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黄婉秋的简介
这是一个端庄美丽、温柔娴静、深情忠贞的壮族姑娘形象,
这个形象清新脱俗,像一颗洁白无瑕的珍珠在舞台上熠熠闪光。
三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1998年春天,在云南宜良县阳宗海风景区举办的民间
山歌节上,当年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饰演者黄婉秋
在观众的期盼中出现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已把黄婉秋带入了
艺术生涯的金秋季节。“刘三姐”在外形上虽已不像年轻时那
样清秀俊俏,但她的扮相端丽柔美,眼神仍然清亮如秋水,台
步依旧轻盈如春风,歌喉一张,婉啭清音如山泉泻涧,一下子
流入观众心田。当她唱起“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只有山
歌敬亲人”时,台下喜爱山歌的3万各族听众随声跟唱,广场
上腾起了一片片山歌的细浪。
这只是黄婉秋多年来在各族人民中间传唱山歌,传播刘三
姐艺术精神的平常的一幕。早在饰演电影里的刘三姐之前,从
12岁便开始艰苦学艺生涯的黄婉秋,就师从桂剧老艺术家尹
羲、苏芝仙,在他们的严格打磨和精雕细刻下,成了一名歌舞
兼擅、形神俱佳的桂剧新秀。电影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发
现并选择了她时,她已是椟中之珠,匣中之剑了。
在“文革”动乱中,批斗黄婉秋的人说:“刘三姐是阶级
调和的典型。她用山歌战胜财主的故事散布的是不要武装斗争
的幻想……”这种“歪批三国”式的“批判”从反面教育了黄
婉秋,促使她更深邃地把握住刘三姐的艺术精神。传播刘三姐
的艺术精神,便是显示中华民族的尊严,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魂,
树立中国正直不阿的为人标尺,让清新、刚健、优美的山歌清
韵滋润现代人的心灵。黄婉秋认为:“现代都市人需要随欧风
美雨涌入的流行歌曲,也需要来自山野民间的纯朴山歌。而且,
随着人类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弊病日益加深认识和回归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的归真返朴倾向的加强,山歌会更多更广地融入人
民的艺术生活中。”她立下了一个庄严的志愿:“我一生的追
求,便是做一个刘三姐那样的刚正不阿而又受人民群众欢迎的
人,一个人民的演员。”
她是言出行随、身体力行的人。回顾新时期开始以来20
年间新的征程,人们看到,黄婉秋一直举着刘三姐艺术精神的
火炬,走在人民中间,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一个人民的艺术家,黄婉秋的艺术生命在这20年间
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她信奉这样的格言:“老不是艺术,而艺
术却不怕老。”
1977年11月28日,是黄婉秋终生难忘的日子。这
一天,她经过艰苦排练,重新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正式上
演了。这是她演艺生涯的第二个春天的开始。在克服了十年荒
疏、形体变化等困难之后,黄婉秋重新塑造的刘三姐形象又一
次征服了国内外观众。人们看到,她将固有的艺术功力与新添
的现代敏感相融合,在戏剧中融入了壮族歌舞的神韵,使刘三
姐形象显得更有性格,内涵也更活泼跳脱,更具时代色彩也更
富地方风情。人们认为,这一新的刘三姐形象,更丰满更成熟,
别具情趣和风采。黄婉秋走到哪儿,那里的观众都会说:“刘
三姐来了。”
1984年,黄婉秋在广西歌舞团上演的广西著名的民间
传说歌剧《百鸟衣》中饰演主角伊娌。伊娌的形象虽然更带有
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但其血脉是和刘三姐的形象相连的。她
们都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都凝聚了人民生活中固有的诗意
和美质,都浸润着民间山歌的清韵彩调。为了塑造好伊娌形象,
已经声名卓著的艺术家黄婉秋,对第一次见面的中央歌舞剧院
导演韩冰诚挚地说:“导演,我嗓子不算好,但很耐用,不要
怕我累,只要能达到导演的要求,排十遍百遍都愿意。”她的
苦练和勤唱,使导演深受感动,又赞叹又心疼。导演说她是用
心在歌唱、在表演。当黄婉秋塑造的伊娌形象得到观众的赞誉,
《百鸟衣》获广西首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黄婉秋本人获主要
演员优秀奖时,黄婉秋更深刻地领会到:艺术是花的鲜美惊艳,
都是奋斗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1991年,由新加坡投资,黄婉秋与安徽电视台合拍黄
梅戏电视连续剧《黄山情》,并在剧中饰演主角黄山妹。这是
她在电影《刘三姐》30年之后最喜欢的又一部电视剧,黄婉
秋心情特别激动。她并不是黄梅戏演员,却虚心学习,严格律
己,自唱了剧中全部的黄梅戏段子,而且唱得韵味十足。在黄
山妹形象上,人们又看到了“刘三姐”扎实、精湛的艺术功底
和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该剧荣获1992年度全国电视戏曲
片“飞天奖”、“飞鹰奖”。
1995年,黄婉秋积极牵头筹备大型彩调《巧妹子》,
在剧组蹲点两个月,对该剧的排练演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
对巧妹子的饰演者、青年演员言传身教,悉心培养,精心指导,
使这个青年演员的表演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在艺坛上
崭露头角。当《巧妹子》被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载誉而归,被
誉为“现代刘三姐的新版本”,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奖,人们因此称赞黄婉秋无私扶植新人的艺德时,黄婉秋深情
地回忆起在她学艺过程中给予她难忘教诲的前辈。比如著名桂
剧老艺人苏芝仙教给她眼睛运用法时说:“眼睛不要时时用,
要用在点子上,一下子抓住观众。”这句含蕴着刻画人物上的
艺术辩证法的话让黄婉秋受益一辈子。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
画出一个人的灵魂,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作为灵魂的窗户,
永远洞开就暗淡无光了;但在表达人物在典型场景中的内心感
情时,它有力的一转一瞥,便能透出灵魂内在的幽光来。
表演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德艺双馨的人品、艺品,对新时
代审美风尚的敏感,大胆探索的艺术家勇气,是黄婉秋的表演
才能向导演才能发展、转化、升华的条件,而推动她往导演艺
术方面发展的动力,则是她对刘三姐艺术精神的湛深理解和执
著追求,是她对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责任心。1997年,
为了向桂林山水节献演,黄婉秋蹲点剧组,负责重排大型民间
歌舞剧《刘三姐》。她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冒着酷暑,在简陋
的现场设施里,用20多天完成了排练。她以现代审美视角和
艺术感受重新演绎这恒久弥新的美丽民间传说,使其内含的民
主性菁华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契合无痕地得到浑然一体的表
现。重排的《刘三姐》在山水节期间连演13场爆满,并得到
了中宣部领导丁关根的称赞。
黄婉秋不仅导演歌舞,而且善于导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
曲艺新剧。1995年11月,在全国曲艺调演比赛中,黄婉
秋导演的以朱老总桂林赏兰为素材的桂林文场《春兰吟》,还
有壮族末伦《漓江竹》,在评比中获第二届全国曲艺牡丹奖,
她本人荣获本届大赛中唯一的导演奖。1997年,《春兰吟》
以其对高尚的革命情操的演绎和高雅的艺术品位,荣获第七届
“文华奖”的新节目奖,实现了桂林市小节目获“文华奖”的
“零的突破”。黄婉秋导演大戏举重若轻,导演小戏举轻若重,
她逐渐形成了气度恢宏而又一丝不苟,时代感强而又地方风情
浓郁的导演艺术风格。她把满腔热情和心血,投注在桂林地方
艺术品种的繁荣中。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越能走
向全国,走向世界。黄婉秋多次率团进京,出国演出,她的表
演艺术和导演艺术,赢得了中外观众和行家的交口称誉。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
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1991年10月,
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在她
心中酝酿已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了。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
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1992年6月,
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
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
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
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
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
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
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
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
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
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
术之林。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
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
赤子之心。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
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
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1995年自
治区文联换届选举,黄婉秋是唯一全票通过的连任副主席。这
是对她的人品艺德的最高嘉许。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德艺
双馨演员,黄婉秋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不愧为用刘三姐艺术精
神塑铸自身灵魂和形象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⑵ “刘三姐”的扮演者,如今生活怎么样了
1960年的国产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故事片。电影由苏里指导,黄婉秋、刘世龙等主演。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就是当年出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她就是因为这个角色被观众记住,并且时至今日仍旧与这个角色有着紧密的联系。“刘三姐”的扮演者,如今生活怎么样了?
黄婉秋担任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参与了电影《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黄山情》的拍摄,后来她执导的曲艺《漓江行》,更是获得了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她的青春曾被电影记录过,她的人生也曾给电影界留下了美妙的颜色,这就已经足够了。
⑶ 刘三姐黄婉秋多少岁
截止2020年11月,77岁。
黄婉秋,女,1943年12月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演员、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等。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3)电影幸福山歌演员扮演者扩展阅读
刘三姐的故事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没有具体作者(作者就是一代代的人民,数不过来)。刘三姐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
电影《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的故事片,著名导演苏里代表作。
歌剧《刘三姐》的歌曲和歌词创作是由中国著名的歌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和歌曲作家雷振邦先生完成的。
⑷ 黄婉秋演什么剧
黄婉秋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当时,广西自治区正在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排演这出戏的剧团和业余团体很多,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100多个,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彩调剧改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黄婉秋非常幸运,她从100多位“刘三姐”中脱颖而出,从舞台走上了银幕,她所扮演的那个清纯俏皮的刘三姐形象,连同影片的诙趣生动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几代中国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这些影迷们追起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好像更执着。曾经有一位观众,每看一次《刘三姐》就给黄婉秋写一封观看心得,一直写到“文革”前夕,他寄给黄婉秋的观看心得竟然有99封之多,合起来有厚厚的一沓子。要不是“文革”开始,他说他还要写第100封! 不仅在国内,《刘三姐》在海外也深受华人喜爱。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的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非常出名的华人企业家,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经深情地说:“刘三姐是中国最大的统战部长,她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刘三姐》有机会到东南亚的舞台上演出,东南亚的华人中再一次掀起了“刘三姐热”,常常是剧团还没到,票早已售罄,而黄婉秋则更成了“热中之热”,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她签名。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与中国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因为鼓动一些华侨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演出而受到处罚,惨遭15年牢狱之灾,但他事后仍然认为:“为了看《刘三姐》,坐15年牢值得,不后悔!” 刘三姐带给黄婉秋极高的荣誉,但也使她一下子就到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再也无法超越的高度。这当然是与她的形象适合刘三姐这个角色有关,但也与客观的时代背景分不开。因为正当她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无情地将她春光灿烂的未来毁灭了。刘三姐浓缩了黄婉秋全部的青春年华,黄婉秋四十年来的荣辱悲欢都与刘三姐这个艺术形象紧密相连。 “文革”一开始,《刘三姐》被当成“大毒草”批判,黄婉秋也因此被人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她被下放、游街、谩骂,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枪毙威胁她,让她交代所谓的罪证。在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黄婉秋很多次在受批斗之后都曾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经在台下给她热烈掌声和无限支持的观众,她就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来。 如果说黄婉秋在那场灾难中还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阴翳蔽日,终有阳光灿烂时。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文革后首次播放了电影《刘三姐》录音。几年后,黄婉秋终于得以从噩梦中走出来。虽然已是人到中年,年轻的容颜不再,但那些曾经给过她勇气的观众们给予了她同样的热情欢迎。 为了爱戴她的观众们,黄婉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1991)外,还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84年)、《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82年)、《黄山情》(黄梅戏,90年)、《戏迷盛老乐》(98年)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她于1995年导演的曲艺《漓江行》获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1997年导演的《春兰吟》获全国“文华新节目奖”、自治区“铜鼓奖”。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她录制的《歌仙刘三姐》盒带获1987年广电部“通美杯”奖。 黄婉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刘三姐。“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电影《刘三姐》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黄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山歌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只要在桂林,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是桂林的山水造就了刘三姐,造就了我。我是沾了刘三姐的光,观众是把对刘三姐的爱都给了我。我回到自己深深眷恋的舞台,只想把刘三姐的歌声再次唱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出国门,让全世界都知道刘三姐,知道桂林。” 结缘于艺术,结缘于刘三姐,黄婉秋的心永远都年轻美丽。
⑸ 刘三姐的扮演者是谁她今年多大
一说《刘三姐》的演员,基本上都说是黄婉秋。但实际上,《刘三姐》是一部歌唱电影,不是普通电影,演唱才是刘三姐的主演。该电影最初也是按照这个要求遴选演员的。经过筛选,最优秀的歌唱演员傅锦华被选为刘三姐的扮演者,还选了李敏玲、蔡秀英为补充配唱。但是最后广西领导说,傅锦华年纪大了点,仪型不够理想。于是最后又选择形象甜美的17岁学生黄婉秋为主演。但是,黄婉秋是桂林人,说的方言属于上江官话即或称华阳官话即中西南方言,习惯方言导致黄婉秋不能说北京普通话。最后决定,由傅锦华主演刘三姐的主唱,蔡秀英和李敏玲补充演唱高音演变和特调演唱,有张桂兰负责对白即对话部分,由黄婉秋主要仪型。于是刘三姐的主演实际上就是两位~傅锦华与黄婉秋。因为《刘三姐》是歌剧电影,所以第一主演应该是傅锦华,第二主演才是黄婉秋。可是,受到普通电影的僵化意识影响,演员表把黄婉秋列为主演,观众不知真相,又往往以形象定主演,于是黄婉秋就被错误地当成了刘三姐的唯一主演,作为歌唱电影的第一主演傅锦华,其艺术才华和艺术生涯就这样被葬送了。有感于这部经典电影演员的不公正,文化侠客崔永元再特别去看望了一生凄凉的傅锦华女士。
⑹ 演员苗苗的真实姓名
演员苗苗的真实姓名为黄禾,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任职于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女演员。1990年因在《豆蔻年华》中出演女主角姚小禾一角而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1990年苗苗在电视剧《亲亲我老师》 中成功塑造了苗苗老师一角,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认可,该剧荣获飞天奖一等奖;2010年8月因在《锦绣花园》中重塑苗苗老师的形象获得第八届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女演员奖。
苗苗的演艺经历。
11岁的苗苗在电影《牛角石》中扮演少女周秀芝,这是其第一部参演的电影作品,从而正式进入娱乐圈。
989年,和李保田、达达主演的首部反映职业高中师生故事的十集电视剧《师魂》获飞天奖一等奖。
1990年,主演的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豆蔻年华》上映,她在片中饰演淳朴的农村姑娘姚小禾,这是其首次出任女主角;该片年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和第十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苗苗凭借该片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1991年,出演农村题材儿童剧《亲亲我,老师》,在剧中饰演为了孩子们甘愿牺牲自我的幼儿园老师苗苗;同年和陈瑾、王超合作拍摄电视剧《我们当过兵》该剧讲述了空军新兵从入伍到成长为真正士兵的故事并获全军第五届优秀电视剧评奖中获三等奖。
1992年,出演李少红导演的犯罪剧情电影《血色清晨》,在片中扮演女二号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崔永芳,该片获第十四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球奖”。
2007年,出演抗日动作电影《第五行动组Ⅱ较量》,在片中出演英勇机智的“第五组”联络员青嫂,这也是其首次出演动作电影;同年客串搞笑动作电影《寻找成龙》。
2008年,与王成阳合作了魔幻儿童动画电影《乌龟也上网》,出演主人公王府井的老师宋老师;该片入围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并获得第七届“广州文艺奖”三等奖。
2009年,与黄海冰等主演了黑色犯罪剧情电影《黑梦》,苗苗首次出演反派角色,一个传销头目吴姐;同年还先后出演了爱情电影《爱情呼叫转移2》和都市电影《天有多高》。
2010年,时隔二十年的苗苗因再次在电影《锦绣花园》中重塑苗苗老师的一角获得第八届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女演员奖。
2011年8月,因在《黑梦》中的表演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凤凰奖表演学会奖;同年她还主演了儿童喜剧电影《怪兽通缉令》和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我要回家》,分别饰演芋头和女主角刘小华。
2013年,出演灾难纪实电影《说谎的山歌》。
2015年,出演吴映洁、戴向宇等主演的爱情电影《戴流苏耳环的少女》,在片中饰演周小姐;同年还出演了电视剧《小轿车》。
2018年,出演了电影《最后一公里》、《李想的奇妙之旅》。
⑺ 欧阳朵朵饰演者
欧阳朵朵扮演者潘倩。
潘倩,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个人“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师从著名客家山歌歌唱家、广州客家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秋菊老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山歌剧代表作品:《桃花雨》《山魂》《风从中原来》《血色三河》《白鹭村》《彩虹》等等。
简介
《家国》是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的剧外剧,延伸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追寻《血色三河》的意义步伐,把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加强,讲好梅州红色故事、推动梅州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
《家国》微电影将以“弘扬革命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为中心,以两段跨越时代的爷孙故事和对话展开,以此引出梅州三河坝战役,嫁接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剧中、剧外故事,并结合边防军人的军容军貌和艰苦训练,反映时代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⑻ 安徽省蚌埠市怎样
蚌埠:淮河岸边的明珠,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熠熠生辉的淮畔名城,在经历最近20多年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早已是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而作为80年代蚌埠鼎盛时期的几个代表蚌埠城市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命运和这座城市一样,毁的毁、搬的搬,最终都没有能够幸免于难! 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蚌埠80年代的一些重要图腾: 1、小南山顶的红球旋转餐厅:这个几曾何时还是蚌埠的一个城市象征,可是如今因为年久失修不得不被人为的拆除! 2、张公山顶的望淮塔:蚌埠城市的一个图腾。不曾想到在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焚毁! 3、火车站广场上的珍珠女:由于修建新的火凤凰雕塑,珍珠女被移至珠园。 4、大庆路的大石马:奋蹄欲飞的大石马,几乎成为蚌埠西半工业区的象征。如今的大石马早已不见了踪影,被一个莫名其妙的低矮的无名雕塑所代替,一如蚌埠目前委靡的工业! …… …… 这些大多建于解放后蚌埠鼎盛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这些曾经代表一代蚌埠人的心灵慰籍!而这代蚌埠人正好属于当今4050下岗人员,他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牺牲品。终于,这些曾经的蚌埠城市象征和他们的朝觐者一起在蚌埠的历史中灰飞烟灭了! 迷你鼠以为,珍珠女在离开喧嚣的火车站广场,来到绿波荡漾的大塘中或许能更添了几分灵气!重修后的望淮塔或许能够看的更高更远!可惜了只是小南山上的大红球和大庆路上的大石马,他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归宿~ 好在,一个崭新的蚌埠:一个以淮河文化广场雕塑群、火凤凰雕塑、腾龙雕塑、以及锥子山气象塔为象征的新蚌埠正在淮河岸边快速崛起!
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里面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70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淮河流域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让这个雕塑站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要更好地去学习,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发明了很多工具,也留下了好多思想上的财富。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淮河文化广场的建筑则是音乐的凝固,我们正在感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白天来看你们觉得漂亮,要是到了晚上你们再来看,喷泉是音乐喷泉,开放的时候音乐叮咚流光溢彩,广场内华灯齐放,那才叫美不胜收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的视线就被几位老者给吸引过去了,只见他们热烈谈论着地势,比划着方向,商量着哪一块最适合做他们将来晨练的地方……
广场行人地道的入口处,墙壁上的画,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桥、火车站、老同源茂、篾匠街、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的原貌,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风光、花鼓灯、广场新姿、科普知识等为主题的系列照片,我们围着那个地道口转了好长时间,里里外外都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看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地道上方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新思维、新生活、新发展”引起了我的注意,红红的大字让人顿感这个城市昂扬的开拓气息扑面而来,是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憧憬未来还得脚踏实地地干,老照片提醒着我们,城市的过去记忆,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记忆,每个人只要你努力,就会越走路越宽,每个城市不也正是如此吗!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市人民的广场,是健康休闲的广场,是文化的广场,也是蚌埠未来展望的广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蚌埠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现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区和怀远、固镇、五河三县,总人口343万人。 市区9万人蚌埠市风景秀丽,名胜荟萃。市东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近有汤和墓、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东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白石山森林公园;西郊荆涂二山隔河对峙,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等诸多名胜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禹:怀远人。他奉舜命治理洪水,与淮河流域部落结为联盟,以治水有功。在怀远举行诸候大会,杀死迟到的防风氏,树立威信,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曾征伐并击败三苗。今怀远城东南淮可南岸的涂山之巅有“禹王宫”等遗迹。 启:怀远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者。 桓 荣:东汉怀远人。东汉经学大师。43年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荣将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后拜太子少博,太常。五更。封关内候。80余岁病卒。 檀荣: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郁: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焉: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麟:东汉怀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曾入宫讲学。 桓彬:东汉怀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彬 之文与蔡邕齐名。 桓彝:东汉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过江后脐身“八达” 桓 温:东晋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官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后废司 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 桓冲:东晋怀远人。东晋将领。桓温弟。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诏拜中将军、扬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权,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自请解除扬州刺史职,让谢安执政,并出镇京口等地,与谢安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继出任荆州刺史,镇江陵,又移镇上明。后病死。 桓玄:东晋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官至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常遇春:明怀远人。明代开国元勋。历任统军元帅。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俘张士诚。加授中书省本章,封鄂国公。与徐达率军北伐。大破燕都,元顺帝北逃。明洪武二年俘元朝宗王 三人及平章、大臣、将士万余人,获珠宝辎重无数,凯旋还师,中途暴卒。追封开平王,谥 忠武。 林之望:清怀远人。湖北布政使陕甘总督。著述或作品:《养蒙金鉴》、《荆居书屋文集》、《江左二林文集》等 林介弼:清怀远人。内阁中书。出使日本和英国。著述或作品:《解园文集》、《溉园诗集》、《瀛海鳞鸿记》等 宋玉琳:怀远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刑讯时,言词激昂慷慨:“安庆之役,吾应死而不死,将有以报吾死友,今日者可以死矣” 。声色凛然不可犯。就义后遗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程良:怀远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初至广州,设立革命机关,往返于香港、广州间,传递机密,准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7日起义发动,随宋玉琳攻督署,弹尽被逮,英勇就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史玉柱:怀远人。巨人投资董事长 2004年新财富富豪榜34名。 田祖恒:怀远人。上海电影制片总公司导演。导演影片《南岛风云》《大桥下面》《秋天里的春天》等。 马文波:怀远人。原国家外交部副部长。 张本仁:怀远人。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学家。 耿再成:明五河人。明代开国大将。从朱元璋起兵,征战有功,历升枢密院判官。后留守处训,被叛将苗帅李 之所杀。 费聚:明五河人。明代开国大将。平凉候。 彭家鹏:五河人。澳门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中国东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05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偶校友) 陈胜:秦末固镇人。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袁贵仁:固镇人,原北师大校长,现教育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哲学人文。 高泉:蚌埠人。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主任,兼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张穹:蚌埠人。著名法学家。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院长。现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 杨一民:蚌埠人。中国足协副主席 祖海:蚌埠人。中国民歌“四小花旦”之一。音乐作品 :《幸福山歌》《我家在中国》《飘动的红丝带》《多情的海》《为了谁》《抛绣球》《与你相逢》《盼团圆》《今宵久久》《我发现你越来越美丽》《人民公仆》《天竺少女》。 蒋雯丽:蚌埠人。影星。《走着瞧》《郭沫若与安娜》《牵手》《黑冰》《黑洞》《日落紫禁城》《神禾 》《千年等一回》《大地之子》《悬崖百合》《跑马溜溜的山上》《赵先生》《猫眼》《家事》《木帮》《杏花三月天》《神秘夫妻》《女帅男兵》《中国式离婚》。 孙国庆:蚌埠人。歌星。星空卫视主持著名脱口秀节目《人小鬼大》。04年孙获亚洲广播机构大奖。音乐作品:《篱笆墙的影子》,《完美》《代价》 《好运北京》 解晓东:蚌埠人.歌星.音乐作品:<<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要>> 李大新:蚌埠人。1997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摔跤比赛,获古典式摔跤90公斤级冠军。1999年6月,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古典式摔跤锦标赛,获85公斤级冠军。 潘娟:青年女演员。1999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3年毕业后就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研究所。出演的角色包括《金粉世家》三姨太,张元导演的电影《我爱你》女二号贾玲等。潘娟主演的儿童故事片《我们手拉手》备受肯定 杨明:怀远人。现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政工教研室正师级主任、副教授。 张春生:蚌埠人,现任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陈维席:五河人,现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冯崇泰:五河人,现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李娅:女。中国体操队主力。2002年 全国体操冠军赛平衡木冠军。2003年 体操世锦赛团体第四。2004年 全国体操锦标赛高低杠冠军。雅典体操赛高低杠比赛金牌。 张亮亮:中国击剑队主力。男子花剑世界杯大奖赛法国站比赛个人冠军。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首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