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价值
超现实主义,这个东西从绘画里来的,为了研究她,我还读了达利的相关文章。挺难懂的。
稍微补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评中,有人也把《大鱼》称之为超现实主义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彼岸世界——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另一方面同时还致力于突破合乎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现,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
被公认为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是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贝壳与僧侣》是根据诗人阿尔都所写的剧本摄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可是他还是希望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但这个女人却有着自己的情人。在僧侣眼里,这个情敌不时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传教士,一会儿是将军,一会儿成为监狱的看守,时时处处与他作对,使其性的欲望始终处在压抑的状态下。性的压抑使他精神发生变态,一会儿他跑到酒窖里无缘无故打碎一个又一个玻璃瓶,一会儿又跑到大街上狂乱地疯跑,拖至脚跟的僧袍不时被他无情地踩在脚下······全片没有什么情节,表现的就是这个性无能僧侣潜意识中迷狂的梦幻情景。
超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就是把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偶然的启示或悲剧式的预言。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作为探索人的内心现实世界的"解剖刀"。按照这一学说,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显现出他的真实自我。因为超现实主义所表现的基本上都是处于梦境、幻觉、错觉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个男人在磨着一把剃刀。他仰头注视夜空,一片浮云飘向一轮明月,他点燃一支烟,陷入沉思······
化入一个姑娘的面部特征,男人用一只手扒开她的左眼皮,另一只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锋利的刀口横向切开姑娘的眼珠。一缕白云从月亮前飘过,仿佛一把刀在劈开圆圆的月亮。
字幕:几年之后。
路边,一幢小楼里,一个姑娘正在读书。她好像就是那个眼睛被切开的姑娘。这是她看见一骑车人向小楼骑来,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楼窗下。她急忙下楼,跑到骑车人跟前,搂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开骑车男子带来的方纸盒,取出一条领带。这时骑车人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满乐蚂蚁(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见了也惊恐万状,捂住嘴。
蚂蚁的特写镜头,化入另一个姑娘腋下汗毛特写,再化入轻摇的海胆,镜头拉开,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冲向警察设置的路障······
俯摄,一个粗壮的女人用手杖拨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断手。叠印,警察驱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断手捡起放入纸盒子,递给那女人。
突然,一辆卧车驶来,它撞倒姑娘,将她压成两截,接着又撞倒那个粗壮女人。
镜头回到小楼里,救助骑车人的那个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和车祸。
突然,骑车人从后面搂住姑娘,他转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奋力挣扎,脱身躲到桌子后面。
骑车人从地上捡起一根绳子,绕在自己肩上,费力地拖着向姑娘走去······
镜头摇到绳索的另一端,它拴着一大堆沉重的东西:南瓜、两个修士、两架三角钢琴,琴上堆满着腐烂的驴肉和驴腿。
姑娘逃入另一间房间,随手关门时把骑车人的一只手夹在门缝里。手的特写,爬满蚂蚁。
姑娘转身观望这间房,似乎就是刚才的那间卧室,床上躺着个男人,手还夹在门缝里······
楼梯平台上又出现一个男人,姑娘开门后,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着的男人,交给他两本书,让他双臂交叉平伸拿着站在墙边。这时我们发现这两个男人是那么地相像。
就在这时,受罚男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枪,他逼迫对方投降,随即又击倒对方······
倒下的男人发现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个裸体女人。他挣扎着试图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终因伤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呆呆地望着墙。墙中央呈现出一只骷髅状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现一个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着他牙齿脱落,嘴唇消失,嘴里长出黑发,惊吓得她失手丢掉粉盒,冲到门外。门外竟是一片沙滩。
那个骑车男人迎面而来,两人搂抱在一起,然后相拥着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见沙滩上有几件物品:衣领、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天空浮现出大写的"春天"两字。沙滩变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们双目失明,衣衫褴褛,阳光灼热,小虫肆无忌惮在他们脸上叮着咬着······
附: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于西班牙的卡兰达(Calanda)。在马德里大学读书时与加西亚·洛加、拉斐尔·阿尔贝蒂和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艺术家同学。
1925年,为躲避独裁统治路易斯·布努埃尔出逃法国,作为法国导演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电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导演了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黄金时代》。两部作品因为率先运用了象征、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而归于人类电影史最有影响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尔完成《无粮的土地》之后,确定"怀着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致力于在银幕上表现各种幻想"的艺术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专政上台之后,布努埃尔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纽约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时,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员。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并于当地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Los Olvidados,1950)、《毁灭天使》等十余部影片。
1964年后,布努埃尔将工作地迁移至电影气氛浓厚的法国,《女仆日记》(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等经典即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布努埃尔重归故土,在西班牙拍摄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欲望的隐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妇人缝补血衣的场景成为影迷至今探讨不清的电影疑团。
1983年7月,布努埃尔于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
B.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介绍
超现实主义电影 (SURREALIST FILM)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C.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当时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在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其基本特征有:
1、题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即使从小说改编的,也往往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贵族、富豪垄断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影片编导对这类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诗情画意的场面。
4、同时,它还存在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是更新了现实观念、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消极影响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以及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D. 当代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有哪些
1.《安达鲁之犬》烂番茄新鲜度100%
提到迷幻电影,就不能忘了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圣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杰作,充满了塔罗牌和炼金术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场精神之旅。
一个笨重的人影带着两个穿得像玛丽莲·梦露的女人,不顾她们的社会身份,卸掉两人的妆,剪掉她们的头发。导演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摆脱社会标准和文化偏见,向大家呈现一部关于一个人的电影,这个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险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发现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两人走进小镇,看到人们在举行一种仪式,处决人类,只为了娱乐游客。
当镇上的人还在大规模活动时,小偷走进了一座神秘的红色塔里,遇到了炼金术师,他带着小偷走上了一条启蒙之路。
《圣山》通过音乐、人物和视觉效果,将人从典型的文化价值观中分离出来,给你灌下一大壶迷魂汤,沉浸在迷幻电影的世界里。
E. 话说什么叫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超现实主义电影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申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F. 欧洲先锋派中抽象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初现的先后顺序
应该是印象主义吧?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抽象主义基本跟表现主义电影是近义了。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表现主义电影是1919年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开始算起的。
超现实主义是从1920年代开始的。
基本上同时的,不分先后。如果严格细分,大概是上面这个顺序吧。
严谨的时间还是查查《外国电影史》这本书吧。
G. 简述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勒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H.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网页链接
一条安达鲁狗
I. 什么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超现实主义,这个东西从绘画里来的,为了研究她,我还读了达利的相关文章。挺难懂的。
稍微补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评中,有人也把《大鱼》称之为超现实主义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彼岸世界——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另一方面同时还致力于突破合乎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现,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
被公认为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是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贝壳与僧侣》是根据诗人阿尔都所写的剧本摄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可是他还是希望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但这个女人却有着自己的情人。在僧侣眼里,这个情敌不时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传教士,一会儿是将军,一会儿成为监狱的看守,时时处处与他作对,使其性的欲望始终处在压抑的状态下。性的压抑使他精神发生变态,一会儿他跑到酒窖里无缘无故打碎一个又一个玻璃瓶,一会儿又跑到大街上狂乱地疯跑,拖至脚跟的僧袍不时被他无情地踩在脚下······全片没有什么情节,表现的就是这个性无能僧侣潜意识中迷狂的梦幻情景。
超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就是把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偶然的启示或悲剧式的预言。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作为探索人的内心现实世界的"解剖刀"。按照这一学说,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显现出他的真实自我。因为超现实主义所表现的基本上都是处于梦境、幻觉、错觉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个男人在磨着一把剃刀。他仰头注视夜空,一片浮云飘向一轮明月,他点燃一支烟,陷入沉思······
化入一个姑娘的面部特征,男人用一只手扒开她的左眼皮,另一只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锋利的刀口横向切开姑娘的眼珠。一缕白云从月亮前飘过,仿佛一把刀在劈开圆圆的月亮。
字幕:几年之后。
路边,一幢小楼里,一个姑娘正在读书。她好像就是那个眼睛被切开的姑娘。这是她看见一骑车人向小楼骑来,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楼窗下。她急忙下楼,跑到骑车人跟前,搂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开骑车男子带来的方纸盒,取出一条领带。这时骑车人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满乐蚂蚁(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见了也惊恐万状,捂住嘴。
蚂蚁的特写镜头,化入另一个姑娘腋下汗毛特写,再化入轻摇的海胆,镜头拉开,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冲向警察设置的路障······
俯摄,一个粗壮的女人用手杖拨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断手。叠印,警察驱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断手捡起放入纸盒子,递给那女人。
突然,一辆卧车驶来,它撞倒姑娘,将她压成两截,接着又撞倒那个粗壮女人。
镜头回到小楼里,救助骑车人的那个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和车祸。
突然,骑车人从后面搂住姑娘,他转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奋力挣扎,脱身躲到桌子后面。
骑车人从地上捡起一根绳子,绕在自己肩上,费力地拖着向姑娘走去······
镜头摇到绳索的另一端,它拴着一大堆沉重的东西:南瓜、两个修士、两架三角钢琴,琴上堆满着腐烂的驴肉和驴腿。
姑娘逃入另一间房间,随手关门时把骑车人的一只手夹在门缝里。手的特写,爬满蚂蚁。
姑娘转身观望这间房,似乎就是刚才的那间卧室,床上躺着个男人,手还夹在门缝里······
楼梯平台上又出现一个男人,姑娘开门后,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着的男人,交给他两本书,让他双臂交叉平伸拿着站在墙边。这时我们发现这两个男人是那么地相像。
就在这时,受罚男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枪,他逼迫对方投降,随即又击倒对方······
倒下的男人发现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个裸体女人。他挣扎着试图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终因伤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呆呆地望着墙。墙中央呈现出一只骷髅状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现一个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着他牙齿脱落,嘴唇消失,嘴里长出黑发,惊吓得她失手丢掉粉盒,冲到门外。门外竟是一片沙滩。
那个骑车男人迎面而来,两人搂抱在一起,然后相拥着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见沙滩上有几件物品:衣领、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天空浮现出大写的"春天"两字。沙滩变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们双目失明,衣衫褴褛,阳光灼热,小虫肆无忌惮在他们脸上叮着咬着······
附: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于西班牙的卡兰达(Calanda)。在马德里大学读书时与加西亚·洛加、拉斐尔·阿尔贝蒂和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艺术家同学。
1925年,为躲避独裁统治路易斯·布努埃尔出逃法国,作为法国导演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电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导演了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黄金时代》。两部作品因为率先运用了象征、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而归于人类电影史最有影响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尔完成《无粮的土地》之后,确定"怀着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致力于在银幕上表现各种幻想"的艺术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专政上台之后,布努埃尔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纽约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时,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员。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并于当地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Los Olvidados,1950)、《毁灭天使》等十余部影片。
1964年后,布努埃尔将工作地迁移至电影气氛浓厚的法国,《女仆日记》(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等经典即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布努埃尔重归故土,在西班牙拍摄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欲望的隐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妇人缝补血衣的场景成为影迷至今探讨不清的电影疑团。
1983年7月,布努埃尔于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