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演员们近况如何
1958年上映的老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根据1941年发生的 历史 上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讲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百姓和部队转移,与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激战一天,最后全体纵身跳崖的壮阔故事。“狼牙山五壮士”耳熟能详,甚至登上小学语文课本。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片拍摄的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剧组人员经常饿肚子拍摄,当地民众还为剧组送来馒头。剧组每天挑着扁担,往返30多里山路艰苦拍摄,终于完成了这部英雄壮歌。
李长华——饰演马宝玉
李长华1938年入党,次年参加八路军,是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社演员,主要从事文工团工作。李长华因饰演《狼牙山五壮士》的班长马宝玉而家喻户晓,在这之前,他因出演《人民的战士》受到注意,从而被导演相中出演马宝玉。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深深感动李长华,五壮士跳崖事迹在《解放日报》发表后,李长华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五壮士的生平材料。他和剧组演员拜访了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还去了狼牙山实地考察。据了解五壮士之一的马宝玉生前很腼腆,虽是班长,但是从没高人一等的感觉,牺牲时只有21岁。
《狼牙山五壮士》露天放映的时候还发生一件事,李长华的母亲在荧幕上看到儿子扮演的马宝玉挑了崖,以为儿子真的死了,当时还大哭起来。
现在的李长华已经离休,甚至学会了电脑,经常给报社写稿子,日子很平静。
高保成——饰演葛振林
高保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上甘岭》《暴风骤雨》《闪闪的红星》《渡江侦查记》《狼牙山五壮士》等著名红色电影中有过精彩演绎。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
高保成夫妻年轻时同在总政歌舞团,后来妻子转业到了地方,他们的孩子没有从事演艺工作。
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幸存后参加了诸多战役,他的有4个儿子,1个在部队,3个当工人,因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但葛老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也不为儿子的就业找关系。他的孙子上军校也没有动用祖父的盛名牟利。葛振林三子葛拥宪曾偷了父亲的红旗勋章换毒品,葛振林亲自把儿子送进戒毒所。长孙葛蒙现在葛振林曾经战斗过的野战部队服役。
李力——饰演宋学义
李力是军旅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先后拍摄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秘密图纸》《苦菜花》等影片。他1992年去世。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当初获救后因腰伤严重便被批准回了老家,回家后发现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离散。从此他在村里做了个默默无闻的农民。周围人只知道他是个有过功勋的残疾八路军,但都不清楚他是大名鼎鼎的狼牙山五壮士。后来地方领导获悉宋学义的情况,邀请他进城,表示随便他挑一份好工作过清闲日子,但宋学义坚辞不受,不肯因自己的盛名得到额外特殊的照顾。他只想在老家默默无闻直到终老。
1971年宋学义去世,遗体安葬在沁阳市烈士陵园。
近年来葛振林和宋学义之子控告损害父辈名誉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抹黑言论的微博博主,胜诉。
张怀志——饰演胡德林
张怀志原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后来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他是导演张前的父亲。
张怀志1947年加入解放军。他在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塑造得恰到好处。张怀志1987年去世。
胡德林烈士是胡德才烈士的侄子,两人不同辈,但是年纪相仿,牺牲时都二十上下。
霍德集——饰演胡福才
霍德集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在多部八一厂经典老电影里客串。近几年来他担任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云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❷ 电影《暴风骤雨》的老演员们近况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探险》《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于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东黄县,原名于延江。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团长,表演艺术家。演员、导演。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老人们好![捂脸]
❸ 电影《上甘岭》唱歌的女演员是谁
《上甘岭》中的卫生员王兰是由刘玉茹饰演的。刘玉茹,1933年出生。1955年,刚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被沙蒙、林杉导演选中,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卫生员王兰,当时,她刚刚22岁。此后,她在哈尔滨话剧院任演员。
其实,在最早的《上甘岭》剧本中,并没有王兰这个角色。虽说导演沙蒙认为剧本不错,但编剧林杉总觉得其中缺点什么,直到有一天,他读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报道,才豁然开朗,在剧本中增加了女护士王兰的形象。(下图分别为刘玉茹和王清珍相见以及王清珍本人)
剧中各个主要角色都已确定,唯独王兰的饰演者导演不是很满意,因为摄制组早已选中的是一个歌剧演员,但沙蒙觉得该演员气质与角色有些不符。一次偶然的机会,沙蒙遇到了来长春电影制片厂看望姐姐的刘玉茹。
沙蒙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女孩子清澈的目光、淳朴的形象,和剧本中的王兰十分接近,一问她又是演员,接受过专业训练。沙蒙便说服刘玉茹试镜,果然,导演找到了一名好演员。
于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教科书般的桥段诞生了:在阵地山洞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微弱的声音对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
望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眼含热泪,深情地唱起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战士们随着王兰的歌声一起唱了起来。
❹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❺ 《上甘岭》:演员八成都有过军旅生活,女卫生员扮演者已移居美国
一个演员,如果表演上没有深度,角色立不起来,不是演人物而是演自己,这样的表演在艺术上是不美的。我不想追求那种表面的、外在的美,我追求的是表演上的真挚和朴实,真实地表现生活。生活的真,本身就是美。——斯琴高娃
表演艺术源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而经典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岁月的洗礼中流传至今,正是它对生活真实写照的最高认可。
在朴实无华的年代中,每一位表演艺术者都对本职工作有着崇高的敬意,才可以在艰苦卓绝的表演环境中创造出那些堪称艺术的影视佳品,才可以在时代的万千变化中屹立不倒。
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涌现了无数的影视佳作, 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则要数《上甘岭》 ,它是中国电影舞台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
《上甘岭》作为中国第一部描写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影视作品,它对那个 历史 环境下军人的真实生活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正是由于《上甘岭》拍摄的真实,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剧组人员对创作细节的苛刻要求,才成就了这部堪称完美的影视佳作。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复刻,同时也是对生活内涵的艺术升华。《上甘岭》这部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影坛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从剧组人员在创作阶段的认真严格就可以猜想而出。
《上甘岭》剧组的工作人员有100余人, 其中八成以上都有过真实的军旅生活 。军旅生活的磨练,是这些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牢固根基。他们参与到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准确的在电影情节中反射出特殊 历史 年代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那份无奈与期待。
不存在天生的演员,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每一个成功角色的背后,都有着 演员对人物角色的深入揣摩和对战乱生活的深刻感悟 。
他们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为人物角色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丰富了角色的人物结构。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些演员的表演潜能被无限激发出来,才有了荧幕前一个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才可以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中,让观众沉浸在故事背景的浓厚氛围中。
细节决定成败,对细节的把控有时会撼动整体效果的最终呈现。在《上甘岭》拍摄最初,剧组在对演员的筛选工作也是费尽心思,这不仅体现在演员的整体气质必须符合剧中的角色刻画,还体现在年龄、外貌等细枝末节的苛刻要求。
毛四海这个角色在《上甘岭》剧目中的戏份不多,但是为了充分展现出对每个人物的真实写照, 单单就毛四海的服装就配备了八套之多 ,这份对细节的尊重,让毛四海这个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将特殊 历史 年代下,人们艰难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真实的还原。
有关毛四海这个人物形象的选拔工作,剧组人员也是巧费心思,以四选一, 最终选定由白英宽来出演 。有过行军经验的白英宽,在军队的磨练中练就了一身敏捷的身手,这成为了争取毛四海角色扮演的重要契机。
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使整个电影的框架成为了 历史 的真实写照,让没有经历过战乱年代的人们,也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在生活中的那份煎熬,这才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功劳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之外,还包括那些幕后人员对剧情几近完美的苛刻要求,是所有工作人员呕心沥血的成果。
《上甘岭》的巨大成功,成就了一批表演工作者, 但也有其因此而遭受迫害的 ,扮演女卫生员的刘玉茹便因此剧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刘玉茹在1955年参演了《上甘岭》中的卫生员一角,这是 刘玉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部电影,同时也是最后一部。
刘玉茹在剧中扮演的卫生员为整体剧情增色不少,她凭借着青春靓丽的外表和甜美的气质,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而 那首经典红歌《我的祖国》,使刘玉茹成为了"原生首唱者" ,这份殊荣成为了刘玉茹演艺生涯中的璀璨之星。
特殊的 历史 时期,让人们意识到了激进派的可怕。在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刘玉茹便遭受到了特殊时期的迫害,被发放到哈尔滨郊区的农场成为了一名农民,刘玉茹遭受到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刘玉茹遭受迫害是那个 历史 年代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错,但是肉体的折磨并没有让刘玉茹对生活失去信心。只有接受生活的重重考验,才能让人变为生活的强者,迎来希望的曙光。
迫害生涯结束之后,刘玉茹就移居到了美国 ,如今芳华已经不在,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刘玉茹依然是那个带有甜美笑容的女卫生员王兰。
《上甘岭》这部 历史 巨作,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是 随着时间的迁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 ,经历过战乱年代的人对它有着特殊的 历史 情怀,而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也发人深省,使观众可以了解到自由生活的可贵。
如今《上甘岭》的演员都已经老去,甚至有些已经离开人世,但是 他们在剧中的鲜活形象却深深的烙印在观众脑海之中 ,成为了这些表演艺术者与观众之间重要的羁绊。
时间在一点点推移,人们终将在时代的舞台上华丽谢幕,人生没有不散的相聚,只希望在曲终人散时,支撑人们奋勇直前、拼搏不息的精神能够一直留存下去,不断激励着后来者。
❻ 演员刘玉茹近况
王兰是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当时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女护士王清珍。在影片中饰演王兰的老演员刘玉茹回忆,1955年她22岁,刚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毕业。有一次她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姐姐家里玩,在长影厂院子里遇到一个穿军装的中年人问她,你去不去演电影?这个中年人就是正在苦苦找寻王兰的林杉导演。林杉马上就觉得她似乎就是沙蒙和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王兰。于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刘玉茹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被组织上火速送到丹东,渡过鸭绿江进入了摄制组。此时,电影的外景部分已经拍完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