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8年电影公司众生相:传统五大博纳第一、新兴公司腾讯系登顶
文|行者
2018年,即使整个影视行业悲观情绪外溢,电影行业仍然实现了可贵的增长。
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票房首破600亿元,达到6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6%,实现票房新高,同时新增银幕9303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稳居世界首位。
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国产电影的票房出现强劲增长,猫眼电影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产片以77.5%的数量取得了票房总量的60.3%,国产片票房占比相比于去年增长了3.4个百分点,也是近三年来首次突破60%的心理线。
票房的增长得益于影片质量的提高。在全年票房TOP5中,有四部来自国产片,其中《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三部过30亿元的电影均为国产片,票房分别达到36.5亿元、34亿元和31亿元;且猫眼评分都超过9分,分别为9.4分、9.0分和9.6分。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都是中国电影人努力耕耘的回报,也是各大电影出品公司在市场巨变下坚守的成果,不论是传统的博纳、光线、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影视力量腾讯影业、猫眼电影,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坚守着初心:做好电影。
站在2019年的起始点上,文娱商业观察以5亿元票房为基准线,因为这个体量的电影是大片的票房起点,也是大部分影片盈利的起点,来盘点2018年新老影视公司的出品成绩单。
榜单背后不仅反映了出品公司实力的变化,更反映出互联网影视在近些年来与传统影视的融合,就像NETFLIX正式成为美国电影协会(MPAA)一员,成为第一家加入MPAA的非电影公司、第一家加入MPAA的流媒体。打破了传统电影公司=美国电影主流的观念。
这件事情的标志意义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电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样的影片,只要影片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出品公司同样会得到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传统五大:博纳优异、华谊渐弱、光线万达稳字当头
2018年,中国影视产业的多事之秋。
在7天57.3亿史上最贵春节档的加持下,内地影视取得了梦幻开局。二月28天101亿票房,也刷新了世界影史最快百亿纪录。万达、光线、博纳等行业传统公司大佬出品成绩,也取得“开门红”。内地影市进入下半场后,“阴阳合同”引发 娱乐 产业大地震。传统影视大佬的命运轨迹,开始向着不同方向演化。
2018年春节档,擅长打造主旋律影片的博纳影业,主出品的《红海行动》以36.5亿成绩,荣膺档期票房冠军。国庆档期间,其主出品的《无双》,凭借观众正面口碑加持,最终拿下12.73亿成绩,问鼎档期票房冠军。国内三大黄金档期的“两冠王”身份,让市场对博纳刮目相看。
2018年华谊兄弟出品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找到你》等多部作品。其主控影片中,仅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最终累计票突破五亿大关,达到6.06亿。原计划2018年内上映的《手机2》,在7月中旬杀青后再无相关消息传出。不过,2018年国庆档,华谊出品的《找到你》成为文艺片黑马,并最终取得了2.85亿成绩。但一部电影的出彩,并不能掩盖华谊整年市场表现的式微。
与博纳、华谊的起落相比,光线传媒、万达影视、中国电影等传统头部公司,表现稳扎稳打。
2018年,光线出品的8部影片以青春与动画类型为主。其参与出品的《超时空同居》与《动物世界》,分别取得8.99亿、5.09亿票房。暑期档,光线参与出品的《一出好戏》取得了13.55亿累计综合票房,表现亮眼。遗憾的是,其参与出品的动画类型作品没有爆款诞生。
2018年春节档,万达影视出品的《唐人街探案2》、《熊出没·变形记》,分别取得33.97亿、5.68亿累计票房,利润可观。暑期档,其主出品的兄妹喜剧《快把我哥带走》,口碑与票房均取得不错成绩。相较而言,去年万达影视保持了稳定发挥。
作为国字头的行业巨头,2018年中国电影出品了《捉妖记2》《无问西东》等,市场表现平稳,符合其一贯的风格。其中,票房成绩超5亿的2部作品,合计票房达到29.9亿。英皇电影作为香港公司的传统厂牌,参与出品了《红海行动》、《无双》、《无名之辈》三部爆款,吸金能力非同一般。
行业新贵:爆款捕手北京文化,徐峥、宁浩成最大赢家
2018年,传统影视大佬的大考之年,也是许多行业新贵的立足之年。
北京文化继续扮演者爆款捕手的角色,现实题材作品《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的火爆,让其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我不是药神》公映期间,公司股票大涨,市值最高涨幅达到40亿。唯一遗憾的是,其出品的《英雄本色2018》票房惨淡。这也是北京文化2018年的最大遗憾。
《我不是药神》的出圈,让坏猴子影业、北京真乐道、欢喜传媒三家公司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徐铮、宁浩之间的投资版图,逐渐清晰起来。通过梳理三家公司出品成绩,不难发现2018年的内地影市,徐铮、宁浩成为最大赢家。
2018年,宁浩的坏猴子影业主出品了《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正是电影计划的首期签约对象。这也是2018年,公司唯一出品的电影作品。徐铮的真乐道文化参与出品了《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等四部影片。徐铮、宁浩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欢喜传媒,在《我不是药神》之前,还出品了刘若英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取得13.6亿票房。
除此之外,2018年暑期档,开心麻花参与出品的《西虹市首富》取得25.47亿票房,延续了麻花作品的爆款表现。国庆档,开心麻花基于舞台剧IP打造的《李茶的姑妈》上映。在较高的映前热度中因为口碑问题而未达预期。最终,此片取得了6.04亿票房。2018年,开心麻花可谓是有喜有忧。
与开心麻花关系密切的新丽传媒,也参与出品了《西虹市首富》和《李茶的姑妈》。贺岁档根据意大利口碑佳片翻拍的《来电狂响》也是由其出品,当前已取得6.35亿票房。新丽传媒能否将母公司阅文集团优质文学IP,改编成更多优质影视作品更值市场期待。
互联网影视公司:腾讯影业+企鹅影视登顶,猫眼阿里可圈可点
2018年,腾讯影业、企鹅影视、阿里影业、猫眼 娱乐 等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四者在出品端均有良好表现,逐渐登上影视行业主舞台。
其中,腾讯系市场表现出众。据统计,2018年票房5亿以上出品公司中,腾讯影业与企鹅影视联合拿下71.58亿票房,位居排行榜冠军,其中腾讯影业占41.67亿,企鹅影视占29.91亿。
作为新兴网联网影视公司的后来者,腾讯影业通过不断 探索 与总结,在过去一年给出品市场留下了诸多优质作品。从春节档6.05亿的《熊出没·变形记》,到国庆档6.28亿的《影》,再到18.7亿的漫威作品《毒液:致命守护者》。其中,张艺谋导演的《影》,以12项获奖提名领跑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终,影片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毒液:致命守护者》不仅中国市场表现优异,全球累计票房突破也以10亿美元,创造漫威“身价”最高单人英雄。
与此同时,企鹅影视作为腾讯系另一厂牌,参与出品了《无问西东》、《捉妖记2》。在贺岁档及春节档,市场表现突出。其中,《无问西东》还帮助王力宏、章子怡拿下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
暑期档与国庆档,阿里影业分别参与出品了《西虹市首富》、《无双》等影片,市场票房表现可圈可点。其中,其联合出品的《碟中谍6》,在大盘走势趋冷的状态下长线走势稳定,最终突破12亿票房。
2018年,猫眼参与了24部作品的运作。其参与出品的影片覆盖三大黄金档期,有《捉妖记2》、《后来的我们》、《熊出没·变形记》、《李茶的姑妈》等。在猫眼网络票务平台的支持下,这些影片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通过以上盘点,不难发现传统影视巨头,正在被行业新贵及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逐渐赶超。影视寒冬季之下,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的成长速度超出预期。未来整个影视产业格局,或将面临重新洗牌。
『贰』 电影营销
电影圈内广为流传的那句话:影片质量决定了电影能飞多远,营销则决定了电影能飞多高。作为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营销对于电影票房及投资收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好莱坞电影营销的经验借鉴
1、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克拉曾精辟的阐述:“营销的目的是在充分认识、了解顾客的基础上,让产品或服务能够完全符合顾客所需,从而使其自动购买”。由此可见,消费需求是营销的核心要素。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拍出观众想看的东西,并成功地影响观众的口味,创造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粘性的顾客群
2、 注重塑造电影厂商品牌
好莱坞的电影营销并不止于对单部电影的推广和宣传,同样重视对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促使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判断或者印象,有利于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品牌共鸣,从而积累品牌资产。蕴含在每部影片营销中的品牌塑造形成并推高了厂商的号召力。
3、 齐备而有力的宣传体系
通过宣传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营销的重中之重。好莱坞影片的宣传体系,由不同的宣传平台和多样的宣传物料构成全面框架,并依据影片制作和宣发的进度,统筹推进、运转。包括:
1)多平台播映预告片
一部浓缩影片精华的150秒预告片,可以极大地激发公众的观影兴趣。
2)大量投放影片海报
作为最传统的宣传方式,电影海报的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角色仍不可替代。一张截取经典镜头、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而又标明大牌导演、大牌明星的海报,依旧足以形成煽动消费欲望的力量。
3)综合运用宣传媒介
无论是传统的宣传媒介,还是植根于互联网的新传媒介质(网站、社交软件、各种APP),都有其不同的受众、表现方式和使用体验,因此能够形成的宣传效果也各有短长。 好莱坞电影营销充分运用各平台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力求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4)借势扩大影片影响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举办首映礼,参加电影节、参评获奖等,都可以迅速提升关注度和口碑。
5)合理选择放映档期
档期对影片票房影响重大,是否能够避开相近题材和潜在的爆款电影,是否契合档期所在地域和时段的社会整体氛围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主流观影需求,都将影响上映时的票房表现。
4、 整合营销之道的熟练运用
定义: 指以满足消费者为价值取向,厂商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确定统一的营销策略,并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渠道和手段,综合运用不同宣传工具的优势实施营销策略,最终达成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效果。
1)跨文化国际推广
瓜分全球票房是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场景安排等方面,好莱坞影片都为日后的全球化推广做好了铺垫。定位于全球发行的影片更注重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长组建,并利用个人英雄主义、普世价值以及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强势地位,帮助影片跨越文化鸿沟、增加吸引力,实现全球化传播。
2)不遗漏任何爆点
在具体影片的营销中,影片本身承载的元素才是最终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关键。无论是大牌导演、一线明星,还是知名编剧、摄影大师,再或是影片故事背后的典故和事件,凡是和影片有关的宣传点,都会加以运用和推广,最终变现。
3)在各个盈利渠道统筹推进
美国电影业成熟的市场销售渠道,使得一部电影可以利用银幕、电视、家庭影院(如DVD、CD等)、网络和衍生品(如玩具、游戏、服装、主题公园等)等平台,谋求经济回报的最大化。
4)科学而缜密的立体传播
好莱坞宣发公司在科学总结规律和电影销售周期,普遍采取波浪式的“五级传播”方案,通过各种宣传平台,提高影片的认知度,延长社会关注期,保持电影热度。立体传播的5波攻势一般划分为:
第1波: 影片上映前2周,通过平面媒体进行消息发布;
第2波: 影片上映后2周,传统媒体话题炒作;
第3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后2天的电视和电台集中高强度传播;
第4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后2个月,网络持续追踪报道;
第5波: 影片上映后8周的杂志强化和延长热销期。
这种时间安排与美国国内院线影片放映时间较长直接关联。当前,我国影院档期安排紧张、影片放映周期较短的状况,则需要更为密集的安排。
二、 我国电影营销的创新方法
1)电商售票刺激观影消费
在线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使得电商成了制片方和影院最坚实的票仓。电商凭借强大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发起9块9超低价购票、秒杀票、明星见面会特供票等促销活动,吸引公众在线购票、激发潜在消费意愿。而每张票收取3-5元服务费的盈利模式,为电商售票平台提供了运行基础,实现了多方共赢。
2) 电影主题相关APP助力推广
APP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媒介种类,各类APP通过整合细分领域的资源,对一些特定的用户群体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而且,APP针对性强、有深度和专业水准高的特点,品牌与用户的粘稠度较高,易于形成号召力。正是这样的特点,获得了部分电影宣发公司的青睐,从而选择跟某些知名APP深度合作,借助平台开展营销,同样实现了共赢。
3) 社会化新媒体提高关注度
利用社会化新媒体所开展的营销,主要分为两类,话题炒作和大咖推荐。话题炒作作为惯用的手段,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社交化发展,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且愈发强调互动。由此出现了电影官方账号、导演、明星、制作人等利用自身影响力制造关注焦点,或通过自媒体发布电影海报、花絮、片花等营销方式,形成舆论热点。同时,依靠人情关系,获得大牌导演、明星好友、著名影评人等业界大咖的推荐和自荐,也被不少宣发方采用。
4)主题曲带动作用
一首由知名艺人演唱、与电影密切联系的优美主题曲不仅会在影片放映时增强艺术感染力、触动观众内心,而且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享受也具有扩大传播范围继而助推票房的力量。
5)明星路演
明星往往是影片中观众认知度最高的元素。而且和一线城市相比,当前我国观影主体——“小镇青年”所在的二线及以下城市,对明星的追捧和关注度仍然高涨。
6) 视频节目吸引注意
当代媒体普遍具有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特点,随着节奏的加快,视频化传播方式也被大量采用。电影自身的形态,决定了其与视频营销先天的匹配,因此以病毒视频,网剧植入、在线视频访谈等为内容的推介视频,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营销载体。
7) 影片众筹提供深入参与机会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娱乐宝和百发有戏,拉开了电影金融众筹平台的大幕。这个平台并不但是金融产品和理财工具,而且成为推进社会公众与电影深度联系的绝好纽带。公众投资后,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和娱乐权益,比如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电影周边等,还当然成为影片宣传的媒介,将影片与观众捆绑在一起。
三、未来趋势和建议
1)在大娱乐产业中的品牌塑造
娱乐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仅立足于电影的品牌塑造其效果及影响力也会相应削弱。因此,宜将品牌塑造置于更大的格局中,将品牌营销贯穿于整个营销策略,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和认知度。
2)经典IP多品类整合营销
IP热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重要性,经典IP更是营销的沃土。时下,由一个经典IP所衍生出的电影、电视剧、手游、网游、周边产品、主题乐园等,已形成了以IP为核心的跨种类的娱乐产品群。因此,整合营销的外延也将得到拓展,不再是仅围绕一部电影展开,而是将电影营销作为对经典IP产品群整合营销的一部分进行规划。这不仅可以充分实现IP的市场价值,还可能形成规模效应,推高IP品牌认知度,吸引不同类别的消费者。
3)沉浸式宣传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媒体、平台、APP每天都会推送各式精美的宣传物料,导致了消费者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常规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时下的粉丝互动营销,正是竞争加剧所催生出的创新做法,而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为了增加粉丝粘稠度,形成更为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强化代入感、提高互动性将为营销提供新的活力,而借助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制作的作品及呈现的宣传物料,会提供更为广阔的营销空间,吸引更多的粉丝和关注。
4)更为科学周密的宣传计划
大娱乐产业背景下,电影所处的产业链获得了延展和拓宽。一方面其自身的盈利模式更为多样,如贴片广告、植入广告、网络付费点映,另一方面其衍生产品更为丰富,如手游、网游、玩具,因此需要根据制作进度、放映档期等统筹安排宣传计划,与广告主、视频网站、游戏商等合作商家或自家产品的营销形成良好互动,构成营销的合力。
5)更为充足的营销投入
据报道,好莱坞影片的营销费用能够占到制作费用的一半,而在我国一部制作投入一亿左右的影片,其营销经费仅为两三千万。这导致营销公司迫于生存压力寻找其他营利点,电影营销专业人才短缺。更高质量的营销,需要以更为充足的投入做基础。
CR:华谊兄弟研究院,《使尽解数,博君关注 —— 电影营销起底》
总结:
一、好莱坞的经验借鉴:
内核上,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在做好充分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使得产品和内容符合用户爱好。 外延上, 注重树立电影品牌(例如迪士尼),形成无意识的号召力。且通过预告片、海报、传统以及新媒介(APP、网站、社交软件)、电影节、颁奖礼等多渠道宣传,并根据当前电影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档期。 结合内核外延, 进行整合营销,做好跨国际文化传播的前期准备(剧本价值观、意识形态、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场景安排),将每一个爆点都宣传的淋漓尽致,同时利用美国多窗口发行的特点,根据各平台销售进程,相应地安排针对各类产品的营销。 时间上, 立体五级传播,提高影片的认知度,延长社会关注期
二、我国电影营销方式
1)随着在线票务平台的发展,在线票务平台作为用户最直接的接触渠道,具有电影营销的天然优势(票补、宣传物料的分发等)。
2)互联网下,相关APP(专业细分高粘度用户)、话题炒作、大咖推介、视频节目软广(互联网社交化、互动化、碎片化发展)、主题曲带动、明星路演、影片众筹(参与性)
三、未来趋势发展
1)立足于整个娱乐版图下的品牌塑造
2)脱离电影营销,而是将电影营销作为对经典IP产品群整合营销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形成协同效应。
3)沉浸式宣传,强化代入感、提高互动性将为营销提供新的活力,玩出脑洞,玩出黏性
4)窗口期各有侧重的立体宣发,根据各阶段侧重点设计契合的营销方式
5)更多的营销投入
『叁』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2-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以来,电影票房增速回归到理性阶段,连续三年保持在10%上下波动。此外,随着2018年《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出台,电影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整体来看,我国年平均观影人次较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我国电影产业依然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综上,前瞻预测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超过670亿元。
随着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影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总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已经在北京市怀柔区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具有年生产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结束了我国大片需要到海外加工的历史,打造了中国电影制作业的新品牌。2016-2018年,我国电影产量由944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6%,在此发展速度及我国电影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影响下,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预计,2019年中国电影产量将达到1140部。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也多样化,从制作、放映、观众体验等多层面,都将面临新变革。
电影产业向规范化发展,影院发展面临诸多变化
2018 年12 月11
日,国家电影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主管部门,各电影院线公司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电影院线市场的规范和扶持方向。截止2018年底,我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为60079快,要实现2020年银幕数量超过8万块,2018-2020年银幕数量复合增长率至少为15.39%。
总而言之,此次扶持政策或在中长期提振电影行业景气度,监管新规将促进行业得到更加明确的规范和整治,长期看利好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新规将推动我国电影行业整体规模的发展,内容公司单片产出能力有望不断提升,院线产业整合有望提速。电影院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可能性,电影院发展趋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强体验感影院技术成为主导趋势
电影及影院技术的长足进步是中国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跨越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电影新技术正在不断实践,从而更广泛地应用到电影院中,如:激光放映技术、巨幕放映高动态范围放映技术、沉浸式声音技术、4D技术和智慧影院等,未来电影院技术将逐步向高端化、舒适化和强体验感发展。
云计算、互联网促进电影制作全球化
近年来,电影由多个工作室协同剪辑制作已成常态。而如何用较低的成本让位于世界各地的工作室协同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影后期制作是一个计算密集型工作,而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可实现更好的系统资源复用,让多个工作室同时同步使用资源,并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在提升效率、压缩时间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而分布面广且速度快的全球光纤网络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互动交流与合作,通过云计算技术制作电影能够大幅度减少拍摄时间和后期制作时间。目前,数据采集、更高的分辨率、高动态范围、云计算、IP技术和大格式文件等都是好莱坞正在使用的新兴发展的技术。
事实上,云计算除了能够节约时间和资金外,还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未来,随着观众对特效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电影特效制作所需的计算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云计算可为影视作品提供制作、存储和处理平台,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很大的便利。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肆』 2018年电影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
上游环节竞争白热化
电影产业链上游是制片环节,主要包括剧本开发、立项、电影生产构成。目前,电影制片环节准入门槛不高,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电影行业制片领域涉及的监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电影制片制作资格准入许可、电影摄制行政许可、电影内容审查许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国内制片方的竞争十分激烈,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4年,我国电影产量为758部,到2018年电影产量已超过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
电影产业链中游是发行环节,主要是根据影片获取公映许可证和上映档期的情况,组织电影宣传和发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销售等工作。不过影片类型的不同,使国内发行领域的机构存在差异。
其中国产电影的发行可以由国内任意发行公司完成,而进口电影只有中国电影、华夏电影两家公司具有引进和发行权。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一定费用。
这导致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竞争激烈,既有博纳影业、五洲电影发行等为基于院线资源优势的终端主导型公司,也有光线传媒、新丽传媒等为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发行公司,以及猫眼电影、阿里影业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发行公司。
电影产业链下游是院线(影院)环节,是电影行业中连接电影发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对影院实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独立经营单元。目前,国内院线与其下属影院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联结、另一种是签约加盟。
由于院线有牌照准入壁垒,因此近年来国内院线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竞争格局基本清晰,以万达院线、大地院线、上海联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等为代表的前十院线梯队成为我国院线市场商业化运作的主导力量。
产业链整合趋势明显
当前,国内电影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整合或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以强化盈利能力和对产业链各资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发挥各产业环节的协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内电影行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纷纷开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内容制作、中游的宣传发行、下游的院线影院终端放映和衍生品产业投资之中,使得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
此外,影视公司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电影制片、电影宣传发行、电影衍生品和投放终端逐步互联网化。近两年,互联网公司也通过兼并、合作,渗入到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面,从多角度、宽领域介入到了电影产业链。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平台的领先优势,协同现有业务布局和战略方向,为平台的活跃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增加盈利。
更多数据参考 前瞻产业研究院 发布的《 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伍』 如何做电影营销
网络推手阿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陆』 近几年国产喜剧电影票房贡献率
近几年国产喜剧电影票房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具体数据来看,2018年国产喜剧电影票房占比为27%,2019年上升到了36%,2020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占比为48%。这种增长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产喜剧电影的优质制作和内容创新深受观众喜爱,取得了不俗皮余的口碑和票房表现。其次,国产喜剧电影的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观众越来越需要放松心情、寻找乐趣,在娱乐中获取精神放松燃指滚。最后,国产电影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对市场占有率有所增加。除此之外,国产电影在营销策划方面也有较大的加强,各种宣传手段应用到位,如围绕电影推出衍生品、联名合作等。这些措施无疑都为国产喜剧电影票房的提升发逗如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国产喜剧电影票房贡献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是由制作端、市场端以及营销策划方面的长足发展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柒』 如何做好电影院活动营销,活动策划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中国的电影院越来越多,可是新电影院如何才能够尽快的开拓市场局面?老的电影院如何保持市场地位不动摇?
这两者到底该如何做市场营销呢?
有些电影院还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做了很多市场活动,为什么影城的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呢?其实,关键所在就是,电影院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活动,能做哪些活动还有怎么做活动,只要能够把关于市场营销活动的这几个问题弄清楚,相信电影院营销中的很多困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中国目前的电影院,仍然大多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老的电影院没有新突破,新的电影院没有老经验,所谓的电影院营销,到底能有哪些内容呢?据环球影业相关人员统计,环球平均每家影城每个月要举办3-4次市场营销活动,一年下来,一家影城全年营销活动不会少于30次,如果按照全国126家环球影城计算,那一年就要有不少于3780次的市场营销活动,而这3780次市场活动通过30余个城市覆盖的数百家媒体进行连续的报道传播,一年下来,单纯媒体报道就要有十多万次之多,再加上很多活动带来的附加社会影响、团体票房收益等等,估算下来,效果着实可观。环球影业将这种营销活动体系架构总结为“泛营销”体系,其实是一种院线统筹调配、影城跟进执行的规模营销运作模式,结合环球影业的实战案例,在这里将影城经营过程中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梳理如下:
对于影院的活动,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影院为什么要做市场营销活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与国外不同。在海外国家的电影院,首先没有团体票,其次不会有很多的市场营销活动,特别是美国等电影大国,电影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如何更好的经营卖品才是这些国家影院的主要市场任务。对于中国,这个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电影院基本上都不能直接扮演“摘桃子”的角色,“种桃树”才是第一要义,也就是大家都在说的培育市场。那么市场怎么培育呢?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就是指以影院为阵地、以影片为焦点,衍生、设计、策划的各种电影观众互动参与的市场群体活动。市场营销活动是电影院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院所举办的各种花样繁多活动,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三个目的:
1、增加票房:做活动是为了让观众从没兴趣到产生观看的欲望,为影片宣传造势,或者通过各种团体组织性质的活动,为某些影片直接带来票房收入。
2、增加人次:做活动是为了原本一个观众过来看,结果来了一家人,或来了一群朋友。这是真正的培育市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票房收益,但是创造了欢快愉悦的活动氛围,电影观众的参与互动,享受到了电影院带来的最直接的快乐,通过人际之间的传播,为将来的影院人次保障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通过丰富趣味的营销活动,培养一批电影院的固定观众群,为电影院培养大批粉丝。
3、增加影响力:做活动可以进行媒体报道,让宣传范围扩大到整个城市,让更多的人知道影院,知道正在放映的电影,通过举办媒体感兴趣的活动,也会拉近影院与媒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影城开拓媒体通路,形成稳定、长效的传播渠道。
二、影院能做哪些市场营销活动?
策划设计影院市场营销活动,基本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就可以把一个活动策划好了。
1、策划思路来源:
策划活动要将发散思维、减法思维、整合思维多种思维模式综合运用,同时从影片、档期节日、社会资源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从中获取策划市场营销活动的思路来源。
2、影院市场营销活动具体样式:
针对上面所说的思路来源,进行深入挖掘,就可以策划出各种形式不同的活动,总结起来,电影院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明星见面会、首映式:最常规,但是最有效果的影院活动。只要有明星到场,现场气氛、观众反应、媒体报道,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但是中国的明星见面会资源存在着整体匮乏、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不可能全国各地的影院都能够在一年当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明星见面会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物以稀为贵,偶尔一次的有分量的明星见面会,往往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轰动效应。
新闻发布会:影院举办的较高规格的市场营销活动,都会举办相应的新闻发布会,让媒体在第一时间与活动主要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得到影院市场营销的丰富信息。
专题报告会:适合上映国产推荐影片时举办相关活动。由于此类国产影片较为正统,内容往往以英雄模范事迹为主,虽然缺乏商业性,但往往都能得到一些相关政府机关单位支持,因此,可以借助契机,与相关机关单位深度合作,观看主题影片,同时对观众进行某些方面的现场教育,举办类似报告会形式的正统仪式,将使组织团体观影的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媒体放映场:与媒体充分沟通的很好的一种方式,让媒体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上影信息,可以以此为平台,与当地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管理,一部新片大片上映前,每个城市只能有一家影院可以申请一场媒体场。这也是很多影院竞争的重要资源之一。牢牢把握住媒体场,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牢牢把握住了媒体。
观众体验场:与观众充分沟通的一种方式,既可以做为前期预热,让媒体给以报道,也可以调查体验场观众反应,得到对影片最准确的市场把握,及时验证调整影片的宣传推广策略,保证影片吸引准确的观众群体。这在发行领域,被称为“点映”,在很多中小成本的文艺影片中,得到很广泛的运用。
影院场地展示:场地的布置,十分重要,观众进入影院后,把握影片的信息往往通过场地布置,场地布置可以使用与影片有关的图片、实物、模型、仿真人物等等多种形式的摆放,为观众在影院大堂创造视觉奇观,充分调动观众的胃口。
场地互动游戏:游戏往往是从电影相关内容衍生出来,参与性互动性强,可以吸引儿童观众和青年观众的兴趣,让大家感觉不仅仅看电影是一种放松,来电影院,本身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那样会会影城招揽更高的人气,人气旺了,看电影的人自然也就增加了。往往大堂宽敞的影院具有操作此类活动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电影院大堂的作用,把电影院装点成为电影的乐园。
户外宣传活动:根据各个影城情况的不同而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户外资源,只要是有利于三个目的的活动,影院都可以主动出击,把活动做好,做大。
相关产品促销,联合推广:这类活动往往会与上面讲述的几种活动结合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会与赞助客户有一个商定的过程,具体与客户联合的推广形式,由于设计商业推广部分,作为第三点,详细论述。
3、商家联合推广活动样式:
活动推广:与媒体、商家充分互动合作,如影院活动冠名、赞助、礼品、宣传logo等等服务,在节省活动经费的情况下,也增加影片、影院的影响力。
套票推广:几部电影联合推广,或者一部电影同时出售几张票。比如情侣套票,全家套票。这种合作模式,在很多电影院中广泛被运用。
套餐推广:在出售电影票的同时,与卖品相结合,刺激两方收入的共同增长,特别适用于很多票房很高,但是卖品水平一般的影院,通过联和促销,在提升卖品的同时,对票房提升也会有促进作用。
团体推广:通过团体客户的需要,针对性开发市场营销活动,吸引团体票客户,直接购买大额团体票,实现票房的大额增长。这点对电影院来说,一定要转变观念,与团体客户洽谈业务,销售的是一整套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的各种活动宣传推广,而不仅仅是卖电影票,这样的联和团体推广,将会大幅提升团体销售业绩。
三、影院到底该怎么做市场营销活动?
1、从数量上看
影院活动,多做?还是少做?这有一个度的问题。
影院的活动举办一定要根据各个影院的情况不同,把握一个度。过多或者不够都会产生负面效果。
如果影院做的活动不够,那么只有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影片大致内容的观众,才会观看这部电影,原本存在的潜在票房没有去争取,那样的损失,将难以挽回。
如果影院的活动过于密集,工作疲于应付,不能准确预估能否产生上述三种效果,这样的活动将存在着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上述三个目标的实现难以产生作用。
2、从质量上看
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果,什么样的活动没有效果,这是一个评估的问题。
活动的执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链条:
影片信息到达——活动方案策划——方案前期准备——活动执行——活动总结——活动评估——活动备案,用于下次活动的参考。
上面的链条当中,目前我们的方案策划与执行都没有太多的问题,关键出在活动的评估上,一个活动做完了就完了,没有对效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下次操作类似活动的时候,从上一次活动中得不到任何经验教训,还是茫然进行的话,对影城来说,将是无形的损失。
3、对于大多数电影城,可以尝试进行如下操作:
(1)、广泛尝试各种活动
影院可以多尝试,广泛策划,看看到底哪些类型的活动是直接可以见到明显票房效果的,哪些是有助于增加观影人次的,哪些是会广泛吸引媒体的,而哪些是没有用的。
(2)、重视活动效果评估:
全国很多新影院,活动运作肯定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成熟,在尽可能尝试各种活动的前提下,对各种活动效果分别进行评估总结,将帮助我们的影院开速成长。活动效果评估可以大致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三个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来进行,但具体的评估反馈方式,还要各个影院的市场人员进行探讨摸索。
(3)、效果好的活动多搞
等到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在众多活动方案中,有所取舍,只做最可能达到上述三种目标的活动,把活动做好、做精,出精品,用活动的力量,推动整个影院票房、人气、影响力的大幅增长。
请及时查收
如有疑问 请追问
满意的话 望采纳
谢谢
『捌』 求张艺谋主导的电影《英雄》的宣传手法,参考英雄的百科“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手法”
分析电影《英雄》营销的模式
喜爱《英雄》是因为它迎合了观众的需求,《英雄》的火爆则得益于其高超市场化的运作。解析《英雄》是为了诞生更多的《英雄》。
上市7天票房进账1个亿,它就是《英雄》。
《英雄》依靠其雄厚的资金支持、领先的市场理念、娴熟的运作手法,在2002年12月20日甫一上市,就大获全胜。截至2003年1月7日,票房达19500万元。
然而,票房只是《英雄》带来的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影片早在全球公映之前,制片方就已通过一套系统的操作手法,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还实现了盈利:欧美地区发行权以2000万美元售出;韩国与日本发行权分别以20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VCD、DVD内地音像版权以1780万人民币成交;《英雄》贴片广告的标价是30秒200万元。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图书、邮票等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所带来的巨额收入。
从财务的角度看,《英雄》无疑是成功的。究其本质,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研究中国电影市场和消费者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大片的新鲜过后,国内电影院就风光不在,票房逐年下滑,近年更甚。20年前,中国电影观众每年最高接近300亿人次,上世纪90年代猛跌至五六亿人次。电影市场如此江河日下,原因在于:
1.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任何产品,只有迎合消费者现在和未来潜在的需求才能获得成功。对于电影“生产者”来说,了解主流观众生活形态、观念和偏好的变化与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娱乐片观众占主流,在这个市场上观众就是上帝。而中国大多数的导演却没把观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蔑视观众的需求,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2.中国电影观众的偏好已发生变化。
近5年电影观众观赏情趣的强烈变化表现在越来越向平民化、通俗化、纯娱乐性靠拢,轻松的喜剧片和惊险的灾难片更被看好。“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放松”,这已是主体观众在紧张忙碌工作之余进影院的主要目的。
3.中国观众缺乏电影经验。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观众每3年才去影院1次,这使得观众缺少一种看电影的经历,不知道自己花几十元的代价去影院观看是否值得。
4.进口大片票价太高。
比如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最高票价达到80元,比美国的最高票价还高。在一个消费水平相对低下的市场上价格严重扭曲,是引进进口大片反而导致中国电影市场降到冰点的主要原因。
5.盗版光盘、走私影片泛滥,严重侵蚀电影的市场肌体。
因盗版的性价比较正版具优势,从而使电影的票房受损巨大。
6.电视电影频道的替代作用。
7.缺乏真正权威的、对观众的偏好和电影的创作起引导作用的影评。
国内影评人士往往从电影的专业角度来分析电影,很少从观众的角度欣赏影片,从而没有有效地激发观众观看的意愿。
8.中国电影从产量上来说不少,但进入市场的并不多,很多影片观众根本看不到,有的根本就没有发行。
9.缺乏营销意识。
在国营制片厂,一部投资上百万元的影片,能拿出两三万元来宣传就不错了。因为缺少营销意识,缺少一流的营销人才,致使一些国产电影“锁在深闺人未知”。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疲软,众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只能依靠几乎是惟一的手段??抢占“情人节”、“春节”等黄金档期来争夺高额的票房回报,中国电影的无奈由此可见一斑。
精确定位
张艺谋从来就不讳言《英雄》作为一部商业片的定位:“评价《英雄》成败的关键在于票房。”
《英雄》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充满想像力的表现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块属于武侠片最高境界的经典区域,让人们一旦说到武侠,就自然提起《英雄》。这样的定位就自然衍生了影片恢弘的气势、惟美的画面、流动的色彩、浪漫的音乐和强大的阵容;就自然衍生了高额的投资和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市场推广动作;就自然衍生了高达40元/人的国产片票价;也就自然衍生了人们心目中堪与《泰坦尼克号》媲美的国产大片形象。
准确的形象定位锁定了《英雄》的目标受众是大量的普通观众,而不是电影节的评委;注定了《英雄》将成为人们心目中武侠片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注定了《英雄》最终要成功。
强大的电影品牌号召力
所谓品牌是指用以识别企业产品,以求有别于竞争者的产品所确定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或这4者的结合。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在大众日益依赖品牌消费的今天, 电影必须在市场上打造并运营自己的品牌。《英雄》的品牌经营策略无疑已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经典之作。
只张艺谋一人,就具有了足够的票房号召力。更何况800万美元左右的片酬力邀大腕巨星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加盟,再加上杜可风的摄影、谭盾的音乐、程小东的武术、和田惠美的服装、人物设计、帕尔曼的小提琴、《黑客帝国》特技制作班底为全片制作的将近17分钟耗资1000万美元的特技,剧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为《英雄》品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品牌的价值不是由企业自己评定,而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存在于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中。
1.沟通。
《英雄》与观众的沟通,是通过放映前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来完成的。不论是在媒体投入、大型公关活动,还是在售点生动化陈列方面,《英雄》主要的诉求点都在于其班组阵容的强大。它试图利用导演和明星的品牌号召力来说服观众:《英雄》的确能够以其堪与好莱坞媲美的精良制作,带给他们一直在武侠片中所寻求、所期待的感官享受,他们在精神上获得的快感将远远超过他们在物质上的付出。
2002年11月28日开始上市的《英雄》记录片《缘起》,将《英雄》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推到了极致。这部采用纪实手法,从北京到敦煌,从九寨沟到横店,历时3年共1000多个日夜跟踪拍摄而成的记录片,刻画了《英雄》从张艺谋脑海中的一个概念到最终成为一部成熟电影作品的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大面积多渠道地传播这个记录片,使观众有机会第一次与《英雄》的创作和诸多明星亲密接触,从而强烈地勾起更广泛的人群对《英雄》产生好奇与期待。
2.体验。
《情感营销》的作者说“体验是企业和顾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的要点的集合。”电影与有形的产品不同,它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就在于一种体验。
浩荡的秦军于铙鼓齐鸣中策马奔驰,英雄的决斗在白发老朽的古琴旁屏气敛息,燃烧的仇恨伴随着鬼太鼓低沉的邪气,茫茫大漠间传来的是小提琴哀怨的思念;红色的枫林、绿色的山水、蓝色的书房、黄色的沙漠;《英雄》中的人物,淡化成一个英雄的符号,在服装颜色的变化中肆意泼洒英雄的风情韵致,张曼玉红衣飘摇中的绝美,李连杰黑衣劲装中的刚毅,梁朝伟白衣飘飘中的孤绝;棋亭打斗、黄叶漫天、九寨比剑,所有的这一切都以张艺谋独特的叙事手法,向观众扑面而来。这的确是一部“在色彩中流动”的“视觉的盛宴”。
3.联想。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联想是品牌力内涵的重要构成要素。《英雄》以其精良的制作,成功地成为公众心目中最高水平武侠片的代名词。在这个阶段,《英雄》品牌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张艺谋和明星品牌的影响力。观众开始更热衷于讨论影片的人物、情节、色彩、音乐、画面、服装,他们不再通过导演和演员等因素来对影片质量进行评价,而是相对独立地以自己的“体验”来进行评价。
《英雄》以自己的优秀经受住了观众的考验。《英雄》在品质上的成功使得《英雄》品牌和导演、明星品牌在市场上交相辉映,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导演和众明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英雄》品牌的进一步延伸。
整合的营销传播
《英雄》的成功,绝非偶然。除自身品质出众外,其在运作上的整合传播推广功不可没。
1.前期策略。
(1)秘而不宣。该片开拍以来,一直都在极度保密之下进行。其主要人物造型都秘而不宣,这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好奇。因此,当《英雄》剧照曝光后,立刻激发了媒体、大众和众多商家的第一波关注的热情。
(2)冲击奥斯卡。后期制作完成后,《英雄》剧组开始频频主动与媒体接触。于是能否成功入主奥斯卡,又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和心中最大的悬念,更加激起公众对此片的期待。
(3)提前推出《缘起》。“《英雄》盗不着,就盗记录片《缘起》。”殊不知,这样就又落入了《英雄》的“圈套”。《缘起》既是《英雄》的记录片,更是《英雄》的宣传片,通过它又掀起了观众对《英雄》的新一轮期待。利用人们对影片的好奇,将《缘起》首先推向市场,可谓是宣传造势的创新之举。在《缘起》推出之前,《英雄》漫画、小说、邮票相继面世,形成一浪接一浪澎湃之势。
(4)盗版的宣传效应。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英雄》与盗版的“明争暗斗”时,《英雄》已上了报纸、网站娱乐版的头条。都知道《英雄》深圳试映要凭身份证方能入场,都知道深圳的盗版商扬言7天内拿到《英雄》盗版,都知道《英雄》的防盗版工作将进行到底,所以都期望知道是否“盗”高一尺,《英雄》“魔”高一丈。
《英雄》在惊心动魄地与盗版的斗争中成了舆论的焦点。
2.中期策略。
(1)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2002年11月22日,《英雄》制片发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现场播放了《英雄》的精彩片段和拍摄花絮。包机首映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首次出现,《英雄》继续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2)内地音像版权天价拍卖。2002年11月29日,《英雄》VCD、DVD内地音像版权拍以1780万元的天价拍卖,创出国内音像制品版权交易最高纪录。这进一步使人们确认了《英雄》的价值,直接有效地激发了消费者一睹为快的欲望。
(3)媒体广告的投放。随着公映期的临近,《英雄》在媒体上的动作越来越大,全国大部分观众都暴露在影片立体轰炸的宣传攻势中:除了灯箱、路牌广告、影院的海报陈列等传统方式,《英雄》在电视上则以纯商业广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英雄》的无限风采,先是中央一套、三套、八套,紧接着全国150多家地方电视台以及VCD、DVD、Internet多渠道开展轰炸;与此同时,《英雄》还与多普达手机的广告捆绑在一起,出现在诸多媒体上。这些广告中都包含了《英雄》的片名和上映日期。一时间,《英雄》的广告铺天盖地,无处不在。以上媒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目标受众,对《英雄》的上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人民大会堂首映礼。在吊足了观众和媒体的胃口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英雄》选择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一方面是进一步聚焦媒体的关注,将宣传攻势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也是有意突出《英雄》的品质非凡。
虽然首映式后众多媒体对《英雄》的评论报道不如预期中那么好,然而诸多争论及张艺谋等剧组人员频频在媒体上接受访谈,使人们越来越确信无疑:《英雄》的确值得一看。这,逐渐铺垫了《英雄》高潮的到来。
(5)潮起??上海、广州、香港首映发布会。随着全国公映日期的临近,《英雄》的宣传攻势高潮迭起。《英雄》把全国市场分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大片区,分别派专人亲临片区压阵;斥巨资包机前往上海、广州和香港参加首映发布会,掀起又一轮新闻狂潮;紧接着,宝马车队接机、张艺谋与娱记唇枪舌剑、悬红400万元捉拿《英雄》盗版、董建华接见、预售票房高达300万元……2002年12月的娱乐界,沉浸在一片对《英雄》的期待和欢呼中。
(6)售点布置。当《英雄》终于在全国各地全面上映时,各大影院为营造影院现场气氛,大都上了大型户外喷绘、POP挂旗、人型立牌等诸多终端宣传用品,有的影院甚至张灯结彩大肆宣传。
3.后期策略: 票房和盗版。
即使《英雄》就此中止了宣传,其炫目的票房也会将它继续维持在大众关注的中心。7天票房突破1亿元,20天票房突破2亿元,人们已经开始不厌其烦地将《英雄》与创造中国票房记录的《泰坦尼克号》相比较,中期策略的惯性和巨额票房成为《英雄》最大的宣传点。
另外,影片公映陡然加大了防盗版的难度。《英雄》盗版和反盗版的斗争,也将持续保持在媒体的视线之中。
在《英雄》的宣传策略中,前期的事件营销和中期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广告宣传、现场促销手段可以说是精心策划、一气呵成;多渠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目标群体,一步一步地将观众和媒体的期待和热情推向高潮。
渠道决胜
1.集制片、发行于一体。
《英雄》的制片方即发行方。新画面公司不仅协助张艺谋完成了影片的制作,还联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该片的发行。这使《英雄》从出品到包装策划再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组织上奠定了市场运作成功的基础。
《英雄》品牌和宣传的力量,使影片的出品发行方在该片的发行渠道中,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具有了执行其发行策略的指挥权。
2.发行中的平面模式策略。
平面模式策略是指一部影片在一个主要目标市场的某一家影院或少量重点影院举行首映式,以建立良好口碑,一旦口碑确立,便一次性或分阶段扩大发行范围,进入无数影院,以达到遍地开花、财源广进的目的。
《英雄》的出品发行方充分利用手中握有的发行渠道控制权,精心选择了人民大会堂作为首映式的地点,6天之后,开始以北京、广州、上海为重点向全国铺开。
这种铺开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英雄》的出品发行方凭以往的票房成绩及其硬件设施水准为基准对各院线进行筛选,以保证影片的放映质量在观众那里不打折扣。
3.档期的选择。
对电影而言,档期是缔造成功票房的关键。《英雄》锁定的目标观众群是18~35岁的中青年,这些中青年开放、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他们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重视已经足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抗衡。因此,《英雄》将全国公映日期定在2002年12月20日抢占“圣诞”档期,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已经被节日气氛所感染的人们。周末、午夜、圣诞、《英雄》,这一切诱惑对于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人而言,真是难以抵抗。
《英雄》档期不仅赶上了“圣诞”,而且将“元旦”也包含在内。《英雄》潜在的观众是12~18岁、35~50岁对武术、电影感兴趣的人群。在这一“圣诞”兼“贺岁”档期,很多这些潜在的观众受票房和口碑的驱使,走进了影院。
除了在香港与《无间道》撞档,《英雄》在国内几乎没有受到其他同类型影片的狙击。
4.立体渠道发行策略。
除了传统的银幕放映,新兴的电影分销还包括了VCD、DVD、电视、录像、Internet等渠道。西方成熟的电影播放体系告诉我们,电影应首先在影院播放,然后才可以进入家庭录像市场,再后是付费电视及有线电视,1年以后才可以开始在公众电视台播放。追随这种成熟的播放体系,《英雄》有意控制其VCD、DVD的面市时间,决定在影片上映后1个月?大概是2003年2月5日,才使其进入家庭市场, 这样既保证票房不受到冲击,又保证《英雄》与观众接触的连续性。
5.严防盗版。
(1)影院内监督。《英雄》深圳上映期间,出品发行方在各个细节上严格监督,为此甚至控制电影的放映场次和门票的销售数量,以保证充足的防范力量,有效地防止了盗录,
(2)保护拷贝。为严防盗版,《英雄》的拷贝在押送过程中使用了20年未见的拷贝箱,钥匙交由各影院经理亲自保管。出品发行方还发表公开声明称,假如《英雄》的拷贝被电影院弄丢,将要按照拷贝索赔金额的10倍处罚。另外,为了从内部彻底把盗版堵住,不到最后时刻决不洗印拷贝。每家影院当天放映过《英雄》交接拷贝后得由院线经理签字。
(3)依靠行政力量。为了打击盗版,《英雄》还成功联合了外部力量。国家文化部和扫黄办首次为一部电影成立了反盗版专案小组;广东伟佳、飞仕公司投入400万元作为打击盗版的基金,并成立了打假小组和律师团。
尽管后来出现了拷贝西安被盗事件,但从整体上来说,《英雄》的防盗版工作还是做得非常成功,有力地保证了影片高额的票房回报。
品牌延伸?后电影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
电影产业链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一是策划、生产阶段;二是宣传、发行阶段;三是影院放映阶段;四是后电影产品的开发阶段;五是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阶段。其中,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是电影自身品牌延伸的产物。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影业营销是以“电影”为火车头,带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这种模式称之为电影营销的宇宙系统模式(图1)。该模式把电影比作太阳,而其他相关产品和产业则是围绕它运转的行星。在美国,一部影片狭义上讲是赔钱的(指票房低于投资),而在广义上讲则是盈利的(指综合收入大于投资),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对电影的关注点目前大多还集中在票房上,却忽略了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这两个重要阶段,还没有进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组合开发。《英雄》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成功的探索。
电影营销的宇宙系统模式
1.海外发行。
在影片公映之前,《英雄》出品方就已将其在欧美地区、韩国、日本的发行权售出,成功收回了全部投资。
2.贴片广告。
宝洁、丰田、中国移动等数十个大企业的贴片广告为《英雄》带来了超过2000万元的收入。
3.漫画。
由香港漫画大师马荣成为《英雄》亲自执笔编绘的漫画配合影片同时推出。
4.同名小说。
为了和电影产生互动影响,根据《英雄》改编的同名小说于2002年12月初推出。该书首印数量5万册,定价为20元。
5.四人雕塑组像。
在影片上映之前,香港方面已经开始出售《英雄》4人雕塑组像。香港有关电影公司自制的这50套《英雄》4人组合雕塑(梁朝伟、张曼玉、李连杰及章子怡)并非有钱就能买到,它需要凭4张换票证来换,而换票证又随门票附赠。
6.邮票。
为配合影片《英雄》的宣传,3000套《英雄》邮票限量发行。不久,限量发行改为敞开供应,以便将《英雄》的热度持续到放映之后。
7.音像版权。
《英雄》VCD、DVD内地音像版权拍卖以1780万元的天价成交。
8.游戏。
上海某软件公司获得了《英雄》剧组独家授权,首次把《英雄》的人物造型、道具以及故事情节等搬到网络游戏《遗忘传说》中。
9.捆绑广告。
多普达与《英雄》的捆绑广告大大降低了其宣传费用,实现了双赢。
10.续集。
《英雄》的投资方已与张艺谋达成协议,《英雄》顺利发行上映后,将于2003年再度斥巨资投拍《英雄》续集。
回顾《英雄》运筹中国电影市场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英雄》的成功已远远超过财务方面的赢余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它打造的“英雄模式”将会为众多电影机构所借鉴,成为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商业化运作的转折点;其成功的后电影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将预示着中国“后电影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