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搜索一部关于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 电影
英文名: A Beautiful Mind
中文名: 美丽心灵/有你终生美丽
剧情介绍
数学天才约翰尼殊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时就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同窗口中的孤僻少年。约翰愈是受到他人的歧视,愈是激发他找出惊世理论的决心。终于,约翰提出的“平衡理论”推翻了当代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夫150年来的学说,赢得了数学界的另眼相看,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时值冷战时期,约翰虽然获邀在麻省理工执教鞭。这时,一名情报局人员向约翰招手,要罗致他成为国家解码专家。约翰如愿以偿在政府工作,同时也认识了美丽良善的艾丽诗。二人一拍即合,相识没多久随即闪电结婚。由于工作关系,约翰知道不少政府机密,开始堕进精神分裂状态,不时妄想自己被亲近的人陷害,最后更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妻子艾丽诗的鼓励下,约翰重新振作,重返普林斯顿大学教书。约翰承认自己精神异常的同时,努力钻研“平衡理论”,终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② 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个个都是大咖:加缪、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莫言、石黑一雄……他们是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一生必读清单”的头号人选。我整理了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欢迎借鉴参考。
↓↓↓点击获取“诺贝尔奖”相关内容↓↓↓
★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 2021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
★★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
1901-2021诺贝尔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2004年-2021年
2021年
得主:坦桑尼亚作家Ablrazak Gurnah(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
代表作:《天堂》、《在海边》、《来世》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对难民在 文化 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0年
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
代表作:《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
获奖理由:以带有朴素美感、准确无疑的诗歌语言将个人的存在普遍化。
2019年
2019年瑞典文学院颁发了两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获奖者分别为:波兰女作家Olga Tokarczuk(奥尔嘉·朵卡萩)、奥地利作者Peter Handke(彼得·汉德克)。
奥尔嘉·朵卡萩
代表作:《镜子里的城市》、《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彼得·汉德克
代表作:《卡斯帕》、剧本《骂观众》、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
2018年
瑞典文学院因卷入性丑闻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取消颁发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7年
得主:石黑一雄
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
获奖理由:他的小说带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揭开了我们与世界连接的虚幻的深渊。
2016年
得主:鲍勃·迪伦
代表作:《随风飘荡》
获奖理由: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5年
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
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获奖理由:多样声音的作品,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2014年
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广场》《青春咖啡馆》
获奖理由: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2013年
得主:艾丽斯·芒罗(女)
代表作:《快乐影子舞》《逃离》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2年
得主:莫言
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
获奖理由: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 民间 故事 、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1年
得主: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代表作:《十七首诗》《途中的秘密》
获奖理由: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年
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代表作:《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
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年
得主:赫塔·米勒(女)
代表作:《呼吸钟摆》《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获奖理由:兼具诗歌的凝练和 散文 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年
得主:勒·克莱齐奥
代表作:《战争》
获奖理由: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年
得主:多丽丝·莱辛(女)
代表作:《金色笔记》
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 经验 的史诗。
2006年
得主:奥尔罕·帕慕克
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
获奖理由: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下一页“ 1983-2005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③ 获得诺贝尔奖的电影有哪些
诺贝尔奖没有电影奖,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以及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
没有设立电影奖,没有电影获得过诺贝尔奖,只有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比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粱》就曾被改编成电影。
④ 讲述 诺贝尔奖获得者 故事的电影除了《美丽心灵》。。。
诺贝尔奖得主的儿子
在巴克利正忙于自己的博士论文时,传来了他父亲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原本一件别人看来很喜庆的事情,对巴克利和他的母亲来说却并非如此。在巴克利父亲获奖的当晚,巴克利就被绑架了,绑匪所要求的赎金正是诺贝尔奖的奖金。巴克利的父亲毫不犹豫的拒绝付款,这个家庭一直暗藏的矛盾就此爆发开来……
⑤ 诺贝尔奖原则上只能颁发给在世的人,但有哪三个人例外
阿瑟·阿什金,美国科学家,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光学学会(OSA,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名誉成员,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任职。
阿瑟·阿什金生于 1922 年 9 月 2 日,194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2年于康奈尔大学取得核物理博士学位。1942年到1945年任职于哥伦比亚辐射实验室,1952年到1991年任职于 AT&T 贝尔实验室。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时杨振宁为美国国籍)。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⑥ 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天才发明家去拿诺贝尔奖的故事,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1、《柳暗花明》,原著作者:爱丽丝·门罗[加拿大],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2006)
门罗的中短篇小说读起来像长篇一样,不是说琐碎冗长,而是有丰沛绵长的感觉。改编她的小说,无需像李安操作张爱玲的《色戒》那样,在小说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枝叶。《柳暗花明》讲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为女性的导演萨拉·波莉不像《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冷冷地刻画了老之残酷的形态,一起慢慢变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残酷的事,她的电影没有回避令人难堪的细节如老年人的性,但整体上一直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2、《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中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
Red Sorghum
(1987)
即便不能说是华语之最,《红高粱》至少也是最有力量的华语电影之一。张艺谋擅长描述中国式欲望,原著小说本就洋溢着热烈的生命力,初次执导剧情长片,张艺谋以初生牛犊之势释放了一次他急待喷发的才华。“刚开始拍的电影总是有一些特别的品质,也许以后你还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电影,可是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纯真却再也不会出现了”,张艺谋的职业轨迹印证了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这句话。回看才华如此横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后老谋子的诡异表现,这种变节般的变化正如莫言所说:“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3、《钢琴教师》,原著作者: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奥地利],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电影讲了一个女教师与男学生的畸恋故事。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像个冷酷的解剖手,干练、利落、充满才能,小说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没构成他的障碍,镜头冰冷无情而无比丰富,完美地描述了过度扭曲以致变态的人物心理。商业电影中作为香艳卖点的性镜头,在该片中如同恐怖画面一样,令人坐立不安,情色不再意味着欲望的快感,而是赤裸裸的绝望与无助。在这部电影上映几年之后,耶利内克获得了诺贝尔奖,哈内克在戛纳两折金棕榈叶子。这些荣誉在他们刺探的人性面前,实在有点不足轻重,如果有什么能慰藉痛苦与黑暗,他们一定会扔掉那些至高无上的世俗荣耀。
4、《耻》,原著作者:库切[南非],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耻
Disgrace
(2008)
《耻》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准确地说,库切以艺术家的身份干了一件社会学家的事儿。同时,他又很悲观、很消极,不相信救赎和变好的可能,只和真实站在一起。诺贝尔颁奖词这样解释他的做法:消极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也是一个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导演史蒂夫改编的电影,在表层意义上保持了对原著的忠诚,暴力、强奸、种族歧视等一一被呈现到银幕上,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奉献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触目惊心的画面,将人的耻辱感一点一滴蔓延到观众身上。
5、《铁皮鼓》,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国],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铁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如果说长不大的奥斯卡是个傻子,那么这是一部关于傻子的作品。透过一双异于常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那段最黑暗的历史。但战争并非电影的主角,而是一个巨大的背景板。看到母亲偷情和纳粹行径的奥斯卡,拒绝长大成人,他奇怪的身躯和叫喊震碎玻璃的超现实能力,就是荒诞世界的物化符号。导演施隆多夫对原著做了大胆而成功的改编,遗憾的是,电影只止于小说的第二篇,计划中的第三篇终未拍摄。
6、《伊豆的舞女》,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二十多岁的年纪,很适合书写纯爱物语;十几岁的年纪,有着天然的圣洁。写《伊豆的舞女》时川端康成20来岁,出演这部电影时山口百惠14岁,他们在生理上符合纯爱的最佳年华。川端康成的文字有着远超他当时年龄的敏锐,导演西河克己携初登银幕的山口百惠,对小说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编。内敛而丰盈的美,哀而不伤的情感,这是一切日本艺术的特质。川端康成的自杀似乎印证了艺术之美无法抵御存在的虚无,而美,终究永远地被这个世界需要着。
7、《愤怒的葡萄》,原著作者:斯坦贝克[美国],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这是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佳作,讲一个农民家庭从俄克拉荷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故事。斯坦贝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在电影中得到了完整体现,演惯好人的亨利·方达几乎等同于正义的代名词。原著曾在美国一些地区引起轩然大波,它的命运和电影中的农民一样,在暗如黑夜的苦难中守望着火光一样的尊严,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
8、《日瓦戈医生》,原著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导演大卫·里恩擅长执导史诗电影,除了《日瓦戈医生》,代表作还有《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比政治,杰出的作品更关心人性,导演和原作者很好地践行了这条准则。正如日瓦戈医生被时代裹挟,帕斯基尔纳克一生也被历史碾压着,获得诺贝尔奖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烦。作为英国人,大卫·里恩让电影人物说的是英语,如果语言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这种做法意味着背叛原著。电影流畅的叙事使震撼和感动效应如流水汩汩而出,导演在事实上维护了原著的内核精神。
9、《老人与海》,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国],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在某种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说反对动画,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实: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而多用来呈现虚构故事的动画,与通常所说的真实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脱离现实是动画的基本责任。这是一部兼具水彩和油画质感的定格动画,不乏唯美的画面具有简单意义上的观赏性,但与海明威的真实十分遥远,导演在此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实,除却永不被打败的精神,在老人的叹气声中,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另一位巨匠福克纳的评价:这一次,他提到了怜悯。一部动画短片的容量,很难装下《老人与海》的全部意义,就像梗概与正文的区别,这部奥斯卡最佳短片尽管发出了不辱电影的光彩,却无法跨越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艺术介质的分歧。
10、《魂断威尼斯》,原著作者:托马斯·曼[德国],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魂断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托马斯·曼的作品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严整和完美,导演维斯康蒂以贵族般的挑剔细致地复制了小说关于美、生命和艺术的大量探讨。托马斯·曼的老派技法在批评者那里被攻击为缺乏创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卫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于现实的现实主义者,考虑到时代环境,《魂断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说是他忠于现实的例证之一。除了将小说家改成音乐家,电影没有辜负原著,用光和影成功地传达了托马斯笔下的纯美情感。
⑦ 截止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904位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哪几位
截止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904位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两位:莫言、屠呦呦。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屠呦呦: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