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演员 > 电影山本五十六配音演员

电影山本五十六配音演员

发布时间:2023-06-09 19:54:38

㈠ 二战时期日美战争片有哪些

《父辈的旗帜》《太平洋的奇迹》 《永远的零》 《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 《风语者》

《父辈的旗帜》是由美国梦工厂电影发行公司出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监制的战争电影,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鲍威斯撰写的同名畅销书。影片讲述代表硫磺岛战役的知名摄影作品《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的背景始末.

㈡ 译制片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

简介

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路程。从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灯小字幕和"译意风"在现场讲剧情,再到真正的译制片出现,观众逐渐习惯外国明星嘴里讲著流利的中国话,而如今又似乎越来越流行看"原声片",中国的译制片在这个过程中写就了它兴衰更替的历史,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人们还需要它吗?

诞生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20多个华侨译配的义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翻版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著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

1949年东影早期译制片人员在兴山合影

袁乃晨回忆当时的情形,"一开始也不叫译制片,就找了个俄文翻译来翻译文本,等到配音时才发现不对,怎么人家一句我们却要三句,以为是翻译错了,找来翻译一看,没翻译错啊,那时才知道原来配音不能光意思对,还要注意字、词、句的转换。第二次配音,这回一行一行是对上了,可这嘴型又对不上了,才知道这译制工作还要考虑苏联他们的口音和语气,他们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时就注意哪里发出这段词的闭合音。还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说乌拉是万岁的意思,可我们冲锋不喊万岁啊,就改成冲啊。不知从何时期开始叫做译制片"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片中东北味十足的配音虽有些滑稽可笑,但却与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很符合,让观众感到亲切。该片的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普通一兵》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人员。仅1949年下半年,他们就接连完成了另两部苏联电影的译制,即《俄国问题》和《伟大的转折》。次年的产量更令人咋舌,多达31部。

从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到1965年,17年间我国译制的外国电影达到了775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苏联革命题材的译制片,而这些影片中,许多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

发展

就在《普通一兵》译制的那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派出翻译片组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其被称为"中国译制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开始准备译制苏联影片,1950年3月,上影厂翻译片组译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后译为《团的儿子》)。并决定在六一节放映给全国的孩子。只有四个专业的配音演员,三女一男,也是第一个由女生来配音男角色,配音导演又抽来高博等三名临时配音演员入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618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片开始有了"南腔北调"的差别。如果说《普通一兵》、《小英雄》这两部对苏联影片的译制工作仅仅是实验性质,那么从那时之后,在上海、东北的译制工作就迈入了"快车道"。

1958年长影译制片拍摄小组合影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上影厂翻译片组制作出了《乡村女教师》 、《列宁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繁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外国文化的渴求和一批爱岗敬业、有着极高专业素养的配音导演和演员的努力,造就了中国译制片最辉煌的时期。 《虎口脱险》中尚华和于鼎堪称珠联璧合的配音,将法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魂断蓝桥》中刘广宁、乔榛的完美演绎让这部在欧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为中国影迷心中的爱情经典;《茜茜公主》中丁建华和施融恰到好处的表现让这个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童话成为许多影迷的最爱;《叶塞尼亚》中李梓的一句"喂,当兵的……"让美丽泼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罗》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无数人迷上了童自荣;《简·爱》让邱岳峰所演绎的罗切斯特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追捕》中冷峻刚毅的杜丘警长让毕克成为高仓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选;群星荟萃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一演再演,成为配音教学的经典教材。

1962年周恩来总理与长影译制片全体人员合影

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精彩绝伦的对白,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影片,那些或轻柔娇媚、或阳刚洒脱的声音,作为经典永远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史册上。

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达尼号》、《珍珠港》、《蜘蛛侠》、《黑客帝国》、《指环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 译制片依然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打开那扇了解异域文化的视窗。据统计,2006年译制片与原声片的比例约为10:1,每年数量有限的进口大片中,译制片仍是绝大部分影院放映的主要拷贝。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外语学习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艺术家的淡出,以及市场化环境下译制作品质量的下降,译制片似乎渐渐被纳入了"怀旧"的范畴。

"活着,还是不活?"这句《王子复仇记》的经典对白,是2006年4月中国译制片问题讨论会的主题,也是人们近来关于译制片讨论的核心,正反双方都有一箩筐理由和论据。关于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历史,未来究竟怎样,或许不仅仅取决于译制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将取决于我们--大众的选择。

分类

原声本国语言字幕

这是最基本的译制片,也是为了能最快得让观众看到国外电影,但是,因为电影是靠画面和语言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因此,听不懂外语的观众一边看画面一边看字幕会极大的破坏掉电影本身的完整性,这只是一种最快速最基本的选择。但对于无法体会外语文化的人来说,看了这种译制片实际上并不等于真正看懂了电影,只是了解而已。

苏联老译制片海报

原声本国语言解说

这种译制片可能基本上没有人看过,这是在一边放原片时一边有人在解说,解说包括故事基本发展内容,并且解说人还要担任片中人物对白的表演。著名旅美华裔演员卢燕就曾经在上海做过这样的译意风小姐。因此这个要求很高,存在时间也很短,目前已经淘汰。

原声本国语言配音

这种译制片多用于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多为科教性质的,基本无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将原声减弱并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普节目就属于这种范围。

无原声音轨本国语言配音

这就是最终的译制片了,通过本国本地语言来代替别国语言,但是要符合演员表演,嘴型相同,年龄性别在声音上做到相同,这就是最难得了。这就是我国的配音演员基本都是演员出身的原因,不过近年来,也开始专门培养配音演员了。

译制片

作品

简介

曾经有这样一些电影画面:瘦弱单薄的简·爱终于靠在了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肩头;面对一屋子嫌疑犯,客轮上的波洛探长终于说出:凶手是你,杰吉小姐!指挥家在水气蒸腾的浴室里一边绕圈一边哼著"鸳鸯茶,鸳鸯品";敢死队里的乌合之众叫着"头儿";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泼而又高贵典雅……

那时,谁没有花一毛钱看过电影,或者至少,没有抱着"匣子"在百无聊赖的午后听过录音剪辑?那些单调的岁月因为那些带点欧式腔调的中国话而生动起来。这些电影有着典雅的气质、轻松幽默或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彩的台词,今天转头再看的时候,就像品尝陈年的老酒,或者翻开泛黄的相册,遥远的记忆在一瞬间变得无比清晰。

简·爱

《简·爱》是不能不提的经典。它在国外有很多个版本,引进到国内并由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这一版并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无可替代:"你哭了?""没有。""眼泪顺着睫毛落下来了。"

苏联老译制片海报

"还没有结婚?这可不太好,简,你长得不美,这你就不能太挑剔。可也怪,怎么没人向你求婚?"……"喔……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但愿这样。有个傻瓜早已找过我了。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邱岳峰的声音是低沉沙哑的,许多圈内人士都认为他的声音条件并不好。然而,他在同行和观众眼中已经被奉为神明--他就是外表潇洒、内心痛苦、性格多变的罗切斯特,而他也可以是灵活幽默地与警察周镟的小偷(《警察与小偷》)、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梦想者(《白夜》)、良心未泯的杀手(《凡尔杜先生》)、死在红军爱人枪口下的白军中尉(《第四十一》)、帅气的美猴王(《大闹天宫》),还有《大独裁者》、《巴黎圣母院》、《孤星血泪》中身份不同的各个角色。

"他配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能让你服气,就认为他配小偷就是小偷,他配绅士就是绅士。"跟邱岳峰对过戏的同事赵慎之这么说。陈丹青曾写道:"当我在美国看到《简·爱》和《凡尔杜先生》,那原版的真声听来竟像是假的,我无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词中发生'重听'"。

尼罗河上的惨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被誉为明星云集、班底强劲的剧目之一。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句话的小角色,也会有专人"代言"。苏秀配音的黄 *** 家奥特波恩太太,刘广宁配音的杀人犯杰吉,童自荣配的激进青年……而滔滔不绝用大段的台词分析案情的毕克(波洛探长)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机敏镇定的探长,声音浑厚得令人安心,语气又虚虚实实,张弛有度,将扑朔迷离的杀人案情条分缕析,语言有声有色,观众跟随着他透过层层迷雾,抽丝剥茧地弄清了真相。

说起毕克,不能不提的另一部片子是《追捕》。这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并未产生太大轰动的影片在我国却能风靡一时,毕克功不可没。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因为有了毕克的演绎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于80年代高仓健访问中国时,还特意与毕克会面;1999年出品的《铁道员》,高仓健还曾打算请毕克配音,只是因为毕克的身体欠佳而作罢。

不论是配《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音乐之声》中的男爵还是《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毕克都是那样风流倜傥;而在《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里,他又是那样冷峻、凝重。尚华曾经说:"他的感情是即兴的,现场抓来,分寸感准确,感情又饱满,这是他的功力,没办法,学不来的。"

虎口脱险

如果说邱岳峰的符号是罗切斯特,毕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的话,那么《虎口脱险》则成就了尚华 和于鼎。恐怕看过《虎口脱险》的人没有不被吵吵闹闹的指挥家和油漆匠逗得哈哈大笑的。略带神经质的乐队指挥出场的那场戏语速飞快,配这部戏的时候,尚华的血压一度升高到180,晚上睡觉都在回忆指挥的面部表情,想像他的情绪。而于鼎则是慢功出细活,他的声音条件并不出众,也算不上伶牙俐齿,配过的配角不计其数,但主角却屈指可数。尚华跟他配戏的时候就一遍一遍地陪着,等到他慢慢把台词捋顺,才投入情绪。尚华说,一次录戏,于鼎说完,音效师就用力拍一下桌子。反复排练,于鼎自己却总也不满意,直到音效师忍无可忍地说:"我手都拍肿了!"

译制片宣传画

于鼎的代表作还有《英俊少年》里的卡尔、《大篷车》里的莫汉,尚华的代表作还有《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冷酷的心》里的魔鬼胡安,《加里森敢死队》里的"黄毛",《追捕》里阴险的长冈了介。

制作单位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成立于1955年,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长影是我国译制片的诞生地,前身东北电影公司翻版组,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国) 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永恒的爱情》(巴基斯坦)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妈妈的生日》(日本) 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 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金牌》 (菲律宾) 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浪花之恋》(日本) 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弗兰西丝》(美国) 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上海电影译制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电影厂改组成为一个联合企业性质的公司。后经过多次改制,组建成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好的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初创期的翻译片组,设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汉弥尔登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基本成员只有组长陈叙一和翻译陈涓、杨范;译制导演周彦、寇嘉弼;演员姚念贻、张同凝、陈松筠、邱岳峰以及录音师、放映员十余人。

上海电影译制厂

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著译制片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被译制成了中文。《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墨西哥的《叶塞尼亚》(1977年)、义大利的《佐罗》(童自荣配佐罗、假总督)、法国的《黑郁金香》(一开始译作黑马丁花,但因欧洲对郁金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故译作黑郁金香。童自荣配兄弟俩)、法国的《虎口脱险》、美国的《爱德华大夫》等各国的优秀影片译成中文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胜利大逃亡》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黑郁金香》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谜中之谜》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靡菲斯特》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随心所欲》获1989-1990年优秀译制片奖

《追寻铁证》获1991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国际女郎》获1993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亡命天涯》获199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真实的谎言》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5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失落的世界》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7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诺丁山》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9优秀译制片奖

《哈利·波特与密室》获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2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爱有天意》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3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翻译风波》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惊涛大冒险》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2006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功夫熊猫》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7-200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八一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目前是我国唯一译制电影制作的事业单位。1954年,八一厂为配合部队作战、训练以及科研需要,开始译制以前苏联为主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译制了140余部。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69年,八一厂开始译制外国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译制了内部参考片《翠堤春晓》、《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大海战》、《巴顿将军》、《侠盗罗宾汉》、《阿福》、《莫斯科保卫战》、《敦煌》等30余部(以上部分影片未发行)。

1994年开始,是八一厂译制片的辉煌时期,共译制了40部外国故事片,译制质量逐步提高。影响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断箭》、《龙卷风》、《空中大灌篮》、《拯救大兵瑞恩》、《西点揭秘》、《U-571》、《珍珠港》、《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双塔奇兵》、《指环王:王者无敌》、《公主日记》、《星球大战前传:复制人的进攻》、《烈火雄心》和《国家宝藏》、《星球大战前传:希斯的反击》、《国家宝藏》、《漫长的婚约》、《小战象》、《加勒比海盗1-4》、《误入歧途》、《光荣岁月》、《女王》、《 *** 纯情》、《火线战将》、《黑客帝国2、3》、《纳尼亚传奇1-3》、《飞行者》等片。

八一厂译制片获奖的有:

《阿甘正传》1996年获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拯救大兵瑞恩》获1998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U-571》获2000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珍珠港》2002年获第八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同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鸡奖"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这是中国译制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时获得两项国内大奖。

《烈火雄心》获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提名。

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部门

从1973年开始创作译制影片,成为中国译制片制作四大厂之一,曾译制了很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影片,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尔特保卫塞拉耶佛》、《桥》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师》、《小火车站》越南 1973年、《玛丽娅》墨西哥、《沸腾的生活》罗马尼亚 1977年、《大象音乐会》苏联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电影译制厂 ,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片制作部门。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

由于成立中影集团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名存实亡,因此中影集团在2003年在北洗厂成立了译制中心,2004年译制的《亚瑟王》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十一届)优秀译制片奖。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

2011年随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洗印分公司译制中心也挂牌成立了。

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中影译制中心近年来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国大片的译制任务。

其他

电影频道为纪念中国电影译制片65周年,于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讲述中国电影译制之路的专题片《永恒的魅力》

㈢ 帮忙给我介绍几部二战电影

<辛德勒铭单>~
<钢琴家>~

㈣ 关于《艺妓回忆录》的问题

我曾经看过的关于介绍这电影的选角内幕的一篇文章,可是刚刚再搜索没有搜索到,就吧我记忆中的内容简要说说:

据说在电影开拍之前,剧组开始是准备选用日本演员,导演和部分剧组人员还特意赶到日本进行选角工作,但是在"面试"了众多日本女演员之后,却无一合适,日本女演员给美国人的印象是"太现代"了,而且艺妓这个角色需要有一定的舞蹈功底,而"面试"的日本演员普遍不行

后剧组希望可以请日本真正的艺伎来演这部戏,但是日本现存的艺伎数量已远远不如电影中描述的时代那么多,而这些艺伎虽然经过良好的训练舞蹈底子不错,但却都不会表演

舞蹈与表演不能两全其美,剧组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目光锁定在整个东亚,而章子怡在十面埋伏中的表演和舞蹈最后征服了导演的心,所以最后选择章来担任主角

至于巩俐,无疑是因为他的演技和国际知名度了,巩俐在戏中戏份不多,而同为中国演员可以和章在对戏的时候表现更好,所以选用巩俐.

巩俐的选择是我猜测的.

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好莱乌选则用中国演员出演艺伎绝不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然后说到章为什么要演艺伎的问题,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艺伎:

日本艺妓(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妓并非妓女。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但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在艺妓业从艺的女妓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艺妓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妓。艺妓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妓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妓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妓“纯洁”的形象。

日本历史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妓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妓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妓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妓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妓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妓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妓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妓,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妓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妓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妓,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妓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艺妓的衰落也曾促使它进行过一些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如聘请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换一下面孔,在茶馆设立酒吧间吸引深夜来客等,都起色不大。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妓已过时了。

令日本男人最为满意的,是艺妓的谈话艺术。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她们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男人的情绪。她们的工作其实很紧张,而男人们则得到了彻底地放松。

培养一名艺妓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级艺妓身价更高,一般人员不敢问津,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妓当成公关手段。

艺妓虽衰犹存,但风光不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妓却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妓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藉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妓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对于艺妓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上面文章是转贴,用BAIDU或GOOGLE到处可以搜索到

艺伎不是妓女,与妓女有本质区别,虽然艺伎的工作在于"陪客饮酒作乐",但在这部电影中,美国人刻意地夸大了这一部分内容,从电影中看,章扮演的艺伎的确算不上"高尚",甚至可以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包养"现象,即使在日本人心中,这样的艺伎形象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日本人不仅不满于中国人出演艺伎一角,也不满于美国人将艺伎这一古老的职业描绘得像真正的"妓女"

至于章为什么演艺伎,我想也无非是赚钱,和名导演合作提高国际知名度等等原因(此导演是奥斯卡金牌导演,此片监制是斯皮尔博格),大家都可以猜测的到了.

"为艺术献身日本",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言过了,一来这就是一普通部美国大片,谈不上为哪国献身,二来我觉得章子怡的觉悟也没有到"为艺术献身"的高度.

最后说一点有关的,现在网上流传的章子怡在这部片中的赤身裸体剧照是虚假的,所谓的"剧照"来自于日本情色电影《道顿掘川》,照片上的女子根本不是章子怡,而是日本女星松坂庆子.

㈤ 推荐几部 美国独立,南北战争,拿破伦时代,也就是火枪时代的战争片

美国独立战争——《爱国者》,这个貌似很少
美国内战——《葛底士堡》《众神与将军》 《光荣战役》《战争与和平》
拿破仑战争电影:
《别了,波拿巴特》(1985,法国)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1960,法国)
(又名《决战奥斯特里茨》、《拿破仑光荣史》,正如片名,反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气壮山河》(1957,美国)
(故事背景发生在拿破仑进攻西班牙期间,主角不是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1968,苏联)
(反映拿破仑进攻俄国,但不是以拿破仑为主角。影片长度超过8个小时,动用了多名正规军人参与拍摄,除了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还有三个比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国版、英国版、欧洲版,但最受好评的还是苏联版)
《滑铁卢战役》(1970,苏联)
(内容不用多说了,从惠灵顿和拿破仑两个视角看待这场战役,立场较为中立,突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概念)
《拿破仑先生》(2003,法国)
(反映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的最后时光)
《我与拿破仑》(2006,意大利)
(以喜剧的方式描写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上的生活)
《拿破仑情史》(1954,美国)又名《拿破仑与黛丽丝》)
《拿破仑战争》(2002,德国)(又名《拿破仑回忆录》,一些网上商店的光盘则名为《拿破仑》,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尔主演。影片很长,由《战争的号角》、《王者的荣耀》、《命运的转折》、《滑铁卢之战》四个故事组成,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仑的主要事迹,但在细节上不像《决战奥斯特里茨》、《滑铁卢战役》等专以某场战役为主题的片子那般详细)

俄土战争电影:
《希普卡的英雄》,苏联1953年拍摄
《土耳其式开局》
《轻骑兵旅的冲锋》
《第九连》

海战的:怒海争锋

㈥ 中途岛的影片主演

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
出生日期:1920年 4月1日
出生地点:中国青岛
逝世地点:日本东京,器官衰竭
地区:日本
婚姻状况:已婚
别名昵称:Toshir&ocirc; Mifune(译名),
生于中国青岛。4岁时随父亲到大连﹐1938年自大连中学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照相馆﹐不久在当地被征入伍。1946年归国﹐同年进入电影界﹐1948年主演黑泽明的影片《泥醉天使》而一举成名。三船敏郎善于扮演粗犷﹑强悍﹑动作性强的粗线条人物﹐中年以后则以扮演首领人物为多﹐他主演的影片多次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罗生门》 (1950)﹑ 《七武士》 (1954)﹑稲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 (1958)分别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大奖)﹑圣马克银狮奖和圣马克铜狮奖﹐稲垣浩导演的《宫本武藏》(1954)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 《保镖》 (1961)和《红胡子》 (1965)使他两度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这些影片也都在日本获奖。他和黑泽明长期的合作曾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1997年因多处肾脏器官衰竭逝世。享年 77岁 。晚年患有轻度的老年痴呆症。遗作是 1995年熊井启导演的「深远的河」。主要作品还有﹕《蛛网宫堡》(1957)﹑《在底层》(1957)﹑《大阪城的故事》(1961)﹑《椿三十郎》(1962)﹑《山本五十六》(1968)﹑《黑部的太阳》(1968)﹑《祗园祭》(1968)﹑ 《日本海大海战》 (1969)﹑《红太阳》(法国﹐1971)﹑《柳生家族的阴谋》(1978)等。
查尔登·海斯顿 Charlton Heston
男, 生于1924年10月4日 ,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
逝世于2008年4月5日 (美国加州比弗利山)
星座: 天秤座
生平:1924年10月4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1949年他在历史片《尤利乌斯·恺撒》中成功的扮演了名将安东尼奥,初露锋芒。进入50年代,海斯顿片约不断,由于他身材魁梧,五官线条刚毅,尤其是他的希腊鼻,使得其出演的影片多为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而角色亦几乎都是圣人、伟人、望族、将军、领袖等人物,因而促成了查尔登·海斯顿能快速窜红的有利因素。
1959年终凭超级史诗巨片《宾虚》荣获奥斯卡影帝桂冠。70年代他又推出了包括《失陷猩球》、《大地震》、《中途岛》等商业大片,亦树立了其银幕超级硬汉形象。1977年荣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大奖。80年代他多以拍电视为主,主演了史诗剧集《王朝》。1989年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邀前来执导话剧《哗变》。还曾任美国电影学院院长。至90年代仍偶有客串演出,并以其浑厚的嗓音在幕后担任配音和旁白工作。他最近的一部电影是2003年的《我的父亲》。
2008年4月5日晚,查尔登在比佛利山庄家中辞世,享年84岁。
爱德华·艾伯特 Edward Albert
男, 生于1951年 2月20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逝世于2006年9月22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星座: 双鱼座
生平:爱德华·艾伯特,美国电影演员,1951年生于洛杉矶,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求学,是电影演员埃迪·艾伯特和玛戈的儿子,七十年代初步其父后尘,开始了电影表演生涯。他的第一部影片是 1972年同高蒂·韩、艾琳·赫卡特合演的喜剧片《蝴蝶自由了》,描写一个有事业心的青年女演员爱上了邻居的盲青年,但盲青年的母亲却出来横加干预。这原是一出三人舞台喜剧,搬上银幕后,由于演员表演出色,影片受到好评。接着他同瑞典大明星莉芙·厄尔曼合演《女人四十一枝花》(1973),描写一个四十岁的离了婚的女人,在希腊度假时同二十二岁的青年发生恋情,他演的是男主角。此后,他又在一些影片中扮演主角,如《中途岛》(1976)、《多米诺原则》(1977)、《希腊大亨》(1978)、《世界末日》(1979)等。
爱德华·艾伯特曾在1970年当过《巴顿》一片的制片助理,在西班牙参加外景拍摄工作,也是个摄影爱好者,作品曾在洛杉矶展出。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男, 生于1905年5月16日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Grand Island
逝世于1982年8月12日 (美国加州洛杉矶)星座: 金牛座
身高: 185cm
本名:Henry Jaynes Fonda
女儿:简·方达
儿子:彼得·方达
生平:亨利·方达在好莱坞和百老汇享有盛誉达50年之久。他是荷兰移民的后代,父亲开一家油漆店,少年时代曾立志当作家,在大学时代又迷上了戏剧,经常参加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1929年,他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5年之后,他因成功地主演了喜剧《农夫娶妻》而一举成名。 1935年,当好莱坞把这部轰动一时的剧作搬上银幕时,他应邀继续担任男主角。在影片中,他那朴实、真挚、风趣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从此,亨利·方达便频频来往于百老汇和好莱坞之间,成为美国电影和戏剧双栖大明星,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四十年代的代表作是《青年林肯》、《愤怒的葡萄》和《荒野大决斗》,五十年代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和《十二怒汉》,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作是《西部开拓史》、《碧血长空》、《蛇》等。
亨利·方达的演艺生涯持续到80年代初期,于1978年获美国影艺学院颁发终生成就奖,1981年3月31日,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授予他特别荣誉奖,以纪念他“半个世纪来在电影表演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所作出的不朽贡献”。在拍《金色池塘》时,亨利·方达已重病缠身,身上带着心脏起搏器。但他凭着高超的演技和对电影艺术的深挚感情,把片中诺曼这个人物演绎得生动感人,并凭此片如愿登上奥斯卡影帝宝座。
亨利·方达一生共结婚五次,简·芳达和彼得·方达是他与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女儿,简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同样也是好莱坞的演技派巨星。

㈦ 求类似2011版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战电影

1946-我对青春无悔
1956-二十四只眼睛
1960-太平洋之岚
1968-战后残酷物语
1968-山本五十六
1970-虎!虎!虎
1970-战争与人
1971-血战冲绳岛
1974-望乡
1976-逝风残梦
1977-人证
1981-联合舰队
1983-日本海大海战
1984-燃烧的零式战斗机
1992-落阳
2003-间谍佐尔格
2003-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2004-暴风女神
2004-赤月
2005-男人们的大和号
2006-硫磺岛家书
2006-没有出口的海
2007-吾为君亡
2008-我想成为贝壳
2008-雾之火
2008-最后的早庆战

日本视角的二战影片14部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阅读全文

与电影山本五十六配音演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