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私人影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好吗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的文章,以下是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所谓私人影院,就是私人订制影院服务,一般是独立小包间,装饰精美,用户可自由点播影片、随时观看影片,还能享受私人订制服务。与传统影院相比,私人影院环境较为舒适、私密性高,是适合情侣或是一家人的小团体观影方式。
一、中国私人影院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 技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变化一直是推动娱乐产业变革的两大动力,我们从整个社会变迁的视角全面动态的分析,就会发现消费者行为变化所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统影院市场的突然衰落和汽车院线的迅速发展,无不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1950年前后美国票房大衰退,普遍认为这与美国电视机的蓬勃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其实美国传统院线票房的大衰退要早于电视机普及期,那时美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不足15%,远不足以造成对票房的冲击。真正对美国票房构成影响的是美国战后人口向郊区大规模的迁移。为了解决战后士兵的安置和重返社会的问题,美国政府根据1945年通过的《士兵权利法案》向退伍士兵提供低息贷款买房子、上大学,同时各州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直接造就了战后美国社会的“郊区化”和“婴儿潮”。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市已不再是消费者娱乐消费和文化活动的中心。50-60年代大约1/4的美国人已住在了郊区,因而许多位于市区的影院成批地倒闭,而与此相对的是汽车影院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1945年,全美汽车影院不到25家,10年后,到达5000家左右,占全美影院数量的1/3,票房收入占全国1/4。
而今中国的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受益于中国人口红利、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娱乐观念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至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票从33.3亿元增至440.7亿元,我国的电影票房全球增长最快,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
其次,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大大激发中小城市、县城甚至乡镇居民的观影需求。2015年,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根据大地影院与艺恩公司联合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一线城观影市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达到17%,即将赶超一线城市。然而,传统影院仅能辐射至人口在70万以上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这为私人影院在五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的发展留出了市场空间。
第三,观影人群主力的变化,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观影需求。80、90后逐渐成为观影的主力人群,根据伟德福思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显示,80、90后占中国电影观众人数的62%。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观影体验。相比于传统影院人员嘈杂、放映影片时间固定、设施老旧等因素,他们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来到服务相对较好、环境更好、观影体验更佳的私人电影院。这为私人影院在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
可见,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村镇消费需求的激发、城市消费需求的多元,使得私人影院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两年前,中国私人影院可能只有200多家,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未来在中国可能有10万家私人影院,这会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
二、打造“第二院线”是私人电影院的最佳商业模式 所谓“第二院线”是区别于传统院线而言的,即通过连锁加盟或直营方式,以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装修风格、统一运营模式,广泛占领传统院线没有覆盖的发行渠道,特别是城市里的小众电影市场渠道和乡镇的农村市场渠道。
1、“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的盈利水平更高。
相对于单体私人影院,“第二院线”私人影院有着明显的盈利优势。目前单体影院主要是向版权公司购买老片源,通过卖票获得收入,但在房租高企上座率低的情况,单体私人影院很容易发生亏损。而“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凭着其在发行渠道上的优势,可以作为一些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的发行渠道并参与分账。从电影的制作方角度来看,他们对于“第二院线”作为传统院线的补充是有强烈需求的。2015年全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上映国产影片278部,这意味着408部电影未能在传统院线上映,而上映的278部电影中还存在着大量“影院一日游”的情况。另外,“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如果布局到乡镇和农村,具有宣贯国家政策、弘扬精神文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社会意义,因此政府有可能对此类私人影院予以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前几日在朋友圈刷屏的关于“快手”APP的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虽然角度有些扯淡和矫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
纵观整个电影产业链,在“内容—发行—渠道”环节中,渠道是比较强势的,因此掌握影院渠道优势的万达和中影具有明显的产业链控制力,而光线、华谊、博纳等公司则面临着内容的不稳定性和较低的产业链话语权。由此可见,“渠道为王”在私人影院行业中同样适用,控制了渠道自然有着更高的盈利水平。
2、“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在监管上更易操作,有利于行业发展。
虽然私人影院的正逐渐成为娱乐领域里的香饽饽,但在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1)版权不明:据了解,由传统影院开发的私人订制式影院和连锁式私人影院都在其官网上有明确的版权声明。而那些由个人开设的小而美影院的电影版权并不明晰。电影片源来自哪儿?是否来自正规渠道?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据消费者透露,一些私人影院可以看到在国内还未上映的国外电影大片,或是一些国内新上映的电影。另外,一些私人影院自称拥有上千部电影片源。(2)灰色地带:私人影院一般是独立小包间,私密性好,甚至有一些私人影院的包间是大床房,关上门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滋生不正常交易也不得而知。
其实,如果把私人影院按照“第二院线”的模式经营,经营者就不会在版权和内容上动歪脑筋,监管风险也不会那么突出,监管制度的会在和市场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3、“第二院线”模式需要大资本或者大平台的支持。
经过上述分析,“第二院线”私人影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谁能打造出“第二院线”这一个不得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采用自营的模式,就需要大量资本的介入;如果采用加盟的模式,就需要拥有丰富加盟管理经验的平台型企业的支持。因此,如果BAT等互联网巨头,苏宁海尔等线下渠道丰富的大型企业,以及传统院线万达作为战略投资者,将会大大提高“第二院线”落地的成功率和速度。
② 男人刚出生就66公斤是那部电影名字叫什么
电影名字叫《蒙男诞生记》,男人刚出生就66公斤,只是缺少了一个器官。
如今,80、90后逐渐成为观影的主力人群,根据2015年度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显示,80、90后占中国电影观众人数的62%。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观影体验。相比于传统影院人员嘈杂、放映影片时间固定、设施老旧等因素,他们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来到服务相对较好、环境更好、观影体验更佳的私人电影院。
③ 当今电影市场的概况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
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
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
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
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1.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2.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1.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
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链接)
6.3.1产业政策
(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
(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
6.3.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36.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31.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27.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
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
(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
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
6.3.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
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
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
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
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
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
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
6.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
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④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经历了数代学院派导演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产业化白手起家的拓荒,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电”的艺术形式,更开启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市场化运作的时代。众多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的“鱼龙混杂”——创作者的良莠不齐,伴之以评论界的莫衷一是,网络世界的众说纷纭,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频生。
群龙无首:电影评估权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态文艺评价体系中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也许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关,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声渠道的多样化,却让“专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只说‘溢美之词’”“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被权力和资本绑架”是当下的专家群体常常受到的指责。具体到电影行业,则更多体现为学术界在电影艺术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不同学者、不同场合、不同媒介在话语上的参差,加之背靠专家的各类评奖不断被权力关系裹挟,一些“专家”在公众心目中沦为“砖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专家群体权威性的下降,并不代表公众话语能取而代之,因其内部本就呈现出鱼龙混杂的“非理性”。相比于公正的评估,网民更倾向于狂欢式“站队”,比如近年来围绕《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出现的粉丝战争,正是其典型症状——如此任性的口舌之争,权威性从何谈起?此外,一些民间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时光网等,在电影评估和影迷互动等方面的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算法规则的粗糙、参与人员的随意性以及资本渗透的加速,其公正性与客观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环顾四周,中国电影似乎身陷评价体系混乱的困局。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市场兴衰高下究竟应由谁来裁断,作为完善产业的权威评价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革故鼎新: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诞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暨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委员会2015年年会”。这次会议上,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的研究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而项目的主持者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宏观而长远地看。”从2013年起,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长刘正山一起,开始了整个项目的数据搜集和调研。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综合性的电影产业指数,其成果也为电影评估权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用大数据思维将产业形势指数化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步伐却似乎显得缓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观研究领域。“许多电影人总觉得电影的本质在于艺术性,在于主观评价而非量化评估,因此很少用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综合考量电影行业。”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龙思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作为产业背景下的宏观指标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
“我们的电影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像硬件环境方面,投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不错,总的银幕数和影院数也是很可观的。然而从‘效益’来讲,每块银幕的平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数却不尽如人意,这会拉低产业的整体数值。”综合报告数据,侯光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票房数据漂亮,不等于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好。“我们可以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这对于空前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味苦口良药。
路在何方:行业呼吁综合性评估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艺术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欧洲,而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则是美国。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评估制度,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数据基础、评奖机制还是第三方评估等领域,都刚刚起步。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影评人,似乎都囿于文艺作品“生产—接受”的主观视角——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客观评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诞生,旨在“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然而“海外竞争力”这一指标,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在综合指数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领衔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也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产业评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采取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个国家共投递并收回有效问卷1592份,在SP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结论。”黄会林介绍说,其年度报告《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仍属“非主流”电影,其中现代题材的电影发展明显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产电影对于展现国家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未来需要着力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产业指数报告,还是海外电影传播的调研,都是从个别案例的水洼中走出来,面向整片“海洋”的壮阔之举。龙思薇认为,综合性评估的逐渐涌现,标志着国内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资本运作需要根据客观的证券指数来进行规划筹谋一样,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赖于行业的‘晴雨表’。产业评估为资本流动和政策导向提供了标尺,也可由此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民间或官方机构可能会参与到产业评估的盛宴中来。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说一不二”的量化标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经常性地为产业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正如黄会林所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靠微观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观上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握好准确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评估的天地大有可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⑤ 怎么样写电影服务行业的年度自评报告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发布的《2015-2020年 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产影片成长速度如此之快,在2010年《阿凡达》出来之即,即便是对中国电影市场报有最乐观心态的人也未曾想到,仅仅2年时间国产电影同样“破十亿”,更未让人料到的是,接下来的两年里,接二连三的出现“破10亿”的国产电影,到如今的《心花路放》已是第四部。更别说还有《十二生肖》(内地票房破8亿元、全球总票房超10亿元)这种内地、国外两面开花的电影
2014年第41周(10月6日至10月12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7亿元,放映规模则连续第二周在80万场以上。其中,《心花路放》该周票房为3.05亿元、累计票房达9.46亿,经过新一周的三天累积,《心花路放》票房达到10.16亿元,成为2014年第二部破10亿的国产电影,也是迄今为止的第4部。
毕竟内地票房“破10亿”的电影还是太少,加上进口片也堪堪只有7部,用来衡量中国电影的发展还不够有说服力,但即使是抛开“破10亿”这个超高标准来看,2013年我国“破亿”的国产片有33部,过亿电影数量的快速增长也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另一个见证。
前瞻产业研究院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共有20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随着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渐进步,中国电影单独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局面开始被改变,一批青年电影人成为主力军。当年中国电影的最大收获是出了一匹超级黑马《失恋33天》,这部制作成本仅850万元,加上所有宣发费用总成本不超过1500万元的中小投资影片,最终票房以3.6亿元收官,位列2011年的国产影片第四名,却是投资效益榜上的第一名。
2013年,我国共有61部过亿影片,其中国产票房过亿影片数共计33部,较上年增加12部,国产过亿影片票房占整体过亿影片的54.1%;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16日,我国共有50部过亿影片,其中国产片有26部。
⑥ 私人影院行业的未来前景是怎样的
影院消费新趋势,小鸟观映盛大启航!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大爆发。据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办公室调查2017年中国电影大数据显示:2017年总票房559.11亿 同比增长13.45%,观影人次高达16.2亿。
虽然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在视频网络上也可以观看上映过的电影,但仍有不少观众喜欢走进传统电影院切身感受影院带来的观影氛围。
电影产业作为文娱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仍然存在市场不够大、商业模式单一、高质量影片稀少,消费升级缓慢这四大痛点。要知道,文娱行业的商业本质是创造独特的内容,从而高效地吸引具备相似特征的受众,并向其售卖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没有持续优质内容的产出和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作为保证,造成的后果是影院消费两极分化。
一方面,传统电影院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某些大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还不到15%,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电影出品方影片质量层次不齐,大公司盲目选择大IP和流量影星,后期预算超支,缩减影片制作经费,导致的后果是剧情紊乱,5毛特效被消费者所诟病,而小公司的优质影片得不到宣传和曝光,严重打击制片方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传统影院资源浪费的问题和发现更多优质的好电影,小鸟观映将传统影院和视频网络这两大领域的优缺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平台+内容的方式连接线下所有点播影院私人影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以及“空间租赁”的方式,打造成风格统一,品牌可视化的小鸟观映特色旗舰店。
小鸟观映拥有自主研发的点播影院播控集成系统和海量高清正版影片的版权,同时对接了国家票务系统,不仅为其下属影院提供合规的电影版权与软硬件系统,更为消费者提供舒适、自由、私密、个性化的观影体验;另外小鸟观映作为电影发行新渠道,能够有效促进观影市场消费常态化,帮助中小成本优质影片盈利,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合理优化。
在产品线上,小鸟观映拥有多元化的产品系列。
1. 小鸟观映APP&微信小程序预约售票系统能够为影院合伙人拓展推广渠道以及发布各类活动,将社交于文娱融入一体。
2. 小鸟观映一体化智能放映终端拥有HI-FI级奢华外观设计与超高清蓝光标准,拥有业内最佳解码及播放能力,内建小鸟观映区块链自主版权保护系统。
3. 小鸟观映点播影院播控集成系统支持多种选片模式,全方位满足店面的各类运营需求,配合放映终端可以多维度、流畅化的远程控制影厅,提升用户体验。
4. 小鸟观映影院运营管理系统与国家平台对接,集影厅管理、员工管理、会员管理、广告管理、营收统计、订单统计、POS 收银等强大功能于一身,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小鸟观映的商业模式是将合伙人制、影片点播分成、影视发行与投资、广告五大模块打造现金流闭环最终形成区块链影视版权服务体系。
据小鸟观映城市合伙人计划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小鸟观映已签约影院160余家,拥有银幕数量1200块,遍及全国20个省市,拥有1.3万余部电影版权。
成为小鸟观映合伙人,可以参与影院建设与管理,并做好品牌的宣传大使,小鸟观映会给每个合伙人提供片源支持、公司营销政策支持、线上营销推广支持、业务培训支持和开业全程指导,合伙人收益采用直接收益+增值受益的双轨制模式,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合伙人参与的积极性。
小鸟观映的合伙人模式确保了让每个合伙人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同时也考虑小鸟观映的整体利益。真正实现共同致富、共同发展、共同壮大,真正形成良好的又好又快对的发展格局。
⑦ 2013 国产电影发展状况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状况报告
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二、万达电影2010年度10亿票房与中国电影共成长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五、2010年院线排行2008年度电影院线与影院经营分析一、放映市场比拼品牌,院线格局凸显“马太效应”2008年中国“五大院线”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品牌二、2008年院线变革中的亮点:资本与重组三、二级市场院线的新军四、中小院线突破“瓶颈”2008年全国主要电影院线经营与发展分析五、数字电影:新技术为引擎的发展势力六、国内电影院线特点与发展趋势七、国内电影院线特点与发展趋势-0-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2010年10月14日中国新闻网中国电影论坛昨日开幕,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认为届时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腾讯娱乐讯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电影论坛开幕。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常设学术单元,本届论坛以“十二五中国电影产业愿景”为主题,谈论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影院建设、电影生产与制片企业以及投融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各路专家和学者纷纷就自己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谏言十二五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百余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展开了交流。专家们乐观预测,今年全年电影票房有望实现百亿,全国银幕总数达5105块,数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大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中国电影依旧存在票房虚报、滥用3D等问题。
发展机遇:中国票房突升,地方院线猛涨中国票房有望冲世界第五在昨天的论坛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百亿票房大关可能在今年实现。国内市场分析专家刘嘉等肯定了中国电影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他们认为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在全球市场排位上,有望从排名第九上升至第五。
江苏院线两年翻一番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记者在论坛现场见到了省文联创研部副主任付少武,他表示,江苏的票房增长势头极快,2009年江苏票房已经达到4.5个亿,超过浙江,升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江苏票房已经达到3.5亿,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南京、苏锡常地区贡献的。付少武觉得,随着这样的势头,会有更多院线进驻江苏,为江苏观众奉上更多好电影:“2007年,江苏有7条院线,2009年增加至14条院线,现在还将有20条进驻江苏。”越来越多院线进驻,必将相互竞争、冲击市场,给老百姓观影带来更多方便与实惠。
存在问题:虚假票房仍有,“豆腐渣”不断票房虚报,没有监督中国电影发展猛进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专家们最关注的是票房虚报问题。他们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一个票房的官方统计信息发布平台,票房还不能做到公开透明。据悉,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票房数据公布平台只有两个,一个是每周出版的《中国电影报》,一个是影协每年编纂的年鉴。但《中国电影报》并不普及,而“年鉴”周期太长。专家批评道,“没有权威的统计,我们的电影不像产业像作坊,直接导致了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虚报票房的情况。”国产片“豆腐渣”太多虽然票房一片大好,但真正赚钱的国产电影并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指出,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评价大都比较低,而更热衷观看好莱坞影片,“好莱坞泰山压顶,香港制作釜底抽薪,内地电影腹背受敌。”学者们希望,一方面内地电影别再重复“豆腐渣工程”,辜负如潮观众的期望。另一方面,内地电影还需要多保护。
此外,专家们对现在火热的3D技术颇有微词,他们发现,《阿凡达》之后,观众对3D电影热情高涨,但国产的3D电影往往让人失望。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批评道,现在内地拍3D电影的都是些什么人?要么是没拍过电影的,要么就是拍了也没有人看的。那些大导演有几个人拍3D的?都很谨慎。所以啊,我们还是先把普通电影拍好,不要拿3D瞎烧钱。
实现突破:植入广告主流媒体的振兴和推动植入广告带来建设性探讨在互动环节上,各方代表踊跃发言。电影院线负责人提出了有关农村电影的发展问题,立即有一位电影业的嘉宾给予了他详细的解答。一位学者提出的“植入式广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与会专家、学者显然对此颇感兴趣。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影院文化发展方向极富建设性的探讨,搭建了一个电影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平台,对促进学术和电影产业运作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主流电影才能振兴中国电影专家认为而是主流电影的振兴启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够自觉地将时代精神与创新理念融入到影片创作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与会专家还以《建国大业》为例,分析这部影片受到如此强烈的欢迎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建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共和国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抚今追昔,有种对历史追根溯源的愿望,想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珍惜,进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建国大业》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种心态,使得群众的共同心声有了抒发的渠道。
二、万达电影2010年度10亿票房与中国电影共成长2010年9月26日,万达电影院线传来消息,自2010年1月1日始,至2010年9月,已经成功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这是中国电影院线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这个数字。据悉,今年还将有多条院线成长为10亿元量级院线,而今年一直以来的呼声都是把全国年终票房的总目标锁定在100亿。此次万达电影院线全年票房突破10亿将是一次标志性事件,这标志着今年在国产重量级影片不断诞生的同时,中国电影的终端院线也在迅猛成长,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必将在电影终端、电影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下,高质高量的快速成长。
文化产业是中国产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也是万达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院终端建设,在全国的万达商业广场项目和其他实力雄厚的商业广场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万达国际电影城。2005年万达集团全资组建了自己的电影院线公司。五年来,万达电影院线已经在全国建设了52家高端连锁电影城,全国超过400块银幕,并取得了非凡的票房业绩。万达国际电影城以其一流的设计和施工、最先进的放映设备配合国际化的服务理念,使广大观众得到超一流的娱乐体验,并成为大型商业MALL的重要明星业态。
随着万达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万达院线打造民族电影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已经日益明确,“一切以观众的观影价值观影体验为核心驱动”,是全体万达电影人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万达院线现阶段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建成70家以上的多厅影城,银幕总数超过600块,到2012年将拥有120家以上的影城,超过1100块银幕,年收入预计将超过30亿元。
万达院线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打造中国本土民族电影院线品牌为己任,始终不渝的坚持把放映好国产电影,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只有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兴盛繁荣,才能保证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良性稳健长久的繁荣。
在万达电影经营运作的6年多时间中,无论是小型区域放映的国产电影,还是国际知名的华语大制作影片,都会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精耕细作。全国万达影城每年配合举办的国产电影明星见面会均不少于200场次,而各种国产电影的推介互动活动,不下千余场,无论是《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三枪拍案惊奇》,还是《杜拉拉升职记》、《大兵小将》、《喜洋洋与灰太狼》,万达院线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万达电影还通过影院终端建立起来的自有媒体平台,10万发行量的《万达电影》会员刊、近100万发行量《影民》DM杂志、万达电影官网、官方微博等重要手段工具,均会对国产电影进行深度挖掘互动,对国产电影的终端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我国电影发行行业现状1、电影发行市场不容乐观目前全国的电影市场不容乐观,全国现有5000家电影院,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外电影院水平的不足1%。除大中城市电影院尚有一些经济效益,众多县市级电影院几乎没有效益可言。据统计,200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仅10亿元人民币。如果电影市场运作良好,我国电影票房有100亿元的发展空间外资正是看中这个票房数字。但是,即便是票房最好的上海,2002年收入也仅有1.59亿元,平均每人电影消费不足10元,而国际影业几乎一致看好中国市场。
2、电影发行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组建了35条院线,其中14条实现了跨省经营。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都已经拥有2条以上的院线。江苏省的院线更是多达7条。
院线,就是由一家电影发行机构和多家电影院所组成的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我国的电影发行传统上是由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按照行政区划逐级下发。去年,我国开始推行院线制改革,经过7个多月的运营,中国电影发行市场由一家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世纪环球院线公司成立于4个月以前,是我国目前惟一一条由电影系统以外的资金运作的院线。成立之初,它就从北京杀到了上海,并从上海最大的院线公司--联合院线的旗下一举挖走了8家电影院。现在,世纪环球已经打入了3个省市,旗下拥有影院16家。但是他们的胃口还远远没有满足。世纪环球院线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新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3年内再投10亿元,建200家影院,进入10个省市。”另外一家由民营资本参股名为中影星美的院线,在完成了最初的跑马圈地之后,又拿起了资本运作的利器。该公司即将设立一家投资公司以完成并购的计划。并购目标直指上海和广州最大的院线公司。中影星美院线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如果这些都完成的话,中影星美将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旗舰。”其他院线也都纷纷扩大势力范围。最近一段时间,新建影院数量明显增多,仅上海一地,春节前后开业的电影院就有近10家。
统计显示,去年全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8亿元,而在美国,这个数字高达89亿美元。汉鼎咨询认为认为,我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而院线制改革又引进了市场化操作机制,因此电影发行市场的投资热情还将继续升温。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二、我国电影发行行业发展趋势1、民营资本异军突起《无极》、《神话》、《七剑》……在这些票房收入处于第一阵营的电影背后,你总能看到一个个民营电影发行公司的名字。事实上,自民营发行公司2004年进入市场以来由于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他们爆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2003年3月,国产电影发行权全面放开。
2003年8月8日,进口影片发行的“第二家公司”华影挂牌,打破中影独家垄断进口片发行的局面。
2004年1月7日,七家民营企业日前第一批获得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使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我国国产电影发行格局发生变化。这七家公司是博纳文化、新画面、金棕榈、大和影业、成都峨影、联盟娱乐、华艺音像。此前,民营公司只有代理发行资格。
在电影制作和发行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早已水涨船高。在电影制作方面,国有资本、合资制作和民营资本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已经形成。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一诞生便迅速地成长为中国影视投资、制作行业中最具实力的民营企业之一,其出品的影片如《没完没了》、《一生叹息》、《寻枪》、《卡拉是条狗》等电影都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3年底的新片《手机》更是出手不凡。而另一家北京新画面公司凭借《英雄》一片创造了中国电影上的一个奇迹。另有媒体报道,除了电视台、电影集团下属正规电视剧制作公司,90的电视剧制作中或多或少都掺入了民间资本。
2、外资分切中国电影发行“大蛋糕”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但是不能设立独资影院。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汉鼎咨询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
经中国政府批准,时代华纳在中国的首家合资影院上海永华电影城2003年7月12日正式开业。而当天恰逢他的57岁生日。这标志着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影院市场。
2003年10月14日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和上海电影集团宣布将在中国合资兴建10座多厅电影院,而华纳至少已经获得其中2座影院51%的控股股权。这意味着外资进入中国影院市场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和迪斯尼在内的多家国外电影公司巨头都对中国电影市场兴趣浓厚,华纳显然已经获得了领跑地位。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此公司为“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的子公司)国际部中国区总裁艾秋兴此前透露,华纳将从投资影院、制作影片和开辟发行渠道“三管齐下”拓展中国业务。
早在2000年,政府就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但规定外资在控股方面不得超过49%,以保证中资的控股地位,虽然有这样的限制,但也阻挡不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全国各地的合资影院相继建立。
面对巨大的市场,外资当然不满足于仅有49%的股份控制权,他们期望更大的发展空间,好丽友的有关人士说,“我们希望绝对控股,就是希望掌握经营权和运营权,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技术和理念运用于中国市场。”汉鼎咨询指出,如今将控股比例提高到75%,外资将有机会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这使得外资更加大胆、放心地进入中国市场。新规定的出台,将大大提高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外资与中资合资建电影院将成为一种趋势。
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文中从影院对购物中心的作用与功能、新电影生活方式、影院及电影票房的历史数据、观众看电影的心情调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近来出现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明显地让我们看到一些个别商业地产的项目进展的缓慢,但对于电影院市场的扩张与运营,我们依然有着很强的乐观心态。
电影院业态对于商业地产的项目购物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大家是不言而喻的。电影院除了可以提高这个商业项目的人气、增加客流的滞留时间和项目的时尚周期外,还对人流的导向性、顾客消费的引导性、顾客心理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影院与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配套。
最近几年,是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07年底,全国34条院线共有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2007年全年城市院线市场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银幕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银幕,其发展速度位居世界之首。
说明:以上影院和银幕数量仅限于加入院线制的数字。全国的影院和银幕数字将高于以上数字。
2006年中国电影院票房为26.2亿元,2007年达到33.27亿元,2008年有望突破40亿元。其中,2007年,影院票房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年票房过4000万元的影院6家,比上年增加了2家。年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城78家,与2006年的59家相比增长了32.2。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为此,部分传统国有院线斥巨资投入到影院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本继万达之后,金逸、时代今典、保利集团等又加入到投资影院建设的热潮中,以及韩国希杰CGV影院这样的国际品牌也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加快了影院建设的速度。
有一组数据如下:在美国每8600人拥有一块银幕;在韩国每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在中国大陆每1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中国的电影院投资领域处于刚进入发展阶段,市场远远没有饱和,还有着很大的市场终端缺口。以上数据摘自《2006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
所以,无论商业地产处于什么样的经济时期,无论是复苏阶段、繁荣阶段,还是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只要这个商业项目有一个足够大的体量8万或10万平方米以上,并处于一定的消费能力、交通便利的商圈或大型成熟社区内,那么它都应会有电影院的规划,也就是说,电影院是在新的经济危机时期零售连锁业当中没有下降的业态之一。
另外,按照历史规律,经济越萧条,电影业反而越繁盛。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业受冲击很小。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电影投资商会放缓制片速度,对投资更为谨慎,同时对其投资进行层层把关,这样在经济萧条时期催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精品影片。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人们更愿意频繁地走进电影院,借助于看电影来缓解与渲泄内心的压力。看电影是人们最物美价廉和便利的排除与减缓内心郁闷、压力和寻求快乐的方式,让人们在电影里品味另一种人生。在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即使排队领取救济,也会挤出几枚硬币到电影院买票观看疯狂喜剧、热闹的歌舞片等。
现代的电影院不是那种传统的独立的大礼堂,而是设置在购物中心内的现代时尚的多厅影院,它将人们的购物、餐饮、娱乐、交际、休闲、约会、体验、心情释放等结合起来,使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生活方式,使电影院成为这种全新的电影生活文化空间。
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新电影生活方式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如果专心安静的看一部电影,用100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就可以完全忽略到周围的变化,也许偶尔会有设身处地的联想,但那也是游离于理智思考之外的情感渲泄。同时,好的电影的音乐,可以给人营造出不同的精神感受,让人更容易投入电影所营造的特殊的气氛当中,可以让你暂时脱离外面的现实世界,全情投入别人的故事,与片中人物同喜同悲,可以让人的心中的情感在这里得到释放、缓解、放松、共鸣以及提高情趣、窥视社会、发现惊奇和认识自我!
再者,电影院里还会有导演、明星的见面会和电影首映式等活动,这样可以让观众与导演、明星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这种高涨情绪的心理渲泄与心理满足增加了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热爱和执着。
经济危机影响着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理想的实现。同时,经济危机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我们有着一个13亿潜在观众的市场,我们也是一个越来越成为好莱坞大片合拍方的市场,我们也是一个“院线制”电影发行放映的市场,我们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时尚的连锁多厅影院被不断兴建的市场。我们相信,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一定依然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五、2010年院线排行五、2010年院线排行-10-2008年度电影院线与影院经营分析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全国电影综合收入84.33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海外收入25.28亿元,电影频道及广告收入15.64亿元,全国电影市场票.
⑧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及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现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简要归纳了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从创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型互渗的电影美学道路,特别是在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
发展史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从而使电影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大产业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电影经历的是井喷现象,中国电影的行业当时都是被三大巨头所把握的,他们一个开创了长篇正剧的历史,一个成为了文艺片的源头,最后一个是中国志怪电影鼻祖,这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制作,当外国资本看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几乎全部的涌了进来。中国电影当时都与外国的电影各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第二个电影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涌现出大批的电影制作人,也都制作出一大批优秀电影,在1950年的时期,新中国从苏联引入了一部电影《列宁在十月》可是中国人不懂俄语啊,于是,电影配音员就这样出现了,于是一部带着一股子东北味的普通话的电影出现了,从此,配音员在中国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中国电影就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获得全面的发展,建立了10多个国有电影制片厂,建起了大型电影机械厂、电影洗印厂、电影胶片厂,成立了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龙头的电影发行网。到90年代,全国放映单位(影院、放映队等)已超过10万个。故事片年产量最高达140部,每年观众在200亿左右人次,60年代以来,为了繁荣电影事业,先后举办百花奖和金鸡奖的评选活动,还在长春、上海等地举报了国际电影节,有不少优秀影片在权威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而中国电影的潜力也以及展示出来,2017年,全国的总票房已经高达557亿,平均每天新增加5家电影院。从2012年至2017年全年上映场次从1311万场增加到7510万场;2012年至2017年全国银幕数量从9286个增加到41179个;2012年至2017年全国观影人次从3.5亿增加到13.7亿。而至今到2018年10月08日,全国总票房已经达到509.09亿,才半年多过去,已经快抵得上2017年全年的总票房。几乎每年都在100亿的稳定增长。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无限的,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2》这些电影都具有很好的口碑,而且也让世界看到了现在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随着国家的提倡和大众的参与让中国电影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让出品公司和大众参与者赚的盆满钵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