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6年有一部国产电影 是讲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什么名字忘了
《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男孩方枪枪!这是他第一次和外面的世界交手——幼儿园。这个令他有点抗拒又有点好奇的地方,有种同一的标准正统治着所有的小伙伴们,那就是贴在每个人名字后面的——小红花。 方枪枪愤怒了:不会自己穿衣服就得不到小红花吗?尿床是我自己能控制的吗?这是什么狗屁道理?方枪枪梗起脖子来,冲着世界嚎啕大哭。他孤独啊,他不懂这世界的规则,然而渐渐的他发现,在周围的小生命中,有一种忽高忽低却自有奔放的情感,在那个灵魂主宰的内心世界,他无拘无束。 方枪枪开始散发自己的生命力了,他脱下女孩的裤子给小屁屁打针,把小红花当成礼物送给她钟情的女孩……“老师是吃人的妖怪!”方枪枪把这个巨大的秘密告诉了她,她又告诉了他,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没有睡觉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行动…… 孩子想哭就哭,孩子幻想是他们心里的真实,孩子从不怕彼此的冲突和伤害,而方枪枪却被老师们当成了永恒的麻烦制造者,他的心里全是自由的翅膀阿,但……他会得到这世界的宽容吗?他会不会和已经长大的我们一样,已经懂得了怎样去和这世界的宽容吗?他会不会和已经长大的我们一样,已经懂得了怎样去和这世界和平相处,和别人保持安全的距离,不再去用稚嫩的小手试图扳动粗壮的臂膀…… 创人员: 张元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授予文化和平奖。1999年电影《过年回家》,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代表作品:《过年回家》、《东宫西宫》、《北京杂种》、《妈妈》、《儿子》、《绿茶》、《我爱你》、《江姐》、《广场》、《疯狂英语》、《钉子户》、《金星小姐》、《收养》等。 王 朔 著名作家。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代表作品:《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顽主》、《我是你爸爸》等。 宁岱 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学士学位。创作作品有电影剧本:《儿子》、《找乐》、《夏日暖洋洋》、《过年回家》;中篇小说:《事件》;导演纪录片《停机》;翻译意大利电影剧本《盗窃童心》,在《世界电影》杂志上发表。获奖纪录:纪录片《停机》获日本NHK放送基金会纪录片策划奖;电影《找乐》获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大奖;获西班牙国际电影节获大奖;电影《过年回家》获新加坡电影节剧本提名。
②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情况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电影戛纳斯电影节荣誉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状。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电影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电影一等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研究所电影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电影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电影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联合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电影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山水情》获最佳短片奖。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电影周金穗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
《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电影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
《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接讷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
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儿童电影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塔胡特银像奖。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
《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69届奥斯卡摄影奖提名。
《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柏林银熊奖”。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7年
《鸦片战争》(导演:谢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导演:吴天明)获第2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
儿童演员王泉(影片中饰病童大志)获本届影展“特别奖”。导演黄蜀芹获由儿童和青少年观众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片”--“金匾奖”。
《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银奖,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电影节“国际电影、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
《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2000年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0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梁朝伟)及技术大奖;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评委会大奖;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2001年 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王小帅 《十七岁单车》
2001年 林正盛导演的《爱你爱我》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1年 法国恺撒电影节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获“最佳外语片”奖
2003年 李杨导演的《盲井》 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看车人的七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主演范伟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东京电影节的评委特别奖
2005年 王小帅导演的影片《青红》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5年 顾长卫导演的《孔雀》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③ 找乐的影片评价
故事描绘了北京一些老年人退休后组织京剧演唱俱乐部时的喜怒哀乐的情景。影片是导演宁瀛对 “纪实”电影的一次重要实践,“找乐”最主要的意思是重新给自己找一个生存的空间和环境,表现出的是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而非“批判现实主义”。它以一种豁达和包容化解失意和苦涩。影片《找乐》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平民精神,与后来的《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一起构成了宁瀛的“北京三部曲”。
④ 宁瀛的写实主义
记录主义作为一种极端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在90年代以后除了章明导演的《巫山云雨》以及《押解的故事》等风格化的作品以外,女导演宁瀛先后推出了《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三部纪实性电影。它们采用高度的纪实手段和丰富的纪实技巧,如长镜头、实景拍摄、非职业化表演、同期录音、散文结构等,“记录”了当下中国边缘人的边缘生活。这些影片借鉴和发展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纪实传统,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大陆第四代导演在80年代巴赞美学影响下的纪实性探索,侯孝贤的电影风格等,以开放性替代了封闭性的叙事,用日常性替代了戏剧性,追求“……最常态的人物,最简单的生活,最朴素的语言,最基本的情感,甚至最老套的故事,但它却要表现主人公有他们的非凡与动人之处;同样,最节约的用光,最老实的布景,最平板的画面,最枯燥的调度,最低调的表演,最原始的剪接方式,最廉价的服装和最容忍的导演态度,却要搞出最新鲜的影像表现……”这些影片对于中国纪实风格电影的创作积累了艺术经验,也为中国90年代提供了民俗民心的感性描绘。 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和2000年《夏日暖洋洋》以对“真实”的信赖、对质朴的热爱、对诚实的执著、对纪实风格的追求显示了电影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成为了纪实电影当代形态的代表。
这种特征首先表现为它们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几乎所有的纪实性电影都因为其平民化的追求而拒绝英雄美人、王公贵族,宁瀛也不例外。她的影片展现的是现代北京一群普通的百姓和这些百姓生存的普通的生存环境。所以,在影片中出现的不是迷离的霓虹灯,没有林立的写字楼和大饭店,极少开阔的快速道和放射性的立交桥,我们看见的是昏黄的天空、杂乱的胡同、拥挤的房屋,古树昏鸦、断壁残垣,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存的是一些现代都市中普通的日常的平民,是平民百姓之间的平凡琐事。《找乐》的主人公是以剧团退休工人老韩头为中心的一群生活在都市边缘的老人,而《民警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则是北京街道的一群远离血与火、刀与枪的普通民事警察。没有大江东去的壮烈,也没有晓风残月的浪漫,只有这些平常人平常的生活轨迹,平常的单调和斑驳,平常的哀乐和喜怒。写人和人所遭遇的环境,使这些影片尽管没有展现广阔的社会空间,但是却通过这些人的生存体验,提供了正处在历史变革中的中国都市丰富的人文社会景观。
宁瀛这几部影片都采用了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宁瀛认为,她的影片走这种非戏剧化的纪实道路,并不是一种故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因为题材决定了它的表达,内容决定了它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她内心对所展示的生活的体验,才能传达出她内心对所描绘的这些人的感动。对于宁瀛来说,重要的不是故事、情节、命运,而是状态、细节、过程,所以,她摒弃了情节剧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不用那些人为的偶然性和因果关系来营造戏剧冲突和矛盾高潮,而是用一种散点的生活流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平缓而细微的变化,写人在这种变化中的那种体验、那种感受。所以,《找乐》
没有一个山重水复的故事和悲极喜来的陡转,叙述的只是老韩头退休之后在生活中所感受的失落和充实,以至于结尾时故意在老韩头刚刚作出一个行为选择时就戛然而止,让观众的关注重心留在过程中而不放在故事的结果上。《民警故事》则几乎没有中心事件,新民警上岗、打狗、抓小号手、审王小二等相互几乎没有联系的片段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最后在杨国立抽打王小二的“高潮”点终止,结局却留给了画外音。相比较而言,叙事的开放性在《民警故事》中似乎更为自觉。《找乐》开始用老韩头演出救场来作出场,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剧作结构,甚至叙事节奏来看,都似乎还残留着戏剧化的程式感,而《民警故事》片头的会议室和杨国立带新警察上班的两段,却娓娓道来、从容自如,为全片确立了电影的基本形态和为观影者规定了基本的观影预期。这种开放性的叙事不是用影片去说明、证明一种先验的或者主观的情节、意义、主题或者概念,而是去展示世界本身,制造一种纪录片效果,展示世界本身的独特性、多义性和关联性,从而使人物、细节、事件、意义具有多重可解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所展示的过程比之影片的结果要重要得多,也许这也正是这两部影片都在观众几乎没有心理准备的叙事点上选择了一个开放结尾的美学原因。
宁瀛影片最出色的艺术成就是对单镜头镜语体系艺术表现力的发掘。宁瀛影片与常规电影相比,长度尽管基本相同,但镜头数却几乎减少了一倍,特别是《民警故事》仅刚刚超过200个镜头。所以,在这两部影片中很少使用好莱坞常规电影那种正反拍的“三镜头”缝合组合,较少使用特写和大特写这种相当人为的强效应景别,也较少使用平行、交叉等蒙太奇修辞手段,更难以用由远及近的“窥视性”视点运动,而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单镜头的表现潜力,多使用中、全景,力图在不分割现实时空完整性的状态下,再现生活原生状态的流动和丰富,表达对现实体验的放射性和多重选择权利。
因而,影片经常使用长镜头来叙述场面和情节,但这些长镜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镜头,摇移跟拉、一气呵成,但这些运动不是形式化和刺激性的,而是与人的现实心理运动相接近,扩展了单镜头内生活空间的容量和现实时间的连续性。被摄物体自身的运动也造成了生活运动的自然感觉。像《找乐》中老韩头退休后第一天在街道上散步的一组镜头,《民警故事》中老民警杨国立与新上岗的民警王连贵一起骑车去街道居委会的一场长达二百六十多米的戏等,都充分利用了单镜头的表现潜力和修辞效果,在单个镜头中不仅创造了现实空间的整体性,而且也创造了运动感、节奏感以及画外空间的延伸。
在视听造型上,宁瀛的影片都摒弃那种有意识的修饰和结构,甚至不追求一般的声音和画面的形式美感,而是尽可能还原生活本身的自然状态。所以,在《找乐》中除主要演员黄宗洛以外,多数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而在《民警故事》中扮演民警的演员则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民警,在表演风格上强调一种无技巧的本色表演,力图造成一种无表演的表演效果。在场地环境选择上,尽量采用实景、实物和实地,街道、地面、胡同、院落、房间的粗糙和杂乱形成一种在场效应。尽量采用自然光,不寻求特殊的光影效果,呈现一种单调而中性的色彩。采用同期录音,基本取消无声源音乐,注意还原生活中声音本身的复杂性和扩散感。所以,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北京不是一般影片中富于装饰性、色彩感和线条性的都市轮廓,而是一个熙熙攘攘、零乱错落、色调单涩的市井写真,影片的画面和声音不是经过机器的精心过滤和加工的纯净、光洁的视听信息,而是一个喧哗和斑杂的自然形态的世界,影片中的人物不是那种经过形象和声音设计后的舞台化的艺术造型,而是自然天成的众生相的再现。 显然,宁瀛电影是存活在世界电影的纪实传统之中的,与这一传统一脉相承、息息相关。但是,宁瀛并非只是在90年代再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形态,或者仅仅是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第四代”导演的《邻居》、《鸳鸯楼》、《城南旧事》的纪实风格的继续。纪实电影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每一个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导演手中,都会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宁瀛电影也为纪实电影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印迹。
写实是一种技巧,而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技巧中包含的人生态度,或者说人文精神,这才是艺术的精魂。这种印迹首先体现在人生观念上,那就是宁瀛自称最难以忘怀的巴赞的一段话中所包含的意义:“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其实,无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是显然受到新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大陆第四代导演们80年代拍摄的那批纪实性电影,都带有相当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因而更关注普通人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而简化了人们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体验。
所以,正如宁瀛在谈到《偷自行车的人》等影片时所说:“……这部片子所写这个人的悲剧归结于意大利当时社会的失业状况,它的悲剧有个社会根源,我个人觉得这是它最大的失误,它把社会问题凌驾在人的问题之上了,实际上‘人和社会’的关系远比这更复杂。”如果说,传统的纪实电影尽管都不愿意将人生困境化作“冲突——解决”的戏剧性模式,不愿意为人生画上一个臆想的完整句号,但为了完成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还往往不得不借助于各种偶然的戏剧性和因果逻辑性来构思情节和表达主题,那么宁瀛的影片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普通人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而是普通人所不可躲避的人生问题。尴尬、困窘、创伤、苦难并不是偶然强加给个人而外在于个人,命运,而是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之中,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之中,无可规避、无可选择也无可奈何。所以她不是在完成一种社会学,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样仅仅关心贫困、失业等社会苦难,像“第四代”中国大陆导演那样主要是关注婚姻、住房等现实困惑,而是“写在特定时期社会中生活着的人”,写这些人如何面对和遭遇现实生活那些虽然平平常常但却不期而遇、别无选择的喜怒哀乐。
当然,因为生活本身的无限丰富和无限变动,它是无法通过任何一种有限的时空载体来还原其真实性的。所以还原“真实”并不是电影的目的,也不可能是电影的目的。与其说宁瀛电影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的力量的话,不如说来自这种“真实”所体现出的对现实的那种宽容而温情的态度,她正是以这样一种态度去再现生活状态本身的蠕动,去体会平常人在都市生活中的那份淡淡的欣悦和无奈。宁瀛在谈到《找乐》中的老韩头时说过的一段话,鲜明地传达了她的这种人生态度:“一个人退休后或像我那样从国外回来,没有单位,完全可以是最自由的人时,却要重新给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环境,重新把自己放到那些社会悲剧当中去,重新再给自己放置在那些组织、规定、纪律中,然后在其中如鱼得水的生活,这就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无奈,绝对自由、绝对理想的状态是没有的。”
因而,尽管宁瀛的这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行为的主动性,或者是被社会排斥于主流体制以外的退休老人,或者是受到严格纪律和任务约束的民警,但观众从宁瀛的影片中没有感受到那种愤世嫉俗的冲动和激情,而流动着的是一种生活的细腻和幽默,一种生存的睿智和豁达。宁瀛似乎更愿意去理解和接近而不愿意去判断和臧否生活和生活中那些普通人。因为人的生存和人的心态甚至人的善恶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实的和历史的、当下的和童年的、个体的和社群的甚至种族的因素,心理的、社会的、甚至生理的任何改变都影响着人的生存,使我们无法把电影当做一个审判庭,而只能当做一个展示口,我们在与剧中人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中获得一种人生态度和方式。
影片中的这种人生态度相当忍让平和,然而它平常普通,与这些影片整个的观照方式相一致,具有一种平民的智慧和经验,虽然不使人惊心动魄或者柔肠寸断,但却让人会心回味,理解到人生本来的艰辛和充实。
宁瀛的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群处在中国都市的街头巷尾、旧院平房中芸芸众生的形象和心态,提供了这群人生存于其中的正在迅速同时又缓慢地发生着变化的都市市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一种雍容幽默、豁达正直的人生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宁瀛的电影尽管也许在节奏的控制上似乎并非无懈可击(如《民警故事》上岗一段的拖沓和结尾时的仓促之间的不协调),纪实规则有时也受到某些主观意念的破坏(如《找乐》老韩头救场的开头、《民警故事》民警打狗的一场),场景和细节有时过于琐碎和自然主义,缺少一种诗意的关怀。但是,宁瀛对于普通人生存状态和生存境界的展示,对于单镜头电影语言修辞潜力的发掘,对于电影视听造型的还原魅力的追求,特别是她通过电影所传达的那种成熟而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使中国电影的纪实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也为中国电影美学观念的多样化和前卫探索带来了空谷足音。
⑤ 从二〇〇〇年到现在我国有哪些电影在国外获奖
马背上的法庭(刘杰)、刺青、三峡好人、苹果、图雅的婚事
另外,还有其他获奖影片
《李莲英》获第41届柏林电影节特别鼓励奖。
《哦,香雪》获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电影中心艺术大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
《高产紧凑型玉米》获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届国际农业电影节教学片类二等奖。
《壁蜂》获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通俗科学类二等奖。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马路骑士》获法国马赛国际女性电影节公众大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最佳女演员奖。
《屠城血证》获东京世界和平电影节故事片一等奖。
1992年《双旗镇刀客》获第三届日本夕张国际探险与幻想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
《狂》获第三届不结盟国家电影节(朝鲜)“最佳摄影奖”。
《高朋满座》获蒙古第一届喜剧电影节一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血色清晨》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金球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儿童电影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杂嘴子》(导演:刘苗苗)获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森林、小鸟和我》获第四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儿童电视节目组开罗金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
《心香》(导演:孙周)获第9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电影节最高奖——“金熊猫奖”。
《随风而去》(导演:肖锋)获第2届东京国际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结尾奖。
《爱在东京)获法国第14届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留学生吴晓东)金奖。
台湾的《无言的山丘》获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剧本吉最佳美术指导奖。
台湾的《戏梦人生》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奖。
台湾的《暗恋桃花源》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台湾的《青少年哪吒》获第6届东京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铜奖,第15届法国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香港的《笼民》获首届上海电影节评委特别奖,日本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摄影奖。
中国教育电视片《水》获得第二十届“日本赏”国际教育节目大赛学前教育类银牌奖。
吉林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远离的愿望》在挪威特罗姆索举办的自然纪录片电影节上,获特别荣誉奖;在意大利桑迪欧国际自然纪录片电影节上,获特别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塔胡特银像奖。
电视片:中央台《最后的山神》获“亚广联”电视大奖。《远在北京的家》获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老磨坊》获最佳男主角奖(吴京安)。
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大气层消失》(导演:冯小宁)在南斯拉夫金松岭获“金松岭—94”国际环保、体育和旅游电影节“银松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凤凰琴》获第四次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火炬铜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的扮演者陈冲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主角奖”。
《黄沙 青草 红太阳》(导演:周友朝)获首届金色布拉格电影节金人大奖。
《战争子午线》(导演:冯小宁)获第4届东京国际儿童电影节“日本电影评论家奖”。这是中国抗战影片首次在日本获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民警故事》(导演:宁瀛)获西班牙第4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国际影评人大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母亲,没有选择》获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大奖及最佳观众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女人花》(导演:王进执)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和“妇女电影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落河镇的兄弟》(导演:苏舟)获美国第12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联合国儿童权益宣言”奖。
《人约黄昏》获马那基国际电影节“银摄影机大奖”。
《混在北京》中女主角剧雪获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表演特别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蓝风筝》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
《东邪西毒》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
《背靠背,脸对脸》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
⑥ 张暖忻的主要作品
《北京,你早》,剧本是电影学院文学系唐大年的毕业剧本,摄影师则是第六代的张锡贵和花青。《北京,你早》在剧作中预告了第六代电影人关注都市年轻人生活现状的趋势,虽然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是公交的职工,而不是第六代作品中常见的“边缘人群”,但是从克克这样的假华侨的人物塑造,从他的生活方式,他和崔健这样的摇滚音乐的关联,可以看出剧作家的关注兴趣点的转移。我们很容易将《北京,你早》联系到唐大年后来的《北京杂种》。张暖忻还接受了剧本中年轻市民的北京口语。这种口语中的“痞子化”的倾向和影片的随意的纪实影像背后,埋藏着张暖忻曾经试图拍摄王朔小说的冲动,也预示了她在后来对娄烨的《周末情人》的赞赏。
张暖忻的作品在中国电影中成功解决了让演员说话的问题,让演员拥有了真实的声音,生活的声音。这种成功让我们看出她在演员使用上的挑战性。在北京拉锁厂做临时工的冯远征去北京电影学院参加复试,穿着父亲的蓝裤子、绿军装,背着绿军挎包,闷声不响地蹲在墙角,考试的结果是因为长相不佳而落选,却被张暖忻选中去出演《青春祭》。马晓晴被选为《北京,你早》女主角也是激烈的争论的结果,让一米六十出头体重却60公斤的人,去演一个三个男孩同时喜欢的女孩,即使到现也还是疯狂的行径,但是张暖忻还是放弃了选择江莉莉而认定了马晓晴。
当年,《青春祭》在北京大学放映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大学生回忆,电影的原小说作者张曼菱一身紫红旗袍,手上一紫红手袋,颜色十分抢眼,而张暖忻却是白衬衣、牛仔裤,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张暖忻坚决以片名太长为理由,放弃原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名字,改名为《青春祭》。张曼菱为此还和张暖忻打了一场官司。
陈燕妮回忆过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当中国人月收入普遍在100元以下的时候,张暖忻出外景的时候买了一瓶30多元“片仔癀”润肤膏给了陈燕妮。陈燕妮在一个女人知道要粉墨自己的年龄的时候,收到了这瓶礼物。等到斯人已逝后,她在纽约的一间店里再次看见“片仔癀”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买下这个标价17美元的商品,“从涂着血红指甲油的售货员手中拿过这个熟悉极了的瓶子时,猛地就想起大姐的神情,蓦然心动。” 电影信息
导演: 张暖忻
主演:卢君、 常珊珊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大陆
颜色: 彩色
上映:1981年01月02日
内容介绍:
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准备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正紧张训练,韩医生告诉沙鸥,她腰部严重损伤,必须马上休养。沙鸥没有退却,更加紧锻炼,但出国人员名单上已没有她的名字。
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劝她离队,沈大威却悄悄地给她更大的支持。沙鸥终于被批准参加比赛。她们踏上征途,但在冠亚军决赛中失利,沙鸥无比痛苦,将银牌丢入大海。
回北京后,沙鸥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峰顶,但突然传来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牺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冲击着沙鸥的心灵。她慢慢又坚强起来,当了女排教练。韩医生关心着她,也为她的坚强意志而折服,产生了爱慕之情。 经沙鸥培养的又一代运动员与日本队交锋,已瘫痪的沙鸥在电视里看到了中国女排胜利的场面,她的理想实现了。
影片努力反映一代青年新的心理气质,挖掘富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人物。它抓住一代运动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命运变幻的流程中,集中表现了她们对人生目标的追索与奋斗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
人们从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中,看到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该片选用非职业演员担任主角,没有矫饰、造作的痕迹,朴素、生动、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它以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构筑银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轻情节,重人物轻事件,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寻找和发现电影艺术表现生活的新能力。
该片获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张瑞坤)和导演特别奖;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1994年的时候,张暖忻也许确实非常想拍《放生》。《放生》是陈建功的小说。这位出生于广西北海、1957年随父母住进北京的作家,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放生》是一位北京老爷子的故事,写一位遛鸟的大爷及其一家三代的生活。按张暖忻的女儿娜斯的话说,“遛鸟这个题材把老年人和孙儿一代并置,折射我们这个多种文化空间并存的时代”,张暖忻觉得需要有电影来关注“北京的大拆大卸,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景象。其实,在1992年,另外一个北京女导演宁瀛就把陈建功的《找乐》给拍成了电影,这也是写北京老爷子的电影,而在1995年宁瀛的《民警故事》也呈现了那些大拆大卸,电影中正在拆毁的胡同现在已经是光鲜的金融街了。
张暖忻如果当真拍摄了《放生》,也就多了一部记录北京在现代进程中挣扎的电影。也许《放生》这部电影会比《南中国1994》显得打眼一些。但是这不是张暖忻的命运,她的命运是如同《青春祭》、《云南故事》中的女主角意义,要做一个被迫离乡背井的女人,以闯入者的姿态进入另一种文化、另一个空间,这个闯入者总是用一种和谐的理想去改造那个世界,这是不变的使命。 《闺阁情怨》(又名《花轿泪》)
电影信息:
导演:雅克·道夫曼 张暖忻
演员:屠怀青、秦怡、姜文、 Henry O
片长:100分钟(min)
拍摄年份:1987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大陆 法国 加拿大
剧情介绍:
童年时代的勤丽幸福快乐。正直、善良的父亲惠义因救抗日者,被日军炸毁所办的学校。为了家庭的生计,惠义只好放弃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开始做生意,勤丽只得进了教会学校。一次音乐会上,勤丽聆听钢琴演奏并迷上了钢琴。长成了少女的她在钢琴赛中获好成绩。与父亲商定将来去巴黎深造。爷爷祖鸿等却做主把她嫁给了有钱人家的儿子陈有煌。开始,父亲坚决反对,后来妥协。从此,勤丽对父亲产生了很深的隔阂。丈夫有煌对勤丽很疼爱,但公婆却束缚她不许她练琴。一天深夜,勤丽终于砸开久锁着的钢琴,弹奏起来。在有了儿子后勤丽仍不懈地练琴演奏。有煌病危,勤丽只好去香港陪有煌。多少……
⑦ 全球十大必看高分喜剧电影
全球十大必看高分喜剧电影有:《孝子贤孙伺候着》《站直了,别趴下》《斗鸡》《有话好好说》《让判销巧逃妙奔》《没事偷着乐》《父子老爷车》《找乐》《男妇女主任》《三毛从军记》。
1、《孝子贤孙伺候着》
现在重温当然看懂得多,很接地气的喜剧,教育目的演绎得很生动,赵丽蓉老师的唐山腔非常可爱,甚是怀念这位慈祥的老太太。
电影里面最让人捧腹的是迪斯科草台班子客串唱经和尚,还有氛围组大妈队哭丧哭半截被红烧肉香走的片段。构思精巧的荒诞喜剧,现实讽刺意味非常浓厚。再也不会再有电影以这样一种嬉笑怒骂的形式表达中国的特殊时期。
⑧ 找乐的电影《找乐》
片名:找乐
英文片名:Looking for Fun
影片类型:喜剧
片长:97 min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10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万和影视公司
年份:1993年
⑨ 中国电影及演员在国际大奖上的获奖情况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电影戛纳斯电影节荣誉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状。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电影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电影一等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研究所电影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电影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电影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联合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电影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山水情》获最佳短片奖。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电影周金穗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
《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电影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
《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接讷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
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儿童电影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塔胡特银像奖。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
《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69届奥斯卡摄影奖提名。
《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柏林银熊奖”。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7年
《鸦片战争》(导演:谢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导演:吴天明)获第2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
儿童演员王泉(影片中饰病童大志)获本届影展“特别奖”。导演黄蜀芹获由儿童和青少年观众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片”--“金匾奖”。
《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银奖,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电影节“国际电影、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
《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⑩ 黄宗洛的家庭背景
黄宗洛的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都是著名电影艺术家、演员,受他们的影响,黄宗洛也对表演发生兴趣。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他就成为该院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度过了四十个春秋。黄宗洛在演艺界以擅演小角色闻名,荣获“龙套大师”称号。黄宗洛兄妹共5人:黄宗江、黄宗淮、黄宗洛、黄宗翰、黄宗英,均与艺术结缘,戏称“卖艺黄家”,黄宗洛与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兄妹三人被誉为艺术圈里的“黄氏三杰”。
黄宗洛第一次走上银幕是在谢添导演的影片《锦上添花》中扮演一个搭错车的乘客,这也是一个小角色。“文革”结束后,谢添又将老舍的经典著作《茶馆》搬上银幕,包括黄宗洛在内的人艺老演员们,在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一饱眼福。1986年,年近花甲的黄宗洛在影片《田野又是青纱帐》中扮演一个看阴阳风水、宣传封建迷信的丁花先生,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吉林省“小百花奖”。从舞台到银幕,他逐渐习惯了镜头前表演,摆脱了“演”的痕迹,达到了自然朴素的状态。后来他在电视剧《擎天柱》中饰演一个卖耗子药的而荣获第十三届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黄宗洛曾在三部影片中担任男主角,这三部影片是《远离战争的年代》《找乐》和《宫廷斗鸡》,他在片中表演非常成功。在《远离战争的年代》中,他演一位没有笑脸,总爱训人的退休老军人形象,刻画出老人善良、平和的性格。《找乐》中,他又变成一位少言寡语,心事重重的老戏迷,而《宫廷斗鸡》中,他却演起了皇上,成天嘻嘻哈哈,让人看后忍俊不禁,这之后,他在《男人也难》中演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从“触电”以后,黄宗洛已演了二十部影片,还陆续获了不少奖,可谓越老越火。
2004年,黄氏四兄妹——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曾联袂出演电视剧《大栅栏》,一时传为佳话。大哥黄宗江曾动情地说:“这是咱们兄妹第一次荧屏相聚,或许这也是最后一次,算是给大家留个纪念吧。”2005年初,黄宗洛先是在电视剧《大清官》里扮演一个昏官角色,随后扮演电视剧《天和局》里一个下棋的老头。至此,黄宗洛就不再接戏,这两个角色也就成了他的收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