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电影再见列宁

法国电影再见列宁

发布时间:2022-09-18 04:27:55

1. 求一部电影名,讲的是东西德的事儿,急!!!

再见列宁
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

《再见列宁》(20张)
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2.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列宁》

身处这个国度的人们看这个片子怎么可以忽略片中的政治因素。当然,也许片子寄希望于告诉大家亲情可以是面对政治时的庇护所。片子中的核心戏谑因素就是“共产语言”,这个东西若不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喜剧感的。政治语言是重要的幽默,也不止共产语言这一家,在一些电影里也见过美国人六七十年代用冷战式思维的语言当笑话,类似“我可没说过他是共产分子,他也没那么红”这样的。不过这个片子对于共产语言的使用并不完全是戏谑的。面对着那些叙述西德的混乱,而东德是怎么施以人道主义援手,西德人民是怎么热情地投向社会主义的录影带,我相信创作人员借Alex之口说出的台词不是没有意义的:”我多么希望这是真正的东德“(大概这么个意思)。现实中已经破灭的”社会主义胜利“的梦在录像带里复活了,几乎是真诚地希望那是真的。当然,作为年轻人的Alex最终还是要走出过去的迷梦,融入了新的生活。

3.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列宁》

尽管好评如潮,看的时候也几次控制不住情绪,但回头琢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有那么几分不对劲。那就是,(1)对那个社会主义国,母亲真的是“一生信仰,矢志不渝”吗?(2)母亲真的是像儿子叙述里所说,最后也没有识破他善意的用心良苦的谎言,临终也没怀疑过那民德的温馨空气吗?
父亲“叛逃”后,特工来家揪揪问讯,两个孩子正坐电视机前看民德自己的宇航员飞上蓝天的新闻,一脸专注。要说谁更知道社会主义的真面目。谁对社会主义更心怀感情,谁的这种感情更需要小心呵护,不难看出吧,——母亲其实是父亲出逃的同谋,正如影片最后里她才向孩子们透露,她了解他为什么走,按计划她也该带孩子走的。
那么在没有父亲以后,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形象与感情,甚于积极热情到成了一位“活动家”的母亲,其内心还是为了孩子们吧。她为了孩子,才最终没能下定带孩子走的决心:等出境批准等得漫长,而且,“他们要我与你们分开”,——这是做母亲的死穴,所以,她没有走。“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我现在知道了。”
如果有这句话,我觉得,对于“对于这个国家,她一生信仰,矢志不渝”这句话,应当是不攻自破吧。“一生信仰,矢志不渝”是有的,是她对孩子,对孩子所能理解和能体验的生活之温暖,所以她才如此热情地投入到写呈文、参加少先队活动种种社会主义的先进活动中去吧,这些情景的回放里有她自己的孩子们热情向上的小身影。“就因为他没入党,所以他们让他吃尽苦头”,她对做医生的丈夫的遭际如此断语,又怎么会,那么矢志不渝地“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那只是童年起孩子们,尤其儿子的幻像,她从来没有对那种“祖国”矢志不渝过,——丈夫到西德后,不断给她写信,她都仔仔细细的看过,藏在厨房的最隐秘的角落。
所以对(1),我想答案不言自明了。从这点看,影片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他对中毒太深的社会主义母亲的善意谎言到送终,——其实相反,是母亲对儿子的善意谎言在先。仔细回想,那些先进活动情景里,是她为居民的生活问题向上级、报社写呈文,和少先队员一起活动,——她始终是在和人做面对面、心暖心的交流,解决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为的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她是有选择的:她没有出去去做八荣八耻的宣传,也没参加申奥秧歌队,她不是盲目“对社会主义祖国矢志不渝”的政工妇女。绝对不是的。
因此,对(2),正如一些朋友在影评里所指明的,母亲已经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她临终,躺坐在床上,家人环绕,看儿子这一艰巨的民德延续工程的最后,他导演的儿时偶像宇航员扮演民德新领导人宣布两德合并的新闻联播时,——是微笑着的,她没有把真相说破。
“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由我们维系生命,直至母亲最后一口气的国家。一个永远不曾存在的国家。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故事,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其实恰恰相反,不但不是尘埃落定,而且是满含怀旧的、挥别依依的。故事的真实,其实是在他的叙述之外,由观众来辨析、调整才成的。在天台上新年夜里,他把母亲的骨灰放进焰火,绽放在天空,完成她“把骨灰飘进风里”的遗愿时,回顾母亲。如果看地细心,完全可以听出,就这几句话,其实不是那么一致的,“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是感慨,其实不是我们观众所知道的真实;但是他为什么这么看呢?——“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撬动人心的支点所在。他之所以那么殚精竭虑,左支右绌,为母亲营造民德还在的幻象,起因不是她对民德多么有感情,而是她对他多么有感情,然后他又是回报母亲这感情。是她看到儿子在游行中被警察暴打拖走,一倒不起之后,昏睡半年,生命犹危,唯恐再受刺激,儿子才满大街翻垃圾桶找民德时代的瓶瓶罐罐,把超市里买来的资本主义食品一一倒换进来,才一遍遍拉人录制民德电视台的假新闻,才这么一直走下来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做母亲的,没什么病史,怎么就看到儿子被警察拖走,就一下昏倒了?而且还不是小昏,是一昏大半年。
这又照应了上面的问题(1),她何止不是对社会主义矢志不渝,她是情知其险恶在走钢丝!她的丈夫已经被社会主义歧视逼走了,她的儿子又被社会主义警察拖走。她已经失去了丈夫,——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她放弃了申请出境,守着孩子,孩子不能再失去了;——民德何时是个头儿?社会主义哪天完蛋?一个普通妇女,拖着两个孩子,如何能看到,如何能等到。她所能等到的,就是孩子们好好长大。可知在她“嫁给社会主义祖国”的背后,在这套滚烫的面具的背后,是多么的苦心惴惴,多么的孤单无依,唯恐再出事。然而她终于还是眼睁睁看到了他出事。
他出事就给放出来了,——但原因是:母亲在医院醒不来了。好像上街游行被警察拖走是小事,但观众稍把时间稍微快倒上那么两三年,就会了然,在“巨变”前夕再往前的那些年里,在母亲一直的环境与记忆里,在所有有过关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的记忆里,被抓走是怎么一回事?
对所有心怀这样记忆的人,社会主义是没有个头的,——只要你想好好过日子。在那种封闭的岁月里,只有两种盼望社会主义到头的人,一种是在过日子以前,就已知道社会主义等等是怎回事;另一种就是被社会主义伤害以后。
母亲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不能做第一种;而她不能做第一种,就是为的不能做第二种。社会主义太大太久,而我只有两个孩子。
学者和青年都说,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相通的,心怀爱的人,不应该对社会中的恶,恶政、恶行噤口不言。事实上我们也希望世界是这样,并且对这一种噤口不言视作软弱,努力要争取他们能强大。
但是对母亲而言,这种掩饰,这种民德的温馨条理坚实空气,这种社会主义基层的热情中坚持的生活的希望,这种维持,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不是一往无前、义不容辞那种强大,是滴水不漏、百绕不折、处心积虑、含辛茹苦的强大。孩子是嫩的,母亲也必是软的,至于软弱,然而韧不可断。或许软弱是做母亲的宿命之一种,能领会这种宿命的,坚强地坚持这种软弱的,不是高尔基的那种母亲,是这种母亲。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在儿子为母亲录制假新闻的过程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是对民主德国有感情的。母亲一直坚持到她昏厥倒下所做的努力,是奏效的,她也是“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她和他的“造假”,都是异于社会广大现实的,是幻想,所以说是“造假”;但更是他们的期望,是赖以生活的希望。
民德的日子里,母亲始终是一位热情高涨的人,那么热情,那么高涨,但故事也给我们一个旁证:母亲终于醒来时,儿子要给她安排一个民德慰问会,去请她的老校长,两人交谈,老校长肯定她是个出众的教师,儿子却径直问:“也因此她被打入冷宫?”——老校长说:“组织里面的几个同志认为她过于……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执着,是这个辛苦备尝的母亲,在社会主义的谎言里寻找的变态补偿吗?假如现实都是谎言,那么偶有真实,也被怀疑是假的;坚持真实,也只好顶着“造假”的形式。母亲对活动那么热情,不是对社会主义有多么“理想主义”,有妈的孩子都知道,一个要操心柴米油盐耳闻街谈巷议的母亲,很难对那些政治政策要什么理想,更何谈主义。她应该是清楚得很,她是在那些“理想主义”的名号之下,努力做些真正用心的、用情的事,生活本身、生命本身的事,指挥少先队员唱歌,唱绿茵和田野,穿上泳装涂花脸和孩子们一起狂欢。
在这里,民德不再是昂纳克们的民德,而是母与子的民德,他们之间的民德,共享的民德,各自心怀一份感情与记忆,艰难护持,无涉旁人。“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直到剧终我也没等来刚开始看时所暗怀希望的,儿子,叙述者,这个青年人,能对民德有所针砭,好抵消掉不断出现的那些遗老们对新德国的抱怨,但是没有。他是个心地单纯之人,并且到剧终也对民德感情复杂。也许这不合一些观众的期望,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对最平常基本生活的承受者来说,国家的演变,历史的质感,确实就是这样子的。将来我们这些青年的大多数,生活也是这样子的,可能也包括我自己。
人生是有选择的,但同时人常忽略掉选择的背面:有限。人生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放弃掉很多选择,不是因为不想或者不懂,而是已经被别人所选择:爱人、家庭。他们不应该被追问,被苛责。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
我想在此加黑,再说一遍: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因其选择有限,责任便就有限,与其贪求对世道的评判,道德更在于责任的实现。
于今放眼历史心怀批判的青年,臧否人物大快人心的同时,时或回枪一扫,瞥下家庭。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一度是这样的。今夜我看过这部电影,开头问的问题里,还觉得这故事不可信,打了半天字,删删停停想想,才渐渐懂得深一点。
电影里的母亲,和我们许多人的埋头苦劳的父母亲一样,当你蓦然回看时,才会懂得,虽然碌碌,但他们不是社会主义的愚民,不是生活的俘虏。

4.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谢谢

Good Bye Lenin!

又名: 再见列宁 / 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导演: Wolfgang Becker (沃尔夫冈·贝克)
主演: Daniel Brühl / Katrin Saß / Chulpan Khamatova

上映年度: 2003
语言: 德语
官方网站: http://www.good-bye-lenin.de/
imdb链接: tt0301357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一部名为《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的影片获得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再见,列宁》无疑是所有前东德故事片中最为温情和感伤的一部,它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父亲在他小时候逃往西柏林,母亲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一次集会中,母亲受伤昏迷,醒来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为了保护母亲不受到巨大刺激,男主人公通过自己制作电视新闻给母亲制造了一个民主德国依然存在的假象。

影片讥讽了前东德时期的种种弊端:物品配给、极权统治,但更多时候,导演在温情脉脉回忆着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目标、对国家的信任和自豪。男主人公为了安慰母亲而制作的假新闻更像是导演对历史的重新设想:假如可口可乐的进入是民主德国对经济的主动开放;假如人口流动真的是西柏林人发现生活里不能只有摄像机、房子,而还要有精神和理想;假如柏林墙的倒塌真的如假新闻中所说:“社会主义决不意味着限制,更意味着宽容和爱,所以,从今天起,民主德国决定开放边境。”

《再见,列宁》代表了社会转型后前东德人民对以往时光的追抚、怀念和依依惜别,说出了为什么柏林墙的倒塌会引起德国人民如此之大的情感动荡,因为柏林墙不仅意味着禁锢和限制,更是他们和历史、和前一时代相连的脐带。正如导演借男主角之口所说:“民主德国或许不完美,但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根。”

5. 求《再见列宁》2003年百度云视频在线观看资源,丹尼尔·布鲁赫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15czwA09lNzytL_fmgdRfg


提取码: wxjn
《Good Bye Lenin!》
导演: 沃尔夫冈·贝克
编剧: 贝尔恩德·利希滕伯格、沃尔夫冈·贝克
主演: 丹尼尔·布鲁赫、卡特琳·萨斯、丘尔潘·哈马托娃、弗洛里安·卢卡斯、亚历山大·拜尔
类型: 剧情、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03-02-09(柏林电影节)、2003-02-13(德国)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快乐的谎言(港)、再见,列宁!(台)、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Goodbye Lenin!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Kathrin Sass 饰)衷心拥护着,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Maria Simon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

6. 《再见列宁》

如何去呈现一段文明的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全球史观取代欧洲中心史观,汤因比用文明的观念取代狭隘的地区局部观念,两者都在说,史学研究需要跳出思维的局限,冷静客观的对待历史,在详尽叙事中,把握这种发展的趋势,尽可能少的附着作者的意识,在各种偶然性中,展示一种必然性。

但是完全按照这种方法去拍摄一部影片,则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就连记录电影都很难做到这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摆脱这种疏离的历史手段。

《再见,列宁》有冷静客观的趋势,他用幽默讽刺了东德种种现象,但是没有上升到一种批判的态度,反而把历史交给了个人。该片的立场并不是一味的嘲讽社会主义,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电影也仅仅就是幽默而已,最重要的是电影展示了历史动荡中人类精神或者心灵的冲突以及挣扎,以及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思考。

一段历史的完整的终结不是在于承载这段历史的事件,而是在于人。

事件的完结只是死亡的开端,“人”的完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一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人民来说,在精神上无疑是一种灾难。首先,他们被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蛊惑,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后,德国人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片废墟,更是精神上的虚无。在大国强权下,形成了东西德。一个选择了资本主义,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德国人又开始了精神上的重建。无论如何,德国人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

但是当柏林墙倒塌之时,东德人又要接受一种新的信仰,短短几十年内,不断的更改自己的信仰,这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浩劫。因此,影片站在这个立场上,从大的时代背景中截取了一个家庭去反映人的内心冲突。导演和编剧虽然是西德人,但是却持着一种超乎同情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

母亲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得一系列的符号对他们一辈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恐慌。可口可乐,万宝路的香烟这些物质都被赋予了意识形态上的象征。儿子阿列克斯这一代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由信仰变为一种情结,一个时代正在远去。儿子美丽的谎言让母亲安然的离开世界,却有更多的老人不得不经历这种内心的挣扎。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考的命题:

(1)德国是德国人的德国,统一的观念应该是民族的,它理应超乎意识形态的限制。

(2)德国的统一,只是开端于1990年10月3日,统一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经济矛盾,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解决。

(3)萨特说:“社会主义是我相当满意的假说,但在我看来,它并没向自己提出自己问题。”历史所关注的最终还是人,人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应该给“人”以更大的发问空间。

7. 列宁雕像被直升机吊起来的是什么

列宁雕像被直升机吊起来的剧情出自电影《再见列宁》。

影片是一部2003年德国喜剧、剧情片,由沃夫冈·贝克执导,丹尼尔·布鲁赫、凯萨琳·萨斯和弗罗里安·卢卡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2月13日在德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儿子为了不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受到刺激,隐瞒民主德国已经解体的事实,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的感人故事。影片从一个温情善意的谎言的视角出发,折射出了柏林墙倒塌的历史大潮中东德民众的心理状态。

角色介绍

克里斯蒂安·克纳

演员:凯萨琳·萨斯

亚历山大的母亲,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还成为东德的劳动模范。但在1989年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柏林墙倒了,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8. 电影《再见列宁》中,民主德国DDR宇航员说了代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民主德国的执政党为统一社会党,1946年4月由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

9. 再见列宁电影读后感

,《再见列宁》(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它用温暖的剧情,独特的叙事视角,明快的镜头剪辑,冷郁的配乐征服了不仅仅德国的,乃至整个欧洲的,整...

10. 哪能找到电影<再见列宁>的中文字幕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R5u2JpjHg1EDmJqUHTmB2Q

提取码:7d6a

《再见列宁》是一部2003年德国喜剧、剧情片,由沃夫冈·贝克执导,丹尼尔·布鲁赫、凯萨琳·萨斯和弗罗里安·卢卡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2月13日在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儿子为了不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受到刺激,隐瞒民主德国已经解体的事实,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的感人故事。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再见列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