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帝国大厦保卫战:苏德拿命在战斗,为何双方愿意进入近身肉搏的拼命状态呢
在二战中,出现了很多经典战役,帝国大厦保卫战就是其中一个,在1945年4月29日-5月2日,纳粹德国与苏联红军在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一场战斗,这场战役令双方损失惨重,由于苏军指挥误判国会大厦的防御,导致第一批攻击的士兵无一生还,德军以强大的火力压制,将苏军逼到广场外的街角,德军一步步紧逼,苏军也没有想要撤退的想法,双方势均力敌。
⑵ 找一部苏德二战电影
1.《莫斯科保卫战》(1984-1985):第一部《侵略》(上下集); 第二部《台风战役》(上下集)
2.《解放》(5集 1972年):第一集:《炮火弧线》 第二集:《突围》,第三集:《主攻方向》, 第四集:《柏林战役》, 第五集:《最后一击》
3。《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东德1985年出品)
上面三部既俗称的卫国战争三部曲
⑶ 苏联时期经典电影
1941年,一场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拉开了苏德大战的序幕,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人的血性和刚烈,70年后,俄罗斯人怀着既惨痛又自豪的微妙心情把这一战役拍成了电影,在极致悲壮的气氛中,带观众回顾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幕幕枪炮与血肉的碰撞,演尽了战争的残酷。
影片从一个红军乐队小学员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场令人为之窒息的战争,德军在布列斯特突然发动进攻后,遭遇了苏军的顽强抵抗,炮火中血肉横飞,在处于地狱边缘的要塞,政委、团长、士兵及一些平民角色为了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在人数、武器和资源都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与德军死磕到底,在生命被极端摧残的情况下,捍卫了俄罗斯民族的尊严。
史诗般恢宏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运用大量篇幅来呈现场惊险、火爆的战争场面,例如苏德双方肉搏血战的场面,被导演赋予了类似“300勇士”般的暴力美学,弹如雨下的枪火设计也攻城场面也极具气势和震撼效果。还好影片并未执着于商业表演,而是牢牢植根于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思考深度,在剧情方面很好的交待了保卫战的前后因由,以及人物在战争降临时所产生的怯懦、伤痛、愤怒和绝望,生动的表演、深入的塑造配合上扣人心弦的剧情推进,形成强烈的战争氛围,即便因为人物繁多、进程复杂,难免有些角色显得有些符号化,有些情景也过于的渲染气氛和画面效果,但在浑厚大气的电影手法下,仍然堪称是近些年来世界影坛风格最纯正的战争片。
影片中的很多画面都堪比经典,小男主角亚历山大与安雅在河边享受战前最后的宁静乡村风光;骑兵骑在骏马上追逐卡车的狂野不羁;突围失败后留在桥边和山坡边上的无数血肉残肢,还有亚历山大在喝边喝水时看着静静沉在河水中尸体,太多让人过目难忘的桥段和画面。
⑷ 一部讲述二战苏德战争的电影,有一个片段是苏军士兵爬出来战壕带着将
伊万的童年Ивановодетство(1962)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爱德华·阿巴洛夫编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米哈伊尔·帕帕瓦/弗拉基米尔·博戈莫诺夫主演: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瓦连京·祖布科夫/叶甫盖尼·扎里科夫/斯捷潘·克雷洛夫/尼古莱·格陵柯/季米特里·米柳坚科/瓦连京娜·玛利亚维娜/伊尔玛·拉乌什/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伊万·萨夫金/弗拉基米尔·马连科夫类型:剧情/战争制片国家/地区:苏联语言:俄语/德语上映日期:1962-04-06(苏联)片长:95分钟又名:伊凡的少年时代/伊凡的童年/伊凡的童年时代/Ivanovodetstvo/Ivan'sChildhood
⑸ 求二战苏德战争电影
1.《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推荐)2.《柏林的女人》一个柏林女人记录了二战的最后几个月,苏联红军进驻柏林3.《兄弟之战》源于一真实的故事,讲述二战末期一德国士兵被俘和逃亡的遭遇4.《兵临城下》苏德狙击手之间的较量,很经典,推荐!5.《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6.《斯大林格勒战役》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7.《铁十字勋章》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8.《装甲列车》苏联秘密武器的传奇9.《布列斯特要塞》“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受挫的战役。10.《进攻列宁格勒》1941年的列宁格勒,俊俏的苏联女警察及其战友们与德军、间谍、奸细、窃贼的战争
⑹ 二战苏德战场大型战役第一部,看苏军怎么从本土一步步
希特勒于1943年7月向苏联库尔斯克地区调集了50个师的精锐部队,包括1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万人,近1万门野战火炮,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企图重新夺得在苏的进攻权。朱可夫采取以防御来削弱和疲惫德军,然后调集兵力转入进攻的策略。苏军最终在库尔斯克地域集结了260万人的兵力,5万多门火炮,8000辆坦克和6900余架飞机。
德军发动进攻的最好时间应是5月,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才决定攻击,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而虎式、豹式坦克虽然比苏军的坦克更具技术优势,但新武器新故障难以一时熟悉掌握,在近战中就被苏军的“老家伙”T-34坦克老练地踢出局。
7月5日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击,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受到苏军强有力的阻击,德军经过7昼夜才勉强向前推进不到40公里,十分疲惫。7月13日苏军调集总兵力22个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6个空军集团军,与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进行大规模的“坦克肉搏战”。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浓密的硝烟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8个小时血战后,德军和苏军损失的坦克都超过350辆。
随后德军不断支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因英美联军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形势恶化,希特勒不得不在库尔斯克收兵。一个多月的血战,德军被击溃30个精锐师、歼灭50多万人、缴获和击毁新式坦克1500辆、飞机3700架。库尔斯克大会战彻底粉碎了希特勒企图再度攻占莫斯科的妄想。德军从此转入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⑺ 苏德两军地空大决战的过程以及结果是怎样的
7月12日,德军南方集团军对普洛赫洛夫卡发动了总攻击。如果德军能顺利占领该城,那么德军进攻库尔斯克的取胜把握便会大增。
德国担任主攻的是豪瑟将军指挥的第2SS军团,辖有近700辆坦克(其中约100辆是虎式坦克)。33(纳粹武装近卫队)是希特勒的私人军队,也是希特勒种族优越神话下的产物。加入33的士兵不仅要有纯正的雅利安血统,也要求具备强健的体格。纳粹在宣传上总是将33塑造成钢铁般的劲旅,但实际上33缺乏有经验的各级干部,战斗的伤亡率颇高,并不见得比国防军的精锐部队高明多少。不过SS的人员及装备补充都有优先权,编制也比国防军的部队大。因而,33仍称得上是德军引以为傲的精锐部队。
在33军团左侧是身经百战的第48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军团的300辆坦克支援。自清晨发动攻击开始,德军就陆续遭到苏军数个机械化部队的攻击,到了大约上午9点,两军的主力终于在普洛赫洛夫卡城的南郊遭遇。
作为苏军先锋的第5近卫坦克军团首先冲进了德军的队伍中。德军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至1800米的距离开火,但此刻它们面对苏军坦克的全速出击只能望洋兴叹,于是两军很快纠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以及苏军的拉—5H型坦克,都无法讨到什么便宜,它们那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反而成了致命伤。不多久,草原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浓密的硝烟弥漫着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土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双方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
在近距离对攻中,无数的惨烈战斗不断地在上演,炮声、枪声、爆炸声和哀嚎声处处可闻。坦克乘员侥幸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地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兵甚至用匕首肉搏。
就在南线坦克部队激战正酣之时,北线也展开了正面对攻。不过唱主角的却不是坦克而是空军.担任北线防御的苏联空军第16集团军,从开战第一天起就同德军展开了激战。空战中,苏联飞行员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令德军吃惊不小,加上飞机本身性能良好,于是一架架德军飞机拖着浓烟撞向地面,往往还误中自己的坦克。战斗中,苏军研制的聚能炸弹大显神威,强击航空兵第291师使用这种武器,一口气便干掉了德军坦克30辆,以致德军坦克参谋长梅伦将军悲叹道:“许多坦克成了苏联空军的牺牲品,俄国飞行员表现得特别勇敢。”
在空军的有效支援下,苏军地面部队顽强地顶住了各路强攻的德军。到7月5日夜,德军仅在奥利霍瓦特卡方向楔入苏军防御区6~8公里。
然而,防御战役的第二天表明,苏联空军为压制和消灭大量目标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歼击机的作战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他们迷恋于同敌战斗机作战,有时竟把敌轰炸机置之于不顾;有些歼击机巡逻队只在已方上空值班待命,没有按高度作梯次配置,这样就只能通过不间断的空中巡逻来掩护地面部队,造成了兵力的大量消耗。
7月6日,苏军航空兵克服了前一天作战中存在的缺点。他们注意监视空中情况,必要时还用机场值班分队来加强歼击机巡逻队。为了更加主动地打击德机,他们甚至还大胆地把巡逻警戒线推至敌占区空域。
德军航空兵遇到顽强的抵抗,其攻势严重受挫。而苏军航空兵却不断加强突击,这一天出动架次比7月5日多了一倍。在战斗机的92次空战中,共消灭德机113架。轰炸、强击航空兵也于6日展开了强大的反突击,给楔入防线之敌造成重大杀伤。
从7月7日开始,苏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区北部的空中主动权,大部分德军轰炸机还未开到战场即遭到了拦截,并且损失惨重。
至10日,德军在奥寥尔-库尔斯克方向上的进攻能力已经枯竭,不得不转入了防御。首先,北线作战中,苏空军第16集团军出动飞机7600架次,远程航空兵出动800架次,共消灭德军飞机517架,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粉碎德军进攻。陆军部队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很高评价,第13集团军总指挥在报告中写道:“请向空军全体人员转达我们地面部队的衷心感谢,感谢他们从空中给我们的积极支援。我们都怀着爱戴的心情赞扬自己的战友从空中实施的成功突击。”
在南线,担任防御的苏军航空兵打得更加顽强。当德军从别耳哥罗德向库尔斯克城以南的奥博扬发起主攻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几乎将其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奥博扬一线。从5日开始,双方又展开了歼击机大战,参战飞机之多、空战频率之高、战况之惨烈,均达到惊人的程度。在宽20公里、长69公里地区上空,同时有双方的2000多架飞机在纵横交织,几乎遮蔽了天空。一次参战的飞机常常多达100~150架。7月5日双方编队空战达99次。至10日止,仅空军第2集团军的歼击机就进行了205次空战,击落德军飞机330架,自己只损失153架。
强击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主力,用于打击猖狂北进的德军坦克集团。头两天,强击机和轰炸机都以6~8机编队活动,收效并不很大。后来为了提高突击效率,减少飞机的损失,便改以30~40机编队实施集中突击。因为大编队强击机和轰炸机的防御能力更强,歼击机也更容易掩护。如此铺天盖地的空中火力,给德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德国空军历来以作战迅速勇猛而一度让盟军伤透脑筋,此次在库尔斯克的表现当然也不同凡响。他们对苏军地面部队的空袭曾一度十分凶猛。7月8日清晨,德军第一个反坦克大队——第9强击联队第4大队在巡逻中发现别耳哥罗德以北有苏军—个坦克旅,正向德军的侧翼运动,立即集中了全大队的56架Hs-L29B2强击机展开超低空迎头痛击,30毫米穿甲弹雨点般飞向坦克集群,短短几分钟内便有6辆坦克起火燃烧。苏军被迫停止了攻势后撤。
面对苏军优势兵力的顽强抵抗,7月10日,损失惨重的德军被迫中止了对奥博扬的进攻,德军第一阶段南北对进计划就这样被无情粉碎了。但是,希特勒不肯罢休,他进行了重新部署,把进攻重点放到南线,将坦克师、机械化师和航空兵的主力调到了奥博扬东南的普罗霍罗夫卡地域,打算从东南方向迂回包抄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针锋相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部署,决心以攻对攻,彻底粉碎进攻之敌。
至7月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部队完全恢复了7月5日前所处的位置。在别耳哥罗德-库尔斯克方向防御战役期间,苏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1926架次,击落德机899架。至此,希特勒攻占库尔斯克的“卫城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⑻ 二战中最大的拚刺肉搏战
第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巷战阶段。
第二,柏林会战的巷战阶段。
和大家所想的不同,二战最大的拚刺肉搏战并不是发生在与日军作战的亚洲战场,而是苏德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