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演员王东伟
王东伟 ( WangDongWei )汉 , 演员、导演,12月25日出生于辽宁凌源,因参演香港《无间道》导演麦兆辉、庄文强的电影《大搜查》 其独特的演技赢得导演的认可和很多人的关注,2006年凭借主演电影《爱情狗》里的大臭 获得内地导演章明的认可,并以其接地气的形象深受很多人的喜爱,2011年参演古装喜剧《公主出山》饰演的阿恩少爷 其个性的搞笑喜剧风格 深受台湾导演郑少锋的认可 后被周星驰选中 和陈可辛导演的肯定。音乐文字创作很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用和监制、灯光、剪辑等剧组其他人员协商,自己可以主宰整个过程,这种感觉虽很幸福,但也很孤独。
参演作品:
电影
电影《大搜查》
电影《爱情狗/青城山之恋》
电影《致命关系》
电影《非狐外传》
电影《犀利哥传奇/爱疯狂》
电影《两个保安的故事》
电影《古惑仔之反骨仔的下场》
微电影
微电影《傻小子外传》
微电影《疯狂的学生》
微电影《僵尸出更》
微电影《九阳真精》
微电影《交错时光的爱恋》
微电影《阿恩的故事》
微电影《B区》
微电影《私人定制》预想篇
微电影《PUB女王》
电视剧
30集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五》
30集电视剧《南岳奇人王船山》
23集电视剧《便衣支队》
33集电视剧《公主出山》
其它
广州电视台栏目剧《嘻嘻哈哈》
大鳄鱼专业移动洗车机代言
杭州乐园宣传片《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2. 凌源皮影的基本内容
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影人、影件的雕刻。
雕刻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瘦弱、鞍花严重、病死的驴皮次之。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约5—7天;驴皮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然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手碰返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透明度最佳、光亮且薄厚适中的两肋刻制头茬;平整而略软部位刻制上身和腰节;选厚而硬的部位刻制腿脚和袖头,选软裆薄而软的部位刻制胳膊上节。这样合理搭配用料刻制的影人,坐、卧、转身、抬胳膊、扬手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驴皮的脖头、大腿及股子皮只能用来刻制桌、椅、床、帐及云片等影件。
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头茬雕成五分脸儿、七分盔、帽;应用数点透视,由上五分到下七分雕镂戳子(影人身子)。雕刻完成后的影人用水浆过,晾干压平,即可染色。传统的影人、影件染色主要用红、绿、黑三种颜色,驴皮本色再上亮油即为黄色,红、绿、黑三色通过艺人有序的匀染,形成色彩艳丽、颜色深浅不同的颜料。着色之后涂上亮油(过去用桐油,现在用普通清漆或速干永明漆),待完全干透用棉线将影人活动关节钉在一起,再安装上脖条和两根手条——三根不可缺少的操纵杆儿。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影人工艺品就诞生了。
皮影戏中所用的桌椅、床帐、山石、花树、楼台、殿阁、庙宇、桥亭、车船、轿辇、虎、鹿、牛、兽等各种必备的场片和道具,与影人制作相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人的尺码也有变化。据现存实物看,清末至民国初年雕刻的影人(包括头茬)只有8寸高(市尺);到三十年代,影人尺码增到1尺至1尺2寸高;1957年始,在影人造型不变的情况下达到1尺6寸高,这样的影人目前在凌源普遍应用着。“文革”前凌源县皮影团曾雕制1堂1尺8寸高的影人,也是凌源有史以来最大的影人,可惜寿命不长,在“文革”的“破四旧”中一火焚之。随着影人加高,影台、银幕也相应加大(在道具、制品栏目中详述)。
凌源皮影的唱腔
滦洲影戏的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运用了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又借鉴了兄弟剧种的声腔音乐,最终成为现在独树一帜又十分完美的板腔体声腔音乐。
凌源皮影戏的唱腔有平唱和硬唱之分。平唱的词格韵脚是上仄下平;硬唱的词格韵脚是上平下仄,唱腔不行腔不拉韵。硬唱又有七字言、五字锦之分。除了生、旦、净、丑基本声腔外,还有旦行多用的大悲调和凄凉调。
慢板是皮影戏的主要板式,艺人们又称大板。节奏型是一板三眼,即4/4的节拍。在实际演唱中根据不同的情节又分为大慢板(每分钟约20—40拍)、中慢板(每分钟约40—60拍)、紧慢板(每分钟约60—80拍)。一个唱段中,又分上下句(又称曲头)、数唱(又称曲吵睁身)、锁板(又称曲屋)。女腔慢板(老旦唱生腔除外)曲头上句落“6”,即羽调式,下句落“1”,即宫调式,锁板尾句也落“1”,从中可看出旦角慢板是羽、宫交替调式。男腔慢板,曲头上句落“1”为宫调式,下句落“2”为商调式,所以说男腔慢板是宫、商交替调式。慢板,在皮影戏中演唱速度徐缓,节奏平稳毕饥,腔调丰富曲折,旋律性强,长于内心描述、景物描写和平缓的叙事。
常用的板式之二,二六板,又叫流水板。节奏型是一板一眼,即2/4的节拍(每分钟约60—100拍)。上下句及锁板句的落音与慢板相同,只是演唱速度加快。皮影戏各行当、各种词格都可用二六板演唱,抒情道景、对唱叙事都可应用,也是行内熟知易学的板式。
常用的板式之三,快板。快板有板无眼,即1/4的节拍。调式与二六板相同。快板又分为紧打紧唱和紧打慢唱两种演唱形式(每分钟约100—120拍),适于表现紧急、激愤的情感。
常用板式之四,散板。它类似摇板,无板无眼,演唱中不行腔不拉韵,如数如唱,适于表达激昂、愤忾的场面。
悲调,在皮影戏中旦行多用。表现生离死别、痛不欲生、声泪俱下、嚎啕大哭的情节。演唱时多由哭头转为大悲。实践中多是由:“我的夫哇”、“我的娘啊”等引入,接唱散板哭腔。哭腔唱词有时两句,有时四句。无论是两句还是四句,都是在唱词尾句的下半句转入大悲调。多为一板三眼,4/4的节拍,基本节奏型是每句两小节,上下句多为板后起,末眼落。上句落“5”,为徵调式,下句落“2”,为商调式。数唱结音落“2”,同为商调式。
凄凉调,在凌源皮影界又称作老韵、凄凉韵、路途悲等。这是旦行专门用来表达凄凉悲惨、有泪无声、悲切冷落情感专用唱腔。它速度徐缓,每分钟约40—50拍,上句落“6”,下句落“1”,是羽、宫交替调式,其音乐形象、行进旋律中“4”音频现,这是突出特点。如今,评剧的“凡”字大慢板,就是由皮影戏的凄凉调演化而成。
凌源皮影的演唱及发声方法与甘、陕皮影戏不同。凌源是翻卷(影卷)演唱,照本宣科;甘、陕皮影是肚转,不看本,流口演唱。凌源皮影戏班从前都是男演员,无论唱什么行当都掐嗓演唱,音乐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富有极强的表现力。直到1958年才有女皮影艺人登台。而甘、陕皮影利用本背功结合的发声方法,一人演唱各种行当。
据考,滦洲皮影戏1938年前是小三弦伴奏,1940年以后改用四弦伴奏。据凌源刀尔登乡失目艺人赵玉香口述(1972年讲,韩琢记录):他1938年以前是用三弦伴奏,1938年至1940年,唱生、髯用三弦来伴,唱小儿(即旦行)则用四弦伴奏,1940年以后全改为四弦伴奏。至今,皮影戏仍以四弦为主弦,民间小影班只有一把四弦,民间稍大的影班或是公有制皮影团(队)才配有扬琴、三弦、笙、中胡等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其它乐件协同四弦搂腔打挂儿,烘托气氛。
与皮影戏声腔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是皮影戏的唱词,皮影戏独特的词格,决定着皮影戏的声腔。在皮影戏的词格中除七字言、十字赋(即二二三切句的七字句、三三四切句或三四三切句的十字句)和兄弟剧种有相同点之外,“三字经”、“五字锦”、“大金边儿”、“小金边”、“三赶七”等均是皮影戏独有的词格。不同行当又有不同唱法,有着不同的韵味。就七字言、十字赋而言,各行当演唱时虽字数相同,但所用辙韵不同。其它剧种唱词,头句定辙,二句押韵,两句尾字都是平声。而皮影戏唱词上下句是上仄下平,因受固定腔调的制约,上句必须落仄声字,此乃皮影戏唱词的一大特点。
皮影戏班的构成及演出
凌源皮影,队伍精干,活动方便,五、六位艺人即可组班唱影。影台前左边的一位主操影者称为“拿线”的,也叫掌上线的。前台中间的一位协助拿线人操纵影人,叫“贴线”的,因工作在灯下,俗称“顶灯”的。前台右侧一位负责班鼓、响板、大锣、铙钹的演奏,影班中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小班影多是一把四弦伴奏,通常又叫“拉着的”。在台后的演员必兼奏手锣、堂鼓等,俗称“后楼的”。除四弦琴师外,台上每位演员必唱一两个行当,手上的工作叫“活计”。如:一位演员主功唱小儿(即旦)、打鼓,那就叫唱小儿、打鼓“活计”。皮影戏与兄弟剧种比较,行当称呼不同。生,包括文生、武生。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皮影戏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规范在旦行之中。老生,皮影戏称之为“髯”,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黑满”等。净行,皮影戏称为“大儿”,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带丑等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作“花生儿”。
皮影戏影人是固定脸谱的死片子——影戏中人物在特定场面的喜、怒、哀、乐、忧、伤、悲各种感情都是一个脸儿。这就要靠艺人唱、念来表达剧中人物的神情。所以,众人称皮影戏为“以声带画”的傀儡艺术。如:艺人通过念、唱能淋漓尽致地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行称为“认人儿”或叫“贴皮儿”。拿线艺人在演唱中能把帅将的威风、旦角的稳健、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幽默、诙谐操纵得恰到好处,也称之“贴皮儿”。拿上线者用左手操纵脖条,右手操纵两根手条。左手操纵脖条使影人或前进或后退或行动或坐卧、转身等;右手操纵两根手条,使影人的两臂抬落扬伸和双手的张合、指点。贴线人与拿上线者拿法相反。总之,操纵要刻苦练功,练出真本事,才能达到“拿四两胜千斤”的要求。这需要拿线艺人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凌源著名皮影艺人王奎(1893—1972),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才获得“箭杆王”的美誉。
皮影戏的操纵,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每位艺人又以自己的绝活能博得观众的好评而心填美意。有的擅拿长靠,有的擅拿短打,有的“换茬子”敏捷迅速,有的拿“梳头、洗脸、带花、照镜子”稳当,表演场面颇见真功。艺人们的“绝活儿”被国际友人称为“闪电式、魔术般”的表演。操影没有固定的格式,目前也没见到这方面的专著。每位成功艺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表演手法,都是因剧中人物而异,因事而别。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是现实生活艺术化的夸张和舞蹈化的规范。经过历代艺人长期实践,凌源皮影形成了一套规范程式:
操纵武旦:出场亚赛风摆柳,升帐亮相身一扭,单脚一抬回身走,坐帐报名双袖抖。
文旦:步履稳健目平瞅,单臂摇动双交手。
文生:举止文雅不慌忙,动作潇洒莫轻狂。
武生:走如清风,立似青松,打如飘叶,停赛山峰。
髯(指正面老者):行路臂轻摆,脑袋点两下,蹒跚步履迟,立姿手平跨。
丑: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摇头晃脑,一步三摇。
大(奸面,泛指大眼奸臣):行进一步两摇,看人眼睛上瞧,站立仰面凸胸,举止抖袖挺腰。
这些拿线的要领,是数代艺人实践的真知,它让无数学艺者走上了捷径,也可称作凌源皮影操纵艺术的结晶。
3. 谁能谈一下皮影艺术的动作特点和种类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1.1.2品类齐全、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
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而后再用线装订。
1.2戏剧艺术的充分展示
1.2.1皮影剧本营造典型的戏剧冲突
唐山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分。在挖掘传统剧目时,唐山市皮影剧团搜集大部头的连台本就达一百三十多部,单折子戏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没摸清。老艺人有这么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这些剧本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除上述剧目外,在冀东地区广泛流行的还有很多,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某公案、某家将等等。这些剧本内容极其符合戏剧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用情节来打动观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美学价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的确是永无止境的,有了能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听觉需求的声音艺术;有了能满足静态空间感受的空间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动态时间感受的时间艺术;有了能满足再现客观现实认识需要的再现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表现主观情感需要的表现艺术……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不存在只叙事不表情的场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叙事的情节。
1.2.2影戏表演对戏剧艺术的诠释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这些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可是,影戏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胜,以细感人。所谓精和细,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东西,把它提炼加工,变成艺术形象,赋予没有知觉的影人以生命和灵魂,在影幕上载歌载舞,牵动观众的心弦,使之为之神往。这样,皮影戏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变成戏曲舞台不能比拟的优越特点。如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当然也有不能表现的东西,如《双推磨》中的推磨,《闹碾坊》中的推碾,《刘巧儿》戏中的纺线,这些动作,影戏是难以表现的。
2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2.1皮影雕刻——极具形式美的艺术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唐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区,毛驴很多,驴皮资源丰富。而且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前辈艺人曾留下很多关于驴皮使用和雕镂的艺诀,如:“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最直观的反应了对驴皮选料和雕刻的严格要求。
唐山影人的雕刻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阴刻和阳刻。唐山皮影的雕刻风格是强调大的关系、注重演出效果、刀口疏密组织恰到好处。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形象了。行家看影人要看影人各关节部分之间是否圆线,然后再看操纵时是否好用,所以说雕刻艺术的精湛程度直接关系到皮影造型艺术的美与丑。
皮影雕刻艺术是一种极具形式美的艺术,它以传统民俗绘画为基础,不否定绘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并把这种功能融化在它的审美表现和情感体验之中,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写神”,又是“外师造化”的产物。其色彩、线条和形体的丰富、变化,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赞美它精湛的技艺,肯定它是人类天才创造的造型艺术的代表。
2.2内容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取向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何一门艺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是艺术种类不断多样化的过程。这根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目前,全国都在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