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在的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关于AI(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动画,你有哪些推荐
科幻电影拥有一块永远舔不化的冰激凌——AI 人工智能,这也是本世纪最艰深的终极命题之一,而在电影界中,有无数经典始终围绕着“人工智能”在自我求索,或陷入无止境的哲学漩涡,或深度探寻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依托,或思维爆炸地去重构一个异次元空间。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所创造的美丽新世界,于是在电影的维度之中,影迷们能在《黑客帝国》、《人工智能》与《终结者》中欣赏到人类世界之外的神秘领地,也能在《超体》、《机械姬》与《我,机器人》中一睹人工智能自我意识觉醒的无法自控。
❷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有哪些
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布莱恩·奥尔迪斯
主演: 海利·乔·奥斯蒙 / 弗兰西丝·奥康纳
豆瓣评分:8.6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
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推荐理由:各大网站在榜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虽然面对不少争议,但从镜头语言、人物设计、故事走向来看不失为一部绝顶佳作。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拒绝接受该片的酬劳,他的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
影片根据奥斯卡·辛德勒真实事迹改编,他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直到今天,每年都有很多幸存者的后代去他的墓前祭拜。
❸ 17部高分 经典科幻片电影推荐
《星际穿越》 豆瓣9.4分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一组宇航员通过穿越虫洞来为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冒险故事。科幻场面对于科幻迷来说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宏大的世界
《火星救援》 豆瓣8.5
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
很好看的一部位于太空中的荒岛求生记。
《阿凡达》;豆瓣8.8
无需过多介绍的科幻巨作
《明日边缘》 豆瓣8.1
汤姆克鲁斯科幻大片,时间循环类的电影类型,喜欢异形、战斗铁甲的不要错过啦。
《第九区》:豆瓣8.3
导演采用伪纪录片+新闻访谈风格拍摄,增强了带入感,前半部分很好,不论是剪辑、表演、节奏都控制得相当精准
Q《异形》:豆瓣8.2
口《异形2》豆瓣8.1
《异形3》;豆瓣7.2
《异形4》;豆瓣7.7
)《普罗米修斯》豆瓣7.5
《异形:契约》豆瓣7.4
《异形》系列可以说是历史上深空恐惧的开创者,同时也是科幻怪兽系列中的巅峰之,异形系列目前为止共有六部电影,正传四部,按照线性时间叙事,前传两部,包括《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
《世界末日》豆瓣7.8
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正朝地球方向奔来,并将于十八日内撞上地球时,美国太空总署想出阻止该陨石与地球相撞造成人类毁灭的办法,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引爆。但这一切必须要在十八日内完成。科幻灾难片里的上乘佳作,世界末日横空出世,造就了末日神话,对了片中还有年轻的蝙蝠侠本·阿弗莱克。
《独立日》,豆瓣8.1
外星人袭击地球的片子《独立日》VCD时代科幻片的巨作。
《人工智能》 豆瓣8.7
斯皮尔伯格与库布里克共同的作品,堪称大主题影。
《星河舰队》豆瓣7.9
这绝对是大部分80,90后的童年记忆。向星际争霸游戏一样,人类和外星虫族的战斗。
《银翼杀手2049》豆瓣8.3
近年来很不错的科幻电影,完全不输第一部的续集电影!
《头号玩家》 豆瓣8.7
4年前上映的一部科幻动作片,剧情内容也是超级有脑洞,比较对爱玩电脑游戏的年轻观众的胃口,无数的彩蛋也是让人欢呼雀跃,各种动漫英雄加上复古情怀。#科幻片 #电影 #电影推荐
❹ 谁能解释一下电影 遗落境地 的具体剧情
《遗落战境》是由约瑟夫·科辛斯基导演拍摄,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冒险类电影。该片IMAX版《遗落战境》将于2013年5月10日以几乎全画幅的格式在中国54个城市的IMAX影院上映。2013年5月8日发布影片中“天空塔”拍摄花絮,向观众揭秘最炫未来风的高科技场景是如何打造的。
在2015年,人类发射“奥德赛”号飞船到泰坦(土卫六)建设第一个基地,谁知飞船途中遇到了一个突然出现的巨大白色立方体,从此奥德赛号及其飞船成员就杳无音讯……60年后,地球已经面目全非,人类城市的遗迹被黑色沙丘掩映,各种奇特的地质构造俨然超自然的场景。原来,当年突然出现的白色立方体是外星人的发明,为的是寻找合适的星球,将那里改造成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地球现在的样子就是这个“白立方”的功劳。不过发明“白立方”的外星人已经灭绝很长时间了,他们永远不会来地球了,空留着这个“白立方”运行在地球的轨道上。同时,外星人为攫取地球上的资源,建造了多个庞大的“水萃取器”来掠夺地球,并制造了无人机进行巡视和击杀人类。而且,它也用克隆人来检修这些设备,而这些克隆人的原形就是当年它捕获的“奥德赛”号飞船的船员。
这些克隆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杰克”(Jak,汤姆·克鲁斯),他是无人驾驶巡逻机的修理工,他有一个搭档叫“维卡”(Vika,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专门负责扫描受损的无人巡逻机和监视“清道夫”(其实是人类)的动向。有一天杰克看见了一团火球从天而降,那是个逃生舱,里面是一个叫做“朱丽亚”(Julia Kanan,奥尔加·柯瑞兰寇)的女宇航员,杰克从无人巡逻机手里救下了朱丽亚并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居所——高耸入云的“摩天塔”。
朱丽亚醒过来之后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原来她就是当年“奥德赛”号飞船的船员,在“白立方”捕获“奥德赛”之前逃了出来,成为飞船上唯一幸存下来的船员(其实是杰克放出的救生舱),而克隆人杰克的原形就是朱丽亚的爱人!在隐藏于体内基因的作用下,杰克做出了以前他根本不敢想象的决定,开始了自我发现之旅,而这可能会给他带来灾难性后果……
http://ke..com/view/10054077.htm
❺ 《人工智能》观后感
《人工智能》是一部未来派的科幻类电影。影片讲述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小机器人为了寻找养母,为了缩短机器人和人类差距而奋斗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是那句,你是独一无二的。这部有关未来科技的电影,对机器人是否会具有人类的痛觉和情感进行了探讨。影片中的小男孩大卫一直渴望妈妈的爱,他认为妈妈不爱他一定是因为自己不是真的小男孩,所以一生都有执念,一生都很不快乐地想要找到能把自己变成真的小男孩的那个童话故事中的仙女。虽然他的被抛弃在他看来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小男孩,所以他一直很苦恼。
然而这里插个题外话,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就算他是真正的小男孩可能也避免不了不被爱不被喜欢的命运。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对一个母亲来说,如果你不伤害到她的孩子,她可能还会对你微笑,说你只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然而如果你伤害到了她的宝贝自然要另当别论了。
大卫是独一无二的,他有人类的感情,会做梦,甚至比人类还要执着。整部影片除了小男孩找妈妈想要得到爱让我感动以外,还让我感动的是一直陪着小男孩的泰迪熊。它自己缝合自己的肚子,因为长的就是毛绒玩具的样子,所以尽管有感情却也只能被当作玩具,泰迪潜意识里一定也是渴望被爱的,能够陪伴它的只有大卫,所以它也害怕被抛弃,被抛弃了也就意味着他得不到爱了。不过相比较来说,泰迪更多时候是在爱别人,这也让我觉得它又可爱又可怜。
你是独一无二的。是吗,相比较你们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来说,我更愿意我是正常的,可以被爱的,可以得到爱的一个普通人类小男孩。
这是2001年的片子,而2017年一个叫索菲亚的首个拥有公民身份的高仿生机器人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热点,有惊奇,有恐慌,有兴奋。故事来自现实,电影里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也正是如此。
电影里出现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保姆类,色情类,商务类。他们都有共同特点:专业,理性,没有人类情感。越新型的人工智能,与人类就越相似。但即使相似,影片中很明显可以看到,机器人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不拥有人类的任何权利,机器人自身也深知这一点,被使用时在自己的专业上发光发热,被抛弃时则平静接受销毁或在机器人屠宰场提供虐杀的观赏性。作为人类,我们摔烂自己的鼠标不会有出于经济考虑之外的心疼,电影里对待人工智能也是这种态度。
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似乎就是无限的近人化,越像人,就越先进,越像人越好。于是影片主人公出现了,一个拥有人类情感的小男孩,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唯一的'功能就是可以提供永恒不变的爱。于是影片的矛盾出现了:如果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情感,那它就能够安于自己的职责所在,理性地为人类提供便捷,但始终和人类有质的不同;如果人工智能拥有人类情感,那么他在拥有爱的能力的同时,也拥有了欲望,以至于他会因为自己是一个机器人而痛苦,因为机器人无法得到爱的回应。技术问题可以攻克,人性漏洞无法弥补。
被抛弃后大卫执着于寻找蓝仙女,人类简史里认为智人意识觉醒起源于制造并相信精神层面的存在,影片里妓男说,机器人是理性的,不相信这些东西。这正是大卫拥有人性的一个铁证,他执着于成为真正的小男孩,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回到妈妈身边,可自始至终他确实就是一个拥有人性的小男孩。
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探讨,回到影片开头那个黑人女提到的道德问题,当人工智能与人类无限接近以至于拥有人性的时候,人类能否给予他们人的权利,是否能给予人的回应?当人类自身成为造物主而开始创造人类,人性能否承担这样的重量?
全片围绕最开始关于研发一个会爱的机器人的讨论,女科学家提出的疑问:如果机器人真的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呢?
人类制造出带有情感的机器人,机器人拥有自己的意识,对着机器人输入他所爱人的名字,他就会永恒的甚至是偏执的爱一个人,会哭会失落会嫉妒会感到幸福,这样的机器人和人又有什么区别。
可是AI的诞生毕竟只是因为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现实情况无法满足而选择的替代品,自然也可以轻易的被替代被抛弃。AI所爱的人,对AI负有的责任,也仅限于有一天不需要了就送到出厂去销毁掉吧。
但为什么当AI被抛弃了只能被销毁呢?不可以恢复出厂设置,重新输入新的用户,忘记过去,爱上另一个人吗?(此时此刻AI是多么的幸福)还是说随着与所爱之人的种种记忆,会对AI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导致他不可能恢复成最初始的空白状态。
就像真实人类的情感那样。
人类可以带着过去的记忆重新开始,而AI专一偏执的爱,面临的下场似乎只有毁灭了。
❻ 盘点一下科幻电影中的人造人
人造人是科幻电影中出现频率最多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电影比如《弗兰肯斯坦》、《剪刀手爱德华》、《第六日》、《逃出克隆岛》、《再造人卡辛》、《银翼杀手》、《我的机器人女友》、《遗落战境》、《无影终结者》、《第五元素》、《冒名顶替》、《人工智能》、《美国队长》、《机械战警》、《天才眼镜狗》、《雪国列车》、《我,弗兰肯斯坦》、《诺亚2014版》、《人鱼帝国》、《机械军团》、《凡人圣物(白骨之城) 》、《X战警(逆转未来) 》、等等。
人造人(Artifical Person)包含机械人或机器人(Robot)(包括仿生人(Android),即仿真机器人)、生化人(生化机械人、生化电子人)、克隆人、基因改造人等等。
机械人或机器人全部是机械。
生化机械人和生化电子人是半人半机器的生物。
生化机械人或称生物机器人(Bioroid = Biological Android)应该是生物上植入了机械。比如,义体人就是生化机械人。
生化电子人(Cyborg)应该是生物上植入了电子控制系统。Cyborg音译为赛博格,全称Cybernetic Organism,Cyborg这个词是控制论(Cybernetic)与生命体(Organism)的混写。
克隆人(Clones ,Human cloning)就是利用生物学的克隆技术制造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人的细胞培养出和这个人基因一样的另外一个人。
基因改造人(Genetically modified person)分为基因变异人和基因重组人。基因变异人是指人类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的人种,或称之为变种人(Mutant),也能解释为畸形。基因重组人简单的说就是重组人类自身的基因,使某些部位发生异常和变异,促使某些肢体具有比平常人更高的力量。
克隆只是在生物体细胞的基因指导下原封不动地将生物体复制出来。基因重组则是将生物的基因通过人工方式加以改变以达到改变生物体特性的目的。科幻电影中的基因改造人的特点是都采取人类基因和某种其他基因重组,即以人类基因为主,所以叫做基因改造“人”。但这样的生物是否仍然是“人”存在争议。因此,有的电影称其为异种(Species)。
科幻电影中基因重组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阿凡达》(Avatar,2012)中,由于潘多拉星球环境严酷,人类传统的宇航服、机甲都不足以保护矿工,于是科学家们转向了基因编辑技术:他们将人类DNA和纳威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基因重组的纳威人,即阿凡达。这种阿凡达只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但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然而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操纵这个基因重组的纳威人,只有DNA与他身上人类DNA配型相符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
《超能泰坦》(The Titan ,2018)的情节与《阿凡达》相似。由于地球人口严重过剩,资源紧缺,科学家们只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外太空。和地球相似的土星成了人类迁移的最佳地点,但只有经过基因改造的人类,才能适应土星的生存环境。于是,包括男主在内的一批军人,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电影《变蝇人》(The Fly,1986)中科学家发明了一台机器,可以将人分解后传送到异地然后重组。不料在给自己施行瞬间传送时,密封舱内混进了一只苍蝇,于是传送出来的他慢慢具有了苍蝇的性状。
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1997)讲述在未来人类新生命出生前要全部进行基因优化,这样出生的基因优化的人没有自然人的缺陷。片名GATTACA正是由构成DNA的四个碱基对字母组合而成,代表一个DNA片段。
《人兽杂交》(Splice,2009)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科学家情侣进行基因优化重组实验,女科学家把自己的基因和动物的基因混剪到一起,制造出了一个新兴人类。
《银翼杀手》(英文Blade Runner,1982)是经典黑色科幻电影,在香港地区又被译作《刀锋战士》、《公元2020》。导演是莱得利·斯考特。虽然电影中的复制人(Replicant) 这一称谓与克隆人在意义上最接近,但他们应该并不是克隆人。因为《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的体能、智力显然都超过了普通人,通过纯粹的克隆技术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想要制造出超越人类的复制人,从目前的技术推断,只有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加上生化技术,在生化工厂中组装生产性能卓越的“复制人”。所以,复制人应该是基因改造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摩根》(Morgan,2016)。那个5岁就长成17岁少女摸样的摩根就是典型的以合成DNA方法创造出来的基因重组人。
科幻电影中由于某种意外,造成人类基因变异的情况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电影《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2002,2004,2007,2010,2012,2017)中女主因感染病毒被改造成生化女超人。
电影《蜘蛛侠》(Spider-Man,2002,2004,2007,2012,2014,2017,2019)中男主被一只受了辐射的蜘蛛咬伤,从此具有了超能力。
电影《湮灭》(Annihilation,2018)中由于外星文明入侵,造成地球生命基因突变,比如长角上开花的梅花鹿、多品种融合的花儿,甚至人类的手臂上也长出花草来。
科幻电影中的克隆人同样比比皆是。
电影《克隆人》(Replicas)上映于2018年11月,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复活了车祸死去的家人的故事。
影片《天赐灵婴》(Godsend,2004,又译《上帝恩赐》)有一段描写克隆的过程,威尔斯医生利用已死去的孩子的基因进行克隆,复制出新生命。
著名的影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中,新新人类利用机器人小男孩手中的一缕母亲的头发成功克隆出小男孩的人类母亲。
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在先前的文章中多有述及,这里不再赘述。
应该指出的是,国际医学伦理公约和科学伦理公约都严禁将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验也不行。所以,基因重组人、克隆人理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对于某些人私下的研究和实验,谁又能完全排除呢?
❼ 堪比《深空失忆》、《太空运输》这样的经典科幻大片还有多少
1、《银翼杀手:2049》(Bladder Runner 2049) (2017)
电影用动作和科幻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未来世界中,但又不忘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种子。自从工业时代以来,人和机器的关系一直是复杂并充满争议的,当机器变得越来越先进和独立,它们是否会毁灭人类呢?《机械公敌》又为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它的开放式结局更提升了这部影片的层次,使得其更与众不同。
(7)2017年的人工智能电影扩展阅读: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尽管"科幻电影"一词出现于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电影诞生之时,科幻片的雏形就已随之产生,如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年)、《太空旅行记》(1904年)和《海底两万里》(1907年)。
纵观科幻片的发展,除了早期的法国电影之外,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主力,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他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❽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