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同学说齐达内不是法国人,是阿拉伯移民是真的吗
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移民,父辈移民法国,从小在法国南部城市马赛长大.
2. 求一篇电影《阿拉伯人的劳伦斯的影评》
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 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 么。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 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
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另外,在几个骑兵团 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 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
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 Arab 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运屈服这一点已经被无数人写过,在劳 伦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寻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说的“命运已定注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证明,他能够改写命运,他能够创造奇迹,他冒险尝试,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纳、信任他。当然,后来他奇袭阿卡巴,又运用游击战术,袭击铁路,大 大牵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并且凭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于阿拉伯各部落间,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团结起来,这些赫赫功勋,不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于为什么我说,劳伦斯是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抵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过“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强大的奥 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他们都毕业于著名学府,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前一个是拜伦,后一个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简介里面的诗就明白,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无分等级,无分国界的为人们争取自由。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可谓无畏,可谓荣耀;而劳伦斯 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讨价还价,呕心沥血,可谓无私,可谓伟大,可谓人杰!在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作为 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位牛津的毕业生,真的认为他的祖国以及协约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我认为不,这就是他星夜行军,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队率先攻下大马士革的原因。他心里其实明白,让英国和法国舍弃自己的殖民地,舍弃自己的战利品,靠他一己之力,虽然他已经是个举世闻名的英雄,却是绝对办不到的。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殚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 毁了他们的自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向任何人,任何权利挑战,为了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由于感觉自己争取阿拉伯独立的事业被政治家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而是选择隐居生活。
关键词3:平凡人
在电影中,劳伦斯被俘后受尽折磨,终于回到开罗,而他的长官却又要叫他执行任务,这时劳伦斯已经接近崩溃,他说道:Leave me alone!(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更加深刻的暗示,一会再说)劳伦斯希望他是个平凡人,他是个同性恋,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受虐狂(合上你那张大的嘴巴,我们一会再说),他脆弱而敏感,从秘密和缺点上来看,他是个平凡人,但是从能力上来看,他又是个卓越的人。这样活着,确实痛苦。
对于劳伦斯其人,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费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劳伦斯本人,意思是他杀了一个人,但是却发现自己enjoy it.导演想表达什么暗示什么在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神坛上捧下了劳伦斯的塑像,让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缺点的人。
当然,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对于劳伦斯的塑造也有不实之处,此处还甚为让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简略说一下,大意就是劳伦斯是个非常不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但是电影中的劳伦斯经常在镜头前摆pose,还被记者称为是“爱现王”,这点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关键词4:同性恋的暗示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已经考证已久,但依然是个迷。说实话,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经在同性恋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电影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瘦弱的体态,碧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军人礼节等等,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位阿拉伯校帅哥,非常明显的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说出这句话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纤细敏感到极点。(莫非其劳伦斯还是小受……)
对此,Wiki上是这样说的: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他在军中同事的回忆,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倾向,喜欢鞭打和肉体的痛苦。1917年12 月,劳伦斯曾在汉志铁路沿线的德拉被土军抓获并遭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书署明“致S.A.”的序言,被认 为是写给一个叫达霍姆(Dahoum全名为谢赫·艾哈迈德,Sheikh Ahmed)的14岁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见引文)。达霍姆曾于1914年和劳伦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两人有肉体关 系的传言,并在返回英国时将达霍姆带回国与其同居。1916年,劳伦斯将达霍姆派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联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1917年,达霍姆因斑疹伤寒去世。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达霍姆的。
Wiki上还说: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不过对于此点,电影中确实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个劳伦斯带进英军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应该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两人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读写,Dahoum成为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劳伦斯为他塑了一尊裸体像并放到了两人房子的顶上。Dahoum还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两人再未能会 面,Dahoum1918年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是死于此病),终于天人永隔。
电影中还有一处著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土耳其省长捏掐劳伦斯的白皙肌肤时,还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时,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猥亵的表情,而劳伦斯被从囚室扔到街上时,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进泥水中。这些都暗示了劳伦斯曾被轮奸,上面的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段不幸的经历和同性恋没有关系,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关键字5:死亡
电影吧劳伦斯的死亡放在片头,死亡的过程和葬礼都符合史实。劳伦斯死亡的过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铜像,被摆放在圣保罗大教堂,与最伟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后世瞻仰。
下图为他最爱的摩托车Brough Superior,他喜欢追求速度,曾说“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兽性。”他死于追求中,如同所有传奇。
最后,用劳伦斯众多名人朋友中的一个给他的评语来结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3. 求一部阿拉伯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名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法国拍的,里面的阿里巴巴是由一个著名法国喜剧明星扮演的,前些年已经过世,很早以前的了
4. 求一部电影名字,电影说的是有关法国外籍军团的
1998-Legionnaire外籍兵团名称:外籍兵团外籍兵团影片
影片类型:战争片主要演员:吉恩·克劳德·范德姆1925年,法国马赛,亚朗雷夫勒〈尚克劳德范达美改名为亚朗杜象的他,加入外籍兵团行列,前往北非摩洛哥寻找自我。途中,结识美国黑人路瑟、阿拉伯人贵多以及英国人老麦,在讨伐力弗族人的路上,他们相知相惜、互相扶持;另一方面,远在法国的高加尼先生,为了被其弟麦辛复仇,决定派遣朱洛等人前往杀害。在内有朱洛,外有力弗族人情况之下,亚朗将会有何遭遇?他的美国梦将能实现吗?!
5. 很早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忘记是什么名字了谁记得
记得小时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忘记是什么名字了,大概剧情是一个老头比较有钱让周围人嫉妒议论说他是捡到了二战时德国的财宝还是盟军空投的物资忘记了,因为一起凶杀案,警察想立功用尽手段制造冤案,周围人找到了道德上的发泄口编造各种谣言诋毁他,儿子想继承老爸的财产法庭上做伪证,法官在法庭上知道证据不足被老头反问的张口结舌引,旁听的人一阵阵哄堂大笑,最后只有不让老头再提问,最后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判老头绞刑,一些有正义的人感联名申诉重查这个案子,内务部派人来复查,结论是老头就是杀人犯判决的没有错,一个记者潜进了来复查的警察的旅馆,找到了调查档案,原来死的那个人是间谍,杀死他的人也是间谍,政府要保护一些重要的事要封锁消息只能让这个老头顶缸,内务部的警察回来了当着记者的面烧毁调查档案,虽然不能改变结论但在一些人的请愿下绞刑改变也终身监禁,后来借助新出的媒体电视,让社会知道法国还有一个老的快要死的老人在终身监禁唤起社会同情当时国际局势又已经变了,戴高乐签署了特赦令老人回家和家人团聚,很老的一部电影了忘记叫什么名了,谁还知道
6. 关于吕克.贝松的第10部片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吕导的九部作品:
1981年 《Avant dernier, L' 最后的阿旺特》
这是一部短片,因为都没看过,所以不好意思了,当时这部影片曾在Fantastiqe d'Avoriaz电影节上展出,是吕克贝松的处女作了。
1983年 《Dernier combat, Le 最后的战斗》
贝松的崭露头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后的战斗》。这似乎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并不能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延续性,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
1985年 《Subway 地铁》
接下来是一部以巴黎地铁为背景的惊险片《地铁》,想象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这也显示出贝松成年后才接触地铁的特异思考和想象。故事发生在巴黎地铁复杂而广阔的空间中,弗莱德抢了海伦娜丈夫的保险箱,逃到地铁中,由此结识了长期生活在地铁中的滑轮小子、鼓手无名氏等人。弗莱德找海伦娜要赎回文件的钱,海伦娜的丈夫手下一伙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莱德。海伦娜在寻找弗莱德夺回文件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他,而越来越背叛自己的阶级和生活环境。弗莱德从小嗓子受伤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组成一个乐队。在地铁同伴的帮助下,弗莱德成功地组织起一只乐队,他还抢劫了运钞员,用抢来的钱争取了一次地铁演出的机会。在乐队“枪不杀人人杀人(gans don't kill people,peoples kill people)”的演唱声中,弗莱德倒在枪口之下,匆匆赶来的海伦娜只能含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吻了他。
影片名为“地铁”,而片中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铁中,吕克.贝松成功的表现了地铁中的生活空间和独立的小世界。弗莱德闯入这个小世界,马上发现这里比地面上更适合他,这个后来者从一进入地铁就再没有出去,直到最后死在地铁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显然,贝松用自成体系的地铁世界隐喻社会中非主流的另类人群,绝不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摇滚音乐是这个小世界中的典型特征。几乎影片中所有人物的过去都暧昧不明,只生活在现在,只有阿佳妮饰演的海伦娜是从过去走到现在。这种心理时间层次的表现,使得影片只处于一种表面描述的状态,无法更深层次塑造人物形象,这几乎是吕克·贝松最大的弱项。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是虚幻的,他们的超现实无法博得观众的认同,反而几个配角倒很有趣味:滑轮小子、雷诺饰演的鼓手、不时出现的卖花人、警长的两个手下——一个叫“batman”,一个叫“罗宾”等等。这些配角一起使整个地铁世界更加完整,也使影片更富娱乐性,但也从他们身上看出贝松对这个另类世界的有意粉饰。这种平衡的结果,就是使这个地铁世界更加平庸化,更能被“地面”上的社会所接受。从影片中的音乐就可以看出,最后的乐队表演虽然歌词是“枪不杀人人杀人”之类的“警世”之句,但音乐却是类似香港“温拿”乐队一般的流行歌曲旋律。一方面强调个人世界的另类色彩,一方面却又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这就是贝松的“地铁世界”。
从影片类型上说,这也是一部古怪的影片:惊险、警匪、爱情、音乐,贝松在此表现出他对好莱坞各种类型片的熟悉和仰慕。可能,这样的组合让人不由对比西班牙阿尔莫多瓦的影片,但贝松远没有阿氏作品的尖锐和力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逼真的扭曲描述。如果说阿氏作品是超现实主义的话,贝松的这部《地铁》只是一个经过包装的、混乱、虚幻的梦境。
1988年 《Grand bleu, Le (The Big Blue) 碧海情》
1988年,吕克.贝松执导了自己早期电影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杰克和亚舍从小在希腊的海边长大,十分熟悉水性,长大后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潜水员。杰克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两父子回美国了,父亲在一次潜水中因事故在杰克面前丧生,对杰克产生了强烈刺激。亚舍找到杰克,希望他也参加潜水冠军赛。纽约的女保险员若安娜在见到杰克潜水之后,对他产生极大兴趣,追踪他来到冠军赛。杰克在冠军赛上获得极大的成功,和亚舍再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若安娜也到了情浓难舍的地步。不过,杰克还是对大海和他在大海中的朋友——海豚,也一样充满依恋。杰克赶到纽约去见若安娜,但大海和海豚的呼唤经常使他感到不安。一次潜水中,亚舍出了事故,杰克悲痛地把亚舍的尸体送入深海。杰克从此更加陷入迷乱的情绪之中,仿佛他已不再是人类,而是一只大海中自由的海豚。影片结尾处,正要潜入海中的杰克听到妻子若安娜怀孕的消息,他深情地向妻子凝望之后,纵身跃入夜色中的大海,跟随着海豚的召唤,消失在漆黑的海水中。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贝松的成名之作,来自童年的记忆和梦想饱含着作者无尽的深情,这种真诚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影片中大量精美的水下摄影,展现了神秘幽深的海底世界,令观众大饱眼福。稍带喜剧性的人物性格描写并没有流于庸俗噱头,而是带着自信与爽朗。其中对于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人们的窘态的奚落,也带着典型的欧洲人的自豪,与开阔明朗的海边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影片是贝松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可以看出,贝松在影片中融合进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经历和少年梦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为家,以海豚为友的年轻潜水员杰克·马约尔的形象,片中有大量优美的水下摄影,表达了贝松自己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该片在当年恺撒奖评选中获得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奖。在受到众多观众的热烈请求之后,贝松后来还发行了一个长达3小时的版本,加进了很多拍摄的素材,包括这个超长版本,在巴黎地区就有200万人次观众看过这部影片。可以说,这部影片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1990年 《Nikita 尼基塔》
相隔两年多以后,贝松再次推出自己的又一部力作《尼基塔》。几个流氓地痞抢劫了一家商店,和赶来的警察发生火并,罪犯中只有一个女子活了下来,但她也因为枪杀警察被判终身监禁。法国秘密警察把尼基塔改造成为一个秘密杀手,为国家工作。尼基塔以新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会,并有了新的爱人和生活,但这个新的身份也同时带给她谎言和血腥。影片结尾,尼基塔在完成一个重大任务之后脱身离去。
影片主要情节和结构绝非完美,甚至有点松散,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硬伤”。尼基塔的秘密受训、执行任务的各个片断缺乏内在的联系,成了多个孤立的“生活散记”。而尼基塔各个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既没有细腻的描绘,更缺乏深刻的理解。种种内心深处的曲折,都被乖张的外部行为掩饰起来,而这些行为除了一个原则上的解释之外,更多时候则显得比较暧昧,或多或少地带着虚张声势的成分。
影片的开始部分是很成功的,带着非洲色彩的强烈鼓声不仅引出一批街头地痞的疯狂行为,而且成为全片中惊险动作场面的音响标志。在这个大家死光光的黑色段落里,主人公尼基塔虽然只在最后几个镜头中出现,但极度黑色的心理和行为为影片开了个紧张而充满疑问的好头。接下来审讯和法庭上的几个场面,把尼基塔的野性描写得淋漓尽致。而终生监禁的判决也把故事讲得似乎山穷水尽,尼基塔看来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推翻判决,而整部影片就将在这条窄路上发展,尼基塔始终处在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从而把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矛盾的冲突推到极至。
尼基塔始终是孤独的,生命在她看来充满痛苦,而忍耐痛苦则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特训期间,还是重回社会之后,甚至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都不能平息这种痛苦。这是尼基塔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尼基塔不断地试图找到人间温情,而又不断地失望。生日时,特训教官鲍伯带她出去吃饭,而送她的生日礼物却是杀人的指令;她和男友度假旅游,却在宾馆浴室狙击暗杀,尼基塔就在对平静幸福的渴望和无法言说的痛苦中挣扎着。这几乎是个死结:尼基塔本来是终生监禁的囚徒,而这种可以触摸到幸福却始终无法得到的生活,几乎比任何的监禁都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影片最后的结果,实在有点无可奈何:尼基塔一走了之。真的能这样简单吗?这样的结果固然令尼基塔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但情况真的这样简单,那她甚至根本不用执行任务,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几乎失去了控制。好在将近100分钟的影片已经快把观众和尼基塔一起逼疯了,观众的自我带入情绪使他们忘记了尼基塔的黑色过去,所有人一起欣慰尼基塔的解脱。观众在导演引导性的刻意描绘之下,代表社会体会、谅解了罪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导演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是贝松出露好莱坞特色的电影之一。
1991年 《Atlantis 亚特兰提斯》
贝松以个人方式制作了一部《亚特兰提斯》的影片,他不仅自己导演,而且自己亲自担任摄影指导和剪接,可惜影片并没有掀起大的反响。
1994年 《Léon 杀手里昻,又名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年,贝松再度出击,以《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轰动整个世界影坛。由意大利来法国谋生的莱昂,一直是孤独的雇佣杀手。直到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面临死亡危险的小女孩打开了自己的房门,两个人从此开始相依为命。莱昂教她“杀人技术”,她教给莱昂法文,两人的关系日趋亲密。杀害小女孩一家大小的疯狂警察找到了这两个人,一场血战之后,莱昂与该警察同归于尽。
意大利杀手在美国的亡命生涯,这本来就是个法国电影中少见的题材。我们似乎能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美国意大利社区黑帮片中约略找到一点影子。在这个大片横行的新时代,贝松出于对娱乐性的追求,着眼点、处理手法、影像风格都完全不同于马丁的纽约社会写实派电影,充斥影片始终的更多是枪战和爆炸的刺激性场面。尽管影片以感官刺激和夸张的漫画手法增强娱乐性,但成功的却是对两位主人公的独特刻画,其中的细腻浪漫之处,是我们无法对好莱坞动作片强求的。
雷诺饰演的“酷”杀手莱昂,把内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为冷漠麻木的行为举止和自我封闭的风衣墨镜,这种造型可以在阿兰·德龙全盛时期的法国黑帮片中找到根据,像《独行杀手》,《杀手杰夫》等等(本专题将在以后的黑帮电影中涉及)。比较之下可以看出,新时代电影强调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简明极端的影像风格。莱昂的思维在现代社会显得简单、固执,种种行为使他像个都市中最“酷”的“乡巴佬”——如果他没有了瞬间夺人性命的杀手本领,那他就是个纯粹的都市农民了。简单封闭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使这个夸张的人物更加贴近观众的心,杀手的冷酷与乡巴佬的憨直结合地是那样自然,也难怪莱昂称自己的工作是“清洁工作”。在莱昂的思维里,杀人只不过是个工作,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同样平凡也同样无法摆脱。这就是莱昂的生存方式,他的情感也是如此封闭麻木,影片中隐约透露出当年莱昂的一段“情史”可以让我们揣测这种封闭的原因。在同样孤苦的小女孩出现后,莱昂开始恢复自己已经死去的情感,寄托他情感的象征就是片中那盆著名的花草。
小童星娜塔丽·波特曼的角色,未必有多少揭露法国社会现实的企图,分明是一种带有投机倾向的剧本操作。不过,这个角色在世界范围得到青少年影迷的喜爱,也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在这部漫画一般的影片中,贝松不仅塑造出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而且创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枪战段落,这也是影片能够在全世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莱昂的出场就先声夺人,以神龙难见首尾的杀手技巧凝成气势。影片中段,莱昂在杀手基础课的传授中显示了深厚的“职业理论基础”,巩固了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奠定“绝顶高手”的场面,是莱昂十分钟搞定缉毒署大楼,从警察手中救出小爱人的段落,大有温酒斩华雄的大将风范。在影片最后一场,莱昂一身独对警方两百多人,虽然身死,但猛志长存,成就辉煌英名。这几个段落层次分明,设计巧妙,是动作片结构的绝佳范例。观众争相到影院观看这部既有狂暴的枪战场面,又有绕指柔情的暧昧老少恋的异国风味的好莱坞式大片。主演雷诺和波特曼也一举成为世界级偶像明星。
1997年 《Fifth Element, The 第五元素》
如果说贝松正是一步步走向好莱坞,并以自己个人风格的大片向好莱坞宣战的话,那么1997年的这部《第五元素》也可以说是贝松与好莱坞的一个媾和成果。不仅影片模式已经完全好莱坞化了,而且故事发生场景也是在纽约,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也是好莱坞明星布鲁斯·威利斯。影片仍旧是在拯救地球,这个古老的主题在片中政府向布鲁斯·威利斯交待任务时都险些令人发笑,而威利斯的表情也分明在说“又来了,我都烦了”。这几年威利斯也确实够累的,经常拯救美国、拯救地球,光纽约就拯救了好几次。好在这是一部娱乐片,能发笑也是卖点。除了关于未来的某些独特的想象力可以看出贝松的个人痕迹之外,影片完全可以归到好莱坞生产的一大堆科幻片队伍里去了。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相当“大片化”的,未来都市的设计、未来的枪械军火、宇宙人物的造型等等都在自觉不自觉的仿效着美国经典科幻片。但不管怎么样,该片还是在1997年成为了法国电影票房冠军,全球总票房超过2亿美元,并且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奖。
1999年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圣女贞德》
接近世纪末,贝松突然以好莱坞史诗片的模式运作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古装片《信使:圣女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几年前贝松的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刚刚拍过一个版本,美国的版本也刚刚完成,贝松有把握挑战这些高手吗?这几乎是所有观众和影评人的疑问。
1429年,一个法国小女孩贞德在看到自己的家人惨遭英国人毒手后,在经历了神秘的幻觉之后,她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上帝的指示,将带领法国军队击退英军。法国储君查理,在母亲的怂恿下接见了贞德,并将大批军队交给贞德带领。在贞德神圣业绩的鼓舞下,法军战无不胜,奇迹般地将英军击退,查理也在胜利中加冕。国王登基后,一味图谋媾和,贞德被设计陷害落入英军之手。最后,贞德被指斥为巫女而被英国当局烧死。
这似乎是贝松为情人乔沃维奇度身定做的影片,影片豪华的古装大场面成了乔沃维奇展示“演技”的理想背景。从影片一开始的戏剧性转折、神秘气氛的营造,直到英法两国大军对峙交锋,贝松一直忙于刻画贞德的外部形象和神奇的事迹。就象十年前的《尼基塔》一样,贝松把对人物内心描绘的任务,全部交给女演员,任由她们表演出暧昧的“神经质”、“惊慌”、“疯狂”等等外部行为,更把解释这些行为内心动机的任务交给观众。这样单一的极端手法并不能达到更深层次揭示人物内心的结果,而更象是对于塑造人物力不从心或无暇顾及的简单处理。
和美国版本一样,贝松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贞德得到法王支持后的前两次战役,并着重强调了贞德作为精神统帅在战场上的神奇作用。而对于贞德面对死亡和上帝的受审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显然贝松并不想向影坛前辈德莱叶和布莱松看齐。 圣人和疯子就是一线之隔,也许贝松就是这样认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几乎没有多少好说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之交法国的西席·地密尔式的豪华巨片。对了,影片最后出现的、由达斯廷·霍夫曼饰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贝松对贞德题材的一个“特殊处理”吧。
第十部影片就是《天使-A》,吕克的封镜之作.
7. 法国电影 黑金 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黑金》讲述的是三十年代早期两大阿拉伯酋长之间的斗争,围绕从小爱好和平的奥达挣扎在亲生父亲和养父之间,最终选择为了百姓的利益而与养父展开背水一战。
剧情:
奥达(塔哈·拉希姆饰)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纳萨比门下,纳萨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在一次意外的发现了石油开掘后成为富甲一方的首领,逐渐与境外势力勾结,为了“黑金”置百姓于水深火热而不顾,并为了扩大权势将奥达与公主安拉(芙蕾达·平托饰)联姻。
奥达的父亲带领阿拉伯平民,决心向纳萨比宣战,并鼓动自己的亲生儿子奥达的加入,但此刻纳萨比已占有高端军事武器,双方实力悬殊巨大。
生性不好战的奥达挣扎在两个“父亲”、两个族群之间,不得不做出残酷的选择,为了百姓的生存与和平,与“不可战胜”的养父展开背水一战。
大家最为瞧不起的书呆子奥达王子却领导着人民一步步走向成功,联合一个又一个酋长,最终打败了纳萨比。
8. 好象是一个法国搞笑电影阿拉伯时代电影
你又来拉
9. 电影隐藏摄影机
我是学电影的学生 也看过这个电影 导演是法国的汉内克 他另一部电影就是去年金棕榈白丝带 这两个电影的类型相同 都是变种悬疑 实际上导演故意让这个线索没有终点 也就是说根本上讲就是导演虚构一个录影带的 让观众能从这个上面入手 造成一种对观众的吸引 本质上讲的就是由于一个这样的录影带对片中家庭关系的改变 对男主角心理的挑战
引用豆瓣里朋友的:
影片最终没有告诉我们神秘影带和恐吓信背后的始作俑者;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重点,而只是引出了主人公Georges和观众所处的困境:到底该不该信任一个自己曾经伤害过的、有理由对自己进行报复的人?Georges在影片中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他一方面坚持拒绝信任Majid,一方面自己却不断地撒谎、隐瞒,从最初的不愿意告诉友人神秘影带的来龙去脉,到拒绝告诉妻子他对Majid的怀疑,再到试图隐瞒自己见到了Majid的事实,乃至最后关键地省略了Majid的遗言“我与影带毫无关系”。他的妻子比他更坦率,却也背着Georges有婚外情,这令她对Georges的指责多了一份虚伪。当Georges愤怒地指责Majid试图摧毁他的人生与家庭,并威胁要报复时,后者答道:“我相信你,可你不相信我。”
影片对于政治的影射同样深刻。非洲裔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社会人数庞大,却永远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其中以Georges为代表的法国中产阶级应该负上怎样的责任呢?“你剥夺了我父亲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种族间的隔阂导致了后来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咎由自取。
10. 请问大佬有人之子1997年上映的由 达维德·杜什主演的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资源吗
链接:https://pan..com/s/1AvnfyPiPAPaGz2aVOK1Deg
《人之子LaviedeJésus》
导演:布鲁诺·杜蒙
编剧:布鲁诺·杜蒙
主演:达维德·杜什、MarjorieCottreel、KaderChaatouf、SébastienDelbaere、SamuelBoidin、SteveSmagghe、SébastienBailleul、GenevièveCottreel、SuzanneBerteloot、HélèneBlaevoet、MadameChaatouf、MonsieurChaatouf、HarmoniedeBailleul、MelindaDeseure、FrancisDesure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1997-06-04
片长:96分钟
又名:人之子(港)、耶稣的生活、ThelifeofJesus
居住在法国北部城镇的弗莱迪(DavidDouche饰)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他的母亲靠经营小餐馆为生,母亲的溺爱让弗莱迪根本不去考虑未来。他或者和三五好友骑着摩托车招摇过市,或者和女友玛莉(MarjorieCottreel饰)纵情享受与水之欢。
在这个平静得近乎无聊的小镇,甚至死亡也无法激起太多涟漪。然而,一些阿拉伯移民却改变了弗莱迪的生活轨迹。张扬倔强的阿拉伯青年卡德(KaderChaatouf饰)主动向玛莉搭讪,这引起弗莱迪一伙强烈的不满……
本片荣获1997年英国电影学院萨瑟兰郡奖、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相机奖特别提及、199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1997年欧洲电影节欧洲年度发现、1997年让维果最佳影片奖、1997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