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塘集中营的女俘被日军糟蹋了吗
江塘集中营女俘糟蹋肯定是有的。
【历史背景】南京浦口集中营曾爆发4次暴动,很多优秀共产党员牺牲在暴动中,4000多人的战俘营,抗战胜利时最后逃出来的只有三四百人。而整个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战俘更是达到了十几万人。
据该剧导演金韬介绍,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视剧不少,但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忽略了,那就是南京浦口集中营曾爆发四次暴动,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牺牲在暴动中,四千多人的战俘营,抗战胜利时最后逃出来的只有三四百人。而整个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战俘更是达到了十几万。金韬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这些烈士,应该有个交待,更要告诫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所以,电视剧《江塘集中营》就以现在已知的史实为基础,重点描写了集中营中“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斗智斗勇”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的殊死搏斗。“我觉得整个故事就像抗战时候的‘无间道’,题材非常新颖,是所有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没有拍摄过的。”
为真实再现那个时代浦口战俘营的场景,金韬率剧组在安徽明光搭建了一处与原型比例近乎1:1的战俘营,该剧80%的篇幅都是在那里拍摄完成的。开拍前半个多月,全体演员提前进入阴暗潮湿的“集中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体验当年的战俘生活。金韬规定,演员进组后每天要长跑5公里,他自己有空也带头参与。此外,演员们还要进行拼刺刀、冲锋等军事训练,此举的目的是把他们脸上安逸生活留下的痕迹去掉。剧组还严格规定每一个演员都不准串戏,必须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人物中去。
这个电视剧是以浦口集中营为原型的,主要是描写南京浦口集中营、深刻揭露侵华日军非人道虐待战俘,这部电视剧的原名是《浦口1945》,由于该剧聚焦的是日军战俘营的故事,《江塘集中营》表达更能现实准确,于是到了后期该剧由《浦口1945》更名为《江塘集中营》。江塘集中营是侵华日军在中国设立100多个战俘集中营之一,位于南京浦口,该集中营曾关押了五六千名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俘,曾爆发4次暴动,许多国共两军战俘在暴动中牺牲,最后逃出来的不足千人。 所以说江塘不是一个地名,是一个集中营的名字.
2.老兵们回忆,战俘营三面环水,设有三道铁丝网,四周设有岗楼。日军强迫战俘每天进行16小时以上的苦役劳动,吃的是冻坏的山芋、麦麸子或者是整煮的麦子。因为没有厕所,战俘们吃的整煮的麦子不容易消化,拉在煤堆上发芽长草到处都是。有时鬼子还放狗咬战俘,曾咬死过多人。每天早上,日本军医都要指挥战俘抬死人到坝子窑乱葬岗子,草草埋掉。也有一大批军人进行反抗,先后发动了4次暴动。最大的一次暴动有1000多人参加,但大多数人被鬼子打死后扔进大河中,只冲出去几十人。在战俘营旁的大河里和乱葬岗子上,至今仍有累累白骨,长眠在此的抗日英灵至少达4200人以上。因为战俘营初期是分6批从各地押运了5000名俘虏来到这里的,其规模长期保持在5000人左右,战俘人员不足时就补充新的人员,至抗战胜利时幸存者只有800多人。1989年,为了纪念战俘营死难将士,浦口区政府在战俘营旧址上重新竖立纪念碑。
具体暴动事件: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傍晚,战俘们先后从煤场、码头回到战俘营。日军警卫队按惯例在操场上集合点名。就在这时,有一个战俘大喊:「吃烟吃酒咧!」这是暴动计划中规定的行动信号,战俘们挥舞铁锹、木杠,向在场的日军和附近的门卫、哨兵冲去,打死数名日军,夺得一挺机枪与数支步枪,冲出战俘营栅门,沿着窄狭的铁路堤埂奔跑。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挡住了战俘们的去路,他们只得跳进堤埂两旁的江水中,往江岸游。日军警卫队乘机从炮楼、岗亭、舰艇上一齐开火,当场打死一百多人,又有一百多人在江水中淹死,最后只有三十二名战俘跑了出来。一九四三年四月、一九四四年二月,这个战俘营又进行了暴动,共有一百多人逃离。
英雄们:
淞沪战场上著名的“八百壮土”,就被关押在南京战俘营,惨死过半。据统计,日本战犯共杀害中国被俘人员和无辜百姓949814人;并屯、驱逐居民401万人;掠夺粮食2700万吨,掠夺煤炭22亿吨,掠夺钢铁2000万吨……
杨养正,是“八百壮士”唯一的幸存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拉开了序幕。日军利用优良装备步步进逼。可是,当他们打到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时,却遭到了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的顽强阻击。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官兵,虽然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号称“八百壮士”。
今年93岁的杨养正,当年是一位排长。在病榻上,他向《惊暴》一片的编导记者们挥泪讲述了当时坚守四行仓库、抵抗日军进攻的情景:“这个战斗打了两个半月以后,日本军队突破了我们的大场防线。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从10月26日晚上进入,四天四夜不停地跟敌人战斗,我们牺牲了五个战士,有32人受伤,而日本鬼子被我们打死的就有两百多人,打伤的就更多了,估计有五六百。”杨养正在战斗中,左眼被流弹击中。
在完成掩护任务之后,“八百壮士”的幸存者撤入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租界,这支孤军成了战俘。
“分五批,把我们这三百多个战士分而治之。最苦的一批是到长江的裕溪口,给他们运煤,淮南煤在那里装船,共50个人。”杨养正就是这50人中的一员,“把我们转送到南京老虎桥。”杨养正说,南京战俘营里关押着3000多名新四军和国民党军的战俘。“每人每天都重复着繁重的劳动,背负着一两百斤重的矿石要走过细细长长的船跳板;装得少了,或者抬得慢了,日本兵就会用脚踹,用枪刺。因此,不想任人宰割的被俘官兵,一旦找到机会就想法逃跑。”杨养正就是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的。
幸存者:
战俘营幸存者之一的郑贵秋老人已经85岁了。他是湖南长沙望城县人,1938年参军,主要在浙江与日军作战。郑老至今记得衢州守城战中,他们全团弹药消耗殆尽、破城突围。“出城后我藏在茭瓜水塘中,鬼子到水边洗饭盒时,我以为被发现了,扳了3下扳机也没打出子弹,原来枪口被泥堵住了。不过响声暴露了目标,连我一起,有29个人被俘了”。被俘后,他被鬼子押回城中抬尸体,中国军民尸体被集中堆到游泳池,日本兵尸体每具却还用白布包裹。后来郑贵秋又被押送到芜湖江对面的裕溪口战俘营。1942年下半年,淮南铁路被抗日队伍破坏中断了,裕溪口没有煤来,1000多名战俘被转押到浦口战俘营。郑老在六中队(特务队),主要从事烧窑、泥瓦活和抬死人,每天都要抬死人,最少一天抬五六个、最多的一天抬了39个。那些还有一丝气、还没有死的战俘被抬走时以及被埋时的情景,郑贵秋说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战俘营非人的生活经历还造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就是在单位食堂吃饭时一定要站在门外吃。
战俘营的另一位幸存者冯金秀先生,4个月前不幸中风,目前病情仍很严重,右手不能动,但是昨天仍然坚持要到纪念碑祭拜战友。冯金秀,河南雄县人,13岁顶替别人被抓了壮丁,抗战时他在山西和日本军打了3年仗,和鬼子拼过刺刀,他的头上和肩膀上都留下了伤疤。在太原战役中冯老被俘,来到浦口战俘营后,他被编入四中队。他至今还记得,在战俘营中吃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经常肚子痛。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冬天干活一热棉衣都湿了,晚上没有被子盖,许多人因此病倒了。在战俘营中天天有人死,他也拖过死人,3个人用草包拖一个死人,到了乱葬岗子,扔下尸体就完。1944年,冯金秀和另外两个同伴成功从下水道中逃到战俘营边的大河中,然后游水逃跑了,先后跑到江浦高旺、星甸一带,被当地老百姓收留。
李成强老人今年82岁,1943年他的父亲从裕溪口战俘营回到肥东老家,将全家带到了浦口新炭场,从此他就在战俘营做工,和战俘们一起抬煤炭,对战俘们悲惨的情况记得清清楚楚。“记得1944年下大雪,第二天早上死了17个战俘。还有就是有一天两个战俘抢枪逼一条船往上游开,鬼子发现后将两人抓了回来。后来战俘营鬼子命两人给自己挖坑,浦口来了两个鬼子与战俘营两个鬼子争执一番后将两名战俘带走了,这两个战俘因此活了下来。”在与战俘共同劳动时,李老还认识了两个老乡。为了帮助这两人逃跑,他在家中挖了个地道,为了洞口附近土的颜色与屋内地面一样,扫了一个月的地,洞口上还用奶奶的马桶做掩护。在救第二个老乡时,日本人的狼狗追到屋内,幸亏马桶的臭味,狗才没有闻出来。这两个人,一个是新四军,后来跑到上海给他来了一封信,再后来路过浦口时给他家送了大米和火腿;一个叫章学智,跑到江浦安家立业,李成强和他交往几十年。
3今天的浦口: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将浦口镇和由江浦县划入的浦镇合并,成立西浦区。1950年,西浦区改称第八区。同年6月改称第七区。1955年在原第七区基础上改为浦口区。以驻地浦口镇得名。
浦口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70个社区居委会、105个村委会。面积913.08平方千米,人口48.35万人。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京市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以原浦口区和原江浦县的行政区域为浦口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珠江镇。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设置了大约100个战俘集中营,他们设置战俘集中营是为了折磨虐待战俘,为了恐吓与之作战的中国人民们,是为了进行他们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是为了满足他们变态的折磨欲,他们用战俘们做细菌实验,把他们当练枪法的活肉靶子
后来当然是日本投降了,然后这里就成立了纪念馆,立了纪念碑,在江苏南京.
Ⅱ 四行仓库最后一个老兵是谁,他做了哪些事情
电影《八佰》上映,一时间好评如潮,国人看到了中国战士为抗日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了上海四行仓库,这一段艰难的抗战史。电影中,团长谢晋元说:“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番话,让人听了热血沸腾,也不禁让人想起《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口号:“不抛弃,不放弃。”
杨养正老人抱着谢晋元像痛哭
同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92岁的杨养正不顾高龄重返四行仓库,并抱着团长谢晋元的塑像痛哭。当得知电影《八佰》筹拍时,杨养正老人十分开心。虽然当时已经失明,但还是希望能早日看到那部电影。不幸的是,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时25分,八佰壮士中最后一名老兵杨养正,也在医院病逝,享年96岁。
Ⅲ 八百有人活下来吗
每当我们提起中日战争是,可能想起的都是百团大战;武汉会战等等战役。可是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兵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捍卫自己的祖国。他们就是—八百壮士.可能有些朋友对他们并不熟悉,可是当我们提起那个著名的四行仓库,相信您一定不陌生。
是他们在外族入侵面前,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与闯进家园的敌人死拼到底,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正是有了这种英雄的牺牲精神,中国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八百壮士诞生背景
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相信大家最近都被电影《八佰》刷屏了吧,八佰电影中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八百壮士.
当时八百壮士奉命坚守在四行仓库,上方下达的命令是死守,根本没有说过要坚守的时间以及难度。我们的八百壮士们就这样在炮火中守了四天五夜。当时的四行仓库北面和西面已经被日军所占领,如果四行仓库再失守的话,上海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甚至直接会影响到后方的南京(当时的首都是南京),可想而知,这将会是一场多么激烈的战争,当时的团长谢晋元就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死守四行仓库,让与仓库只有一河之隔的美国和英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军人的血性。此外,当时的部队总人数实际上并没有八百个人,
仅仅只有四百五十多人,可为了欺骗敌人,谢团长便对外宣称有八百个人,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八百壮士中的每一位都用自己的鲜血来祭奠我们沉睡中的祖国,希望他可以尽早苏醒,让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可以不再受列强的侵袭,可以恢复往日的繁华。
杨养正的作战时刻
讲起八百壮士中的最后一位,您可能并不认识,可他却有一个十分充满正气的名字—杨养正.杨养正的本名叫做杨德余,他十八岁便参了军,当时的直属上司就是谢晋元,杨养正先生在2010年去世,享年96岁。
1933年时杨养正为了全家的生计,便报名参了军,随后又被派去参加了淞沪会战。当时的杨养正只有19岁,他和许多的同时期的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四行仓库的守卫工作,四行仓库是出名的易守难攻,杨养正心里知道,在日军猛烈的炮火冲击下想要守住四行仓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且四行仓库位置特殊,当时全世界的眼睛都放在了这场会战当中,军人们要忍受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折磨,这场会战持续了四天五夜,杨养正就四天五夜没有合眼,后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道:您心里难道不害怕吗? 杨回答道: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在采访最后的时候,杨养正先生甚至表达出了他觉得很惭愧,因为他觉得一个军人可以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战友而奉献,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不需要别人把他当做英雄一样来对待,这会让他感觉十分惭愧,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死去的战友和数万名同胞。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作战的时候,当时的杨养正被飞来的流弹所伤,导致左眼脱落,随后的漫长岁月中,杨便靠着右眼走过了自己漫长的岁月
接到撤退命令
1937年十月30日,蒋介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然而此时的战役并没有获得成功,此时撤退,无疑会加大日本人的自信,削减中国人民的信心,可军人就应该服从命令,无奈之下谢晋元团长带领将士们撤退。
期间又遭遇了日本人的强烈打击,杨养正等人与部队分散,被日本人俘虏,之后杨养正等人又被带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进行劳动,承受非人的劳逸,于是在三十多个战友的合力下,他们最终逃了出来。
逃脱之后的杨养正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又重新加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中,在长达九年的侵华战争中,中华民族损失惨重,无数平民丧失了自己的家庭与生命,晚年的杨养正也经常会做梦梦见当初的那场战役 。
当初没有升起来的国旗其实一直都没有倒过,永远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就是为什么杨养正这次撤退是战略性撤退,四行仓库守卫战给每一个企图吞并中国的列强都上了一课,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力量。
结语
英雄眠处听雷霆,狼子野心丧破胆。杨养正先生死后,参与四行仓库守卫的全部人员至此都已离世,他们用生命与鲜血来教会我们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民族精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八百壮士们教会我们的道理。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没有天生无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八百壮士最后一位幸存者的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Ⅳ 淞沪八佰壮士现在还有几个活着
2010年12月16日,“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的战士,享年96岁的杨养正与世长辞。
Ⅳ 杨养正的简介
杨养正,是抗日“八百壮士”最后一人(杨养正老先生去世时,冒出“另一壮士”杨根奎,但其提出的证据不能和杨养正老先生一样得到充分得考验)。
1937年10月31日,部队奉命撤入租界,被租界解除武装,送进“孤军营”。1941年-1942年底,杨养正先后被日军关押在宝山营房、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安徽芜湖对岸裕溪口,后成功逃出。1944年住进重庆长寿第九教养院,1949年,被安排进入重庆南岸副食品水产公司工作,先后生育5个子女。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这首《八百壮士》歌描绘的是68年前淞沪会战时坚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军的一群中国官兵。68年了。
68年硝烟散尽,迷住多少人的双眼?68年前的满腔热血,在几代人的胸腔里滚滚欲沸?68年后,昔日八百壮士安在?
山城,重庆,7月流火。
弹子石正街5号,这个一般重庆市民也未必熟悉的地方却自有一股肃穆的凉意。顶着炎炎烈日,走上几级台阶,在几间破旧低矮的平房里等待着的就是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和他的传奇。杨养正,91岁,左眼失明,右眼刚动过白内障手术,你看不到他的眼神,但是通过这八百壮士惟一幸存者的讲述,你可以感受到那股凝聚着凛冽战意与豪迈血性的历史正向你扑面而来。
Ⅵ 八佰历史背景
电影八佰历史背景:
一、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中国尚未统一,国内还存在很多军阀 一个国家居然存在三个政府,此时日军在上海主动发起攻击。8月14日南京政府发起反击,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国人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决心保卫祖国,各路军阀也都放下昔日的仇恨不再内战枪口一致对外。
淞沪会战打的相当惨烈,在此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75万余人,包括老蒋的精锐嫡系中央军 还有各路地方军阀湘军桂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日军海陆空共投入30余万人。
二、战争失利掩护撤退
战争持续三个月由于武器装备低劣,老蒋指挥不当还有军阀派系太多不好指挥,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等原因,最终以国军损失30多万日军损失5万多的结果结束战争。
在此次战争后期老蒋令88师524团留一个营的人留守四行存库与日军周旋目的。是营造国际舆论的抱到与支持,想取得英法美的支持援助。
电影八佰就是以这个背景开拍的八佰壮士在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四夜,最后撤退至英租界。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坚持战斗的一身肝胆,明知此去不归,依然身围炸弹纵身跳下同归于尽的不回头,明知此生再难见爹娘妻儿,仍然为国捐躯的一往无前……没有人愿意牺牲,却有人不得不牺牲。
吾辈当自强,勿忘国耻!
八佰壮士后续
1、撤退英租界
10月30日,大部队突围成功。掩护任务完成后,谢晋元接到国军统帅部命令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没有想到的是,孤军一进入租界,日军就向租界当局施压。
结果这只孤军被英军缴械,被安置在胶州路的一座废弃军营(史称“孤军营”)内,由白俄雇佣兵看守。名义上虽不是战俘,实际上和战俘一样失去了所有自由。可叹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威武之师,此时就像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困在铁笼子里。
2、开办小作坊支援抗战
被看押期间,谢晋元教育战士们要不失军人精神,加紧操练随时准备重返战场杀敌。在上海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孤军建起了宿舍、厨房、礼堂、球场等生活设施,并且还开办了制皂、织袜、毛巾等小作坊。所得收入除补贴生活外,全部用于支援抗战。
1938年8月11日晨,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孤军营”全体将士破例升起了国旗。此举遭到租界当局和万国商团外籍军队的干涉和围攻。为保卫国旗,战士们赤手空拳与敌肉搏,4人牺牲,100余人受伤。
当日下午孤军被送往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幽禁。为反抗租界当局的暴行,谢晋元发动绝食斗争,最终在上海爱国同胞的积极声援下,租界当局被迫做出让步,将他们送回孤军营,奉还国旗,抚恤死难壮士,并公开道歉。
3、日伪策划暗杀了谢晋元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日伪企图劝降谢晋元,遂指使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陈公博亲赴“孤军营”劝降,并以伪陆军总司令这样的高官要职相诱。结果谢当面将委任状撕毁,陈公博也被骂得狗血淋头而逃。
后来,陈公博并不死心,又多次“好言相劝”,谢终不为所动。见谢晋元如此“不识时务”,日伪又策划了对谢晋元的暗杀行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8日,日军突然攻入“孤军营”,将手无寸铁的孤军340余人全部俘获。日军原打算将其改编为伪军,遭到毅然拒绝后,又企图将他们杀害。
不过慑于这支军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军最终未敢动手,后将他们分散押解到浙江诸暨、杭州、南京孝陵卫、南洋的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工。
孤军的一部分人在日军非人的苦工奴役中相继死去,但活下来的人一直没有停止斗争。例如,被遣往浙江诸暨的一支孤军夺取日军的枪械后,加入了当地抗日游击队;1945年日本战败,被押到新几内亚的36名孤军军官将负责看押的日军小队抓了俘虏。
4、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孤军幸存者从各地陆续返回上海,总计100余人。他们请回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沿老团长的陵墓四周搭棚居住,誓为老团长守灵。
后来内战爆发,他们不愿卷入内战,遂解散各谋职业,大部分隐姓埋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十分艰苦。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曾亲自为这些孤军壮士安排工作。
但他们在后来的“四清运动”和“文革”动荡中都受到了冲击,有一些人遭迫害致死。“文革”结束后,余下的人都在政府的照顾和善待中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2010年12月17日,孤军壮士之一的杨养正老人以96岁高龄在重庆辞世。如今,谢晋元的四百壮士中仅有92岁的杨根奎老人一人尚存人世。
网络-谢晋元等八百壮士
Ⅶ 右眼被留在四行仓库的英雄,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众所周知,现如今人们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实际上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对此,后辈们在不断前行的同时,谨记历史,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战役,主要讲述的就是八百名壮士在四行仓库对抗三十万日军,并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而今天我要讲的这位主人公便是电影《八佰》中“八佰壮士”最后一位真英雄,右眼被留在四行仓库,96岁高龄时去世
Ⅷ 杨养正的逝世
89岁的杨养正2010年12月7日因肺部严重感染、心功能衰竭入院治疗。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时25分,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位幸存者杨养正,在重庆中国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与世长辞。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灵堂里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大刀进行曲》。激昂而悲壮的乐曲,让人心中一凛,也串起了这位刚刚过世的96岁老人的人生。
杨养正,生于1914年,于2010年12月16日辞世。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至此成为绝唱。 灵堂设在南岸区弹子石祥和人家小区,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早晨8时,香烛已经插满香盆。亲属们说,从前晚搭好灵堂,一夜都不断有人赶来悼念。 拿来《大刀进行曲》伴奏带的,是重庆关爱老兵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他们还送来了央视为老人拍摄的纪录片。站在老人遗像前,几名志愿者大声唱起了《八百壮士歌》:“中国不能亡……中国一定强!” “这是父亲最爱唱的歌。”大女儿杨庆玲说,志愿者们经常来看望父亲,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通过网络组织起来,为抗战老兵们送去一点温暖。 昨日,亲戚、邻居、战友后人,还有上百名陌生人,全国各地赶来的悼念者挤满灵堂。灵堂里的花圈上,可以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缅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八百壮士王文川后人、中国远征军四川联络组全体老兵、全体上海志愿者…… 下午4时,又有一批网友赶来。24岁的董浩是一名中学教师,在网上看到消息后,专程从长寿赶来悼念。“杨老在了解历史的人心中,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象征家国情怀的图腾。”他眼角含泪。 傍晚,张自忠将军警卫员曹廷明来到杨老灵堂前,三鞠躬,三炷香,献上了自己的悼念之情。曹廷明和杨养正同年,同样是抗战老兵,这些年,他一直关注着全国幸存老兵们的动向。得知杨养正去世的消息后,他从沙坪坝家中赶来悼念。 晚上,又有数十名志愿者赶来。全场合唱《八百壮士歌》和《大刀进行曲》,令人动容。 杨养正是个英雄。无私,忘我,无所畏惧,和普通人一样有爱,但他爱的唯有家国民族。我们敬佩他,邻居说怕他,儿女对他充满崇拜。只有妻子赵孝芳明白,这个相伴66年的男人内心的爱与孤独。365天,两人没有哪一天分开超过3小时。 “以后,再也听不到他喊老太婆了。说好要一起走的,他没等我。他一天也离不开我,现在先走了,他一个人怎么办?”赵孝芳流着泪说。抗战胜利第二天结婚“那是他的心结,我必须等到这一天” 赵孝芳已经84岁了。因为心脏不好,已在武警医院治疗了好几个月。 昨日中午,在医院输完液后,她来到灵堂,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见有人来悼念,就握着别人的手,脸上挤出笑容,还主动开口聊天。 1944年,赵孝芳还是个18岁的小姑娘,念文德女中,漂亮又进步。姐姐在长寿桃花街上开小卖部,她经常去那里帮忙。小卖部旁边是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她发现有个男人经常来买东西,总是偷偷看她。“1.8米的高个子,很帅。”就这样,她认识了这个独眼的“八百壮士”。 1945年8月16日,日本投降第二天,两人举行婚礼。之前两人曾约定,日本鬼子一天不走就一天不结婚。 “那是他的心结,是他生命中最大的爱,我必须等到这一天。”她说。独眼叔叔是一个英雄“他不苟言笑,只有我明白” 51岁的张茂周从小和杨养正夫妇住在一个院子里。小时候,他有些害怕那个独眼的叔叔。 成年后,他才知道这个人是个英雄,和他崇拜的董存瑞一样。再看见杨养正时,他主动聊天,想听到英雄的故事。但每次老人总是紧紧地牵着赵孝芳的手,沉默着。 “有啥好说的,他不苟言笑,只有我明白。”赵孝芳说,在家里,老头子每天都抱着收音机。听到中国经济好了,运动会得了金牌之类的消息,他会兴奋得大声唱歌,一整天都精神百倍。有时候,他又会静静坐在窗前,半天不说一句话。她知道,他的思绪又回到了1937年的上海,那个被子弹击中的夜晚。入院后不能天天见面“说好要一起走,他没等我” 今年11月26日,赵孝芳在武警医院住院,杨养正也病倒了,医院特地把两人安排到一个病房。 “虽然病着,但他很开心,因为可以时时刻刻和我在一起。”赵孝芳说,12月7日,因为肺部严重感染、心功能衰竭,他转入新桥医院重症监护室。他看不见她了。 赵孝芳去探视过他两次。入院后第二天,见她来了,他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埋怨为什么不能天天见面。“我明白他的心思,他害怕了,怕我不愿意陪他。”她说,她像哄孩子一般,反复说:“听医生的话,等转到普通病房了,我就天天陪在你身边。”他艰难地笑了。 第二次探视,他已经不能说话。紧紧握住她的手,双手已经浮肿。 现在,他先走了。“说好要一起走,他没等我。他一天也离不开我,他一个人怎么办?”赵孝芳流泪了。
Ⅸ 电影八佰观后感怎么写
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1937年,是中国风雨飘摇的一年;1937年,是中国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正面战场上,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正规军,面对日军节节败退,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外交失败更是让中华民国成了一叶飘荡在汹涌大海上的小船,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毫无反抗之力。没人知道中华民国的未来怎样,也没人知道中华民国的未来在哪。
9月1日,新丰热电公司组织我们这些学员观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八佰》。故事就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上海。沪松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在与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面对日军多次狂风暴雨般的进攻,524团在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像是一颗坚韧的小草。无论怎样的风雨,也无法让它真正低头。524团的坚守就像是灯塔穿过海雾里的一点点灯光,为大海上飘摇的小船指出方向,为山河日下的旧中国送来了一丝希望。
顾炎武在三百多年前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有力的呐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演绎。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爱我祖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身体力行:战争年代,那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为心中的大义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是对“国人当如此”最好的践行。
我从懵懵懂懂的入职,到现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种培训学习,在领队和集控师傅们的带领下,我们正在慢慢的寻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点点习惯自己电厂人的身份。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一种坚守——在现在的学习中,坚持每个分分秒秒,用心学习运行相关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守护好每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汽轮机旁;坚守在锅炉边;坚守在电厂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道旁,保证值好每一班岗,就是我们电厂人对“国人当如此”的最好践行
Ⅹ 杨养正在八百里是谁演的
杨德余(即杨养正)扮演者为白恩。
白恩1986年7月31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15年9月,参演的抗战剧《生死血符》播出;10月出演都市职场励志情感剧《大猫儿追爱记》;2016年11月领衔主演抗战院线电影《捍卫者》;12月,出演大型红色史诗电视剧《秋收起义》。
2017年3月主演院线电影《多乐路》;6月主演民国传奇喜剧《最后的武林》;9月,出演由导演管虎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八佰》,该影片于2019年7月5日上映。
(10)八佰电影杨养正演员表扩展阅读
演艺经历——
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6年参加加油好男儿获得北京赛区第六名。2008年,白恩出演首部电视剧《小姨多鹤》,饰演张钢,正式进入娱乐圈;同年还参演年代历史传奇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首部电影《喇叭裤飘荡在一九八三》。
2009年,参演第二部电影《玫瑰谷》;2011年白恩与黄志忠等主演的家庭情感剧《家常菜》播出,白恩饰演何文达;8月份客串的古装悬疑剧《包青天之碧血丹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