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演员陶玉玲简历
陶玉玲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电影演员,估计大多数人对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就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她在片中饰演“二妹子”,因为长相甜美,一笑两个酒窝非常漂亮可爱,所以她的这个角色也令人过目不忘。
陶玉玲凭借《柳堡的故事》被大众所熟知以后,曾先后又拍摄了电影《英雄岛》、《江山多娇》、《霓虹灯下的哨兵》、《二泉映月》等片。许多影片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作为一名演员,她所拍摄的电影多达几十部。这些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在坚持拍戏,比如电影《飞越老人院》、《桑榆街9号》等片也有她的参演。
陶玉玲因为演技精湛,执着敬业,所以也多次获得过影视行业内的奖项。并且还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终身成就奖,以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的终身成就奖。如今上了年纪的她,不但从没有放弃过演艺事业,而且还积极的参与公益事业,给年轻的演员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B. 电影演员陶玉玲的年龄
193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
1957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柳堡的故事》。1959年,出演剧情电影《江山多娇》。1964年,在剧情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
1979年,主演剧情电影《二泉映月》。1986年,由其主演的剧情电影《幸运的人》上映。1993年,出演剧情电影《炮兵少校》。1998年,主演乡村电影《大喜之家》。
2005年,凭借电视剧《张培英》获得第5届金星奖电视剧优秀演员奖;同年,陶玉玲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凭借人物传记电影《任长霞》入围第15届金鸡百花奖最佳配角奖。2010年,主演剧情电影《医生的假日》。
2015年,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出演剧情电影《第一大案》。2017年,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9月3日,由其参演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上映。
(2)著名电影演员陶玉玲扩展阅读
参演过的电影
1、《那些女人》陶玉玲饰抗日群众。
由江平、李作楠联合执导,吴贻弓监制,何赛飞、胡可、殷桃、白冰、周冬雨、马伊琍、茹萍、姚晨、佟大为、夏雨、王千源、王景春、谢林彤等主演的民国风情电影。
该片讲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长江边上的一座悲情城市里的凄婉美丽的女人故事。
2、《感恩有缘》是一部由任旭东编剧的电影作品,陶玉玲饰老年李银风。
影片主要讲述了为传承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著名收藏家兼慈善家严福德策划并在深圳古玩城组织了公益类古玩及书画展览活动的启动仪式,活动当天,盛况空前,万众瞩目的故事。
C. 陶玉玲:与老伴共患有4种癌症,患难夫妻情更真
陶玉玲是德艺双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在《柳堡的故事》中塑造的“二妹子”,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的“春妮”,堪称中国电影人物画廊中最经典的角色。
除了这两部传世佳作,陶玉玲还出演了《二泉映月》《炮兵少校》《张培英》《任长霞》《第一大案》等众多影视剧,荣获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及第十六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陶玉玲的老伴黄国林也是文艺工作者,风雨岁月里,夫妻俩共患有4种癌症……
陶玉玲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家里兄弟姐妹多。为减轻家庭负担,1948年,刚14岁的陶玉玲应征入伍,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戏剧系学习。
毕业后,陶玉玲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话剧演员。几年里,陶玉玲演了多部话剧,并随剧团走遍了军区各个基层连队,为战士们演出。
195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柳堡的故事》,导演是家喻户晓的王苹。该剧的编剧是著名导演、编剧黄宗江,他曾在前线话剧团工作过,觉得陶玉玲的形象气质与二妹子吻合,便郑重向王苹推荐了她。
当时影片的候选人有好几位女演员,但王苹还是想见见陶玉玲。于是,她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到了南京。
不巧的是,陶玉玲正随部队在杭州演出,接着又去了舟山群岛,直到一个星期后才返回南京。由于连日奔波劳累,陶玉玲的眼睛感染了,双眼又红又肿。
与王苹一同来的几位主创人员非常失望,但王苹觉得陶玉玲的气质与二妹子接近,便力排众议,启用从未拍过电影的陶玉玲。
《柳堡的故事》在全国公映后,陶玉玲塑造的甜美、纯真、朴实的“二妹子”,成了那个年代的偶像。陶玉玲也因此一夜成名。
在全国爆红后,陶玉玲依然是前线话剧团的一名普通演员,她不搞任何特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人品艺品得到了同事的广泛好评。
1963年,根据“南京路上好八连”真实事迹改编的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陶玉玲塑造的军人妻子“春妮”,成为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
为此,陶玉玲的事业达到了顶峰。随后她结婚了,丈夫名叫黄国林,他是江西吉安人,比陶玉玲大3岁,也是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演员。
很快特殊年代到来了,陶玉玲因主演《柳堡的故事》受到牵连,被迫离开话剧团,到南通一家晶体管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受妻子影响,黄国林也离开了部队,进入南通农场劳动。
后来陶玉玲生下了3个女儿,因生活的颠簸,导致大女儿身体虚弱,最终因病夭亡。陶玉玲与丈夫的心被撕裂了,久久沉浸在丧女悲痛中,直到多年后才走出来。
成为电影明星,不仅没给陶玉玲带来物质上的改观,她反而因此受牵连。丈夫问她:“以后如果有机会,你还演戏吗?”陶玉玲坚定地回答:“演,要演一辈子!”丈夫抓住她的手:“我支持你!
丈夫虽很普通,却是自己最有力的心理支撑和精神支柱,陶玉玲热泪盈眶。
1975年,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陶玉玲与丈夫重回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3年后,丈夫调往北京工作,陶玉玲也随丈夫进京,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做演员。
此时陶玉玲离成名已过去了近20年,影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多少人知道陶玉玲现在在干什么,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她。
对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演员来说,拍戏的机会少之甚少,陶玉玲的复出之路充满着艰辛。
一次,陶玉玲在单位遇到严寄洲导演,对方邀请她拍戏,在戏里扮演一位女游击队员。全片中,陶玉玲只有一个镜头,就是拿着刀切面。为了演好这一场戏,陶玉玲在家里练习了无数遍。
随后,陶玉玲又接拍影片《二泉映月》,在片中的戏份也很少。但这两部影片,让陶玉玲重新走进公众视线,大家知道她还在拍戏。
此后她的片约多了起来,相继出演了《归宿》《如意》《没有航标的河流》《明姑娘》《幸运的人》《远离战争的年代》《炮兵少校》等众多影视剧,重新活跃在影视一线。
《炮兵少校》杀青后,陶玉玲感觉牙齿不舒服,便去医院检查。牙医李辉问她:“陶老师,您的上颚长了一个大包,疼不疼?”陶玉玲说:“不疼,可能是在剧组吃饭烫的。”对方建议她去大医院看看。
第二天,丈夫陪陶玉玲来到北京某医院的口腔科。经检查,陶玉玲被确诊为口腔腺性囊性癌。专家会诊后告诉他们:“陶老师可能要毁容,而且左眼也有可能被摘除。”
自己是演员,要是毁容了以后还怎么拍戏?即便是死,陶玉玲也不愿意毁容。专家经几次会诊,最终决定在陶玉玲的口腔内实施手术。
陶玉玲一共进行了两次口腔手术,病灶周围的组织都被切除了。两次手术共持续了8个多小时。术后,大夫为陶玉玲装上了假的上颚。
陶玉玲的小女儿在香港定居,大女儿在北京生活,也刚刚做妈妈。黄国林独自在医院照顾妻子。术后的两个月里,陶玉玲没有开口说过话,也没有吃过一口饭,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
经常有同事朋友来医院探望,陶玉玲便示意丈夫买来一个小黑板,每当有人来看她,她就在黑板上写下“谢谢”两个字。
其实,就在陶玉玲要做手术时,黄国林一连几天出现便血,结果他被诊断为直肠癌。为不让妻子担心,黄国林没有告诉妻子和女儿,一个人在医院接受了病灶切除手术。
手术后,他没有住过一天院,天天在病房里照顾陶玉玲,背着妻子服药。两个月后,陶玉玲出院时,才知道丈夫患上了直肠癌。
丈夫也面临着生死考验,却将生命置之度外,在医院寸步不离地守护自己,这份患难夫妻情,让陶玉玲铭记今生。
因为装的是假上额,不能分泌唾液,陶玉玲说话非常困难。术后,黄国林一边抗癌,一边陪妻子练习说话。
经过几年努力,陶玉玲终于能够正常说话了。此后,她又开始接戏,但因为说话很困难,不能接台词很多的角色。
此后几年里,陶玉玲出演了《共和国往事》《爱情钥匙》《危情风暴》《离婚再婚》《英雄时代》《任长霞》《杜鹃山》等众多影视剧。她在剧组坚强乐观,很少有人知道她是癌症患者。
生活刚步入正轨,谁知灾难又降临了。2012年,陶玉玲又患上了肺癌,次年她又患上了基底细胞癌。如此一来,陶玉玲与丈夫共患有4种癌症。
夫妻俩将恐惧和眼泪埋在心底,携手坚强抗癌。每天他们一起锻炼,一起在家里配置 健康 营养餐。
陶玉玲去外面拍戏时,黄国林就在小药箱里装满药,然后拎着小药箱去剧组陪伴老伴。
夫妻俩心态非常好,觉得自己活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因此从不为生活琐事烦恼。
与陶玉玲一同患病的癌友,很多都已离开了人世,而陶玉玲与老伴却幸福快乐地带癌生存。他们整天笑呵呵的,心态年轻,丝毫看不出是癌症患者。
2021年6月,陶玉玲已经87岁了,从1993年患癌至今,她和老伴已整整抗癌28年。夫妻携手战胜了4种癌症,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END-
D. 《柳堡的故事》幕后: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男主角晚年凄凉离世
前不久,秦怡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消息登上热搜,勾起了不少老一代观众的记忆。
作为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演员,秦怡出演的那些经典影片为新中国早期的电影观众带来了精神的 娱乐 和慰藉,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除了秦怡,那个年代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比如陶玉玲正是五十年代崛起的“银幕新秀”。
在1957年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中, 陶玉玲凭借片中的“二妹子”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片中这段战争中的纯洁爱情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小说到电影,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非常艰难,其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
01、“二妹子”陶玉玲差点没被选中
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温柔又略显腼腆的笑容,陶玉玲把二妹子的形象演绎得十分深入人心。
但在当年,初出茅庐的陶玉玲差点和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在拍电影之前,陶玉玲是南京军区话剧团的演员,经常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当时导演王苹正在为《柳堡的故事》全国选拔演员,小说的原作者胡石言和陶玉玲之前在同一剧团工作,看过她的话剧表演,因此就向王苹推荐了她饰演女主角。
恰巧陶玉玲正在外地演出,王苹等人又专门前往演出地找到陶玉玲,但一见面却大失所望。
原来陶玉玲因为连日的奔波表演,整个人的状态比较疲惫, 有一只眼睛还因为麦粒肿起了个大包,不太符合二妹子的形象。
于是陶玉玲暂时被搁置下来,剧组又在全国开始筛选,但挑来挑去也没能找到符合的演员。
后来王苹思来想去,觉得陶玉玲身上那股淳朴的气质还有甜甜的微笑,是最契合二妹子的人选,所以最终这个角色还是花落陶玉玲。
角色定下来后,陶玉玲就来到了影片的拍摄地,也就是江苏宝应县的柳堡乡提前体验生活。
从划船、割麦到插秧 ,为了更好地贴合角色,陶玉玲跟着乡民们整天干农活、学技术,慢慢也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因此才能把这个真诚的农家姑娘演绎得如此到位。
影片上映后,二妹子不仅得到观众的一片好评,甚至连周总理都高度认可,在国庆十周年的招待会上还特意接见了陶玉玲,这也成为陶玉玲演艺生涯最大的光荣。
02、比电影更凄美的现实原型
鲜为人知的是,《柳堡的故事》并不是作家胡石言的凭空想象,而是他在1945年亲耳所闻的真实故事。
当时正是战争时期,某连的一个副班长在帮助群众劳动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彼此情深,但因为部队纪律严明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
到后来副班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这段爱情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遗憾的结局。
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的胡石言,就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小说,但他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太过悲凉,于是就 把故事的结局改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和革命胜利形成了呼应。
小说于1950年发表在南京的一本刊物上,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其中就包括做电影编剧的黄宗江。
黄宗江看过后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就找到当时因为生病入院治疗的胡石言,开始了电影版的剧本创作。
他们没有想到,从1950年到1956年,剧本经过长达6年的改编才得以完成,再加上拍摄,一共花费了7年时间,期间经历了诸多波折。
03、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
就像前面所说,影片从剧本阶段就面临着许多危机,甚至差点就无缘大银幕。
在剧本改编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持续不断: 有人提出小说展现军人和平民百姓谈恋爱,这绝对是违背军队纪律,根本不应该进行宣扬。
一时间黄宗江和胡石言的创作陷入窘境,眼看着改编计划就要胎死腹中。
危急时刻,时任文艺主管的周扬找到他们,他表示对这次改编非常支持,但也提出小说中对于爱情的表现太单纯,应该把爱情的纯洁与战争的大环境进行结合,这才能凸显出对 历史 的尊重。
恍然大悟的黄宗江他们终于找到突破口, 把爱情与革命胜利、人民解放的大主题紧密结合 ,主人公不再是为了爱情的一己之私,而是注入了集体精神,有了真实合理的环境依托。
影片中没有直接展现两人的谈情说爱,而是通过对二妹子和副班长各自的表情和台词,含蓄地表达出“淡而浓烈”的爱情故事。
影片上映后,片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迅速在 社会 上广为传唱,与此同时很多人针对这首歌提出了一些质疑。
诸如 “迎合青年的不 健康 情绪”、“靡靡之音” 等各种批评的言论不断流出,《柳堡的故事》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好在不少专业的音乐家都纷纷站出来,认为这首歌既歌颂爱情又歌颂革命事业,其中结合了民歌的特色,曲调委婉动听,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歌曲。
包括周总理等人都表达了对这首歌的认可,反对的意见才渐渐平息。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时至今日,每当《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再次响起,都会让人想起二妹子和副班长委婉动人的爱情,让人感受着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令人感慨的是,60多年过去,影片的主创大多已经不在人世。
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女导演”的王苹,在拍完本片后又导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1990年因病去世。
饰演副班长的廖有梁,在后来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再次和陶玉玲合作,其饰演的小战士童阿男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廖有梁的晚景十分凄凉,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出国,孤身一人的他在 情感 上受到很大打击,最终在1999年因癌症去世。
而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凭借本片在电影界打响名声后,又出演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三个失踪的人》《任长霞》等影片,还在今年春晚的开场秀里亮相。
如今已经88岁的陶玉玲身体依然硬朗,2015年还得到了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表彰她在表演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和大家风范。
向所有老艺术家致敬,感谢他们曾经缔造的那些经典作品!(撰文:皮皮虾)
E. 陶玉玲的介绍
陶玉玲,1934年10月28日出生在江苏镇江,中国大陆影视女演员。陶玉玲先后参加《二泉映月》、《归宿》等影片的拍摄。因在电影《任长霞》中扮演任长霞的母亲获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因电视剧《张培英》的表演创作获全军第五届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并于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获表演艺术成就奖杯。于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等。
F. 陶玉玲面对苦痛的人生:丧女之痛、三次患癌,88岁也玩微信
陶玉玲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凭借《柳堡的故事》(1958)和《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中的两个具有淳朴、善良、憨厚的女性人物,并且把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妇女美好的精神世界和浓郁的乡士气息呈现在银幕上,堪称中国妇女的典型。
最初她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中,她扮演聪慧、俊美而又多情的二妹子。
她那质朴、细腻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赏和喜爱。
接着,她在银幕上又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江山多娇》(1959)中纯真、上进的农村姑娘凤儿,《英雄岛》(1959)中年轻活泼、勤快善良的女教师洪秀江,《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文静、贤惠、朴实进步的支前模范春妮等。
至今在我国银幕上出现的诸多农村妇女形象中,还很少有像陶玉玲所饰演的形象那样成功的,不过这里面也有导演王苹(1916-1990)的功劳,把王苹放到现在,绝对是拍偶像剧的高手。
【同意考大学,分配到前线话剧团】
陶玉玲193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从小聪明伶俐,喜欢文艺,能歌善舞。
在她14岁的时候,解放军解放了她的家乡一一江苏镇江,她和老乡们敲锣打鼓欢迎肩枪荷弹的解放军的同时,也欢迎来背着道具的文工团演员们。
后来,她看了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和《血相仇》,她被戏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退感动得落了泪。
在她感动之余,也很希望自己能穿上军装,在台子上跳舞、演戏、歌唱……
这天,文工团到学校招生。她把这喜讯告诉家人,可是,得到的只是阴沉的脸和不可违抗的摇头。
不久,华东军政大学来招生,家里人同意她去报名。她被录取了。
每天出操,上课,唱歌,坐在背包上听陈毅校长做报告,十几个人围着一盆菜蹲在地上吃……她仍然是一名文娱活动积极分子,搞宣传,跳毛巾舞,她都一马当先。
军政大学分科,成立文艺系,她被分配到文艺系戏剧队当学员。
在学习期间,她在表演、形体、台词、声乐等方面,受到了全面的训练。
光阴荏苒,转眼间学习结业了。
她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文艺干部训练班当辅导员。
这可是个难题,训练班的学员都是连以上干部,她这个小姑娘怎么辅导人家?她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
之后,她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即后来的南京军区)当演员。
【到连队生活,在剧坛初露锋芒】
陶玉玲在艺术剧院里,开始是为演出配效果。
对这个工作,别人感到乏味,而她却兴致很浓!每天,她可在幕边看同事们演出,有时一连能看上好几场。
剧院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她,让她到连队去体验生活,她愉快地到山东的一个连队去做文化教员。
白天,她教战士们学文化,学唱歌,学跳舞,晚上,到一位贫农老大娘家里去住。
夜间,她还要像战士一样去放哨。
半年多的连队生活,为她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她从连队回到剧院,不久,参加《东海最前线》的排演,而且演戏中的主角杨赛英。这是她第一次演大戏。
在南京演出几场后,她就被调到北京,准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做汇报演出。
可是,在对节目预审时,部队领导批评她的表演“不真实且过于英雄状”。她难过极了。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了……
剧院负责人十分理解她的心,多次找她促膝相谈,给她讲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使她受到启发。经过几天的复排后,最终获得演出资格。
结果,演出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这次演出最终在北京打响了,各种报刊上出现了陶玉玲的名字,《戏剧报》曾把这个戏的剧照作为封面。
这次演出,证明陶玉玲的表演艺术大有长进,朴实自然的风格初见端倪,也使她在剧坛上初露锋芒。
【九九艳阳天,二妹子成经典】
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当时可是全军比较优秀的文艺团体。
多年来,一直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方针。每年深入基层演出8个月以上。
陶玉玲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剧团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成长着,壮大着。
1955年,前线话剧团的胡石言(1924-2002)写了一部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导演王苹决定请21岁的话剧演员陶玉玲饰演“二妹子”这一角色。
当时陶玉玲正在东海前线演出,由于化装时间长,脸完全肿了,一只眼睛也肿得老高。有人说,导演选了又选,结果选来个“肿眼睛”。
但是王苹没有动摇,并且到江苏拍外景时和她住一间屋。除了帮助她设计角色,在思想和生活上也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陶玉玲初拍电影就遇到这样一位导演,使她感到荣幸,她也一直视王苹为她的老师。
王苹是一位才华出众、待人热忱的导演,她耐心地教她有关电影方面的基本知识,她给她讲电影演员怎样创造角色,启发她要演出自已的特点,追求自己的艺术魅力。
并领着她走到田间,跟社员一起干活,和船工学习撑船。
还为她设计了细腻的表达内心矛盾的形体动作,如戴花、打小牛、端水……帮助她分析角色,掌握好人物的分寸。
陶玉玲是一位才思敏锐的演员,她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角色创作任务。
“九九艳阳天”的歌声飘向祖国的所有工厂、田野,二妹子的生动形象深深印在广大观众的心里。
之后,陶玉玲又应邀到长影拍摄电影《烈火红心》。该片拍了一半便停了下来。
这期间,王苹正在拍摄《江山多娇》一片,她又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了农村姑娘凤儿一角。
由于本单位演出任务繁重,她便只好在通化电影外景地和浙江海防前线话剧演出现场之间频繁往来。
1959年,她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宴会。
宴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对她说:“你还年轻,受到观众的赞扬,不要骄傲,要好好学习。”
【剧团不肯放人,承受丧女之痛】
这时的八一厂想把陶玉玲调入厂里,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却不肯放人。
陶玉玲听从团里的安排,将下部队演出当作第一要务。当时好几个电影厂找陶玉玲拍电影,都被她不得不推掉了。
另外,当时陶玉玲刚和团里的黄国林于1958年年底结婚。
1931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一个书香门第的黄国林,14岁就参了军,成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歌剧和话剧演员。1955年,黄国林调入南京前线话剧团。
在团里,两人初次见面,黄国林就被陶玉玲甜甜的笑容吸引了,陶玉玲也在之后的相处中,对这个踏实能干,无论领导交代什么任务,总能完成得很好的小伙子产生了好感。
在那个人人都很羞涩的年代,是黄国林的老班长帮他们戳破了那层窗户纸。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之后,两人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生下个女儿,由于同是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两人经常要下部队演出。他两不在的时候就交给家人看护。
有一天,八个月大的女儿出现了严重的感染症状,家人们将她送到医院,病情发展非常快,医生对此也束手无策。
等陶玉玲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不幸夭折。悲痛欲绝的陶玉玲陷入伤痛,如果不是丈夫黄国林的抚慰,她不知自己要怎样熬过那些惨淡的日子。
失去大女儿后,他们又有了两个女儿。陶玉玲曾说:“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黄国林,最幸福的事就是嫁给了他。”
【脱下军装,到晶体管厂当工人】
1962年,南京前线话剧团以上海警备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排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先后在南京、上海演出,引发轰动。
陶玉玲饰演的质朴善良、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春妮,虽然戏份不多,却令人眼前一亮。
后来,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轰动了北京,不但群众热烈欢迎,就连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演出,并和演员们一起照了像。
周总理先后看了7次,还曾亲自到后台对道具和服装提出修改意见,邓大姐也嘱咐饰演春妮的陶玉玲,不要紧张,把话说清楚。这个剧在北京演了三个月,盛况空前。
1964年,周总理指示,要将这部话剧搬上银幕,一句台词不改,一位演员不换。
导演则是王苹和葛鑫(1917-2000),影片中女主角春妮的角色,自然由陶玉玲出演。
影片开拍前,毛主席接见了陶玉玲等人,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反响。陶玉玲的表演更为细腻、真实,感人,塑造了令观众铭记不忘的艺术形象。
当她正想在银幕上多拍些电影的时候,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无情的风暴自然也席卷到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陶玉玲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她不得不脱下了穿了20年的军装。
由于她爱人黄国林被调到南通一个国营农场,她便到南通晶体管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当她的领章和帽徽被扒掉时,她的心如同被撕裂般的难过。
在工厂,她虽只当个预备工,工资降到34元,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生活相当艰苦,但是她看到普通工人们不求名利地位,天天为国家创造财富,内心十分感动。
由于她工作积极,待人诚恳,工人们都非常爱和这位被打倒的“电影明星”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72年,她调到市文工团任副团长,参加排演话剧《常青草》,在南京、苏州、常州、扬州等地演出时,因为她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成千上百观众排长队购票争相观看。
在市文工团期间,她既是领导,又是演员,演出装拆合时,她拉板车、扛灯箱,从不叫一声苦,一有空,还到食堂帮厨师洗菜、淘米,还常常挎着大篮子到烧饼店给小学员们买早点……
【终生的遗憾,未见最后一面】
1975年,她有机会来到北京。一到北京,她就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长信,把几年来的生活情况报告给周总理,并问候他身体 健康 。她当时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
一天,周总理的秘书打来了电话,说让陶玉玲上午10点去中南海,总理接见她。不巧,她到中关村姐姐家去了。接电话人追到她姐姐家,她又到和平里妹妹家去了。11点多,她才返回北影厂。
当她得知错过了约定的时间,急得哭了起来!
中午,总理秘书又打来电话,让陶玉玲下午4点去中南海。她捧着电话记录,激动得热泪顺着面颊流下来了!……下午3点,陶玉玲便赶到中南海西北门。她依在一棵小树旁,静静地等待着。
3点45分了,她走到大门口,见黑板上写着,4点,陶玉玲进;她走到第二个门,见黑板上写着:4点,陶玉玲进。
她往里走着,心砰砰地跳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敬爱的总理了,她几乎是小跑起来……
突然,一辆小车迎面开来,她心里抖地一颤:别是总理出去呀!车上可别是总理呀……车到跟前了,减速了,呵,果然是总理,总理向她招招手,点点头,车又开走了。
她见到了邓大姐,邓大姐说:总理接见外宾去了,并转告了总理留下的话。总理说,要安心工作,要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只要为人民服务,就有光辉灿烂的前程。
她向邓大姐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谈了一个小时,才走出中南海。
她漫无目标地在街上走着,一路回想着去中南海的情景,深悔上午不该外出,刚才不该在门外等着。想不到总理在车上向她招手,向她点头,竞是最后一面。
【三次患癌,88岁也玩微信】
1978年,陶玉玲正式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爱人黄国林则调到总政文化部。此时的她已经44岁,整整14年时间里,陶玉玲都没有再登上大银幕。
她早已错过了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最好的时光。而八一厂大多拍摄军事题材影片,女性角色本就不多,留给陶玉玲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她还是先后在《二泉映月》(1979)、《三个失踪的人》(1980)和《奸细》(1980)中扮演了几个角色。
虽然这几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她认真演好每一个镜头,创作态度严肃,一丝不苟。
在《奸细》中,她饰演一个以服装店女老板为身分的我党地下交通站站长杨慧芳,为了创造好角色,地到北京红都服装店体验生活,了解服装工人,学习和掌握他们的形体动作,因而,为刻划人物准备了条件。
接着,她开始在《如意》(1982)、《远离战争年代》(1987)、《炮兵少校》(1993)等影片中,塑造了众多母亲的形象。
就在她心怀感恩努力拍戏的时候,命运的打击再一次降临。
1993年,60岁的陶玉玲正在为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做准备,由于长期牙痛,她在进组前去了医院,结果检查出口腔上腭有恶性肿瘤,必须做手术。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从面部动刀切除肿瘤,视表演艺术为生命的她无法接受这个手术方案,医生最终采取了从口腔进入切除肿瘤的手术,换了人造上腭。
术后40多个日日夜夜,陶玉玲度过了炼狱般的生活,没法张嘴说话,也不能吃饭,只能靠输液维持营养。全身疼痛,伤口更是像刀刮一样痛,脑子里像爆炸一样嗡嗡作响,汗水湿透了衣服。
之后她又遭遇了第2次、第3次癌症,换成别人可能早吓死了,她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魔。
一次是在体检中查出肺癌,不得不将肺叶切除。2013年,她又“再次中奖”,患上了基底细胞癌。
就在她积极抗癌的时候,爱人黄国林也患上了结肠癌。
他们夫妻俩以豁达乐观的心态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成为一对坚强的抗癌夫妻,控制住了病情。黄国林活到2017年,享年86岁。
如今88岁的陶玉玲也已经抗癌20多年了,但她仍然活跃在大银幕和小荧屏前,她与时俱进,接受新鲜事物,还学会了玩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