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反应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电影

反应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11 06:43:51

1. 俄罗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交际花与士兵还有将军的爱情纠葛。

2. 推荐几个好看的外国电影,要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像印度的宝莱坞之类的。

你要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推荐如下:
1、《喜马拉雅》,由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合拍的一部电影,相当出色
2、《蒙古王》,俄罗斯拍的,好像花了不少钱
3、《小鞋子》,伊朗的电影,相当有名
4、《上帝之城》,个人由此迷上了巴西电影
5、《弗里达》,讲那位墨西哥女画家的
哎,不知道《云中漫步》算不算,那里面的舞蹈很美的。

暂且想到这些,对了,上面有人提到《天堂电影院》,我说如果你有空,干脆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一块儿看得了。多纳托雷的三部曲啊,很好看很好看的。

3. 推荐几部可以体现俄罗斯人性格的书或者是电影吧谢谢帮忙!嘻嘻。。。

俄罗斯人性格探秘 这本不错,有名的巨著是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4. 苏联各时代的电视电影最好详细点

纵观苏联电影史,表现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经历了几个高潮。战争期间拍摄的《区委书记》《虹》《她为祖国而战》等准确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主要情绪: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达了苏联人民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具有的崇高的斗志和敢于牺牲自己战胜敌人的勇气。战后年代拍摄的这类电影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情节内容是表现战争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苏联电影创作的新浪潮。这些影片通过对战争时期单个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对全人类的危害。这一时期走上银幕的,从精神和哲学方面进行研究的“没有战争的战争”片在后来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7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既有表现战争进程的诗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现局部战争的影片,如《他们为祖国而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这些影片中表现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坚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后俄罗斯拍摄的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强调的是反战思想,如《布谷鸟》等。也有继承苏联战争片优秀传统,表现苏军战士奋勇抗敌,英勇牺牲的影片《星》。而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拍摄的新的影视作品更有新的视点,不仅触及到以前没有或者不能触及的领域,还表现了战争中发生的巨大悲剧事件,如《护卫舰PQ-17》《受军纪处罚的人》等。去年拍摄的影片《自己人》通过三个被德军俘获又逃跑的红军展示在他们逃亡时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新浪潮电影表现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文艺政策的松动和创作空间的相对自由。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描写战争题材的影片无论在人物的设置上,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具有相当的创新。这些作品中,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过他们在战争中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苦难遭遇和顽强斗志,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感受再现了战争的全过程,再现了苏联人所经历的苦难。而对人物形象,对战争处境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又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观众。它们不仅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列入了世界电影史册。
构成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国观众熟悉的《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飞》(1959,导演卡拉托佐夫)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心里受到创伤,跌倒又重新站了起来的普通女孩子维罗尼卡的命运。并非出类拔萃的维罗尼卡出现在银幕上,与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创作上的一个突破。维罗尼卡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骗,爱幻想又不切实际,视野不够宽,精神境界不够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她经受不住生活的严峻打击,在困难面前丧失立场,被男友的兄弟马尔克诱惑,背叛了自己深爱的鲍利斯。当她得知马尔克的虚伪自私后,又离开他,几乎走上绝望的道路。最后她还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间。
影片通过维罗尼卡从充满爱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难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复生的勇气,重新回到人民中间的整个心路历程,概括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在敌人的打击下没有倒下,而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影片的新颖之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还有造型处理和表现手法的刻意创新,以及含有诗意的叙事描写。影片以情节剧形式结构,通过散文式的描写,再现了富含诗意的气氛。而诗意的体现,不仅仅通过隐喻、象征、比喻等手法,它贯穿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之中。而作者所开创的新的表现手法,摄影师用手提摄影机,以“情绪摄影”理念拍摄的“送行”一场戏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断。在此作者从不同的视点:维罗尼卡的视点、鲍利斯的视点和观众的视点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紧张的心态及维罗尼卡未看到鲍利斯后的沮丧等复杂的心绪,深深吸引着观众,使其融入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一样。而鲍利斯中弹倒下时白桦林的旋转镜头和他牺牲前对婚礼的憧憬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精彩片断。影片以主人公命运的概括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揭示了战争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题。
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则表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普通士兵的命运。影片通过主人公行为动作突出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的顽强性格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迈精神。这也是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则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亲途中的所遇和所为表现了俄罗斯士兵的美好心灵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俄罗斯才经受住了战争的艰难考验。
全景电影再现的战争进程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全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它经历了从退却、逃亡、坚守、反攻到最后胜利的整个过程。前苏联电影《解放》在再现战争的进程方面情节内容丰富,表现场面广阔,成为表现二战题材的规模最大的史诗片。与它相类似的还有表现列宁格勒围困的《围困》和表现保卫莫斯科的《莫斯科保卫战》。
《解放》描写从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个战争进程。整部影片由5个影片构成。《弧形火力》描写库尔斯克战役;《突破》表现强渡德聂伯河,解放基辅;《主攻方向》再现1944年夏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希特勒中央战线的全面崩溃;最后的两部影片是对攻克柏林的再现。
影片在情节内容的建构上没有局限在前线活动的范围之内,而是涉及到了欧洲国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对谋杀希特勒的描写,也有对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现。作者运用广阔的历史素材,将历史事件同惨烈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使观众看到了这场战争广阔的历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现这一历史事件时,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见,不予简化战争的形象。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剧中人物相结合,使历史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达到了统一融合。片中既有军事领导,又有同敌人进行厮杀战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每个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级指挥员的独立作用。正是这些忘我牺牲、满腔热忱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影片中,无论是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线和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识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战争中的职责,而且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员乌里扬诺夫塑造了伟大战略家朱可夫元帅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乌里扬诺夫出色再现了朱可夫善于在极端绝望、极端危险的状况下总能找到出路,从而通向胜利的战略思想。
影片艺术地将历史文献和诗史般的叙事,将对日常生活的速写和对宏伟的战斗场面的描写综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现地域广。片中既有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部,盟军司令部的大本营,也有苏军将帅的指挥点。地域上既有战争年代的莫斯科,也有伦敦、柏林,还有华沙。影片中表现的重要的战斗或战役既有普洛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大战,强渡德聂伯河,还有坦克穿过白俄罗斯的沼泽地和攻克柏林的战斗。这一切表现的既准确,又有规模,真正体现了抗击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影片在再现战斗场面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进攻的艰难、强渡德聂伯河的可怕,以及为夺取立足点而进行的肉搏战的真实。影片中的几个场景:朱可夫元帅亲临前线视察研究坦克穿过沼泽地的场面,强渡德聂伯河时的惨烈场面,以及苏军攻入柏林后在被水淹的地铁里抢救妇女儿童,牺牲自己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影片的这些成就是导演的宏伟构思,也是摄影师才华的体现。作者运用现代电影的一切可能使银幕再现的事件真实可信。片中坦克集中进攻时的急速前进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而13号坦克更为快速的进攻动作开始是在并行前进的摄影车上拍摄的,而在终点高潮时刻的最为激烈紧张的战斗则是透过坦克的望孔,从坦克手的视点拍摄的,从而使观众感到战斗的真实,如同亲自加入了斗争一样。
《解放》在许多国家上映,评论指出,这不仅是一部表现二战全景的诗史影片,还为表现前苏联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提供了广阔的画面。
局部战争塑造的士兵群像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由大的战役构成,还是由无数小的战斗汇集而成的。在表现局部战斗方面,苏联电影有很好的传统,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雪》《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这些影片大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其中通过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战斗再现了前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伟大牺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达尔丘克根据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是这类影片的优秀之作。影片通过一支后撤军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前苏联人民建立的伟大而永久的功绩,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宽阔、英勇奋战的前苏联士兵群像。
影片开始,作者便把观众带入沉重的气氛之中。炎热的酷暑,在晒得发紫的草原上,一支装束不太整齐的队伍在行进,他们就是战争初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步兵38团的后撤人员。作者在此以独特而富有立体感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军队撤退时的沉重心态。银幕上是一双双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没有任何音乐,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脚步声。随后发生的战斗,炮弹落下炸开的弹坑和炸起的飞土等,都因造型语言而格外突出。
战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对士兵们来说,战地就是自己的战壕,是自己进行射击的区域。在广阔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掩护的平原上,战壕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对战壕的详细描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战斗开始前,战士们用小铁锹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战壕。他们把石子拣出来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战斗打响之前,在射出第一颗子弹之前,他们在挖好的战壕里将弹盘和水壶靠在壕壁上,倒换着双脚,尽量使自己呆得稳固一点,以迎战敌人的打击。
战斗场面也表现得极为壮观而惨烈。银幕上是充满热浪和焦糊味的空气,是被炸弹炸裂,被太阳晒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发出的炮弹飞驰而过时的咝咝声。在这个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间里,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他们用生命保护着每一寸土地,用鲜血保护着身后的祖国。在死亡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可怕战斗中,他们保持了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难以接受的紧张搏斗的喘息空间,不乏开开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缓和紧张气氛。他们谈女人,谈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动作以及心理状态是那么自然而可信,从而成为影片中最丰满的个性人物。即使他说话过多,有时会令人厌烦,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影片通过这些士兵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苏联人民建立功绩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满了悲剧成分。尤其是吉洪诺夫扮演的被严重震聋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愤怒而绝望地叫喊,试图爬出战壕,加入冲锋队的行列的镜头更显悲烈,引起人们的极度同情。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现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这些士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表现局部战争的优秀影片还有著名导演罗斯托茨基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如果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表现的是战争的主体,真正的士兵的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却是本该与战争无缘的姑娘们的悲剧命运。影片讲述驻守在某小车站上的5位女高射机枪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领导下同16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魔鬼的冲突和斗争。
高射机枪的班长丽达夜里回家看望儿子归来的路上,发现森林里有3个德国鬼子。于是瓦斯科夫带着包括丽达在内的5个女战士去消灭敌人。结果敌人不是3个,而是10多个。于是便派丽扎回驻地搬兵。不料丽扎陷入沼泽。剩余5人便同敌人展开周旋。战斗中,4个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敌人杀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冲进敌人的巢穴,将他们一举俘获。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这个小小的局部战争中的行为表现,仔细分析了她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进而揭示了她们各人的性格特点。这几个姑娘性格、气质、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加丽亚年龄最小,将军的女儿冉尼亚开朗漂亮,班长丽达认真谨慎,明斯克来的大学生索尼亚不爱说话,而丽扎不久前还只是个农村姑娘。保卫祖国,抗击敌人的决心使她们走到了一起。
她们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怀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欢乐甚至是悲伤在这里与可怕的敌人相遇,并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同敌人的决死斗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者在此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被推向战争的一代人的集体命运,通过她们的形象构成了一代人的群像,从而表现了她们身上所蕴藏的建立功绩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采用黑白和彩色相间的叙述方式。银幕上黑白镜头所叙述的姑娘们与侵略者的斗争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从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题:战争与人类和平相违背,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使这些本不该参加战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战争剥夺了她们繁衍人类的伟大使命。
用高调拍摄的彩色画面是对她们战前生活的回忆,也有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过这些画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们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却被战争推向深渊。作者通过几个姑娘的悲剧命运对战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它新颖的结构、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画面成为战争片中的优秀之作。

纵观以上几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苏联二战题材影片的几个特点:
1.情节素材丰富,时空结构宽泛。从最高统帅的办公室到士兵的战壕,从前线的士兵到敌后的侦察员,从游击队员到车床旁的妇女儿童,从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等等,都是电影表现的情节内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2.样式体裁丰富,表现场面广阔。表现战争的影片不仅有诗史片、纪录片,政论艺术片;还有侦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战争的特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含有相当的抒情成分。
3.适应观众需求,手法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二战的电影,内容和手法也在变化。二战题材影片更多表现人性、反对战争。手法则更加丰富。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以前无法做成的场面得以做成,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达到。
战争题材电影以其复杂多变的情节、重重建构的悬念,还有惨烈的爆炸场面以及残酷的厮杀搏斗越来越吸引观众,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注重影片的观赏性。前苏联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的丰富和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对于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怀念。

5. 如何评价电影《火海凌云》

紧凑连贯的灾难情节,是导演反常规的特别设计,先理解事情发展方向,但故事本身却是未知的,完全打破了同类片的先构思剧情,然后尝试怎样实现剧情的常规套路。影片发扬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耐心塑造人物的优点,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在灾难境遇下的不同反应也就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12] (凤凰娱乐评)
影片中的大场面,地面的包括火山爆发毁机场毁飞机,半残的飞机被岩浆追着紧急起飞,都做得特别紧张刺激。在特效和情节安排上,该片都能让看惯好莱坞同类电影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元素。更难得的是,在惊人的场景中,导演安排了大量展现人性的感人细节。既有战斗民族的刺激场面,也有细腻丰满的角色塑造。[13] (信息时报评)
电影评价
精彩影评
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
文/梦里诗书 《火海凌云》是一部带有鲜明俄式风格的灾难电影,诚然对比好莱坞那出色的节奏掌控,前段冗长的人物铺垫,让人不免错以这是一场航空公司的肥皂剧,但电影在后段开始持续发力,... 全文 >>
梦里诗书 | 网络专业影评人 | 2016-08-21 20:27
《火海凌云》:嗯哼那么直接的空姐空少救人却要投票
《火海凌云》:嗯哼那么直接的空姐空少救人却要投票 文/马庆云 最近上映的《火海凌云》,我在网上看的蓝光版本,刚开始觉得自己省了电影票钱,等看到中场才发现,这不是一部应该忽略的电... 全文 >>
马庆云 | 专注电影及其电影产业评论 | 2016-08-20 17:08
火海凌云|“妖魔化”俄航开挂空中营救
在谈论这部影片之前,一定要谈谈“妖魔化”的俄航,因为,如果没有对俄航的深刻了解,观众便无法体会到这部影片中那些开挂的“超能”是出于虚构还是有着真实的现实基础——2010年冰岛火山爆发,全欧洲航空瘫痪,上万次航班取消,只有俄航在飞;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正点率报告,拔得头筹的是俄罗斯航空公司,因为不管出发晚点多少,俄航都能准点到达;去年夏天九号台风“灿鸿”从浙江舟山沿海登陆,江浙沪上千个进出港航班被取消,在这个连行李都卸不了的天气,俄航不但在浦东机场降落,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架飞机又在强台风中再次起飞,回莫斯科了……俄航的飞机起飞时很少滑行,猛的抖动一下就起来了,降落则正好相反,哐当一下就落地了;拿了奥斯卡小金人的小李子曾经眼睁睁看着自己乘坐的俄航班机的一个引擎炸了差点吓死,然而周围的战斗民族并没有发现……对了,俄航劫机犯无一幸存。

俄航的餐食也像这个民族的性格一样,不拘一格;俄航的空姐都挺漂亮,尤其商务舱都是大美女……然而再多耀眼话题都无法遮掩俄航的根本特性——俄航一直都比较高的安全系数。这也是影片一直在着力体现的层面,并且,不光是出于技术方面的安全,更有人性上的光辉力量——只有人性充满善意的温暖和永不放弃的执着,才能让冰冷的运行规则成为危难之中,大众可以信赖的精神依托。

人生要没有一次开挂的经历,那该多么的苍白无力。来自战斗民族的航班,也在这部翻拍自1980的苏联影片《机组乘务员》的电影中,找到技术的落脚点,这是俄罗斯本土第二部3D-IMAX格式电影(首部为2013年《斯大林格勒》),但这部影片的脑洞之大,绝对在俄罗斯排第一,观众对这部影片也给予了最大的认可,使之登上2016年俄罗斯最卖座本土片。

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虽然并不为国内观众所熟知,但其为大众奉上的这部影片不但有着规整的剧本故事,融入令人拍腿的创意营救以及惊心动魄的视效,更是让人刮目咂舌。影片的节奏把控也极其成熟,故事并未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灾难之中,反而一点也看不出有疾风骤雨的痕迹——影片前四十五分钟一直都在为每个角色塑造形象,飞行员古辛的耿直与无畏,以及对同类的怜悯之心,机长津琴科对规则的坚持以及对技术的苛刻要求,女飞行员亚历山德拉的高傲以及内心所固守的情感,都在为之后的故事默默做着铺垫,甚至乘务员的情感线索,机长小儿子的叛逆成长,都让这场久候的灾难充满了“人情味”。

影片开场45分钟后,飞机准点起飞,飞向最后的战场,一场飞行技术上的炫技,一场生命与灵魂的洗礼,一次脑洞冲破天际的空中营救正式拉开帷幕——“凌空换乘”真的是见识了战斗民族的开挂人生,只是,再特么也不敢坐飞机了,肿么办?

6. 回归的影片评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题记
电影《回归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2003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直想看,只是各种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时,时间离上映已经过去了8年,但给我感觉就是这片子似乎还是在昨天刚上映的新片,有点感叹岁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极为简单,讲叙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父亲皆能顺利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阂中,父亲突然死亡,给这次旅行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在这巨大情感之后,儿子们也开始渐渐明白父亲,孩子们也在这痛苦之中的开始成长。至始至终,都是一部沉静的悲剧故事,我们看到的了一种忧伤的美。
看完此片,让我完全没想到的这部片子居然是导演的处女作,这凛冽凝重的色调,细腻的情节,完美的画面构图,极其丰富的镜头语言,很唯美的摄影,倒像极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的作品展。不从思想艺术性的高度来说,就单从美术摄影的方面,我都要给此片评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节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领略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光的纪录片。
人们都说《回归》是一部政治的隐喻,父亲与儿子分开的时间恰好是12年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我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想必是导演特意为之。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停滞,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极熊,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导演正是借助电影对12年来俄罗斯民族和历史进行反思。告诉人们俄罗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寻自己的精神回归之路。作为一个大国,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他们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欧洲人,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亚洲人,而使俄罗斯民族具有了双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两个孩子一样,一个逆来顺受,一个桀骜不驯。而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与一个威权的父亲的情感冲突。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于苏联解体后的孤独和绝望。正是这种孤独和绝望,迫使他们寻找着自己最后的归属。渴望整个民族精神的再次回归。
影片在故事叙述有着极其巧妙的处理手法,比如说,影片从开头到后面,一直很顺畅,沉郁而又平淡,有的观众很可能就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进入梦乡。直到父亲的坠落突然死亡,让故事嘎然而止,这种看片的感受就像坐着被牵引的火车,突然之间来了个急刹车,让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身体,直接跌倒在地。瞬间中断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以至于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却的伤痛感。让我不得不赞叹导演高明纯熟的电影表现手法。
如果说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结尾的片段,连串的一组黑白照片,是大儿子在出行一路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就像幻灯片样,在屏幕上匆匆掠过,记录着路上看过的风景,以及每个人的表情,记录着路上的点点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开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伤.....但是一直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直到最后一张照片,出现了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也许这就是影片最后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本片的主旨——父亲的回归,一种精神象征似曾相识的归来。 看片无数,娱乐至上,可是总有一些电影让你挥之不去,藏留心底。
2003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回归》,就是一部被众多电影评论一致称赞的经典影片。
当这部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时,看着电影海报里透露出的诗意的画面,灰蓝的色调,冷凝的气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没想到很快就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看到这部电影。在一个很深的夜晚,眼睛几乎没眨一下看完了影片,那一夜我失眠了。
过了很久,我终于买到了这部电影的DVD碟片,像宝贝一样捧回家,迫不及待的看了又看。我很想介绍给朋友看,但我还是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影片表面所叙述的情节并不晦涩难懂,说的是一个离家十年的父亲突然回到家里,第二天就带着两个还不懂得父亲概念的儿子出去旅行,一路上他使用了威严和震慑的手段,施与孩子特殊的父爱,结果大儿子因惧怕而听话,小儿子因对抗而一步步使父子关系走到绝路。在一个孤岛的高高塔楼上,小儿子威胁父亲要跳下寻死,父亲救子心切,在快爬到塔楼顶的时候不慎坠下身亡,当孩子们意识到已永远的失去了父亲时,终于悲绝的喊出第一声“爸爸”。
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后再度相逢所产生的亲子冲突和情绪波动,情节真挚而感人。低沉喑哑的背景音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深沉复杂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电影主题都具备了引人入胜的元素。影片的摄影使用的是很深的蓝灰色基调,几乎没有别的色彩。自始至终让人阴郁压抑,而俄罗斯北方清冷荒漠的景色虽然美的摄人魂魄,但依然难掩其孤独与冷酷的悲剧气氛。
“电影中的经典……走进一个更深远、更激昂的层次,远远超乎它表面所预示的”。这是《洛杉矶时报》对该片的评语,并被很多媒体转述。
而〈〈回归》获奖后,影片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认为自己的诠释会影响观众对该片的观感以及当中的启发,所以拒绝回答相关问题。做为一个观众对该片的理解都取决于自身的阅历,生活的经历和思维的方式。
“作品即充满吊诡和寓意,给予观众接近两小时的情感波动,以及一个令人错愕的高潮。”——《综艺》。
“一部让人惊叹的心理惊悚片。戏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观赏后仍会在脑中挥之不去。顶级作品。”——《娱乐周刊》。
这两条评论让我们知道影片还具诡异,悬念,惊悚的成份,仅从表相看也非常的吸引人,“电影要好看”这是好电影不能饶过去的一节,更何况影片具有各种深层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为无可置疑的经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两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镜头,一次奔跑让他们发现爸爸,另一次却是失去。
这也是一部很美的俄罗斯的风光片,亚寒带地区茂密的针叶森林、静静的湖泊,在导演的处理下,成一种灰蓝色调,散发着冷静幽邃的气质。
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回归》片中大儿子的扮演者弗拉迪米尔·加林,在圣彼得堡一个湖游玩,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时发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这个地点,就正位于拍摄《回归》时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更为本片增加了现实版的悲剧色彩。因而剧组当年获得二十多个大小影展奖项时,导演和主创人员领奖时都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影片“回归”的寓意到底是父亲的回归,情感的回归,还是前苏联的回归都不重要。最珍贵的是让世人再一次无可争议的,欣赏领略那远离很久的经典,是俄罗斯电影经典的回归……

7. 俄剧《战斗民族养成记》被评为高分神剧,是否合理

《战斗民族养成记》作为年初非常让人期待的电影,在首次播放惨遭滑铁卢后,不禁让人再次燃起了重刷一便电视剧版的冲动。和电视剧的剧情走向、人物认定比起来,影版的故事只能说空有其表,更多的是在炒昔日观众对于剧版的怀念与情怀,从同到尾人物感情引入仓促,结局感情的升华也不知所云,既感觉不到小家的温馨幸福,也根本get不到豪云壮志的出发点在哪里。所以要是说想看真正走心的战斗民族俄罗斯的亲情,爱情还是选择电视剧版的更为妥当。否则尿频,尿不尽这样的症状就会发生在你身上。

果然是战斗民族能拍出来的故事,是部神剧,好看到飞起来。

8. 为何美剧总喜欢拿俄罗斯来“开涮

最近在看the Brave,中文名《卫国勇士》,剧情那是相当紧凑好看了,但是在看剧时我有个疑问,例如在第二集,明显把俄罗斯当成了敌方开涮,在剧中把俄罗斯塑造成冲突的挑起者。

碟中谍4里面,美国特工把俄罗斯红场都炸了,这样的电影,俄罗斯方面居然都让拍,

可看出,俄罗斯方面还是有点惧怕美国的。

不过就目前来看,普京大帝还是很有魄力的,前几年美国联合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了好几轮的经济制裁,都没有打垮俄罗斯,为此,我很佩服普京大帝,也希望这么强硬的人能够牵制住美国,为全世界做个榜样。

9. 俄罗斯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历史片为什么

1 《俄罗斯方舟》

这个英雄故事后来被反复改编,于2015年俄罗斯翻拍了电影,此前还有同名话剧和电视剧,属于战争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

10. 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

作为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俄罗斯民族一直有着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也通过电影这种复合艺术类型呈现在大银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一切艺术类型,都带有浓厚的俄罗斯式的诗意,无论浪漫还是华丽,亦或是赤裸裸的残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作为俄罗斯早期功勋导演之子,家学渊源的邦达尔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莱坞电影精华之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用俄罗斯美学与诗意来诠释电影这门艺术。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浓墨重彩,叙事沉稳,充满了俄罗斯电影所独有的特征,深沉而悲悯,即便是在描述一整个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依然充满了希望与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无法忘怀。
不同于前苏联时期大而全的电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战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为原型,从小处着手,刻画了五位身份、背景各异的苏联战士与一名小女孩纯洁的战时爱情,以及他们之间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伟大情感。与之相对应,按照好莱坞人性化原则,影片同时也安排了一对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之间的“斯德哥尔摩式”的悲剧爱情,以此作为陪衬。
虽然与时俱进地采用了IMAX3D制式来完成本片,同时在电影细节处也有不少对好莱坞电影乃至华语动作片的借鉴,但是整体而言,《斯大林格勒》还是一部标准的俄罗斯电影。气势恢宏的场面调度,色彩浓郁、华丽得好象油画一般的每一帧画面,以及缓慢却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诗意化叙事节奏,甚至是在表现战争时,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都带有鲜明的俄罗斯文化特征,充满诗意,情感充沛而庄重。
从故事结构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大片,以惨烈的河岸攻防战开篇之后,影片迅速转入胶着而又漫长的单兵作战环节,而正是这漫长的过程中,导演娓娓道来,用充满诗意的浪漫笔触,精致地刻画了每一个角色,每一帧画面,直到最后高潮部分的降临。一般观众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后高潮部分处理时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绪远大于直观的视觉冲击,想要象好莱坞电影那样,享受一顿视觉盛宴的观众,看到这里或许会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细体会其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话,或许才会更加懂得这部电影。
最后必须多提一句影片中,有关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这条副线。尽管只是展现残酷战争对于人性戕害的副线,但是这条副线或许也提供了最大众化的叙事逻辑。尤其特别的是,整部影片当中,两人之间始终语言不通,操着各自民族的语言,却依然能够在最后达成心灵的共识。那种纠结甚至对立的感情,也更加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伟大的光辉。其中不少的镜头和桥段完全喧宾夺主,极致浪漫,甚至可以单独成篇。

有参考 但楼主采纳哦

阅读全文

与反应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