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加缪《局外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因为帮邻居情人出轨的事情做了证人,遭到情人弟弟的攻击,在慌乱反击中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法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用主人公母亲去世他还有心情去玩笑和女人在一块为理由,将他判为死刑。
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生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看,来咒骂 他,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❷ 请介绍一下《局外人》的故事情节!谢谢
《局外人》以法国青年莫尔索的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以三场死亡作为全文联系的枢纽。 小说开始的时候,莫尔索的母亲死了,他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哭;第一部结束时莫尔索在一次渡假中偶然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随后是无休无止的庭讯,最后以莫尔索被判绞刑告终。 三场死亡紧密相联,开枪打死人是作为一次不幸的契机,由于这个不幸的行为,莫尔索被起诉,然而他被判绞刑的最主要原因却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在社会的基本法则中,这违反了基本的人伦要求。而人一旦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违背,是必然要受到惩罚的。莫尔索在一场偶然的事件中陷入了一场必然的结果。他无路可逃。莫尔索不会演戏式地生活,他说真话,凡事不加控制。人的个性与社会需要的共性之间的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个性被抹杀。 其实在第一部里面,莫尔索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出现,他诚实缄默,工作勤恳,在公司连打个电话也要顾虑到老板的脸色。他毫无野心,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活在世上。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他这样认为着,无论怎样的生活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他淡然地处于这个世界上,对一切漠然处之。他的生活态度比较消极,但他并非孤独。他很正常,有工作,有女友,周末与朋友去海滩渡假,本来他会与玛丽结婚,这样淡然地度过一生。在这一阶段,他还没有意识到他局外人的地位。他甚至认为他是幸福的。 母亲死了,他去参加葬礼,他没有哭。人总是要死去的,死亡不可逆转。 生活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无所谓爱与不爱。只是没有出路,让人疲倦。 在《局外人》第一部里,莫尔索的叙述舒缓宁静,只是用一种客观冷静地态度描述他的所行所见。母亲的葬礼,众人的表现,与女友玛丽的相处,饭馆老板赛莱斯特,楼上邻居雷蒙与情妇的纠葛,养狗的老头,从阳台上看出去外面的街景,去海滨的一次渡假,直到枪声打破了这种宁静。 “我知道我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不寻常的寂静,而在那里我曾是幸福的。这时,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然而,那却好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 第二部主要围绕审讯,预审推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证人、记者,一次又一次,所有的人谈论着他的灵魂,而作为当事人的他却被撇在一边,他成了局外人。 在这一部中,他开始思考,在人们口中真实的他已经消失了,那场不幸的杀人事件变得微不足道,检察官对他提出的最大指控是他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人人都应该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他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母亲。在这一刻,他感到人们对他的憎恨,他觉得自己有种想哭的愿望。 人们据此确认他的罪恶,而他实在罪不致死,在生命被判定结束的前夕,他对生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他朝思暮想着一个逃跑的机会,即使在逃跑中被一颗流弹击中,也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如果有机会,他希望把生活重过一遍。只有经过这样死亡的威胁,才能体会生存的意义。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明白。 有人问他是否悔恨,他说他只感到无限的疲倦。他被判有罪,但其实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当他们被审判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成为局外人,世界自有他的一套准则。也许会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被判死刑,也许会因为其他别的原因。 最后,神父出场,替他祈祷,他的愤怒在那一刻爆发。在这之前,他始终都显得那样冷漠。他揪住神父长袍的领子,扯着喉咙大叫,劈头盖脑地发泄: “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 其实,他非常爱他的母亲,他的叙述象一个孩童的呼唤“妈妈”,第一节开始就是这样:“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蕴含深情,而且对母亲的怀念贯穿了始终。母亲已死的事实与他将死的命运最后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最后一晚,他等待黎明将至,他又想到了母亲死前的心情。 “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读到这里,只觉得无限的悲怆。活着的人对生死没有把握,意外随时都有可能临到头顶。而死亡终不可逆转,出路是没有的。人人都一样。
❸ 你觉得加缪的《局外人》这部作品,有哪些亮点
引言: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因为这样有利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并且读一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程度。
加缪的作品影响了很多的人,而且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和正义紧密相连的,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顽强的人,并且他也通过他自己很多作品体现出来了现代人的道德和良知,而且加缪在去世以后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惋惜,并且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就给人们很多很多的宝贵财富,例如《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等,而且他很多精神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都让在迷茫中的人们重新找到方向。
❹ 《局外人》:太阳下的荒谬
读过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诺贝尔文学奖问鼎之作《局外人》,思绪的浪潮里总会浮现起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相濡以沫的伴侣撒手人寰,庄子非但面无戚色,更敲击盆缶纵声高歌,这个看似有悖于人伦礼道的举止,无不令前往吊唁的众人瞠目结舌。其实是庄子参悟到生死乃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般自然,因而为亡妻安息于天地间而歌。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正是由于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行为游离于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之外,后来成为他涉入的一起枪击案的直接罪证,最终被法律定刑死罪,押解上断头台斩首示众,生命之柱倾倒在世人精神铁索的剿杀之下。
阿拉伯人寻衅滋事在先,默尔索自我防卫过当,失手枪杀了死者,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但其罪不当诛;他不清楚母亲去世的确切时间,没有在仪式上流露出悲痛欲绝的神色,被视作叛经离道的异类,亦不足以佐证他死刑犯的罪名。是一双双巨大的竞相挥舞着道德和法律旗帜的无影手,终把默尔索这个与社会机器的齿轮无法契合的局外人,抛掷到断头机深井般的大口里,悍然切割着他生命的通道,使汩汩流淌的热血凝固成冰凉的灰烬。
思想家歌德说,“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局外人》里作者加缪颠覆了人们对太阳传统意象的固有认知,酷热的阳光不再洋溢着希望和温暖,蕴涵的是势不可挡的社会规则和法律规范对独立个体内心的炙烤和侵犯。在默尔索的天空中,凌驾万物之上的骄阳喷射出令人无处遁逃的炽烈火焰,像一道道绳索捆绑着默尔索挣扎的躯体,牢牢钳制住他命运的喉咙。
01、阳光击打苦难之门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句惊世骇俗的小说开头是默尔索收到养老院唁电后的独白。生活中如听闻这样的话语,人们一定会对这个连母亲去世忌日都漠不关心的忤逆之子,投以充满鄙夷厌恶的目光。
默尔索坐车赶到养老院后,正如以后法庭传唤院长上庭作证的证词所言,默尔索在母亲下葬那天的平静冷漠令人深感惊讶,他不愿意看母亲的遗容,没有哭过一次,下葬后立刻就走,没有在坟前默哀,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具体岁数;并且门房证明了默尔索丧礼头夜在母亲棺柩前守灵时,还抽了烟、睡了觉、喝了牛奶咖啡;丧礼后次日默尔索即结交了女友,看完滑稽电影后带回家留宿。用社会道德尺子衡量默尔索,他异与常人的举止显然已脱离了世俗预设的轨道,与人群格格不入,日后默尔索站在被告席上接受世人的审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王子》里说,“用心灵才能洞察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默尔索告诉律师,“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和常人一样。 ”从没见过父亲的默尔索,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身为公司小职员的他薪水微薄,无力供养年迈而孤独的母亲,只好将她送到养老院度日,而母亲也选择了重启新的生活,她的身边有了要好的闺蜜,还有能黄昏相携漫步看夕阳的伴侣。
默尔索像庄子一样对死亡有理性的认识,他觉得人总是会死的,早晚要发生,在下葬那天表现得无动于衷,并不说明什么,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他明白母亲已经实现了心愿,“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默尔索只是遵从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不愿戴着虚伪的面具卖力地表演昏厥或痛哭,曲意迎合别人的喜恶标准。他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像树木的根须早已植入大地,一声孩子气的“妈妈”称呼泄露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丧礼结束后目睹空荡的房间;夜半听见隔壁丢狗老人的细细啜泣;探监人群中那对沉默相视的小个子母子,都无不使他瞬间忆起死去的妈妈。甚至连他的思维方式都与母亲一脉相承。当他初陷牢狱,快被时间无垠的荒漠吞噬时;当他被宣判死刑,每夜在恐惧的深渊里期盼晨曦天空的色彩时,母亲以前说过的那些话像黎明的飞鸟掠上他的心头。
人们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却忘记有时看到的可能是假的。迎着世人枪林弹雨般的目光,默尔索选择了听从内心真实声音的召唤,在自己固守的营地上与世界无畏地抗衡。在母亲下葬那天,太阳高悬,热度迅速上升,“滥施淫威的太阳,把这片土地烤得直颤动,使它变得严酷无情,叫人无法忍受。”默尔索这只离群索居的孤雁,将注定被太阳炙热的烈焰所烧灼,从此天空再也找寻不到它翅膀滑过的痕迹。
02、阳光点燃厄运之火
除了在生死问题上,默尔索持有与众不同的淡漠超脱思想,使得街坊四邻对他送母亲去养老院颇多非议,在对待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默尔索的价值观亦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与常人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
公司老板很赏识勤勉工作的默尔索,向他抛出橄榄枝,打算提拔他到巴黎任职,默尔索对似锦的前程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他平淡地坦言去不去都可以,现在过得不算糟糕,改不改变生活到头来都是一样,令老板甚为扫兴,叹息他缺乏雄心大志。他定义的幸福生活标准仅仅是,傍晚收工后沿着码头慢步回家,抬头望见一片绿色的天空。这样的默尔索今天我们身边尽管稀缺但同样存在,他们是不是也需要必须不断奔跑,才能够停留在原地。
默尔索看待爱情的态度也让周遭难以理喻。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默尔索一个“爱”字就可以使她心花怒放,但他毫不犹豫地用“不”字刺在玛丽充满期待的氢气球上;没有泄气的玛丽向他求婚,默尔索依然不愿矫饰感情,坦率地回答结不结婚都可以。
很多人会唾骂默尔索是渣男。试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情侣和婚姻关系是不受欲望和责任各种附加条款的绑架,建立在纯粹无杂质的精神之爱上,而默尔索只是敢于坦露出别人藏匿起来的心声,真实地供女友做出判断和选择。然而这些荒谬怪诞、特立独行的思维举止,已经使他像一只孤独的刺猬与芸芸大众不能相和,他渐渐走到了世界的对立面。
他并不是法庭塑造的穷凶极恶、冷酷无情的人设。相反他善良柔软,富有同情心,他帮助隔壁孤寡老人深夜在街头寻找跑丢的狗,帮助邻居雷蒙执笔写信给女友,因此被雷蒙央求做朋友;他安分守己,隐世无争,宁愿放弃老板给出的升职、加薪和海外旅行优厚的待遇,只想呆在原地忠于职守,平静度日;他是朋友塞莱斯特和马松眼中的一个正直诚实不说废话之人。
默尔索意外卷入枪杀纠纷,是没有作案动机的偶然行为。死者是雷蒙的仇家,一路尾随至雷蒙与默尔索周末度假的海滩,和雷蒙斗殴落败后逃跑。默尔索没有参与到火拼中,还不动声色地将雷蒙的手枪收缴保管。灼热的阳光让他头晕眼花,无处容身。“每次我都绷着全身,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只为不输给酷热的阳光,不向源于阳光的、昏昏然的幻觉投降。”
默尔索独自外出寻找阴凉,却与阿拉伯人在烈日下狭路相逢。“我觉得,只要我转身离去,所有的事情都会重新变得美好。可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整片海滩都哆哆嗦嗦,热浪从身后挤压向我。”阿拉伯人抽出刀子对准他,闪亮的刀光和铙钹一样的太阳盖压在头顶,威逼着他的双眼。默尔索叩响手枪扳机,他命运的潘多拉盒子就此被开启。
与其说默尔索的拔枪射击,像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不如说是死亡者刀尖上骄阳照耀下跳跃着的光点,终于引燃了预埋已久的导火索,默尔索对峙的那个强大世界赫然向他宣战,熊熊的战火正席卷而来。
03、阳光穿破法律之墙
默尔索因枪杀案身陷囹圄,一场法律围剿开始了。令默尔索惊讶不解的是,律师首先向他问讯母亲死在养老院的情况。预审法官则直截了当问默尔索爱不爱妈妈,接着咄咄逼人抛出枪杀的问题,默尔索感受到无形的迫害和荒谬,“眼前又出现了那天火热而赤红的海滩,仿佛烈日仍在炙烤着他的前额。”
当预审法官拿出十字架,企图用上帝的意志迫使默尔索就范,在上帝面前忏悔,接受上帝的宽恕时,默尔索热得浑身难受,觉得预审法官对他灵魂的拷问,像眼前嗡嗡乱撞的苍蝇一样使人厌烦。他坚定地拒绝了上帝恩泽的感召,成为预审法官口中的“反基督先生”。
开庭当天太阳如火如荼,阳光从遮帘的缝隙透射进来,大厅的空气闷热异常,默尔索感到头昏脑胀,律师、法警和记者像在俱乐部参加聚会互相打趣说笑,兴高采烈。
审讯开始,大厅越发闷热,一场法律戏剧拉开了帷幕,法庭成了演出的舞台,法官和检察官你方唱罢我登场,按照设定好的剧本进行着表演,撇开对默尔索海滩枪杀事件的举证不谈,对默尔索在母亲丧礼前后种种背离人伦礼法的出格行为剥茧抽丝,进行了义正言辞的灵魂谴责,他的灵魂空虚无物,存在巨大的黑洞,正使整个社会坠入深渊。默尔索彻底被妖魔化了。无比荒诞的是,当事人默尔索此时成了被遗忘在舞台下的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喧嚣海洋上寂静的小岛。默尔索没有机会站起来辩白,也不愿再徒费口舌,因为他已经被众人钉在道德偏见的十字架,像中世纪违逆教皇的异教徒,脚下燃烧着炙烤的火焰。
“以一颗埋葬母亲的心,杀害了阿拉伯人。”默尔索被庭长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宣告死刑,法庭里众人投射过来的目光聚焦在默尔索身上,似有千万道灼热的阳光将他紧紧围堵,使他无力逃脱。
《局外人》的结尾是全书最精彩的华章。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判处默尔索斩首,宗教又粉墨登场。当临终指导神甫锲而不舍,再次以救赎者的身份欲对默尔索施以精神洗礼时,默尔索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爆发的火山熔岩,向世界发出最后的呐喊,“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于我有什么重要?既然只有一个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都像神甫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们所尊奉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我想起了《人间失格》里的叶臧。他戴上伪装的面具,掩盖真实的面目,隐藏内心的想法,去假扮小丑以博取世人一笑,为的是向那个令他瑟瑟发抖的世界示好,但灵魂却痛苦难已,不断用酒色毒麻醉自己,最后被骗进疯人院,失去了为人的资格。
默尔索虽然最终被视他为异类的社会所放逐,但他忠于内心的坦荡与本真,至死都确定“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因为他很清楚,“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我掌握了这个真理。”就像加缪哲学著作《西西弗斯神话》里的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虽然劳而无功,一切都要回到原点,但仍然永不停歇,在对抗和反复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04、结语
《局外人》使年仅四十四岁的加缪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这部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蕴含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一部值得我们不断咀嚼和反刍的不朽著作。它并非卷帙浩繁的恢宏巨制,仅有五六万字的规模,几个小时即可读完,电文式的语言克制凝炼冷峻,颇有海明威冰山写作特色,给我们思想的骏马留下了驰骋的原野。
《局外人》豆瓣评分高达9.1分,一本哲学小说在普通读者群中有众多的拥趸,足以体现它能精准触发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痛点和共情。
因为默尔索离我们很近,甚至在某个时刻我们都是默尔索,流浪漂泊的局外人,在人群中格格不入,孑然独立,那种人与社会剥离的痛楚和荒凉感充斥全身。而很多时候我们又是身不由己的“局内人”,同样以“局内”的规矩和条框对他人进行评判和限制,甚至给予漠然地驱逐和鞭笞。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荒诞,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因此不要妄自把是非善恶程式化的设定和自己固有的思想与观点强加于对方,甚而将睥睨傲视的长矛投掷向另一方天空,僭越霸凌的足印踩踏在他人专属的领地。
重要的是,从默尔索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并践行另外一种生活态度,即西西弗斯思想的生活哲学,就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加缪也说: “诞生到一个荒谬的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二O二O年七月十八日 夜
❺ 加缪的《局外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我觉得作者要表达的是真实,由于真实,所以荒谬,这就是为什么是“局外人”。主人公太真实,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妈妈死了就一定能哭出来?爱一个人一定要说我爱你?嘴上的爱在主人公看来并没有什么卵用,一定要有信上帝?而主人公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会比以往的真实”。而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荒谬。
而换成我们现在,我觉得书中在不断的拷问着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敢勇敢面对的自己真实的内心啊?
赚钱,买房,结婚,生子,养娃,陪读。这是一条必然的路线吗?
勤奋努力,马不停蹄就一定是政治正确吗?
休闲安稳度过一生就要被贴上懒的标签?
性格内向在现代社会就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吗?
那些我们不能理解的生活就看做是异类和荒诞?
我最初读这本是是因为我妈妈很早就去世,而家庭关系复杂,家也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本身也是一个外表热情实则冷漠极其慢热,有时候觉得大哭一场都是一种奢侈,越读越发的会产生共鸣。
❻ 《局外人》究竟是为了表达什么
《局外人》是为了表达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局外人》的表现手法
为了能够体现小说的荒诞之美,加缪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阳光”这一意象为例,尽管阳光本身是作为一种反传统的象征意义而出现的,在小说中似乎只是一种元素符号,但是文中每次出现阳光的时候,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往往是非常慵懒颓废。
当阳光出现的时候,读者就会开始预感到莫尔索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似乎阳光象征着主人公的阴暗,而这种颠覆传统认识的象征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❼ 《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局外人》是为了表达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局外人》评价:
《局外人》开篇就提到莫尔索母亲的死亡,然而,这也是一切悖论的开端,众人以为自己看到的仅是莫尔索对于母亲的死亡的无动于衷与冷漠,在他们看来,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应该大哭和悲痛的。
但是对于莫尔索而言,当他接到电报的刹那,他母亲就已经死了,他认为所谓的各种行为并不能改变他的母亲死亡的事实,还处于生命状态的他被动地让人们与她母亲的死亡缔结了某种联系。
❽ 局外人所讲述的故事
局外人3已经出了~~(书)我看过了~~结局很惨的!~~雪儿自杀,伊湛生不如死的活着,天空失忆了,和洪世珍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个蛇蝎贵人(伊湛的妈妈)搞的~~自从包括云影和江竹原出事以来都是她搞的鬼,为的只是钱!!!!!反正结局是很惨的~~~看的我不忍心看下去了~~~~~~~55555555555555555555
但是下面这些全不是真的,请大家别相信!!
--------------------------------------------------------------------------------
2月18号
淘迷热线:010-63370062
据可靠情报:局外人3内容:第2部看过的朋友知道云影死了是吧?其实云影在并没有死!是他大哥骗他们的!她和云影是孪生姐妹,但是当年雪的妈妈因为家族利益的关系被对方偷偷的抱走了一个孩子那个人就是云影,云影得了白血病不得不离开天空,因为她宁愿天空恨她也不愿意让她接受他得病死去的原因,于是他跟竹原编造了这个谎言(竹原是真的爱云影的)天空了解事情真相后左右为难,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很悲,尹湛最后死了~雪捐了骨髓给云影把他的病治好了云影出国上学了,天空跟雪在一起了
尹湛的死是因为尹湛的妈妈为了阻止天空继承家业!所以要害天空,他妈妈利用雪理逼天空放弃家业!天空根本不想继承家业只想跟雪理在一起,可是一个喜欢尹湛的女孩子(美惠)为了得到尹湛的爱绑架了韩雪,尹湛为了救韩雪受伤了,住了医院当时需要给尹湛输血可是血库没有了那个型号的了天空去了要求献血给尹湛,可是他们的血型竟然是不一样的!!尹湛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
❾ 局外人_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反转,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的始末。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在一次无意的冲动杀人后,他被法庭判以斩首示众。但荒诞的是,审判依据并不是他杀人的犯罪行为,而是针对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冷漠的道德行为。这在当时的法国,既折射出司法制度的不公,也是对二战战后青年一代迷惘的心理写照。
那我为什么介绍这本书给大家呢,因为我觉得对我们当下青年的内心世界和面对的社会现实也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意义,展示出现代人的根本困境。苏珊·桑塔格曾说:「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安德烈·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加缪的特点就在于不断地思考人的处境,他的小说总是在严密和严格的叙述背后,有着广大的哲学追问和终极价值的寻求。使得其可以跳出时代的局限,在新的时代仍有存在的价值和阅读的意义。
相信有许多年轻人读这本书时会对默尔索有感同身受之感,觉得自己也像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局外人,孤独寂寞,吃饭睡觉,学习工作,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枯燥生活。默尔索的口头禅是「怎么都行」,而我们的口头禅是「随便」,「无所谓」,「你定吧」。阶级固化,生存压力,年青一代的上升空间不断被挤压,大家不再朝气蓬勃,逐渐丧失斗志,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晚的夜看最长的剧,觉得生活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得过且过。
然而我想说的是,荒诞并不等于丧,并不等于消极懈怠。就像当下网上所流行的佛系青年,一开始只是图个新鲜,而慢慢地却有了越来越丧的趋势。我觉得所谓的「佛系」只是将丧文化美化后的包装而已,你自诩为佛系青年,好像就有了一个消极生活的理由,也许只是麻痹自己不想奋斗的借口。
如果你认真地读完《局外人》就会发现,真正的荒诞并不是对生活的不思进取和对苦痛的无病呻吟,它恰恰是让你看清生活荒谬的底色后能奋起反抗虚无,沐浴阳光。就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加缪也说: 诞生到一个荒谬的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
加缪生于 1913 年,法国人,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他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加缪在 1957 年也就是 44 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42 年《局外人》发表的同一年,加缪也写成了《西西弗的神话》,是一本哲学随笔,再加上剧本《卡利古拉》,构成他的荒诞三部曲。
加缪与萨特一样,是在文学界和哲学界同时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之一,就像演艺界「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成功双栖明星一样。何况加缪确实有当明星的潜质,他身高近一米八,长相英俊,和身材矮小且斜眼的好友萨特比起来,在外形上就占了很大优势。萨特曾是加缪的迷弟,他俩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尽管他俩都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但后来由于政见不合决裂了,二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可能得说上三天三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加缪曾当过足球运动员、演员、杂志模特,是真正的「明明可以靠脸,却偏要靠才华」的那种人。可惜天妒英才,在 47 岁那年,加缪不幸死于车祸。他曾说: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结果他自己就死在了路上,随身带着的一张往返火车票和一本未完成的《第一个人》的书稿。仿佛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冥冥之中为其一生所阐释的「荒谬哲学」加上一条沉重的注解。
除了作家和哲学家,加缪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二战抵抗战士,甚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心中的英雄。尽管这个英雄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又遭到来自文学界和他的民族同胞的不断质疑,但《局外人》依旧捕获了欧洲战后一代人的情感和心灵。
《局外人》的故事发生在加缪的故乡,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亚,开始了殖民统治,大批欧洲人陆续前往定居。到 20 世纪中期,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欧洲人数已达百万,但穆斯林人口总数依然占绝对优势。1954 年,长达八年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加缪曾在和平集会上宣读了长达 15 页的停战呼吁书,强调法国移民和穆斯林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会场里,人们对加缪的演讲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广场外,成百上千的极端右翼欧洲激进分子却高呼「把加缪送上断头台」的口号。1962 年,也就是加缪去世两年后,阿尔及利亚最终宣告独立,摆脱了法国的统治,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阿尔及利亚已繁衍生息了百余年的约百万欧裔人口,被迫再次离开家园,重回欧洲,这是加缪始料未及的。
加缪曾说:「两边都不把我当作自己人。一边觉得我不够爱国,另外一边又觉得我爱国爱过了头。我正是以一个对阿拉伯人满怀友爱之心的法国人的身份去爱它的。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在阿尔及利亚找到家园之感,而不至于在这片土地上沦为外国。」对阿尔及利亚的矛盾态度使加缪一直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不仅反映在他的政论散文中,也渗透进《局外人》的创作中。
加缪一直设想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之间能建立联邦,但他又有着潜在的殖民意识。在《局外人》中,我们不难发现,加缪有意淡化了小说的阿拉伯背景,被害人甚至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阿拉伯人。小说从未提及阿尔及利亚,只用了郊区,闹区,海滩等含混的地点名词淡化事件的发生地。默尔索是白人,杀死一个作为二等人的阿拉伯人,其实在当时的法律上是占优势的,这也是一开始律师胸有成竹的原因。可被害的阿拉伯人在书中是没有存在感的,这场审判其实并不关乎杀人,只是对默尔索的道德审判。而书中对当地阿拉伯人的评价与漠视,对法式生活的具体描摹以及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都显示阿拉伯人话语权的丧失。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白人世界以外的局外人,他们才是那个「他者」。我前不久看了一本书《默尔索案调查》,是以被杀的阿拉伯人视角的作品,得了龚古尔奖首作奖,为《局外人》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
《局外人》和我之前与大家分享过的《变形记》一样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就是这样很平常的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像不经意地朝平静的湖面抛去一块石子,力量虽小,却也激起千层浪,狠狠堵在我的胸口。整个故事就和这段话的情感基调一样,冷峻平实,听不出感情的温度。可能更加振聋发聩的是加缪的另一本书《西西弗的神话》的开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部哲学随笔,也为我理解《局外人》的荒诞提供了理论依据。《局外人》开头这样的一句话,这样一种陌生化的写作手法,以及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却事不关己的论述,让我作为读者,便首先感受到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这并不是我和默尔索的距离,而是我将自己代入默尔索的视角后,感受到的我和这个社会的距离。
二战后,大众心中普遍存在的信仰被打破了,启蒙运动以来所崇尚的理性也不断受到质疑。虚伪、奸诈、欲望成为不成文的社会准则。人们按照规范来安排生活的步骤,进行每天的活动,而那些觉醒了的异己分子,却要受到惩罚。加缪在不断的反思与斗争中将自己对于社会的思考融入到默尔索身上,塑造了这个看似冷漠其实坦率真实的局外人形象,来对抗这个荒谬的世界。
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为主要叙述对象,用一种白描手法描绘他琐碎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以庭审为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读来似乎有些索然无味的生活片段都将在第二部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法庭最终判决默尔索死刑是基于三个原因,第一默尔索对母亲的去世无动于衷,甚至第二天就去和女朋友寻欢作乐,用今天的眼光看似乎有些反人类特征。二是默尔索在刺眼的阳光下一时冲动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并莫名其妙地连开四枪,再加上他之前对母亲对周围人的冷漠行为,让法官认定他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道德。三是默尔索否定了西方的基督教神学传统,在监狱里默尔索怒斥神父的信仰不及女人的一根头发。这使法官认为他的灵魂冥顽不化,因为在他看来就算背叛上帝的人也应该信仰上帝,这是他的信念,所以要将默尔索的肉体消灭。据此法官认为默尔索「在精神上杀死了母亲,」将默尔索判定为一个社会异类,一个不遵从社会规则就应当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
加缪曾在概括《局外人》的主题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句话听上去有些戏谑,却暗含加缪对社会体制的某种否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任何违反社会基本法则的人就是社会公敌,必须杀之而后快。社会只是需要顺从它法则的人,无论法则荒唐与否,你不顺从,就是冷漠,而冷漠违背人情伦常,威胁到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就与犯罪一样罪大恶极。深处社会之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这种思维方式所裹挟,只能服从于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道德规范,却忘了何为自由和真理。
这很容易让我想到当下我们的社会许多信奉所谓的政治正确的现象,生活里很多人将自己当成了书中的检查官。比如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或网络键盘侠,每每出现类似违背人情或不合乎常理的热点事件,就纷纷占据道德制高点,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对事件主人公大加指摘或进行道德绑架。看上去铿锵有力富有正义感,其实只是被一时的假象或片面的事实所蒙蔽。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用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去欺压他人,审判别人的灵魂呢?
北岛有一首诗,我觉得正契合了局外人的心境,他是这样写的:「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与其说是社会抛弃了默尔索,不如说是默尔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天生的性格让他主动地游离于社会之外,也并非刻意的选择。
社会的压制性力量只是一方面,正如加缪对社会体制的批判也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他更多的是想借小说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加缪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看到无数个个体沦为政治体系的附属品,被荒谬的政治体系剥夺了自我和生命,他们的五官和良知都麻木了。他尊重个体,呼唤人性。所以他将默尔索塑造为一个感官灵敏,坦率真实的人。
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不是因为他不悲伤,而只是因为疲惫而已,事实上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多次想起并怀念母亲。默尔索对周遭的一切只是不在乎,却并非麻木不仁。其实他的感官反倒对世界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比如他注意到雷蒙的白色胳膊与浓密绒毛,他人眼中无关紧要的潮湿毛巾,听到卡车链条哗啦声与内燃机的噼啪声。他只是对理性层面上的人生、婚姻、葬礼等宏大概念显得麻木。所以他享受和玛丽的爱情,却并不爱玛丽,又对玛丽提出的结婚说「怎么都行。」对老板提出的调往巴黎工作也果断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只想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默尔索是一切从自己灵魂去感受的,不论是对母亲的爱,还是那因为那灼热阳光而扣动的扳机。
默尔索的格言是「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就像那句歌词所唱:该配合你表演的我演视而不见。默尔索就像那个戳穿了皇帝的新衣的小孩,拒绝表演,拒绝融入伪善矫情的社会,从而向这个由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发出挑战。其实这类伪善道德并不是社会的错,而是集体选择的结果,集体的选择将其上升为正义并沉醉在集体的狂欢中,而默尔索是那个唯一觉醒的人。书中写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其他的男人和其他的女人就这么活着,活法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总而言之,没有比这更一目了然的事了。」
默尔索不信神,是因为在加缪看来,神父的信仰是凭空的,是因为想摆脱现实的荒谬痛苦而建立的一种情感飞跃,忽略了现实。而默尔索信仰女人,信仰大海,信仰阳光,信仰自己遇到的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论荒谬还是痛苦,他的信仰是真实可触摸的。
从这个角度说,默尔索本质上就是和社会分离的,他拒绝所有社会规定的准则,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体现了最原始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他更容易接触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也就更容易产生荒诞感。审判扼杀的不仅仅只是默尔索的存在本身,也是人类原始的存在。默尔索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容于他人却容于自己,容于自己又何尝不是容于万物呢。
我第一次读到局外人这个形象,就想起《红楼梦》里的妙玉。她在宝玉过生日时不去参加宝玉的 Party,但着人送去了拜帖,(刷了一波存在感),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不解,遇到邢岫烟,才知道妙玉爱看庄子,便在回信中以槛内人自称,以合妙玉的心意。妙玉将自己断绝于世俗的门槛之外,最终却仍未逃脱被世俗玷污的命运。所以曹雪芹在妙玉的判词里写道:欲洁何曾洁,真空未必空。相比之下,默尔索才是真的局外人,因为他最终做到了清醒并反抗。
在书里的第一部分,默尔索处于事件的中心,叙述都围绕着他的感受和所见。到第二部分焦点从默尔索身上转移到了审判,在警察问他害不害怕时,默尔索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倒很有兴趣看看打官司是怎样的一副景象,仿佛自己成了一个旁观者。虽然他有过呼唤理解的欲望,可他却发现自己是被排斥在外的,他的呼唤得不到回应。所以说默尔索并不是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上的,他的恋爱社交其实都和普通人无异,直到审判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和这个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这样解释荒诞:「荒诞感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默尔索终于意识到荒诞,意识到人生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对未来和过去的怀念都没有意义,他只感知当下,感知到他对人世还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荒谬到反抗荒谬的过程。
加缪在局外人的《手记》里写:当你意识到荒诞并与之对抗,就是希望。默尔索反抗的方式就是在最后一刻意识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幸福的可贵。小说最后,默尔索以自己的决然向这个世界发出了最后的呐喊 :「我体会到这世界跟我如此相像,又是如此亲如手足,因此感到自己过去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使一切都显得完美,为使我不再感到如此孤独,我只能希望被处决那天观者如潮,并对我发出憎恨的喊叫。」 默尔索被法律体系宣告了死亡,但他自己却觉得是重生,这种重生使他的人格和尊严更加强大而趋近完美。
在这里默尔索甚至被提升到和基督同样高的地位。作为救世主,基督承担了人类的命运,为人类的苦难而死。而默尔索因为不遵守社会规则,以一种对立的姿态被扼杀了生命,这同样是承担了人类的命运。但默尔索是幸福的,正如古希腊神话中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又不断看它滚落的西西福斯,也是幸福的,而加缪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从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诞,领悟苦难之中的幸福。小说的名字叫《局外人》,其实默尔索只是看透了这个虚伪世界的旁观者。在舞台上演得津津有味的人们,判定了这个不肯配合表演的旁观者的空虚乃至罪恶。他实际上是无比真实的一个世俗的人,以人性的诚实对抗荒诞。
加缪在诺贝尔获奖致辞中有一段话很感动我,我想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今天的作家不应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而要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任何暴君的千百万军队都无法将一个作家从孤独中拯救出来,相反,一个被遗弃的默默无言的囚犯的沉默,却足以把他从这种放逐中解救出来。作家只有全身心地为真理和自由奋斗,它的作品才能因此而伟大,不论我们有多少弱点,但我们的作品的崇高之处,我们作品的价值,永远植根于两项艰巨的誓言:对于我们明知之事决不说谎;努力反抗压迫。」
默尔索的对外界的无动于衷和强烈的钝感我感觉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情绪。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书中的法官以及那些愚昧麻木的人们,只一昧地服从社会强加的规则和强权逻辑,丧失自己的个性,并粗暴地判定干涉别人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也不要成为局外人,对人冷漠,对生活灰心。纵使人生荒诞,人间不值得,但加缪告诉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荒诞的本质,并奋起反抗,有激情地去热爱并享受生活。
最后,由《局外人》书中最后一段话作为今天分享的结尾吧:「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
领读人:@蔡骏悬疑作家