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500字左右)
新浪潮的特点:拍摄手法上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颇为相似,采取实景和自然光拍摄,运用长镜头,职业非职业演员混用,打破类型片的叙事结构等等。区别在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往往采用社会问题的题材,而新浪潮更加偏重个人的情感和特点,导演中心制,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不受善恶二元论的道德观的束缚。
代表作:太多了,特吕佛的《四百击》,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等最为经典。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属于左岸派,风格与新浪潮很不相同。
『贰』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介绍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叁』 法国新浪潮电影和左岸派美学特征异同
可以
好
好
『肆』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一切缘起一则社会新闻:一部“流氓”的跑车撞死了一位摩托车手。特吕弗和小兄弟夏布罗尔以此为蓝本写了个剧本,这时他们共同的朋友戈达尔正在为剧本发愁,发信求助。然后,就有了电影《精疲力尽》:导演戈达尔,编剧特吕弗,艺术指导夏布罗尔。
这群电影顽童合力拉开了法国电影狂飙年代的大幕——日后我们所知的法国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尽管《四百下》的拍摄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尽》的公映更要迟一年。
《精疲力尽》的三人组,还有陪特吕弗看了许多电影的里维特,那时他们年轻得不可一世,在电影资料馆里挥霍着寂寞又骚动的青春。
对于这群“电影馆的孩子”来说,电影是避难所和朝圣地,是他们对于生活所有认知的来源。他们供职于《电影手册》,个个野心勃勃,试图用文字搭建起一座万神殿,梦想有朝一日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拍摄的胶片进驻这神殿。
在某次回忆时,夏布罗尔说:这里没有浪潮,只有大海。作为过来人的他或许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热闹,纵然他们曾荣为主角,却从来不是全部。
(4)简述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共同之处扩展阅读: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
『伍』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简介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陆』 左岸派的介绍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柒』 介绍一下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初期 30年代
雷内.克莱尔:(梦幻的)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传送带这场戏。
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 《同心协力》1936
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
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独立制片的开始。
《大幻灭》和平主义的作品。淡化情节,使作品趋于记录,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一、四种语言的混合运用;二、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不同人的身份。三、音乐的处理,主导影片的动机。
《游戏规则》死亡的价值。移动摄影,以及深焦镜头。
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 1939后
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1、 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3、 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误识:
1、 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2、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捌』 结合实例,比较法国电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异同
"左岸派''与“新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而有的学者将“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与“新”在艺术创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美学上的追求差异也十分明显。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等、左岸派较之新浪潮受到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更为广泛。左岸派电影注重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比外部动作更丰富、所以“左岸派”电影努力将人的种种心理活动搬上银幕。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上接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电影表现世界的混乱、荒诞和非理性、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上呈现的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危机、侧重展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异化”境界、“左岸派”导演对人的内心和精神发展过程十分感兴趣、偏爱回忆、记忆、想像、潜意识活动等主题、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其创作的理论源头、另外还有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等现代美学主义也在“左岸派”电影中得到大量运用。影片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矛盾中。例如《广岛之恋》影片开始时就是一对拥抱的赤裸男女、随之是安详的对白“男: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看见。。。”“女:我看见了一切、一切”、影片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来展现人物、把过去与现在、现实和想象巧妙的交织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广岛之恋》、阿仑。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电影最大特点时强调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提倡导演的个性表现,为此、他们首先进行了一场电影制作和制片技术上的革命、新浪潮电影的口号就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他们的电影制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来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打乱情节结构。主要导演有:戈达尔、特吕弗等、你可以参看关于戈达尔《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电影语言的探索特立独行、极有创造性,也十分注重电影剪辑、他们称自己为“电影剪辑派”;“新浪潮'为了打破好莱坞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在电影编剧、摄影、音效、剪辑技巧上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在摄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采用大量的跟拍、抢拍镜头、在剪辑上,打破影片画面恪守流畅的原则、戈达尔运用调节和快速剪辑取消了传统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发挥长镜头叙事的纪实性,剪辑的探索在世界电影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可能不是特别具体、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这里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玖』 比较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与“左岸派”的区别,最好举例分析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如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如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拾』 世界电影史复习提纲资料
电影发明时间(1895)19世纪
“视觉滞留” 0.1—0.4秒
爱德华•幕布里奇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
法国人马莱连续拍摄的“摄影枪”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 是l/48秒的画格
1895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 是l/16秒的画格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一、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三、 政治、文化、新闻实录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在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单镜头”的表现形式中,《火车进站》是最为典型的一部作品
卢米埃尔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乔治•梅里爱“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他成立了“明星制片公司” 摄影师的工作室和剧院舞台的结合虚假、封闭的制作空间一、魔术片二、排演的新闻片三、神话故事片四、科幻探险片
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便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缅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③。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表现“银幕戏剧”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卢米埃尔可称之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布赖顿学派”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把特写镜头运用于电影语言的形式系统,发展了它的叙事因素电影最早“分镜头“
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景别上的奇特变化,蒙太奇手段将两个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现,与固定的视点的全景镜头形成了根本的对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
希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学派的代表作品
同样仅仅是几分钟的短片,但是如果我们将“布赖顿学派”所拍摄的影片,同卢米埃尔影片中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相比;同梅里爱影片中沉洒于幻想的神话故事相比,“布赖顿学派”的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萌芽,的确是极其可贵的。而在形式上,与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户外生活片的纪录相比;与梅里爱乏味的“乐队指挥”的视点、封闭的戏剧舞台空间的纪录相比,“布赖顿学派”在多视点的时空观念上的突破,在采用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的处理中,特别是通过“追逐片”的样式,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追求,真正使影片朝着电影化的方面迈进丁关键的一步。
艺术电影运动
1908年,由“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范例。公司改变了以往“电影剧本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后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编写的局面
1903年鲍特《火车大劫案》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鲍特对于如何应用近景或特写镜头进行叙事,如何发展电影语言形式技巧的表现上,与英国“布赖顿学派”相比,还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年《党同伐异》
鲍特是在不同的场面之间交叉剪辑,而格里菲斯却开始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加以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①。在鲍特那里,场面、段落、镜头是一回事,起着推进叙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这里,场面或段落分别由若干个镜头组成,场面或段落不仅是剧情的连接,而且是作为一种视觉观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与鲍特的另一个不同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则是鲍特注重情节的发展,注重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动作的情感因素,强调影片情感价值的表现,因此,使影片的叙事显得更为复杂。这是格里菲斯被称之为艺术家,其影片被称之为艺术作品的关键。
格里菲斯的电影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镜头或段落的确是沿着特定的情节走向,是遵循着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表现的。但是格里菲斯却是以电影分解时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而使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区别开来。特别是影片将四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的有胆识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
查尔斯•卓别林 突出了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马戏团》《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卓别林以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作为影片创作的基础,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杰出的电影喜剧观念,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
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l、“纯电影”的美学实验:法国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2、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宰验。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谢尔曼•杜拉克拍摄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
l、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 2、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3、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普多夫金《母亲》1、普多夫金强调剧本创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员工作的基础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
20年代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美学主张,是从机械主义的纪录本性出发,以纪录主义的美学来反叛传统的再现主义的美学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1927年《爵士歌手》声音进入电影
电影理论伴随着声音的出现也反映出了不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对声音的出现,但是要以“视觉为主,声音为捕” 其三、主要反对声音中的对话,认为对白会使电影导向戏剧,会使可见的动作陷于瘫痪其四、提出录音是“复制”,录音师的工作不是创作,贝拉•巴拉兹就认为“声音没有形象” 其五、声音不应重复画面,而应作非同步处理,比如:声画对佼,画内画外,画面为实、声音为虚等其六、强调声音的空间感,比如:空间声音、声音透视、距离幻觉等等;其七、对声音持全面欢迎的态度。
一、 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二、制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一、关于景深镜头二、关于仰拍三、阴影逆光的表现四、移动摄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一、纪录性二、实景拍摄三、长镜头的运用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五、结构形式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主题:1、非政治性的电影2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3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4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5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
“左岸派” 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 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左岸派”这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力图表现摆脱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习俗的约束的人的真实。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其三,“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清除我们与“实在”之间的障碍,克服我们同“实在的距离”,使我们直接面对“实在”本身,使灵魂得到提高,超脱生活现状。其四,受到布来希特的影响,作品中力图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勾通内心的幻象。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3.在年龄上着: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