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曾担任过哪些电影作品的美术师
刘学尧是长故事片《桥》的美术设计师,1949年这部《桥》被誉为“开创了新中国电影美术设计之先河"。以下介绍以下刘学尧的主要作品。
1988年,66岁的刘学尧负责电影《飘忽的影子》美术制作设计,这也是他最后一部主要作品。2020年8月31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的刘学尧去世,享年99岁。
Ⅱ 求老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生平还有简历
(1930.10.4-) 演员、导演。
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演出影片1947:留下他打老蒋
1949:桥、中华女儿
1950:卫国保家
1951:走向新中国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
1954: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怒海轻骑
1958:生活的浪花 英雄虎胆 山里的人
1959:飞越天险 矿灯 青春之歌 水上春秋 粮食
196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革命家庭 五彩路
1961:暴风骤雨
1966:大浪淘沙
1974:火红的年代侦察兵
1975:第二个春天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
1989:女贼
1993:大海风 导演故事片
1977:万里征途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与杨静合作)
1984:骑士的荣誉(与德勒格尔玛合作)
1985:驼峰上的爱(与杨静合作)
1987:孤帆远影
1993:大海风
2003:惊涛骇浪
物生平于洋是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六岁那年,闯关东的父亲病死关外,家乡又遭灾,这突来的天灾人祸,迫使母亲带着他流落到东北。在长春,他遭受过孤儿院的虐侍,也饱尝过流浪街头的凄苦。直到替人做佣人的母亲攒下点血汗钱,才把他送进小学读书。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抱着自己找些活路以减轻母亲负担的心理经人介绍去应试。结果被选中。于是,在半工半读生活中,他接触了电影表演。
1945年,他那在八路军中工作厂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奉命来到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留下他打老蒋》的拍摄。在这部短故事片里,他扮演我军连长。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蒋》的导演伊琳,做为于洋在电影艺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首先教给于洋的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革命文艺宗旨。并且还告诉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没有真实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实。同时,陈波儿、王滨等都对于洋有过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帮助。
1948年我国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拍摄。在这部影片中,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国家的主人出现在银幕上。于洋在影片中饰演了青年工人吴一竹。他的表演纯真、质朴,表现出获得翻身解放的炼钢工人,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勇于克服困难的可贵品质。
1949年,于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于洋还参加拍摄了《中华女儿》、《卫国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摄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刘琼、谢添、陈强、张平等很多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他们身上学习了许多长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来。他尤其不能忘怀自己的良师与益友——蓝马。于洋与蓝马是在1951年拍摄《走向新中国》时结识的。在影片中,蓝马饰工程师,于洋饰炼钢工人。从体验生活,到实地拍摄,他们一直在一起。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3)中黛乌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可喜尝试。黛乌是一位苗族青年,边寨的联防队长。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纯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集中学习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如果说,从前他是在广泛的学习和探索中走过来的,那么这次学习,带给他一次运用理论系统地总结自己过去艺术上成败得失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他在电影学院表训班毕业后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胆》(1958)中塑造的我军侦察员曾泰的形象。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于洋演员生活的黄金时代。他连续参加《飞越天险》(1958)、《青春之歌》(1959)、《矿灯》(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赵中凯、江华、傅东山、华小龙、肖队长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肖队长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上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1964年,于洋参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摄。他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绶。这个人物耿直、倔强,勇于追求真理,愿为真理而献身。于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追求革命、不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演得真实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影片摄制完成后,还没来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部影片包括于洋所塑造的靳恭绶的形象,也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影片才同观众见面,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中,于洋在中止了一段银幕形象创作后,曾参加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影片的拍摄。
2003年,于洋出演电影《惊涛骇浪》之后,便处于隐退状态,长达7年未参加电影与电视剧的拍摄演出。直到2010年,“老偶像” 再度出山,在《天堂秀》中饰演一个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级的老艺术家。于洋表示,他之所以出演该剧,主要因为被题材吸引,被剧集中所透出的浓郁苏州文化吸引。
Ⅲ 张巨光的经历
张巨光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上层人物之家,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幼年时即聪颖好学,先进入沈阳清真小学,学习文化知识和阿拉伯文,后又转入义光、新高国民小学读书。1942年,转入其父亲创办并兼任院长的私立沈阳回教文化学院(光复后改称东北中学,现沈阳回民中学前身)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在学校参加小喜剧“光复后的晚宴”演出。学校成立自治会,他曾当选为宣传部长,当时他还参加过中苏友好协会的一些工作。
1946年4月,张巨光进入辽东中学高中补习班学习,后升入辽东学院艺术科音乐系,1947年10月又转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声乐。幽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质量,使他获益匪浅。他本想在这座艺术殿堂里继续深造下去,以实现自己的声乐之梦,但是每月60万法币的昂贵学费,已令他望而却步,最后只好忍痛辍学。
在北平期间,张巨光经父亲介绍,到伊斯兰教会和辽东学院北平流亡学生会,接触到进步人士和进步书籍,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后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为躲避追捕,张巨光便与几名同学一起,奔赴东北,于1948年9月入长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同年10月,正式进入该校文艺系音乐科学习声乐。1950年毕业后,留在师大文工团,并集体深入到吉林蛟河煤矿体验生活。这期间,张巨光通过与煤矿工人的接触,深深感到劳动的伟大和工人师傅们的可亲可敬,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实习结束后,他正式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工作者之一。
东北电影制片厂集中了当是许多优秀的名演员,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年轻的张巨光大开眼界。他决定虚心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由于他是新演员,所接受的角色大都是临时演员和群众演员,如《丰收》、《葡萄熟了的时候》、《保卫胜利果实》、《满意不满意》、《云雾山中》等影片,他不因为戏少而闹情绪,而是多找机会现场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阅读了《红楼梦》、《水浒传》、《暴风雨》、《巨流》、《大学生》等许多中外名著,找来《演员手册》、《演员自我修养》等书籍和自己在师大的听课笔记,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他有着很强的组织观念,不管组织上分配什么工作,他都能认真地去完成。有一段时间,组织上派他到交通股负责行政管理,他二话没说就去报到,并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学会了驾驶技术,还学会了撑船、骑马等技术。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使他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演员的基本功,为以后的表演奠定了基础。
195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草原上的人们》,决定由张巨光在片中扮演吕绶卿,这一角色是张巨光从影之后接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物,因此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竟然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反复阅读角本,构思着如何塑这一人物形象,并把这个角色当成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和创作水平的机会。在他看来,一个电影演员,不论是饰演重要角色,还是一般角色,哪怕是一两个镜头,一句话,也要认真对待,全身心投入。因此吕绶卿这个角色他饰演得很成功。在担任角色的同时,组织上认为他有文化和专业方面的特长,还让他担任剧组的文化教员。他非常郑重地接受这一任务,认真备课,组织剧组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文化知识,抄写板报,组织剧组开展球类比赛等,成为剧组中的活跃人物。
张巨光从1949年6月起到50年代初期,先后在东北师大文工团和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过多部戏剧的演出。在歌剧《刘胡兰》中扮演石三海,在《二流子转变》中扮演二流子;在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中扮演贺百里,在《日出》中扮演潘月亭,在《雾重庆》中扮演沙东千,在《全家福》中扮演王仁利,在《顺妮》中扮演伪警察所长,在《冲坡黎明前的黑暗》中扮演日本军官等,而且还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人》等外国剧目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这些角色的年龄、职业、性格,以及社会阶层、生活时代各不相同,但经过张巨光的刻苦体验,能够成功地把握角色,使剧中这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张巨光也因此成为影剧双栖演员。
从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间,是张巨光从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知识面宽戏路宽,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他都擅长。既有革命干部、部队首长、老大爷形象,又有车间主任、工人师傅、医生等形象,还有敌军军官,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许多人物形象。如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诙谐幽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的老勤爷;在《刘三姐》中扮演了和谒可亲、疾恶如仇、富有正气感的“阿牛爹”—老渔夫;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阴险狡诈、“死而复生”的罗精达;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持、实则草包的敌军副参谋长宋欣等。由于他刻苦学习,勤于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并记下了大量的表演心得笔记,因此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长影厂导演苏里带领演员们到广西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当看到根据广西民间故事传说刘三姐的戏剧汇演后,决定把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搬上银幕。并指定黄婉秋来扮演刘三姐,由张巨光来扮演老渔夫阿牛爹。黄婉秋是彩调演员,当年只有17岁,只演过舞台戏,而电影则要求有真实感,要贴近生活。黄婉秋没有从影的经历,对影片中刘三姐这一角色不好把握。好在与黄婉秋配戏的是老演员,如扮演阿牛爹的张巨光,扮演刘二哥的梁音,扮演阿牛的刘世龙等。特别是张巨光扮演老渔夫阿牛爹,与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配戏较多,便协助导演苏里耐心地给黄婉秋说戏,使其准确理解和把握刘三姐这一角色,帮助她摆脱舞台戏剧的程式化,克服现场拍摄时的紧张心理。在影片中,张巨光扮演的是老渔夫,在拍摄现场,他也像长者一样,指点黄婉秋进入角色,给黄婉秋以很大的帮助,其实他当年也只有31岁。
在广西拍摄电影《刘三姐》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剧组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由于是古装戏,拍摄时必须带头套,穿古装,张巨光扮演老渔夫还要沾胡子,一换上古装、带上头套,不等开始表演就已是大汗淋漓,一会儿工夫衣服就湿透了,而湿透的服装又不能继续穿着拍戏,这对于在北方长大的张巨光不能不说是一种考验。后来剧组为演员各准备了两套服装,轮换穿,即使如此,演员也热得受不了,张巨光只好光着膀子直接套古装拍戏。张巨光有着深厚的声乐和表演功底,影片中的几个唱段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他所扮演的老渔夫自是挥洒自如,把老渔夫的机智、幽默、发问,表演得恰到好处,使莫老爷一伙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倔强的性格。
由于张巨光和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刘三姐》的拍摄。这是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并在第二届百花奖中获得多项奖励。
除上述影片外,张巨光还扮演过许多角色,如在《土地》中扮演二阎王谢子奎(1954年);在《皮包》中扮演公安赵科长;在《上甘岭》中扮演参谋长(1956年);在《母女教师》中扮演教导吴主任(1957年);在《红孩子》中扮演酒店公公;在《她爱上了故乡》中扮演萃文;在《东风》中扮演单工程师;在《列兵邓志高》中扮演大校师长;在《服务员》中扮演厂长(1958年);在《冰上姐妹》中扮演车间主任;在《草原晨曲》中扮演张玉善;在《云雾山中》扮演工人张师傅;在《金玉姬》中扮演矿工刘文;在《战火中的青春》中扮演医生;在《流水欢歌》中扮演胡老头(1959年);在《再生记》中扮演周道生;在《铁道卫士》中扮演公安处长;在《甲午风云》中扮演老夫子;在《炉火正红》中扮演王经理(1962年);在《山村会计》中扮演不法会计赵有才;在《三进山城》中扮演郭中年(1962年)等。
由于张巨光擅长声音模似,能根据剧情需要来把握角色,用语言把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因此在他十几年的演员生涯中,先后参加了70多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并为其中的许多重要角色担任配音。如《为了生命》中的老教授(1951年);《顿巴斯矿工》中的煤炭部长;《易北河会师》中的苏联将军(1953年);《萨特柯》中的市长(1953年);以及《格林卡》、《非常事件》、《天职》、《旅行者》、《南江村妇女》等。在国产影片《地下尖兵》中,北京小贩深夜吆喝“硬面饽饽”的叫卖声,就是他的模仿之作。1961年,他还成功地为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中达吉的生父任秉清这一人物配音,成为我国最早为本国演员配音的演员之一。
张巨光性格开朗,而且多才多艺,是演员剧团中的活跃人物。不论单位的晚会、慰问演出、纪念活动等,几乎都落不下他。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就有欢乐。从大型歌剧的唱段到民间小调,从即兴表演到声音模似,随时可以来上几段,活跃气氛,让大家在紧张的拍片之余松弛一下。由于他所扮演的领导、老大爷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剧团走到哪里,人们立刻就能把他认出来,要求他出节目或讲几句,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群众的距离。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张巨光演艺生涯的上升时期,他所扮演的许多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许多老一代电影工作者回忆起张巨光,都说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位十分优秀的电影演员,竟没能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残酷迫害。就在张巨光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新的角色时,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在林彪“四人帮”“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下,张巨光也先后被造反派揪斗。某些人抓住张巨光的家庭出身等一般性问题不放,逼令其交待,使他的精神受到严重摧残,于1968年8月被迫害致死,年仅39岁。一颗正在升起的电影明星就这样殒落了。
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张巨光平反,并举行了追悼会。吉林省影协在挽联中这样写道:“文彩初芥一枝蓓蕾遭损折;音容犹在九泉含冤得昭雪”。
Ⅳ 老电影十二次列车列车长还演过那些电影
这位演员叫刘秀杰,中国铁路文工团演员,在我印象中只演过三部电影,50年代主演《葡萄熟了的时候》,60年代的《十二次列车》里的列车长和《地道战》里的林霞嫂。
Ⅳ 求老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生平还有简历
于洋 (1930.10.4─)北影厂导演。电影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
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人。6岁时,随母亲"闯关东"。12岁时,边上学边拍电影。1945年参加革命,当过侦察员,并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等战役。1946年被捕入狱,后被营救。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历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兼任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影协理事,中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中国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7年在影片《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八路军连长。1950年参加拍摄了《卫国保家》,主演的影片还有:《桥》、《中华儿女》、《走向新中国》、《葡萄熟了的时候》、《山间铃响马帮来》、《怒海轻骑》、《生活的浪花》、《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粮食》、《革命家庭》、《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侦察兵》、《水上春秋》等。1976年改做导演。参与编剧并自导、自演的故事片有:《大海在呼唤》、《戴手铐的旅客》、《万里征程》、《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骑士的荣誉》等。导演的电视剧有:《特区法官》、《金盾在这里闪光》、《哪里是我的家》等。
Ⅵ 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享年几岁
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长影老艺术家刘学尧于2020年8月31日晚在长春去世,享年99岁。据悉,刘学尧原籍山东安丘,1922年2月28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8年担任东影(长影前身)美术师,参加了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工作。
在没有特技摄像的情况下,采用“透视”和“缩尺”手法,在摄影棚内完成了“大部队过江”“工人抢修桥梁的高空作业”两场重头戏的拍摄。
代表作还包括《白衣战士》《刘胡兰》《葡萄熟了的时候》《神秘的旅伴》《上甘岭》《党的女儿》《边寨烽火》《小姑贤》《窦娥冤》《墙头马上》等40多部影视剧、戏曲片。
(6)老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演员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1922年生于哈尔滨市。小学读书时,最喜爱图画课,又由于他是独生子,母亲不准他到户外同其他孩子玩耍,因此绘画便成了他少年时代唯一的乐趣。
中学时代,美术老师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爱他,经常借给他一些美术书籍,辅导他练习作画,假日里还常带着他到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或公园去写生,这不仅增加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而且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术基础。
当他中学毕业后,正好他父亲到一家电影院当厨师,他便经常溜进去看电影。这个电影院有个电影广告画师,每次上映新片时,就要画出一批广告画进行宣传。这些广告画深深吸引了他,他常常蹲在那里看这位画师作画,一看就是半天,心里充满了对画师工作的羡慕。
后来,碰上满洲映画协会招收学员,他满怀希望地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经过一年的学习,1941年,他在“满映”当了美术助理。
1943年,他开始独立担任美术设计工作。
1948年,他又赶到兴山,重新回到东影。
Ⅶ 需查著名电影老演员于洋所摄几部电影影名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8 越活越来劲 李二冬 刘流, 周英男 刘流, 闫学晶
2012 蓝调海之恋 ---- 郑真 韩栋 , 王晓
2010 金色驿站 ---- 广春兰 秦怡
2009 锦绣花园 ---- 邱怀阳 杨利伟 , 于蓝
2003 惊涛骇浪 ---- ---- ----
1998 昨日的承诺 ---- 杨在葆 杨在葆
1997 相逢在雨中 ---- 曾剑锋 姚嘉
1993 大海风 齐厂长 于晓阳 周丽华
1993 拓荒者的足迹 ---- 苏菲 焦晃, 王惠
1989 女贼 ---- 于晓阳 方舒, 邓婕
1987 孤帆远影 ---- ---- ----
1985 驼峰上的爱 ---- ---- ----
1984 骑士的荣誉 ---- ---- ----
1982 大海在呼唤 ---- 于洋 , 杨静 张燕 , 赵联
1980 戴手铐的旅客 ---- 于洋 邵万林
1977 万里征途 ---- ---- ----
1976 反击 江涛 李文化 胡朋
1975 第二个春天 冯涛 桑弧 , 王秀文 杨雅琴
1975 翦翦风 ---- 张美君 张冰玉 , Ru-yu Chang
1974 侦察兵 政委 李文化 王心刚 , 金征源
1974 火红的年代 ---- 傅超武 , 孙永平 娄际成
1966 大浪淘沙 ---- 伊琳 刘冠雄 , 史进
1963 小铃铛 ---- 谢添, 陈方千 石小满, 马佳
1961 暴风骤雨 肖队长 谢铁骊 高保成
1960 五彩路 浦巴 魏荣 李墨丹 , 刘沛
1959 青春之歌 ---- 陈怀皑 , 崔嵬 谢芳
1959 粮食 王团长 魏荣 张平 , 秦汉
1959 水上春秋 华小龙 谢添 舒适
1959 飞越天险 ---- 李恩杰 张浩然, 李紫平, 周森冠
1958 生活的浪花 ---- 陈怀皑 杨静, 魏鹤龄
1958 英雄虎胆 ---- 严寄洲, 郝光 王晓棠, 张勇手
1954 山间铃响马帮来 ---- 王为一 孙景璐, 冯奇
1953 葡萄熟了的时候 ---- 王家乙 杜德夫, 李百万
1950 卫国保家 ---- 严恭 杨静, 车毅
1942 迎春花 ---- 佐佐木康 李香兰, 木暮实千代, 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