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电影《兵临城下》里面的高宁少校,历史是否确有其人
历史上真有这个人,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二战时期苏军著名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在11月10日至12月17日,共击毙225名轴心国军队的士兵与军官(包括11名狙击手),到1943年1月时,瓦西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总共击毙约242名敌人。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部分学者认为,甚至可能高达400人左右。瓦西里出生于亚列宁斯科亚,在乌拉山脉长大。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瓦西里在苏联海军中服役,担任岸勤人员。直到他从报纸上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后,自愿转移到前线,加入这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战役。1942年9月17日,瓦西里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
在某次战斗中,他的上级将一个800米外窗户中的一名德军作为目标,他用普通纳甘步枪一枪击杀,包括之后出来查看的德军也被他射杀,表现出狙击手天赋的他获得了英勇勋章和一支莫辛·纳甘狙击型步枪。他的战绩宣传给当时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缺衣少食的苏军带来了很大鼓舞。由于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名,所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据估计,瓦西里一手训练出来的苏军狙击手,一共击毙击伤了超过三千个轴心国士兵与军官。
1943年1月,瓦西里的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离开前线,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医生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1943年2月22日,瓦西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瓦西里后重返战场并参加了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的他已经是上尉了。战后,瓦西里曾造访柏林,并与苏军中其他狙击手见面。这些狙击手赠送一支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1991年在基辅去世,享年76岁。
2. 推荐几部二战时期的狙击手电影
《双狙人》
《生死狙击》
《兵临城下》
经典的狙击电影也就这寥寥几部
还有两部狙击手不是主角但也比较出彩的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飞虎》
这几部狙击场面也挺多,不过没前几部可看性强
《猛龙》
《神枪手》
《全职杀手》
3. 哪里能下载二战德国军教片《隐身武器》
我找到了,是“隐形武器”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90695/ 中文名称:二战德军狙击手教学影片 英文名称:German.Sniper.The.Invisible.Enemy 别名:德国狙击手-看不见的敌人 发行时间:1988年 地区:美国 语言:德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狙击手曾横行欧洲战场,对协约国军队构成巨大的威胁。协约国士兵对那些幽灵般出没于战壕中的德国狙击手惊恐万分,将他们称为“看不见的魔鬼”。然而,一战结束后各国几乎都忽略了狙击手的作用,笼罩在“巴黎条约”阴影下的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快速闪击的德军根本就不认为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后来,活跃在东线的红军狙击手用致命的子弹让德国人重新意识到狙击的重要性。由于一战中有实战经验的狙击手已基本没有了,能担负狙击任务的军人寥寥无几,德军只得匆匆大量设立狙击手学校以应付战事。 守林员和猎场看守员是德军狙击手的最佳来源。此外,由于战争爆发前希特勒青年团以增加了对成员的军事训练,因此狙击手学校大量招收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和那些经验丰富而且射击技术出色的士兵,如果有两年战斗经历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狙击训练。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对狙击也很感兴趣,很早之前就在党卫军中设立了狙击训练项目。 狙击手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射击,潜伏,伪装,目标判读,野外生存等,对狂热的年轻学员们来说,击中600米甚至1000米外的目标并不难,最难的是要在掩蔽处连续潜伏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通常,一名狙击手要在黎明时分便进入战位,并一直坚守在这里,直到日落才能休息,有时,他们会连续2-3天得不到任何补给。教官告诉这些毛头小子,他们必须学会在残酷的战场条件下生存,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狙击手学校传授的东西很多,但对未来的狙击手们来说,最关键的无外乎以下几点:必须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静下心来选择目标,不要盲目射击,快速射击往往起不到作用:对一名狙击手来说,敌人的狙击手是最大威胁:射击后立刻转移阵地,否则会暴露自己:多利用战壕进行掩蔽:多练习如何测定距离:成为一名伪装和利用地形的专家: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射击技术:时刻紧握你的狙击步枪:10倍的伪装+1倍的射击技术=活着离开战场。 此片为1944年德军拍摄的关于狙击战的军教片“隐形武器”,是各狙击手学校的教程,在当时纳粹德国在军内广泛播映。后于1988年被美国人公开播映而得以流传。
4. 求一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上面有一个狙击手是主角的
兵临城下,女主角是演木乃伊那个。经典二战电影,经典狙击手电影
5. 电影《兵临城下》人物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1942年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一共击杀了32名轴心国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间,瓦西里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认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人物生平瓦西里出生于耶勒宁斯科耶(又称为亚列宁斯科亚),于乌拉山脉长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这个名字在俄语与"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于苏联海军担任岸勤人员,直到他从报章杂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之后,就自愿加入这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会战。柴瑟夫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由于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名,所以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学生又被昵称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当然就是那只“老兔子”了!)。在安东尼.毕佛(Antony Beevor,前英国第11轻骑兵中队军官,现任历史学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毕佛认为在拉祖尔化工厂所开办的学校正是第62军以及苏联陆军的"狙击手运动"的滥觞,部队之间开始举办训练营并且宣扬狙击法则,以大锅炒的方式为训练原则,学员与官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根据一项估计,柴老兔一手带大的柴小兔崽子们,一共造成超过三千个轴心国官兵的惨重死伤。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狙击之王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250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1942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头。军事记者们更使62集团军284步兵师1047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噪——他曾在10天内击毙42名德军士兵。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1]身后相关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马马耶夫岗 (Mamayev Kurgan)。由于瓦西里的遗愿是希望将他的遗体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纪念碑旁;碑上则写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事实上该语出自赫鲁晓夫,就是担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总委,"political commissar"。)相关传说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根本就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国防军狙击冠军。历史学家曾经不断质疑这个似乎虚构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过下面的几个理由臆测出历史上从无此人过: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军第一名黑白无常君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前苏联抵抗当时德军的进攻画下了时代的转捩点,在异常艰苦的状况下,前苏联的政宣文工为了保持庞大部队的战斗精神,本来就会捏造充斥着一堆谎言来增进部队士气,尤其当时战况在如此不明朗也不乐观的情形下。附记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苏维埃英雄以及列宁勋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国第六军与前苏联第62军在马马耶夫岗打响斯大林会战。该高地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该高地的争夺战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据记载,马马耶夫岗尽管被俄军布置沟壕如犬牙交错,铁丝绊网夹杂地雷,有固若金汤样,然而还是在德军的猛攻下,一天之内就失陷了。 其实"老鼠之战"本身并非大卫·罗宾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该战役中自嘲自讽的德军官兵,说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为两军交战激烈程度仅有一墙之隔,连对方的呼吸声都清楚可闻。德国官兵还说,"就算占领了厨房还有客厅要打上一场"(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言,苏俄以其人口数量比例而产生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狙击手,其中很多人都以庞大的杀人数字成名。例如苏联陆军狙击排行榜的状元,隶属第4步兵师的米海尔·伊尔伊奇·苏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领先第二名隶属第259步兵团的瓦西里·科瓦强禔拉泽(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隶属第1122步兵团的伊凡·希多伦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因为还有其他49位苏联狙击手的成绩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苏联狙击手排行榜中最特别的是第八名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库特人有如他弯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样(西元13世纪时雅库特族与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统一),如果连他在冬季战争中的战绩一起计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说是429人)。 虽然说苏联狙击手的战绩辉煌,不过都是经过为了振奋士气的政工文宣战报所报道的,本来就有夸大的嫌疑;更讽刺的是有的狙击手击杀确认是“依据理论上”来认定的。 目前狙击手的成绩认定中,尽管有所争议,然而席摩·海赫的纪录依旧有可信度,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的纪录没有传出过争议;至于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样也是货真价实。相关电影作为柏林影展的开幕片,《兵临城下》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里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里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同时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千万美元,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走红于好莱坞的英国明星,其中有近年来凭借奥斯卡大赢家《莎翁情史》《伊丽莎白》迅速走红的约瑟夫-费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现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汉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闯夺命岛》),在1999年的热门冒险影片《木乃伊》中饰演可爱的女探险家的瑞切尔-薇兹也在影片中再显身手,与裘德-洛上演一场“火线恋情”。 《兵临城下》的幕后总指挥是一位“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在1991年执导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胆、惟美,赋予这部三级作品相当的艺术性,可以称得上是惊世之作,所以就连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辉也被不知不觉诱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贱”的感官大作。继《情人》之后让还拍摄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于歪曲事实而受到了批判。好在这次的作品已有史学家评论基本忠于史实,相信传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紧张的情节,融合让氏惟美的情爱描写一定会让影片极具观赏性。
6. 二战时期前苏联与德国战争片有关狙击手的片子都有哪些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又名《决战中的较量》《大敌当前》《敌对边缘》,让-雅克·阿诺导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纪实小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苏两军对峙,双方士兵互相厮杀、尸横遍野。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凭着他神准的枪法,歼灭敌军无数,他的响亮名号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7. 二战为背景的电影,是说狙击手的--德国和前苏联的狙击手.
电影叫兵临城下,电影中的主人公确有其人,瓦西里的狙击枪瞄准镜现在还存放在俄罗斯的战争博物馆里,他一共狙死了400名德军。
8. 《兵临城下》最后被瓦西里击毙的德军狙击手历史确有其人吗
历史上确有其人。
拓展资料:
影片《兵临城下》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该书的英文全名是Enemy at the Gate: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
主人公瓦西里·泽索夫在现实中确有其人,瓦西里的原型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因此,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泽索夫和康尼之间的决斗完全是虚构的。根据现代研究还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场战斗的证据。
尽管没有证据以及文字记载作证,但是在俄罗斯军队中始终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由此也许可以推测这就是俄军内部编造的传闻由此来激励俄军士兵的斗志)。在战斗中丧命的德国人是纳粹党卫军狙击兵海因兹·托尔瓦德上校。德国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高级将领遇害,于是对外宣称在战斗中被打死的士兵叫康尼。而根据泽索夫本人的说法,他在死者身上找到的身份证明则是托尔瓦德。
9. 《兵临城下》,被打死的德国狙击手,他的狙击记录是多少
250
参考资料:
希特勒头号枪手被歼记
狙击手的决斗
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250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1942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头。军事记者们更使62集团军284步兵师1047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噪——他曾在10天内击毙42名德军士兵。
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
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
科宁斯在哪里
一天,德国枪手击碎了莫罗佐夫中士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击伤了另一名狙击手沙依金中士。莫罗佐夫和沙依金两人都是有经验的射手,他们经常在最困难的决斗中获胜。毫无疑问,他们这次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
紧张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天。第3天。从早晨起,城市上空炮声不断,战线上热闹起来,狙击手们伏身掩体,眼不离光学瞄准镜,不间断地监视着前方发生的一切。政治指导员达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钻进狙击手的掩蔽部观战。太阳升起后,达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见了什么,他兴奋地跪起身来喊:“他在那儿!”他的话音未落,德国枪手迅速做出反应——一枪击中正在做手势的达尼洛夫的肩膀。科宁斯没有打达尼洛夫的头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来救助受伤的战友,从而暴露自己。达尼洛夫尖叫着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纹丝未动,他仍眼望前方,心里琢磨射击来自何处。科宁斯再没开枪,他沉默着,任凭苏军卫生兵带着担架爬过瓦砾匆匆忙忙把达尼洛夫放上担架抬走。
发现敌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些碎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块钢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阵地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判断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国人都会开枪射击。扎依采夫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啊哈,终于上钩了,恶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德军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怎么引?变换阵地,明天从另一个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市废墟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扎依采夫决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兵的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闪光。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击毙狙击王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的暗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科夫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到来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4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头号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284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战斗炽烈时刻,扎依采夫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的证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
10. 有一部电影是拍前苏联与德国大战剧情是:说的是苏联有一个狙击手击杀了好多德国军官,然后德国也派了一个
这部电影是:《兵临城下》,是由让·雅克·阿诺导演执导,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故事简介: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饰)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饰)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
然而,坦妮娅(雷切尔·薇姿饰)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
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饰),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
影片创作背景
《兵临城下》
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纪实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主要围绕两位神枪手:一个是苏联牧羊人,还有一位是德国将领之间的决斗展开。
小说与电影创作,均来源于真实事件,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正在疯狂进攻苏联。
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轻而易举摧毁苏联人的抵抗,最终在顽强不屈的苏联红军和恶劣的天气以及供给线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之下,希特勒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逆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
评价
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神枪手与神枪手的较量这个核心故事上,并且不必介意那些混乱的南腔北调或者是那段非常不靠谱的爱情故事副线,再或者是任何的个人关系——那么你会很享受它。
历史原型
瓦西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
出生于普里乌拉利耶乌拉尔山脉,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一起进山打猎,12岁时便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瓦西里的名声,使其吸引到德军的注意,德国“措森狙击学校”的校长,埃尔温.柯尼格少校被派到斯大林格勒来消灭瓦西里。
经过四天的生死角逐,瓦西里终于成功射杀埃尔温.柯尼格少校。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取得了击毙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时,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