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寻找一部80年代的苏联电影名
是《命运的捉弄》啦.经典的东东咧.
命运的捉弄 Ironiya sudby, ili S lyogkim parom! (1975) (TV)
IMDb:0073179
导演:
Eldar Ryazanov
编剧:
Emil Braginsky
Eldar Ryazanov
这个喜剧讲的是两对恋人的故事,新年之夜安德烈喝多了酒,乘错了飞机,从莫斯科来到了圣彼得堡,他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远在莫斯科的家,同样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样的房间和家具,房门钥匙也通用,当他洗完澡上床后,女主人回来了,在发生一连串的误会后,两人相互了解。
演员表:
Andrei Myagkov
..... Zhenya
Barbara Brylska
..... Nadya
Yuri Yakovlev
..... Ippolit
Aleksandr Shirvindt
..... Pavel, Zhenya's friend
Georgi Burkov
..... Misha, Zhenya's friend
Liya Akhedzhakova
..... Nadya's friend
Aleksandr Belyavsky
..... Sasha, Zhenya's friend
Lyubov Dobrzhanskaya
..... Zhenya's mother
Olga Naumenko
..... Galya
Gotlib Roninson
其他外语片名:
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 (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Irony of Fate
片长:192 min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Atp
另外..楼上说的也是这个导演的作品哦~~~``超级好笑...我还记得那里面的镜头..讲那个狮子追人,那个人不顾一切疯狂跑啊跑,结果狮子倒乖乖在红灯前停下等....
Ⅱ 求一部前苏联二战期间电影的名字,高分!!!
前苏联的经典: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长眼毛
故事表演无懈可击,人物刻画非常出色,喜剧情节恰倒好处,感情深沉而优美
谈起前苏联电影,我们不禁就会想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以及“两个人的车站”等感情真挚动人的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电影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这些电影,在电视上放了一遍又一遍,在好莱坞电影盛行的今天,仍然在银幕上占了一席之地。我在电视上看本片的次数就不下于两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前苏联电影的顶峰,不仅风行前苏联,还征服了世界。1981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不顾当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就颁发给了本片。
与现在电影不同的是,本片没有采用特效,没有采用什么新技术,描述的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人和事,镜头语言也非常平常朴实,那么,是什么让它历久弥新,经过时间考验仍然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感情,以及朴实易懂的电影语言。
在电影中,故事是随着三个女人的命运展开的。而她们的命运,又由她们的性格决定。柳德米拉热情,开放,但也非常实际,自以为把婚姻和爱情看地非常透彻,她有许多的“名言”,例如“要爱就爱国王,要输就输百万”,她把莫斯科看成一个赌场,找男朋友象买彩票,对于冬尼娅的人生理想不屑一顾,认为她的未来就象“国家计委,已经做了20年的预算”,为此,她不择手段,削尖了脑袋与有权有势的名人接触。最后,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了似乎前途远大的冰球运动员古林,当然,为了隐瞒自己不是什么教授的女儿,没经过什么更深的了解就结了婚,结果婚后古林暴露了自己意志不坚定的缺点,从滴酒不沾到酗酒成性,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实际上这个局面的正是柳德米拉自己的性格一手造成,但她自己仍然执迷不悟,离婚后的柳德米拉仍然本性不改,甚至想到墓地去约会有钱的鳏夫。是一个具有很强喜剧色彩的角色。
而冬尼娅则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善良,腼腆,只想找一个老实的丈夫,她也最后如愿以偿,与尼古拉成立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找到了满足,对于柳德米拉的执迷不悟,她劝道:男人不是找到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电影的重点是卡捷琳娜,不象柳德米拉,她并不想依靠男人生活,而是努力学习工作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电影的前半段,与拉奇科夫不期而遇,没有什么人生经验的她很快被拉奇科夫的言谈举止吸引而委身于他,知道她怀孕后,女友们劝告他先不要把自己是工人的真相告诉拉奇科夫,先结婚再说,而她却回答:我不想让一个家庭从谎言开始。拉奇科夫在偶然中发现了真相后,果然暴露了他势利的真面目,无情地抛弃了卡捷琳娜,而她没有放弃做人的自尊,默默地带着女儿开始了新地生活。当然,卡捷琳娜非常痛苦,但是命运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痛苦也给了卡捷琳娜很大的刺激,反而使得她更加奋发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职业妇女,在艰苦的生活中,她也变地坚强、自信、成熟,富于一种独特的魅力。但她并没有放弃爱情的渴望,正入剧中宴会上一位客人所说:四十岁,生命才刚刚开始。与果沙的偶遇,使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爱的男人,而命运何其相似,又一次真实身份的隐瞒,让果沙离开了她,但这一次,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果沙,真爱无敌!
通过三个女人交错命运以及她们的友谊和爱情的对比,本片歌颂了人类美好的感情,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诚是爱情和生活的基础。
本片的演员表演非常出色,几个主要演员就不用说了,配角也非常出彩,不论是集体宿舍守门的老太太,还是尼古拉的父母亲,包括婚姻介绍所的负责人,演来生动异常、贴近生活。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果沙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苏联的资深演员阿列克斯.巴塔洛夫表演非常出色。活现了一个朴素、自信、果断、能干略有些粗鲁的的男子汉,当卡捷琳娜对他由于教训了骚扰女儿男朋友的事而对他严厉的时候,他反驳道:一切由我自己决定,因为我是男人。他的气质,感染了许多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男人。
由于本片面对的是日常生活,因此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尼古拉带着冬尼娅第一次见父母的时候,邀请了柳德米拉和卡捷琳娜同去父母家做客,下车的时候由于害羞,冬尼娅落在了柳德米拉的后面,结果两位老人以为柳德米拉就是他们将来的儿媳妇,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直到尼古拉介绍以后,老人才高兴起来,表情的对比非常有趣。再如,卡捷琳娜作为领导去视察厂里的一个婚姻介绍的俱乐部,有两个漂亮的女人来登记,结果主席说名额满了,而一个年近六十的男人不仅很快获得准许,而且应他的要求安排在三十岁年龄组里,这个喜剧情节反映了前苏联在卫国战争结束后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在卡捷琳娜刚刚遇到果沙的时候,果沙正在电车上为一个老太太搬茶炉,这个细节就表现了他乐于助人的个性。正是通过细节,本片的人物表现丰满、自然。因此,注重细节也是欣赏本片的关键之一。
作为一部爱情轻喜剧,喜剧情节构思很不错,有很多轻快的幽默情节和对话,这与主题相似的“我为玛丽狂”中的富于刺激性的幽默完全不同。例如,当尼古拉出发去找果沙的时候,由于卡捷琳娜认识他没有几天,只知道名字,其它一概不知道,而尼古拉也不认识果沙,就问卡捷琳娜,果沙有什么突出特征,卡捷琳娜想了好一会儿,脱口而出:对,他的肚子上做手术留下了一道疤。这样的幽默情节在片中还有很多。
本片的音乐不错。在关键的时候,比如温馨的场面,悠扬的俄罗斯歌曲非常烘托气氛。片尾的歌词非常朴实而且充满了感情:什么也不是一下子建好的,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的,莫斯科不相信空话,而相信了爱情……
不要错过这样一部好电影!同时,朋友,如果你年轻,如果你真诚,如果你渴望爱情,等待吧,或者准备经历吧!——面包会有的,土豆会有的,爱情自然也会来的。
台词精彩
1. 在教授家,柳德米拉(柳)与卡捷琳娜(卡)的一段对话,反映了两个人性格的不同,也讽刺了当时的前苏联的社会现象:
卡:叫我怎么当教授的女儿。
柳:有两种情况暴露人的身份,语句发音重点不对和愚蠢的提问。
卡:人家问我什么,我就胡说一通。
柳:尽管说,但要自信,这叫做“观点”,就说我吧,有点粗鲁?
卡:是的。
柳:他们把这叫做离奇。
卡:不。不管怎样做作,总不会比真的好。
2. 果沙离开后,卡捷琳娜的朋友门来看她[冬尼娅(冬),尼古拉(尼),亚历山德拉(亚)]
柳: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哭没用,要行动。
尼:他失踪几天了。
亚:八天。
冬:别傲气,自己去找他吧!
卡:什么傲气?我愿意跟他到天涯。 就这了吧
Ⅲ 谁知道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啊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帝国的毁灭
原片名
Untergang, Der
更多中文片名
帝国陷落
更多外文片名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 .....(USA)
Untergang - Hitler und das Ende des 3. Reichs, Der .....(Germany) (working title)
Cata - Gli ultimi giorni di Hitler, La .....(Italy)
Declino, Il .....(Italy)
The Downfall .....(literal English title)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156分钟
国家/地区
德国 意大利 奥地利
对白语言
德语 俄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
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disturbing images and some nudity.
级别
Australia:M Iceland:16 Norway:15 UK:15 USA:R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Singapore:NC-16 Spain:18 Germany:12 Brazil:16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Portugal:M/16 Finland:K-15 Switzerland:14 Malaysia:18SG New Zealand:R13 Philippines:R-13 Ireland:15A Taiwan:R-12
制作成本
13,5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 2004 Constantin Film Proktion GmbH
拍摄日期
2003年8月12日 - 2003年11月15日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编剧
Joachim Fest .....(book)
Traudl Junge .....(book Bis zur letzten Stunde) and
Melissa Müller .....(book Bis zur letzten Stunde)
Bernd Eichinger .....(screenplay)
演员
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Adolf Hitler
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Eva Braun
马赛斯·哈贝奇 Matthias Habich .....Prof. Dr. Werner Haase
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SS-Gruppenführer Hermann Fegelein
乌尔里希·诺登 Ulrich Noethen .....Reichsführer SS Heinrich Himmler
波奇特·密尼梅雅 Birgit Minichmayr .....Gerda Christian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Gerald Alexander Held .....Walter Hewel (as Alexander Held)
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 Liza Boyarskaya .....Schwester Erna (as Lisa Boyarskaya)
朱丽娅·耶特斯 Julia Jentsch .....Hanna Potrowski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Alexandra Maria Lara .....Traudl Junge
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Magda Goebbels
Ulrich Matthes .....Joseph Goebbels
海诺·弗兹 Heino Ferch .....Albert Speer
克里斯汀·伯克 Christian Berkel .....Prof. Dr. Ernst-Günter Schenck
Michael Mendl .....General der Artillerie Helmuth Weidling
安德列·汉尼克 André Hennicke .....SS-Brigadeführer Wilhelm Mohnke
制作人
Wolf-Dietrich Brücker .....co-procer: WDR
Bernd Eichinger .....procer
Doris J. Heinze .....co-procer: NDR
.....co-procer: Degeto Film
Christine Rothe .....executive proce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摄影机
Arriflex Cameras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4240 m
制作公司
Constantin Film Proktion GmbH [德国]
France 3 Cinéma [法国] ..... (co-proction) (as NDR)
发行公司
EOS Entertainment [德国] ..... (2004) (worldwide sales) (all media)
康斯坦丁影业公司 Constantin Film [德国]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Highlight Film [德国] ..... (2005) (Germany) (video)
01 Distribuzione [意大利] ..... (2005) (Italy) (all media)
A-Film Distribution [荷兰] ..... (200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Alfa Films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theatrical)
Bontonfilm [捷克] ..... (2005)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Central Partnership [俄罗斯] ..... (200?) (Russia) (theatrical)
E Stars Films [美国] ..... (2005) (China) (all media)
Momentum Pictures [英国] ..... (2005) (UK)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CA Scanline Proction GmbH [德国] ..... (visual effects)
Die Nefzers [德国] ..... (special effects)
其它公司
All Deco International [罗马尼亚] ..... sculptures
ARRI Rental [德国]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Axxis Music [德国] ..... music coordination
Bavaria Bild & Tonbearbeitung GmbH [德国] ..... sound mixed at
Bayrisches Landwirtschaftsministerium [德国] ..... thanks
Bikini Studio, Berlin [德国] ..... dialog recorded at
上映日期
德国
Germany
2004年9月16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4年11月4日
波兰
Poland
2004年11月5日
法国
France
2005年1月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1月20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1月30日 ..... (Gothenburg Film Festival)
挪威
Norway
2005年2月4日
西班牙
Spain
2005年2月18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2月25日
美国
USA
2005年2月25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中国香港
Hong Kong
2005年3月17日
希腊
Greece
2005年3月18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3月31日
英国
UK
2005年4月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5年4月21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5年4月21日
意大利
Italy
2005年4月29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5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5年6月2日
哥伦比亚
Colombia
2005年8月5日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9月2日 ..... (limited)
意大利
Italy
2006年1月18日 ..... (TV premiere) (extended version)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以及德国影史上第一部由演员扮演希特勒的影片(其扮演者正是《柏林苍穹下》的悲悯天使布鲁诺·冈茨),《帝国陷落》引发的巨大争议要远远超过《华氏911》掀起的政治攻歼浪潮——希特勒是魔?是神?还是人?
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位战争狂人在掩体中度过的生命最后12天。
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April 1945, a nation awaits its...
幽闭,紧张,迷人,《帝国的毁灭》把我们带进了希特勒的末日地堡。
——BBC电影评论
布鲁诺·甘茨是看《帝国的毁灭》的最好理由。
——视觉周刊
《帝国的毁灭》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三帝国道德的崩溃。
——DVD评论
《帝国的毁灭》很有可能成为有关二战的电影中的经典。
——欧洲电影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帝国的毁灭》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对真相的揭露,它不是一种简单化的反讽,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世界的复杂本性。这种简单化反讽混杂着盲目的道德优越感,使希特勒越来越远离历史的本来面目,变成了一个任由后代涂脂抹粉的邪恶符号——任何对希特勒做出的有悖于这种道德感的阐释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与莫名其妙的焦虑。对于奥利弗·西斯贝格来说,这一切似乎显得非常荒谬。
西斯贝格并没有把希特勒简单看作一个撒旦派到人间的使者,他以一种更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为诚恳的方式回首德国历史上这个最为黑暗的篇章,对历史提出了强有力的质问:为什么慈爱的父亲会变成邪恶的杀人怪兽,人民变得野蛮成性?为什么整个国家都在用一种如此荒谬的眼光看待世界?西斯贝格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带来的痛苦,洞察历史事实和抵抗历史虚无的勇气让他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以一种纪录片的方式,近乎客观地拍摄了这部电影。
正如他在一次访谈所说的一样——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为这部电影自豪。
【关于导演】
1957年奥利弗·西斯贝格生于德国汉堡。从沃德福毕业后,西斯贝格又进入汉堡大学,师从西格玛·波尔科学习绘画和艺术设计,并对电影产生了兴趣。1986年他拍摄了第一部电视电影《Das Go! Projekt》,剧本是他自己亲自写就的。此后,他成为一个成功的电视导演,拍摄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2001年上映的《致命实验》获得了广泛认可,使西斯贝格确立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2004年拍摄的《帝国的毁灭》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目前西斯贝格正在拍摄一部好莱坞电影《致命拜访》,该片将于2007年8月上映。
BBC对西斯贝格的访谈
BBC:从小到大你听到过多少关于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事情?
西斯贝格:很多,但是这些讨论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只是列举事实,告诉大家我们犯了错,并且再也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千百年来,德国一直是一个文明国家,我们贡献出那么多美妙的音乐,伟大的诗歌,思想家,哲学家,还有发明家。可是,突然之间,二战就爆发了。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有勇气探究这种现象本质的国家来说,这都是一种责任。
BBC:你想知道些什么?
西斯贝格: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没有人注意到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边缘化了吗?他们被发送到军营,被骚扰,被挫败,或者不得不逃离这个国家。一些德国人走出家门说:“我一直想要架钢琴,罗斯伯姆斯(一个犹太姓氏)家有一部,咱们去搬过来吧。”在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自我意识?人们在怎么想?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BBC:你在这些问题上有所保留吗,尤其是作为一个德国人?
西斯贝格:我过去认为我是绝不会去拍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因为大部分我见到的人都是些无知的滑稽演员或者是些骗子,尤其是要谈论第三帝国,我想,没门儿!但是后来我读到了伯尔尼写的剧本,开始慢慢意识到有必要做这件事情。我知道,拍这部电影的主要障碍是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处理这段可怕的历史。在纳粹统治时期,没有丝毫的智慧,独创和娱乐可言,完全是恐怖,各个层面都是。三四个月后,我的妻子劝我不要再做下去了,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拍这部电影。
BBC:这部电影中人性化的希特勒在德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你理解这些反应吗?
西斯贝格:我不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我们都知道希特勒不是一条鳄鱼,也不是一只大象,他是一个人,一个真正变态畸形的人。所有这些人都是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BBC:希特勒经常被看作一个演员,这是你和布鲁诺·甘茨理解他的方式吗?
是的,我们同意。希特勒是一个聪明的演员,他会用尽所有技俩来煽动群众。他有很强的自我暗示能力,他会自己劝说自己接受某些奇怪的观点,并且让其他人也相信。还有,这个人内心有极端的破坏欲,所有他下达的命令基本都指向毁灭、谋杀、暴力等等等等,非常吓人。
[编辑本段]精彩花絮
·布鲁诺·甘茨为了准备扮演希特勒曾在一家瑞士医院研究帕金森氏病人。
·现存唯一的希特勒谈话录音为布鲁诺·甘茨准备角色帮了大忙。这份录音记录的是希特勒与菲尔德·马歇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的一次私人谈话。1942年6月4日希特勒意外出现,祝贺曼纳海姆的75岁生日。这个聪明的芬兰人秘密录制了列车车厢中的谈话——希特勒不允许私下录音和拍照。在这段大约11分钟的录音中,希特勒非常放松,语气平和,向曼纳海姆描述了他关于战争的观点。1992年,这段录音的两个副本之一被发现,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对它做了研究。
·布鲁诺·甘茨2005年1月出席棕榈泉电影节时谈到,起先他并不想接受阿道夫·希特勒这一角色,但在看了《希特勒的末日》(阿尔宾·斯柯达扮演希特勒)后,他意识到这个角色可以更有深度,于是接受了扮演希特勒的邀请。
·德国国家民主党是一个著名右翼政党,是一些光头党和新纳粹的政治避难所,曾险些被联邦法院判定非法。卡尔·里克特是该党党员,他设法扮演威廉·凯特尔将军的一个助手,混进了电影。在被要求试穿军装,举起右手大喊“嗨,希特勒!”时他显得非常得意。电影制作人并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他对所要求的任务实际上非常熟悉。
·电影中希特勒一直盯着的画像人物是腓特烈大帝。
·《帝国的毁灭》创作来自于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特劳德·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 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直至1945年希特勒败亡为止。
·电影开始对特劳德·琼格的一段访问来自于2001年4月拍摄的纪录片《盲点》。因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琼格不能出席《盲点》的首映式。影片首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摄影师赶往医院通知琼格,她说:“我毕生的事业已经完成,现在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几个小时后,与癌症长久搏斗的琼格闭上了眼睛,享年82岁。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玛格达·戈培尔正在给她的前夫生的儿子哈罗德·匡特写信——他的照片就摆在她的面前。匡特是二战中玛格达·戈培尔唯一活下来的儿子。1944年,空军中尉匡特在意大利被盟军击伤俘获。
·在电影中提到的37个真实人物中,罗查斯·米什是电影上映时唯一还活着的地堡生还者。
·影片大部分外景是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拍摄的,选择彼得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该城中有很多德国风格的建筑。二是城市里的很多街道没有或很少有现代广告和其他商业元素。
·根据阿尔伯特·斯皮尔和特劳德·琼格的说明,片中很多希特勒的政策都是准确的,符合历史事实。
·当玛格达·戈培尔和斯滕费格医生出现时,戈培尔的孩子们正在读一本德语版的《萨姆猪》,这本书的作者是非常著名的英语儿童作家艾莉森·阿特里。
·希特勒从自己衬衫上取下,送给玛格达·戈培尔的纽扣是纳粹党金徽章,这种徽章只发给1925年入党的高层党员。希特勒1933年为自己颁发了1号徽章,尽管他不是最早加入该党的党员。苏联人在地堡中发现了这枚徽章,并把它保存在了卢比扬卡克格勃总部的顶层。1996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发现了这枚徽章并于2005年展出了它。2005年11月18日,在触发警报器的情况下,这枚徽章被强行偷走,直到2006年8月,还没有被找回。
·科林娜·哈弗奇说在拍摄玛格达·戈培尔毒杀自己孩子那一幕时,她几乎崩溃。当戈培尔的孩子们一起唱歌时,布鲁诺·甘茨正抱着其中一个孩子在他的大腿上玩,他也有类似崩溃的感觉,因为他知道,这几个孩子马上就要被他们的父母毒死了。
·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
·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高清预告片
http://v.ku6.com/show/3IBB7_xRhU7C9zy0.html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Adolf Hitler: In a war as such there are no civilians.
阿道夫·希特勒:战争中没有平民。
Adolf Hitler: The war is lost... But if you think that I'll leave Berlin for that, you are sadly mistaken. I'd prefer to put a bullet in my head.
阿道夫·希特勒:战争失败了……但是,要是你觉得我会因为战败就从柏林逃之夭夭的话,你就彻头彻尾的错了。我宁愿一枪射穿自己的脑袋。
Magda Goebbels: Sleep tight, children.
玛格达·戈培尔:快睡吧,孩子们。
Albert Speer: You must be on stage when the curtain falls
阿尔伯特·斯皮尔:落幕的时候你必须呆在舞台上。
Adolf Hitler: I always make mistakes when I'm dictating.
阿道夫·希特勒:口述的时候我经常犯错。
Joseph Goebbels: I feel no sympathy. I repeat, I feel no sympathy! The German people chose their fate. That may surprise some people. Don't fool yourself. We didn't force the German people. They gave us a mandate, and now their little throats are being cut!
约瑟夫·戈培尔: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我再说一遍,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德国人选择了他们的命运。这可能会让一些人吃惊。但不要骗你自己,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统治的权力,现在,他们的小喉咙要被割断了。
[编辑本段]穿帮镜头
·影片中为戈培尔孩子调制安眠药时使用的厄伦美厄烧杯,是二战后的产品,烧杯上的标识显示的很清楚。
·当埃娃·布劳恩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尸体”被放到地堡外边一个洞穴中准备焚烧时,两具“尸体”为了躺平,都动了动腿。
·玛格达·戈培尔毒死她的孩子走出房间后,立即蜷缩,靠在了门框上。在下一个镜头中,她却远离了门框,事实上,她没有时间移动。
·逃离地堡的时候。马勒被射杀。当镜头切至他躺在地上的身体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右脸颊有一处枪伤,但是在上一个镜头,枪响之后马勒倒地,他的脸上并没有伤痕。
·希特勒4月22日会议上宣布的斯泰纳攻击并没有发生。
·电传打字机打出的戈林来电时,他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纸张左下角,当操作员撕下这张纸时,名字和头衔出现在了纸的右下角。
·特劳德·琼格逃离地堡后,并不是简简单单穿过苏军队伍,然后骑上自行车逃到安全地点。真实情况是,她被强奸了数次,并被作为特殊高级纳粹官员关押。
Ⅳ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 第三十八分钟的时候让一些军官单独留下,那些军官分别是谁啊介绍下
元首面前的三个人,最左边的光头是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纳粹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
中间的是汉斯·克莱勃斯(Hans Krebs),纳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最右边有胡子的是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陆军元帅,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
剧情简介· · · · · ·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
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和情妇爱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 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乌尔里希·马特斯 Ulrich Matthes 饰)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
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帝国的毁灭 链接: https://pan..com/s/1o7-g5JZzflw7ElQCquDAJg
Ⅳ 苏联电影
原音版本的你要吗??只找到其中一部!!!
紧供下载:
打开网址:http://lib.verycd.com/2004/10/28/0000024493.html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A zori zdes tikhiye)[DVDRip]
[[eMule专用的下载链接,您必须安装eMule才能点击下载]]
中文名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英文名称:A zori zdes tikhiye
别名: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72年
电影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电影演员:
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
奥尔迦·奥斯特洛乌别柯(饰丽萨)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饰迦尔卡)
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简介:
【片 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影片类型】:战争
【国 家】:前苏联
【导 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主要演员】: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
奥尔迦·奥斯特洛乌别柯(饰丽萨)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饰迦尔卡)
【出品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获奖情况】: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字 幕】:简繁英法西日荷德意阿希葡俄
【原 作】: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影片介绍:
你明明知道这是戏,
可就是没法把戏仅仅当成戏来看,
你明明知道这是假的,
可它就是比许多真实的东西还能淬历你的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样一群年轻美丽的女兵好象真的在世间存在过,
她们永远年轻,而你老了。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电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场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镜头,我们在公映时把这整场戏都给删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实人惊讶地说:这简直是艺术奇迹,全裸的女人镜头全然不使人产生“黄”的感觉。
这个艺术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因为作家是在一个圣洁的思想指导下写下这个场景的。请看小说中的描写: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们在更衣室里打量着这个新来的女兵,像瞧什么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个美人鱼!”
“冉卡,你的皮肤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儿!”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运的女人!”基梁诺娃长叹一声,“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军装——这比死还难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显现女性身材的军装给埋没了!而当五个女兵一个一个地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搏斗中牺牲的时候,对于五个女兵的安全负有责任的瓦斯科夫准尉发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鸣:“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这些男子汉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
小说把像契诃夫这样的俄罗斯作家曾经表现过的“美的毁灭”的经典主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了新的发挥,也因此凸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潜在的反战主题。但这并不妨碍小说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张扬。垂死的丽达就是在听了瓦斯科夫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后,轻轻地说:“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而小说对于瓦斯科夫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 读了也令人荡气回肠—— “在这次战斗中,瓦斯科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廛上岸一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 仿佛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原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我国有几个中译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译的,于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译文流畅自然,值得一读。
此段摘自童道明先生的《恰巴耶夫》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文
Ⅵ 求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内容大致是一个军营,被关押好多人,后来又来了一群人,骗他们洗澡,放毒气毒死他们
你可能记错了。。。。。以下是网上找来的资料。供参考。
Shindler's List
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
出品:环球公司
编 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导 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要演员:阿姆·内森(饰 辛德勒)
本·金斯利(饰 犹太人斯特恩)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
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
刚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
辛德勒也来到登记处,找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那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可令斯泰恩疑惑的是:辛德勒做什么呢?
资金重新到位,工厂重新命名为埃马利亚。党卫军规定:雇佣犹太技术工人每天工资7马克,其他工种和女工每天5马克,但必须直接全部付给政府财政部门,犹太人分文得不到。而雇佣波兰工人工资要高一些。于是,犹太人成了辛德勒当然的选择对象。
招工处人头济济,斯泰恩仔细地给应征者有效的指点,帮助同胞找到合适的去处,还暗中伪造了各种资格证书给那些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教师和音乐家,以躲避被抄上黑名单让德军推上卡车送走。
一天有一个叫鲁因斯坦的独臂工人,来向辛德勒当面致谢。他说自己差点被党卫军打死,很感激这个工厂救了他,他会报答他的。但在日后清扫积雪时鲁因斯坦还是被德国军官从队伍中拉出来枪毙了。辛德勒找德军交涉,有个党卫军高级军官对他说,让犹太人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意味着背叛。
一次,斯泰恩和许多犹太人被送上了火车,辛德勒得知后火速赶往车站,机智地斥责德军军官,并在火车启动时在窗口找到了斯泰恩,并把他留了下来,责怪他日后别忘带工作证,以免遭此横祸。
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进入了犹太区,见一个杀一个,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个个如惊弓之鸟。腥风血雨,其状甚惨。和情妇骑马归来的辛德勒驻足小山坡,眼前的一切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忍卒睹的情妇,哽咽着恳求他离去。
望着空无一人的工厂,辛德勒忧心忡忡。思虑再三,他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埃马利亚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戈特推说要达到目的须具备很多条件,以此乘机狠狠赚它一票。辛德勒自然心领神会,表示只要鼎力相助,他定会给以令人满意的报答。
辛德勒来到普拉绍夫劳役营,乘机和斯泰恩见了面。斯泰恩告诉他到时别忘了给党卫军军官及家属的生日送礼,还必须按时孝敬财政部和军需局的人,党卫军司令部的费用每个月的第一天就得送去。以此来换取获准开设集中营金属加工厂的权利。
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辛德勒庆祝生日时,吹灭了五层高的蛋糕上的蜡烛并亲吻了身边的每个女人。工厂里的犹太姑娘带着一个犹太女孩,也捧着他们的蛋糕,代表全体工人祝他生日快乐,辛德勒也亲吻了她们,但他没料到由此却惹下了祸。
盖世太保逮捕了辛德勒,罪名是违反了元首的种族法规,无意中吻了那位送蛋糕的犹太姑娘。戈特向盖世太保头子朱利斯解释,并为辛德勒说情,用钱解决了问题。辛德勒在受到一番警告后获得保释。
广播里传来了叫所有活着的犹太人立刻到广场集合的命令。刚从匈牙利来到集中营的犹太人不知道在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命运。阿蒙·戈特下令把有病的犹太人全部消灭掉。听军官说要脱衣检查身体,女人们纷纷弄破手指挤出血来涂在脸上、唇上增加血色。
在站台上,呆在闷罐车里的犹太人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口渴难忍。辛德勒给坐在月台上的戈特递上冰镇汽水后建议叫辆消防车来,用水笼头朝那些犹太人喷洒,以此取乐。于是,戈特吩咐士兵执行,犹太人纷纷用嘴去迎接这生命之泉。辛德勒吩咐士兵朝车顶多喷一点,注视着他的戈特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了起来。
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戈特给他的会计师特别待遇。
眼看工厂将难以为继,辛德勒打算回家乡去,可斯泰恩说可以继续开厂,当然得另雇新工人。辛德勒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一行眼泪从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会计师斯泰恩的眼中滑落。辛德勒的心猛然唤醒了什么。
当辛德勒带着满满几皮箱的钱来到戈特的面前,说他要买下他的工人时,戈特疑惑地问:“究竟为什么?你肯定别有目的,你得对我说实话!”辛德勒说,这样他不需要再训练工人,而且对军队也有利,他要生产军火。辛德勒要戈特开价,一个犹太工人多少钱?
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辛德勒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一面向正在打字的斯泰恩口授着名单,他终于用钱买通了戈特和朱利斯,他留下了全部儿童,他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他开列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时的辛德勒表现出异样的“贪婪”,他一次次地去见朱利斯,尽量力争多给一些名额。
斯泰恩捧着他打出的长长的名单,双手颤抖着……
名单的最后一页,留着一个空白的名额,那是留给戈特的犹太女仆海伦·凯丝的。戈特当然不肯将她交给辛德勒,他表示永远不会送她去集中营,而要带她一起回维也纳,要和她一起生活。辛德勒提醒他:这只是个一厢情愿的梦。但戈特说宁可带海伦·凯丝去树林,然后朝她的脑袋上开一枪。但最终戈特还是退却了、妥协了,以一万四千八百马克将海伦·凯丝交给辛德勒去劳役营上工。
名单上的犹太人到广场登记后,将用火车分男女两批送往捷克的兹维陶·布伦利兹——军火厂所在地。辛德勒告诉先期到达的犹太男人:妇女列车已离开了普拉绍夫,很快将到达军火工厂。妇女列车在行进着,车厢里一片欢腾。然而。火车却开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妇女们被命令脱光衣服进行沐浴酐毒,传说中的可怕事情终于降临到了她们身上,人们一片惊恐。
心急如焚的辛德勒赶到奥斯威辛,向集中营头子要回他的工人。在软硬兼施之下,接受了贿赂的头目只得同意用另外300人替换。于是,辛德勒又从奥斯威辛救回了300多名妇女和孩子。他还向德军士兵训话,不准他们随便开枪乱杀军火工厂的犹太工人。
一天,斯泰恩来向辛德勒汇报:工厂生产的炮弹质量全部不合格,恐招军方起诉。可是辛德勒却镇定地表示,他会去向德国人解释。他告诉斯泰恩,他们生产的炮弹质量不好,他非常高兴。整整七个月,他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他却花数百万马克以供应他的工人以及用来对德国官员行贿,同时还用钱从军火市场买来一些炮弹作为军人工厂的产品,搪塞一下德军。这样做,使辛德勒倾家荡产、濒临破产。
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辛德勒向全厂工人郑重宣布:他们从明天起就可以各自去寻找自己的亲人了。并回首劝阻守厂的德军士兵,放下武器,返回家乡,不要再充当纳粹的刽子手。士兵们垂头悄然离去。之后,辛德勒提议为纪念无数被杀害的无辜者默哀三分钟。临行前,辛德勒吩咐斯泰恩把厂里的东西全部分给工人。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长老代表全体工人写了封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激动得热泪奔流、难以自持。面对语无伦次的辛德勒,斯泰恩真切地说:因为他才使11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也蒙受了他的恩泽,永志不忘。辛德勒说:“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泣不成声地伏在他的会计师肩上跪了下来,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辛德勒走了,人们久久地尾随着,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他为义人,并邀请他在义人大道上植树。
战争结束时,波兰只剩下不到四千名犹太人,而今天有六千多人都是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的后裔。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Ⅶ 找一部前苏联电影名字
《命运的捉弄》,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伟大的梁赞诺夫导演 。
IMDB编号:0073179
评分:
类型:喜剧 / 爱情
发行年代:1975
导演:艾尔达·梁赞诺夫
编剧:艾尔达·梁赞诺夫 / Emil Braginsky
其他影片别名: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 (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 Irony of Fate
演员表: Lyubov Sokolova .... Nadya's mother
艾尔达·梁赞诺夫 .... Zhenya's neighbour in the plane
Georgi Burkov .... Misha, Zhenya's friend
Aleksandr Belyavsky .... Sasha, Zhenya's friend
Valentina Talyzina .... Nadya's friend and Nadya's voice
更多...
片长:192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级别:Argentina:Atp
剧情梗概:
这个喜剧讲的是两对恋人的故事,新年之夜安德烈喝多了酒,乘错了飞机,从莫斯科来到了圣彼得堡,他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远在莫斯科的家,同样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样的房间和家具,房门钥匙也通用,当他洗完澡上床后,女主人回来了,在发生一连串的误会后,两人相互了解。
http://base.verycd.com/entries/0000017029/
Ⅷ 《毁灭》电视剧演员表
孙亮
饰 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