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看女仆日记2015年上映的由 蕾雅·赛杜主演的免费高清资源
《女仆日记》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hB2ShMQSuOMAIrM9vwLwfA
《女仆日记》是伯努瓦·雅克执导,由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主演的故事片,于2015年4月1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1900年左右的法国,少女塞莱丝汀来到诺曼底兰莱尔家当女仆,面对好色的男主人和他专横嫉妒的妻子,塞莱丝汀决心投靠男仆约瑟夫以改变命运的故事。
㈡ 让·雷诺阿的人物评价
让·雷诺阿作为20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名字屡屡出现在许多国家的电影机构评选的电影史上十大杰出导演的名单中。而评选杰出大师的依据是杰出作品,雷诺阿的杰作当为《游戏规则》和《大幻灭》。其中《游戏规则》更是多次入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之列,以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的评选结果最具权威性。该杂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评家和电影导演投票评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50年来《游戏规则》一直没有落榜。
作为雷诺阿生平创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戏规则》雷诺阿说这是一个关于识破骗局、认识真相的故事。它虽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剧意识,是对人、对社会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雷诺阿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追逐片式的喜剧情节和看似荒诞的艺术手法,富有嘲讽意味地揭示了战前法国资产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态度:生活如同“游戏”,说谎和尔虞我诈是这种游戏的不可违拗的“规则”;同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争风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欲是人类的共性,而在风流场上的追逐和搏斗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还运用隐喻手法,预示了“奇怪战争”的悲惨结局,最后则把这群百无聊赖的男女的东逃西窜作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手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欧洲社会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猖獗,这些使雷诺阿由痛苦、愤怒而沦为悲哀。《游戏规则》是他这种宿命、无望情绪达到极点时发出的绝望的呼喊。
雷诺阿曾说:“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后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戏规则》当初的不幸遭遇和后来的诸多荣誉,事实的确如此。此片完成于二战爆发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电影审查机构认为它“伤风败俗”,军事检查机关认为它“涣散士气”,很多观众认为它是对他们的“人身侮辱”。这样的结果与雷诺阿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原想把这部影片拍得讨人喜欢,但却惹恼了大多数观众,我为之惊奇不已。”雷诺阿把观众的敌意归咎于自己的“直率”,这部影片表面描写的是和蔼可亲的人,实际表现的是正在解体的社会,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杀的人是不喜欢让人看见的。”拍摄《游戏规则》的人自己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结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诺阿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游戏规则》问世时遭到的失败太让我丧气了,以至于我决定,要么不再拍电影,要么离开法国。”
雷诺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灭》,据其编剧查尔·斯巴克的解释,影片主要是表现“战争是愚蠢和丑陋的。战争破坏了人的生活,人不是为互相残杀而生存的,只有职业军官喜欢身着军装”。因此,热爱和平的雷诺阿在影片中表达的反战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他还告戒人们:“不论胜利与失败,任何民族都难以幸免战争造成的堕落。战争在几个月内就足以摧毁缓慢发展的文明用几个世纪才得以建立起来的东西。”
雷诺阿通过纪录片式的朴素风格和真实准确的细节,以及生动的性格刻划和丰富的视觉形象,既表现了战争期间不同国籍的军人们对和平时期保持友爱感情的向往,又反映了他们在国家、种族、宗教、社会、阶级等界限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时阶级关系超越国家界限,有时种族关系超越社会阶层,有时友爱之情超过一切,有时爱国主义占据上风。比如,当了俘虏的法国侯爵德瓦尔迪厄与德国贵族冯·罗芬斯坦之间的阶级关系,远远超过他与平民出身的马雷夏尔的同胞关系;马雷夏尔对言语隔阂的德国农妇的好感,大大超过他与犹太资本家罗森塔尔的友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雷诺阿身为一个左翼电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对法国贵族传统和军事等级日落西山表示哀叹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愤怒,而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却说:“对大多数法国人所经历的时代的回忆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激动,是由于我们在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发现了某些东西,在今天原子弹毁灭的磨难、恐怖和恐惧面前,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许让·雷诺阿富于前瞻性的诗意现实表现也正于此吧。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让·雷诺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家中。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早期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先驱者,这使童年时期的让·雷诺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于其日后在电影色彩、构图方面的优势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雷诺阿并没有子承父业,在学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便毅然踏上了军旅之路。一战期间,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数月后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开始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雷诺阿在这次战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终身残疾,伤养好后他又返回军队学习飞机驾驶,做了短时期的侦察兵。他退伍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来到法国南部的卡纽和郊外的玛洛特从事陶器制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受到电影《爱的火花》的感染,他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起初,他只是为别人写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接着才在1924年获得了拍摄《水上姑娘》的机会。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亲死去后遭遇了许多不幸,最后得到一位地主少爷的救护和爱情的故事。让·雷诺阿运用了印象派电影手法,所表现的如姑娘做梦时的场景,深获好评。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电影生涯。
1926年,雷诺阿拍摄了根据左拉小说改编的《娜娜》,这是一部耗资巨大、长达120分钟的影片,虽然没有取得应得的经济效益,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用优美的笔法展现了妓女娜娜悲惨放荡的一生。这部影片是雷诺阿默片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默片:《查尔斯顿》(1926年)、《玛尔基塔》(1927年)、《卖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懒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穷乡僻壤》(1929年)。这些影片已经显示出雷诺阿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的某些特点,如探讨物质生活的意义、将现实主义与梦幻般的想象相结合。为最终形成“雷诺阿风格”的先驱作品。
从三十年代开始,雷诺阿进入了自己多产而又风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间,他不仅形成了雷诺阿式的电影风格,而且拍摄出了享誉一生并被后辈着力推崇的影片《大幻灭》和《游戏规则》,确立了在世界影坛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电影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一样(进入有声期),雷诺阿也开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后来所拍摄的《汤尼》是一部极端写实主义影片,片中几乎没有内景,也没有用大明星,纯粹依据真实事件拍成,被评论家们认为是与维斯康蒂的《对头冤家》(1942年)一样没有时代局限的杰作。他描写了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来到法国南部的打工者们的爱情和经历,最后因颓丧、妒嫉而导致的一场悲剧。一般评论家认为《汤尼》是电影史上的新写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雷诺阿的写实主义手法虽然得到好评,但他慢工出细活儿的拍片速度却常让一般电影老板不满意。找他拍电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长拍摄社会题材并欣赏他写实风格的制片人。1935年,让·雷诺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厂面临破产,老板逃跑了,工人们却团结起来组织了一个合作社继续进行生产,终于扭转局面取得胜利。这是一部表现工人要求权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据名著《下层社会》改编的影片《社会底层》,则刻画了一群社会落伍者的众生相。这些影片都显示着他广博和深远的认识,并且永远能忠实反映人间世态、表现人的本质。雷诺阿自幼喜爱艺术,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使他一从影就很快跻身于名导演之列。他与法国影坛老将让·维果以及雷内·克莱尔、约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等人共同奋斗,谱写了法国二战前电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汤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称为是“法国电影的转折”,“标志着法国电影的复兴”。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具有鲜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精神,被认为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雷诺阿在此期间拍摄的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大幻灭》(1937年)和《游戏规则》(1939年),成功运用了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叙事手法,为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幻灭》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电影奖。雷诺阿喜欢用长焦距镜头来拍摄,使近景和远景同样清晰,他对这种摄影方法的实践和系统发展,对奥逊·维尔斯日后拍摄《公民凯恩》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9年,雷诺阿紧接着完成了诗意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关于上流社会道德腐败的陈旧故事。和《大幻灭》不一样,《大幻灭》洋溢着自信向上,而这部影片则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调调。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戏规则》在时隔25年之后才受到世人重视,就好像人们获得了重生,因为此片在当时受到禁止放映的条令,来自各方的压力使雷诺阿不得不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国土。
总体来说,雷诺阿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为战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从1940年到1950年,雷诺阿在好莱坞期间共拍摄了6部影片:《大泽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国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仆日记》(1946年)和《海滨浴场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摄的《大河》是雷诺阿途经印度回国途中所拍摄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国后的18年间仅拍过5部影片,其中《法兰西康康舞》(1954年)较为著名。这些影片虽然在色彩运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镜头,但都没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国拍摄的优秀作品。终其一生,他拍摄了默片、有声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计40余部,后期雷诺阿的艺术活动转向舞台剧和电视,同时撰写有关电影的论著,导演舞台剧,创作小说和电影剧本,写作有关自己和父亲的回忆录。
雷诺阿继承和发扬了冯·斯特劳亨所信奉的拍摄电影的原则和传统,形成诗意写实主义风格,成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丰碑。他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是秉承了父亲为艺术如痴如醉的风范,他为电影艺术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致力于实验新电影文法的精神永远活在同样挚爱电影的人们心中。 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马与小仲马,大施特劳斯与小施特劳斯以及中国的曹氏父子、苏氏父子等,而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与其子让·雷诺阿也是同样举世闻名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艺术门类不同,一位是画家,一位是优秀的电影导演。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法国艺术界的地位,而让·雷诺阿最初的艺术灵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他的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1874年雷诺阿以《包厢》一画参加首次印象派画展,这标志着雷诺阿风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给家庭经济带来危机,所以他总想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绘画爱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艺术良心的方式。随着《游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于是决定走出法国去东方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又取道英国,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艺术技巧和智慧。”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说:“在油画方面我更喜欢安格尔。”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危机。但就在这危机时代,他的印象主义精神仍始终保存在他的风景画中。
雷诺阿艺术的主体旋律———毕生所竭诚表现的是女性肉体的魅力。他所描绘的女性着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贵雅致的。他兼收了罗可可和巴洛克两者的娇媚和雄健之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独有的雷诺阿风格。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
㈢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那个女主角是
宝莲·高黛 Paulette Goddard
出生
3 June 1910
Whitestone Landing, Long Island, New York, USA
去世
23 April 1990
Ronco, Switzerland. (heart failure)
14岁成为齐格菲女郎,1931年前往好莱坞,与卓别林邂逅,两人相恋,1936年结婚,合作了《摩登时代》的《大独裁者》,1942年离婚时已经是派拉蒙的当红影星
代表作:恶有恶报、巴格达的姑娘们等
原名
Marion Goddard Levy
身高
5' 4" (1.63 m)
婚姻
Erich Maria Remarque (25 February 1958 - 25 September 1970) (his death)
Burgess Meredith (21 May 1944 - 1950) (divorced)
Charles Chaplin (June 1936 - June 1942) (divorced)
Edgar James (1927 - 1931) (divorced)
片酬
Anna Lucasta (1949) $175,000 + % of profits
Reap the Wild Wind (1942) $35,000
The Lady Has Plans (1942) $5,000/week
Nothing But the Truth (1941) $5,000/week
Hold Back the Dawn (1941) $5,000/week
Pot o' Gold (1941) $5,000/week
Second Chorus (1940) $5,000/week
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 (1940) $85,000
The Ghost Breakers (1940) $85,000
The Cat and the Canary (1939) $85,000
The Women (1939) $5,000/week
生于纽约州长岛大内克一个贫寒的家庭。14岁进入齐格飞歌舞团,后因与富商埃德加.詹姆斯结婚而退出舞台。1931年离婚后进入好莱坞,在《十字街头》、《吹牛大王》等片中露面。次年进入哈尔.罗奇制片公司,同年与卓别林相识。卓为她美丽的容貌和不凡的谈吐吸引,开始培养她演戏。1936年她主演完《摩登时代》后与卓秘密结婚,1942年二人离婚。1943年她以《滑头君子》、《海军之花》声名鹊起,后者还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46年主演的《风流贵妇》以及与第三任丈夫伯吉斯.梅雷迪斯合演的《风流女招待》(又译《女仆日记》),均相当成功。1948年她和丈夫再度合拍了成功的影片《奇迹会发生》后离婚。1949年完成失败作《复仇新娘》后退出派拉蒙公司。50年代后演出影片不多,1958年和小说家雷马克结婚后退出影坛。
演 出
1 South of Reno 【1988】
2 Indifferenti, Gli 【1964】
3 Babes in Bagdad 四千零四夜 【1952】
四千零四夜(台)/禁宫十二钗(港)
4 On Our Merry Way 【1948】
5 Unconquered 胜利者 【1947】
胜利者(台)/血战保山河(其他)
6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1947】
理想丈夫(台)
7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女仆日记 【1946】
8 Duffy's Tavern 杏花村 【1945】
杏花村(台)/欢乐酒店(港)
9 So Proudly We Hail! 骄傲欢呼 【1943】
骄傲欢呼(台)
10 Star Spangled Rhythm 星钉旗万岁 【1942】
星钉旗万岁(台)
11 The Forest Rangers 火林虎将 【1942】
火林虎将(台)
12 Reap the Wild Wind 野风 【1942】
野风(中)
13 Hold Back the Dawn 良宵苦短 【1941】
良宵苦短/难舍黎明(台)
14 Pot o' Gold 【1941】
15 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 骑军血战史 【1940】
骑军血战史(台)/骑军血战史(港)/西北面有警察(其他)
16 The Great Dictator 大独裁者 【1940】
大独裁者(中)/大独裁者(台)/大独裁者(港)
17 Second Chorus 第二合唱队 【1940】
第二合唱队(其他)
18 The Ghost Breakers 【1940】
19 The Women 火之女 【1939】
火之女(台)/女人(港)
20 The Young in Heart 【1938】
21 Modern Times 摩登时代 【1936】
摩登时代(中)/摩登时代(台)
22 The Kid from Spain 【1932】
23 City Streets 城市大街 【1931】
城市大街(其他)
奥斯卡奖 Oscar
1944 提名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So Proudly We Hail! (1943) 骄傲欢呼
宝莲·高黛(1910-1990)
宝莲·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曾是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经在费雯丽被选为"郝斯嘉"之前被认为扮演斯嘉丽的最佳人选.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
卓别林一生曾有4个妻子,某一时期的御用女演员在绝大多数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爱的是最后一个妻子,小他36岁的乌娜·奥尼尔,伟大的诺贝尔奖金剧作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女儿。
为了和乌娜在一起,卓别林与在事业上给他最大帮助的第三位妻子宝莲·高黛离婚了。宝莲和卓别林前后相处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们不仅在感情上相互依托,而且在事业上共同发展,《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杰作。
1932年初夏,老友约瑟夫·辛克邀卓别林到游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妇介绍给卓别林。她叫宝莲·高黛,原名玛维 ·莱维,21岁,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家境贫寒,童年不幸,14岁进入齐格菲歌舞团,16岁嫁给阔绰的花花公子,数月后离异,继而步人影坛。这段身世引出卓别林的好感。两人越谈越投缘……
从此,忙碌一周后,有情人便相约在圣佩德罗幽会。在洛杉矶的这个港湾,可以时常见到他俩漫步的身影。她眺望远处的船只,往往凝视出神,他就为她买了一条小船。泛舟海上,倾心交谈,诗意盎然!
相识数月后,他俩在机场吻别的情景登在报刊上,成了首版新闻。说他们出双人对,俨然夫妻。说他们已经订婚。两人都出面辟谣,因为卓别林和前妻的纠葛远未了结。但是,宝莲向探听名人行踪的记者泄露了一条新信息:她将主演卓别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别林做出了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决定:拍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
传说多亏这位热情的女伴壮胆,他才敢孤注一掷。卓别林终日考虑他的电影,无暇旁顾。宝莲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温柔可亲,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她。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忙碌。从着手编剧到完成影片。两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影片在德国和意大利遭禁,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获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后的第五天,卓别林和宝莲·高黛飞赴檀香山,随后,又到了梦幻之地—一远东游览,圆了宝莲的梦:发现东方。旅途中卓别林开始酝酿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贾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后话了。在旅途中,卓别林决定与宝莲成婚,在广州举办婚礼,但不事声张。
又应了那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厮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龃龉。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开始显露。有时,在上流社会的晚会上只能看到宝莲孤独的身影。但是,他们仍然恋家、关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亲朋好友。卓别林为了帮助高黛争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还特意请了英国戏剧演员为她单独授课,并再三通过电话向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求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愿,但卓别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动。1938年,高黛偕同卓别林在旧金山附近的小港湾肯美尔城住了 几个月。那时,德国纳粹凶焰正炽,卓别林毅然中止为宝莲编写爱情片的计划,开始筹划一项代名“七号”的大工程。就是后来震惊影坛的《大独裁者》。卓别林为此说过:“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动战争狂热,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兴趣……”女主人公还是由宝莲演。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时为一个场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绝不逊于男人的女人。可惜,这次合作加深了两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别林支持苏联,宝莲更站在美国一边。两人个性极强,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1942年,他俩在墨西哥平静分手,好聚好散,无恨无怨。卓别林黯然神伤。他对儿子说:“孩子,这是件伤心事。这就是生活。”
㈣ 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价值
超现实主义,这个东西从绘画里来的,为了研究她,我还读了达利的相关文章。挺难懂的。
稍微补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评中,有人也把《大鱼》称之为超现实主义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彼岸世界——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另一方面同时还致力于突破合乎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现,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
被公认为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是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贝壳与僧侣》是根据诗人阿尔都所写的剧本摄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可是他还是希望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但这个女人却有着自己的情人。在僧侣眼里,这个情敌不时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传教士,一会儿是将军,一会儿成为监狱的看守,时时处处与他作对,使其性的欲望始终处在压抑的状态下。性的压抑使他精神发生变态,一会儿他跑到酒窖里无缘无故打碎一个又一个玻璃瓶,一会儿又跑到大街上狂乱地疯跑,拖至脚跟的僧袍不时被他无情地踩在脚下······全片没有什么情节,表现的就是这个性无能僧侣潜意识中迷狂的梦幻情景。
超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就是把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偶然的启示或悲剧式的预言。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作为探索人的内心现实世界的"解剖刀"。按照这一学说,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显现出他的真实自我。因为超现实主义所表现的基本上都是处于梦境、幻觉、错觉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个男人在磨着一把剃刀。他仰头注视夜空,一片浮云飘向一轮明月,他点燃一支烟,陷入沉思······
化入一个姑娘的面部特征,男人用一只手扒开她的左眼皮,另一只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锋利的刀口横向切开姑娘的眼珠。一缕白云从月亮前飘过,仿佛一把刀在劈开圆圆的月亮。
字幕:几年之后。
路边,一幢小楼里,一个姑娘正在读书。她好像就是那个眼睛被切开的姑娘。这是她看见一骑车人向小楼骑来,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楼窗下。她急忙下楼,跑到骑车人跟前,搂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开骑车男子带来的方纸盒,取出一条领带。这时骑车人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满乐蚂蚁(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见了也惊恐万状,捂住嘴。
蚂蚁的特写镜头,化入另一个姑娘腋下汗毛特写,再化入轻摇的海胆,镜头拉开,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冲向警察设置的路障······
俯摄,一个粗壮的女人用手杖拨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断手。叠印,警察驱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断手捡起放入纸盒子,递给那女人。
突然,一辆卧车驶来,它撞倒姑娘,将她压成两截,接着又撞倒那个粗壮女人。
镜头回到小楼里,救助骑车人的那个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和车祸。
突然,骑车人从后面搂住姑娘,他转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奋力挣扎,脱身躲到桌子后面。
骑车人从地上捡起一根绳子,绕在自己肩上,费力地拖着向姑娘走去······
镜头摇到绳索的另一端,它拴着一大堆沉重的东西:南瓜、两个修士、两架三角钢琴,琴上堆满着腐烂的驴肉和驴腿。
姑娘逃入另一间房间,随手关门时把骑车人的一只手夹在门缝里。手的特写,爬满蚂蚁。
姑娘转身观望这间房,似乎就是刚才的那间卧室,床上躺着个男人,手还夹在门缝里······
楼梯平台上又出现一个男人,姑娘开门后,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着的男人,交给他两本书,让他双臂交叉平伸拿着站在墙边。这时我们发现这两个男人是那么地相像。
就在这时,受罚男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枪,他逼迫对方投降,随即又击倒对方······
倒下的男人发现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个裸体女人。他挣扎着试图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终因伤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呆呆地望着墙。墙中央呈现出一只骷髅状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现一个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着他牙齿脱落,嘴唇消失,嘴里长出黑发,惊吓得她失手丢掉粉盒,冲到门外。门外竟是一片沙滩。
那个骑车男人迎面而来,两人搂抱在一起,然后相拥着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见沙滩上有几件物品:衣领、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天空浮现出大写的"春天"两字。沙滩变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们双目失明,衣衫褴褛,阳光灼热,小虫肆无忌惮在他们脸上叮着咬着······
附: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于西班牙的卡兰达(Calanda)。在马德里大学读书时与加西亚·洛加、拉斐尔·阿尔贝蒂和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艺术家同学。
1925年,为躲避独裁统治路易斯·布努埃尔出逃法国,作为法国导演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电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导演了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黄金时代》。两部作品因为率先运用了象征、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而归于人类电影史最有影响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尔完成《无粮的土地》之后,确定"怀着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致力于在银幕上表现各种幻想"的艺术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专政上台之后,布努埃尔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纽约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时,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员。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并于当地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Los Olvidados,1950)、《毁灭天使》等十余部影片。
1964年后,布努埃尔将工作地迁移至电影气氛浓厚的法国,《女仆日记》(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等经典即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布努埃尔重归故土,在西班牙拍摄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欲望的隐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妇人缝补血衣的场景成为影迷至今探讨不清的电影疑团。
1983年7月,布努埃尔于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
㈤ 请介绍一下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有一句话:"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尤其是电影,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负累。我的任务就是推翻他们。手持利剑,我本准备为完成这样任务祭奠出我的生命。但这些假神还在那里。我持续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也许帮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样这也帮助我发现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没有必要摧毁它们。”
他的作品充满诗意,题材广泛且具独特风格,却又平易近人,尚·雷诺阿(Jean Renoir)不单是一位具有开闯及实验精神的法国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深深影响了多位电影工作者,新浪潮导演如杜鲁福及高达等更是对他赞誉有嘉。
生于巴黎蒙马特,年青时期爱看差利·卓别林的喜剧、格里菲斯的默片,更为法国女演员嘉宝的大特写而神迷。雷诺阿承继了印象派画家父亲的风范,为艺术而忠于自己,不断投入冒险精神,敢于实验新电影文法。他的作品题材围绕反战、阶级、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总脱不离爱情,他投资兼当制片完成首作《嘉芙莲》(一九四二),便是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术出身的他,在场面调度及摄影手法上,力于创新,电影往往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虽是隐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却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宽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单极受新浪潮导演爱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师及好莱坞重新拍摄。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活脱脱就是一本由默片时代到开启新浪潮的电影发展史。
电影《大幻影》独特之处,是没有透过战争的惨烈,提出血腥的控诉,而以细致刻划人性的手法,宣扬和平主义的讯息。此片为电影和雷诺阿赢得伟大的名誉,并获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艺术贡献奖。
《游戏规则》是雷诺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转捩点的电影。透过各阶层彼此间的对话和试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诈、猜疑及分化,幽默讽刺悲剧收场。此片曾备受争议,拷贝亦曾被删剪及在战火中受破坏,一九六六年丹麦坡迪尔大奖最佳外语片。是次将放映完整导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谋杀案》便是向雷诺阿致敬的电影。
史诗格局的《马赛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颂了法国历史最伟大的时刻—法国大革命。雷诺阿动用了五百名临时演员,串演人民力量由马赛行军至巴黎,场面之浩大,犹如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重要时刻,杜鲁福指影片犹如新闻片段,为历史涂上新鲜感觉,此片亦同时向导演格里菲斯的《国家的诞生》致敬。
改编自左拉小说的《衣冠禽兽》,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会权力与欲望斗争的影片。悬疑情杀片格局,雷诺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尚·嘉宾(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为最佳演出。费立兹·朗于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编拍成《人性的欲望》。
《在底层》描写贵族男爵为世所迫放弃荣华,迁进贫民窟。尚·嘉宾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动容。而片中一场蜗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为经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导演黑泽明再改编拍成《低下层》,与本片互相辉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剧,背后原来却是贫富阶级转移的悲歌。本是一个平庸的故事,雷诺阿却拍得一点也不平凡,演员化身为戏中人物的角色,动人的演出当然功不可殁。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为处境喜剧《荒唐暴发户》。《朗先生有罪》说出另一个阶级悲剧,因上级对下属的压榨而引发的凶案,带出低下层生活的无奈与悲哀。另一部雷诺阿重要之作《汤尼》刻划了工人阶级生活的爱情悲剧,因爱之名,撕开的却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荣获纽约影评联盟最佳外语片。
雷诺阿以印象派风格摄制了《乡村一日》,一部改编自莫泊桑爱情小说的电影。故事虽短,但充满诗情画意。《法国肯肯》是雷诺阿重返法国执导的彩色大制作,描写法国红磨坊和肯肯舞创办人邓格拉的事迹,戏味浓厚,缔造法国歌舞文化,为好莱坞歌舞片提供借镜机会。
作为导演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3)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仆日记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演员 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为编剧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21) 尚雷诺亚小剧场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国肯肯舞/法国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黄金马车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戏规则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级幻想/幻灭/大幻灭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为制片人让·雷诺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数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㈥ 《女仆日记(2015)》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蕾雅·赛杜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E-LnVKG1hAegJTFhUXLnEA
㈦ 什么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超现实主义,这个东西从绘画里来的,为了研究她,我还读了达利的相关文章。挺难懂的。
稍微补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评中,有人也把《大鱼》称之为超现实主义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彼岸世界——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另一方面同时还致力于突破合乎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现,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
被公认为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是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贝壳与僧侣》是根据诗人阿尔都所写的剧本摄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可是他还是希望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但这个女人却有着自己的情人。在僧侣眼里,这个情敌不时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传教士,一会儿是将军,一会儿成为监狱的看守,时时处处与他作对,使其性的欲望始终处在压抑的状态下。性的压抑使他精神发生变态,一会儿他跑到酒窖里无缘无故打碎一个又一个玻璃瓶,一会儿又跑到大街上狂乱地疯跑,拖至脚跟的僧袍不时被他无情地踩在脚下······全片没有什么情节,表现的就是这个性无能僧侣潜意识中迷狂的梦幻情景。
超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就是把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偶然的启示或悲剧式的预言。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作为探索人的内心现实世界的"解剖刀"。按照这一学说,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显现出他的真实自我。因为超现实主义所表现的基本上都是处于梦境、幻觉、错觉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个男人在磨着一把剃刀。他仰头注视夜空,一片浮云飘向一轮明月,他点燃一支烟,陷入沉思······
化入一个姑娘的面部特征,男人用一只手扒开她的左眼皮,另一只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锋利的刀口横向切开姑娘的眼珠。一缕白云从月亮前飘过,仿佛一把刀在劈开圆圆的月亮。
字幕:几年之后。
路边,一幢小楼里,一个姑娘正在读书。她好像就是那个眼睛被切开的姑娘。这是她看见一骑车人向小楼骑来,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楼窗下。她急忙下楼,跑到骑车人跟前,搂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开骑车男子带来的方纸盒,取出一条领带。这时骑车人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满乐蚂蚁(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见了也惊恐万状,捂住嘴。
蚂蚁的特写镜头,化入另一个姑娘腋下汗毛特写,再化入轻摇的海胆,镜头拉开,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冲向警察设置的路障······
俯摄,一个粗壮的女人用手杖拨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断手。叠印,警察驱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断手捡起放入纸盒子,递给那女人。
突然,一辆卧车驶来,它撞倒姑娘,将她压成两截,接着又撞倒那个粗壮女人。
镜头回到小楼里,救助骑车人的那个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和车祸。
突然,骑车人从后面搂住姑娘,他转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奋力挣扎,脱身躲到桌子后面。
骑车人从地上捡起一根绳子,绕在自己肩上,费力地拖着向姑娘走去······
镜头摇到绳索的另一端,它拴着一大堆沉重的东西:南瓜、两个修士、两架三角钢琴,琴上堆满着腐烂的驴肉和驴腿。
姑娘逃入另一间房间,随手关门时把骑车人的一只手夹在门缝里。手的特写,爬满蚂蚁。
姑娘转身观望这间房,似乎就是刚才的那间卧室,床上躺着个男人,手还夹在门缝里······
楼梯平台上又出现一个男人,姑娘开门后,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着的男人,交给他两本书,让他双臂交叉平伸拿着站在墙边。这时我们发现这两个男人是那么地相像。
就在这时,受罚男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枪,他逼迫对方投降,随即又击倒对方······
倒下的男人发现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个裸体女人。他挣扎着试图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终因伤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呆呆地望着墙。墙中央呈现出一只骷髅状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现一个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着他牙齿脱落,嘴唇消失,嘴里长出黑发,惊吓得她失手丢掉粉盒,冲到门外。门外竟是一片沙滩。
那个骑车男人迎面而来,两人搂抱在一起,然后相拥着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见沙滩上有几件物品:衣领、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天空浮现出大写的"春天"两字。沙滩变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们双目失明,衣衫褴褛,阳光灼热,小虫肆无忌惮在他们脸上叮着咬着······
附: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于西班牙的卡兰达(Calanda)。在马德里大学读书时与加西亚·洛加、拉斐尔·阿尔贝蒂和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艺术家同学。
1925年,为躲避独裁统治路易斯·布努埃尔出逃法国,作为法国导演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电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导演了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黄金时代》。两部作品因为率先运用了象征、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而归于人类电影史最有影响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尔完成《无粮的土地》之后,确定"怀着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致力于在银幕上表现各种幻想"的艺术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专政上台之后,布努埃尔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纽约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时,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员。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并于当地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Los Olvidados,1950)、《毁灭天使》等十余部影片。
1964年后,布努埃尔将工作地迁移至电影气氛浓厚的法国,《女仆日记》(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等经典即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布努埃尔重归故土,在西班牙拍摄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欲望的隐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妇人缝补血衣的场景成为影迷至今探讨不清的电影疑团。
1983年7月,布努埃尔于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
㈧ 摩登时代女主角简介
宝莲·高黛
美国著名演员,于1910年6月3日出生,1990年4月23日去世
生于纽约州长岛大内克一个贫寒的家庭。14岁进入齐格飞歌舞团,后因与富商埃德加.詹姆斯结婚而退出舞台。1931年离婚后进入好莱坞,在《十字街头》、《吹牛大王》等片中露面。次年进入哈尔.罗奇制片公司,同年与卓别林相识。卓为她美丽的容貌和不凡的谈吐吸引,开始培养她演戏。1936年她主演完《摩登时代》后与卓秘密结婚,1942年二人离婚。1943年她以《滑头君子》、《海军之花》声名鹊起,后者还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46年主演的《风流贵妇》以及与第三任丈夫伯吉斯.梅雷迪斯合演的《风流女招待》(又译《女仆日记》),均相当成功。1948年她和丈夫再度合拍了成功的影片《奇迹会发生》后离婚。1949年完成失败作《复仇新娘》后退出派拉蒙公司。50年代后演出影片不多,1958年和小说家雷马克结婚后退出影坛。
高黛与作家雷马克的婚姻一直延续到雷马克先生病逝。她继承了他的大笔财产,其中包含欧洲部分资产包括欧洲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在此期间,她的财富累积的际遇与方式成为了当时好莱坞名流精英人事间的笑柄。到了1980年左右,高黛女士已跻身为纽约当地的社交名人,她常装扮的珠光宝气和一些知名人士出入名流环绕的高级社交场所,并和艺术家Andy Warhol保持着很好的友谊,直到他198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