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锦江记忆》47:锦江“老顽童”车辐
说到老成都的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居民——车辐,也许很多人都不陌生。车辐不但家居成都市锦江区,这些年来(注:采访年代在2007年),他活动的半径也多在该区范围内:布后街的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红星路附近的四川省广播电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 成都晚报,以及大慈寺的市博物馆等,这些和文字、文化有关的单位,他常常是座上宾。
尽管如今人老腿衰,但轮椅上的车辐依然精神饱满,谈笑风生,趣味盎然,每每让成都市民领略到了一个年已 94 岁的“准世纪老人”的风采!早在抗战时期即为四川“名记” 的车辐,是成都的一块老字号招牌,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太多 的名分:9 旬笑翁,资深老报人,记者作家,美食家,老顽童, 策划人,搞笑大师。著名作家魏明伦说:“黄宗江是北京的 老活宝,车辐是四川的老活宝”。
而在笔者与车辐先生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 幽默。他的老伴生前对他的评价是,别看都 90 多岁的人了,但这一辈子就改不了老顽童、老活宝的德行。哪里有好吃的,好耍的,好看 的,他都想去凑个热闹,一来玩一下,二来为自己的写作弄点素材。坚持写作、写 日 记 是 车 辐 半 个 多 世 纪 的 爱 好 ,按 他 幽 默 的 话 说 :“ 我 写 东 西 相 当 于‘ 吃 零 食 ’,不 经常嚼着点,心头就不舒服。”车辐还说:“我从 1931 年开始写日记,近 70 年来一 直坚持不断,写的日记已有上千万字。”
车辐的一生,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幽默一把。据文化界的老人介绍,车辐的幽 默有多年的历史。抗战期间,著名电影演员白杨来成都演戏,身为记者的车辐当 然不会放过采访的机会,经谢添导演介绍他采访了白杨,地点在成都南虹游泳 池,说好了大家边游泳边聊天,锻炼、采访两不误。那天,年轻的白杨身着一身漂 亮泳装,在游泳池边等候车记者的到来,匆匆赶来的车辐,在走到游泳池拿销旁见到 白杨的那一刻,忽然发现游泳裤的边边开缝了,好在车辐临危不乱,迅速跳进游 泳池,来了个“先下水为强”,巧妙地遮掩了难言之隐。
车辐的幽默还不只是性格使然,更来自他对生活永远乐观的态度。著名文人 流沙河说,当年他被打成黑帮的时候,几个文化人被弄去拉架架车,流沙河只顾销敏运埋 头拉车,羞于抬头见人;而车辐则昂首挺胸,哪怕走在人来人往的红星路上,他依旧 会一路上到处和熟人点头挥手打招呼亏梁,那神情,好像是出席一个很冠冕堂皇的活 动。
幽默的车辐尤其爱吃,当年他陪白杨、赵丹等演艺界的人士吃遍了成都的美食。如今自称美食家的他虽已九旬,但自我评价“除了钉 子 ,啥 都 嚼 得动”。夫妻肺片要吃双份,就是肥肥的甜烧白也不怕,轮椅推上街,到红星路、春熙路一带转悠,一路上还要买两个蛋卷冰淇淋且行且吃。有几次看电视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边桃酥 ,醒 来 又 接 着吃。据说快 90 岁的时候,他中了一 次风,被送进医院,由于医院床位紧张,又被辗转安排到一 个医院的病房。当时他张嘴都有些困难,成都晚报的一位 老友去看他,手里提了一些吃的东西。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 的他忽然眼睛一亮,说:“兄弟,你提的啥子好吃的东西,莫藏 到藏到的,分点来吃嘛!”一句话,惹得看望他的众人大笑。
车辐最喜欢待着的地方还是他的书房,这里是他生命 的寄托和晚年精神生活的场所。只要一进书房,他的精气 神儿就来了。书房墙上,挂着他与著名电影老前辈白杨女 士的合影。他笑嘻嘻地说:“这可是我半个多世纪的红颜知 己啊。”此外,书房中让人瞩目的是众多名家的字画:老作家 肖军的七律诗,大书法家黄苗子的行书长卷,著名作家茅盾 的亲笔书信。
今年 94 岁的车辐人老心不老,好吃的照样要吃,好写的 照样想写,而且势头还很旺。
(下篇:《钟表琳琅迷老翁》)
⑵ 老电影演员白杨始于什么病
老电影演员白杨始于精神失常
⑶ 话剧“四大名旦”你知道吗仅一位在世,被誉为世纪美人,她是谁
相声演员高峰在社交平台上贴出了一张老照片,很多网友都不认识,也难怪,四个大老爷们凑一堆拍照,不认识他们的网友谁能往“四大名旦”上想啊。
最后,这些年来话剧市场也有了新变化,随着开心麻花的火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话剧开始和喜剧划等号,传统的话剧市场逐渐萎缩,不知道什么时候话剧舞台能再涌现出新的四大名旦来。
⑷ 五十年代最火女明星,曾坐过五年牢,出狱后凭一部剧获奖荣誉演员,她是谁
她是上世纪50年代最受欢迎的女明星,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她善于表现东方女性的魅力。她将自身的女性魅力与角色巧妙结合,塑造出各种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让观众对她的角色给予无限的同情,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白杨每月工资365元,足够养家糊口。后来,白杨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了五年多。在监狱里,她吃尽了苦头,甚至一度精神失常。1971年,白杨出狱,昔日美丽漂亮的大明星,变成了一个面色蜡黄、目光呆滞的老头。
经过调查,恢复了白杨的名誉。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她的身体逐渐好转,重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中。1989年,白杨参演了她人生中唯一一部电视剧,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天下无爱》。她在剧中成熟、精湛的表演获得了第十届飞天奖"荣誉演员"称号。
1996年9月18日,他去世,享年76岁。
⑸ 封面封底上的杨丽坤,那个美得不可方物的阿诗玛
2000年7月21日,有“中国影坛第一美女”之称的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
杨丽坤成名于1959年长影拍摄的《五朵金花》,据说导演王家乙无意中看到了正在擦玻璃的杨丽坤,被她的清纯所打动,当即决定由她来扮演副社长金花。
《五朵金花》和上海天马厂的《春满人间》同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因为《春满人间》的主演是大明星白杨,所以《大众电影》杂志献礼片专刊论资排辈地用白杨作为封面,杨丽坤作为封底。
那一年杨丽坤刚刚17岁,脸胖嘟嘟的,身材比较壮实,那时候的审美是喜欢“红苹果一样的脸蛋”,但按照现在的标准,她还不能算做大美女,有人甚至认为扮演女三号的朱一锦比她更漂亮。
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为寻找扮演阿诗玛的女演员跑遍了全国,导演刘琼和摄影师许琦奔走于昆明、重庆、武汉等地,副导演则在北京的专业舞蹈团体中大海捞针,最后选来选去,还是选中了杨丽坤。这时的杨丽坤已经21岁,脸庞和身材都瘦了一圈,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人。
时任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十分重视《阿诗玛》,要求将其拍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海燕厂为此特邀香港明星夏梦的御用化妆师给杨丽坤做造型,一条眉毛就要画上几个小时,还用上了全套进口化妆品以及假睫毛等,从而打造出了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阿诗玛。
当时许琦为杨丽坤拍摄了一组定妆照,《大众电影》选用的这一张比较经典,后来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在作为国礼的茶叶罐上也用了这张照片。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实际上,《阿诗玛》的剧照原定是作为《大众电影》第11期封面的,但为了配合影片映前宣传而提前了一期,这样一来,第11期的封面就改成了《水手长的故事》,这部电影是由赵丹的儿子赵矛主演的。杨丽坤来上海拍《阿诗玛》,在摄影棚里认识了赵矛,两人谈起了恋爱,但后来为什么分手,个中原因就不便说了。
文革中,《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均被打成毒草,杨丽坤也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精神和肉体受到严重摧残,致使精神失常并长期得不到治疗。
文革后,人们已经把这位美丽女演员彻底遗忘了,但有一个人还念念不忘,他就是当年主抓《阿诗玛》拍摄的陈荒煤。1978年9月3日,刚平反不久的陈荒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阿诗玛,你在哪里?》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了杨丽坤在文革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她在上海积极治疗、精神疾病伤未痊愈的近况,于是,杨丽坤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1979年第2期《大众电影》终于把杨丽坤送上了封面,用的是当年许琦拍摄的《阿诗玛》剧照,画面上的杨丽坤美丽动人,眼睛中充满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期杂志也被送到了杨丽坤那里,但她竟然不敢看,一切对她来说已经恍如隔世。
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去世,走得很安详,因为长期服药,她的头发全白了,享年58岁。
⑹ 白杨资料54字
白杨,女,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莉,电影表演艺术家。
中文名白杨
别 名杨成芳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北平
出生日期1920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1996年9月18日
职 业戏剧表演艺术家
主要成就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
代表作品《故宫新怨》《十字街头》
白杨(1920年4月22日—1996年9月18日),原名杨成芳,湖南省汨罗市古仑人,中国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1920年4月22日生于北平(今北京)。1931年考入联华公司,处女作《故宫新怨》。1936年以《十字街头》成名。抗战期间随上海影人在内地演出话剧,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其后拍摄了多部电影。1947年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白杨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4个人物,60年代被评选为22大明星之一。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幼年时代因其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将白杨托给奶妈在农村生活。贫境与苦难伴随了她的童年。1931年其母病故。为了生存,白杨来到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立的第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成为该所最小的学员。由于她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在无声电影《故宫新怨》中扮演了一个小丫头。不久影厂解散,白杨加入到“苞莉芭”剧团,演出过话剧“乱钟”、“战友”等。不久该剧团也被强行解散。1934年白杨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剧社,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在话剧“回春之曲”、“黎明之前”、世界著名话剧“梅萝香”、“茶花女”中的表演,充分显露出她的表演才华。
193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成立,经著名戏剧家洪深介绍,白杨与二厂签订合同,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头》,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杨艺瑛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与陈白尘,沈浮组成影人剧团,深入人民生活进行宣传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1938年,白杨与沈西苓、赵丹、魏鹤龄等电影工作者,来到重庆的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影片,此时,她接触到斯坦尼表演理论,“斯坦尼”丰富、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激励了她在艺术表演上的探索和追求。与此同时,她又在重庆和成都开始了她的舞台艺术活动,主演了“屈原”、“雷雨”、“日出”、“天国春秋”、“复活”等著名话剧,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使她的表演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被誉为当时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1946年抗战胜利,她回到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之后,她又去香港参加《山河泪》等影片的拍摄工作。
杨洪武篆刻肖像印《白杨》
解放后,她从香港回到北京,先后在《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等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的表演艺术也在国内外赢得声誉。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举办的最受欢迎的影片、演员的评选活动中,白杨主演的《祝福》、《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评选的五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中,她又独占鳌头。同年,她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捷克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祝福》一片获特别奖。
白杨的一生,从坎坷中走向光辉,这与她从艰苦的逆境中生存,在成功后保持平凡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曾因《冬梅》一片的拍摄,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促膝交谈。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代表了自我,在《祝福》中走向新的高度,在《冬梅》赢得真诚,无论戏中戏外,她都如此“优美”、“自然”、“含蓄”的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彻底地展示在舞台与银幕上。她还著有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及诗文集《落入满天霞》。80年代还在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中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负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于1996年9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2电影作品
编辑
表演艺术家白杨
1932年《故宫新怨》
1937年《十字街头》
1937年《社会之花》
1937年《四千金》
1939年《中华儿女》
1940年《青年中国》
1946年《圣城记》
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年《还乡日记》
1947年《乘龙快婿》
1948年《山河泪》
1948年《新闺怨》
1951年《团结起来到明天》
1955年《为了和平》
1956年《祝福》
1959年《金玉姬》
1959年《春满人间》
1961年《冬梅》
电视剧作品
《洒向人间都是爱》(1988)饰宋庆龄
3家人
编辑
姐姐:著名女作家杨沫。
丈夫:蒋君超 导演 、演员。
儿子:蒋晓松 文化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博鳌亚洲论坛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
女儿:蒋晓真 导演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曾执导《新十字街头》。
⑺ 文化名人旧照
1.溥儒(1896~1963),字心畲,号西山逸士,斋号寒玉堂,出生于北京。清宗室,恭亲王嫡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其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2.李墨云[现代],又名翠屏、雀屏、绮红,溥儒二夫人。
组照片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伯诚与其夫人杜丽云的合影以及杜丽云的肖像照一组,蒋伯诚(1889-1952)浙江诸暨人,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参谋长,1927年任浙江省政府军事厅厅长,是汪伪时期蒋介石的驻沪总代表,1952年病逝于上海。杜丽云,京剧界名伶,曾经与雪艳琴、章遏云、新艳秋并列于“四大坤伶”之列。附杜丽云1953年北京市京剧公会会员证书及会徽,照片品相保存完好。
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代表作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2.秦怡(1922~ ),上海人。中国影视、话剧女演员,表演艺术家。1946年凭借在影片《遥远的爱》中的演出成名。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曾获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及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代表作品《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等。
3.崔嵬(1912~1979),原名崔景文、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山东诸城人。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剧作家。曾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代表作品《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
白杨(1920~1996),女,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莉。1932年参加左翼戏剧运动。 1936年进入电影界主演《十字街头》、《中华儿女》、《青年中国》、《长空万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戏剧《梅萝香》、《茶花女》、《天国春秋》、《屈原》、《法西斯细菌》、《雷雨》等剧。
此为赫尔穆特·纽顿为巩俐所拍摄的照片,为最著名的巩俐照片之一。
同年9月14日,巩俐等人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中国香港上映,此照片应是为电影宣传所拍摄。该片荣获1995年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照片背后有英文注释,指明为巩俐个人像。巩俐系中国女演员,张艺谋导演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演员,由纽特1995年摄于蒙特卡洛。
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是国际著名时装、人体和名人摄影家, 曾为国际多家著名杂志提供照片,此照片即为SYGMA图片社提供。
作者简介:赫尔穆特·纽顿(Helmut Newton,1920~2004),德裔澳大利亚摄影家,对后现代摄影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师之一。以世界上最著名的时装、人体和名人摄影家而着称。作品总是流露出一种不安、或抑郁、或病态。纳粹上台后取道中国流亡澳大利亚,长期为法国、美国、意大利和英国等著名时尚杂志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