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钢琴家电影简介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钢琴家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布洛迪影片获金棕榈奖后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故事有导演波兰斯基亲身受纳粹迫害的体验,他拍片时很清楚自己要表现什么,拍摄手法写实又纤细,很高兴和导演一起合作。拍片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得奖。
阿德里安谈到自己揣摩钢琴师一角的经过时说,自己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的条件是要会弹钢琴,安得烈本来就会弹琴,在大学还上过钢琴课,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为了演这个角色,将房子、车子都卖掉,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的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形象还要节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减去三十公斤,体重最后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在伦敦超过一千四百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很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演员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们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波兰斯基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被告之“不要跑!”这段场景,来源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段类似的真实经历。
这是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 。
关于故事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它是波兰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席皮尔曼是上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关于电影
《钢琴家》再现了原作的简明冷静。没有哀歌,没有颤抖,却拍出了那个时代深刻的荒谬。被纳粹处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体,曾是波兰斯基亲眼所见;犹太人藏身之处的黑色窗户,是波兰斯基的亲身经历;席皮尔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当年波兰斯基的父亲亲口告诫儿子的话。表面上电影是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里面却处处透露出波兰斯基的个人回忆与感情——69岁的波兰斯基有过类似的经历,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纳粹集中营,母亲不幸死于其中。少年时期的波兰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环境中到处流浪成长起来的。
关于演员
《红色警戒》的主演29岁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按照他的说法,自己是勒紧了裤带来扮演茨皮尔曼的。“这部电影的本性让我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他。导演让我饿一段时间,坚持要我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我们就可以从那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用了六个星期,我才减掉了30磅,”布洛蒂补充说,这还不是他为了这部电影放弃的惟一东西——为了拍这部电影,他失去了曼哈顿的一套公寓、车,还有恋人,因为他从来没有那样充满激情地投入扮演过一个角色 。
《钢琴师》的人物众多,在战争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深刻表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搜狐网评 )
《钢琴家》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钢琴家》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京华时报 )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只是天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当不得真的。(网易网评 )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彳亍。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波兰斯基太急于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了,从而忽视了必要的铺垫和气氛。观众还没有进入状态,银幕上的灾难已经一幕幕呈现。我们不知道陷入灾难的是谁,因此对他们的同情,最多只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人民网评 )
㈡ 请问<钢琴师>的结局是什么
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
(2)钢琴师电影演员叫什么扩展阅读
《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该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上钢琴师
㈢ 电影《钢琴师》中的女主角是谁啊
姓名:Mélanie Thierry
生日:1981年7月17日
性别:女
地区:法国
身高:160 CM
职业:演员
1981年7月17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杰曼-昂-雷
1996年从影至今共出演影视剧20余部
2001年12月在巴黎的卡琳戏院进行了首次舞台剧(Crime et Chatiment)演出
梅兰妮·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参与的影片:
有教养的人 Des gens si bien élevés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1900海上钢琴师 / 声光伴我飞 / 一九零零的传奇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现代美女与野兽 Quasimodo d'El Paris
爱欲旋律 Canone inverso - making love
八月十五 15 ao?t
15 août
August 15th
脑网追凶 Chrysalis
天神下凡 / 蝶蛹
Avatar
Chrysalis - Tödliche Erinnerung
1.生死新纪元 Babylon A.D.
巴比伦纪元 / 巴比伦密码
Babylon Babies
Misión Babilonia
2.决战豪门 Largo Winch (演员)
拉戈·温奇 / 黑色豪门 / 神鬼猎杀 / 特攻阔少爷
Largo Winch - Tödliches Erbe
1.上路前来一杯 Dernier pour la route, Le
2.你会想念我
1.另一个大仲马 L'autre Dumas
Dumas
Signé Dumas
2.蒙庞西埃王妃 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蒙庞西耶的公主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㈣ 请介绍一下电影演员杰弗里拉什
杰弗里拉什
中文名: 杰弗里·拉什
英文名: Geoffrey Rush
性 别: 男
生 日: 1951-07-06
角 色:演员
就读于昆士兰大学时便加入职业剧团,也曾在伦敦、巴黎两地磨练演技,回国后活跃于舞台,得过不少奖项。1981年进入影坛,1996年演出描写David Helfgott的传记电影《钢琴师》而一举成名,获得无数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更勇夺奥斯卡影帝宝座。
演员作品
慕尼黑 Munich (2005)
彼得·塞勒斯的生与死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The (2004)
凯利党 Ned Kelly (2003)
Harvie Krumpet (2003)
真情假爱 Intolerable Cruelty (2003)
加勒比海盗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
脱泳而出 Swimming Upstream (2003)
摇滚姐妹 The Banger Sisters (2002)
巴拿马裁缝 The Tailor of Panama (2001)
马缨丹 Lantana (2001)
鹅毛笔 Quills (2000)
猛鬼屋 House on Haunted Hill (1999)
伊莉莎白 Elizabeth (1998)
魔鬼不设防 Little Bit of Soul (1998)
孤星泪 Misérables, Les (1998)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革命小子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1996)
闪亮的风采 Shine (1996)
杰弗里-拉什
作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著名戏剧演员,杰弗里-拉什凭着1996年在传记影片《钢琴师》(“Shine”)中扮演戴维-赫尔弗格特一角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男主角,以及澳大利亚电影学院最佳男主角奖,引起了全世界影迷们的厚爱。
杰弗里-拉什1951年7月6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瓦巴,是个土生土长的昆士兰人。父亲罗伊-拉什(Roy Rush)是个会计师,母亲梅林-拉什(Merle Rush)是一位售货员。197
1年他在昆士兰大学获得艺术学位以后,签约昆士兰布里斯班戏剧公司,开始了其戏剧生涯。除了参加一些名著的演出以锻炼自己的演技以外,拉什还赴巴黎Jacques Lecoq哑剧学校学习了2年的哑剧。
回到澳大利亚以后,拉什继续了其舞台生涯,与以前的室友梅尔-吉布森合作出演了影片《Waiting for Godot》。从那以后,两位默默无闻的演员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演艺发展方向:梅尔-吉布森前往好莱坞开拓电影事业,如今己成为影坛数一数二的票房巨星;而拉什则留在国内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舞台剧演员,登台于七十多个不同的剧院,获得过诸如澳大利亚“Sidney Myer Performing Arts Award”荣誉奖等许多戏剧奖项。80年代初的大部分时间,他一直是导演吉姆-沙尔曼(Jim Sharman)主办的"灯塔"(Lighthouse)剧团的一员。后来,他开始转向电影。1981年,他拍摄了其第一部电影《欺骗》(“Hoodwink”),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是年轻的朱迪-戴维斯(Judy Davis)。这一期间,拉什不但在澳大利亚的电影和舞台界频频露面,扮演角色外,还执导了大量的戏剧作品。
1996年拉什受青年导演斯科特-希克斯的邀请,主演了反映当代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师戴维-赫尔弗格特生平的传记片《钢琴师》。戴维是一位极有天赋、性情孤傲的钢琴师,但整日精神沮丧、举止怪异,在父亲的关爱逼迫下,终于将梦想和天赋融于了一身。这是45岁的拉什第一次在电影中担纲主演,他除了接受钢琴弹奏训练外,还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和揣摩戴维的心态和举止。拉什在影片中将这位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催人泪下,将这位音乐天才的情感和悲伤演释得出神入化,非常具有感染力。拉什也从一名舞台剧演员一跃成为国际影坛响当当的人物,被认为是1996年国际影坛最重大的发现。他一举囊括了纽约、洛杉矶、伦敦和澳大利亚四地的影评人影帝奖,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等多个影帝头衔,为澳大利亚捧回了首个奥斯卡影帝奖杯。杰弗里-拉什周围充满了一片"钢琴奇才"的赞美声,于是拉什开始正式地走进大银幕,在多部人物鲜明的影片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1997年拉什在吉列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执导的影片《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中,扮演奥斯卡的曾孙。1998年,拉什拍摄了夏克哈-卡帕 (Shekhar Kapur)执导的英国史诗片《伊莉莎白》(“Elizabeth”),扮演英国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那位城府深奥、为人阴暗的密友----弗朗西斯-华星汉姆公爵,与同为澳大利亚的女星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大演对手戏,扶佐着这位女皇带领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拉什对弗朗西斯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表演颇见功力,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同年拉什又参加拍摄了约翰-马顿(John Madden)执导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扮演那位濒临破产的剧院老板菲利浦-汉斯劳,猬琐狡猾的形象、收放自如的演技抢尽了镜头,并再次招来了一片赞扬声。他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为他赢得了美国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男配角奖,以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金球奖和美国电影演员协会奖的提名。上述两片的成功,使拉什精湛的演技深深地印在了许多观众的脑海里。紧接着,他还在比莱-奥古斯特(Bille August)改编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中扮演一个“法律的维护者”贾维特警官,塑造了一个富于激情但却拒绝表达情感的人。整部影片揭示深刻、可看性颇高。
1999年,拉什转变了戏路,接拍了《神秘人》(“Mystery Men”),在片中扮演那个胆怯的卡萨纳苇-弗兰肯斯坦,出演此片的还有格雷格-金尼尔、简安-加罗法洛、本-施蒂勒和保罗-鲁本斯等。同年,他参加了1958年威廉姆-卡斯特尔(William Castle)的经典恐怖片《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的重拍工作,该片由威廉姆-马龙(William Malone)执导,拉什在片中扮演一个行为反常古怪的百万富翁斯蒂芬,邀请几个朋友(伊丽莎白-赫莉、塔伊-迪格斯和彼特-加拉格尔等饰),在废弃荒芜的精神病研究所内举办生日派对,阴森恐怖的大宅中发生了一系列毛骨悚然的事件。
2000年拉什与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联袂主演了约翰-波尔曼(John Boorman)执导的黑色喜剧悬念片《巴拿马的裁缝》(“The Tailor of Panama”),在剧中扮演一个英国裁缝师哈利。这是一部描写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间谍故事的影片,哈利为了保住自己的妻子及生活,于是编造了足以引起国际纠纷的虚假情报提供给“间谍”皮尔斯。此片是第一部在巴拿马拍摄的好莱坞电影。
接着,拉什在好莱坞教父级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执导的传记片《鹅毛笔》(“Quills”)中,扮演十八世纪法国才华横溢的著名情色文学作家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因为萨德侯爵撰写的作品太过色情骇人,而被统治者拿破仑关进了教堂的疯人院内。但是他在狱中仍继续写作,并由教堂洗衣妇(凯特-温斯莱特饰)把作品偷送出去出版。拉什在片中把萨德侯爵敢于挑战道德及传统伦理戒律的一生演释得淋漓尽致,将情欲与道德、创作与迫害之间的冲突发挥到最高点。这是他继《钢琴师》之后,再次倾力出演的作品,他自己认为“完美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此片一经上映即受到广大影迷的关注,使杰弗里-拉什赢得了第5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和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双料提名,人们祝愿拉什能捧回第二座奥斯卡影帝奖杯。
杰弗里-拉什的幸福家庭成立于1988年,妻子珍妮-梅尼罗丝(Jane Menelaus)是澳大利亚资深舞台剧演员,向来很少触电,只参加舞台剧及电视剧的演出。但此次拉什出演《鹅毛笔》却请出了夫人助阵,扮演萨德侯爵夫人,一同演释变态夫妻。家中有一对儿女:1992年出生的女儿----安吉莉卡-拉什(Angelica Rush)和1995年出生的儿子----詹姆斯-拉什(James Rush)
主要获奖记录:
2001年因影片《鹅毛笔》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8年因影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美国电影演员协会奖、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8年因影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美国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男配角奖
1996年因影片《钢琴师》获得纽约、洛杉矶、伦敦和澳大利亚四地的影评人最佳男演员奖,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主要电影作品:
2000年 《鹅毛笔》(“Quills”)
2000年 《巴拿马的裁缝》(“The Tailor of Panama”)
1999年 《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
1999年 《神秘人》(“Mystery Men”)
1998年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1998年 《魔鬼不设防》(“A Little Bit Of Soul")
1998年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
1998年 《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7年 《Twisted》
1997年 《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
1996年 《钢琴师》(“Shine”)
1981年 《欺骗》(“Hoodwink”)
㈤ 《钢琴师》的主演是谁
艾德恩·布洛迪 Adrien Brody 汤玛斯·科瑞奇曼 Thomas Kretschmann 艾德·斯托帕德 Ed Stoppard 莫林·力普曼 Maureen Lipman 弗兰克·芬里 Frank Finlay
㈥ 《钢琴师》《金刚》的男主角的资料,另外他还出演过什么电影
阿德里安·布罗迪档案:
英文姓名:Adrien Brody
中文姓名:阿德里安·布罗迪
生日:1973年4月14日
身高:186cm
出生地:纽约州纽约市
国籍:美国
父亲:艾略特·布劳迪 画家 退休教师
母亲:西尔维娅·普拉奇 摄影师
主要作品:
2003年《歌唱侦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2002年《钢琴家》("The Pianist")
2002年《哑巴》("Dummy")
2001年《项链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2001年《爱得辛苦》("Love the Hard Way")
2000年《危机密布》("Harrison's Flowers")
2000年《面包与玫瑰》("Bread and Roses")
1999年《飞扬的年代》("Liberty Heights")
1999年《极速杀阵》("Oxygen")
1999年《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
1998年《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
1998年《餐馆》("Restaurant")
1997年《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
1997年《婚姻的责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
1997年《意气风发》("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6年《甜衫》("Sweet Jersey")
1996年《黑街杀手》("Bullet")
1996年《机器战士》("Solo")
1994年《越狱者》("Jailbreakers",电视)
1994年《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93年《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
1989年《纽约故事》("New York Stories")
1988年《安妮-麦圭尔》("Annie McGuire",电视)
1988年《终于回家》("Home at Last",电视)
获奖纪录:
2003年因《钢琴家》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
2003年因《钢琴家》获第60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2003年因《钢琴家》获第56届英国学院奖(BAFTA)最佳男演员提名
2003年因《钢琴家》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因《钢琴家》获法国恺撒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1年因《餐馆》获独立精神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㈦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家》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他的真实和其中反应的在迫害犹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电影是由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斯普尔曼作为犹太人,虽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气的钢琴家,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幸免。他为了生活卖掉了钢琴,为了生存东躲西藏。在华沙被占领的前夕还在电台录制钢琴曲,波兰犹太民族不断受到各种没有尊严、没有生活权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犹太特区,赶到集中营,携带现金有限制,生活物资没有任何保障,路上随时可见饿死的人。还没有搬到犹太特区前,他不能带多萝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园散步,不能坐公共长椅,只能在街上站着聊天。电影中被打死的穿越墙下下水道的孩子,发疯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脑袋被打个洞的犹太人。纳粹在街上任意戏耍犹太人,没有理由的枪毙任何人,把轮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犹太人充当犹太警察迫害犹太人,高价卖给犹太同胞生活用品。
电影中也有暖意。帮助他出逃的犹太人,在登上集中营的火车上最后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块糖,波兰人给他的安全的生活地点,还有最后一幕里救他并给他食物的德国军官。犹太人和波兰人也开始反抗。。。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内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故事一定不比电影中少,期待中国能出现这样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的确令人感动。
所有制作精良的 历史 题材战争片都对衣着和武器相当考究,《钢琴家》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看到在华沙大街上踢正步行军的德国军队,有铁丝网内各式各样被俘的德国军人,还有最后解放华沙的苏联军队。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关反战和人性的一些东西外,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但是从后来的观察中并未发现他有多么大的突破。
除了上边的东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他在后来的《刺杀希特勒》,《帝国的陷落》,两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参演,都是德国军官。镜头时间并不多的T.K.最终博得了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他也渐渐成为了我们对德国军官的一个典型形象。
《钢琴师》——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有兴趣的可以看小说原著),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如蝼蚁般艰难生存的故事,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内心依然震撼,整部电影没有过于让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是却真实的还原二战期间波兰犹太人的悲痛遭遇。导演罗曼·波兰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本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但是这部影片导演在隐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揭露那段 历史 。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闪耀着,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也是深不见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尔曼是由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因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特别符合犹太人的特点再加上本就扎实的演技,与这个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奥斯卡 历史 上最年轻的影帝。
斯皮尔曼,波兰籍犹太人,在当地电视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在战争来临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毁灭了这一切,毁灭了男主的家庭,爱情,包括他的尊严。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军要入侵波兰的时候,男主一家准备逃亡,但是在广播中听到英美有计划对德宣战,而放弃了逃亡的计划。当晚母亲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来庆祝,却不知道这个不切实际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德军入侵波兰后,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贴上标志性袖章,妹妹一开始拒绝,可最后也被迫屈服,这似乎象征了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认为退后一步,会换来海阔天空,却不知道每一步妥协的背后,是离深渊越来越近。
户口登记到袖章到隔离区再到集中营,大批大批的犹太人就像慢慢被圈养的牲畜,越来越无处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当街无辜被戏虐,被枪杀,甚至于晚上安静地在自家吃饭,都有可能随机被德军挑中扔下高楼活活摔死,这样的纳粹德军固然可恨,但是在隔离区内大批犹太人却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甚至还听着音乐,数着手中金币,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营的等候广场上,一个犹太老人表示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们应该抵抗,反击,我们人数不少,我们会有赢的机会,但是却有人反对,德国人需要劳动力,他们不会白白浪费这样的人力,只要我们好好工作,会活着的。谁对谁错?导演把问题留给了我们的观众。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应该是男主斯皮尔曼的朋友伊扎克,家里是做钻石生意的,为了生存成为了一名为德军服务而残害同胞的犹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离区温饱困难,还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尔曼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后愤然离去,即使这样伊扎克还是冒险救过一次斯皮尔曼的弟弟,甚至在犹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车的时候在德军眼皮下将斯皮尔曼拽下,给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过,但是当他拿起棒棍伤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导演同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男主斯皮尔曼本是生活一帆风顺,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发展下去可能还会有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老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这一切遥不可及,男主为了活下去,在集中营被鞭打的时候抱住德军的裤腿求饶,只为活命。最后在犹太朋友协助下逃出来,也只能借助波兰朋友,到处东躲西藏,如蝼蚁一般。可生命毕竟是顽强的,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刺激着男主,也一次次帮助他逃离死亡。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绎了这位钢琴家跌宕的人生,剧情我不过多的透露,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尔曼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寻找食物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德国高级军官,影片中透过的一丝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打动了军官的心,将影片的剧情带向了高潮。最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尔曼顺利地等到了德国战败,波兰被苏联解放了,可是这位德国军官却以纳粹战俘的身份死在了苏联劳动营里。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想这个也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9.2,网上各种剧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诉纳粹,有人批评犹太人,有人批评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太表面,太简单,也太肤浅。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因为战争太丑陋,人性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电影的剧情我并没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给大家空间,自己去评。
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多。其原因是这部电影改编于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你如果有心地关注一下人物的对话,就会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二战时期欧洲人民的众生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部电影非常实在。说他实在,是说给那些认为这部电影过于ridiculous、平淡和践踏人的尊严的人听的。这类人之所以会对这部电影产生这样的看法,我私心地以为是没有认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他是可以不顾尊严的。
当纳粹轻描淡写地叩响扳机把犹太人的脑浆、额头上打出窟窿的时候。当小孩子被打断脊椎骨死掉的时候。当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时候。当轮椅上的老头被活活丢下阳台摔死的时候。
当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拯救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反抗德国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
当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
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现实是复杂的,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纳粹也会有尊敬艺术帮助犹太的军官,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也会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国人奴役的波兰人却大声叫嚷着要抓住犹太同胞,在德国人穷途末路之际隐忍胆小的波兰人也开始反抗起来,上层阶级的犹太人整天去酒馆闲聊不顾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须得承认,你所见的,都是事实。没有额外的东西来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别的作料来让你继续认为——啊,纳粹就是残忍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希望永远大于失望!
很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影片结尾没有什么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了苏联人的手里。这个时候,主角重新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奏起了肖邦的波兰舞曲。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主题,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会 文化民族状态下的题材,由于为现实过于复杂,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题的电影往往会给人“假”的感觉。
整篇看下来,主角是软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阶级所鄙视的“没有骨气的艺术家”。而我很欣赏主角,因为他具有绝佳的运气和顽强的生存渴望,最后重新坐在了辉煌的音乐厅内,演奏起波兰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
无需带有意识形态的阶级批判,无需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的煽情,光就这一点,很多电影无法望其项背。在华沙深夜的废墟里,一个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国纳粹的陪伴下弹奏肖邦的叙事曲。
谢谢您的邀请。这部电影改编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 。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成为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纳粹也会有尊重艺术家的军官,他在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结局没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个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苏联人的手里,这时候主角重新走上辉煌的音乐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为光艳亮丽的钢琴家。这部电影中,主角是个没有骨气,软弱的艺术家,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的死于非命的犹太人,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
《钢琴家》讲述了二战时期,华沙被入侵后,电台著名的犹太人钢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国中校的帮助下生存到战争结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让这部反战影片无需什么剧作技巧来帮助讲故事。只遵循时间线,围绕主人公的事件,辐射出各种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就足够给人诸多思考。所以电影的呈现上,在其他电影中所忌讳的没有铺垫的转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动性推动力在这部电影都反而不是问题。
这是一部伟大的二战反思电影。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反抗战士,而是用一个极其普通的犹太人视角,平静客观地讲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残酷才最冲击人心,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电影中看主角的逃生历程,仿佛置身于彼时,亲身体会到纳粹的残暴,用独特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这场人类浩劫,去细细体会绝境下的生存之艰。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很快首都华沙沦陷。
主角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席皮尔曼便是在华沙电台工作。纳粹德军的血统政策在此时还未完全暴露,他们强制要求所有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以便隔离。
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命令,住进了临时划定的隔离区。在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性命在纳粹眼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随时随地被剥夺。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极其普通的晚餐中,纳粹突然在席皮尔曼对面楼进行检查,通过窗口看到对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饭,纳粹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站起来,老人挣扎无果后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就是平淡的像普通录像一样,一条生命结束了。
后来德军政策开始野蛮化,所有占领区的犹太人被有秩序的送进集中营进行大规模屠杀。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隔离区的所有人准备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都期待着下一个地方比这里好,能够生存下去。
在即将登上火车的时候,一个犹太警察救下了席皮尔曼,他躲过了一劫。
但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逃亡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呵呵,没看过!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 历史 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 历史 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影片是战争类型,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忍受着影片带来的无奈 压抑 和忧伤将它看完。
影片中的萧邦的乐曲在脑中回荡。
永远不能忘记影片开头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着史标曼。他说“请叫我史标曼”
还有在集中营史标曼和家人一起将糖果分为了六块。那糖果我觉得含在嘴中并非是甜而是苦涩。
它在无奈下用手指弹奏无声的钢琴,那曲在回荡······
最伤心时是看他用似骷髅般的手弹奏着乐曲。
和旁边静静聆听德国军官。
音乐的震撼让人不再畏惧同样也不再残忍。
影片结束后发现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时用钢琴弹奏的忧伤曲目。苦涩是让艺术升华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抽经断骨的经历才能弹奏出让人心中为之震撼的乐曲。影片最后是史标曼的原声录音
㈧ 钢琴家的演员表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 罗纳德·哈伍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艾米莉娅·福克斯 / 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 埃德·斯托帕德 / 穆琳·利普曼 / 弗兰克·芬莱 / 邱莉娅蕾娜 / 杰西卡·凯特·梅耶尔 / 理查德莱丁斯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波兰
语言: 英语 / 德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02-05-24(戛纳电影节) / 2002-09-25(法国)
片长: 150分钟
又名: 战地琴人 / 钢琴战曲 / 钢琴师
㈨ 钢琴师电影里的女演员
Dorota
演员 艾米丽雅·福克斯
质朴阳光的多萝塔,一个清纯的女孩。钢琴师瓦拉迪斯劳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