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朗读者》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是不是就是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
是的,就是她,《朗读者》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生死朗读》。
她演《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是1997年,当时她很年轻,只有22岁。(凯特是75年的)
而《生死朗读》则是2008年的,前后相差11年,肯定老了。
作为已经得到五次奥斯卡提名的女演员,她终于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于2009年凭借《生死朗读》获得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项。
她不是艳星,艳星也不肯能得到奥斯卡奖吧,虽然我没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大体还是知道一些的,凯特是个演技派的明星,不管是哪个角色还是年龄层她都能很好的演绎。
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楼主。!
㈡ 如何理解电影《朗读者》(The Reader)
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评,凯特·温丝莱特完美的表现首当其冲,美国有媒体表示“我有多久没有为一个虚构的角色而感动了?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样的评价令人信服。《朗读者》通过党卫队成员汉娜这个角色,以及他与米夏·伯格之间的情爱关系,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情况,并且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对战争中的屠杀、纷争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观而又深刻的表达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纳粹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徽章、没有流血,甚至没有任何室外戏来表现。但我们却看到了人们对战争的诘问、痛恨和争论,汉娜显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个,导演没有将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来,而是始终选择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对她进行观察和叙述,因此观众和她之间始终是存在一定距离感的。我们也只能从男孩米夏·伯格、二战受害者和监狱管理人员的嘴中得知她的所为所感。
可以说,凯特·温丝莱特在《朗读者》中为我们奉献了伟大的表演,从而使她成为在奥斯卡影后争夺战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前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多部胜数,但《朗读者》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影片通过凯特扮演的汉娜,让我们看到在那场战争中有许多毫不自觉的参与到其中的人,他们拥有羞耻心和完整的人格,对工作认真负责,是极好的社会成员和产业工作者,但在当时无法想像的残酷时局下,他们却不经意的成为战争的参与者,成为别人罪恶行径的执行者,这种遭遇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负罪感,同样难以抚平。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忏悔与救赎的电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过去而不能自拔。年轻时的米夏·伯格,放弃了身边充满阳光、欢声笑语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个阴暗狭小的房间中。而汉娜也在他生日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去经历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于是两人骑车漫步乡野,共进午餐的欢乐时光,便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瞬间。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尔夫·费因斯,则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主演过这类二战纳粹题材的影片,同是英国演员的他和凯特·温丝莱特在《朗读者》里优秀的演出令人过目不忘,而且俩人的德国英语的确纯正,为影片加分不少。当然,这部影片也不是没有争议,比如凯特·温丝莱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员大卫·克劳斯之间的情爱戏,其实是非常真实、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后带来的负面新闻事件令人们难免感到些许不快。
此前媒体和影迷都将目光集中在凯特·温丝莱特在老公导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确值得称赞,但无论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难度和年龄跨度上,《朗读者》中的汉娜对观众和学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凯特在片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的,但她却在未出镜的时间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忏悔、思念和隐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将观者的心思牢牢带入到当时的那种境况之中。
㈢ 朗读者汉娜·施密芝谁演的,汉娜·施密芝扮演者
电影:《朗读者》
角色:汉娜·施密芝
演员:凯特·温丝莱特
简介:汉娜·施密芝是一个文盲,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想极力维护自尊,为了掩盖文盲的事实,不惜撒谎和伤害爱她的人,一个矛盾的个体,结局是在监狱里自杀了。
㈣ 电影《朗读者》主要讲了什么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尾,早为人父的男子带着女儿去缅怀这位女士,并对她说出所有的实情,以此来告知女儿自己所背负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故事将的是这个男人,但是其实质上却说的是德国人面对二战之后矛盾的态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果你有裁决的权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亲人,你能让他去死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命题。当然其实故事也说明白了,该死的其实都没有死,受审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㈤ 电影《朗读者》《革命之路》中担任主演的女演员是谁呢
经典电影朗读者和革命之路中,那个美丽的女主角是凯特温丝莱特,在英国伯克郡雷丁市一位当地居民的家中,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女孩站在浴室镜子前,拿着一瓶假装奖杯的洗发水,在发表她的获奖演讲,她没想到,未来的某一天,她居然会站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一个沉重的奖杯,激动地告诉大家,这真的不是一场洗发水瓶,她就是以泰坦尼克号走红全球的凯特温丝莱特。
凯特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照顾孩子上,也陆续拍过一些作品,但与其他好莱坞女星相比,她的生活更加自私和自由,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也不担心照顾孩子会影响她的事业,她说,她的孩子永远是她的第一位,她已经看清楚了,名利太虚无,无法把握,或许上一秒还在云端,下一秒就可能跌倒在地,因为这样好的态度,她活得比很多演员都轻松。
㈥ 朗读者的男主角是谁
大卫·克劳斯
男, 生于1990年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Bargteheide。 大卫·克劳斯12岁时在儿童片《变身一团糟》中出演了个小角色,四年后主演问题少年影片《黑道新鲜人》被更多观众所认识,拍摄这部影片时他还正在读高中,但凭借此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费比西影评人奖。之后他又被挑中出演名著改编的魔幻片《鬼磨坊》主人公,该片还囊括丹尼尔·布鲁赫、罗伯特·斯达洛博这些德国影坛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更加幸运地,他又在好莱坞影片《朗读者》中演绎那位了被全世界书迷所熟悉的,经历生死爱情的德国少年。尽管大卫还是一位新人,但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为了片中大量的英语对白他没少苦练。2009年柏林电影节推介他成为“闪亮欧洲新星”,从章子怡手中接过奖杯的他,无疑是众多新星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位。如今的他也同《再见列宁》的丹尼尔·布鲁赫一样,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影迷。 他的新作是一部名为《相似却不同》的德国影片,目前身在柬埔寨取景拍摄。
㈦ 美国电影《朗读者》谁能评论一下,谢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对美国电影《朗读者》的评论: 影片中,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朗读者》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而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汉娜自身不也是一个悲剧和受害者么?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大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是会让所有人无语的。习惯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视角来批判审视别人的集体,难倒不是我们的悲剧被一次次复制的源泉么?想必导演和观众,包括你我也绝对不会宽恕和原谅汉娜的作为,可是她却是能够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够被我们,被时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与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却昧着良心将所有罪责扣到汉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来说,汉娜冒着傻气的执拗却显得那样坦诚和真实。影片出来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评便是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然而我倒觉得,导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沾满鲜血的手中,也有这样一种被无意识推搡裹挟的人物。他并没有理解罪恶,而是理解人性和时代的无奈;他也没有要为汉娜们拨乱反正,而是希望我们在缅怀、批判、挞伐那些我们不堪回望的岁月时,需要有一种警醒,一种坦诚的正视。因此如果说导演真的在批判唾弃谁的话,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泪的“忏悔者”。 麦克这个角色其实是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与汉娜的那种情感让他相信汉娜的为人,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却又让他无法回避对于汉娜们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汉娜无期徒刑时,麦克难以掩抑地留下两行热泪,以及他目睹审判过程中的慌乱无措神伤,还有他去探望汉娜可最终转身离去,这都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像是蒙着眼睛的象征着法律的女神一样。我不想附和说这是导演身披的温情的外衣,因为在我看来,这恰是这个导演在坦诚面对历史时心中怀有的爱和力量。 关于影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象上的主题:朗读,却让我们得以从更多一层和另一个侧面来看待汉娜和麦克这两个人物,以及整部电影寄予的深思。汉娜和麦克认识时,让麦克给她朗读小说,只有这样才和他做爱。而当初她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小女孩给她读小说。其实汉娜是个文盲,可是她渴求着知识,她会听小说时开心、哭泣。然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共犯的栽赃时,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后的尊严,她宁愿选择终身监禁。导演这种设置一来是给无知一种批判,也是给知识一种崇高的寄托。无知本身并不是罪恶,可知识却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卫的汉娜,她也许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个守卫,可却在时代个狂热中成为了阶下囚。而我国在文革时期,不也有很多汉娜稀里糊涂地做了侩子手么?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