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演员 > 电影里丘吉尔的演员

电影里丘吉尔的演员

发布时间:2022-11-19 02:06:30

1. 《至暗时刻》| 历史转折中的丘吉尔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温斯顿·丘吉尔

《至暗时刻》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临危受命抗击法西斯的决策历程。无疑,这是一部超优秀影片。镜头运用、光源处理、构图技巧等等在本片完美呈现。它不仅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且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及其生动饱满。被粉丝昵称为“狗爹”的加里·奥德曼饰演了主角丘吉尔,并以绝佳的表演获得奥斯卡影帝大奖。影片里,这是丘吉尔的闪耀时刻,影片外,这是加里奥德曼的闪耀时刻。

加里奥德曼精湛的演技为本片贡献了最大亮点,相信影迷们都能感受到,且抛开不谈,来说说历史转折中真实的丘吉尔。

丘吉尔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政治上抑郁不得志的伦道夫爵士,在父亲早逝后,丘吉尔从军校毕业当上了中尉,随后又做过随军记者,在那段时光,丘吉尔经历了战火,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为他以后的演讲和写作奠定了语言基础。1900年,丘吉尔顺利当上议员,从此开启了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丘吉尔先后担任过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等重要职位,丘吉尔作风硬派,手段铁腕,这从他几次对游行示威的镇压行动中可以看到,这种霸权的行为也让他后来出任首相树立了不少政敌。一战后,当所有英国人沉醉于胜利的果实而不居安思危的时候,只有丘吉尔等极少数人站了出来,并积极主张发展军备以防德国东山再起,在此又不得不佩服丘吉尔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二战期间,当德军的铁蹄开始蔓延欧洲大陆的时候,丘吉尔又极力抨击张伯伦政府实行绥靖政策的主张,如同一战时抨击张伯伦政府实行贸易壁垒政策一样站到了政府的对立面。

自古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在英国的那段至暗时刻,丘吉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造时势的英雄。在他出任首相后,为了对抗纳粹,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迎战。为了鼓舞士气,他一遍又一遍地发表演讲,任职期间,英国人的斗志燃烧到极点。为了赢得战争,丘吉尔时刻拉拢中立盟友美利坚,用海外的基地换取美国的驱逐舰,用黄金储备购买美国的武器及各种战争物资。为了赢得战争,丘吉尔又暂放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反gong立场,拉拢另一个敌人苏联,并于同年7月在莫斯科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

作为日不落强国,英国有它骨子里的傲慢与自信,即使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也是欧洲唯一一个没向拿破仑屈服的国家。这一次,况且是极其憎恶纳粹的铁腕首相执政。希特勒如何聪明也没有盘算到,在战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竟然碰到如此顽固的国家。

回到影片,其中的大背景截取的正是丘吉尔上台前后短短2个月的时间。当时,希特勒强大的纳粹战车正在欧洲肆无忌惮的发动侵略,大部分欧洲国家已经陷落或者投降。值此危机时刻,议员们对张伯伦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张伯伦因此不得不引咎辞职,而作为首相的备选人物的哈利法因为怕拉不到下议院议员们的票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拒绝了让他出任首相的提议。所以任职于保守党而同时又获反对党派支持的海军大臣丘吉尔被历史推上台了,尽管当时很多保守党员甚至国王(正是国王的演讲里面的乔治六世)都不甚满意。丘吉尔上台后,力排众议积极要求迎战,而当时英法联军在战场上遭到全线溃败,英法的主力军队也被德军围困于敦克尔刻,战争情势的发展使他遭受到了内阁极大地阻挠。丘吉尔迷茫了,和谈的念头第一次在他脑中出现,难道真的要向他憎恶的纳粹投降吗?这时,镜头到了乔治六世这边。已和丘吉尔和好的国王乔治六世对丘吉尔宣称无论是什么决定他都会永远支持他,并建议丘吉尔下基层寻求民众内心的想法。丘吉尔接受了国王的建议。

地铁中丘吉尔问民众:“如果跟希特勒和谈可以争取有利的条件,你们愿意吗”

“No,never,never.”

民众的呼声使他感到震撼,在了解到民众的想法以及获得国王的支持后,丘吉尔受到莫大鼓舞,于脑海中抹除了全部和谈的念头,在国会发表了他有生以来最著名最精彩绝伦的演说。

影片以此结尾,达到全片的高潮。这篇演讲极大说服了以张伯伦为代表的保守党派,说服了全体国会议员,激发了英国人的抗战热情,丘吉尔的领袖魅力在此充分体现。

很难讲这位铁腕首相当时的抉择是否绝对正确。想说的是,在当时战力悬殊的情况下,

如果发电机计划并没有取得成功,

如果英军的有生力量遭到德军歼灭,

如果德军在苏联战场没有遭到溃败,

如果美国没有参战,

如果……

这一系列的偶然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这一系列历史的必然又隐藏了太多偶然。如果失败了,又很难说丘吉尔的积极主战是不是除希特勒之外另一个疯子。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成者王,败者寇。

丘吉尔成功了,他的胆识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英国在他的努力中取得了对德作战的胜利,即使在如今的英国国民心中,他依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让我感动的不是他扭转局面的能力,也不是他精彩绝伦的演说水平,而是他不怕失败、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的魄力。

“成功非终点,失败也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正如他在他的书中所说。

2. 温斯顿.丘吉尔的资料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家庭背景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丘吉尔的祖上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做为军队总司令取得胜利而于1902年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马尔巴罗家族在19世纪英国20个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马尔巴罗公爵七世的第三个儿子,是保守党“樱草会”(保守党中的一个派系,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创办人,曾担任过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百万富翁、《纽约时报》股东之一的伦纳德·杰罗姆的女儿。

早年经历
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进入政界
政界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二战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政治生涯
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家庭生活
1908年9月2日,丘吉尔与出生贵族却家境贫寒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当时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大约有1400人出席了婚礼,国王还向这对新人赠送了一根刻有马尔巴罗家族族徽的手杖。
丘吉尔一共育有5个孩子:戴安娜(后来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莎拉、玛格丽特(夭折)和玛丽。其中莎拉后来成了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则踏入政坛,成为一名保守党议员,但是却不如他的父亲那样成功。丘吉尔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创作了多部小说和回忆录。此外他十分喜欢绘画,年轻时曾有多幅作品在拍卖会上被买走。

主要作品
《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等,成名之后他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世界危机》(4卷)、《马尔巴罗的生平与时代》(4卷)等。

3. 哪位朋友能推荐一部关于丘吉尔的电影

《丘吉尔的秘密》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ywVK2uFgtmse8c_g5xpeew

提取码: ag3s

1953年的夏天,晚年丘吉尔遭受了一次危及生命的中风。党中觊觎首相之位的人蠢蠢欲动,他的家人也望其退位安享晚年。而丘吉尔本人,仍然希望自己以首相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为世界和平作出最后一次努力。

4. 最后的雄狮

3/31/2019

“至暗时刻”(Darkest Hour)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早有耳闻。捱到一年多以后才看,也有个把原因。

一是年来比较提不起情绪来看电影,佳片似乎不是那么多。再者丘吉尔算是“老熟人”,片中究竟如何刻画?想来略感情怯。

我对丘吉尔的了解,始自William Manchester 的皇皇巨著 The Last Lion“最后的雄狮”。该书一套三部,每部都是七百到一千页的大部头,是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堪称呕心沥血。作者竟没能完成最后一部便驾鹤西去了。

前两部我是在九十年代读的。英美传记文学的传统,自然极为深厚。该书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范本。对于人物描写之细致,既引人入胜,也时而让人筋疲力竭。Manchester 谢世数年之后,最后一部才由另一位作者完成出版。当时我对最后一部的兴趣已感淡然。总觉得是高鹗续红楼,难有太高的期望。而第二部的结尾,恰好是“至暗时刻”开始之处,之前的岁月是他生涯的潜伏准备期。他是Chartwell宅第的主人,过着一种近乎乡绅的生活,垒墙,种花,画水彩,自然也心系庙堂。常常经济拮据而以鬻文为生。对于欧陆的形势,他固执己见,认为纳粹德国必成大患。他是一个旷野里呼喊的先知,少有人追随,却对自己的信息执着不疑。

读了该书后,我开始对丘吉尔的文章演说着迷。一些经典的篇章诵读至再,滋味无穷。他的文字典雅贵重,似乎是来自大英帝国的辉煌时代,但是绝不生涩奥僻。他的语调,则是带了贵族的慵懒,貌似不经意,其实是字斟句酌。传说中他的“即兴”演讲,都是在家里反复操练过的,包括语结或是看似在搜索枯肠的部分,其实都是有备而来的演出。

知道了这些,对电影既感期待又隐隐不安。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是值得看的。

两个小时的时间容量很难承载丘吉尔的一生。该片只取最戏剧化的寥寥数天。从他临危受命,到敦克尔克撤退伊始,犹疑的英国将全部信任倾注于他一人身上,后话就不必多说了。丘吉尔一生坚信天将降大命于彼,他为此而生。而“至暗时刻”正是他一直等候的时刻,他的傲慢,自信,犹疑,焦虑,一切都在这个时刻剧烈冲撞,他人生的高潮时分与历史恰好完美重合。

影片中的丘吉尔第一次亮相,就十分令人信服。网上查到扮演者是Gary Oldman,略感难以置信。固然不乏形似,我因为看过一些丘吉尔的演说视频,对其举手投足,声调抑扬之酷肖,也颇为叹服。确如人物复生,获得最佳演员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我猜想该片是参考了“最后的雄狮”一书的。比如丘吉尔因皮肤过敏,只着丝质内衣。常在床上用早餐,他的嗜酒如命,以及他和妻子的互动。

丘吉尔妻子Clementine应该说是一个并非次要的角色。饰演者Kristin Scott Thomas在英国病人一片中风姿绰约,如今以老妻面目出现,让人难免有美人迟暮之叹。在现实生活中丘吉尔夫妇昵友诤友兼具,感情甚笃。

电影中张伯伦的形象,显然没有脱离二战以来的定位。也就是说,他是一位软弱的妥协派。战欤?和欤?如果身历其境,这个选择并不见得关乎个人勇气。正像电影中所描述,丘吉尔本人也难免有寝食难安,扪心自问的时刻。张伯伦出身官宦世家,历史证明他对希特勒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设身处地,似乎可以想象,他希望争取到的,也许是代价最低的局面。

西线战事江河直下,张伯伦也只好黯然辞职。彼时他已身罹绝症,来日无多了。丘吉尔在他葬礼上的悼词,同样是文采横溢的杰作,其中对张伯伦其人其行的评论,不失公允和同情。这里不妨摘录一二:

History with its flickering lamp stumbles along the trail of the past, trying to reconstruct its scenes, to revive its echoes, and kindle with pale gleams the passion of former days.

He had a firmness of spirit which was not often elated by success, seldom downcast by failure, and never swayed by panic.

He met the approach of death with a steady eye. If he grieved at all, it was that he could not be a spectator of our victory; but I think he died with the comfort of knowing that his country had, at least, turned the corner.

“至暗时刻”的片名,取自丘吉尔本人的演说辞。丘吉尔的语言魅力和机智,自然是影片的重要亮点。他笔耕之勤,著作等身,本身也令人惊异。他的六卷本二战回忆录,也在我的书架上,开篇隽语便让人印象深刻:

Moral of the Work

In War: Resolution

In Defeat: Defiance

In Victory: Magnanimity

In Peace: Good Will

丘吉尔之名标史册,不仅是因为他危难之际的纵横捭阖,也是因为他超卓的文字天才。影片结尾引用了美国记者Edward R. Murrow的话: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

书名“最后的雄狮”尤其可称是对丘吉尔最恰当的写照。他自认于情性文风都属于维多利亚时代,他是旧秩序的骄子和捍卫者。他目睹了大英帝国无可挽回的日落,尽一己之力使它免于羞辱,并有远见地将目光投向新世界。他知道,盎格鲁撒克逊文明远没有死亡,新的生机正在萌发。

“最后的雄狮”赠给他这样四个头衔:战士,探险家,贵族,政治家。

5. 布莱丹·格里森加盟《小丑2》,他曾塑造过哪些经典角色

近日,《小丑2》再曝主演阵容,曾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出演“疯眼汉穆迪”的英国演员布莱丹·格里森将加盟该片,出演角色尚不得知。电影《小丑》于2019年上映,一经上映好评如潮,洗汰了人们脑海中诸多关于超级英雄电影的陈词滥调。下面我们看看他曾塑造过哪些经典角色?

“疯眼汉”穆迪

在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戏份”都不是很多,哪怕是戏最足的《火焰杯》中,他也是长期被囚禁在有七把锁的箱子中,顶着他名头活动的却是小巴蒂·克劳奇。所以,如果以穆迪正主身份来算的话,疯眼汉的戏份可能比卢平、小天狼星等人还要少。但就是这样一个戏份不多、相貌还有点吓人的退休人士,却赢得了无数人的敬意。如果说他是史上最伟大的傲罗之一,应该也不过分,毕竟阿兹卡班里一半的囚徒都是他亲手抓住的。

6. 丘吉尔的幽默故事

丘吉尔的幽默故事
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占领荷兰期间,荷兰流亡政府在美国设立了总部。德克·吉尔总理几乎不会讲英语,在第一次会晤丘吉尔时,一见面,德克·吉尔伸出手,向他的英国盟友友好地说了声 “再见”。 “先生”——丘吉尔这样作答,“我希望所有的政治会议都像这样简短扼要。”
在二战时,丘吉尔对保卫英伦有卓著的功绩。战后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丘吉尔的铜像,置于公园,让众人景仰。丘吉尔听后回绝道:“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屎,所以还是请免了吧!”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 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 丘吉尔说:“那就要再找出一个理由来。”
在丘吉尔75岁生日的茶会上,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对丘吉尔说:“真希望明年还能来祝贺您的生日。” 丘吉尔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我看你身体这么壮,应该没有问题。”
一次,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丘吉尔问。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吗,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 不过,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后来他又逃走了。希尔人出价25磅悬赏捉拿他。几年后,丘吉尔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悬 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访者说:“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
一次,丘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 丘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丘吉尔同意美国影片公司拍一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影片中要出现丘吉尔65岁和86岁时的镜头,这一角色由一位名叫查理斯·罗福顿的电影演员扮演。当丘吉尔知道罗福顿由于扮演这一角色,将获得数目相当可观的一大笔款子时,他声称:“第一,这个演员太胖;第二,他太年轻。与其让他去扮 演可以得一大笔钱,倒不如由我自己来扮演更合适。这笔钱应该由我来赚。”

一次,一个英国妇女拦住丘吉尔问道:“丘吉尔先生,当您知道您每次发表演说,大厅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时,难道您不感到兴奋激动吗?” 丘吉尔笑道:“承蒙夸奖,不过,每当我产生这种感觉时,我总让自己记住一点:如果我不是在发表演说而是在受绞刑的话,恐怕观众还会多一倍。”
丘吉尔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当上英国首相后,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毕恭毕敬地向他汇报学校的情况。可他对这些情况毫不敢兴趣,说道:“我希望见一见学校学习成绩最差的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被带来后,丘吉尔拍拍他的肩头,亲切地对他说道:“我非常感谢你,因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
1945年7月英国大选后,丘吉尔首相下台。理查德·皮姆爵士去看望丘吉尔,把大选结果告诉他。当时丘吉尔正躺 在浴缸里洗澡。当理查德爵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时,丘吉尔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那就是民主!那就是 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
丘吉尔有一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后裸着身体在浴室里来回踱步,以事休息。二战期间,一次,丘吉尔来到白宫,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当他正在白宫的浴室里光着身子踱步时,有人敲浴室的门。“进来吧,进来吧。”他大声喊道。门一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罗斯福。他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便转身想退出去。“进来吧,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大声呼喊: “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两人一阵大笑。英国从美国得到了全面的军事援助。
一次在议会开会,一位议员在发言时见到坐席上的丘吉尔正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位议员说:“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丘吉尔站起来说:“我也提醒议员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丘吉尔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为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不能进行他所擅长的讲演,结果竞选失败。他话:“转眼之间,我发现自己失去了职务,失去了党派,失去了席位,甚至还失去了阑尾。” 他的朋友们本来情绪还很沉闷,但让他这样一说,都轻松了起来。
分享:

7. 丘吉尔什么时候上映,丘吉尔电影剧情,丘吉尔演员

丘吉尔 Churchill (2017)
导演: 乔纳森·泰普兹
编剧: 阿丽克斯·冯·藤泽尔曼
主演: 布莱恩·考克斯 / 米兰达·理查森 / 约翰·斯拉特里 / 艾拉·珀内尔 / 朱利安·沃德姆 / 理查德·杜登 / 詹姆斯·鲍弗/ 丹尼·韦伯 / 乔纳森·阿里斯 / 乔治·安东 / 史蒂芬·克里 / 安吉拉·科斯特洛 / 彼得·奥蒙德 / 罗南·科尔基 / 凯文·芬德利
类型: 剧情 / 惊悚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5-25(德国) / 2017-06-02(美国) / 2017-06-16(英国)
片长: 98分钟

8.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

《丘吉尔》是一部传记型电影。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电影《丘吉尔》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1):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有时说的是他们必须许下明知不可能达成的承诺

刚看完至暗时刻,再来看这个,单从电影艺术塑造本身差了不少。看来一战中的加利波里战役给丘吉尔带来的打击太大了。他的担心让我想起了龙 文章 那句“我说过要带你们回家,我说到做到”以及十分打脸的“我在南天门上还欠着一千座坟”。正好这两天刚回顾完《铁在烧》,63军军长傅崇碧说的好多人都回不来了,团长马兆民阻击完毕,被问到部队怎么样时的回答:还是那么粗,但是没那么长了。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2):

被历史车轮碾压的丘吉尔

近几年的关于丘吉尔的传记电影都试图将丘吉尔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02年的《暴风前夕》讲1930S的丘吉尔仕途遇阻,加之财政危机和东山再起力挽狂澜当上首相并打赢二战。09年的《不惧风暴》描绘了打赢德国正值巅峰的丘吉尔遭到英国人民的“背叛”落选首相在法国的一段赋闲度假的生活。16年《丘吉尔的秘密》 将镜头对准了丘吉尔的晚年,罹患中风,党中觊觎首相之位的人的蠢蠢欲动,加之家庭的矛盾集中爆发,77岁高龄再次上台组阁的丘吉尔,已经无法从容比出胜利手势。

以上几部影片都有涉及到丘吉尔“上不得台面”的一面:傲慢、专横、暴躁,不择手段,甚至涉及到不得求证的婚外情。但都可以 总结 为伟大人物的瑕不掩瑜。而这一部《丘吉尔》则大胆的将作为伟人一面的丘吉尔置于历史的车轮之下。丘吉尔面对“霸王行动”表现出的保守和妇人之仁究竟是不是成王败寇的马后炮,不好说。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3):

英伦孟子3:摩顶放踵利天下

这是最近看的第三部丘吉尔的电影,作为英国历史最受爱戴的人物,这是值得的。

这一部电影,刚好是丘吉尔在另一个时期的“努力”。继成功实现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法美联军,终于准备进行诺曼底登陆,重新夺回法国,对法西斯进行反击。

尽管具体的背景电影没有太多交代(当然实际上是苏德战争进入相当困苦的阶段,斯大林一再催促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尽管拖延出于现实原因,也出于私心,但是再耽误,苏联如果被打败,回头英美联军也回天乏力),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做足充分准备之后,联军准备悄悄进行登陆作战。但我们知道,登陆战和抢高地、夺堡垒的战斗一样,都是“十则围之”,必须有更多的军队耗费。

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和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是片中主要负责前线作战的将领,而丘吉尔,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现在的位置就微妙了。他担心自己的人民,英国的几十万年轻人就那样失去生命,所以总是不愿意让士兵出发,总是想要有更合适的策略(更安全,更少牺牲,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影片说赢了战争,而且牺牲很小。其实看资料就知道,英美的胜利还是付出了比德军更为惨烈的代价)。将领认为他不适合参与指挥,所以他的命令,一再被忽略;他非常气恼,却又无可奈何。然后他又突然提出要与英国国王一起亲征,当然又遭到拒绝,甚至一开始答应他的国王,回头也来劝阻他(因为领袖亲征,既是对军队的爱护,可以振奋士气;但是问题就是给自身带来危险,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最终,他只能接受,然后放弃了各种纠结(他甚至还祈祷上天,给恶劣的天气,不让军队出发),回到自己的专业工作上来,写出振奋人心的“出兵演讲”和“胜利演讲”。

影片展现丘吉尔这个滑稽的阶段,的确清新又惊喜。毕竟它让人看到了丘吉尔这个小老头的尴尬境地,忠君爱国,又帮不上忙,反而还给军队添乱,给将领们找麻烦。当然,回头一想,他恰好也是丘吉尔受到人民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心里装着人民,对那群年轻的生命非常珍惜,不是说那是别人家的孩子,那是底层人家的孩子,那是战争必须付出的炮灰和代价。所以,他滑稽的纠结和挣扎,恰好更使人感受到他的付出。

杨朱提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而孟子则提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朱的观点,是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根本上讲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人性自私,但是恰好是人性的自私成就了世界的运转”。孟子的观点,则与之相反,强调人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体现的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佛教大乘的价值观,徒的价值观“大爱能够铸就美好的世界”。很明显,丘吉尔的付出,恰好是最好的注脚。也许你的奉献,你对世界的爱和执着,只是对世界秩序的添乱,但是,不要忽略了“奉献也是一种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更加纯粹,只是这种动力往往与世俗相悖而已。

从这点看,这部电影展示的恰好是对丘吉尔人生的第三层理解。18.5.7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4):

绝不浪费时间的片子,很赞

没有什么大场景,全部围绕“人”的场景来刻画,比起那些动辄上亿搞特效, 故事 情节单薄的大制作强多了。至少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共鸣

整部片子是刻画一个伟人的最平凡的一面,包括酗酒,抽雪茄,暴脾气等等,历史上的丘吉尔是出了名的arrogant和tough, 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开场到结尾,一个老人在海滩上,抛去身份, 其实他和普通老人没有任何区别。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祈祷的一幕,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在判断政治局势和战争形势,在面对不受控的军权和不接受建议的皇室之间的无可奈何和力不从心,伟大的人也有无可奈何不知所措的时候,也会选择用祈祷的方式表达信念,表现最真实最平凡的一面,以及一个政治家做决定的煎熬的心路历程,而正是因为平凡人对信念的坚持才造就不凡。才有了那篇影响世界的《永不妥协》的演讲。前面的铺垫以叙述的形式展开直到精彩的演讲结束,展现一个领导者在其位所做出重要决策时的心路历程,无一遗漏的表现出来,好的与不好的,没有隐藏,很真诚的呈现给观众,结尾又回到一个老人在海边,一个平凡人和一个政治家对自己的 反思 。抛去政治家的身份,丘吉尔跟邻家爷爷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其实没有! 真正的点睛之笔。这部片子我给满分。

看到有评论说看到“丘吉尔“比"V"的图片,是“胜利”,可以很肯定的澄清一下,那张照片狗仔队在剧组偷拍的,演员不满比出了反手指的"V", 在英国这个反手曲手指的"V" 跟美国人比一个手指是一个意思,别没 文化 的当成“”Victory”理解.

电影《丘吉尔》观后感(5):

阳光背后阴影长,丘吉尔的另一面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温斯顿 丘吉尔

《丘吉尔》是一部传记型电影,围绕丘吉尔拍摄,着重展现伟人的另一面,截取的时间段是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D-Day前的几天。电影中的丘吉尔酗酒,抽烟,易怒,暴躁,不通情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段悲惨的经历在丘吉尔心上留下了永恒的伤痛,1915年著名的加里波利战役中,丘吉尔主导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惨败,英法联军以及盟友澳纽军团死伤惨重,丘吉尔被免除海军大臣职位。而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计划在丘吉尔眼中仿佛就是历史重演,他怎能不胆战心惊呢?丘吉尔一会儿因害怕登陆行动会失败而焦躁,忧虑,陷入内心挣扎的“自我折磨”,一会儿担心年轻士兵过多牺牲而伤心流泪,由坚定,果敢变为“妇人之仁”,一会儿希望阻止登陆行动,而作出向上帝祈祷坏天气的“愚蠢行径”,一会又婆婆妈妈地试图干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变为“不可理喻”。影片还原了这位历史伟人平凡的另一面,阳光背后阴影长,一切都是最真实的呈现,没有美化,毫不隐藏,合乎逻辑。

9. 《至暗时刻》:我们绝不投降,绝不

“ 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有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希望和勇气

这是影片最后的一个演讲片段,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一个时刻。影片看到这里时,我的第一感受是热血沸腾,恨不能立马提枪纵马、浴血杀敌。这不仅仅是因为演讲中那些激荡澎湃的措辞语句,更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勇气的时刻。

就像瘦弱的史蒂夫罗杰斯,被高大的小混混打倒在地,仍吃力地爬起来,擦擦嘴上的血渍,然后喘着气倔强地告诉小混混:“我还能和你打上一天”。面对侵略 面对亡国灭种,人类内心的不屈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但是想要追求和平 就要有话语权;想获得话语权 就要展现你的实力。而在战争中,除了你的枪炮坦克要更先进,你的战略战术要更有效,你的人员素质和装备要更精良外,更重要的是,不顾一切去赢得胜利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因为这种一往无前的气魄,才能给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 带来了胜利的转机。

电影中的丘吉尔是孤独的,他没有朋友,很少的支持者,国王不信任他,对手在等待他出丑,反对他的一切决定。30多万人的性命在他一念之间,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在战争降临的前一刻还鼓舞人民不放弃希望,背地里还要对付射来的明枪暗箭。在大厦将倾之际,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战时首相。整个国家的存亡压在他的肩头,而错一步,国家将危在旦夕。那一刻的丘吉尔也像我们平凡人一样,迷茫过,怀疑过,认为自己是错的。尤记得他在杂乱的房间中,如同孩子般的沮丧神情。然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在于在如此黑暗没有光明环境下仍然没有放弃,咬着牙坚强地往下走。在得到国王支持和民众的意志后,他的步伐是如此坚定,那一刻出现在他的身上的光,就是至暗时刻中的希望。正如结尾中所说的,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非终结,重要的是我们前进的勇气。

无疑,这部至暗时刻是一部好电影。除了最后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外,它也带来别的优秀元素。

光的利用

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权利,象征着希望。

导演在《至暗时刻》中,对光的使用是极其吝啬和考究的,对每一寸光都有认真的规划。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影片开头,工党对保守党咄咄逼人的诘问,光给了处于优势的工党,黑暗之下保守党们哑口无言愤怒挥手,张伯伦擦去额头的汗珠,目光投向一把空空的椅子。

在丘吉尔的就职演说中,光给了丘吉尔,周遭寂静无声,没有声援,没有反对,同僚的目光都在关注张伯伦的手帕,这道光是孤独的,英雄是孤独的。

在丘吉尔最彷徨无助的时候,国王亲自上门拜访,给予他莫大的支持。而丘吉尔也听从了国王睿智的建议,在底层的民众中获得鼓舞和支持,坚定了自己抗争下去的决心。而就是在那个昏暗的房间内,一盏闪着微弱亮光的灯,照亮了整个房间。也就是在这个房间中,英帝国权力最大的两个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点亮了为这个黑暗的时代指引希望的明灯。

最后一场演讲,灯光从天花板投下,不偏不倚地照在丘吉尔身上。黑暗中的人们在他充满能量的演讲中蓄势,等待一场爆发。此时的丘吉尔,得到了国王的支持,继承了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不再动摇,不再迷茫。他用锐利的词锋,大声地告诉那个法西斯独裁者:我们绝不投降,绝不!

手帕抬起,掌声雷动。

镜头语言的运用

当然,除了光以外,影片还有别的元素值得玩味。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的地方都灵活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向观众传递着各种信息。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几个片段:

在丘吉尔去法国,鼓励法军在欧洲战场上 和法西斯战斗的飞机上,他俯视下面的人群;而之后 在他最彷徨不住的时候,他走向了人民中间,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鲜明的对比下,其实潜台词:只有走向人民,倾听群众内心的声音,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获得巨大的力量。领袖给予人民以指引,人民给予领袖以力量,相互成就,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进程。

丘吉尔在洗澡时,女秘书在门口打字。丘吉尔说了一句,我要出来了。当女秘书意识到有什么不妙的时候,丘吉尔已经光着大腚走出洗澡间。

其实设计这样的镜头,潜台词:这个66岁的老头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在后面敦刻尔克的时候,虽然丘吉尔心中对于是战是和 有些犹豫,但是本能地采取行动,征集渔船上前线,才保住了30多万老兵,保留住了最后反败为胜的本钱。

还有接下来的镜头,为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减少德军对敦刻尔克的大批英国军队的关注,加莱的士兵得不到丘吉尔下的撤退命令,尼克尔森准将在废楼的最底层,仰望天空,伴随丘吉尔的演说,随后就是飞机投下炸弹……

潜台词: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丘吉尔的决策 导致了这些士兵的死亡。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不论是怎么样 从大局出发,得到的正确决定,在战场上消耗的 都是战士的生命。

这类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还有很多,这也是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中,值得不断玩味的地方。

不同的丘吉尔

在历史课本上,丘吉尔总是和肥胖,雪茄,强硬等关键字关联。书上描写的他,是一位高瞻远瞩,意志坚定的伟大领袖,带领着英国人民,联合了法国等盟军,顽强地和独裁者抗争,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遥远不可及的。

然而,在这部影片里,丘吉尔似乎有些不同。透过摄像机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口浪尖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老头,在庙堂之上被掣肘之时,通过秘书桌上的亲人照片,通过地铁上的诚恳访谈,找到了抵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当他的气概通过一个个普通老百姓之口,坚定地对法西斯说出绝不投降时,才真正穿过荧幕,穿过70多年的岁月屏障,直击我的心里,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地铁那段剧情的原因。

影片除了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丘吉尔肖像外,也试图通过镜头 告诉我们,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丘吉尔带领了英国,甚至是欧洲走向了胜利?为什么是他?

电影中有个细节,就是丘吉尔身边的秘书第一次去战时内阁的地下基地时,用了很多圆形和方形的镜头。

例如这个镜头

还有这个镜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特写镜头 无一不在暗示,规则,秩序。对白中也提到,一旦泄露机密 就会有严重的处罚。

而资料室,更是极为保密的地方。但是,丘吉尔为了向秘书说明放弃加莱驻军的理由,直接带着她进入禁区并详细地讲解。

为什么?

因为他想要做!想做就做,他一直是这样一个人,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之后也是,想坐地铁就去自己独自去了。

那为什么要表达丘吉尔的这个特质呢?别忘了,战争往往就是破坏规矩啊。希特勒发动战争,本身就是不合规矩,破坏了秩序!

而带着秘书闯入禁区,一推门,方形的窗框,潜台词:打破规矩!

这些都告诉我们,丘吉尔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否则他不会力排众议,因为这本身就不合规矩,他只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行事!

破坏规矩,一切遵从于内心!你的行为,有些是给别人看的,有些是内心想做的,只有内心坚定想去做一件事,并让大家看到你的心,这才是最关键!

丘吉尔向来特立独行,不按照规矩来,他也不会过多考虑他人的感受,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用句俗语来形容,这就叫:想起一出是一出。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其内心的强大和坚毅,因此才能产生感召力,最终获得支持!也正是这种怪咖,才是在至暗时刻力挽狂澜,改变英国命运的唯一人选。

真实的历史

至暗时刻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的冲奥片,影片的设定 借鉴了大量的历史史实。然后 为了更方便刻画人物,影片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史实,做了一些艺术加工的。

比如这部电影对张伯伦的刻画。影片中 张伯伦在丘吉尔上台后,从中作梗,他为了求和,不惜暗地谋划让丘吉尔内阁倒台。

而历史上,在丘吉尔上台后,张伯伦是尽全力支持的。丘吉尔上台是因为反对党的拥护,而保守党的人心还在张伯伦这里。尽管之前受辱下台,张伯伦还是在各种场合多次鼓励保守党人支持丘吉尔,也符合他老牌绅士的作风。影片中丘吉尔“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的就职演说,由于张伯伦不表态,演讲结束后议会鸦雀无声;而历史上这次演说得到了381票对0票的绝对支持。

再比如 保守党内最拥护的首相候选人 ,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影片把他塑造的 就是天生看不上丘吉尔,从一开始就是对手。其实真实的哈利法克斯,和丘吉尔私交不错。两个人在“对德国,英国是战还是和”的会议上,确实唱了一出对台戏。从1970年公开的会议记录上看,当时会议的决策层 共5人,除了哈利法克斯坚决地要求议和外,其他人 很快就被丘吉尔说服,同意不跟德国和谈。为此 哈利法克斯 还扬言要辞职,丘吉尔中断了会议 拉着他去花园密谈一会儿,哈利法克斯表示自己不会辞职。并在丘吉尔以内阁名义,宣布英国不跟德国和谈时,哈利法克斯 也没有表示反对。

其他的 还有一些细节 就不过多在这里展开。知乎的其他大神 也分析了很多。

总体来说,至暗时刻是个电影技术出色,配乐到位,光线运用合理,剧情跌宕起伏,演员发挥极为出色的优秀影片。唯一有点小瑕疵 就是作为一部政治人物题材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政治隐喻,欧洲大陆的政治传统。观众对其了解不多的话,在观影中会不明所以,略觉枯燥。

10. 至暗时刻观后感

在大一第一学期时我看了当年豆瓣上评分最高外语电影榜单上排No。6的《至暗时刻》,整部电影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所以想推荐给大家。

这部电影讲述二战时期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期间面临这最重要的抉择:是和纳粹签订协议作出妥协,还是团结人民奋起反抗?

这里我想说说最主要的两个角色及其扮演者:

丘吉尔扮演者:

加里·奥德曼(GaryOldman)

丘吉尔私人打字员扮演者:

莉莉·詹姆斯(LilyJames)

Gary大神单凭这部电影就获得2017年美国棕榈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第75届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还有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跪地膜拜)

Lily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英国女演员,因为她的外貌很具有英伦风,极具辨识度,同时她还是电影《灰姑娘》和《极盗车神》的女主角。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丘吉尔的智慧和魄力所折服。他临危受命,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果断地领导大英帝国的子民对抗外敌守卫家园。影片的节奏、色调和BGM的'协调配合给人一种紧迫感,让观影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丘吉尔当时做抉择的艰难处境,看到最后又被他的决心和勇气打动,从而给观众留下了不一样的体验。

同时,我十分佩服主演GaryOldman”整容”般的演技,为了饰演丘吉尔这个身材肥胖并带有口音的英国人,他要用到特效化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神的发挥。Oldman是一个在表演上的完美主义者,在饰演丘吉尔时,他把外貌、声音、走路姿势、还有叼着烟斗的小动作都近乎完美地还原出来。

在影片中,给我留下影响深刻的有以下几个片段:(1)刚上任时丘吉尔去见国王乔治六世;这个片段有幽默成分,尤其体现在丘吉尔向乔治六世进行吻手礼后,乔治六世把手伸到衣服后面擦干净,把嫌弃的内心独白用细节表现出来,实在让人忍俊不禁;(2)丘吉尔喜欢反手比“V”的手势,他的打字员告把“V”的另一层粗俗的含义告知他时,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像个孩子一样笑出来,笑个不停。这时候,我看到了丘吉尔的另一面活了,人物形象瞬间立体呈现在我面前。

(3)丘吉尔在上班途中“出逃”,独自乘坐伦敦地铁上班,他在地铁里问普通民众,“要是纳粹来了,我们要和他们和平协定吗?”这时候,丘吉尔亲民的一面出现了,他想听听组成这个国家的人们的想法。而民众们纷纷表示不赞同,坚定地说要抗争到底。于是他从群众中获取到力量。他不再犹豫不决,因为他听到了大英子民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人愿意退缩,没有人愿意把家园拱手相让。这一段实在令人感动。(4)丘吉尔作战前演讲。我觉得这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我最喜欢的一part,场面气氛配音加上人物的表演把全片推向了高潮,把丘吉尔那番振奋人心的演讲以艺术化呈现,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内心情绪也随着情节发展而波动。我在观看这一幕的时候,激动地留下了泪水,忍不住为丘吉尔这个伟大的人物和加里·奥德曼这个伟大的演员而鼓掌。

以上是我观看《至暗时刻》这部电影的感受。个人建议可以和电影《敦克尔克》(同年豆瓣评分最高外语电影No。7)一并观看,更能了解和体会那段有关二战的历史和丘吉尔这个非凡人物。

阅读全文

与电影里丘吉尔的演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