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国后我国拍摄的越剧电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 《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2007年越剧电影
经典版《红楼梦》
主演:郑国凤 王志萍
交响版《红楼梦》
主演:赵志刚 方亚芬
总导演:韦翔东
正要拍摄的电影
《西厢记》《梁祝》
主演:茅威涛 颜佳
2. 柳毅传书的演出史
1952年云华越剧团首演于上海,导演韩义。
1954年由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担纲首演。剧团归属南京后,由计大为重新改编,杨颀导演,竺水招饰柳毅,筱水招饰龙女三娘,商芳臣饰洞庭君,蒋鸿鳌饰钱塘君。
1956年赴京汇报演出。剧本于1959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
1961年计大为、叶至诚改编为戏曲电影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片。
3. 京剧里像梅兰芳男扮女角色的有哪些人
听过很多人说过“昆曲雅,越剧俗”,似乎越剧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金庸在评价自己家乡的戏曲时也说,“越剧是低级的,广东的粤剧也是低级的,只有京剧是高雅的”。似乎连鲁迅先生也是不甚喜欢他家乡的社戏,他对越剧也没有什麽赞溢之词。然而,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不在它的是雅是俗,而在於它的受众族群广泛与否。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欣赏芭蕾舞剧,但是几乎人人都知道芭蕾舞剧是一门艺术。戏曲艺术的影响力正是伴随著它的受众族群扩大而扩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受众越广泛的戏曲越高级。这里的广泛不以人数的多少为判断,而以族群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为标尺。
越剧,一百多年前起源于浙江嵊县。起初不过是田间地头的“落地唱书”和沿门乞讨的“沿门唱书”。其“嘀哆板”的表演形式简单而方便,是当地人在耕作之余时的消遣自娱,或是穷困的花儿乞丐向人乞讨时顺口溜、急智歌。当时的越剧受众族群可以说是相当狭窄的,所以说当时的越剧“低级”也是有道理的。然而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越剧吸收各种表演艺术的养分而不断成熟,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民国时代,一门戏曲能否红遍大江南北,关键看它能否进入上海滩并在上海站稳脚跟。而越剧戏班在上海的一炮而红成为越剧发展的关键。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越剧的受众范围一下子得到扩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艺术样式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并在八九十年代广泛的与电影电视媒体相结合,其受众范围几乎可与国剧京剧并驾齐驱。
越剧史上“十姐妹”共演《山河恋》轰动全城,这种与时代共进的精神气概已可见其“高”了。京剧多有以男扮女,显细腻柔肠;越剧是以女扮男,见豪迈钢胆。我说今日的“新越剧”是高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一批优秀剧本的基础上的。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开越剧调、黄梅调之风。九十年代,继越剧《红楼梦》之后,一大批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越剧电视剧热播全国。《珍珠塔》、《陈三两》、《陆游与唐婉》以及《说岳》、《说唐》等一系列讲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越剧,它们在剧本内容上都可以说是不拘传统、勇於创新的。其表演题材的创新可以说一直走在全国之首。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尽然取材与台湾同名网络小说。南京市越剧院的新编“多媒体大型神话越剧”《柳毅传书》在一九五四年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将“豪华精美”作为越剧的艺术定位。近日听闻韩非子的故事也将被搬上越剧舞台。越剧在表演内容上的丰富和创新,是连中国电影电视都无法企及的。
“人活一百,无奇不有。”经过百年发展的越剧艺术日臻完善,其国内外影响也超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越剧不低级,内容的通俗简单是它的历史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般特色。如今的越剧流派纷呈、不断超越,“低级”并不是越剧的标签,而是大家对它的“老眼光”了。
〇二 我与苏州评弹的初次相识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我与评话的相遇应该是很小的时候了。小时候长和奶奶一起看戏,什麽戏都看过,京剧、越剧、川剧、豫剧梆子戏、黄梅戏、相声、评书,对文学的最早喜爱也来自对戏曲的懵懂认知。记得当时家中有一本《白玉堂》,是苏州评弹大师金声伯先生整理编著的评话底本。我是先看了这本《白玉堂》,后来才看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在当时的我看来,《白玉堂》的精彩是任何连环画、成语故事书无法比拟的。现在想来,那确是一种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我与苏州评话艺术的第一次相识了。
然而唯一遗憾的是,对於弹词,我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它似乎永远只出现在古代的茶楼酒肆之中。直到我进入大学,在苏州大学的《戏曲评弹鉴赏》课上,我完成了与苏州评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周明华先生评话《岳飞》、金丽生先生弹词《杨乃武》、盛小云女士教唱《蝶恋花》……苏州评弹竟然可以离我这么近。
其后,我们尽来到苏州评弹的大本营“光裕书场”,去亲身体验茶馆里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社号光裕,说古道今,吐玉咳珠聆雅曲;堂名仁本,雕梁画栋,浮岚叠翠咏西山。”“七品书王御前弹唱”王周士于乾隆四十一年创建了光裕公所,开评弹艺术山门。驻足光裕书场,想当年先生们创业艰辛,先人已逝,不甚感念。所以又回想起儿提时喜欢的金声伯先生《白玉堂》,一直希望能再次聆听那“吐玉咳珠”的雅曲。
后来知道了中国评弹网,也第一次听到了敬仰已久的金声伯先生的原声作品《断太后》、《二侠游西湖》、《三试颜仁敏》。苏州评弹的魅力像当年一样征服了我。苏州评话、弹词,确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第一流的艺术,第一流的“文学”。
我与苏州弹词的初次相识,开始於十多年前,直道今日方算是真正相遇。人生短短数十载,与真正的艺术能够不会擦肩而不识,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了。这确是我的幸运。
〇三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赖声川老师的“表演工作坊”开台湾剧场舞台剧大兴之风。
冯翊纲、宋少卿的“相声瓦舍”使相声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在七八十年代享誉亚洲。
台湾布袋戏《中州儒侠史艳文》的热播曾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
黄梅戏《徽州女人》好评如潮,使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戏曲界名声大噪。
郭德纲“德云社”在二零零七年红遍中国,相声再次受到广泛的注目。
中国传统戏曲真的没落了吗?再没有人看戏了吗?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亚视十一套的《戏曲采风》节目曾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建团二十周年的特别节目中谈到绍百的运营现状:“绍兴小百花每年送戏下乡演出达一百次,人们对它从陌生到熟悉,如今人们都盼著绍兴小百花送戏演出。市场的需求使绍兴小百花占据了社戏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可见,传统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而是没有去培养观众”。江苏省淮剧院李先锋先生说,淮剧每年的表演次数是非常有限的,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障碍。然而,当戏曲演员不再愿意餐风冒雨的到舞台上演出时,那是它自己选择了离开它的观众。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文娱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戏曲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如果不主动进入群众生活,那么它很容易被大家遗忘。时至今日,电影都不负当年的盛况,何况极具地域性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其实是很难成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表演艺术的大环境每况愈下,市场份额会被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剥夺;另一方面,剧院、演员无法承受做亏本的买卖,不去争取,自然观众也在不断流失。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其实,从绍兴小百花和台湾曲艺界的一些例子来看,坚持第一线的贴近普通民众的演出,坚持第一时空维度的舞台创作方式,并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扩大其影响范围,“既有大舞台,又有小屏幕”,也许这倒是条可行的路。
当今台湾相声界的双台柱冯翊纲、宋少卿两先生的相声作品《东厂仅一位》就曾进入唱片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与孙燕姿等偶像歌手唱片相角逐。看见,真正有魅力的艺术并不缺乏欣赏者。至於舞台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贴近观众,贴近百姓,任何地方都是戏曲艺术的表演舞台。正如超市应该建在哪里一样——应该建在有人的地方。
〇四 “红木家俱当柴烧”的悲哀
第三十八集《评弹艺术》上刊载了老一辈评弹艺术家金声伯先生的一段发言“红木家俱拆开当柴片卖”。金先生说:“评弹现状不容乐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红木家俱拆开来当柴片卖’,我觉得太可惜,感到痛心。”“评弹艺术的特点是:‘说噱弹唱演’,‘理味趣细技’……评弹的活力在‘常说常新’,没有基础的说书,至多是‘淡茶一杯’……评弹是不可以拆开来卖的!评弹的唱,‘唱不过唱歌’;噱,‘噱不过滑稽’。评弹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说噱弹演唱’和‘理味趣细技’。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盲目追求‘政绩’。”
如果把每一种民间表演艺术都比作一件精美的家俱,那么我们能够去做的有两种:一是将旧家具修饰乾净;二是仿照旧家具加入新元素打造新家俱,但切不可任意的在旧家具上“雕花刻字”,更不能“红木家俱当柴烧”。任何一种老的曲艺都存在著各种问题,评弹的问题也表现出所有“红木家俱”的问题:“传统书目,不少已经没有人演出;有的书已经没有人能说。书目失传,艺术失传,艺术质量不断下降。有的演员不肯去书场说长篇,书场请不到演员,听众听不到好书,更其对继承创新的认识存在著误区,那就是把‘滑稽评弹’、‘小热昏评弹’、‘唱评弹’、‘无故事评弹’、‘歌舞评弹’当创新。”艺术需要发展,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的根基是重传统,重继承。
自甲午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围绕著“改革创新”而来,国人努力改变一切,甚至于为改变而改变,却忘了改变的目的是什麽。“红木家俱”在今天也许已没有多大的实用,然而切不可在太师椅上加弹簧来当沙发。
我们不反对用沙发,但沙发自有它的元素,红木家俱也自有它的价值,切不可“红木家俱当柴烧”!那会是时代的悲剧,艺术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〇五 大学生与戏曲艺术的未来
我一直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必然是第一流的文学。古往今来中国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小时候的听戏中,培养了其文学艺术的胚芽。
乡里胡适先生少时爱读《水浒》、《七侠五义》,这些都是在说话人脚本的基础上整理完善的。吴小如先生爱听戏、爱谈戏,戏里的故事、人物、唱白给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例证。更不用说一般的乡间百姓,他们有关历史文学的一点认识几乎完全来自当地的地方戏曲。
戏曲正是一种广义的文学。
大时代之下,历史转型期里,如今的大学生要么是几乎“耻”谈戏的,认为那不“时尚”,不“摩登”,要么就像痴迷于文学一样认为戏曲是高深的不可窥探。大学生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时代中最有认知欲望,最能兼容并包,最能欣赏艺术的一群人了。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离大学生仍然很遥远。文学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学科,戏曲也成为一般民众文娱生活的次要选择。文学与戏曲似乎都在不断衰落,因为连大学生都不谈戏,不谈文学了,文学艺术还有人吗?鲁迅先生还曾嘲笑过当年青年学生的“晚上还要谈谈梅兰芳之类的”,而今天我们可能要嘲笑的是青年学生竟然连鲁迅也不谈了。文学与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社会功用就是增进个人人文修养,提升自我生活品味,即“UNTO A FULL GROWN MAN”。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份正气多在戏曲舞台展现,这类完人永远是传统戏曲的主角。
戏曲艺术,大学生的必修课。
戏曲艺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一学期的《戏曲评弹鉴赏》课即将进入尾声,然而戏曲的魅力已经完全将我浸透,它的精神与影响将会伴随我一生。戏曲艺术的未来,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未来,民族文化的未来。
(25)
留一路的花香
苏州大学 05新闻 杨婷 0501408029
自从上了“戏剧与评弹鉴赏”课程以来,见识到了很多戏剧、戏曲名家,尤其是那些女艺术家,那一朵朵女人花,在我们的课堂上绚烂地绽放,留下一路的花香。而我最喜欢的几位女艺术家,是我自己命名的“三小”——竺小招、盛小云、石小梅。
竺小招——竹露滴清响
“竺小招”——这是一个很好听、很有诗意的名字。
讲台上的竺小招眉梢眼角,尽是温和荡漾的微笑。虽然只接触了短短的90分钟的时间,但仍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天性平和散淡,开朗乐观的女子。当她从你面前经过,就象清风拂过湖面,象小溪穿越林间,有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会感觉怎么看她都很顺眼耐看。而看了竺小招演的《莫愁女》《柳毅传书》等越剧,便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无法相信这样的角色是由竺小招扮演出来的。
竺小招很和蔼地在台上给我们讲课,讲她的母亲竺水招,讲讲竺水招和尹桂芳的友情……看得出,她是很怀念她的母亲竺水招的。也许在艺术造诣上,她无法超越自己的母亲,但是我能感觉到,她能继承母亲的表演、唱腔,继承母亲的艺术,能感念母亲一生情之所牵、魂之所系的越剧舞台,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竺老师讲完一些越剧的基本知识后,便开始考验我们听课的效果,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包括自己的唱片。上课上到现在,她是唯一一位带着礼物来的老师。
最后,竺老师还为我们演唱了《柳毅传书》的片段,现在我已经词穷了,无法再形容了,两个字——好听!《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竺小招扮演的小生都让人过目不忘。她的身上,除了拥有丰厚的传统戏曲魅力,也融合着现代飘逸的灵性,戏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水乳交融。所谓一代演员一代观众,她的表演,还是神融于传统的精华,而契合于当代。
我不知道竺小招老师演不演花旦,如果不演,真是越剧的一大损失!
盛小云——看漫天云卷云舒
初识盛小云,是在光裕书场。
场上,只有一扇刺绣的屏风,一桌两椅子而已,好奇简单的道具如何表现出“中国最美的声音。”听完盛小云的评弹,便明白了,道具仅仅是道具。
单是看盛小云往台上端庄地一座,这评弹的架势就出来了。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吸引。 妙语连珠的把个武大郎初娶潘金莲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风趣逗人,有喜有惊,有哀有怒。
听完盛小云的评弹,就如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所写的那样:“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
再一次见到盛小云就是她来教我们唱《蝶恋花》了。苏州评弹的美是靠词写出来的,更是靠唱出来的。吴侬软语,时而轻清柔缓,时而抑扬顿挫,悠扬时九曲十八弯,低吟时千回百转,无限风韵尽在其中。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不是苏州人,也听不懂苏州话,但同学们兴致都很高,非常热情地参与学习,因为,我们也好久没在课堂上学音乐了。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听着自己的 “阴阳怪凋”的所谓苏州话的发音,感觉真的很奇怪,盛小云听了我们的“苏州话”也禁不住笑起来,台上台下笑成一片。在那个举国哀痛的时刻,盛小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温暖的笑。
听盛小云唱《蝶恋花》的演唱,心中激情澎湃。“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她的演唱精妙无比,哀婉、激越、低回、高昂……
我们跟着盛小云一字一句地学,虽然还是漏洞百出,但是在外行看来,唱得还是有模有样了。下课后,我便打电话给高中时候的同学:“我今天学会唱评弹的开篇《蝶恋花》了!”然后好好地在电话里显摆了一番。
感谢盛小云,让我们的口中又多了一首流行曲。
石小梅——暗香浮动
年龄对于女人,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而言,过了四十岁的女人,更是讳莫如深,这个时候的她,眼角已爬上若隐若现的鱼尾纹,身段看起来不再那样婀娜轻盈,大脑的记忆力也逐渐减退,对生活缺少了新鲜感和激情,身体素质在逐渐走下坡路,各种疾病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偷袭你……总之,女人的生活在逐渐走向低潮。
但是,在课上,石小梅在闲谈间告诉我们,她已经60岁出头了!顿时,台下一片惊呼,接下来便是惊讶、赞叹、佩服的掌声。总觉得石老师这一生活得很精彩, 生命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精彩的一页。而石老师有一个达观而积极的心态,活的有滋有味。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见石老师了,在去年的“戏曲走进大学生”的开幕式上,石老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唱曲救场,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
而今再此有幸见到石老师,我早早就来到教室占了前排的位置。在教室的讲台前,石老师和她的搭档现场化妆,穿戴上所有的行头,石老师的小生扮相真是风流倜傥!突然觉得这好像一个魔术——一个60岁的女人变成20多岁的男人。我旁边的女孩子们惊呼:“好帅啊!”可是她好像又意识到这是一位女性,便又改口:“好美啊!”,其实不管是“帅”还是“美”都不足以形容这个时候的石小梅。而后一段《玉簪记·琴挑》更是让我见识到了石老师的演唱功底。
《琴挑》讲述的是妙常秋夜弹琴,遇潘必正。两人以琴探心情,潘郎言语挑动,妙常佯怒,但心下已是动情,埋下一段痴恋的故事。感觉石老师的表演,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于丹教授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说过:“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摸到的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石小梅,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她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26)
听清风拂过耳旁
——重温越剧
苏州大学 0501408032 新闻 韦玉婷
小时候,跟着妈妈听戏,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越剧。那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渐渐长大的我们“遭遇”了流行文化,于是仿佛戏曲就成了老一辈的休闲消遣,而我们却着迷于那似乎时尚感很强的青少年文化。
而这次越剧名角竺小招老师走进课堂来讲课,仿佛一下子就唤起儿时自己对越剧的那份喜爱。儿时的我会跟在录音机里播的曲调后面咿咿呀呀的学唱,走到哪总是哼着才听到的小曲儿。现在,突然觉得对越剧有了种好久不见、突然相见分外亲切的感觉。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戏”、“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书发展而来的。经过小歌班、男班绍兴文戏阶段、女班绍兴戏阶段、全面艺术改革阶段发展为六个主要的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上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造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造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造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地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憨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越剧这一剧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如《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著名越剧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竺水招、王文娟、张桂凤、竺小招、茅威涛等。
作为南京越剧团的著名演员,竺小招老师的表演功底也着实让我叹服。她一个人既可以唱尹派的风流儒雅的小生,又可以变换为委婉秀丽的竺派唱腔。在她三十八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双玉蝉》中的沈梦霞,《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玉蜻蜓》中的徐元宰,《八女投江》中的指导员冷云,《秀才遇仙记》中的张鸿渐,《侯门之女》中的袁寿,以及她反串演出的《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等代表之作。小招老师的演唱艺术是以继承其母竺水招的“竺派”唱腔为基调,适量融合“尹派”唱腔的旋律,从而形成自己的唱腔特色的。于感情深沉中露洒脱,在韵味醇厚中含纯真,听来回味无穷,感人肺腑。“竺派”的唱腔和它的表演风格一样:淳朴、大方、含蓄、流畅、质朴、简练而内蕴刚毅、出字直、收音圆咬字准、音坚实。“竺派”唱腔的中板明快、流畅、高雅无华;慢板则含蓄、浑厚、迂回舒展,特别是尾腔落句中的七度大跳,更显示出她刚柔并济的气度神韵,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落调腔。
此次,小招老师不仅带来了她个人纯厚的演唱艺术,也为我们讲述了越剧十姐妹和《山河恋》的故事。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这十个人的名字随着那由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编的中国历史题材的《山河恋》名播大江南北。《山河恋》演出时曾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越剧十姐妹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山河恋》在上海连续演出一个月。在用幻灯片一一介绍越剧十姐妹的时候,小招老师总会给我们唱上一两句她们的唱腔。比如《红柳梦》那段经典的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对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直到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轻奇非俗流;娴静犹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一刚一柔间让我仿佛也置身于一个开满桃花的园子,看一场两个可人儿互诉心事。情感渲染力极强,仿佛就在不经意间将你带入那景那地儿似的。
在这堂课的最后,小招老师为我们表演了著名的剧目《柳毅传书》柳毅的唱段。这个剧目也是其母竺水招先生的经典之作。音乐起,“她如愿如慕我心有愧,不由人…… 借花献佛敬一杯”,小招老师立刻从讲学的角色中进入柳毅的角色。听唱腔可以感觉出来,此时柳毅的心情是如何的矛盾和无奈,接着又唱到公主的情公子的意,只因世俗的礼法又太多的约束,恐是枉费公主的一片痴心了,那流畅、明快的唱腔中满是柳毅的无可奈何。老师在演唱中感情真挚,也鲜明的刻画出了柳毅的性格,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听越剧,犹如清风过耳,萦绕脑际久难忘。重温越剧,犹如回到小时那个单纯的世界,满是幸福的感觉。我想,我会继续喜欢它,闲时捧上一杯清茶、听上一曲,感受那沉醉在心底的美。
4. 50-60年代越剧电影有哪些
是袁雪芬啦,那个时期的越剧电影,我看过《追鱼》《红楼梦》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梁祝》由范瑞娟,袁雪芬主演,《碧玉簪》由金采凤,陈少春主演,《柳毅传书》由竺水招,筱水招主演,《情探》由傅全香,陆锦花主演,金宝花,张茵主演《西厢记》《越剧菁华》《相思树》应该是解放前拍的,夏梦主演的《三看御妹》《金枝玉叶》《王老虎抢亲》,
5. 越剧为什么没有竺水招的竺派
竺水招,女,原名竺云华,1921年生于越剧故乡嵊县。青年时在上海演出,初演旦角,1947年组云华越剧团,并改演小生,在越剧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1954年自沪迁宁。1962年摄《柳毅传书》,是为绝品。1968年被迫身故。
竺水招生性淡泊,不善交际。她的越剧观众曾经很多,但是和她有接触的戏迷非常少。竺水招从来很少与戏迷打成一片。竺水招长得特好看,她的身形并不很高,皮肤也并不是很白,不爱笑是她的性格,并非出于故意或存心,但是,对人非常亲切、友好。她的言语、行为、神情,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都带着一种天生的温柔、体贴以及随和。傅全香曾经说“整个越剧界呼尹竺为‘大姐’而不名……”,这里面有今天提起竺水招再也想象不出的分量。她在1954年底率团迁至南京,时间很早,是第一个离开上海到外地去的越剧知名演员。
竺水招少年时工小生兼学花旦,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甚至老旦等行当,均能应工。
竺水招在学戏时学的是武生,满师出科以后却改了花旦,和尹桂芳走了个反向,尹桂芳是学的花旦,后来却成了小生,这一个“行当变异”仿佛都是从沈家门那个戏班开始的。尹竺首次合作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尹桂芳随班辗转于杭州、上海,竺水招走的地方可远,是到了福建、江西等地,她那时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当尹桂芳在黄岩一带演出时,竺水招从江西回来,尹桂芳邀竺水招,这就有了第二次的合作,这一次合作就遇上了飞来之灾,也是两人结拜的契机由来。尹竺第二次分手以后,尹桂芳那时可能是在宁波一带,从宁波再去上海的,而竺水招要比她晚得多了。所以越剧十姐妹之中,竺水招的年龄虽然较大,但她去上海是最晚的一个人。都说尹竺从41年就开始合作了,但真正意义上来讲,可能应从43年算起。越剧界早期搭人时间都不长,这一对相应是比较长的,所以有一些称号,叫做“舞台情侣”、“台上鸳鸯”,越剧界真正的黄金搭档是从她们开始的。两人搭档的名剧《沙漠王子》一鸣惊人,从此成为尹派当家传统戏。
关于竺水招的戏路,现在无影视资料可供查证,那么从一些简单的戏目表里我们可以发现其一二。在和尹桂芳搭档合演的戏中,看剧名好象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只有《葛嫩娘》比较例外,以前戏曲界演的《葛嫩娘》,和现在绍兴小百花的《风尘英烈》相差极远,那葛嫩娘是个年纪轻、武功好、性格开朗的女孩子,所以这是一个改变戏路的角色。此外,在《秋海棠》一剧中,竺水招是一赶二,同时饰演了罗湘绮和梅宝这两个角色,至于现在都说罗湘绮是戚雅仙演的,就不知道了。
改演小生以后,她和戚雅仙演过一个戏,《白了少年头》,这出戏竺水招饰的男角从年少演到年老,有没有挂胡子可没听说过。在《骊城烽火》中,竺水招饰演周幽王时期的一员武将。
刚解放时,越剧有一个大会演,这次会演中没有尹桂芳,竺水招演出的剧目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她和戚雅仙合作演出了《小放牛》,哈哈,想象一下严肃正直的柳毅,变成了调皮捣蛋的放牛娃,感觉如何?另外,她还与戚雅仙合演了《卖婆记》这一类乡土气息非常浓的小戏。戏路之宽,在这些剧名中亦可见一斑了。
为捐献越剧号飞机越剧界联合义演,这里头仿佛是解放后竺水招唯一一次与越剧界其他人有联系,当时演出的戏叫《杏花村》,尹桂芳演的一个角色名叫王强,是个打算去从军的正经人,不知竺水招的角色是什么,估计鸳梦未谐,她仍旧是以小生应工。
竺水招刚到南京时据说带过去六部戏,其中一部就是《碧玉簪》。从某些文章看来,她在剧中饰演的李秀英,特别是《三盖衣》这一场,其身段、步法在旦角中是屈指一流、无与伦比的。我实在是乏于想象,不知道每一步路走得都特稳重的柳毅,“轻移莲步”起来,是怎么个“翩若惊鸿 "法。但是她解放后多年演小生而不涉及花旦,却在这一行仍有很好的口碑,基本上都从这出戏来的。
《桃花扇》是云华赴宁后较有名的代表作,当时在南京是连演四十场,据说是创记录的。而一出越剧,那个时候在上海演出的话,据载都可以演上个两三个月没问题。
说起老生,很多人一定想不到了,她演的老生戏多不多,我不知道,但有一出戏,谁都听说过,只是想不到她身上而已,即《屈原》。
竺水招演的主角比较多,可是她也是越剧界唯一一位真正从言语到行动上都不计较角色大小的名角儿。
建国后她重组云华越剧团,当时越剧界最有名的老生仿佛说是徐天红。可徐天红与戚雅仙组成了合作越剧团,改“老”为“小”,当尹桂芳回国以后,没有老生,可敬的徐天红很讲义气,又毅然地返“童”还“老”,去给尹桂芳做当家老生了,后来她也在徐玉兰剧团里做老生,对比起来,还是在芳华的时候多。另外两位,张桂凤和吴小楼自然都是在上海越剧院,当时还不叫上海越剧院这个名字。我只知道吴小楼原是云华的。——所以转了一圈,竺水招就没有老生了,于是她把当时差不多已经息影舞台的商芳臣请了出来。
竺水招与商芳臣及筱水招的合作达18年之久,她很尊重她的搭档。无论商芳臣想演什么戏,她都比较支持,不是口头上,而且是从行动上支持。商芳臣主演《文天祥》,她饰演文的好友杜浒,只有几句唱白。在另一部戏《孙安动本》中,为了给这个戏加强号召力,她再一次出演配角,这次的角色更加有意思,是在最后一场中扮演举双锤打皇帝的徐龙,这个角色在京剧中以花脸应工的。为了只有这一场戏的角色,竺水招不顾自己人到中年,天天起早练习双锤,练下腰,练功架。同时,竺水招也很注意培养年青的演员,在《莫愁女》这出戏里,她不仅仅是用了自己的女儿来演书僮,并且起用了青年演员张玉琴(在《柳毅传书》电影中饰演洞庭夫人的那一位)饰演女主角莫愁。
竺水招演的戏真多,数也数不清,现在我能统计到的,有《柳毅传书》、《南冠草》、《桃花扇》、《孔雀胆》、《莫愁女》、《双枪陆文龙》、《范蠡与西施》、《武松与潘金莲》、《孔雀东南飞》、《灰阑记》、《白蛇传》、《中秋之夜》(这是现代戏)、《天雨花》、《宝莲灯》、《红楼梦》、《西厢记》、《家》、《蔡文姬》、《盘夫索夫》、《碧玉簪》、《江姐》、《梁祝》、《团圆之后》、《铁血丹心》……真的,要统计清楚,何其太难,只是,在《竺水招之死》中提到的《抢伞》或许是她最后一个作品最后一部戏了。竺水招演的正直善良的角色还是占了她的大多数,古代戏的义士、现代戏更多的革命者,她是这么演也是把这些角色的为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她曾经说过一句非常高尚的话:“为人就要讲究气节,我们演古今革命者,不只是演给观众看的啊!”这句话里面,或者可以窥见她站着死的勇气和气节。
只是很可惜,竺水招这些高尚的言语,高尚的行为,高尚的品德,她演过的形形种种风格各异曲目众多的戏,越剧是再也不想提起来了。
6. 筱水招怎么害竺水招
文革期间,她举报老师竺水招,后竺水招被迫害自杀。
筱水招,1933年出生,1994年逝世。原名许静芝。女,越剧一级演员。浙江宁波人。为中国剧协会员。曾为江苏剧协理事、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省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代表作有:《柳毅传书》饰龙女三娘、《双看相》饰看相人、《相思树》饰小红、《石榴红》饰村姑、《白蛇传》饰白素贞、《南冠草》饰钱秦篆、《桃花扇》饰李香君、《盘夫》饰严兰贞、《天雨花》饰荀含春(获1957年南京市戏曲会演一等奖)、《报童之歌》饰方瑛、《江姐》饰江姐等。
7. 老是看到一个叫“柳毅传书”的戏,有人能介绍一下吗
《柳毅传书》是南京市越剧团于1956年排演的一出优秀剧目,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蒋鸿鳌等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都参加了演出,1962年还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柳毅传书」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一个典故,意指不畏艰难困苦,救人于危难之中。
柳毅是唐朝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里的男主角,这部传奇说,柳毅是湖南人,他在赴京的考试中落第,归途行经泾阳时,遇到一个牧羊女子,自称是洞庭湖龙王的女儿,嫁出后受到虐待,要柳毅为她传书给洞庭湖龙王,打救她的灾难。柳毅做到了,龙王为了答谢他,愿意把龙女许配给他。他当时婉拒了,说「始以义行之志,岂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不过,后来他在两度丧妻之后,最后还是娶了龙女,并且成为水神。
到了元朝,尚仲贤便以此为题材,写成了《柳毅传书》的杂剧。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修礼》中说:「舌战群雄,让俺不才;柳毅传书,何妨下海。」柳毅传书的传法,是怎么传的?真的下海吗?李朝威的传奇小说里,是拿著书信到了洞庭湖畔,按龙女的方法找到一棵大橘树,并且「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便有人出现在水波间,指引了水路让他前往龙宫。而元杂剧则说:「俺那洞庭湖口上,有一座庙宇,香案边有一株金橙树,里人称为社橘。你可将这一根金钗儿击响其树,俺那里自有人出来。」
两个版本里都只有一棵「社橘树」,敲响了树便有人出来引路。但是,在现今的洞庭湖的君山之上,却有一棵大橘树,这棵树旁,却有一口井,当地人说这就是柳毅井,又叫做橘井,就是柳毅传书的井,柳毅当年传书,就是透过这口井而进入龙宫的。厉害吧?湖南人用一口井,加上想象的创造力,把柳毅的故事联系起来,成为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观光井。
8. 竺水招的演艺经历
1933年离开就学数年的本村义学堂,十二岁进晋溪后山村之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因谦逊好学,练功刻苦,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在浙江乡镇演出时,与尹桂芳义结金兰。
1939年进上海。
1940年10月与尹在同乐戏院再度合作,任二肩旦。
1941年起在上海长期与尹桂芳合作。
1942年4月,与傅全香任“并头肩”。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以《三看御妹》一剧最受欢迎,报界有“乐而不淫的花衫佳材”之评语。1942年8月起加入姚水娟领衔的“越华舞台”。1944年夏与尹桂芳合作,上演了《云破月圆》、《石达开》、《宝玉与黛玉》、《春闺梦》、《沙漠王子》等新戏,为越剧改革扩大了社会影响。1947年参加越剧姐妹筹建越剧剧场、兴办越剧学校的《山河恋》义演,饰主角皇后绵姜,为“越剧十姐妹”之一。
1947年9月自组“云华剧团”,改演小生。
1948年起,先后与戚雅仙等人合作。解放后该团演出了富有爱国精神和文学性的《南冠草》、《文天祥》等剧目,对女子越剧开拓戏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筹款义演。
1954年冬率团到南京演出。
1956年3月,该团改组为“南京市越剧团”,任团长和主演。其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均能应工。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致死,后平反昭雪。生前拍有戏曲艺术片《柳毅传书》和唱片多种传世。
9. 越剧的传奇故事
一、越剧《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话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原是天上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金玉良缘”的戏剧冲突,给故事更添些传奇色彩)
·【故事内容】早丧慈母的林黛玉,投奔到外祖母家(贾府)寄居。胸怀才智的林黛玉,与不同凡俗的表哥宝玉虽系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
第二年,贾府又来了出身名门大族、具有“大家风范”的薛宝钗(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姨侄女)。因为宝玉有块从胎里带来的宝玉,宝钗也有个金锁,人们背后说,他们正好是命定的一对。宝玉与一群姐妹们朝夕相处,融洽无间,但更与思想相通的黛玉心心相印。贾政望子成龙,强逼宝玉读八股文章。蔑视功名利禄的宝玉和黛玉却偷看被禁读的《西厢记》,抒发着他们的自由思想,滋长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宝钗也希望宝玉能专心于仕途经济,这天又来对他大讲“立身扬名”之道。宝玉听得很是反感,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袭人责怪宝玉不该冷落宝钗,宝玉却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他们这番谈话,恰巧被经过怡红院的黛玉听到,不禁又惊又喜,更觉得宝玉是她的知己。
宝玉与忠顺亲王府的戏子琪官有来往,他同情琪官逃脱王府的束缚。这事为贾政知道后,痛恨宝玉违背家教,将他打得半死。黛玉惜怜宝玉,为此哭得两眼红肿,宝玉反百般劝慰黛玉,并将为她拭泪的手帕遣丫头晴雯送给黛玉。黛玉十分珍视这条情丝万缕的手帕,特在上面题诗记情。一夜,宝钗来访宝玉,久坐未走,引起晴雯反感,这时又有人走来叩门,晴雯不知是黛玉,狠声狠气不肯开门。黛玉已经生疑,又见笑语声中,宝玉送宝钗出来,遂误会是宝玉有意冷落她,更引起寄人篱下、受人欺凌的感伤。
第二天,宝钗陪伴贾母等在藕香榭赏春行乐,黛玉独到桃林深处,借埋葬落花抒发她内心的压抑。宝玉听到一字一泪的葬花词,寻声而来,黛玉记恨昨晚的“闭门羹”,负气避开。经过宝玉一番掬诚的剖白,黛玉方释误会。黛玉病倒了。同情黛玉的紫鹃,为了试探宝玉是否真情,佯称黛玉将返回苏州原籍,宝玉信以为真,发狂地要留住黛玉。这样宝、黛之间的爱情在人前暴露无遗了。宝玉也病倒了,贾母决定为他冲喜成亲。她认为黛玉有违贾府家教,便在“黛玉行动乖僻,不如宝钗温顺”的比较下,采纳了王熙凤的“掉包记”,对宝玉伪称娶的是“林妹妹”。
黛玉得悉了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以为宝玉负情变心,遂焚去诗稿诗帕,含恨而死。黛玉去世之时,正是宝玉花烛之夜。当宝玉发觉新娘不是林妹妹而是宝姐姐时,惊诧得发痴发狂,更听到黛玉已死,便疯也似的奔到灵前,声声血泪,倾诉他满腔的悲愤与委屈。
“金锁”锁不住“宝玉”,“铁槛”关不住“逆子”,宝玉扔去了那块“通灵宝玉”,愤然离家出走。
·【视频推荐】
1、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1962年“高清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0ODQ1MzI0.html
2、经典越剧《红楼梦》郑国凤、王志萍(2007年“清晰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4ODQ0NzA4.html
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爱情传奇故事,“化蝶”成千古美谈)
·【故事内容】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视频推荐】
1、越剧电影《梁祝》范瑞娟、袁雪芬(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ODE2Mzky.html
2、新版越剧《梁祝》茅威涛、陈晓红、董柯娣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xNzgyODQ=.html
三、大型神话越剧《追鱼》(鲤鱼精与张珍的“仙凡”奇缘)
·【故事内容】写书生张珍与丞相金宠之女牡丹指腹为婚,不幸亲亡家败。金宠借口三代不招白衣婿,命张珍在碧波潭畔草庐攻读,读书声感动了鲤鱼精,变作牡丹小姐与之相会。一日张珍遇真牡丹,被诬为贼,逐出金府。鲤鱼精与张珍同返故乡,中途又被相府捉回,于是真假牡丹难分。金宠先请包公断案,鲤鱼精使龟精变作假包公,造成真假包公不能明断。金宠又请张天使捉妖,在鲤鱼精败于天兵之际,幸得观音相救,但她不愿成仙,甘落红尘与张珍结合。
·【视频推荐】
1、越剧电影《追鱼》徐玉兰、王文娟(1959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NDkyNTY0.html
2、经典越剧《追鱼》郑国凤、王志萍(2009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yMDU1OTY=.html
四、越剧传奇剧《柳毅传书》(神话故事剧)
·【故事内容】写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乃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为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与她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
·【视频推荐】
1、越剧电影《柳毅传书》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1962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yNTc4NTA0.html
2、越剧《柳毅传书》竺小招、陶琪(经典传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ODEzMDYw.html
五、越剧《张羽煮海》(传统神话剧)
·【故事内容】写秀才张羽借寓于东海岸边石佛寺中。一日,他的琴声引来了东海龙宫的琼莲公主,两人志趣相投,琼莲临别相赠龙宫之宝鲛鮹帕,暗许婚姻,并相约八月十五在海边相见。谁知琼莲为拒天龙之婚,被龙王关入鲛人洞中受苦,张羽闻报借助鲛鮹帕闯入龙宫求见,反遭天龙之辱,被绑在鲛人洞外化成礁石。琼莲得讯舍出颌下骊珠救张羽出龙宫,张羽生还人间,并得龙母指点至蓬莱岛求仙相助。蓬莱仙姑赠他三件法宝,在沙门岛煮海,烧死天龙,降服龙王,最终成全了张羽和琼莲的美好心愿。张羽与龙女喜结良缘,夫妻二人拜谢着赤松子师徒。
·【视频推荐】越剧《张羽煮海》陈丽宇、陈翠红(2009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4Mjc4MDUy.html
六、越剧《牡丹亭还魂记》(杜丽娘的“起死回生”,使故事更富于传奇色彩)
·【故事内容】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
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
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
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
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视频推荐】
越剧电视剧《牡丹亭还魂记》金静、王君安
上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NTk0NTg0.html
下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NTk3MTk2.html
七、剧中有些许鬼神色彩的“传奇剧”
·【视频推荐】
1、越剧电影《情探》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1958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NzY1MTQw.html
2、越剧《情探》陈飞、吴凤花、胡国美(2009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4NDU1OTM2.html
3、越剧《李慧娘》吴素英、吴凤花、胡国美(2009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jc2OT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