单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这三大数据,更好地用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这在短时间内是非常重要的挑战。
“学会洞察大数据是关键”
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我们要跟随这种变化趋势。万达的电影院很早就已经开始变了,数据库已成为我们重要的核心“矿藏”,到今年底建立会员数据库达到600万、AMC达到400万。大数据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看到这个数据的人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做事情。在信息、数据特别多的当下,如果没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数据吞噬。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 如何驱动电影产业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2. 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
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_数据分析师考试
截至7月28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创下首个50亿元单月的票房新高。其中,票房前三甲《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贡献了超过30亿元的票房。从7月9日开始内地影市已经连续19天单日票房破亿,其中有7天突破2亿,2天突破3亿。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档票房预计大约能增加20%-30%,中长期来看,暑期档票房创新高点燃了国产电影信心,国内文化产业消费空间仍然很大。(7月30日搜狐财经)
这个暑期最火热的东西,除了“酷暑”,还有“电影”。单从票房来看,国产电影确实迎来了“大数据”时代,这些票房远超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光鲜的数据背后是诱人的中国电影业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在笔者看来,“大数据”并不必然意味着“大时代”。
“大数据”是量的积累,“大时代”是质与量的优化组合。据搜狐财经报道,“截至目前,2015年度观影人次超7亿,而2014年度全年观影人次为8.3亿人次”,其中,仅仅一个7月份,累计票房已超50亿元,观影人次达1.44亿人次。从数据中我们可以读书这样一些信息,一是国产电影业发展势头很猛,二是国内观影人数越来越多,三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数据。这么庞大的数据支撑,必然会形成量的优势,而这是产生“大数据”的前提。确实,从暑期档的几部电影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前不久,我们还在吐槽国产电影烂片太多,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了呢?笔者一向是以最善意方式的去理解一种现象,我宁愿相信中国电影人的集体爆发,或者是灵光一闪,但至少这些电影的质量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当然,“大数据”背后必然会有“滥竽充数”现象。高质量的电影卷走了票房,但一些粗制滥造、没有逻辑的电影也跟着水涨船高,“大数据”带来普天同庆,分些福利也无可厚非。但切莫主次颠倒,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其实,真正供不应求是的“中国好电影”,从很多观众的口碑中可以得出,我们也会向烂片说“不”。电影从业者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前提是要拍出优质的电影,货真价实才能形成长久的供求关系。
总体来说,我国电影业正在由“大数据”向“大时代”转型,电影人不能被电影市场短暂火爆的局面冲昏头脑,人们愿意花钱去看电影,更多的是去看内涵。中国电影观众的“凑热闹”心态正在转变,而这些转变应该是电影人所要观微到的。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而不是“见好就收”。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3. 每年电影院多少部电影
2015年开始,腾讯财经联合九次方大数据推出“中国热点产业排行榜系列”,这一系列的排行榜单将成为2015年中国产业与投资领域的风向标。
《大数据》第一期,我们推出中国城市电影院线产业排行榜。通过此榜单,您会发现:
1.全国城市电影院线票房排名 万达院线收入31亿元居首位
2.各路资本涌入院线产业大肆扩张 万达难以一统江湖
3.前10名院线年平均票价35.5元
4.前10名院线每个座位平均单产:9060元/年
5.院线成长性:前10名中有5家复合增长超过30%
还想了解更详细,关注我吧
4.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经历了数代学院派导演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产业化白手起家的拓荒,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电”的艺术形式,更开启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市场化运作的时代。众多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的“鱼龙混杂”——创作者的良莠不齐,伴之以评论界的莫衷一是,网络世界的众说纷纭,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频生。
群龙无首:电影评估权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态文艺评价体系中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也许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关,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声渠道的多样化,却让“专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只说‘溢美之词’”“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被权力和资本绑架”是当下的专家群体常常受到的指责。具体到电影行业,则更多体现为学术界在电影艺术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不同学者、不同场合、不同媒介在话语上的参差,加之背靠专家的各类评奖不断被权力关系裹挟,一些“专家”在公众心目中沦为“砖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专家群体权威性的下降,并不代表公众话语能取而代之,因其内部本就呈现出鱼龙混杂的“非理性”。相比于公正的评估,网民更倾向于狂欢式“站队”,比如近年来围绕《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出现的粉丝战争,正是其典型症状——如此任性的口舌之争,权威性从何谈起?此外,一些民间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时光网等,在电影评估和影迷互动等方面的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算法规则的粗糙、参与人员的随意性以及资本渗透的加速,其公正性与客观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环顾四周,中国电影似乎身陷评价体系混乱的困局。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市场兴衰高下究竟应由谁来裁断,作为完善产业的权威评价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革故鼎新: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诞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暨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委员会2015年年会”。这次会议上,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的研究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而项目的主持者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宏观而长远地看。”从2013年起,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长刘正山一起,开始了整个项目的数据搜集和调研。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综合性的电影产业指数,其成果也为电影评估权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用大数据思维将产业形势指数化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步伐却似乎显得缓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观研究领域。“许多电影人总觉得电影的本质在于艺术性,在于主观评价而非量化评估,因此很少用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综合考量电影行业。”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龙思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作为产业背景下的宏观指标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
“我们的电影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像硬件环境方面,投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不错,总的银幕数和影院数也是很可观的。然而从‘效益’来讲,每块银幕的平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数却不尽如人意,这会拉低产业的整体数值。”综合报告数据,侯光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票房数据漂亮,不等于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好。“我们可以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这对于空前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味苦口良药。
路在何方:行业呼吁综合性评估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艺术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欧洲,而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则是美国。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评估制度,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数据基础、评奖机制还是第三方评估等领域,都刚刚起步。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影评人,似乎都囿于文艺作品“生产—接受”的主观视角——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客观评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诞生,旨在“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然而“海外竞争力”这一指标,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在综合指数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领衔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也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产业评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采取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个国家共投递并收回有效问卷1592份,在SP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结论。”黄会林介绍说,其年度报告《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仍属“非主流”电影,其中现代题材的电影发展明显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产电影对于展现国家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未来需要着力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产业指数报告,还是海外电影传播的调研,都是从个别案例的水洼中走出来,面向整片“海洋”的壮阔之举。龙思薇认为,综合性评估的逐渐涌现,标志着国内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资本运作需要根据客观的证券指数来进行规划筹谋一样,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赖于行业的‘晴雨表’。产业评估为资本流动和政策导向提供了标尺,也可由此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民间或官方机构可能会参与到产业评估的盛宴中来。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说一不二”的量化标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经常性地为产业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正如黄会林所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靠微观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观上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握好准确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评估的天地大有可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5. 2015.3全国电影院票房排行榜揭晓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3月份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新鲜出炉
根据1905电影票房大数据显示:2015年3月,全国电影总票房斩获28.71亿,整体比上个月的41.03亿下降了30%,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报收11.72亿。而2015年第一季度总票房为95.81亿,比去年第一季度的67.42亿同期环比上涨42.11%。
今年三月多部国内外大片扎堆上映,且都表现不俗。刘德华主演的影片《失孤》收获了2.08亿票房,《超能陆战队》领衔的多部外片票房也都过亿。此外,春节档影片《澳门风云2》《天将雄师》和《狼图腾》依然后劲十足,当月分别斩获1.41亿、3.14亿和2.37亿的高票房。
院线方面贡献最大的当属万达院线,中影星美和中影南方院线紧随其后。3月份省市观影前三名也新鲜出炉,广东以1131万的观影人次位居第一,观影人次为481万的北京获得第二名,第三名则是观影人次为466万的上海。
请及时查收
如有疑问 请追问
满意的话 望采纳
谢谢
6. 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特写
日前,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历史性地突破400亿大关。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红利,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不仅有市场的繁荣,也有对未来“黄金时代”的进一步期待。
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对于电影人来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伴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电影引发的持续热议,伴随着《山河故人》等人文艺术片的意外火爆,自愿为国产影片宣传的“自来水”群体出现,成为肯定中国电影的最好评语。
展望未来,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电影的“大数据”元年,标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广电总局实时票房数据平台上线。官方权威数据统计开始做到每日更新,艺恩网、猫眼电影等一批专业网站提供的数据也日渐专业,再加上电子票务、网络大电影等一大批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链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有人说过,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数据就是滋润土地的河流。趋于透明完善的体系,体现出更多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更好实现制作决策的理性以及资本利用的高效。如今每一个观众的喜好,都可以通过电影评分系统传递给市场和创作方,未来的中国电影,唯有更贴近群众、更承接地气、更呼应市场,才能在更紧密的创作与传播互动中,找到质、量齐飞的路径。
可以说,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特写。《一代宗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念既出,万山无阻”。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就站在巨大风口,笑看风起云涌,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再去赢得中国电影未来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7. 在电影行业率先树立大数据营销典范的,是哪一部电影。
《小时代》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又让“大数据”成为焦点,而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更是借助大数据的东风在上影节大出风头。这意味着电影人开始对大数据进行思考,未来媒体及传统电影的市场也有可能将由大数据来主导。在国内,为了取得更好票房,获得更高收益,互联网公司、院线、电影制作公司都开始了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尝试。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从《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一份份华丽票房成绩单的背后,莫不是一系列“大数据”在营销的各个环节给予强大支撑。大数据将电影产业链无限拆分,以‘制-营-发-放’作为最基本的单元,而每一单元又能拆分出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都渗透着数据化运营的可能性,而针对这些环节,一些数据分析、咨询的第三方公司也找到了盈利的出口。
8. 美团猫眼电影的重大事件
2015年7月,猫眼电影独立为美团网旗下全资子公司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猫眼公司)。
2015年7月13日,美团公布2015年上半年总体和各项业务数据。其中猫眼电影2015年上半年交易额达60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占70%市场份额。
2015年7月9日,美团猫眼电影发布第二期大数据报告《大数据时代的电影消费洞察》。报告样本抽取于超5亿人次的猫眼电影消费数据,覆盖影片映前映后全部用户流程,并提供了最多的电影画像实例解析。
2015年7月6日,电影《栀子花开》在北京举行首映礼,猫眼电影作为《栀子花开》的联合发行和联合营销方,为影片举办了主题为“全明星首映观影毕业晚会”的粉丝专场观影活动。
2015年6月26日,美团猫眼电影与博纳联合发行《杀破狼2》,助力影片成为端午档票房冠军。
2015年6月25日,美团猫眼电影与CCTV6强强联手共推“中国电影新力量”。美团猫眼电影作为“2015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最具重量级的合作伙伴,现场共推出三部暑期档重磅电影的超前抢票活动,大玩“T2O”。
2015年6月16日,由艺恩网主办的“2015中国电影指数盛典”聚焦电影O2O,“最佳O2O产品”奖花落美团猫眼电影。
2015年6月1日,美团猫眼电影5个月交易额破50亿,仅用5个月就超越了2014年全年50亿元的交易总额,是去年同期交易额的3倍。以此发展速度,猫眼电影2015年全年交易额将在150亿元以上。
2015年5月15日,电影O2O平台猫眼试水电影周边产业,成为冰雪奇缘冰雕展独家网售平台和营销平台。
2015年4月18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推介盛典——聚光e夜颁奖典礼中,猫眼电影获得“年度购票神器”。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发表“猫眼是改变的开始”主题演讲。
2015年4月5日,在第10届金瑞奖(iResearchAwards)颁奖典礼中,猫眼电影荣获“2014-2015年度金瑞奖—最佳创新奖”。
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20:00,猫眼电影单日票房突破1亿元,创造了电影O2O平台历史上首个单日贡献1亿票房的里程碑。
2015年2月7日,猫眼电影发布了《2014-2015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大数据解读依托美团与猫眼用户交易的海量数据,通过专业的分析与提炼,系统总结了2014年中国电影消费特征,并对2015年中国电影提出了专业的预测和解析。
2014年12月30日,猫眼作为《智取威虎山3D》联合发行方,贡献将近50%票房,助力影片成为贺岁档票房冠军。
2014年9月30日,《心花路放》全国热映,猫眼电影作为联合出品方,独家预售票房达1.1亿元,并最终为11亿票房贡献近半。
9. 大数据时代电影如何做精准营销
大数据时代电影如何做精准营销
在2015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 著名电影营销专家《失恋33天》营销推广负责人张文伯,悠易互通CEO周文彪,以及知名演员秦海璐为我们带来圆桌论坛:大数据小电影,移动互联时代的精准营销。
以下为对话实录:
张文伯:大家中午好,马上要吃午饭了,估计这是我们今天上午的最后一场,今天两位嘉宾有点跨界的意思,一位是来自我们互联网行业的专家,一位是来自于影视圈的,既然今天有跨界的朋友来,我们可以先从影视聊起,秦海璐最近有一档电影马上上映是吧?
秦海璐:对,明天由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闯入者》。
张文伯:周总看过这个电影吗?
周文彪:后来在PC上面偶尔浏览到一个标题,说要去冲击威尼斯的金狮奖,在微软上面看视频的时候有一些片花,有更多的了解,上周我想去找看电影《速7》,突然看到它已经在开始预收,19.9一张票,毫不犹豫地抢了两张。
秦海璐:谢谢。
张文伯:周总这么忙,对娱乐圈的事还挺关注的?
周文彪:谈不上太多关注,对娱乐圈了解比较少。
张文伯:海璐正好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这个电影,做个广告。
秦海璐:这个电影秉承了一贯王小帅导演的风格,它也从不同的视点讲了一个故事,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是闯入者,也是被闯入者,比如说我的生活现在就有一个闯入者,我刚生了宝宝,但是其实我在之前我也闯入到了我先生的家庭,就是组建家庭。其实每天包括说我们两个人今天闯入到这样一个峰会当中有不同的行业,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个闯入者和被闯入者,但是这个闯入的时机和你的契机,还有你产生的一连串的这样一个连锁效应其实是很难估算的。
张文伯:所以你看电影其实这两年非常地火,跟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的交集,我们说BAT,每家公司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电影行业当中。不知道从周总,你是一个偏技术、偏大数据,做精准营销的公司,从你的公司的工作的业务范畴和我们这个行业有没有一些交集?
周文彪:首先恭喜海璐,有一个小小的闯入者,升级做了妈妈,恭喜。我们这边主要是做一个跨屏的叫程序化购买,其实底层是大数据的支撑,所以刚刚提到的《闯入者》这个片子我最近也在看它在互联网上的一些营销推广的方式。比如说如果从我们的角度去看的话,怎么样利用大数据和多屏的技术可以去找到一些目标的受众,跟它去发生交互,有一点就比如说海璐的,或者是小川的你的忠实粉丝这是一个群体。
另外这个片子本身是偏文艺类的,或者去欧洲、去威尼斯获奖、冲奖,对于文艺片很执著的,或者对欧洲很关注的群体是可以抓到的,再有一个群体通过我们互联网的技术,我是可以把过去的比如一个月,或一段时间当中关注《闯入者》这些片子的人扒出来,第二部分在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当中看到怎么样在不同的屏幕、不同的节点去抓到他们,因为有的人可能只是找到那四个节点当中的一个,我通过跨屏的技术不停地去提醒他。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电影如何做精准营销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10. 有没有突出云计算 大数据的电影
布鲁斯 威利斯的《虎胆龙威4》,黑客瞬间让他的养老金账户清零。
《速度与激情7》里小美女黑客的天网程序,链接卫星调动所有监控、探头和手机镜头,利用脸部识别瞬间锁定斯坦森 杰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