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征北战》这部经典电影讲的是什么
影片让人感觉很真实,这是因为拍摄时战争才过去没几年,片中有些演员当年就亲自参加过那些战斗,自然不会像现在电影那样凭想当然胡编乱造。我印象最深的是片中的服装,比如乡亲们穿的黑棉袄黑棉裤,现在哪儿还有啊。战士们的军装、国军伤兵俘虏的打扮也都很有时代感。还有,片中部队行军的大场面很有气魄,1952年就能拍出这么大的场面很了不起。
影片也有一些可探讨之处。比如高营长这支部队,从影片中战士们对话得知,他们是属于粟裕的华中部队,应该都是江苏兵,但部队里面却有很多山东当地兵,这就跟战士们发牢骚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有矛盾了。不过也没办法,华野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的,不反映一下山东部队也不合适。还有,莱芜战役前,华野已经打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也就是说,华中野战军部队早已到山东打过仗了,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之类的话也不太符合实际。有些倒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张军长原型是张灵甫,但他最后下命令放毒气突围应该是黄维干的,而拿石头砸破自己头装伤则是杜聿明的事迹。片中老称蒋介石为总统也不合适,蒋是1948年才当上总统的,1947年时只能称主席或委员长。
㈡ 风从东方来简介及详细资料
中文片名: 风从东方来
俄 文片名: V yedinom stroyu
年份: 1959年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97 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国语 俄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特大洪峰即将冲击水电站的临时坝,我国工程师李光、苏联专家斯维里多夫和叶林娜正在检查防汛准备,工地主任王德民和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巡视分洪区,大家研究决定为确保水电站工程的安全,在必要时炸坝泻洪。王晓和卡莉娅的家长知道后十分担心。女记者想要采访王德民和马特维耶夫,这令他们回忆起初次相识的场面,当年马特维耶夫从白匪手中救出王德民……王德民在苏联学习归来的儿子王晓和专家斯维里多夫的女儿卡莉娅乘坐的火车被洪水阻断了道路,二人遇险,被洪水冲走。市委书记一边安慰他们的家长一边派人去寻找。在与洪水搏斗的过程中,王德民和马特维耶夫又回忆起共同战斗岁月中的许多往事。经过大家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王晓和叶林娜终于获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也被大家所征服,水电站的工地上响起了欢快的歌声。
导演 Director
E·吉甘 Efim Dzigan
干学伟 Xuewei Gan
编剧 Writer
E·吉甘 Efim Dzigan
V·柯热夫尼阔夫 Vadim Kozhevnikov
林杉Shan Lin
干学伟 Xuewei Gan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Nikolai Kryukov
李焕之 Huan Li
摄影 Cinematography
A·哥里查特 Arkadi Koltsaty
包杰 Jie Bao
艺术指导 Proction Designer
Pyotr Kiselyov
Tao Wan
影片围绕在某水电站建设中发生的抗洪抢险故事,展现了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同时讴歌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该片场面宏大,情节生动感人,并将王德民与马特维也夫在战争年代的种种经历与时下携手建设、顽强抗洪的情景巧妙交织在一起,反映出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无比深厚。该片是继电影《风筝》以后的又一部成功的中外合拍片,是中苏两国电影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结晶。
本片通过描述王德民与马特维也夫在战争年代德生死之交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冲锋并携手工作的事实,反映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本片拍摄于1957年,并在1959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献礼共映。好玩的是,这种"伟大的友谊"随着56年苏共20大路线的确立波及至60年代初期造成"修正主义",最终造成中苏关系完全决裂,展开大论战,甚至反目成仇。看来,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制作公司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Ministerstvo Kinematografii [苏联]
长春电影制片厂 Changchun Film Studio [中国]
发行公司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中国]
其它公司
Kinostudiya "Mosfilm" ..... proction unit
㈢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算几本,算重点吗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算一本,算重点。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已故人民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陈波儿同志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教师有谢铁骊、石联星、肖龙、唐远之、巴鸿、陈怀恺、李露玲等。他们分别是来自解放区延安鲁艺、解放军文工团和国民党统治区内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革命文艺、艺术教育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已故人民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陈波儿同志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当时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教师有谢铁骊、石联星、肖龙、唐远之、巴鸿、陈怀恺、李露玲等。他们分别是来自解放区延安鲁艺、解放军文工团和国民党统治区内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革命文艺、艺术教育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1950年9月,表演艺术研究所创建后招收的大专三年制演员一班和1951年9月招收的演员二班,是电影表演学院的前身。演员一班和二班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有志于从事电影表演专业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的厂矿青年工人;文艺团体的青年演员及少数的在校大学生。演员一班的学生有:马中行、张圆、王执芳、黄萍、石毓钧、刘世龙、李孟尧、庞学勤、林汝为、张辉、叶琳琅、印质明、郦子伯、陈文静、梁琛等30多人。演员二班的学生有:马世达、于文仲、石美芬、孙羽、孙敖、安琪、刘绍荃、完宸、李大德、贺小书、赵联等32人。他们现大都已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和有关专家。
1951年7月,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建立了演员系。演员一班为演员系二年级,演员二班 为演员系一年级。演员系主任:王逸,演员一班主任教员为谢铁骊,演员二班主任教员为:陈怀恺。教师有:唐远之、巴鸿,业务干事有:李露玲、董克娜、海音、金励等。
1953年9月,演员一班 学生毕业。全部分配到新组建的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从事演员专业工作,演员二班 的学生,调任该团为见习演员。
1955年,当时的北京电影学校,准备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并为改制后建立电影演员本科学系培训师资,特聘请了苏联表演艺术家鲍?玛?卡赞斯基来校授课,并举办了演员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有艺术经历的中青年演员,如:胡朋、陈强、于洋、沙莉、凌之浩、张莹、杨静、张桂兰、孙?、车毅等33人。由布加里任班主任。同时,学校又调配了部分教师,如:肖龙、邸力、张昕、欧阳儒秋、史宽等协助苏联专家参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