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戛纳电影节是什么,只要是明星就能去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不是所以明星就能去,需要入围之后受到邀请才能去。
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46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也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
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影片的质量却并没有同步前进。国际三大电影节上的主竞赛和重要竞赛单元,中国导演的身影越来越少,2016年在戛纳则彻底消失。戛纳选片负责人蒂耶里·弗雷茂证实2016年报名的中国影片数量不在少数,可惜入围名额有限。
他表示可以直接反映戛纳电影节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参数——戛纳市场的中国公司注册人数,以及电影创作者、电影报道记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则从另一侧面表明了戛纳和中国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㈡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亚洲获奖
1982年: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短片竞赛最佳编剧):阿达《三个和尚》
1983年:第33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许雷《陌生的朋友》
1988年:第38届最佳影片金熊奖:张艺谋《红高粱》(首部“金熊奖”华语电影,首部华语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1989年:第39届银熊奖:吴子牛《晚钟》
1990年:第40届银熊奖:谢飞《本命年》
1991年:第41届国际儿童青年中心大奖 :铁凝《哦,香雪》
1992年:第42届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张曼玉《阮玲玉》(首位华人柏林影后,首位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华人最佳演员)
1993年:第43最佳影片金熊奖: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并列)
1994年:第44届提名表彰奖:吴子牛《火狐》
1995年:第45届最佳女演员:萧芳芳《女人四十》 、银熊奖(最佳视觉成就)李少红《红粉》
1996年:第46届金熊奖:李安《理智与情感》 、最佳导演:严浩《太阳有耳》
1997年:第47届银熊奖:徐立功《河流》
2000年:第50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
2001年: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最佳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最佳新进男演员:崔林、李滨《十七岁的单车》,最佳新进女演员:李心洁《爱你爱我》
2003年:第53届阿尔弗雷 德·鲍尔特别创新奖:张艺谋《英雄》,特别艺术贡献奖:李杨《盲井》
2005年:第55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顾长卫《孔雀》,特别艺术贡献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大奖:严宇/李一凡《淹没》,青年论坛卡里加利奖:刘佳茵《牛皮》,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青年论坛):刘佳茵《牛皮》
2006年:第56届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金培达《伊莎贝拉》,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张元《看上去很美》
2007年:第57届最佳影片金熊奖:王全安《图雅的婚事》,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短片):陈骏霖《美》(同美国一起),独立影评人(全景单元)最佳电影:张杨《落叶归根》
2008年:第58届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小帅《左右》
2010年:第60届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全安、金娜《团圆》,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一页台北》,第60届新生代单元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岁月神偷》(香港)
2014年:第64届《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导演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廖凡,第一位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中国男演员),最佳艺术成就奖《推拿》(曾剑,摄影师),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曹保平《狗十三》
2016年:第66届《长江图》摄影师李屏宾获得最佳艺术成就奖。 中日韩三国历年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中国1957:亡魂谷1981:燕归来1982:乡情1983:陌生的朋友1984:半边人、血,总是热的1988:红高粱1989:晚钟1990:本命年1991:大太监李莲英1992:阮玲玉1993:喜宴、香魂女1994:火狐1995:女人四十、红玫瑰白玫瑰、红粉、归土、日光峡谷1996:太阳有耳、麻将1997:色情男女、我爱厨房、河流、埋伏1998:愈快乐愈堕落、放浪、天浴1999:千言万语2000:我的父亲母亲、有时跳舞2001:十七岁的单车、爱你爱我2003:英雄、盲井2004:20 30 402005:孔雀、天边一朵云2006:伊莎贝拉
2007:图雅的婚事、苹果2008:左右、文雀2009:梅兰芳2010:团圆、三枪拍案惊奇2012:白鹿原
2014:《白日焰火》、《推拿》、《无人区》 日本 1953:看得见烟囱的地方1954:生之欲1956:白蛇传1957:岚、大菩萨岭1958:纯爱物语1959:战国英豪1960:哥哥、女经1961:懒汉睡夫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1963:武士道残酷物语1964:日本昆虫记、她和他1965:墙中秘事1967:Lost Spring1968:初恋:地狱篇1969:爱奴1970:大地的群像1971:再爱一次1972:约束1973:悲伤的颠茄1974:朝之诗1975:望乡1976:本阵杀人事件1978:遥遥长路1981:流浪者之歌1982:谋杀·下山事件、再见吧,可爱的大地1983:野獣刑事1984:南极物语1985:濑降物语1986:枪之权三1987:海与毒药1989:城市英雄1992:光藓1993:梦中的女人1996:梦之村1997:濑户内月光小夜曲1998:感官新世界1999:刑法第三十九条2000:独立少年合唱团2001:睡莲、狗神2002:千与千寻、绑架金大中2003:黄昏清卫兵2005:隐剑鬼爪2008:母亲2010:芋虫
2014:小小的家 韩国 1959:钟阁1960:云彩流动1961:马夫1962:直到生命尽头1963:烈女门1972:石花村1973:小岛的尊严1985:烈日骄阳1986:吉牛蓬1994:华严经1995:太白山脉1996:美丽青年全泰壹2001:共同警备区2002:坏小子2004:萨玛利亚女孩2007:机器人之恋、边界2008:夜与日2011:爱,不爱2013:惠媛
㈢ 科恩兄弟的从业经历
毕业后,乔尔一直在担任制片人助理的工作,之后又做了电影剪辑。这些经历为他的电影运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1984年,科恩兄弟花了80万美元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影片《血迷宫》。影片十分黑色,有许多评论人认为是希区柯克的复活,实际上是科恩兄弟自己的风格——特别而神秘的类型电影;复杂情节下的简单剧情;扭曲和黑色的幽默;对于气氛的出色把握。影片获得第一届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成为独立制片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理所当然的,这部电影也获得了独立精神奖。而影片这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甚至影响了以后很多的美国影片,尤其是90年以后出现的大量独立制片作品,而在大约十年后成为一种潮流。
《血迷宫》的成功,当时只是表现在影片成本与票房的比例上,至于影片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还要再等上几年才能显露出来。所以,接下来的两年中,兄弟两个只完成了一部《捉虫杀人事件》的剧本,并没有马上开始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直到1987年,科恩兄弟才再度推出他们的新作《抚养亚利桑纳》——这部电影是他们相对主流的一部作品。1990年他们又推出《米勒的十字路口》。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难以满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无法忘掉两个人展现出的惊人才华。在传统影片题材范围内,讲述一个并不十分特别的故事,风格化的手法,阴暗的黑色调子,让你在明白故事之后,又恍惚于迷离的手法。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过这一对兄弟影片的观众和影评人,难以忘掉他们平和的怪异、温柔的夸张和彬彬有礼的黑色幽默。
1991年的《巴顿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国际影坛的扬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仅仅是在想象与现实的疆界上逡巡,而从这部影片开始,科恩兄弟步入了二者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即使《巴顿芬克》不是自传,也无疑是来自科恩兄弟现实中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好莱坞大制片商的讽刺性描绘,则肯定是自《血迷宫》成名之后兄弟两个最大的感受体现。在《巴顿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提炼自生活,经过夸张处理,明显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派思潮在90年代电影领域的体现,形成科恩兄弟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还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科恩兄弟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师名导行列。同时,这一对编、制、导全面合作的兄弟组合,更以其近乎传奇的合作方式,为他们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又是两年多,科恩兄弟在《巴顿芬克》辉煌的成功之后,创作了一部近代都市童话轻喜剧,《金钱帝国》。这部闪亮着银灰色质感的影片制作非常精美细致,显然是《巴顿芬克》的成功给兄弟两个带来了足够的制作资金。不过,影片由于过于精致、过分注重故事的流畅和传奇色彩,反而使这对习惯特立独行和微妙想象力的兄弟难以尽展才华,令人多少有些失望。
在接下来的1996年,又是两年以后,科恩兄弟又以一部恢复旧有风格之作《冰血暴》博得一片喝彩。略显黑色的荒诞情节,接近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让这部影片带着难以描绘的特异风格。影片是近年来科恩兄弟最得主流认可的影片,不仅商业上更加成功,而且获得了多项大奖,包括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戛纳的最佳导演奖、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同样,在这次戛纳颁奖礼中,乔尔妻子弗朗西斯也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1998年,科恩兄弟的《谋杀绿脚趾》问世,影片仍旧有着一贯的,混含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风格。男主角“督爷”杰夫·布里吉斯本来只是为了一条喜欢的地毯才向大富豪索赔的,但最后居然卷进一个神秘复杂的绑架故事。有点象是喜剧风格的卡夫卡或格里耶的小说。而片中大量关于美国政治历史的暗示、隐喻、嘲讽,则更加晦涩。虽然当时只获得了不温不火的评价和一般的利润,但后来却被认为是一部绝对经典的作品。
2000年,《逃狱三王》由原本的一个逃狱喜剧,改动为一个奥德赛式的关于美国历史和信仰的神秘剧。和科恩兄弟的上一部影片《谋杀绿脚趾》一样,影片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被称为一部史诗当之无愧。而这部电影优秀的音乐更加为人称道,甚至影响了一代美国民谣歌手——这部电影也让乔治克鲁尼的喜剧天赋得到发挥。
2001年,科恩兄弟将英国黑色惊悚小说《缺席的人》搬上银幕。电影完全黑白拍摄,给人以压迫和紧张感,也十分的非主流。
2003年,科恩兄弟拍摄了一部他们最为商业的片子《难耐的残酷》,惹得评论界很是恼火。这基本上是一部屎蛋喜剧,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失望。影片收益基本和成本持平,对于一部好莱坞商业片这已经不错了。
2004年他们重拍了经典老片《师奶杀手》。这让他们获得了他们这辈子收到的最冷淡的评论,没人说他们好,也没人说不好——总之翻拍经典确实限制了兄弟的想象力。
2008年,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惊艳奥斯卡。他们继续以往的黑色风格,渗透对美国社会的隐晦思索,将科马克·麦卡锡的这部小说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举囊括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当然还有最佳导演,继1961年杰洛米·罗宾斯和罗伯特·维斯的《西区故事》以来第二次有两个导演同时获奖。
2008年,伊桑还尝试了舞台剧,创作了《将近夜晚(Almost an evening)》,获得好评。 9月,他们与布拉德·皮特和乔治·克鲁尼合作的喜剧《阅后即焚》上映。
2009年10月,编导作品《严肃的男人》上映,此片以科恩兄弟犹太人明尼苏达州圣路易斯公园犹太郊区的童年为基础,被提名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
2010年,小说改编作品《大地惊雷》上映,被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十项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3年,根据DavevanRonk生平改编作品《醉乡民谣》于戛纳电影节首映,赢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也入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
2015年,伊桑·科恩和乔尔·科恩担任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这也是戛纳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人同时担任一届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2016年2月11日,他们作为嘉宾出席了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作品《凯撒万岁》作为开幕片亮相 。2月28日,与马特·查曼合作编剧的作品《间谍之桥》,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㈣ 生命里,总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岀于哪部作品
出自莫言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作者:莫言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人的,你不能说它是坏狗。狗总是要咬人的,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也就是说,在盯着别人的同时,还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当然了,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这时候,若只说是脾气、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过是浅喜;最深的喜欢,就是爱,就是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
这是一场诡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进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无比错误,也无限正确。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
如果对方不喜欢,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也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
所以,这个世界最冒傻气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欢的人那里去问为什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为什么。就像一阵风刮过,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转身沉静走开。然后,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勉强不来的事情,不去追逐。你为此而累的时候,或许对方也最累。你停下来了,你放下了,终会发现,天不会塌,世界始终为所有人祥云缭绕。
谁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着。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注定要来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天底下赏心快事不要那么多,只一朵,就足够足够。
(4)2016柏林国际电影节扩展阅读
赏析
这世界上,是有太多的人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就像莫言在文中所写的:“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渴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现实就是这样子,你喜欢别人,别人未必就喜欢你。只是,当一个人真心地爱极了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放到尘埃里,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原来,爱一个人的时候,在他面前,你不由自主地就变得很低很低了。
可是,即使你再低,如果对方不在意你,也只是枉然。因为“刻意去讨别人喜欢,折损的只是自我的尊严。”所以,莫言在文中还写到“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而且“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
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都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所以,无须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茧自缚,撕心裂肺,最好是“一转身沉静走开”,“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忘掉”。
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无论是别人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这都是自然存在的事情,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是正常的,你喜欢的人从来就不喜欢你也是正常的,面对现实,走出悲伤的泥淖,正常生活,才不枉在世上走此一遭。也才不至于对不住周围那些爱你的人。
实际上,无论你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世界总会有一朵或几多祥云在你的头顶为你缭绕。与其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苦苦挣扎,真“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快乐散步。”
作者资料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童年经历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谟业)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成名之路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2月,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闻名世界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2000年,莫言凭借《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同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
2001年,莫言的《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6年,莫言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2008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11年,莫言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2014年12月,莫言获颁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1月30日,莫言一幅书法作品亮相拍场,仅以起拍价5000元人民币落槌;2012年莫言获诺奖后,莫言相关作品在拍场上最高成交价可达97.75万元。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博物馆展览,近百幅书法作品展示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
㈤ 地狱神探 里面的加百利扮演者
《地狱神探》里加百利的扮演者是蒂尔达·斯文顿 。
角色介绍:
加百利/Gabriel,七大天使之一,性别有争议,后背叛了上帝,妄想帮助玛门净化人类。
他/她对人类赎罪观的奇特理解—即对“不管人生前有多么严重的罪行,只要向上帝忏悔便能得到赦免”的规则不以为然,于是阴谋将灾难带到人间以激发人类真正的信仰。而这种做法无疑违背了上帝的意愿,所以在后来与撒旦交手时,上帝撤消了他/她的所有灵力,双翅被地狱之火烧尽,堕落为普通的人类。
演员简介: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1960年11月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演员、制作人、编剧。
1986年,德里克·贾曼选择她出演剧情片《卡拉瓦乔》;2005年,出演动作片《地狱神探》与基努·李维斯配戏饰演花样百出的大天使加百利;2008年,出演奇幻片《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凭借该片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2009年,担任第59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3年,出演科幻片《雪国列车》饰演头等舱的代表人物Mason,凭借该片获得第13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配角提名;2015年,加盟韩国电影《玉子》,担任演员、制片人;2016年2月,作为嘉宾出席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随后,主演奇幻、动作电影《奇异博士》 。
演员照片及剧照:
《地狱神探》是改编自同名漫画,由弗朗西斯·劳伦斯导演,基努·里维斯、蕾切尔·薇兹、蒂尔达·斯文顿等出演的惊悚恐怖电影。
㈥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上获肯定了吗
第68届柏林电影节已经闭幕,本届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有华语电影的参与,而一部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中国影片在电影节上获得弥足珍贵的肯定。
德国当地时间2月23日,青年导演胡波(原名胡迁)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次日,《大象席地而坐》收获了第二份荣誉,“GWFF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
曾由王小帅监制 后返还版权
2017年10月12日,29岁的胡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他的这部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正在后期制作阶段,影片的监制是导演王小帅。但似乎两位导演对于电影的创作有所分歧。
胡波2016年参加FIRST影展的创投会,他的项目《金羊毛》获得王小帅的青睐。影片经历了两次改名,王小帅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及对青年导演的欣赏,以及一些建议。
从后来公开的一些信息推测,双方最大的分歧应在于片长,胡波最先交出一个4小时的粗剪版,王小帅希望他把时长压缩在2小时左右,但胡波的修改版仅仅剪掉了10分钟。
除了电影的问题,贫穷潦倒,女友离去也是压垮胡波的原因。除了导演,胡波还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出版过《牛蛙》、《大裂》两本小说。《大象席地而坐》中的故事也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来。但微薄的稿费并不足以支撑他的生活。
㈦ 罗曼蒂克消亡史参加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竟赛单元
导演程耳21日在京宣布,由葛优、章子怡、钟欣潼(阿娇)、杜淳、倪大红、袁泉、浅野忠信等主演的谍战动作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将于国庆档期在全国上映。
程耳介绍,影片原名“浮生如梦”,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为侵华战争派遣大批间谍潜伏在上海,大批有志的进步人士和这批日本侵略者以及他们身边的汉奸展开了较量……
程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9年的毕业短片《犯罪分子》就曾入围法国克莱蒙-费朗德、韩国釜山、加拿大多伦多、西班牙等多个电影节,2006年长片处女作《第三个人》由高圆圆、徐峥主演,2012年编导的《边境风云》由王珞丹、孙红雷、杨坤等主演,斩获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青年剧作奖、第4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奖。
由程耳执导,葛优、章子怡主演,云集了闫妮、韩庚、钟汉良、袁泉、杜淳等众多知名演员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除了确定该片将定档国庆,还曝光了电影预告片,章子怡透露了她将在电影中飚上海话,而葛优终于留起了头发变成了小平头。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讲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的进步人士与日本间谍、汉奸之间的较量。据葛优透露,他在片中出演的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回想葛大爷在《一步之遥》中塑造的探长项飞田、师爷马邦德等荧幕形象,葛大爷这次真要当回大爷了。从预告片看,葛优在片中还留起了寸头,搭配一件白色大褂。对这次的造型葛优表示“很满意”。章子怡的造型则浓妆艳抹,衣着华丽,其角色名叫小六,至于这是个什么人物,章子怡没有透露。这也是葛优与章子怡继电影《夜宴》中出演叔嫂后再次合作。[2]
杨受成:葛优喜欢剧本,我才投资
作为口碑获得盛赞的《边境风云》导演,程耳的新片获得了华谊兄弟和英皇影业的投资,英皇总裁杨受成坦言,在发布会当天其实是第二次见程耳导演,“第一次是在华谊活动上,王中磊向我推荐投资程耳的电影,我当时就说,最重要的是葛大爷喜欢这个剧本,他喜欢我就投资,结果葛大爷说非常喜欢,一定要拍,我也一定要投。”王中磊则表示,程耳的才华有目共睹,在圈内一直很有名,华谊只向他提供了各位演员的电话,他便用自己的剧本请到了如章子怡这样的大牌优秀演员,“大家也都知道,徐峥开始会演戏就是演程耳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