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美国片,是一个其它国家(不是美国)的女特工。求答案。
密码疑云
密码疑云由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投资,美国、法国、挪威、另一俄版海报英国等多国参与合拍,在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撒、挪威、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等多地取景拍摄。
目录
基本资料
演职员表
制作发行
主演简介
剧情介绍版本一
版本二
电影背景
幕后制作电影
演员
剧照
在线观看 基本资料
演职员表
制作发行
主演简介
剧情介绍 版本一
版本二
电影背景
幕后制作 电影
演员
剧照
在线观看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中文片名:密码海报
疑云 外文片名:The Apocalypse Code 更多中文片名:反恐启示录 影片类型:动作 发行日期: 2008年4月17日(中国内地) 发 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片 长:105 分钟 国家/地区:俄罗斯 对白语言:俄语 色 彩:彩色 幅 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瓦季姆·舒梅列夫 Vadim Shmelev中文海报
编剧 Writer 丹尼斯·卡里谢夫 Denis Karyshev .....(written by) 瓦季姆·舒梅列夫 Vadim Shmelev 演员 Actor 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 Vladimir Menshov 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 Anastasya Zavorotnyuk Oleg Shtefanko 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Aleksei Serebryakov Oskar Kuchera .....Anton Ron Cramer .....Geoffard Jay Benedict .....Riley Jj Barbier .....Gangster Naeim Ghalili .....Ali另一版本中文海报
制作人 Proced by Sergei Gribkov .....procer Sergei Zhigunov .....procer Einar Loftesnes .....line procer: Norway 摄影 Cinematography 达扬·盖特库洛夫 Dayan Gaytkulov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Kinostudiya Svet Podderzhki Patrioticheskogo Kino精彩剧照
上映日期 俄罗斯 Russia 2007年10月2日 ..... (Chelyabinsk) (premiere) 白俄罗斯 Belarus 2007年10月4日 ..... (Minsk) (premiere) 俄罗斯 Russia 2007年10月4日 乌克兰 Ukraine 2007年10月4日 中国 China 2008年2月28日
编辑本段主演简介
文森特·佩雷斯 外形俊俏、散发青春魅力、具有优雅的古典味道的佩雷,父亲是西班牙人剧照
,母亲是德国人,但却在瑞士长大,特殊背景使他精通法、德、意、西及英五种语言。曾在瑞士的摄影学院就读,当过几年摄影师,后来只身到巴黎进入国立戏剧学校研读,毕业前却毅然辍学加入著名的戏剧学校,1985年参加电视剧《耻辱》(坠落的刑警)的演出,翌年初登舞台。连接在《大鼻子情圣》、《印度支那》等中扮演银幕情人,佩雷已成为法国影坛最有潜力的明星之一,星运让人称羡。另外他也曾执导《Riendire》(1999)等几部影视作品。 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 安娜是俄罗斯著名的电影演员。此前多出演电视剧集。她在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中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早在影片开拍之前,安娜就开始进行体能训练,武打动作培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专业的教练教授安娜武术,枪械使用和刀剑等硬质兵器的熟练使用。所以才许有成片之后的女英雄形象的诞生。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版本一
以恐怖分子扎法德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全世界的四个国际大都市,秘密安剧照
放了四枚遥控核炸弹。俄罗斯国家安全局派女特工达莎以玛丽的身份,受命卧底于扎法德的武装基地,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伙巴特杀死,幸存者达莎受命找到一个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银行家来阻止整个阴谋。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弹的大部分密码,事态异常紧急。 达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让路易斯和达莎“浪漫地”相遇了。而达莎“恐怖分子玛丽”的公开身份,也吸引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注意。很快,达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寻那密码的下落。路易斯和达莎追寻密码和巴特的行踪来到挪威。在与巴特的交易过程中,路易斯被巴特的保镖射中落水,巴特也被达莎一枪命中。由于核炸弹线索已断,达莎的工作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的强烈不满。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达莎忽然接到已死亡的路易斯的电话……达莎只身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摧毁世界四大国际都市的阴谋已经悄然启动……打斗场面
版本二
一帮恐怖组织在世界四座大城市里安置了四枚核弹。爆炸时刻即将到来,一个代号为“漂亮”的俄罗斯女性秘密组织受命调查,她需要破译把握在三个卫士手里的密码以拆除炸弹。调查以步步深入,真相慢慢浮现在人们眼前,原来法国富有的银行家路易司·德维尔也是这次核弹爆炸德策划者之一,并且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编辑本段电影背景
身手不逊詹姆斯·邦德、身材堪比安吉莉娜·朱莉——像这样一个美貌机智并存的女版007明日起就可以在成都电影院里看见。这次的美女来自俄罗斯,名字叫达莎,身份是俄罗斯克格勃卧底特工,要对付的不但有变态的恐怖主义头号分子,还有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美国特工。就凭这些元《密码疑云》剧照(1)(20张)素,这部《密码疑云》不但在俄罗斯取得了1000万欧元的票房成绩,而且得到了总统普京的高度赞许,被欧洲电影界评为能够与“007系列”以及“碟中谍系列”分庭抗礼的俄罗斯商业大片。 背景——普京钦点拍摄 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是,此片是在普京的授意下拍摄的。因为美国好莱坞引以为傲的007 电影系列里,潇洒英俊的邦德总是把别的国家的特工耍得团团转,被耍得最多的总是俄罗斯的特工,所以普京终于受不了发“火”了。在他的授意下,政府对《密码疑云》大开方便之门,不但有财政支持,而且开拍后还直接动用军方的直升机、重型武器来配合拍摄。 电影上映后,普京本人更是对片子给予高度赞扬,大大催生了此片在俄罗斯本土票房的佳绩。据说,女特工的经历甚至大大触动了同样是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总统。 场面——军火全部货真价实 电影开场不久,导演就迫不及待地展现了俄罗斯商业大片的独特威力——跟好莱坞不同,他们用来交战的武器全部是“真家伙”!土城堡、直升机、手榴弹、拿着最先进武器的蒙面恐怖分子……不用怀疑,这里没有特技的成分,但战争的激烈程度足够让你心惊肉跳。这场发生在恐怖分子基地的混战,完全是CS反恐游戏的真人版再现,据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透露,这场戏里的武装直升机发射的导弹、机枪的子弹全都是真枪实弹,而不是特技。除此之外,包括米格29战斗机以及米 -28H武装直升机等大家伙,也都是由俄罗斯军方提供的真家伙。电影《密码疑云》剧照(2)(11张) 更令人咋舌的是,片尾女主角从基地逃出后,她背后那个彻底被炸毁的基地是真的一块砖一片瓦地造好、再用几吨炸药直接炸掉的。《密码疑云》的导演表示:“我们的电影情节和所有场景也都尽力真实,尽量避免使用电脑特技,爆炸和搏斗都是真实的,希望一切都尽可能自然。” 故事——拿美国人开涮 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美国人一艘沉没的核潜艇被恐怖分子抢走了,同时丢失的还有核潜艇上面的4枚核弹,恐怖分子把它们埋到了纽约、伦敦、东京、莫斯科这四个超级城市的某处,希望借助它们威胁全世界。美丽的女特工接到的任务就是到恐怖头子的身边做卧底,找出引爆核弹的密码,并阻止这场阴谋。为了完成任务,女主人公展开惊险的欧洲之旅,不但要跟恐怖头子斗智斗勇,还要想办法摆脱美国人不明就里的阻挠。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一直觉得俄罗斯人很严肃,没想到他们嘲弄起美国人来也这么有一手。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甚至不忘特意安插几个美国特工的镜头,让他们把女主角当恐怖分子追踪,不但加强了故事的悬疑性,也连带让美女特工的高超身手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 人物——她会红过007 最近一集的007实在不怎么帅,很多影迷对换角产生失望的情绪,这位来自俄罗斯的美女007应该要比邦德有看头。片中她穿着性感睡衣和男主角——法国演员文森特·佩雷斯打斗的场面实在太性感了,难得见到一个身材比安吉莉娜·朱莉还完美的女人,而且她比后者更会打一些,看着非常养眼。据说女演员安娜斯塔西亚·扎罗沃尼克为此还专门接受了两个多月的体能、武打动作的培训。 至于她的最大对手,则是法国有名的英俊小生文森特·佩雷斯,在片中饰演恐怖分子头子“屠夫”,可以说是个人演技上的一大颠覆。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电影
影片《密码疑云》由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投资,美国、法国、挪威、另一俄版海报
英国等多国参与合拍,在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撒、挪威、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等多地取景拍摄。 影片《密码疑云》在影片筹备、拍摄以及上映期间,得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首肯和高度赞扬。在俄罗斯、欧洲等多国上映,也取得异常火爆的票房成绩,成为俄罗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动作影片。影片在制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俄罗斯军方的全力支持,在影片中出现的苏-27战斗机,米-24D武装直升机,及武装直升机发射的反坦导弹就可见一斑,这些武器可都是真家伙。 电影中的许多壮观的场景都是在马来西亚的这个美丽且现代化的首都吉隆坡拍摄完成的。尽管遭遇了酷暑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困难,然而这部鸿篇巨制的拍摄却没有受到任何扰乱。这是值得的:马来西亚的美丽风光,和特技人员的精彩表现使得影片成为一场视觉盛宴。 其中一个重要的场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第41层与第42层之间拍摄的。这座塔有450米高。共花费了五天时间在塔上来拍摄所有的追击枪战场景。 当拍摄达莎从一个塔上跳下去这个特技场面的时候,共启用了八台摄像机,其中之一是在飞机上进行的航拍。该场面是由俄罗斯职业跳伞选手Lika Borzova 来完成拍摄的。当她跳剧中
下去的时候,一阵狂风使她脱离了原定路线,并且她的降落伞挂在了天线上面,导致切断了整条街道的电源。庆幸的是她安然无恙,因此在影片中保留了这难能可贵的片段。 有媒体评论这场动作戏:安娜是一个真正的明星,却没有丝毫的傲慢。她是那种任劳任怨、极少抱怨的明星。像她这样的明星早都发疯或离开了,但她没有。有一次,她需要乘一架真的空军战斗机上飞行,她只是问了一下飞行员:“危险么?”飞行员说:“只是有点快。”随后,她就跳进了驾驶舱,而其他演员还站在一旁,吓得不行。一名貌美、受欢迎且愿意出演一个不简单的特工的俄罗斯女演员是多么的难得啊。即使在好莱坞,这也是一朵罕见的奇葩,要从小培养而成的。 对于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基地,头号恐怖分子扎法德的隐藏地。搭建在Belaya Skala 附近的小村庄,以著名的Aq-Kaya 山顶为背景。方圆500平方公里都被摧毁。所有的武庄部队都有美国海岸警卫队驻克里米亚半岛军队来参加排演。 在巴黎,摄制组在这个中心街道紧密拍摄了一天,在协和广场搭建了25米高的起重机。巴黎那场追踪场面是在夜间拍摄。剧组在故事中酒店房间开了很多灯。在本片中所有的撞车特技也是有一些特技者来表演。
演员
影片中威风八面、英勇果敢的俄罗斯特工“霸王花”,由俄国新生代女演员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扮演。安娜是俄罗斯著名的电影演员。此前多出演电视剧集。她在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中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早在影片开拍之前,安娜就开始进行体能训练,武打动作培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专业的教练教授安娜武术,枪械使用和刀剑等硬质兵器的熟练使用。所以才有成片之后的女英雄形象的诞生。 而影片中风流倜傥、阴险狡诈的男一号由法国演技派男星文森·贝雷斯扮演。外形俊俏、散发青春魅力、具有优雅的古典味道的贝雷斯,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德国人,曾在在《大鼻子情圣》、《印度支那》等中扮演银幕情人,贝雷斯已成为法国影坛最有潜力的明星之一。 以恐怖分子扎法德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全世界的四个国际大都市,秘密安放了四枚遥控核炸弹。俄罗斯国家安全局派女特工达莎以玛丽的身份,受命卧底于扎法德的武装基地,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伙巴特杀死,幸存者达莎受命找到一个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银行家来影片拍摄地之一——吉隆坡双子塔
阻止整个阴谋。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弹的大部分密码,事态异常紧急。 达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让路易斯和达莎“浪漫地”相遇了。而达莎“恐怖分子玛丽”的公开身份,也吸引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注意。很快,达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寻那密码的下落。路易斯和达莎追寻密码和巴特的行踪来到挪威。在与巴特的交易过程中,路易斯被巴特的保镖射中落水,巴特也被达莎一枪命中。由于核炸弹线索已断,达莎的工作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的强烈不满。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达莎忽然接到已死亡的路易斯的电话……达莎只身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摧毁世界四大国际都市的阴谋已经悄然启动……
② 《边境迷雾》中,有哪些精彩的镜头
近些年公映的俄罗斯电影很少,上年有一部讲二战的《猎杀T-34》,去年仿佛有一部叙述俄罗斯历史事件的影片。整体而言这么多年俄罗斯电影在中国归属于是调剂品。
这部影片在体现战事的场景上也是很认真的,但是在当今戏上,尤其是添加的感情戏层面也是变得有一些不太融洽。
③ 历史上 票房与成本 差距最大的电影
未来水世界,为大制作低票房之经典案例
大制作 低票房:失败电影一览
《埃及艳后》(Cleopatra,1963)
出品:20世纪福克斯公司
投资:4400万美金
票房:2600万美金
1963年,伊丽莎白·泰勒、李察·波顿、雷克斯·哈里逊主演的《埃及艳后》是一部描述凯撒、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丽奥佩脱拉之间爱情的故事,该片拍摄时间长达数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史上耗资最巨的影片之一。影片获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特效四座奥斯卡奖项及包含配乐在内的无数提名。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很难相信传唱不绝的经典影片《埃及艳后》竟然是当年的票房毒药。但在当年,亏空的1800万美元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简直是天文数字,该片在当年差点让福克斯公司关门大吉。
《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1995)
出品:环球电影公司
投资:2亿美金
票房:3500万美金
《未来水世界》可以说是近代电影史上票房惨败的里程碑。影片还未公映时,就以其拍摄过程中所遇的种种困难而广受瞩目。风暴破坏了布景,天气影响了取景,总算风平浪静,突然出现的商船又破坏了拍摄计划。巨大的摄制组在海上每多停留一天,就要耗费数十万美元。随著制片时间的一再拖延,影片的制作费自然也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长。但是影片上映后遭到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批评,认为影片华而不实,缺乏文化。本片几乎把制片公司逼上绝路,而导演兼主演的凯文·科斯特纳也遭遇了从影以来最大的失败。
《地球战场》(BattlefieldEarth,2000)
出品:华纳公司
投资:8130万美金
票房:5760万美金
约翰·屈伏塔这几年一直行运不佳,参演的电影连连遭遇票房滑铁卢,本以为能凭借《地球战场》翻身,不料又被打成片商眼中的“大咸鱼”。46岁的屈伏塔说自己是“基督科学教”的中坚分子,拍摄《地球战场》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向“基督科学教”的创始人哈伯德致敬(据悉,这部电影是根据哈伯德所著的科幻小说改编而来)。显然,他对这样一部大制作电影寄予了相当大的期望,不过现在,他心中的郁闷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了。
《最终幻想》(FinalFantacy,2001)
出品:哥伦比亚三星公司
投资:1.4亿美金
票房:3210万美金
《最终幻想》是一部改编自电脑游戏并全部用电脑CG技术制作的动画巨片,不幸的是,本片亏本1亿多美金,简直是天文数字,仅次于1995年的《未来水世界》。虽然《最终幻想》全部采用动画场景,但是似乎不符合电影爱好者的口味;而同期上映的也是改编自电脑游戏的《古墓丽影》投资8000万美金,票房却达到了1.3亿,和《最终幻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糟糕的票房业绩迫使制片商退出了商业领域,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日本动画在美国市场前景堪忧。
《珍珠港》(PearlHarbor,2001)
出品:迪斯尼公司
投资:2.4亿美金
票房:1.6亿美金
本片可真是迪斯尼公司的珍珠港,影片的直接制作成本高达1.4亿美元以上,后期的市场推广与宣传费用据称也超过了1亿美元,但自公映以来,该片的票房总额才刚刚超过1.6亿美元,离赢利底线相差甚远。对此负有直接责任的迪斯尼制片公司的主席彼得·施赖德已于近日宣布辞职。
《风语者》(Windtalkers,2002)
出品:米高梅公司
投资:1.2亿美金
票房:上映3周仅3300万美金
吴宇森自1996年以《断箭》一片打入好莱坞以来,一直呼风唤雨,2000年,其《碟中谍Ⅱ》首映周票房高达7081万美元,正式奠定了吴宇森作为好莱坞一线导演的地位。但今年的《风语者》一片,虽然有尼古拉斯·凯奇等大牌支撑,口碑仍不理想。3300多万美元对于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或许算不上失败,但想想阵容远不及《风语者》的《富贵先生》首映周票房都有3700多万,可见吴宇森的影响力的确不比从前。
本片票房失败导致发行公司米高梅股价大跌,公司世界市场及发行总裁罗伯特·列文也于近日辞职。
《卖火柴少女的降临》
出品:韩国R&I气球公司
投资:111亿韩元
票房:至今1000万韩元左右
最近刚上映的张善宇导演的巨作《卖火柴少女的降临》,投入了“韩国电影史上最高制作费”——111亿韩元,但遭到了“韩国电影史上最大的”惨败。1999年投资仅为30亿韩元的影片《生死谍变》赚回了200亿韩元,而耗资高出3倍的《卖火柴女孩的降临》却要亏损100多亿韩元。在2002年的韩国影坛除了有林权泽的《醉花仙》和李昌东的《绿洲》,也有“韩国式巨片”面对票房惨败的沉重打击。
《蜀山传》(2001)
出品:中国星电影公司
投资:9000多万港币
票房:1000多万港币
本片是徐克继《青蛇》的失败后,又一次巨大的失败。在《蜀山传》中,徐克原有的武侠精神荡然无存,代之以炫目至极却毫无内涵的画面。整部影片不知所云,那些徐克式的江湖之语、蕴涵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也全然失去了踪影,更像是一部科幻片或是一个电脑游戏。《蜀山传》8000万港元的亏损直接导致徐克计划中的下一部影片《书剑恩仇录》的拍摄计划搁浅。
《大话西游》(1994)
出品:彩星电影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投资:6000万港币
票房:4500万港币
如今《大话西游》已经被年轻人奉为宝典,被盗版商称为“常青树”。“大话西游”式的语言也成为一种新的网络语言,成为区分中年、青年的分水岭,可是谁会想到当年周星驰因本片的票房而伤心欲绝,并决心从此再也不冒险投拍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了。他一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会有如此之高的号召力和地位。《大话西游》成为他惟一真正的大制作影片,最忠实、最全面地展示了周星驰高超的艺术造诣。
④ 最近有什么好电影
地狱男爵2
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王国
邮政恐怖分子
陌生人
功夫熊猫
别惹佐汉/命运搞死我
天灾/灭顶之灾
绿巨人2/神奇的绿巨人
糊涂侦探/特务行不行
爱情大师
机器人瓦力/机器人总动员
刺客联盟/通缉犯
全民超人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X档案2:我要相信
木乃伊3:龙的诅咒
菠萝特快
热带惊雷
曼谷杀手/美版无声火
巴比伦纪元
如果不喜欢我也没办法了
⑤ 俄罗斯拍的战争电影
俄苏战争电影漫谈
内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罗斯电影诞生;苏联蒙太奇学派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辉煌成就
1908年俄罗斯电影诞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1917年十月革命, 电影产业国有化,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鼓动电影”
20年代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成,三位大师的先锋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作: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 《战舰波将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叙事 《成吉思汗的子孙》
杜甫仁科 银幕上的诗 《兵工厂》
声音的出现与“音画对位法”
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1934)
3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高潮:
《马克辛三部曲》
《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带枪的人》
蒙太奇大师将艺术探索精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电影;战后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电影制片厂迁移,电影工作者的艰苦劳动,鼓舞斗志的“战斗电影”
战役纪录片--《战时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尔孟克的宴会》
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
《在苏联的24小时战斗》
《乌克兰保卫战》
战略反攻阶段的纪录片
战争故事长片 《她在保卫祖国》
战后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战争电影:英雄主义主题“纪念碑”电影
《青年近卫军》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纪念碑”电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新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电影杰作
1954年“解冻”,1957年苏联战争文学第二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飞》 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
《一个人的遭遇》从肖洛霍夫到邦达尓丘克
《士兵之歌》 纯洁清澈的心灵,人道主义的悲歌
《伊万的童年》 被炮火摧毁的童年的梦
其它优秀作品:
《临风而立》
《生者与死者》
《士兵的父亲》
60年代后期--“停滞”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苏联“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七、八十年代繁荣多样的苏联战争电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战争文学“第三浪潮”与“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
“全景战争”电影
《解放》
《围困》
《莫斯科保卫战》
“战壕真实”电影
《一寸土》/《永远19岁》
妇女与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
《狙击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家及小说创作背景,导演及其独特的电影语言
儿童与战争
《受伤的小鸟》
《幼儿园》
《自己去看》 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诗电影”,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
“改革”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改革”时期的苏联电影
插入语: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苏联战争电影
《苦难历程》三部曲 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
《静静的顿河》 顿河悲歌 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
《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 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未完待续)
解体,电影体制变化,电影性质变化 泥沙中金光闪烁
(一) 对现实的思考:车臣战争
冷漠(《战争》)
沉痛(《高加索俘虏》)
现实(《急行军》)
(二)对历史的认识:
淡化(《太阳灼人》《小偷》)虽然不是军事题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后期战前苏联国内形势,后者描写战后的艰难生活
寓言(《布谷鸟》)
颠覆(《无穷无尽》)
怀念(《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未列入名册)
继承(《星》)
参考书目:
《苏联电影史纲》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 编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二、三、四编 俄苏电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于培才,李小蒸,孟广钧,王德胜 等
《苏联战争文学评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陈敬咏
《世界电影史》 (法)乔治-萨杜尔
《电影艺术辞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许南明 副主编:沈善
《泥沙中金光闪烁--近年来的俄罗斯电影掠影》 戴光晰
《外国电影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 郑亚玲 胡滨
《战火中永生--苏联战争影片赏析》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时光》 (俄)塔尔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选集》(苏)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战争影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苏联部分撰槁人 连秀凤
《俄罗斯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光宣
《俄罗斯文化一千年》 东方出版社 孙成木
《苏联网络辞典》等
⑥ 找一部以前看过的电影
中文片名
真实的谎言
英文片名
True Lies
更多中文片名
魔鬼大帝:真实的谎言
真实谎言
影片类型
爱情 / 动作 / 惊悚 / 冒险 / 喜剧
片长
144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阿拉伯语 英语 法语 德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70 mm 6-Track
级别
Singapore:PG Australia:M Germany:16 Sweden:15 UK:15 Peru:14 USA:R Canada:PG Canada:13+ Norway:18 Spain:18 Chile:14 Canada:14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Canada:AA Finland:K-14 Denmark:15 South Korea:15
制作成本
$110,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4 Lightsorm Entertainment, Inc.
拍摄日期
1993年6月 - 1993年11月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编剧
Claude Zidi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Simon Michaël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Didier Kaminka .....(screenplay La Totale!)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screenplay)
演员
阿诺德·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迪·卡雷利 Tia Carrere
杰米·李·柯蒂斯 Jamie Lee Curtis
查尔顿·赫斯顿 Charlton Heston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汤姆·阿诺德 Tom Arnold
迈克·卡拉维 Mike Akrawi James Allen
埃尔塔·马里克 Art Malik .... Salim Abu Aziz
艾丽泽·达什库 Eliza Dushku .... Dana Tasker
戈兰特·哈斯洛夫 Grant Heslov .... Faisil
制作人
Stephanie Austin .....proce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procer
Pamela Easley .....associate procer
Lawrence Kasanoff .....executive procer
Rae Sanchini .....executive procer
Robert Shriver .....executive proce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洗印厂
Continental Film Laboratories, Miami, USA (additional film processing)
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additional film processing)
Consolidated Film Instries (CFI), Hollywood (CA), USA
摄制格式
35 mm
制作处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70 mm (blow-up)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国]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USA) (DVD) (lawserdisc)
20世纪福克斯意大利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Italia [意大利] ..... (USA) (DVD) (lawserdisc)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CIC-Taft Home Video [澳大利亚] ..... (Brazil) (VHS)
哥伦比亚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Fox Video [美国] ..... (USA) (VHS)
Jugendfilm-Verleih GmbH [德国] ..... (1994) (Germany) (theatrical)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国] ..... (2005) (Germany) (DVD)
Prem'er Video Fil'm [俄罗斯] ..... (Russia) (VHS)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 (1994) (US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西班牙] ..... (Spain)
VCL Communications GmbH [德国] ..... (1994) (Germany) (VHS)
特技制作公司
Boss Film Studios [美国]
Cinesite (Hollywood) [美国]
Digital Domain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Fantasy II Film Effects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Light Matters Inc.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Makeup & Effects Laboratories (MEL) Inc. [美国] ..... (animal effects)
Pacific Data Images (PDI) [美国] ..... (animal effects)
Pacific Titles & Optical [美国] ..... (animal effects)
Stetson Visual Services Inc. [美国] ..... (animal effects)
Sturm's Special Effects International [美国] ..... (snow making)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国] ..... (wire removal)
其它公司
Andrew Briskin's Wildlife & Zoological Services [美国] ..... animals provided by
Beaumonte Cinesystems [美国] ..... vistavision camera
Bob Dunn Animal Services ..... animals provided by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国] ..... camera dollies
Cop Shop Miami [美国] ..... picture vehicles
Donald Pennington Inc. ..... av-8a harrier
Epic Soundtrax [美国]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Hansard [美国] ..... projection scenes
Hollywood Rental Company Inc. [美国]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J.L. Fisher Inc. [美国] ..... camera dollies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Matthews Group [美国]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cFadden Systems ..... flight simulator motion base
Otto Nemenz International Inc.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Pacific Title [美国] ..... titles and opticals
R/Greenberg Associates Inc. [美国] ..... title design: main titles
Shockwave Entertainment [美国] ..... surveillance sequences
Soundelux [美国] ..... sound design
Studio Sea ..... marine coordination
Technocrane Ltd. [美国] ..... remote cranes
Tower Cranes of America ..... tower crane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94年7月15日
英国
UK
1994年8月12日
韩国
South Korea
1994年8月13日
德国
Germany
1994年8月18日
丹麦
Denmark
1994年8月26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4年9月1日
西班牙
Spain
1994年9月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9月8日
瑞典
Sweden
1994年9月23日
芬兰
Finland
1994年9月30日
法国
France
1994年10月12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4年10月13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哈里·塔斯克尔是代号为“欧米茄”的一个间谍组织的特工,他精通6种语言并能操纵多种高技能的间谍手段,此时他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偷窃并运输4枚核弹的案件。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长久以来,哈里一直没有向妻子海伦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伪装成一个普通商人,他们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时间一长,海伦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处于叛逆期的女儿黛娜也对“过时”的父亲阳奉阴违。
一方面因为丈夫对自己的“漠视”,另一方面由于婚后平淡的生活和烦琐的家务,海伦开始与一汽车商西蒙厮混,而自称是“间谍”的西蒙浪漫刺激的故事让她心旌摇荡。敏感的哈里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后开始跟踪西蒙,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旧车推销商,只是利用某些女性渴望刺激的心理而勾引她们。弄清了西蒙的底细后,哈里就要求自己的搭档吉普帮忙,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侦察着海伦的行踪。
在海伦和西蒙的一次约会时,哈里扮做假特警捕获了他们,拆穿了西蒙的面目。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他佯称海伦已经卷入了恐怖分子的活动,要想赎罪就必须为他的间谍组织工作,否则她的丈夫和女儿将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代号被称为“桃丽丝”,将接受“波利斯”的指示。海伦只好同意了。
有一次,哈里化装成“波利斯”指使海伦“行动”,正当哈里对她进行“威胁”时,一伙恐怖分子冲进来并把他们作为人质绑架到加勒比海的一个热带小岛上。这个小岛是恐怖组织“赤色圣战”的基地,正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阿兹一伙窃取了核弹。哈里的特工身份暴露了,阿兹用尖刀抵住了海伦,威逼哈里说出核弹的秘密,哈里无奈之下告诉了阿兹:“核弹含有14.5公斤的精炼铀,引爆后爆炸力可达3万吨。”阿兹对着摄像机发表议论,叫嚣说除非美军从波斯湾撤军,否则每周将毁灭美国的一座大城市,并称进攻的第一目标将是迈阿密。
海伦这时才发现丈夫竟是个了不起的特工,由于她的手提包里一直被哈里安放了一个监控装置,所以国防部的特工汤姆等人根据监控乘飞机火速赶来营救。同时阿兹也发现了这个装置,并发现了他们夫妇和女儿黛娜的照片。恐怖分子于是开始拷问哈里,而受过专门训练的哈里先发制人,带着海伦逃了出来。阿兹和恐怖分子打算将核弹外运,并启动了其中一枚核弹的定时器,为了国家的安全,哈里奋不顾身地阻止了阿兹的阴谋,并炸掉了“赤色圣战”组织的基地。而在枪战中,海伦重新落入了魔掌。
阿兹命令将3枚核弹装上货车运往佛罗里达州,另一枚则由他自己乘直升飞机运往迈阿密。这时国防部的特警赶到,美国空军动用“鹞式”战斗机用导弹炸断了小岛通往佛罗里达的大桥,货车和核弹一起坠入大海。海伦和女恐怖分子珍娜在汽车里也展开了搏斗,在千钧一发之际,哈里救出了海伦。但狡猾的恐怖分子又绑架了他们的女儿黛娜,并威胁要在迈阿密引爆另一枚核弹头。哈里驾驶着“鹞式”战斗机赶到迈阿密,用一枚歪打正着的导弹消灭了恐怖分子阿兹和他的属下,同时救出了女儿黛娜,保住了城市……一年以后,哈里再次接受“欧米茄”的任务,然而,这一次他身边则多了一名搭档----海伦。
[编辑本段]影片解构
《真实的谎言》用电影手法戏剧性地诠释了美国联邦特工奇特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融浪漫情调与惊险恐怖情节于一体的动作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用“詹姆斯·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赋予了本片一定的社会现实主题和浪漫的喜剧色彩,本片堪称是他导演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他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影评界人士一致认为,这部动作巨片是这位巨星再次崛起的象征。
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场面宏大,气度非凡,动作性强。在这部经典的娱乐片中,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连很多个过场戏也丝毫不见松懈,称之为经典绝不算过分。为了拍摄此片,美国空军还出动了鹞式战斗机,并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射了空对地导弹,影片的实景拍摄使得许多惊险场面色彩纷呈,扣人心弦,表明好莱坞动作片的精良制作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曾经在大陆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狂潮,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这部影片是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是阿诺·史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也是詹姆斯·卡麦隆导演作品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中国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也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曾经在大陆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狂潮。
在这部经典娱乐片中,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连很多个过场戏也神完气足,丝毫不见松懈,称之为经典绝不算过分。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大型的动作场面有四个。虽然不能算太多,但每个都份量十足,令人叫绝。
第一个打斗场面是影片开头的序幕,2年以后的《碟中谍》和这个段落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这是一次成功的行动,而且枪战场面占了较多比重。史瓦辛格在雪地杀出重围的镜头不多,但力量、速度、枪法、判断、镇定都有所显示,是展示人物能力的绝佳序幕。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史瓦辛格奔跑之中回头制服恶犬的镜头,轻松镇定,乾净利索。
在观众从容地看过几段节奏稍缓,幽默风趣的过场戏之后,影片在前三分之一处准时开始了场面更大的第二场动作戏。史瓦辛格没费什么力气就处理了两个小喽罗,开始与“赤色部队”的恐怖分子头目阿齐兹正式交手。情节很快转为史瓦辛格追捕阿齐兹,这次追逐并没有采用最为俗套的追汽车,而是异想天开地上演了一出马追摩托的异趣场面。阿齐兹驾驶摩托在前,史瓦辛格纵马在后,两人从街头追到酒店大厅,又从地面追到天台。其中紧张惊险之处自不待言,而几个幽默镜头更令人难忘,酒店大厅的乐队看到摩托车时已经演奏走调,看到马匹时发出的声音简直令人喷饭;史瓦辛格乘马入电梯时,一对夫妇的尴尬反应也让人捧腹。而最后阿齐兹冲下天台,史瓦辛格竟然也要放马一追,但吊足观众胃口之后的结果却是个小花招,编导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接下来影片用了一大段时间,以幽默的手法玩味影片片名所指出的“真实的谎言”。这个扣题的段落惊险倒没有,出色之处在于精彩的情节设计和演员幽默的表演。史瓦辛格在这个“文戏”段落里,演技上显然落了下乘,风头都被扮演他妻子的科蒂斯和扮演那个可笑的二手车推销员的比利·派克斯顿抢了。派克斯顿两年后主演了《龙卷风》,而本片的角色展示了他喜剧表演方面的天才。
在科蒂斯跳完一段著名的“艳舞”之后,影片进入后半部分。史瓦辛格夫妇联手,大破恐怖分子基地。幽默的细节始终穿插于紧张惊险的枪战动作场面之中,使观众既得到感官的刺激又保持精神的轻松。这后半部影片就是两个紧密连接的大型动作场面,精彩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尽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跨海大桥上战斗机攻击货车和史瓦辛格直升机上救爱妻以及垂直升降的战斗机横行都市的段落。这些大场面的打斗是整部影片的精华,充分展示了卡麦隆导演豪华场面的能力。
严格的说,这部由克劳德·奇蒂(法国著名编剧、导演,最近执导过法国超级大片《对抗凯撒》)编剧的影片,并不代表卡梅隆的真正风格。剧作更加突出影片的喜剧感觉,而不是工业时代的强悍暴力,有不少法国味道的处理。而从画面上看,卡麦隆已经放弃了强调肌肉和力量,并富有粗糙质感的影像风格,而发展成为一种以银灰色新材料金属为代表的后工业影像风格。不能不说,如果卡梅隆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在影像上试验另一种风格,那么他恐怕也难以一时适应下一部重要作品《泰坦尼克号》中几乎完全不同于自己早期影片的视觉效果。在适合的时代,选择适合的影像风格,是卡梅隆成功的一大关键。
这是一部豪华的动作巨片,导演是豪华巨片的高手,演员也是豪华巨片的行家,再加上足够的财力支持,想不成为经典也难。不过影片最为难得的是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正是这些幽默的情节和细节才使影片没有沦为枯燥的豪华大场面集锦。这才是豪华影片成功的秘诀,高下之分正在于此。
媒体评论
在特技基础上,影片中出现的特效和动作让人心满意足。
——《芝加哥太阳时报》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导演,他的影片总是一如既往地让人期待,由他执导的《异形》、《深渊》、《终结者》让他在动作片的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影片《真实的谎言》更可以说是他导演生涯的里程碑之作,这部影片使卡梅隆在执导动作片领域的名牌地位已不可动摇了。
——纽约著名影评人 哈里森·希曼
我喜欢充满谎言的戏剧,对我而言,这种影片反映的就是人性的不可知。我也喜欢施瓦辛格对间谍的刻画:一方面,他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另一方面,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特工;更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位超级巨星,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他的期望更多了。
——本片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真实的谎言》堪称是一部视听效果强烈、电脑特技运用自如的A级制作片,它让每一个影迷都过足了瘾,这部影片当年在我国的票房居然超过1亿元大关,要知道,这是在“美国大片”刚刚登陆中国的日子里发生的,足见它惊人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震撼力。
——影评人 吴客凡
我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元素使得我看这部电影时很是激动,最初看的时候是这样,过了好几年看的时候还是这样,没觉得剧情老套,没觉得表演夸张,没觉得有任何不对劲,连名字都够酷——谎言,但它还是再真实不过的。
——网友 A锐
精彩影评
▲《真实的谎言》中的电影艺术
《真实的谎言》是电影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巨资的一部动作大片,高投入与高科技的结合使影片特技镜头含量极高,惊险的动作不时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诙谐的喜剧性又不断引起观众的会心之笑。
可以说,该片是20世纪美国特技电影的典范,为了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影片创作者不惜血本,调动了大量的车辆、军火设备,甚至动用了“鹞式”飞机和导弹,并在高科技电脑技术的运用下,把各种特技镜头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俨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枪林弹雨再配以气势宏大的背影音乐,着实让观众们热血沸腾,冲进大屏玻璃墙的飞机,悬在跨海大桥上的货车,种种惊险场面更是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除了浓度极高的特技镜头给人造成的强烈感官刺激外,影片也处处洋溢着不温不火的调侃及妙趣横生的幽默。特工哈里的职业特性使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而一直以为他只是个本分的商人的海伦因此对他的碌碌无为觉得厌烦,可转眼间,危急关头的哈里终于显露出了他那超人的魔力,而海伦也出人意料地成了他身边的黄金搭档。种种表面与实质的反差,欲言又止的情境同内心的情感冲动间的矛盾注定了该片情节的进展必然伴随着诸多喜剧内容。
大明星施瓦辛格在片中饰演特工哈里,在表现自己“硬汉”性格的同时,他也着意突出了男子汉的大度、机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满身肌肉的世界健美先生身上已似乎闪现了詹姆斯·邦德的影子,他已成了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同时,他在影片里洒脱大方的表演和文质彬彬的气质也为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编辑本段]精彩花絮
·美国政府为本片提供了3架海鹞式战斗机,剧组要支付给飞行员的报酬高达10万多美元,他们的工资标准是每小时2410美元。
·施瓦辛格从直升机上抓住杰米·李·柯蒂斯脱离险境并飞行在水面上空的镜头并非由替身完成,挂在直升机下面的确实是柯蒂斯本人,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允许她这样做。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柯蒂斯说这最初是卡梅隆的主意,她问卡梅隆:“我悬在半空中,那你在干什么?”卡梅隆答道:“探出机舱,用手持摄影机拍摄你的画面。”为了这句话,柯蒂斯坚持言出必行,而且那天恰好是她的生日。
·片中角色有71人死亡。
·片中海伦跳脱衣舞时穿的内衣是杰米·李·柯蒂斯本人的。
·在脱衣舞的桥段中,杰米·李·柯蒂斯抓住床柱跌倒,这并非是剧本设计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意外。在拍摄这段镜头时,柯蒂斯非常紧张,手心出汗,于是发生滑脱,意外的摔倒在地,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施瓦辛格准备起身相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特别喜欢这段镜头,于是保留了下来。
·海伦在片中曾说道:“我嫁给了兰博。”本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参与1985年《兰博:第一滴血第二集》的剧本创作。
·詹姆斯·卡梅隆曾打算拍摄蜘蛛侠电影,但因存在技术问题而被本片取代。
·直升机驾驶员说的“Yeah she's got her head in his lap, Yahoo”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道出的。
·施瓦辛格骑马在楼内穿梭的画面是在洛杉矶的Westin Bonaventure Hotel拍摄的。
·施瓦辛格在卫生间吹的口哨是1965年《音乐之声》中的《Edelweiss》。
·埃尔塔·马里克(Art Malik)在1992年《欢乐城》中的表演给詹姆斯·卡梅隆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马里克未经试镜就得到了萨利姆的角色。
·片中施瓦辛格驾驶的垂直起降战机是麦道AV-8B鹞式战机,属于美国海军VMA-223中队,绰号“牛头犬”。
·片中哈里是“欧米加”间谍组织的特工,该组织头目是查尔登·海斯顿扮演的斯宾塞,海斯顿曾经出演1971年的《The Omega Man》(最后一个人)。
·影片公映之后,包括阿拉伯裔美国人反歧视委员会(American-Arab Anti-Discrimination Committee)在内的多个社团在华盛顿的一家影院门口发起了抗议活动,他们因影片将中东人描写为杀人狂和宗教狂而极度愤恨。后来本片在54个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遭禁。
·最初,施瓦辛格骑马追逐的一幕曾希望途径林肯纪念碑的reflecting pool,但国家公园管理处不允许剧组拍摄。
·施瓦辛格在影片拍摄期间学会了如何起降海鹞战机。
·片中炸桥的场景是在80年代风格的“7哩桥”上拍摄的,当时“7哩桥”已经被炸开,目的是为了让超过其高度的船只通过而不必改建吊桥,剧组重新复原了该桥。
·官邸中的场景在极低温度下拍摄,虽然灯火通明,但室内并没有取暖设施,而且所有女演员都穿着单薄的衣服,更衣室设在室外,帐篷中以煤油灯取暖,甚至还有衣服被引燃。为了补偿严寒之苦,临时演员被额外支付了50美元。
·施瓦辛格驾驶鹞式战机的近景镜头都是在全尺寸飞机模型上拍摄,由大楼附近的起重机操控,飞机起降时吹起的尘土是由CGI技术生成的。
·拍摄模型飞机时,剧组在摄影棚中使用了最大的180度绿屏背景。
·扮演达娜的艾丽莎·杜什库在拍摄飞机上的镜头时曾摔断多根肋骨。
·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是施瓦辛格拿着剧本兴冲冲的来找他,说对哈里的角色非常感兴趣,当时卡梅伦非常惊讶,因为他从未见过施瓦辛格对一部剧本中的角色如此着迷,于是看过剧本后,卡梅隆决定拍摄。
·恐怖份子在卧室中使用的微型冲锋枪是奥地利产9mm Steyr TMP。
⑦ 俄罗斯电影的俄罗斯电影简介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⑧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
⑨ 请介绍几部二战经典影片
最震撼
《兵临城下》法国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裘德·洛 瑞切尔·薇兹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10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兵临城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战中共毙敌400余名,是前苏联著名的狙击英雄。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相比,这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不遑多让,影片中,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斗法的镜头让观众不由窒息,新兵们乘船渡河的场面扣人心弦,而苏联全线反攻的震撼场景,又使人欣赏到一道视觉盛宴。
《兵临城下》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000万美元,这其中德国资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拥有了反省德国历史的特别含义。
最难忘
《桥》南斯拉夫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最伤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最悲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
这部出品于1972年的战争影片,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列宁奖金等多项大奖。在中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片中有一幕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裸戏”,更因为它将女性在战争面前的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往往应该让女人走开,而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女人却大胆地走入了战争。影片中,女兵们曾拥有的梦幻般爱情生活和战争的惨烈残酷相交织。当这群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子最终相继战死沙场时,影片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最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尔夫·费因斯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实
《最长的一天》美国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罗·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显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属空前,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最长的一天》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脱险》法国、英国
导演:杰拉尔·奥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在热情的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奥利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或
《布谷鸟》\(俄罗斯\、《安妮日记》\(美国\、《狙击手》\(苏联\、《老枪》\(法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共8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在每晚10时播出。 这其中《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口脱险》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或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0435431.html?fr=qrl3
⑩ 看看俄罗斯世界的电影五百字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优秀影片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苏联的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转而从影。20年代电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上,30年代则转向剧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法。苏联第一批有声影片中较好的有《迎展计划》和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根据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该影片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带枪的人》等。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趋于多样化。有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政治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年代用以鼓舞战斗士气的电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间共拍摄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战争年代还创造了文献纪录电影形式,纪录下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的许多重大事件。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反映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传记片在战后的苏联电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尔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1955年苏联拍摄了第一批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和表现战时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关键时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这也是70年代战争题材的影片的鲜明特性之一。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血》等。70年代战争片的另一特征是展现战争全景,对反法西斯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概述。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诗片,它从苏、德两军统帅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灭,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类似的影片还有《围困》(原着恰科夫斯基、导演叶尔绍夫)。80年代初问世的战争片,如《胜利》、《岸》(原着邦达列夫,导演阿洛夫、纳乌莫夫)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把过去的战争同当代苏联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涉及到诸如战争与和平、东西方缓和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另外,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题材广阔、形式多样,道德题材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莓》、《稻草人》、《怀恋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人却遭黑社会杀害的经历,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样一个青年》获全苏电影节嘉奖和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生产题材的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注重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苏联银幕上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⑴出现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再揭露》。⑵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近20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等影片。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71年摄制的影片《途中考验》(根据尤.格尔曼的小说《“祝贺新年”行动》改编,阿.格尔曼导演),1986年开禁。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其他9部电影列为禁片,不得在影院、电视台播映。⑶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开禁了许多影片外,随着国家对电影监控的取消,出产影片数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并充斥着暴力与色情。这类影片有《克莱采奏鸣曲》(1987,施维策尔导演),《小维拉》(1988, B.B.皮丘尔导演),《仆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导演),《衰弱综合症》(1989,穆拉托娃导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维约夫导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产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维奇内导演),《太阳灼人》(1994,米哈尔科夫导演),《高加索的俘虏》(1996,C.博德罗夫导演)。
苏联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30年代以后经常参加戛纳、卡洛维伐利、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苏联电影在134个国家上映,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从1959年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部,电视片约100多部,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
俄罗斯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高尔基儿童与青年中心电影制片厂”、“联盟木偶电影制片厂”、“中央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圣彼得堡的有“列宁电影制片厂”、“文献和科普电影制片厂”、在叶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电影制片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10多年间,俄罗斯电影业发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摄430部电影,而1996年产量仅为26部。近年来影片产量有所回升。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占据着俄罗斯的市场。以1995年为例,俄罗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国电影就占了111部。
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从政府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主管电影的电影委员会,电影归文化部管理;政府设专项电影基金;制片厂设备得到更新;电影院逐步改建,采用最新的放映设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次,并且由政府拨款资助。俄罗斯电影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近两年最新拍摄的《战争》、《小狗与流浪儿》、《他妻子的日记》、《布谷鸟》、《情人》、《致艾丽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发展水准,反映俄罗斯现代社会和民俗风情。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1885~1905年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婉美丽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罗斯各界观众的喜爱。该片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太阳灼人》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1944~)1968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过后一百天》(1973年,获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救生员》(197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温柔年华》(2001年)以苏联解体前后15年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种种际遇。
近年来,俄罗斯私营电影公司发展迅速,私人资本投资于电影业,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1997年,潘菲罗夫导演)、《小偷》(1997年,巴维尔.朱赫莱导演)、《聋者之国》(1998年,瓦.塔达洛夫斯基导演)、《伏罗希洛夫的枪手》(1999年,斯.加沃罗辛导演)、《宝马》(2003年,彼.布斯洛夫导演)等。
动作片的数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达尼拉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圣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职业杀手,故事在俄美两国展开,以当代为背景。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动作片模式拍摄的电影。
阿.罗果什金从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连续拍了三部以俄罗斯民俗为背景的喜剧片──《民族狩猎的特点》(1995年)、《民族捕鱼的特点》(1998年)、《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2000年)。
2003年,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回归》夺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此前,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尼.米哈尔科夫的《库伦》分别于1962年和199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仅把镜头对准50年前的那场大战,譬如阿.罗果什金的《布谷鸟》(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语言不通,最后却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罗果什金导演)、《战争》(2002年,阿.巴兰巴诺夫导演)以最近的车臣战争为背景,直接反映了内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历史题材的《小牛犊》(2001年,亚.索库洛夫导演)描述列宁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对列宁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故事片《寡头》(2002年,巴.鲁金导演)反映俄罗斯近20年暴富起来的人及其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总体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