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国电影《浪潮》 德语影评/简介
影片根据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说《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导演将这一事件搬到了现代的德国。教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活动周中给班上的同学讲授独裁政治,并突发奇想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试验,却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最终引发悲剧
结尾处老师莱纳·文格尔读学生交的作业——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B. 德国电影浪潮 凯文
浪潮的演员表:
Frederick Lau ....Tim Stoltefuss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 Christiane Paul ....Anke Wenger
埃谨迹利亚斯·穆巴里克 Elyas M'Barek ....Sinan
Christina Do Rego ....Lisa
雅各布·马特施恩茨 Jacob Matschenz ....Dennis
Maximilian Vollmar ....Bomber
Max Mauff ....Kevin (as Maximilian Mauff)
Ferdinand Schmidt-Modrow ....Ferdi
Tim Oliver Schultz ....Jens
Amelie Kiefer ....Mona
Odine Johne ....Maja
Fabian Preger ....Kaschi
Johanna Gastdorf ....Tims Mutter
Teresa Harder ....Mutter Caro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Gerald Alexander Held ....Tims Vater (as Alexander Held)
莫丽·考依曼 Maren Kroymann ....Dr. Kohlhage
贾米·克斯托 Jaime Krsto ....Bobby (as Jaime Kristo Ferkic)
Liv Lisa Fries ....Laura
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 ....Martin
Lucas Hardt ....Kulle
缇诺·麦威斯 Tino Mewes ....Schädel
约根·沃格尔 Jürgen Vogel ....Rainer Wenger
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Marco
詹轿晌悄妮弗·利奇闭渣 Jennifer Ulrich ....Karo
Tim Oliver Schultz ....Jens
Karoline Teska ....Miri
Marco Bretscher-Coschignano ....Dominik
莱纳德·博茨巴赫 Lennard Bertzbach ....Bommel
Thommy Schwimmer ....Maxwell (as Tommy Schwimmer)
Joseph M'Barek ....Thorben
Darvin Schmidt ....Leon
Leander Hagen ....Zecke
Maxwell Richter ....Faust
Sophie Kurzke ....Freundin Jens
Lena Lutz ....Leyla
Hendrik Holler ....Marktverkäufer
Ilo Gansel ....Marktverkäuferin
Natascha Paulick ....Verkäuferin
Thomas Sarbacher ....Vater Karo
Hubert Mulzer ....Dieter Wieland
Friederike Wagner ....Mutter Marco
Ron Jones ....Coffee bar visitor
我没看过这电影,所以说不出是谁,你要是能告诉我电影里的角色的名字,我就告诉你演员的情况(...后面的就是角色的名字)
C. 德国电影浪潮 百度网盘资源。谢谢各位了
链接:https://pan..com/s/1zeU_uisIMKki3LXAVwxauw
作品简介: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约根·沃格尔、弗雷德里克·劳、马克思·雷迈特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8年3月13日在德国上映。
1
D. 请问在电影 浪潮 中这个女的是谁
詹妮弗·乌尔里希 Jennifer Ulrich
性别: 女
星座: 天秤座
出生日期: 1984-10-18
出生地: 德国,柏林
职业: 演员
更多外文名: Jenny (昵称)
更多中文名: 詹妮弗·李奇 / 詹妮弗·利奇
詹妮弗·利奇,德国女演员,在2001年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被星探发现。于是开始出演了她人生的第一部戏《大女孩不要哭》,之后频频在电视剧和一些小成本电影中出现,但还是没有从而改变她的影视之路。2008年直帆樱到被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相中,出演《浪潮》的女主角,Jennifer Ulrich在电影里扮演一位有着独特思想的高中生,大受好评,之后又出演了影片《身为人父》,此片入选到了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参赛作品,此后在2010年出演了影片巧谈《我们是夜晚》扮演典雅,冷艳的夏洛特,颇受观众欢迎。目前,Jennifer Ulrich正在拍摄影片《在黑山遇见我》,尽管她在电影界并态宽丛不是很有名气,不过她的演技和气质却是无与伦比。
E. 极权只需要五天——电影《浪潮》
(标题大概是连岳曾经一篇影评的一句精辟的总结,可惜找不到原文了。)
电影:浪潮 Die Welle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日期:2008-03-13(德国)
影片用比较戏剧性的方式,还原了这样一段真实的事件:
1967年4月的某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的历史课上,课程正在研究纳粹德国。教师Ron Jones的讲授被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为什么德国人声称,他们对于屠杀犹太人并不知情?为什么无论是市民、铁路列车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清楚有关于集中营和人种灭绝的事实?为什么有些人作为犹太人的邻居甚至是朋友,却称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并不在场?”Ron Jones一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若有所思,突然有了一个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做一次大胆地实验,并不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而是:重建微型纳粹!
接下来的时间,Ron Jones与学生打成一片,却以“领袖”的姿态,制定严苛的规则——比如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固定的座次与坐姿等等。并不停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制定统一手势与组织名称“第三浪”,以示与非组织成员的人的区别。重复着“团结铸造力量”这样的口号,不停为学生“步道”,并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仅仅三天时间,成员人数开始不断增加。并且学生们真的开始“行动”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检举”他们的朋友或亲人,只是因为后者质疑了“第三浪”。甚至一名叫Robert的同学开始自愿伴随Jones左右,为其当贴身保镖。
“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每个参与者,包括Jones本人在内,在角色扮演与行为受控之间左右摇摆,渐渐失衡。第五天,Jones决定终止这项实验。好在,真实故事里的结局,并没有像影片里那样戏谑和血腥。
事情过后,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愿承认自己如此轻易就被操控,对整个事件绝口不提。正如,二战后的德国人一样,没有人愿意回顾,以至于这场刻骨的悲剧逐渐被人事不关己的忘却掉了。
当一个人还不那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何处,自我意识尚且淡薄的时候,就容易被Jones这样的人利用。他将自己的个人意图,偷换成集体的利益;利用人的懒惰,让大家放弃思考;用整齐划一,磨灭个人特征……继而用排除异己来巩固势力——如果你和集体不一样,那你就是自私的——于是新的纳粹诞生了。
影片里,学生Marco说:“浪潮对我意义深远。因为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浪潮”即电影中的组织名称)
人都希望特立独行,但更渴求同质与归属(于是特立独行成了最流行的同质),因为与别人都不一样总是要吃些苦头的。
什么是归属感?看上去它可以是家,是一个组织,一个目标,一句话,甚至一个个人。因为当你在找寻的时候,归属感可以是任何事。
而归属感的终点在哪,我认为,它是有稳定的核心的自我意识。
在我们成长的、找寻那个真实的自我的漫漫长旅中,请警惕地保护好自己。
因为,“浪潮”随时会回来。
F. 电影 老师叫学生做测试 最后叫学生回到现实中,一名学生开枪自杀
《浪潮》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约根·沃格尔、弗雷德里克·劳、马克思·雷迈特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8年3月13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G. 晚上毛概课要看《浪潮》这部电影,求观后感,谢谢各位大虾~悬赏20分哦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浪潮》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震撼,即使作为观众的角度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但当最后教师揭开谜底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就被绕进去了。看完电影后,真的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很大,但是集体意志却很难把握,只要有一点儿的偏差,整个方向就会偏移,团体就会面临失败甚至毁灭。所以企业能够做大做久的很少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制定一个好战略是多么困难,要考虑多少东西。
另外,看《浪潮》,开始觉得小时候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真实了不少,的确团结不单是个人的叠加,当人们有了组织,就觉得个人很难实现的目标伸手可及,便会为之奋斗,把自己完全代人集体当中,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便可以完成,当年中国就是这样依靠团结走出最初的极度贫穷。
但是,凡事有个度,当组织变得过分狂热,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成为只由本能操纵的机器。电影里面就是如此:“浪潮”里的人为了使组织壮大,四处涂鸦宣传,拉拢会员,排斥非会员,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看到自己的强大受崇拜。这让我想到了文革、纳粹、黑社会、六四,这些组织最初的目的都是好的,只是后来被部分人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挑起组织成员的欲望,把组织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以黑社会为例,最初的黑社会是为了保障平民不被官府欺压,或者是为了反对清朝“外族”入侵,或者说是一种基层自治,后来被欲望控制,将手伸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欺压老百姓,追求崇高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一种独裁者的思想。
追述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对于民主制度以及自由主义的怀疑,既是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立论根基,也是对多年来政治实践的一种总结意见。柏拉图将民主制度看成是必然会滑向暴民政治的糟糕制度,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乃是一个充斥着不知限度与互相排斥的欲望的角斗场,最终将会让一种压倒性的激情变为专制统治其他的制度。而他的后继者们则从小胡子元首之流的发迹得出“软弱的自由主义无法遏止专制的产生的结论。”在他们看来,一个一切观点、宗教、偏好都具有平等价值的社会,实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社会,而虚无主义社会带来的价值观的真空,唯有更强烈的、单一的价值观的胜利才能填满。——反对方可能会提出,小胡子元首之流的上台,是利用的欺骗与歪曲的手段,并非是民主社会与自由主义的罪责,但他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一个能够利用民众的恐惧、偏见的煽动者是多么的强大。更要命的是,一个相信个人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在面对一个如斯强大的“僭主”时,完全束手无策: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原则,否则又如何去制止一个个体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罗恩.琼斯的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学校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话剧排练时,男生胡乱给剧本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水球比赛中,球员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传球,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酒吧里,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美国富家豪放女帕丽斯.希尔顿!
意志的冲突将毁灭你的亲密关系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只要我们是将别人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危险就已产生,不管这目标看起来是多么美好。
回到卧室后,情欲高涨的马尔科对卡罗提出性要求。但她说没有兴趣,我们计划一下去西班牙的事吧。
此时,卡罗的意志是,我们计划一下去旅游的事情,而马尔科的意志是性爱。卡罗没顺从马尔科的意志,马尔科也不想顺从卡罗的意志,他说,我要去训练,甩门离去了。
冲突,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谁都想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并且就算自己想顺从对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对方的意志是什么……所以,冲突会不断产生。怎么处理这些琐细的冲突,是决定一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关键。
该怎么处理琐细的冲突呢?原则是就事论事。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冲突,就谈A好了。但我们常用的办法是,假设在A上发生了冲突,我去谈B。
作为实验班的“元首”,文格尔规定的制服是白衬衫和牛仔裤。卡罗穿着红T恤上学。去学校的路上,马尔科说,你之所以不穿白衬衫,是因为你正是老师所说的自私。
也许,他最想说的是,我想和你做爱时,你拒绝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当时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他的要求缺乏正确、伟大的含义,假若那时直接说卡罗自私,那势必意味着他也一样自私,为什么非得要卡罗顺从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顺从她的意志呢?所以,当时他只能找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借口B——我要去训练——而表达了他在A上的不满。
但现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样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们几十个人的,你可以不考虑我的感受,不为我的意志做牺牲,你总可以为这个集体牺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罗,你是多么自私啊!
通过“为了浪潮”这个要正确、伟大很多的名义,马尔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卡罗。
想一想,这种冲突的延伸,或者说,意志较量的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是何等常见,而它又是怎样逐渐浇灭了你亲密关系中的火焰。
拥抱细腻的情感才能远离恶魔
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戏剧排练的事,卡罗和利萨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变得容易很多,但总这样说话,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本身就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爱说粗糙话。
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尔科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卡罗时,清醒了,要求文格尔终止浪潮运动。文格尔也意识到危险,结束了一星期的浪潮运动,但代价是,已将浪潮视为一切的蒂姆自杀了。
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马尔科没有卡罗,那么他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她做爱,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支持者面临的正式这样的两难困局:要么眼睁睁看着小胡子元首们被民主制度一次次推上政治舞台;要么牺牲自由社会的一部分特性与理想来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放弃的到底是多少呢?为了阻止我们要反对之物,我们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变得与他们一样?这无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自由主义者的心头。
《浪潮》里的实验,一方面似是为了提醒我们,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需要时刻警惕小胡子元首的出现,另一方面,隐藏在其后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民主社会中,谁来阻止“僭主”呢?如果每个人都是坚强而意志坚定的,似乎温格尔的实验就不会成功,但这可能么?在这里,自由主义者显然无法回答好保守主义者的疑问:软弱的个体,怎么能够摆脱、反抗被卷入一个强大群体中成为群氓的命运呢?
最后实验的终结,一是依靠了温格尔自身的“觉醒”——滑稽的是,先不论温格尔自身之前是如何被实验绑架的。这种依靠一个强大个体来主导群体的想法,不正是背离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理想的么?其次,最后的枪响,让每个参加实验者受到深深的震动,这让整个实验抹上悲剧色彩的同时,又带着无可遏制的讥讽:暴力,只有暴力是从不改变的,能够震动人类,改变人类的手段。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H. 第三浪潮的相关电影
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以Morton Rhue为笔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而此小说正是以1967年的“第三浪潮”为原型创作的。
了解了“第三浪潮”后再通览《浪潮》,你便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电影没冲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原事件中找到原型。比如狂热的Tim的原型就是Robert,而反对者Carol指的似乎是那Ron Jones自述中的三位女生。实际上,当事人Ron Jones曾被邀请亲临剧组来执导拍摄。他自己说:“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场景。”
同时,双枯昌歼方的不同也非常多。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影片的结局与真实事件的结局。稍一分析便可得出,这一差异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大体有:
其一,实验的时间。原事件中的实验只进行了5天,而电影中的实验则进行了7天。这短短的2天意味着非常大的差别。无论是从电影情节还是从真实档案看来,如果学生们的狂热程度可以量化的话,那这一数值一定至少是以几何级数递增;因此延长了2天的实验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二,实验领导者(老师)的心理状态。电影中的Rainer Wenger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特点(他靠自学成材,而妻子则是科班出身的硕士)以及实验的背景(他本来已选好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同事抢走,无奈之下只好来教“独裁政治”),使之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有一种炫耀心理与报复心理,从而导致他渐渐沉迷于成就感与虚荣心中无法自拔,甚至听不进旁人的迅滚劝导,最终酿成悲剧;而现实中的Ron Jones则可以说是自持的,虽然过程中多次错失终止实验的良机,但总体上比较清楚地了解着形势的走向。
其三,结束实验的方式。电影中的Rainer Wenger采取的方法比较“开门见山”,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地向学生们阐述了真相,导致学生们(尤其是Tim)一时间无法接受现实;相对于电影中“逆流而上”的方式,现实中Ron Jones的方法则更接近于“疏导”。他将“谎言”维护到了最后一刻,接着以所谓的“电视节目”作为缓冲,让学生们逐渐自己清醒过来并产生怀疑;当怀疑出现并扩散开来,狂热的学生们对于领袖与组织的无条件忠诚和信任便随之淡化,这时他才开口将学生们彻底点醒,从而避免了突然的幻灭对学生们心理带来的过于巨大的冲击。
最后,跳出电影情节,据《浪潮》的编剧之一兼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本人所说,设置这一结局的原因,是想给那些把此当做儿戏的年轻人们敲响警钟。
I. 《浪潮》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如果将电影的寓意引申开来,此片讲述的是对“启蒙”的反思。一直以来,存在两种“启蒙”观。一个是发轫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观念,强调个人主义,主张知识是分立的,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理性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还有一种是欧陆的启蒙运动观念,以康德为代表人物,在这一观念里,真理是掌握在知识精英手中的,他们才真正能明辨是非、衡量善恶,公众是蒙昧迷信的,需要被灌输正确的观念,才能脱离不成熟状态,战胜懒惰和怯懦。影片中的米格尔老师,实际上就是后一种启蒙观的化身,他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也是“浪潮”的总设计师。他犯的错误是“致命的自负”,失去了阐释和说服的耐心,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上去经历,而不是让他们在自由的选择中进行思考。本来所有人是被他引领才在这条道路上狼奔豕突的,眼看到了悬崖边,这位领路人却突然化身成救世主,告诉人们,游戏结束了,一切回复原状,往回走才是正道。这就像一九四九年开始,你被老大哥灌输了一种观念,富裕是可耻的。然后到了一九七九年,突然老大哥告诉你,正确答案是,贫穷才是可耻的。这个版本的思想启蒙运动,最终胜利的当然不可能是理性的知识,从头至尾就只有权力的操弄而已。 回溯历史来看,每一次极权主义的兴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自称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活跃其中,他们以教育群众、改造人性为名,为全能的权力出谋划策,制造出了千奇百怪的人间地狱。例如红色高棉,高层人物都是留学法国的知识分子,师承启蒙思想家法农和萨特,结果干的全是惨绝人寰的肮脏事。当然这个话题,一扯就扯远了,需要我们走进近现代的观念史里去仔细检视。到底启蒙在何种意义上引发了极权主义,始终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谜题。作为一部电影,它只是以一种简单、生动、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极权主义是一种知识分子现象。实际上,这是非常新颖的视角,至少在纳粹题材的电影里,它显得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深思。依我之见,这部电影可以当成对《朗读者》的一次有力反驳。在《朗读者》里面,面对极权主义,知识充当了救赎的力量,启蒙最后驱除了“平庸的邪恶”。而这部《浪潮》却从反方向说:知识可以成为权力的伪饰,启蒙可以成为操纵的借口;极权主义没有在历史中消亡,他就在讲台上发号施令,只是你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J. 求浪潮演员表,浪潮女主角浪潮男主角是谁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
编剧:
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 ....writer
Todd Strasser ....novel
Peter Thorwarth ....writer
主演:
约根·沃格尔 Jürgen Vogel ....Rainer Wenger
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Marco
詹妮弗·乌尔里奇 Jennifer Ulrich ....Karo
http://www.ke.com/wiki/《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