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对洛根(2017电影)的评论是什么呢
洛根是2017年我最喜欢的电影。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告别电影洛根将展示金刚狼为拯救世界而进行的最光荣的战斗,那么选择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场景肯定会感到惊讶,几乎达到了与超级英雄抗衡的程度。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快速回顾。
电影显示了在不久的将来几乎不存在突变体的洛根(休·杰克曼)。他过着悠闲的生活,照顾生病的查尔斯(Patrick Stewart)。但是随后,他偶然遇到了被一些坏蛋追捕的女儿劳拉(Dafne Keen)。不情愿的洛根(Logan)承担着驱动女儿安全的使命。
洛根严格避免按其流派的规则进行游戏。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整个过程中它的语气严肃而脾气暴躁。它的英雄们处于生命的最低点,并被彻底淘汰。他们是脆弱的,逃脱了那些本可以在他们的巅峰时期心跳加速的坏家伙。其中之一甚至以最不拘泥的方式坠落。而且几乎没有CGI。
但是对我来说,电影中最好的部分是休·杰克曼。他具有原始强度的坚如磐石的表现。如果要重启金刚狼,他与洛根(Logan)在一起时会留下一些非常大的鞋子。
⑵ 《蚯蚓 2017》影评
《蚯蚓 2017》影评
关于电影,想看温情浪漫可以选日韩小清新,想要淋漓尽致吐槽一番就选国产,想爽爆一番那就欧美好莱坞吧,而如果你想直面人性,看到人性的恶,那便可以看向韩国。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略微地看了一下这部电影的简介,在心里已经做好了压抑的准备,但没想到,这部电影会是如此的压抑,从头至尾。
看完这部电影,我为女主感到不公与悲伤。难道贫穷,就是一种罪吗?没权,就真的该死吗?
在倾盆大雨的深夜街道上,摇晃着一孤独而又绝望的红色身影。在酒店的房间里,她坐在梳妆镜前,吸完了最后一口烟,从窗户跳了出去,狠狠地坠在一辆车上,而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却是,一死百了。通过警察和法医的话,知道女孩在生前两个月内,做了超过次的援助交际,高处坠落导致头盖骨破裂,当场死亡。患有脑瘫的父亲,将女儿火化以后,在江华岛江边,一把一把地将女儿的骨灰撒入江中,心中的绝望和后悔等复杂的情绪汇集在一起,却只剩下女儿的名字——李子若。
李子若从小母亲逝世,与父亲李元术相依为命,家境清寒。父亲每日摆地摊的时候还要一边带她在身边照看着她。由于父亲是脑瘫患者,行动和语言不便,无奈之下将子若送到岛上居住。子若长大后考上桃花艺高那天,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一路上跌跌撞撞,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子若这个好消息。
开心的父女俩收拾好行李,准备动身前往首尔,打算在子若学校的附近定居,让子若安心学习。夜晚,父亲来到子若的房间,看着熟睡的女儿,回忆起小时候,无论父亲怎样的状态,在子若的眼里,他都是一个遮风挡雨的英雄。在跟大伯一家道别后,父女俩启程了,在路上,父亲拿出装好的钱给子若,让子若买校服和鞋子,可这些远远不够,子若让父亲在开学之前给她买新的。为了能让子若体面地上学,父亲心想决不能让女儿失望。父女俩来到了首尔,搬到了一个比较便宜的房子里,虽然小,但父女俩很满足。
父亲在首尔要负担很高的生活费用,只能开着面包车,见缝插针找地方继续摆地摊求生。李子若很心疼父亲,在一次争端中为父亲挺身而出,受了伤还闹到了警察局。当子若希望警察能够评个公平出来的时候,警察却责怪子若的父亲是个残疾人才闹出的麻烦。子若看清了这个城市里,残疾人不算人,被任人践踏。
第一天上学,子若就被三个坏女孩赶到了性格内向且懦弱的敏京旁边。父亲在寻找摊位时遇到了比较善良的大叔,允许他在旁边摆摊,这样父亲便有了收入。一段时间后,班级进行了一次声乐测试,子若一张口便惊艳了全班,被人渣学长看重。而坏女孩三人组中,最有权势的那个女生是人渣学长的女朋友。放学后,父亲在子若的校门口摆摊,子若路过时犹豫片刻,想要从父亲摊位前迅速路过,不让敏京看到家庭的窘迫。但却被父亲叫住,本以为会被笑话,但是敏京却很友好地跟父亲打招呼,子若也成为了父亲向周围人炫耀的明星。本以为事情开始好转,但没想到,却在这天发生了转折。
合唱部外出活动,在晚上聚会的时候,子若被问到在坐的有没有喜欢自己喜欢的男生,子若没有直接回答。在第二天早上,子若一个人在河边练习,被赶来的人渣学长逼问那个喜欢的男生是不是他,并强行将子若推倒。而这一幕,却被坏女孩三人组之一看见,并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坏女孩三人组截下了懦弱的敏京,坏女孩三人组便知道了子若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人渣学长在坏女孩三人组的带领下,来到了子若的家中,在扇了子若耳光后,竟还拿烟头在子若的胸前深深地烫了下去。子若为了能够安心地在学校继续读书,找到了坏女孩三人组的领头的,但得寸进尺的坏女孩不但没有道歉,反而率先打人,并侮辱耻笑了子若患有脑瘫的父亲。子若奋起反抗,将坏女孩打倒在地,但或许是因为本性的善良,本该砸向坏女孩脸上的啤酒瓶最终狠狠地砸在了墙上。
没有上层的关系,没有钱,这些让子若在对立时处于下风,甚至遭到了退学。退学之后,子若找到了一个便利店工作。在便利店老板的帮助下,她写了一封请愿书送往政府,希望可以得到公平。没想到,这封代表着公平的请愿书,带给她的却是绝望和死亡。在对自己前途不利的情况下,坏女孩和人渣学长及其同伙联合起来,利用懦弱的敏京来到她家,对她进行了轮奸。父亲因为生意较好,所以那天晚上没有回来。子若因为怕给父亲带来麻烦,所以就没有选择报警。而那些畜生男却三番五次地来骚扰子若,甚至在便利店里也会被揪着头发,拖出去。事态愈演愈烈,坏女孩等人利用视频要挟子若进行援交赚钱。
子若将这一切的一切写进了日记本里,如同往常一样,将日记本藏在了便利店的货架中,并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六个月后,便利店的老板发现了这本日记本,并将它转交给子若的父亲李元术。李元术看完了子若的日记,几近崩溃,子若受到侮辱的场面仿佛历历在目。他拿着那本日记本找到了学校和警察局,希望能够给死去的子若一个说法。但是,没有一个人会用一本笔记本就相信他,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患有脑瘫的残疾人。在李元术走出警察局的那一刻,背后墙上写着“可信的警察,安全的国家”,这是多么的可笑与讽刺。
如果法律不能为穷人来伸张正义,那么就自己去寻找正义。李元术让敏京将坏女孩三人组带到了天台,向不愿向子若道歉的三个恶人泼了硫酸,用浓稠的硫酸来洗涤她们脸上的狰狞,内心的邪恶。之后李元术将渣男们绑架到江华岛上,希望她们可以给逝去的子若一个道歉,可是渣男们还是一味为自己开脱,互相推卸,甚至想要用钱来摆平父亲的愤怒,一句“道歉”都没有从他们口中说出。父亲“处决”了几个渣男,并把其中领头的那个带到了船上,用鱼钩钩住他的喉咙,将他当做“蚯蚓”一样系在了鱼竿上。
在最后的镜头里,空无一人的小船上,只剩下了父亲的一双鞋。
《蚯蚓2017》,导演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社会中校园暴力的个别现象,种种细节都否定着所谓的公平和希望的出现。在电影中,除了极好的好人角色,几乎所有的人都排斥贫穷和残疾。懦弱的敏京是除了形象鲜明的恶人角色之外,最该让人深思的角色,因为害怕自己受到同样的虐待,而选择对校园暴力欺凌现象逃避、视而不见。殊不知,她自己在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时,同时也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加害者。所有人都没能幸存,无论是坏女孩还是人渣学长及其同伙,他们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父亲的结局亦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了,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女儿,与其自己活着,继续遭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不如追随女儿的足迹,这样,父女俩亦或许还可以团聚。
正义是可以降临的,只是子若和父亲却没有等到那一天,但邪恶一定会付出代价,对于父亲来说,如果正义难伸,那就一起陪葬。希望世界各地的霸凌事件、校园暴力能够消失不见,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过得美好,希望世界上仅存温暖和正义。
⑶ 金像奖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一念无明
生命本身所具备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佛教哲学大词典》第四○五页
如同名字,电影讲的就是在香港压力满溢的城市里,人对生命的迷惑。
电影开头阿东走进那间小小的房间,和父亲那段对话,两人演技足够,足足几分钟的长镜头的对白和表现力还让我边笑边想,这么长的镜头这么闷的对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电影,这两个人还是厉害。
后来故事步步揭开,不留情面的打骂羞辱,和心有预期也让人难掩震惊的满地缓缓流过的血水。
很难相信金马奖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摄1天就可以有足够的情绪让人跟着歇斯底里,让人亲见失手弑母的痛感,让人感受亲人之间的爱极与恨极。然后这部电影让我感受的,是生而为人的深深孤独。
阿东的父亲常年为生计奔波劳碌,说到从前做长途司机的时候语气里藏不住骄傲,可是还是以最悲痛和无奈的方式失去了爱的人,以最无力的方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依赖,开车的时候尿进塑料瓶,独自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不符合年龄看起来可笑的书,却认真看对抗抑郁的方法,小心的买饭买巧克力,被儿子背起来慌张的说鞋子掉了,卑微到尘埃里,哪里再有一丝一毫的骄傲。可是哪里可以埋怨他人,面对儿子的指责,只能痛苦万分的痛恨自己。
阿东的妈妈整日沉浸在过去那个读过书、受尽家人宠爱又有很多人追的回忆幻象之中,晃神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无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难以忍耐,没人关爱的老人罢了。她会不断的回忆曾经的选择,如果当年没有嫁给这个丈夫就好了,如果当初跟儿子去美国就好了,于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阿东在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静,独自痛到喊出声来,声音大到邻居投诉,却没办法缓解也无人来。那种难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独。
Jenny可以微笑着高唱赞歌,可是崩溃大哭的时候,那张扭曲的脸上何曾有一点点宽恕与原谅的影子。终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安身之处的瞬间,离自己29岁结婚,30岁要小孩,拥有家庭的梦想近在咫尺的瞬间,满怀期待,细细计算着、规划着卫生间门后的空间可不可以放洗衣机的安稳瞬间,转眼就灰飞烟灭。念一句“阿门”,也难抵这命运光临。
皈依宗教来寻找安宁,坐席上微笑的说着“阿门”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能放下过去,原谅曾让自己梦想破灭的人?在这里的宗教让人可笑,虽然人们想找一个出口,想寻求一种精神力量,不过是种勉强的掩护。
电视机里冷静的新闻播报着朋友的决绝告别,阿东的眼神一点点变化,这种感觉连身边最关怀他的父亲都丝毫没有察觉。Jenny自然也无从察觉。
社会家托夫勒谈过“即当人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突然转化为人们始料不及的新社会时,人们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托夫勒在对“未来的冲击”指出:“我们可以把未来解释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由于人类机体的生理适应系统和决策过程负担过重而引起的。总而言之,未来冲击就是对人类过度刺激的反应。”
尽管托夫勒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悲观论,但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发展的社会对生命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与冲击,过度的负担使社会化中的人逐步丧失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功能。这种冲击难以通过与人交流而分担,只能独自承受。
到这里,阿东的所有情感关系都一一断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忧郁、使人产生欣快感的作用,丰富的苯乙胺,一种能对人的情绪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很多医生甚至把巧克力作为抗轻微忧郁症的天然药物。
可是拼命的吃掉巧克力,拼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难以消除。
最后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医生 邻居 公司的同事 亲人 理想
到头来都不能给我们一点点温暖。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种减轻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决途径。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与朋友倾诉,可以去看医生,可以寻求一个信仰皈依,可以在爱的人那里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可以躲进家人的围绕之中。
可是这些情感关系,这些解决途径,在这部电影里都一击即碎,到头来还是孤独,还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里的小巷,还是一个人在天台看着错综复杂的城市轮廓,还是躺在狭窄的床上看着空空的天花板流泪。医生死板的宣读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邻居只是关心自己,是人冷漠吗,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救赎无法从旁人那里得到,也许旁人也有着想从身一跃放弃人生的苦痛,没力气向你伸出手。也许亲人有着更多的压力责任,再站起来已经痛苦万分,再难借你一双肩膀依靠。
就连天台的植物都已经尽数枯萎,还好导演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率真的孩子总是在电影里有着特别的意象符号。 在主人公面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戴厚眼镜的孩子隔着墙壁讲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丝安慰。然而这个故事也是暗藏玄机,这个故事不也是说尽了人类的孤独寂寞与一生流浪的命运。
最后的亲人最后的无言拥抱,像是与昨天和解。可这个天台的拥抱,镜头拉远,画面中只有这对面目难说情绪的父子,温暖却还是孤独。
最近看了几部“恐怖片”,肯尼斯罗纳根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迈克尔哈内克的《爱》和香港导演黄进的《一念无明》。它们让我想起新世相一篇文章,《明天很可能不会更好。承认这一点是我活下去的方法|一个女孩从23岁起怎样面对痛苦》。从23岁开始面对60%烧伤,两年来,她最希望的是能像正常人一样蹲下如厕。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钱德勒家的弟弟李在家乡是一个“名人”,这个垂头丧气的男人是家乡人眼里的丧门星,男人还好,女人完全不待见他,不愿与他共事,那位对女儿的性趣严防死守的单身妈妈倒是对他有兴趣,他却完全丧失了基本的撩妹技能,变成了榆木疙瘩。这一切只因他的一次酒后疏忽,让自己家的房子着火了,三个孩子没了,妻子也与他离了婚。原本避走他乡,隐忍沉默的他因为哥哥的去世必须回去照顾大侄子,在回到伤心地后,前妻向他倾诉对他的歉意,他却哭得稀里哗啦地逃走了。最后安顿好侄子,他依旧回到了原来的城市,选择像以前一样,做一名打黑工的物管打杂人员。
哈代的《无名的裘德》里,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长子和两个弱妹幼弟一同上吊而死,裘德和自己挚爱的女友淑不得不分手。哈代描述了淑的精神崩溃,她回到了自己背叛的旧生活,因为痛苦已经将原来那个精神独立的她杀死了。很少有人会从这样绝望到底的痛苦深渊里回来,有时候,承认和极度痛苦的宿命无法和解或许是最有效的和解。
《爱》是更深的恐惧,两个相爱的人一起面对步步逼近的死亡,如何有尊严的死去?作家琼瑶最近公布了自己尊严死的遗嘱《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不插管,不抢救,希望自然快速地死去。安妮的状况更糟糕,如同渐冻人症一样,处于漫长恶化的过程中,苟延残喘的安妮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照顾的能力。乔治眼看着爱人饱受病痛折磨而无能为力,尽管安乐死已经很早就成为人类讨论的话题,但涉及到每个个人,永远存在天人交战的痛苦和争议,乔治最后选择用枕头捂死安妮,他替安妮在尊严死和苟延残喘之间做出了残酷的选择,安妮或许还没有下决心离世,但对乔治来说,这就是对安妮的爱,爱她就是要让她有尊严地活着。迈克尔哈内克只是将他所感受到的真实和恐惧用镜头呈现出来,不做任何美化和升华。
《一念无明》里,证券公司职员阿东失手将卧病在床多年的妈妈杀死,这起悖逆人伦的杀人事件却因为阿东的躁郁症只是获得了一年的救治而无任何法律的惩罚,阿东被往返省港的货柜车老司机父亲接回自己租住的仅容一人转身的上下铺劏房,阿东努力融入新生活,却接连遭遇好友自杀,前未婚妻在他的旧伤口上再补一刀,躁郁症再次爆发,这次轮到父亲像阿东当年以一己之力照顾母亲一样,他选择陪伴在儿子身边,不离不弃。
看《一念无明》的时候刚好关注到一个新闻,无线真人秀节目《有楼万事足》,港女Seasun说出震撼全城的金句:“有楼先有高潮,没楼咪白撞……”如今国内一线城市房价飙升,广州推出单身狗限购一套的奇葩政策,在《一念无明》里,房子是隐藏在故事中的主角。
一开始,男主阿东与女友供着一套小小的房子,已到谈婚论嫁的阶段。阿东为了尽快还房贷,激进地借了大笔钱炒股,炒股失败又面临母亲的抑郁和躁狂,直接导致了人伦悲剧的发生。女友在阿东出院后终于主动现身,原因是因为银行要求她买下阿东的房贷,她快供不下去了。痛苦的她自称最近获得了很多的助力,她带阿东来到教会,并在宣讲台上痛陈自己的经历,她哭成泪人地控诉阿东给她带来的痛苦,她说即使是这样,她还是要宽恕他,但这种宽恕比直接唾弃还令人难受,看清自己和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是痛苦的,一年的治疗并没有将过去的经历抹去,那些药丸和黑巧克力提升的幸福感并不能救赎阿东,那些旧伤疤就像23岁女孩在彩色派对上遭遇粉尘爆炸一样不可逆转,女友的一番话直接关闭了阿东回到中产梦想旧时光的通道,他意识到之前对母亲的照顾和容忍里饱含的怨恨,那时候的他和现在的女友并无不同。他不再有动力上进,他无法面对自己……
这因果的轮回源自何处?那位因为丈夫儿子远离自己而痛苦不堪,完全丧失生活勇气的母亲或许是一切悲剧的源头,对自己婚姻过高的期许,不满足的厌世以及完全失去改变生活的能力,这是一切悲剧的源头。阿东的孝顺和担当里有一种自我道德满足的骄傲,父亲和弟弟都不管母亲,他却要管到底,不将母亲托付给养老院近乎偏执,屎尿完全不能自理的母亲对阿东贴身照顾未尝不视为一种羞耻,毫无顾忌地肆意发泄人性之恶只因彼此之间丧失了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寸和距离。这在中国式的亲情关系里并非少见,“太过粘稠的关系,容易导致失去发展的自由,生命力也会吞噬在其中。”
值得参考的是安藤桃子的《0.5毫米》,一部探讨临终关怀的题材,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怀归结于提升0.5毫米的高度,如果每个人都在心灵的维度上高出平均水平0.5毫米,或许很多人伦的悲剧就不会再发生,而这0.5毫米是普通人与超越凡俗的圣母的差别。
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后来进入了洞穴,一个只适合一个人居住的狭小洞穴如果挤进了两个人,就会有令人难测的人伦悲剧发生,对于最后接纳儿子共同生活的父亲而言,如果两人空间继续如此逼仄,会不会再次发生阿东式的人伦惨剧其实很难预料。
《一念无明》或许还可以解读出更深的寓意,那位认为自己嫁人不淑的母亲之于香港的象征意义颇为类似,而阿东坠落的中产梦更像是现实香港的写照。作为一部投资200万的处女作,这部电影融合了是枝裕和的`生活流和《香港制造》《天水围的夜与雾》开启的香港写实流的传统,教会宣讲的那段戏尤其精彩,貌似救赎实则雪上加霜,成为了压死阿东的最后一根稻草。余文乐的无薪酬出演令人刮目相看,就像当年郭富城出演《父子》一样,令人眼前一亮。《一念无明》并非完美之作,对于中国式人情社会、亲情关系的反思值得更深入探讨,母子部分的相爱相杀表现不够充分,母亲的塑造过于表面化,但是这部作品就像黑暗里的光,照出了香港电影新的可能和未来,作为一匹黑马横扫2017年度香港金像奖八项提名绝非偶然。
导演确实有点坏,他把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亲腿脚不好,又情绪躁郁,父亲又从香港跑去大陆,很少回来,弟弟逃跑去了美国,根本不想理家里的烂摊子。
照顾母亲端屎端尿、还要被母亲骂是扑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个人来承受。这还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几百万去炒股,还亏掉了,人家追着他还债。
内忧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杀了母亲,虽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郁症,无罪释放进了精神病院,他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却受到了了“弑母”的自我内心谴责,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来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语里说青山出来的,就等于说某人是精神病,类似于广州人说芳村出来的,类似于东北人说四平出来的)”,还有只懂得给你喂药的机械而苍白的精神病治疗系统。
虽然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和精神病相关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家属互助,影片最后也打出了对躁郁症等精神病人应该关切的话,但观影之后的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内核其实并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问题。
导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过余文乐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观其他人的冷漠和无情,甚至父亲都要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精神病的儿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说明,他或许并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换了谁遇上那样的家庭,也会被逼疯,这是吃多少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学上总会说到一个词:沉没成本。就是那些你在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你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但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你的沉没成本会变得更高,所以对于沉没成本,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切割。
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乐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原生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地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只说,多少钱都可以给你,但我绝不会回去。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生气,难道把一切推给别人,就可以了吗?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绝把母亲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却让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种根本无法改善的沉没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尽毁,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了吗?
或许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绝对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下,把照顾老人、病人的重担独自承担,而无法顾全自己的人生,从而让整个家庭失去未来和陷入困顿,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英雄行为。我不得不说,公众号上教你的“远离原生家庭”的话,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过上正常生活的权力,要更多地放开别人,无论他是病人,还是,你是病人。
⑷ 个人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电影《我是医生》选取了以吴孟超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轨迹,讲诉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故事。以下内容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一】
过往的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多以又红又专的方式来宣传正能量,塑造剧中的几乎所有正面人物,过多的运用同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导致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导致国产的主旋律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尽如人意,虽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电影产出,但是真正有市场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医生》无疑是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但是除了个别台词中出现“报国”等话语符号,基本上整个电影都在就人论事,以“医德”核心和剧情冲突走向的核心,以小处着手,平凡普通的医生,身上折射出了医者应有的品德,正面的宣传了作为职业的医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结局给人以所主人公所从事行业的无限希冀。虽然故事整体讲诉的略微平缓,冲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电影整体的写实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电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吴孟超”与其徒弟“赵一涛”刻画的极为成功,尤其是操着东北口音的“赵一涛”。剧中所有人物的表演无疑都是为了突出传主“吴孟超”的形象;“赵一涛”身上的不坚定的性格显现出了为人的真实,在“吴孟超”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三观的变化,师徒之间的关系,很好的展现了医德与医业的传承。在家庭上,对女儿的爱也刻画的很好;总之,在家庭与事业上,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赵一涛叫他“老头”也是一个亮点,增添了一丝正戏中的幽默。但是除了这一对师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就略显单调,无论是女儿、医院的同事,患者,一闪而过的父母,在表演上都显得有些生硬和做作,为衬托而衬托,少了人物本身应有的鲜活。
电影本身传主故事性足够,但是在电影技术层面,就显得有些拖电影整体效果的后腿。镜头和场景、色彩的选择都没有给电影加分,总有一种陈旧套路的感觉,旁白字幕的出现并没有与电影整体很好的融合,起到应有的作用;电影整体的声音配备也没有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乐和伴奏会给电影带来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桥段。电影整体的故事剪辑是线性的,穿插着几个小故事,但是几个小故事并没有讲的圆满,似乎单纯为了时间线性而服务,导致整体冲突不强,缺少一些张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撑戏。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是近年来比较不错的国产主旋律电影,对于电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电影语言上加强与故事、人物的配合,辩证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点的人物并不代表人物整体形象不高大,其实大多数电影中最终的经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为他们更有性格特点,就是这部电影中赵一涛的这一类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电影的人物丰满,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于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正能量和“三观”,自会从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现出来,反而没有必要刻意的告诉观众,在这一点上,《我是医生》是成功的。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二】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赞美英雄,反映时代,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仲呈祥说,英雄人物往往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自有一种人生况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医生》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体现了中国电影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有一种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深刻的体验。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我是医生》的成功在于,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伟大,同时将一幅发展中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在观众面前,让人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动。事实上,吴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胆研究领域是当下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缩影,当中国的科学家们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时,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样的作品,在当下的中国影坛是缺失的;而《我是医生》则重拾传统,为当下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吴孟超90多年的人生历程里,有太多值得记取和呈现的华彩篇章。许多与会专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为此类影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写实手法凝练而克制地呈现吴孟超和学生、吴孟超和病患、吴孟超和女儿这三组关系,通过大量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引起观众共鸣。特别是电影设置的得意门生赵一涛这个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调性一下子活泼起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另一方面则以写意的、诗化的方式表现了吴孟超和他的老师这第四组关系。每当吴孟超感到困惑无力时,他的导师裘法祖就会在一片柔光中出现在他面前,为他解惑,给他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等专家评价说,这体现出创作者在遵守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在追求更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艺术表达手段,从而为影片增加了直抵观众内心的艺术力量;而这一穿越手法背后暗含的代际传承,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让影片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尹鸿认为,《我是医生》兼具主旋律、传记片和行业剧三种元素,每一种元素对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主创通过精心设计,找到了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将创作中的难关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过父女、医患、师生三种关系,将家庭、职业、传承三方面结合,为英模人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让科学有了温暖的情绪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以字幕的方式,将全球医学界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银幕上,让吴孟超及其团队所做的研究置于全球参照系中。尹鸿认为,这一手法将影片表达的主题置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三】传统的传记片,限于资料真实性,所以不可能在剧情和场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说传记片大部分会牺牲掉电影最需要的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和画面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这种电影的“传统法则”上唱了一些反调,情节虽然起伏不大,但是却凸显了多方面的人物冲突,层层推进剧情的发展,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加入了主角小时候的回忆,一副唯美的乡村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怀旧和战争的场面随着主人公的回忆时隐时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该是中国传记片的一种少有的尝试,虽然有些地方的倒叙方式略显突兀,但是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的效果,应该算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人物传记片的印象。还有中国传统的医疗片,和国外的影片,比如《医龙》、《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术还原的细节上,没有可比性。但是这部电影在手术的真实性上作出了比较成功的还原,虽然镜头还是有一些躲闪之嫌,但是已经看出了导演想要展现出真实手术效果的意图。
本片可以大书特书的是导演对影片的感染力的营造。要知道一部传记片的成功与否,其实可以忽略情节,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观众,让观众随着影片的推进有了心灵的震动的话,那么无疑这部影片是失败的,《我是医生》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感染力的营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对于一部讲述医生的电影,对于生死这个话题的展现,大悲大喜的感情营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要说,那是很低级的手法。尤为难得的是,《我是医生》的导演在煽情时含蓄内敛、于平淡中憾动人心,这无疑是一种高级的技法,不动声色间,便将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处,让你在不经意间被深深打动。
我们在整部影片里没有看到一个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现给我们的已经无法医治的患者,影片或给了他们一个临终的关怀,或给了他们最快乐的告别。把这种大悲的情节删除,而依旧能做到感染观众,无疑升华了整个影片的境界。
影片对于整体感情的渲染抛弃了一贯的生与死的俗套话题,而变成了人类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论的讨论。
影片整体表面上是以吴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迹为主线,但是在每个镜头前打出的人类对于癌症免疫疗法历次成功与失败案例的穿插,在于说明,这不是一部仅仅弘扬个人医术和医德的电影,而是一部整个人类和我们的宿命抗争的作品。当然,由于中国电影的某些局限性,这种宿命论的矛盾,并没有被推到极致,不过平淡间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如果说,给这部电影打分,七分是没有问题的。若说遗憾之处,我想在于一些旁支人物的设计上,废笔有些过多。比如杜一涛这个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当然导演为了营造人物矛盾,故意让这位年轻医生和吴孟超院士之间在医术,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较,但是我认为这些冲突并不成功,比较老套,这是一大败笔,而且围绕着杜一涛周围的人物关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对于剧情的推进影响甚微,对于一部只有108分钟的电影来说,这些情节不免有了些“戏不够感情凑”的嫌疑。当然,因为胡亚捷个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当然,对于一部主旋律影片,还有一颗星我要献给吴孟超院士这样的老一代医学研究者,实践者,一开始我只认为他就是一个肝胆外科的手术专家,通过这部影片,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他对于医学的价值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手术刀其实是一种悲情的元素,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他想要通过生物疗法,攻克癌症,这本身就是一名医生的创举,是一种博爱的情怀。这无疑也为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四】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更多相关推荐文章:
1. 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2. 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5篇
3. 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4. 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400字5篇
5. 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6. 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7.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6篇
8. 医生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9. 2017年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10. 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⑸ 《绝世高手》观后感
卢正雨的这部《绝世高手》处处透射出那种狂欢疯癫的鬼马娱乐精神。
当年,《纽约时报》影评人曾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有过如此的评价:“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或许,当时的这句话并非出于对香港电影的一种褒奖,但是如今看来,早期香港电影中的张狂与纵乐,作品中所包含的独具匠心的创意却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荣誉标志。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这部《绝世高手》。或许很多人无法接受这部电影,正是因为这部片子显得有些过火,但也正因为其癫狂,相信很多人会爱上它。
《绝世高手》的癫狂实际上是导演卢正雨未泯童心的一种折射,他将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一股脑儿灌输到这部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四大天王”组合,“汤姆与杰瑞”的名字梗,《同一首歌》、《说句心里话》等怀旧金曲的乱入,都能够适时勾起观众的童年记忆。
电影的主场景发生在一个叫堕落街的地方,据说,街道名字的灵感来自长沙的堕落街,卢正雨就是希望用这条街还原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所以,观众可以看到片中游戏厅、大排档、台球厅、理发店等充满怀旧复古的店铺琳琅满目,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隐藏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却充满了市井气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个个都是“绝世高手”。
在表现这些“绝世高手”的时候,卢正雨依然用充满童心的视角去刻画,郭采洁饰演的少女小曼看似柔弱,却是一个有着金刚芭比身材的暴力少女;范伟老师饰演的爷爷,造型百变,醉心于织毛衣;最具颠覆性的角色莫过于蔡国庆老师饰演的大反派,到处给人送365个祝福,却干尽坏事,直接打破了十几亿观众心中建立起来的牢固形象,这种巨大的人物反差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增强了不少喜剧效果。
《绝世高手》在风格上更接近于漫画感,无论是从美术置景还是对于镜头的设计都发散出一种活泼与张力,从而让这个关于成人的童话故事显得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于美食的表现上,导演更是发挥出二次元想象,大胆的将美食与各种元素混搭,有一种浓郁的鬼马气质。柯达饰演的烤肉健将,烤肉的时候在单杠上来回旋转、跳跃、闭着眼,利用杠杆对肉的震动,从而烹饪出令人叫绝的美食。而范伟饰演的玉面·黄杰瑞和陈冲饰演的汤母·柯露思PK煮汤的那个段落,更是拍出了武侠片的格调,导演将一个简单的煮汤比赛具象化,一口大锅被隔成阴阳太极,两边风起云涌,杀气腾腾,范伟老师更是化身《七龙珠》中的超级赛亚人,充满童趣。
《绝世高手》犹如卢正雨的一部鬼马狂想曲,片中卢小鱼一直苦苦追寻的绝世秘籍也只不过是杰瑞与汤姆的“恩爱宝典”。分分钟就能搞定一顿丰盛料理的仓田保昭,在遇见织得一手好毛衣的范伟老师之后,哪里想得到在和自己对战的时候,范伟老师还能抽空打出一条花式如此刁钻却又符合大众审美的毛线裤,还贴心的为他穿上了,最后还不是输得痛哭流涕,甘拜下风。
《绝世高手》的评价可能会两极分化,喜欢的人会予以极大肯定,不喜欢的会觉得看的非常尴尬。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早年也针对香港无厘头喜剧。即使是《功夫》,这个可能是周星驰最为人接受的作品,在一些强调电影故事逻辑,人物关系的观众看来,可能故事性比较差。而诸如《超级学校霸王》之类的毫无逻辑,仅靠堆咖和耍宝的电影,现在看起来可能真的很尴尬。可香港喜剧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
香港喜剧电影,最初同好莱坞的喜剧并无二致,经过一系列天才般的创作者添柴加火,最终才走到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集大成者。70年代之前,香港喜剧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李翰祥作品为代表的,以旧中国为背景的段子喜剧。这些喜剧往往都是历史上各种笑话单子的混搭,将床上笑话,市井中坑蒙拐骗的段子一段一段讲出来,一段三四本(一本十分钟)左右,跟说书人一样,讲三四段就是一部电影。为了避免这种不连贯,往往将三四个故事放在一个母题之下。第二种是以王晶的父亲王天林为代表的香港歌舞青春片。此类电影往往是轻喜剧,为了映衬歌舞片中的热闹欢乐气氛,创造了很多喜剧效果。第三类是家庭伦理喜剧,此种喜剧类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对头电懋公司出品。老板陆运涛是本土精英,区别于邵氏早前强烈的外来气质,他始终相信电影应该是教化民众之物,并非仅仅是娱乐产业。因此强烈关注香港中产市民的生活。这类电影往往模仿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喜剧,多是室内剧,讲述办公室或者家庭之间的故事。这三种类型中,第二种和第三种,主题较为严肃,完全区别于香港黄金时期癫狂搞笑的风格。第一种虽然荒诞无厘头,但往往主题陈旧,背景和香港脱节,也与日后香港喜剧区别较大。1973年,楚原编剧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纪录,这部区别于以往三种喜剧类型,演员讲粤语,内容扎根于本土的电影,已经预示着新的时期的到来。
70年代许冠文喜剧统治了香港电影。《鬼马双星》(1974),《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五部作品局取得当年票房冠军。现在看来这五部作品已经颇具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喜剧风格的雏形了。区别于李翰祥以一个抽象母题为线索,许冠文的电影,线索成了他和两个弟弟许冠杰和许冠英三个任务。这种讲粤语,融入粤语流行文化(许冠杰的主题曲),故事背景设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层小市民,经历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各种凭借语言、动作、场景设置制作出来的桥段逐渐夸张化,越来越鬼马,越来越无厘头,这种风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断发扬光大。
1980年,黄百鸣(开心鬼)、麦嘉(光头佬)、石天(龙四)三人成立“新艺城”公司,自此统治了近乎整个80年代。新艺城成功的秘密在于其集体创作的方式,先由麦嘉决定开拍什么题材,然后和黄百鸣、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伟和泰迪罗宾七个人一起讨论故事,这种方式也成为“度桥”,即将各种创意,各种桥段用故事穿起来。和七人之力,新艺城推出了数个卖座系类。由和许冠文分家之后的许冠杰和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系列,将港式喜剧、动作片的桥段融入007的故事里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几部均票房大卖,小成本的《开心鬼》系列喜剧,以小博大,票房不俗。为了和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对台,嘉禾合计出来了“五福星系列”,阵容强大,制作精良。两个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宝出品,由高志森炮制的“富贵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创作的“精装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纵观此时的香港喜剧,真称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香港电影业正在飞速发展,各类类型片不断成熟,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甚至欧美市场均十分卖埠。为了拍出更吸引观众的作品,各种类型电影不断更加类型化,吴宇森开创的“英雄片”热潮,成龙、洪金宝的动作喜剧,无不都越发极致,而喜剧电影更是更加癫狂妄为,为了刺激笑点不断提高的观众,桥段越发密集,姿态更低,更恶俗的桥段不断刷新下限,各种语言的笑话,动作场景,故事碰撞的不断夸张,大家相互斗法似的,都为喜剧这堆火拼命加柴,整个八十年代的喜剧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把整个喜剧的夸张、疯狂、无厘头水平不断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驰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儿出现,走向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巅峰。
纵观整个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小人物”打败一切的历史。许冠文早年开始将镜头对准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一局打败之前的老式喜剧。但许冠文塑造的虽然也是小人物,但他用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的视点,俯视小人物,提炼出小人物的辛酸,表现小人物的可笑。当80年代群豪并起,各路人马无节操的展示小人物,表达小人物,和小人物保持距离的许冠文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打败。90年代,出现了一个本身就是小人物,并且乐于以小人物的姿态去看世界,从讽刺小人物变成小人物的自嘲的周星驰,这时香港无厘头喜剧走向了他的完全体。这种完全体喜剧不依靠故事,仅仅依靠人物以及密集到让观众无法喘息的“度桥”就足以成功。这种“尽是癫狂,尽皆过火”的做派完全成了一种风格,一种区别于故事逻辑为本,而仅仅依靠人物和各种点子的喜剧电影。此时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在这种人物和点子中找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点做的越好,电影可能越成功。纵观周星驰早期成功的作品,无一不是有一个故事的把握,但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无厘头喜剧本身的问题。
长沙“麓山商业文明街”,江湖人称“堕落街”。
这条被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江紧紧夹住的狭窄街道,因为紧邻高校,布满了小饭馆、小旅店、发型屋、杂货店、网吧和卡拉OK。
它是破败的,廉价的,也是繁华的,珍贵的。各种矛盾的元素在这里自洽融合,相得益彰。
青春是这里的另一道主菜,提味的佐料,叫作荷尔蒙。
这也是卢正雨的'青春与荷尔蒙。
卢正雨在电影里把“堕落街”变成了“猪笼城寨”,那是周星驰电影《功夫》故事的发生地,一样有他年少的记忆。穷酸破败,藏污纳垢,却又卧虎藏龙。
总之,小人物变大英雄的神话,勇斗社会恶势力的热血,少年爱情的美好,都可能在这里发生。
电影开场则完全是又一版《食神》,连镜头的运用与剪辑切换都是照着史蒂芬周的路数在走。
作为一个星迷,卢正雨对于偶像的致敬是“像素级”的。整部电影抛开表层故事,基本就是把《功夫》重新拍了一遍,堕落街对应猪笼城寨,厨师们与归隐武术家,潜入殡仪馆与潜入精神病院,汤婆与火云邪神,垂死中凶猛敲击被打通的任督二脉,甚至这个误入迷途又终归拯救世界的小阿飞。
电影里还有《国产凌凌漆》,有《无敌破坏王》,有《大话西游》,周星驰的影子无所不在。
卢正雨本人的经历很励志,草根出身,靠网络电影出头,然后真的参与偶像的电影,当演员,当编剧,当副导演,终于在这部电影的片头挂上自己的名字,在院线高规格大规模上映。
或许是蛰伏太久,有太多想要表现和表达的,比起之前在“嘻哈三重奏”里创作的灵巧,以及在“美人鱼”中表演的松弛,《绝世高手》显得太心急、太求全、太小心翼翼。
几乎从电影的第一秒开始,卢正雨就在迫不及待地用尽全力撒笑料抖包袱,一个接一个,速度快得让人吃不消。好像前一个点还来不及细细咀嚼,后面的段子又汹涌而来。
不一定笑料多就是好。好的喜剧总是要给人回味,这么心急地把一堆梗送到观众面前,强往嘴里塞,只会让人觉得急躁。所以电影在前半部分的节奏明显有问题,好不好笑先不论,看得人会觉得累。眼累,心也累。
电影的另一个问题是演员的状态。浮夸,各种浮夸,以致过于浮夸。周星驰表演也夸张,那就是他的招牌。他带着的吴孟达或林子聪也浮夸,但他的电影里总有沉得住的角色。以《功夫》为例,男主角浮夸,那么女主角黄圣依就收了,包租婆基佬裁缝酱爆浮夸,苦力强和油炸佬就得正常点,斧头帮帮主和田启文浮夸,梁小龙的火云邪神就要收敛,这样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电影才会好看。
可《绝世高手》中,卢正雨是浮夸的,孔连顺是声嘶力竭且浮夸的,郭采洁是造型奇怪且浮夸的,范伟是形象多变且浮夸的,杨迪、黄龄、柯达是浮夸的,蔡国庆是尤其浮夸的,好像喜剧表演就只有浮夸这一种方法,而大家都在比赛谁更浮夸。后来陈冲出现还算是压了场,但那已是后半程,所以为什么电影前半段节奏和气氛有问题,也是这个原因。节奏出了问题,连累的还有电影的整体性。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整部电影都在用段子堆砌,空有皮相,缺乏灵魂。它太像周星驰,又少点周星驰的神韵,最后只觉得是高仿的临摹佳作,还可以,但离经典差远了。我其实开始真的没有太笑,直到仓田保昭出来后才有些找到感觉。
仓田保昭那段是我认为电影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唯一让我发笑的地方。处女作强迫症,被歪改的“日语歌”,织毛衣,角色状态的多次转变以及反差多带来的喜剧感,卢正雨的灵气在这其中显露无遗。
蔡国庆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与明星本身固有形象反差极大的表演,火力凶猛的自黑,外带那个操着长沙口音普通话又与刘昊然撞脸的女跟班,出马就是大队打手,气场十足,尖酸恶毒得浑然天成。
四大天王的一再出场也有趣,开始时还觉得多余,多次亮相后居然也刷出了存在感。除了搞笑,还对剧情推进起到了不小作用。
反倒是杨迪这些个已经小有名气的笑星,在电影中存在感不强。
电影里,卢正雨的小智慧总是不时乍现,可整部电影还是被撑得太满。节奏出问题,人物动机的几次转化也缺乏说服力,还是对比《功夫》,那场用小木棍敲头的戏,干净干脆,泪中带笑,而《绝世高手》絮絮叨叨搞半天,还让人觉得牵强突兀,偶像还是高明得多。
当然一直拿周星驰去比卢正雨并不公平,经历的差异,环境的变化,加上卢到底还只是个电影新人。作为处女作,《绝世高手》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不错。虽然开心麻花,宁浩,徐峥,大鹏都还在为观众生产质量不错的喜剧电影,但周星驰的光芒如此耀眼,他的衣钵,他的风格,终究需要传承。继承人不大可能是文章和邓超,更不可能是吴亦凡,他要能编能导能演,还要有那种无厘头的调调,卢正雨除了不如偶像帅,其他总也学到了七八分。
我对卢正雨是有很高期待的,所以对《绝世高手》最后难免有点失望,他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也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毕竟只是第一部电影,太多想要说的,还不懂得少即是好的道理。我还是要支持这部电影,这算一个不错的开始,愿电影票房大卖,他未来能够更有底气更加松弛。在周星驰不再那么周星驰的时候,当堕落街在挖掘机的轰鸣中碎成瓦砾,青春已经不再,我们还有卢小鱼可以欢笑与安慰。
⑹ 如何评价 2017 年电影《攻壳机动队》
《攻壳机动队》(英语:Ghost in the Shell)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犯罪片,改编自士郎正宗所创作的日本同名漫画。为鲁伯特·山德斯执导,由史嘉蕾·乔韩森、皮鲁·艾斯贝克、麦可·彼特、北野武和茱丽叶·毕诺许主演。该片於2017年3月31日在美国上映(含3D版)。导演针对爱好者重现原作跟动画经典桥段,再打造全新的故事。
《攻壳机动队》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烂番茄基於159条评论,新鲜度43%,平均得分5.5/10。在Metacritic上,获得了53分。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的反应在A+至F间落於「B」[48]。多数影评人认为电影有著炫目的特效和视觉效果,而乔韩森的演出也令人信服,但仍缺少原作经典的迷人要素。
⑺ 电影忠爱无言观后感
院线电影《忠爱无言》完全靠观众口碑和口口相传,吸引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下面是有我们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忠爱无言》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6月9日开始,一部由于月仙、老戏骨高强主演的电影《忠爱无言》,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公映。据片方介绍,几天来,院线电影《忠爱无言》完全靠观众口碑和口口相传,吸引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许多观众称赞于月仙和高强的演技感人,刻画人物细腻,许多观众看了感动得直流眼泪。
6月12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于月仙。她介绍,《忠爱无言》是导演谈宜之根据曾轰动网络的真实故事“老人与狗”改编,原型曾感动数百万人,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导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努力,终于将此电影拍摄完成。影片主要讲述一条小狗因为意外,结识一位性格倔强孤僻的残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争斗,到同病相怜的息息相处,直到最后相依为命。狗狗为老人拉车赶集修理小电器,相濡以沫,朝夕相处十余载。这是一位老人和一条狗令人悲恸的真情!
于月仙向记者介绍了《忠爱无言》的创作背景。2007年,谈宜之编创的一则纪实短片“老人与狗”上传于网络,即刻引起极大轰动,感动无数人。之后由网友们捐款组织帮助实现老人愿望, 数百家媒体关注并报道“老人与狗”的故事。并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年度最佳网络短片等。“老人与狗”的一系列视频被优酷网列为“永久珍藏”。
曾在《乡村爱情》中演绎“谢大脚”出名的演员于月仙,此次担任《忠爱无言》的女主角,并与老戏骨高强合作,出演高强的弟媳妇。从《忠爱无言》看,于月仙和高强的戏剧冲突都是因“狗”而起,操持家务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令于月仙在片中不堪重负。
于月仙谈起拍摄细节说,在只注重商业利益、“快餐文化”风行的电影创作时期,老人与狗的影片一直没有资金拍摄,但谈宜之导演始终没有放弃,他努力坚持了近十年,终于把影片拍摄完成。于月仙对扮演高位截瘫的高强表达了敬佩之情。由于在片场要长时间趴在一辆小平板车上,高强为了适应颠簸的路途只能严格控制饮食。在拍摄中,高强很多时候要作出类似于平板支撑的动作,对于上了年纪的演员来说是对体力毅力的双重考验,而男主角高强都坚持了下来。当影片杀青拍完了,她专门在北京家中做了一顿素菜宴,招待在拍戏中十分辛苦的高强老师。
于月仙真诚地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电影《忠爱无言》很感人、很震憾。但因这几天同期上映的有《木乃伊》、《神奇女侠》、《加勒比海盗5》等引进大片,国产电影《忠爱无言》受到了严重挤压。《忠爱无言》上映4天的票房才区区几百万。
于月仙表示,她希望看了美国大片的90后、95后的年轻观众朋友,支持中国国产电影,抽点时间,去电影院观看一次国产电影《忠爱无言》。《忠爱无言》不会失望的。也为国产电影打打气、捧捧场。
谈宜之导演坦言:“现在的电影要么都是些酷炫的特技、要么是明星大腕云集等等,观众已经视觉疲劳时,也许需要一些温暖心灵的电影。有很多电影可能出了电影院就忘了讲的什么故事,但是看过《忠爱无言》,或许一生都忘不了,这是一个能真正进入人心的故事。但是作为非主流商业的电影,我们没有明星大腕助阵,没有数百、数千万的'宣传费用,更无法复制‘一跪成名’,所以制作推广过程相当艰难。我们深知影片创作上还有许多不足,但这份诚意满满。愿电影《忠爱无言》能让久违感动的心灵,激起一丝涟漪!”
由于月仙、高强等主演的剧情片《忠爱无言》于6月9日在全国上映,影片根据真实故事,以最“悲天悯人”的老人与狗为原型,讲述了影片主要讲述一条小狗因为意外,结识一位性格倔强孤僻的残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争斗,到同病相怜的息息相处。直到最后为老人拉车赶集修理小电器,朝夕相处十余载,相濡以沫,令人悲恸的故事。
《忠爱无言》影片感人至深,演员演技大受赞许,可很多影院却不给排片,主角之一的于月仙在微博表达了她的愤怒。而导演谈宜之也在微博中求网友帮忙宣传,因为小成本电影没有钱宣传,而且各大影院都在争相放映外国大片,所以只能依靠网络热度,来争取影院增加排片。
影片看哭了很多人,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卖力宣传。从开始的相互看不上眼,到后来的相互依靠,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在细微之处被刻画到极致,导演花费十多年才拍成的电影,虽然没有当红明星,可怎么也比一个月排出的作品更值得一看。
一位老人,老人今年65岁,由于年轻的时候得了败血症下肢完全瘫痪只能在一个小板车上面趴着,但是善良的老人还是依旧工作着,他会维修小家电,因此也靠着这门手艺赚钱吃饭,记者登门后发现老人在门前的一颗树下发呆,眼睛里含着泪水注视着树旁边的一堆小石头,他说这里埋葬着他的老伴。
事情发生在1995年,朋友送给了他一只小黑狗,老人很喜欢精心的养着并起名叫黑子。黑子在老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1997年黑子掌握了给老人拉板车的技术,从此老人靠着黑子拉着板车去赶集,在集市上修理小家电,老人每天赶八个集,最近的几公里,最远的十几公里,黑子一直默默的拉着老人,每天饿的不行的时候老人会买两块饼,一块自己吃另一块给黑子吃,有时候有点好吃的老人也舍不得自己吃总是嘴叼着让黑子咬掉另一半。
2007年7月的一天下午,由于下着暴雨,电闪雷鸣,黑子急着拉老人回家,路过一个转弯处由于路滑板车翻了,老人跌入了旁边的沟中,黑子挣脱了锁链吧老人的弟弟带了过来,后来老人得救了,没几天黑子发高烧,老人花钱请医生给黑子治病,打针,但由于黑子年纪也大了,最终去世了,说到这老人竟然开始抽泣,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面对镜头老人话不多,老人说,我今年60多岁了,又是残疾人,正常人60多又能做点什么?如果没有黑子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村里的人问老人怎么不找老伴,他笑着回答,两条腿的不好找我找了个四条腿的,黑子活了十二年,拉了十一年的板车...
《忠爱无言》本片根据2007年轰动网络的真实故事“老人与狗”改编,原型曾感动数百万人,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导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努力,终于将此电影拍摄完成。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达到7.9分,6月9日上映以来因拍片少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有人称其为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由安徽一八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导演谈宜之执导的温情动物电影《忠爱无言》于2017年6月9日全国上映,口碑爆棚的同时,正在寻求社会各界的声援与支持,请给身边最缺失的“忠爱”一次机会,共同见证 “无言”的感动。
面对神口碑即使看不到电影他们也要买票支持
《忠爱无言》在上映第二天就口碑爆棚,上座率也达到了当日最高,但是与很多小成本国产影片同病相怜,《忠爱无言》并没有强大的资金体量来进行宣传发行,很多地区没有影院排片,但一直关注影片的热心观众都纷纷声援“求排片”!一些城市的观众表示即使看不到影片,也要在网上买两张电影票支持,这一份执着和电影本身由真实故事改编,电影原型玉学书老人高位截瘫却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分不开。在进口大片挤压,娱乐至上的浮躁市场中,也许一部小成本故事片并不能占到很大的份额,但是心灵的共鸣,平凡生活当中触手可及的温存、感动以及希望是无法用特效和演技来展现的,这一份“忠爱”的力量也足以另每一个看过影片的观众有口皆碑。
十年历程坚持不懈 主创带头关注真诚
从导演谈宜之2007年拍摄的纪实短片“老人与狗”燃爆网络,到今天的《忠爱无言》口碑爆棚,十年时间电影主创团队一直在坚持不懈要把这个真实的故事搬上大荧幕。在制作与发行上主创团队遇到的艰苦不亚于生活中与命运抗争的电影原型“老玉”,上映首日院线排片不理想,主演高强及于月仙两位老戏骨带头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为电影声援“求排片”,很多微博红人也纷纷表示要将电影“安利”给更多的影迷和观众。他们相信用真诚的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忠爱无言》,可以打动观众,帮助每一个孤单、失落以及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重新找到希望!
⑻ 无问西东影评,近几年有哪些一部有风骨有情怀有思考的优秀国产电影
《湄公河行动》
《湄公河行动》,毫无疑问是取材于2011年的“105”大案,但对于片尾那样说的,本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我还是要多说一句。我个人觉得,片尾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有误导性。“based on”,应该像《孤独的幸存者》、《美国狙击手》、《危机13小时》这些电影一样,严格遵循事实、适度艺术加工。
在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中,以色列为了报复杀害其奥运会运动员教练员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派出特工满世界暗杀其成员;而在《湄公河行动》中呢?我们的警察也是远赴国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不但找到了杀害中国人的凶手,还把他抓回中国,让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受审、让他在中国的土地上伏法。这颇像是古代中国人抓了敌酋,要先押解回京,羞辱一番再砍头一样。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就不是单纯的以牙还牙,而是还要求个名、立个威。如果糯康在深山老林里死了,没人知道;但糯康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审,其他蠢蠢欲动图谋不轨者就要琢磨了。
这样的真实事件给人带来的振奋,绝非电影本身的一些缺点所能抵消。
⑼ 2017华语电影十佳,你认同影片的排名吗
据台湾媒体报道,有媒体12日公布由网友、影评人及媒体共同票选的2017年大陆华语院线电影10大佳片及烂片。佳片冠军是冯小刚《芳华》,《战狼2》票房虽高,却只在第10名,遭粉丝抗议。
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不认同这些电影的排名。
冯小刚执导的《芳华》,几经波折,在2017年12月15日上映,博得各方好评,不仅是网友、影评人及媒体都认为是佳片第一名,票房节节高升,截至1月12日,上映29天,已进帐13.93亿元,且每天还有数百万至上千万元的收入。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一定的感触,他们与我们一样都处于最好的青春年华,也许是有一定年代感的原因,让我认为,虽然这部剧很好,但还不至于是排名第一,我认为《战狼2》才应该是排名第一的好剧。
总结:我认为《战狼2》才应该是排名第一的电影,它让我们知道在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