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宁一电影院进行消防火灾演练,这种现实演练有什么意义
在电影院里面是很容易会发生火灾的,而且电影院里面有那么多的人来观看电影,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很难去看见,就可能会围在其中。南宁有一家电影院,为了能够让大家实际地感受到发生火灾的情况,于是就进行火灾演练,能够提高他人的处理能力,而且这种实战的演练对于那些消防员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模拟训练当时展现的是如果当时电影院发生火灾的话,相关的人员该怎么处理?所以设置的情景是电路短路发生火灾,那些人员全部都被困,而消防人员也应该做出相应的举动,对其他的人员去进行救援。在里面被困的人员也应该捂住口鼻去进行自救,消防人员在赶到现场之后立即对人员进行消散,而且拿出相应的一些设施来进行演练。
消防人员如果在当时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想法,那么是很容易会造成一个人的死亡的。有了这样的演练之后,那些消防人员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能够听相关部门的指挥,而且有很大的灭火能力。这次演练的意义重大,对于那些参与的人员都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知识都基本上都是在书本上的,如今能够实际的演练确实能够帮助到他们。
2. 电影《铁血》的故事梗概
铁血 (2005)
导 演:杨光远
编 剧:汪天云 李建琛
主 演:刘颖涛 张咏 谭峰 刘大为 高强
上 映:2005年09月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类 型:战争片
铁血 (2005)故事梗概
一九三九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在日寇的铁蹄的践踏下,大半个中
国沦陷了。这年秋冬,趁二次大战在欧洲爆发,侵华日军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部
队——第五师团,在华南北部湾突袭登陆,攻占南宁,长驱直入,妄图切断当时我唯
一畅通的西南国际交通线,而威胁陪都重庆。
刚刚装备起来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陆军第五军奉命南下抗敌于古战场昆仑关
下。该军军长杜聿明、所属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及荣誉
一师师长郑洞国,皆为杰出的黄埔系青年将领。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结集各路兵马十
五万人,发动了以昆仑关战役为核心的桂南会战。
第五军的先头部队第二00师六00团在南宁市郊二塘与日军遭遇发生激战。从南宁
溃退下来的桂系新兵田十圆与李阿牛被激起了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第五军的部队奋
勇杀敌。第六00团团长邵一之血战阵亡,光头连长率领幸存的士兵撤退。日军遂抢先
占领了地处西南国际交通线上咽喉地带的古战场昆仑关。昆仑关下的青楼女子桂花因
独生爱女被日机炸死而满怀愤恨不愿离乡后撤,荣一师的董盐官排长向她发誓要亲手
杀死一打十二个日本鬼子为她女儿报仇。在向昆仑关日军发起进攻前,第二00师师长
戴安澜忍痛处决了强奸民女而又刚立战功的光头连长。当地百姓们用祖坟的墓碑铺平
了被日机炸毁的公路,让第五军的装甲部队开赴战场。
敌我双方在昆仑关及其四周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多处高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
都很大,日军第十二旅团团长中村正雄率部队在增援昆仑关途中,被邱清泉的新编二
十二师故意放过了五塘阻击线,杜聿明立即部署包围中村正雄于九塘镇街并将其击毙。
董盐官排长奋勇杀敌为桂花报仇的凛然气概,触动了桂花心中的爱情。决战前夕,负
了伤的董盐官知道自己将会战死沙场,便挑选了憨厚朴实的新兵田十圆替自己为桂花
送去信物。桂花深为感动,这个受尽凌辱的女性从内心发出对董排长的真挚的爱。对
昆仑关的总攻开始了!激烈的炮战,群山振颤。
杜聿明将军为中国士兵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所震惊和自豪。敌人施放毒气,
中国士兵没有一个后退的,敢死队把手榴弹困在胸前,冲向敌群。戴安澜师长被炮弹
炸伤倒在血泊中,董盐官、杨瘸子、李阿牛等一个个壮烈的牺牲......
1940年元旦,随着火红的日出在山头冉冉升起,中国军队像潮水一样的涌向敌
军。日军守关头目三木大佐见大势已去,随后抛腹自杀,中国军旗终于飘扬在了昆仑
关的山颠。被毒气熏瞎眼睛的田十圆凭着感觉向军长和军旗敬礼……
杜聿明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为让子孙后代记住这场英勇壮烈的战争,他命令在
昆仑关山顶建立烈士陵园,石碑上刻着第五军阵亡的一万多名士兵的姓名!
昆仑关之战歼灭日军五千余人,是中国抗战攻坚战取得的首次胜利。中华民族抗
日战争从这年春由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
铁血 (2005)幕后花絮与评论
为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而推出的战争巨片《铁血》,是著名爱国主义影片《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1985年前,广西著名作家陈敦德作为策划人在著名电影大师伊文思亲自指导下,为伊文思所实地拍摄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纪录片所感染,鼎立特邀八一厂军事片导演杨光远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了轰动海内外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20年后,已在电影体制改革中成为制片人的陈敦德与杨光远导演再度合作,将抗战初期桂南战役之昆仑关争夺战搬上银幕。 1939年冬,侵华日军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部队第五师团与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第十八师团,在华南北部湾沿海钦州一带突袭登陆,攻占南宁,妄图切断当时唯一畅通的国际交通线,威胁陪都重庆。刚刚装备起来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陆军第五军,在杜聿明将军的指挥下冒雨请战,然后奉命南下抗敌于昆仑关,与侵华日军王牌第五师团的机械化部队激战近月,终于夺回了昆仑关。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一万五千将士阵亡之生命的代价,夺回昆仑雄关,击毙日军五千余人及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攻坚战,是中国八年抗战历程上的转折点,此战结束后,中国军队从防御阶段转为相持阶段。 为拍摄这部大血战影片,摄制组动用了120个演员、120个景点,无数飞机、坦克、装甲车以及两万多人次的野战军部队,近一万多群众投入拍摄,战争场面十分壮观。为使影片有血有肉、有情有理。影片即刻画了杜聿明、戴安澜、郑洞国等高级爱国抗日名将内心波澜,也表现了下层官兵的喜怒哀乐、视死如归,将战争的宏观与战壕的微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著名演员高强扮演的董排长、刘颖涛扮演的军长杜聿明、马绍信扮演的日军司令官中村正雄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青楼烟花女子桂花为了给被鬼子杀死的女儿报仇,与董排长产生了感情纠葛,这条线的穿插运用,在表现军人刚强一面的同时,也细腻刻画了他们的内心感情世界。影片通过感人的故事与“以钢铁撞击钢铁,以血肉拼搏血肉”战争场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军民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民族圣战!整部影片充满着难能可贵的阳刚之气。 杜聿明将军、戴安澜将军、郑洞国将军、郑庭笈将军后裔等对本片中这些抗战爱国名将的塑造皆十分满意。杜聿明将军的原女婿杨振宁博士曾与杜将军的女儿杜致礼翻箱倒柜。为影片寻找提供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千里迢迢到摄制组与烈士陵园现场观望。 这部影片是由广西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南宁铁血昆仑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制片人兼出品人陈敦德,导演杨光远,编剧汪天云、李建琛,摄影刘宝贵、美工陈耀功、雷小兰,录音林临、马挺等;该片动人至深的音乐为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作曲。
3. 南宁市星湖路小学2000余师生观看红色电影,师生们有哪些触动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南宁市星湖路的一小学组织了一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全校两千多师生坐在一起观看了红色历史题材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全校师生在聚精会神观看的同时,并且还会随着剧情起伏神情形态也会有所变化,大家看的是津津有味,师生们在认真观看之后都有不少触动和鼓舞,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敬仰红色革命前辈们的伟大奉献精神。学校组织观看这样具有很强历史意义的电影,非常直观地展现红色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追溯和敬仰那个年代前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革命精神,会非常鼓舞人心,而且传递这样的革命文化精神尤为重要。应当让红色电影多多走向校园,孩子们才会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质精品电影,才能传承好红色革命文化。不仅让学生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付出,对未来充满希望,还会激发起学生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念,未来更好地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4. 关于广西南宁邕江的资料
邕江网络:
http://www.hudong.com/wiki/%E9%82%95%E6%B1%9F
美丽邕江畔历史文化是精华看点:
http://blog.gxsky.com/blog_view_530225.html
广西邕江文化网:
http://www.kissyj.com/
文化的源头
南宁位于广西中部,邕江穿城而过。南宁河流属珠江水系,上游左右江及源于十万大山的八尺江,似三条蛟龙自西方和南方飞向南宁,汇入郁江,直下广东、港澳而入海。郁江流域流经市区的南宁段称作邕江,是郁江自西向东流经南宁市及邕宁县河段的别称,上起江西乡宋村的左、右江汇合点,下止邕宁县与横县交界的六景乡道庄村。全长133.8公里,上游总集水面积7372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292立方米/秒。水量充沛,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而且地处亚热带北侧内部边缘,距北部湾海洋较近,受海洋季风影响,接近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1.6℃,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1304.2毫米,起到自然冲刷积存污水的作用。
邕江是南宁市的母亲河,她哺育着南宁人民的生长。1989年7月,市文物部门在市区那龙和坛洛一带的邕江两岸的5处岭坡(分别是坛洛乡小崩山、那龙乡虎头岭、那龙乡岜贡山、那龙乡上林村、坛洛乡新闸村)上发现一批打制石器散布点,采集到一批共94件以砾石为原料,采用单向锺击法打制而成的石器。表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邕江就哺育着南宁古人类的繁衍生息,从此开启了南宁的早期历史,并且连续不断地传承下来。往后不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数十处,均分布在邕江两岸。说明了邕江这一水源是南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南宁文化的源头。
供水的后盾
邕江解决了南宁赖于生存的供水问题。目前南宁市拥有陈村、河南、中尧、西郊、凌铁五大净水厂,取水点均来自邕江,设计日供水总能力为94万立方米,供水区域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市区供水率达100%。2002年全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9%,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城内14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全国300多个缺水城市的名单里没有南宁,这得益于邕江这条母亲河的无私奉献。
便利的航运
邕江河面宽敞,水流平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十分有利于航运,给南宁带来了便利的水路交通,内河水上运输是南宁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历史上,南宁素以商贸发达著称,溯左江而上可达龙州,溯右江而上可达百色,顺邕江而下可达梧州、广州、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东向的水上通道。尤其是明朝商贸更旺,明嘉靖年间驻南宁广西左参议汪必东有诗云:“西粤观诸郡,南宁亦首明,正音前汉叶,奇货左江通”,南宁发展成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南宁的“繁华不亚于中原城市”,有“小南京”之称。清朝桂东南及广东、福建籍商人大量西来经商,利用水运,沟通南宁与粤、港商品交流。清代诗人黄体元的一首诗说道:“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照水夜来灯万点。满江红水乱星浮”,向世人展现了邕江当年货运繁忙的景象。1907年1月1日,南宁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有21个国家的商人沿着水路来南宁经商,外国工业品不断经此销往内地,内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也销往国外。解放后,南宁航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邕江北岸拥有北大码头、上尧码头、大坑码头、陈东码头、民生码头,已开通8条内河航线,120吨级的轮驳船队可常年来往于南宁至百色之间;250吨级轮驳船队可顺江东下经贵港、桂平、梧州、广州到达香港、澳门等地区,邕江使南宁成为水路交通中心。
经济的保障
1958年后,南宁市先后开始建设江南工业区、西郊工业区、北湖工业区,东郊工业区。目前,南宁市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6亿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很大的功劳要归结于邕江这条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城建的条件
近年来,南宁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136”目标,城市建设成果巨大,街道高楼林立,房地产业迅猛发展,这得益于邕江这个巨大的供水源。从某种意义来讲,南宁城市建筑群能够拔地而起,邕江丰富的水源是首要的基本条件。
绿化的功臣
南宁是中国绿都,目前,正争创“中国绿城”。至2002年,全市森林面积达37.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08%,园林绿化面积499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6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4平方米。南宁还建成了5大城市广场,均设置有音乐喷泉,构成一道道绿与水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景线。可以说,邕江使南宁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南宁近年来获得的“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和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这固然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要忘记邕江这一丰富的水源为这些荣誉的取得提供了客观的基本条件。
总之,水源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生命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历史上被废弃的城市很多,除战争破坏,由于缺水而终止生命的城市不在少数。西汉时期位于今新疆地区的许多城郡,后来都销声匿迹,未见于史册,成为废墟,原因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河流改道,水源奇缺,绿洲消失,城址废弃,如楼兰古城,西汉时繁盛一时,后来由于缺水成为了废墟。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我们切不可认为有丰富的邕江水资源而沾沾自喜,而肆无忌惮地破坏她,向她倾倒污水、垃圾,而要切实地保护邕江。目前,南宁市实施社会可持久发展战略,切实开展生态建设,开展争创“中国绿城”活动。城市生态建设空间格局为“一江、两湖、三山、四区、九溪”。其中“一江”指邕江,兼顾水源地、生态、船运、景观等功能,与南宁乃至整个北部群发展息息相关。现在修建的堤路园工程,作用之一就是保护邕江的生态环境。根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则,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建设总体格局规划为“一心、一脉、两翼、三轴、绿地水体斑块镶嵌、环带交织。”其中,“一脉”就是以邕江及其支流(朝阳溪、二坑、竹排冲、心圩江、石埠河、亭子冲等)形成的南宁地区生态动脉,或称中国绿城的绿色支脉。邕江贯穿市区东西,各支流直接延伸到南宁城市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南宁人的生活中。从地理区域来看,穿过“绿心”的邕江,恰似一条供给绿城发展的大动脉,为南宁城市的发展注入不断的活力。
未来的南宁,邕江及其沿岸的绿带将组成蓝绿空间,与居住区绿地、文教区绿地、公共绿地以及大型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农田、山地植被从整体上形成“蓝水穿城,绿被拥戴,内外呼应,相汇相融”的城市生态空间网络体系。
南宁之最
首个电影队及其拍摄的首部电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广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开始筹备创办电影队,聘请原籍广东侨居法国的青年摄影师黄学礼负责主持。于6月和11月先后两次公开招考,录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知识青年二十多人组成南宁第一个电影队,也是全广西第一个电影队。电影队由黄学礼负责教授装片、摄影、冲洗、剪接、放映等理论知识和技术。队址设在青云街口民权路原省议会旧址(今民族大道39号西侧至朝阳路4号),设备有课室、黑房、发电机、摄影机、放映机等。
电影队建立后,经常拍摄一些广西军政要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对部队、民团、学生、员工等训话的场面,以及部队、民团、学生、员工和街民军事训练和节日开大会的镜头,其后拿到省内各地去对驻军和群众放映,以扩大宣传。
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开始拍摄电影片《七千俘虏》,这是南宁也是全广西拍摄出品的第一部电影片。剧本是政训处拟订,聘请上海电影界人士王天北担任导演,黄学礼任摄影师。剧情大意说某高中有二男一女学生三角恋爱,男甲参军赴桂北作战负伤,女生为看护(护士)热心照料并相爱。男乙贪生怕死享乐,被女生拒绝而失恋。
民国二十五年“六一”运动前夕,黄学礼离开广西,年底,广西省政府和第四集团军(已改番号为第五路军)迁去桂林,电影队也随迁去桂林,改隶属国防艺术社。因为没有专门人才领导,队员不少先后离队另从别业,除有两人调赴五城区前线担任李宗仁和李品仙的摄影副官外,留在国艺社里的少数队员,无所作为,至民国二十九年,电影队解体。
5. 起题目,以生命为主题的微电影,电影内容励志积极,歌颂了生命的本真,生命的顽强,请起一个励志而不落俗
《你的阳光在哪?》、《看,那一米阳光》、《冲破现实的破冰》、《天边别样的彩虹》、《生活?现实?你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