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演员 > 评书演员刘兰芳电影

评书演员刘兰芳电影

发布时间:2023-02-13 15:56:52

Ⅰ 刘兰芳的评书有哪些

评书家刘兰芳讲过评书。

1972年至1976年在鞍山电台播讲《海岛女民兵》《闪闪的红星》等6部新书。

1979年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波及海外。
而后又整理改编广播了评书《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1988年,刘兰芳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评书《评书贯口》。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Ⅱ 急求影象版戏曲段子、评书等下载地址。

评书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评书的特色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传统评书的种类和书目

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二十九部书。

(1) 长枪袍带书(十三部):封神榜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三部):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3)神怪书(二部): 济公传 西游记

(4)狐鬼书(一部): 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除《聊斋》外,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

评书的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入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评书的人物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按照这个"开脸儿"的设计,表演者又采用了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思想集中,心气沉着。摹拟人物时,脸上严肃而自然,不单单是摹仿外形动作。《许云峰赴宴》反映了敌我之间复杂的斗争。评书一开头三言两语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环境特点,埋下敌特设宴的阴谋企图。待许云峰一出现,一场泰山矗立顽石间的尖锐斗争正式展开。这段书通过徐鹏飞伸出手来假意逢迎,许云峰没予理睬,记者玛丽没有拍成碰杯镜头,许云峰义正辞严斥责敌人,马处长吓得变颜变色,许云峰掀倒餐桌,毛人凤讲话时,电厂工人罢工,屋里一片漆黑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战士许云峰的英雄气慨和敌人黔驴技穷的狼狈丑态。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例如四川评书《夺印》写到烂菜瓜听说何书记就要到了,心情紧张起来的一段: 烂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灯点燃,拿起灯就赶到灶屋头去煮早饭。忽然听见有人在拍门: "咚!咚!"烂菜瓜惊惊慌慌地问:"哪……哪个?""大婶,是我--广西。""是广西啥,啧,啧,把大婶吓你妈一大跳。"烂菜瓜一边说,一边把灯搁在桌子上:"广西,你紧倒站在外头做啥子?进来嘛!""大婶,你门撇的梆紧,我咋个进来嘛!""嘿嘿,你这个娃儿才滑稽哩! 门撇的梆紧,你开了就是嘛!""大婶,你门闩在外头?""哼!我门闩在外头,岂不是成了牢门!门闩在里头嘛!""大婶,我在外头,咋个开得到你里头的门闩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头!" 通过门里门外两个人对话的细节,真实地写出烂菜瓜做贼心虚,吓得连屋门都忘记开的情景。人们听到这里会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接着又写陈景宜去开门: 陈景宜口里骂道:"格老子姓何的还没有来就把你弄的晕头转向了。"一边骂一边把门打开:"进来嘛,广西……人呢?"烂菜瓜说:"你还不是跟我一样,人家广西在后檐拍门,你去把前门打开,喊小鬼。" 这就进一步把陈景宜表面镇静、心里惊慌的神情表露无遗。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门和后门,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艺术创作中,"门"却成为真实地描写两个反面人物心理活动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评书的七种笔法

(1)明笔

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面、情节。如前面所举《夺印》开头的例子,就是明笔。

(2)暗笔

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罗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3)伏笔

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惊人笔

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有发现他。

(5)倒插笔

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出身、经历、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苏金荣迫害的经过。

(6)补笔

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7)掩笔

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扣"。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准本,满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 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 "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谁呀?双天宫寇准:"启奏万岁,臣年过五旬,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嗯!还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接二连三,听众越听越可笑。但听众在欢笑中并未忘记杨六郎到底被杀了没有。这种手法就叫"绑上蔓儿的扣子"。还有一种层层设置悬念,解完旧扣系新扣的手法叫"连环扣",也是评书中常用的手法。

曲种名家:

袁阔成 陈青远 单田芳 双厚坪 王杰魁 陈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刘杰谦 连阔如 马增锟 田连元 连丽如 刘兰芳 田连元 张少佐

代表作品:

《戊戌变法》、《东汉演义》、《薛家将》、《薛刚反唐》、《封神演义》、《水泊梁山》、《长坂雄风》、《金钱镖》、《三国演义》、《红岩魂》、《赤胆忠心》、《烈火金刚》、《西楚霸王》、《林海雪原》、《暴风骤雨》
参考资料:http://bk..com/view/71304.htm

Ⅲ 历史上有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刘兰芳老师,有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有名女评书演员、老评书艺术家、说书大师、曲艺名家。

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拥有电视机的人家还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当时最大众化的娱东方式,还是听广播,那个时候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已经成了很多如今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国听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当时,每天中午半个小时的评书连播,成了成千上万人最大的期待,许多人整天为她所说的岳飞的命运揪心,牵肠挂肚。仅仅一部《岳飞传》就使得刘兰芳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评书明星。

她曾自言,这个《岳飞传》也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由于文艺舞台节目特少,《岳飞传》一播出,应该说全国有了轰动效应,她呢,算借了光,沾了光了。时间回到四十多年前,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 历史 翻开了新的一页,忽如一夜春风来,整个中国的政治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1979年年初,辽宁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准备恢复停播了十年的传统评书栏目,一天,电台的领导找到了当时鞍山市曲艺团的演员刘兰芳,说段传统书咱们试试行不行,新书挺好了,她说说呗,说什么呢,有曲艺团的老团长,叫师智富,他过去做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的书,都给堆到一块儿,按那个四旧就不要了,没烧掉算幸存的,他在废墟里捡了一本钱彩原著《说岳全传》,这儿一本钱彩原著你还有用吗,她就拿来了,她就跟那个台里说,她说咱说《岳飞传》,因为刘兰芳她在小的时候说过《岳飞传》。

《岳飞传》原名《精忠说岳》,刘兰芳当初之所以选择这部大书,其实不单单出于这部书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更是由于这部书与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东北人自古就有听书的习惯,东北人所谓的说大书,一般分为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连说带唱的,被称做大鼓书,另一种则是只说不唱,是谓评书,1944年,刘兰芳出生在辽阳的一个东北大鼓艺人之家,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学会了不少小段儿,上中学的时候,刘兰芳正式拜师学唱大鼓,15岁便考取了鞍山曲艺团学唱大鼓书,学徒还不到一年,刘兰芳便稀里糊涂地登台了。

老师有时候感冒了、牙疼了,嗓子不好了,要空,空下来观众不就散了嘛,怕观众散了怎么办,就派三个女孩儿去盯场,一个人说不了一场,三个人,说一个地方就顶给老师“盯地”说《三侠五义》,那阵怎么说的真不知道,糊了八涂就上台了。刘兰芳初登舞台的时候,倒是没有像其他学员那样胆小、怯场,但是最让她忐忑不安的就是按照演出时的要求,需要把老师教给她们的平时只够说上一个小时的大鼓书段子通过即兴发挥,在台上唱足两个半小时。它有个最致命之处就是说,这一篇书它是有扣子的,结构,这个结构到这儿就应该截止了,由于她们不会说,没有词儿,不够,把后边第二天说的书都说完了,两天书并一天书说了,有时候三天书并一天书说了,就刚开始的时候,那当然影响观众了,观众听得没意思了,听的是滋味,听的是扣子,就是悬念,她们就提前说完了,当她们自己在盯业务的时候,你比如说她在说书,都负担很重,负担重在哪呢,上台前害怕,怕没观众,怕观众说跑了,怕书不够说了,怕台上没有词儿了,什么都怕,那阵知道害怕,那阵小的时候还不知道,因为担心说在台上一站,说今天是一百观众,明天有一百零两个三个,这个还好,说剩九十五个那就上火了,今天走五个明天走五个,过几天怎么办,就是你的书有问题,没抓住观众。好的演员说书,雷动不动,刮风下雨他也不会动的,都能把观众抓住,如果说走了个座了第二天不来了,就说明你的书是有问题的,那阵也小还不会编书,在台上如果说剩半个小时,书说完了,但老师讲的明白,必须到这画个休止符,可是你还缺半个小时怎么办,在台上就现编,就这个厉害,编来编去,不管你编什么情节是唱的说的,最后你还得在这是休止符,结束,如果是你往后说了,明天没观众了,不管你有多大本事,说过了明天就不来了,那阵儿睡觉都是飞身上房,满脑袋拎着刀这儿走那儿走,她的神经衰弱就是那个时期闹的。说一有业务就睡不好觉。

无论是唱大鼓书还是说评书,师父带徒弟,大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所谓书道子,就是一部书的故事梗概,往往是师父言简意赅地把故事的大意说给徒弟,让徒弟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套路自由发挥,所以记住书道子,对于说好一部书至关重要,刘兰芳出徒之后接触到的第一部大书就是《精忠说岳》,一百多回的大书,当年师父给她讲的时候,光书道子就教了一个月。就是说老师上面说,或者是你给我念,开脸儿就是人物的脸,前面来了一个人,身高九尺,细腰乍背、双肩抱扰,往脸上看,面似满月、眉分八彩、墨珠(如)朗星,准头端正,四字海口,海下微微的青须;头戴亮银盔,朱缨倒洒,背背五杆后背旗,走金边掐金线,上绣青龙,身穿大叶锁子连环甲,护心镜、大似冰盘,袢甲丝绦股股拧成,凤凰裙,双褶马面,虎头战靴,牢扎在蹬,往跨下一匹白龙驹,掌中一条亮银枪,这就叫开脸儿。就是人物长的什么,什么模样就为开脸,就是俩人这么面对面的坐,你说一句,说岳飞来到了疆场,她就开始写岳飞在疆场,这一句话里因为老师说得很快,她们记几个字为书道子,这个东西是书的精华,记了好多好多。

刘兰芳当时只有十几岁,仅仅记录书道子,就写下了几万字之多,出徒后,《精忠说岳》成了刘兰芳每次上台必说的书目,而且在演出的过程中,刘兰芳还不断地对师父传授的书道子进行补充、改进,逐渐丰富《精忠说岳》的故事情节,只不过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想到,正是这部长篇大书,后来成了自己的成名之作。在东北,鞍山人喜欢听评书是出了名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鞍山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茶社,一碟瓜子,一杯茶水,惬意地听上一段评书,是当地人最钟爱的休闲方式。这排凳子坐三个人两个人,多的坐四个人,小条桌不点不点的,就是可以要水喝的,后面都是一个个小凳儿,因为这是工人地区,鞍山市守着鞍钢,鞍钢四十万职工三倒班,所以工人听书的特别多,尽管环境不好,这个书客还是很多很多的。起初刘兰芳在茶社里表演的还是大鼓书,但渐渐地,因为听众们对评书的喜爱,刘兰芳开始尝试着从大鼓书向评书转型,不过女艺人唱大鼓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说相声和说评书这类曲艺形式,过去一直都是以男艺人表演为主,那么多位知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里,女性评书艺人的确是凤毛麟角,观众听惯了也看惯了一位男艺人一袭长衫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说古论今的场面,也养成了一种欣赏习惯,所以一位女评书艺人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并在评书行里占有一席之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击鼓打板一唱带韵律好看,女人一击鼓打板很美,说书的主人公都什么说大书的,都是男主人公,你比如岳飞,《岳飞传》里岳飞是主人公、牛皋这是包袱点,然后《明英烈》里头是朱元璋,《杨家将》里杨六郎,这都是老生,女人演老生她本身就有个困难,所以说书基本都是男子气,假使说叫她上茶馆说书,她还会击鼓打板去唱《岳飞传》,她不会说评书,不过她觉得,她是中气十足发声方法好,起码她说书声音不倒,生旦净末丑她在声音化妆上,她做到了自如,花脸也好老生也好,还是三花脸,这个呢声音化妆比较好,口齿清楚另外感情丰富,在叙事、这个描写情景以及在感情书上,说的还能够抓住人。但刘兰芳毕竟是唱大鼓书出身,有着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曲艺演员说唱表演的扎实基本功,她高亢明亮的嗓音,坚实圆润的吐字,张弛有致的语言节奏,说起书来挥洒自如自成一格,这使得她很快就脱颖而出,不久之后,刘兰芳的评书,吸引了鞍山广播电台的注意,后来她在鞍山广播电台先后播讲了《闪闪的红星》丶《战地红缨》等多部新编评书,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就这样,1979年,当鞍山广播电台决定恢复传统评书节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评书演员就是刘兰芳,然而当刘兰芳接下播讲《岳飞传》这项任务之后,她才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道多么巨大的难题。开始没有文字就这么录,一试到电台不行,你到茶馆说书有观众,互相刺激激发感情,这个好说,就有词儿了;到电台把屋子一关,你对着麦克你说吧,那边那个带,哗哗,大转盘带是这样的,跟现在不一样,这么大一盘带能装这么几段,如果说倒带哗倒错了,那哗哗扯了好多好多的,没办法别着急慢慢再盘上,录音就是挑带、擦带,等他们在里边没有人就坐那儿,就老错,没办法就开始写了,写了又没有更多的梁子,逼得她都直掉眼泪。刘兰芳学习《精忠说岳》的时候,曾经记下的几万字书道子在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当时,可以供刘兰芳说书时参考借鉴的只有清代钱彩所著的《精忠说岳全传》和《两宋史料汇编》,根据钱彩的原著改编的《岳飞传》,诗词歌赋有的人物篇章跟老艺人的风格都不一样,也是凭她的记忆力,像她的师姐说她你的词都哪儿来的,她说咱俩不是一块儿学的嘛,她说我怎么都忘了、一句都不会了,(刘兰芳)她说那也不知道,逼上了,逼上梁山,你就得说,第一,没有什么词,另外结构的问题,有好多说实在的也不尽人意,但是没有办法,那阵儿就算不错了。

以前,师父教刘兰芳说的《精忠说岳》,是从金兀术二进中原,兵困岳家庄开始,到岳雷扫北结束,刘兰芳在此基础上,参照相关的史料和小说,经过反复研究,增补了岳飞出世、打伪齐和牧羊城等章回,删除了与主题有游离之嫌的云南探母、李纲骂殿、何凤盗马等次要情节。说书演员他不怕年龄大,是怕小,小的经验阅历没够,像二十来岁你看有几个说书成的,必须经验丰富,能说透人情,比如当时现在她的《岳飞传》跟老的指定是不一样,都不挨着了,可是呢观众也听,那么观众听,也就是她这辈子付出的心血,这就是你的经验、阅历、人情,另外你过去肚里装的东西,“刀枪赞”你都塞到里面去再去说。

Ⅳ 刘兰芳平书

花果山传奇/刘兰芳
马年说马/刘兰芳
岳飞传(电视评书版)/刘兰芳
刘兰芳母子同台说岳飞千古精彩/刘兰芳
母罗马军团消失之谜/刘兰芳
祝您幸福康宁/刘兰芳
张飞戏孔明/刘兰芳
岳飞传片段/刘兰芳,
呼延庆/刘兰芳
矿山风云/刘兰芳
大辽太后/刘兰芳
小将岳云/刘兰芳
小将杨排风/刘兰芳
康熙买马/刘兰芳
小将呼延庆/刘兰芳
刘兰芳_红顶清风/刘兰芳
新水浒后传(全160回)/刘兰芳
燕泉香传奇/刘兰芳
五女七贞(全50回)/刘兰芳
轩辕皇帝 全集65回/刘兰芳
樊梨花 全集75回/刘兰芳
风尘侠义图_电台版 全97回/刘兰芳
中华好人颂-刘兰芳/刘兰芳
话说泰山(100回)/刘兰芳
虞舜大传(全200回)/刘兰芳
白牡丹行动 全60回/刘兰芳
中国母亲风采(100回)/刘兰芳
轩辕黄帝/刘兰芳
猎贼英雄传/刘兰芳
混世魔王程咬金/刘兰芳
包公巧断螃蟹三/刘兰芳
大唐侠女/刘兰芳
五凤朝阳刀(110回)/刘兰芳
包公上疏(14回)/刘兰芳
喋血魔窟(30回)/刘兰芳
红楼梦(108回)/刘兰芳
呼家将(93回)/刘兰芳
洪武大帝(172回)/刘兰芳
泥小鬼的故事(2回)/刘兰芳
努尔哈赤(50回)/刘兰芳
双枪老太婆(47回)/刘兰芳
契丹肖太后(70回)/刘兰芳
挺进苏北(32回)/刘兰芳
西唐演义(100回)/刘兰芳
杨家将(109回)/刘兰芳
新岳飞传(161回)/刘兰芳
杨家将全传(136回)/刘兰芳
岳飞传(117回)/刘兰芳
朱元璋演义(185回)/刘兰芳
赵匡胤演义(100回)/刘兰芳
岳云锤震金蝉子/刘兰芳
陈毅赴宴(1回)/刘兰芳
大战金兀术(1回)/刘兰芳
打界山(1回)/刘兰芳
灯楼抛彩(1回)/刘兰芳
第二次接吻(1回)/刘兰芳
坐客艺术人生/刘兰芳
一个桃子的故事(1回)/刘兰芳
刘兰芳与岳飞传/刘兰芳
风尘侠义图(53回)/刘兰芳

Ⅳ 中国最好的女评书演员是谁简介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生于1944年,辽宁省辽阳市人。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长大后在鞍山市曲艺团当评书演员。现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刘兰芳在60年代初期演唱的《杨家将》《大西唐》《小城春秋》《战斗的青春》等书目,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1979年,她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被60多家电台播放,一时风靡全国。近年来,她在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一大批书目,并先后出版了《赵匡胤演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契丹肖太后》等。刘兰芳艺术功底深厚,舞台表现自成一家。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她不拘泥于传统规范,大胆进行艺术探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Ⅵ 评书演员有哪些

一、石连君

石连君,评书演员。北京人。作品大多录制于鞍山人民广播电台。

代表作品:《左传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五虎征西》等。

二、连丽如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三、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作品:《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四、袁田

袁田,女,营口市人,著名评书演员,评书大师袁阔成之女,自幼随父学艺。

代表作品:《江姐上船》、《许云峰赴宴》、《灞桥挑袍》、《明镜高悬》、《战国七雄》等。

五、张怡

张怡,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先生唯一的女弟子。

代表作品:《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和氏璧》《赠绨袍》《康熙私访》等。

阅读全文

与评书演员刘兰芳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